颞下颌关节声音分析的临床应用

颞下颌关节声音分析的临床应用

一、颞下颌关节音分析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梦薇[1](2021)在《微种植体支抗辅助透明矫治器远移下颌磨牙的三维测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三维测量分析透明矫治器远移下颌磨牙时,下颌磨牙、下颌中切牙(牙冠、根尖)的实际变化量与预期变化量,探讨微种植体支抗对磨牙远移效率、前牙支抗保护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方案设计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选取17例采用透明矫治器远移下颌磨牙的成年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5岁)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方案设计分为A、B两组,A组(10例):无额外增加支抗。B组(7例):运用微种植体支抗钉增强支抗。运用Clin Check软件进行矫治方案设计,获得初始位、目标位数字化模型。分别在治疗前(T0)、下颌磨牙远移到位(T1)阶段制取研究模型进行3D扫描,同期拍摄CBCT通过Mimics软件进行下颌骨、牙齿重建。将以上模型导入Geomagic wrap软件中进行整合,并在冠根位置添加测量标志点。最后,在Geomagic control软件中以下颌骨基骨区域为基准,重叠治疗前(T0)、下颌磨牙远移到位(T1)、目标位(TX)模型,测得下颌磨牙、下颌中切牙的三维实际变化量与预期变化量。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A、B组下颌磨牙、下颌中切牙冠根实际变化量与预期变化量之间的差异,对比两组磨牙冠根远移效率及下颌磨牙、下颌中切牙的三维移动差异。结果:1.A组下颌第一磨牙远移效率54.98±8.87%(冠)、24.63±23.07%(根尖)。下颌第二磨牙远移效率56.59±9.42%(冠)、16.17±21.04%(根尖)。B组下颌第一磨牙远移效率68.66±11.16%(冠)、28.87±20.51%(根尖)。下颌第二磨牙远移效率71.02±7.61%(冠)、33.45±17.53%(根尖)。两组之间相同牙位冠部远移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尖远移效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下颌第一磨牙实际变化量超出预期表现为:冠远中倾斜2.97±1.85°,冠颊向移动0.88±0.67 mm。下颌第二磨牙实际变化量超出预期表现为:冠远中倾斜3.07±2.47°,冠颊向移动1.58(1.00,1.87)mm(四分位数)。下颌中切牙实际变化量超出预期表现为:冠唇向移动0.61±0.67mm,根尖伸长0.35±0.21mm。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B组下颌第一磨牙实际变化量超出预期表现为:冠远中倾斜4.89±2.03°,根尖颊向移动0.43(0.21,0.77)mm(四分位数)。下颌第二磨牙实际变化量超出预期表现为:冠远中倾斜5.21±2.04°,冠压低1.56±0.90mm,根尖压低1.75±0.6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中切牙冠根三维移动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比A、B组下颌中切牙的实际变化量,B组相较于A组表现为:冠唇向移动减小、根尖向近中移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透明矫治器可实现下颌磨牙远移。磨牙远移过程中,下颌磨牙牙冠远中倾斜、颊向移动,下颌中切牙牙冠唇向移动。2.微种植体支抗钉辅助透明矫治器远移下颌磨牙时,可以减小下颌中切牙牙冠唇向移动趋势,较好地保护下颌中切牙支抗,提高磨牙牙冠远移效率。磨牙远移过程中,下颌磨牙牙冠远中倾斜,少量压低。

阴哲炜[2](2021)在《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50例,利用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相关测量项目。结果:(1)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和下颌平面角(MFA)有极其显着的统计学差异,Downs(牙合)平面和功能(牙合)平面有统计学差异,而两类患者的切道斜度(IA)、Spee曲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2)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咬合因素均不相关。(3)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功能(牙合)平面呈低度正相关,与其他咬合因素不相关。结论: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较II类患者更为陡峭;这两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与咬合因素之间不协调或关系异常,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潜在危险因素,应引起医生的关注;同时医生通过正畸治疗建立新的咬合关系时要注意其与髁突之间的协调关系,有利于维护口颌系统健康。目的:对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过全面的术前检查和分析,制定详细的矫治方案,利用固定矫治技术,采用不同的矫治策略,包括拔除牙位、支抗控制技术以及矫治过程均不相同,观察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选取3例本人研究生期间治疗的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病例一:DHP,女,18岁,主诉为“右侧后牙咬合不佳”求治,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下颌骨发育不足;上下牙列重度拥挤,双侧尖磨牙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右侧第二前磨牙和磨牙正锁(牙合)。上颌利用固定式横腭杆控制上颌磨牙位置,配合(牙合)垫打开咬合,采用交互牵引先解除右侧后牙锁(牙合);随后拔除14、24、35、45牙进行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内收前牙,减小突度,改善咬合关系。病例二:LBH,女,27岁,主诉以“牙列不齐”求治;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下唇严重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下颌后缩;上颌中度拥挤,下颌重度拥挤,双侧磨牙中性关系,前牙深覆盖,Bolton指数不协调。拔除三个第一前磨牙和一个龋坏的第二前磨牙,上颌采用微螺钉进行强支抗控制内收前牙,同时控制垂直高度,防止面型恶化,下颌利用拔牙间隙排齐整平牙列,尽量内收前牙,减小突度。病例三:LYT,女,21岁,主诉为“龅牙”求治。骨性II类伴高角趋势的患者,上下唇严重前突,上颌骨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颏部严重后缩;上下牙列轻度拥挤,前牙轻度开(牙合)、深覆盖,双侧尖牙远中关系,磨牙中性关系。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掩饰性治疗,上颌采用PASS技术进行支抗控制,下颌利用拔牙间隙,尽量内收上下前牙,减小突度,改善侧貌,同时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和良好的咬合关系。结果:三位患者在采用不同的矫治方案和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后,建立了良好的咬合关系,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正畸医师需在治疗前进行详细的检查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因成年患者无生长发育潜力,要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和临床状况制定矫治方案,采用适宜的固定矫治技术,可以获得医患双方均满意的矫治结果。

王莹[3](2021)在《应用“三维偏差技术”分析全冠修复过程中邻牙咬合接触面积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数字化技术研究全冠修复各阶段邻牙咬合接触面积的变化情况,并对临时冠是否恢复邻接关系时邻牙咬合接触面积变化的影响进行评估,旨在分析临时冠邻接关系恢复与否对最终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到2021年1月来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患者,知情同意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名受检者随机分成A组(临时冠有邻接关系)、B组(临时冠无邻接关系),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受检者进行功能性训练后咬合至牙尖交错位(ICP),用3shape口内扫描仪对受检者患侧半口牙列进行牙体预备前、牙体预备后、冠粘固前、冠粘固后4组数字化印模,共获得72个光学印模文件,用Geomagic Qualify 2013软件的“三维偏差色阶图法”此功能对口内扫描文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全冠修复各阶段邻牙咬合接触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1.备牙前邻牙咬合接触面积总和为59.52±28.23 mm2,备牙后邻牙咬合接触面积总和为73.60±28.13 mm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备牙前邻牙咬合接触面积总和为67.97±23.95mm2,冠粘固前邻牙咬合接触面积总和为57.73±28.13 mm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备牙前邻牙咬合接触面积总和为51.07±30.97 mm2,冠粘固前邻牙咬合接触面积总和为65.15±23.65mm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备牙前邻牙咬合接触面积总和为67.97±23.95 mm2,冠粘固后邻牙咬合接触面积总和为57.38±34.46 mm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备牙前邻牙咬合接触面积总和为51.07±30.97 mm2和冠粘固后邻牙咬合接触面积总和为51.36±28.91 mm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牙体预备后邻牙咬合接触面积较牙体预备前增大。2.备牙后用临时冠恢复邻接关系者,邻牙咬合接触面积与牙体预备前相近。备牙后临时冠未恢复邻接关系者,邻牙咬合接触面积较牙体预备前有增大趋势。3.临时冠有无邻接关系,最终修复体戴入后与牙体预备前的邻牙咬合接触面积相近。

贾梦莹[4](2021)在《NLRP3/Caspase-1焦亡经典途径在异常咬合导致颞下颌关节软骨退变中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itis,TMJOA)是影响口颌功能的颌面部高发病,髁突软骨缺损难以自愈,其退变分子机制不明。力学刺激直接作用软骨,炎症反应广泛参与髁突软骨破坏。细胞焦亡以释放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8为主要特征,参与慢性炎症,而细胞焦亡在TMJOA软骨细胞中的研究甚少。为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异常力学刺激下NLRP3/Caspase-1焦亡经典途径在软骨细胞的表达情况,为TMJOA的靶向治疗提供线索。方法:第一部分:(1)临床研究,收集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颞下颌关节滑液,根据CBCT或MRI检查分为伴髁突骨质破坏的TMJOA患者组与不伴髁突骨质破坏的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internal derangement,TMJID)组,分析临床基线资料。(2)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析焦亡相关炎性介质IL-1β,IL-18,Caspase-1,NLRP3在两组的表达差异。第二部分:(1)组织水平,通过SD大鼠单侧前牙反牙合(Unilateral anterior crossbite,UAC)干预4周,8周,12周,建立TMJOA模型,通过体式显微镜观察软骨形态结构,Micro-CT扫描软骨下骨,Mimics 20.0系统分析骨体积分数BV/TV,骨表面积与骨体积比BS/TV,骨小梁厚度Tb.Th及骨小梁个数Tb.N,评价软骨下骨改建情况,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评分系统评价软骨病损特征。(2)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焦亡经典途径关键分子IL-1β,IL-18,NLRP3,ASC,Caspase-1,GSDMD在正常组与UAC诱导组颞下颌关节组织的表达及分布,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以及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焦亡关键基因及蛋白在UAC诱导组与对照组的表达情况。第三部分:(1)分子水平,分离培养SD大鼠软骨细胞,分别采用0 dyn/cm2,4 dyn/cm2,12dyn/cm2,16 dyn/cm2的流体剪切力(Fluid Flow Shear Stress,FFSS)干预软骨细胞1h;采用12 dyn/cm2的FFSS干预软骨细胞1h,2h,4h,通过ELISA技术比较软骨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IL-18,IL-1β的表达差异。(2)通过AO-EB染色比较细胞破膜死亡在各组的表达情况。(3)通过WB技术比较焦亡关键蛋白IL-1β,IL-18,NLRP3,ASC,Caspase-1,GSDMD在各组的表达差异。结果:第一部分:(1)伴髁突骨质破坏的TMJOA患者与不伴有髁突骨质破坏的TMJID患者好于发中青年女性,均有颞下颌关节疼痛及功能紊乱症状,TMJOA组功能紊乱人数占比较大。(2)颞下颌关节滑液焦亡相关炎性介质IL-1β,IL-18,Caspase-1,NLRP3的表达比较分析,证明了伴髁突骨质破坏的TMJOA患者IL-1β,IL-18,Caspase-1,NLRP3的浓度较高(P<0.05)。第二部分:(1)UAC可诱导TMJOA样表现,体式显微镜可见软骨形变,随UAC作用时间延长,较同时间正常对照组病损加重,Micro-CT显示BV/TV较同时间正常对照组降低,软骨下骨丧失明显,UAC诱导4周出现BS/BV增高(P<0.05),短期骨改建,UAC诱导8周及1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Th在UAC诱导12周减小,Tb.N在UAC诱导4周,8周减小(P<0.05)。UAC诱导组较同时间正常对照组组织病理学评分增加。(2)免疫组化显示UAC组焦亡关键蛋白IL-1β,IL-18,NLRP3,ASC,Caspase-1,GSDMD高表达于软骨层,RT-PCR及WB亦检测到UAC诱导组较同时间正常对照组表达高水平的焦亡相关基因及蛋白(P<0.05)。第三部分:(1)ELISA结果表明软骨均接受1h FFSS干预时,4 dyn/cm2,12 dyn/cm2,16 dyn/cm2FFSS干预组较0 dyn/cm2FFSS对照组比较,培养基上清炎性因子IL-1β,IL-18的表达水平增高(P<0.05)。在12dyn/cm2FFSS作用下,随FFSS干预时间延长,软骨细胞焦亡关键分子表达增高(P<0.05)。(2)AO-EB染色表明随FFSS载荷的增加以及作用时间的延长,破膜死亡细胞数增多。(3)WB显示软骨细胞焦亡关键蛋白IL-1β,IL-18,NLRP3,ASC,Caspase-1,GSDMD的表达也随FFSS载荷增加以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上调(P<0.05)。结论:(1)TMJOA患者滑液中可表达高浓度的焦亡相关炎性介质。(2)单侧前牙反牙合可诱导TMJOA病损,焦亡关键蛋白可表达于髁突软骨层,随OA病损程度加重,焦亡关键分子基因及蛋白的表达量增加。(3)软骨细胞存在细胞焦亡,随FFSS作用软骨细胞强度及时间的增加,软骨细胞焦亡现象加重。

张文博[5](2020)在《上颌交替式扩缩联合前方牵引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骨性Ⅲ类错(牙合)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错(牙合)畸形,其发病率高,对功能、美观影响大。对于上颌骨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牙合),临床上常采用前方牵引来进行矫形治疗。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单纯上颌前方牵引主要是通过上前牙的唇倾来补偿上颌骨的发育不足,纠正前牙反(牙合),骨性效应相对较少,并会导致上牙弓的缩窄。为了提高前方牵引时的骨性效应和防止牙弓的狭窄,有学者建议前方牵引的同时联合使用上颌扩弓。也有学者通过一些治疗措施,尝试刺激上颌骨缝的改建,以提升前方牵引的骨性效应和治疗效率,其中上颌交替式快速扩缩(Alternate 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s and Constrictions,Alt-RAMEC)联合前方牵引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我们团队在临床中根据文献资料和临床经验提出了一种Alt-RAMEC矫治方案,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并对此进行了临床研究,在此研究中发现[1],利用Alt-RAMEC联合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及恒牙早期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牙合),临床效果显着,并认为Alt-RAMEC联合前方牵引的疗程明显短于单纯前方牵引;而且与单纯前方牵引相比,Alt-RAMEC联合前方牵引治疗后的骨性效应所占比例明显增加,牙性效应占比明显减少。但是,产生这种效应的机制还不明确,相关研究也较少。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建立上颌单纯前方牵引和上颌扩缩联合前方牵引的颅上颌复合体及Hyrax扩弓器三维有限元模型,观察不同工况下,上颌骨、上颌牙列及各骨缝产生的应力分布及位移变化的规律。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Alt-RAMEC联合前方牵引与单纯前方牵引的应力分布差异,分析其可能的力学机制,进一步验证临床研究结果,以期为临床上Alt-RAMEC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一名12岁,上颌发育不足的Ⅲ类患者作为数据采集对象。利用 CBCT 影像数据,应用 Mimics 16.0、Geomagic Studio 2014、3-matic 12.0、ANSYS Workbench 15.0软件建立了颅上颌复合体、Hyrax扩弓器以及额颌缝、颧颌缝、颧颞缝、翼腭缝、腭中缝的实体模型,在ANSYS Workbench 15.0软件中将各实体模型组装,然后进行网格划分,并设定各材料的属性、接触关系及边界约束条件。共设立了包括单纯上颌前方牵引(模型1)、上颌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模型2)以及上颌缩弓联合前方牵引(模型3)的三组有限元模型。最后运用有限元法进行计算,观察分析不同工况下颅上颌复合体的整体等效应力分布,上颌牙列标志点和颅上颌复合体各骨性标志点的三维方向位移,各骨缝的Von-mise等效应力和最大主应力,以及上颌骨的整体移动趋势。结果:第一部分颅上颌复合体及扩弓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建立了包括颅颌面相关骨块、上颌牙列、牙周膜、翼腭缝、腭中缝、额颌缝、颧颌缝、颧颞缝、Hyrax扩弓器的较为完整颅上颌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所建模型网格质量较高,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和生物相似性,能相对精确的完成颅上颌复合体生物力学运算的要求,为下一步的生物力学分析打下基础。第二部分上颌交替式扩缩联合前方牵引与单纯上颌前方牵引的三维有限元分析1.颅上颌复合体的应力分布:与模型1相比,模型2、模型3的Von-mises等效应力分布更为广泛,除支抗牙和相应牙槽骨外,上颌骨额突、眶底、眶侧缘、梨状孔周围、蝶骨翼突、上腭后部以及颧骨区均明显受力。2.各骨缝的Von-mises等效应力:在相同牵引力值及方向作用下,模型2和模型3中各骨缝的等效应力平均值明显大于模型1,而且均以腭中缝和翼腭缝受力最为显着。模型2中,各骨缝等效应力大小为腭中缝>翼腭缝>颧颌缝>额颌缝>颧颞缝;模型3中,各骨缝的等效应力大小为腭中缝>翼腭缝>额颌缝>颧颌缝>颧颞缝。3.各骨缝的最大主应力:三个模型中对冠状向骨缝(翼腭缝、额颌缝、颧颌缝、颧颞缝)的最大主应力均以拉应力为主,但是模型1的力值区间远小于模型2和模型3。4.上颌牙列各标志点三维方向位移趋势:X轴向上,模型3较模型1产生了更多的前牙近中倾斜、后牙舌倾,模型2则表现为前牙牙冠远中倾斜,后牙颊倾;Y轴向上,三个模型均出现前牙唇倾及后牙近中倾斜,其中以模型3中倾斜趋势最为显着;Z轴向上,三个模型中前牙唇倾使牙冠标志点均向上移位,磨牙则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伸长。5.骨性标志点三维方向位移趋势:X轴向上,三个模型中A点、颧弓前缘点移位均不明显,模型2和3中ANS点、颧骨体点、鼻腔上缘点向外移位,PNS点向内侧移位,而N点、眶下缘点在模型3中表现为明显的向外移位;Y轴向上,三个模型中除了 PNS点外,其余各点均向前移位,而且在模型2和模型3中的位移程度明显大于模型1;Z轴向上,三个模型的颧弓前缘点和颧骨体点均无明显移位,其余各点在模型3中为显着的上方移位。6.上颌骨的整体移动趋势:三个模型均产生了上颌骨的逆时针旋转,而且均以上颌骨前部的逆时针旋转为主。结论:1.利用CBCT数据和相关建模软件,可以建立生物相似性和几何相似性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用于上颌交替式扩缩联合前方牵引的生物力学机制的研究。2.与单纯上颌前方牵引相比,Alt-RAMEC联合前方牵引可对颅上颌复合体骨表面及各骨缝产生广泛且显着的应力,提示Alt-RAMEC能更大程度地松解上颌骨周围骨缝,有利于骨缝的改建。3.在本研究载荷下,Alt-RAMEC联合前方牵引相较于单纯前方牵引,发生了更多的上颌骨前移位,而且均发生了上切牙的唇倾、磨牙的伸长及上颌骨的逆时针旋转,提示Alt-RAMEC联合前方牵引对于深覆(牙合)患者咬合的打开是有利的,但是对于高角及伴有开(牙合)倾向的患者应注意前方牵引角度的控制。4.无论单纯前方牵引还是Alt-RAMEC联合前方牵引,应力均集中在支抗牙及其相应牙槽骨区域,但Alt-RAMEC联合前方牵引时应力值较强,而总体力值不高,提示Alt-RAMEC联合前方牵引时发生支抗牙牙根吸收的风险较小,相对安全。5.在生物力学层面,进一步验证了我们前期临床研究结果,揭示了我们的Alt-RAMEC联合前方牵引治疗方案的生物力学基础及机制。

巴哈尔尼萨·热扎克[6](2020)在《乌鲁木齐市个别正常(牙合)成人Andrews六要素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乌鲁木齐市不同垂直骨面型个别正常(牙合)成人的AndrewsⅡ、Ⅳ、Ⅴ要素测量指标之间的差异。方法:对于乌鲁木齐市各高校在校学生进行调查,获得共120例个别正常(牙合)成人,男性组共60例,其中低角组32例,均角组14例,高角组14例。女性组共60例,其中低角组12例,均角组36例,高角组12例。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Andrews要素Ⅱ测量值UIFA-GALL(cm)、要素Ⅳ测量值Sn-Mes(cm)、LIFA-Me(cm)、G-Sn(cm)、Go-Co(cm)、Po-Go(cm)、要素Ⅴ测量值Pog-Will(cm)相关测量指标。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若测量值服从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进行多重比较。若测量值不满足方差齐性或正态分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以P<0.05记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男性组和女性组,测量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各组方差齐(P>0.05)。男性不同垂直骨面型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要素Ⅳ测量值Co-Go(cm)、Po-Go(cm)在低角组,均角组,高角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女性各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示要素Ⅳ测量值Po-Go(cm)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男性低角组和高角组之间Sn-Mes、Co-Go、Po-Go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p<0.05),均角组和高角组之间Po-Go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p<0.05)。女性低角组和高角组之间,Po-G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角组和高角组之间,Po-Go、Co-G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鲁木齐市不同垂直骨面型个别正常合成人Andrews六要素中的要素Ⅳ测量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运用Andrews口颌面协调六要素时,其参考值需要考虑到患者的性别和垂直骨面型。

张晓丽,王春龙,任立恒,谢海涛,韩芹芹[7](2019)在《咬合板、超短波单独及其联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临床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临床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临床以咬合板、超短波单独及联合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8年我院收治的11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A组35例、B组32例、C组33例,其中予以A组咬合板的方式治疗,B组则采用超短波的方式治疗,C组则以联合的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C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相较与A、B两组具有明显的缩短,比较结果存在显着向差异(P<0.05);A、B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关于临床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治疗,与单独采用咬合板与超短波的治疗效果相比较,联合采用的临床疗效更为显着,可有效加快患者疼痛缓解的起效与显效时间,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刘洋[8](2019)在《正中关系的可重复性考察及对其历史和发展的考量》文中认为正中关系是口腔医学界争议极大的一个概念,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髁突在关节窝内的空间位置关系。而关于该空间位置的争议,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使用时应回到正中关系概念的本源,即用于建立健康、稳定且功能良好的咬合关系的颌位。随着口颌系统功能检查手段与技术的日趋完善,以一个可重复的颌位为参考起点,可通过不断试错的方式,逐步寻找到该最适建颌位。这样可避免现有的各种正中关系记录法可重复性低且技术敏感度高的缺点。笔者通过改良现有的"下颌参考位"记录法,为这一过程找到一个可重复性高、操作简便易行的参考点获取办法,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李敬谦[9](2018)在《观察咬合分析系统在正畸治疗末期应用的临床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咬合分析系统在正畸治疗末期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例减数正畸治疗进入精细调整末期的正畸患者,使用咬合分析系统记录正畸患者进入精细调整末期时刻(T1期)全牙列总牙合力值(Total occlusion force,TOF)、全牙列总接触面积(Total contact area,TCA)、牙合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 of occlusal force,AOF)、左、右两侧总牙合力值(Left/Right occlusion force,LOF/ROF)及牙合力中心轨迹(Centre of force,COF)的位置,根据T1期测量的数据结果,指导临床医生进行3个月的精细调整,记录正畸患者矫治结束时刻(T2期)全牙列总接触面积(TCA)、全牙列总牙合力值(TOF)、牙合不对称指数(AOF)、左、右两侧总牙合力值(LOF/ROF)及牙合力中心轨迹(COF)的位置,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将两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比较,若数据满足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若数据不满足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T2期,TOF、TCA、LOF、ROF的值均高于T1期,AOF小于T1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T2期,COF的位置优于T1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ROF在T2期与T1期的差值小于LO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正畸治疗结束前需要准确评估患者的咬合状况;2.在临床上,咬合分析系统对于识别咬合变化是一种有效、便捷、精确的工具,尤其是在垂直向;3.咬合分析系统在正畸治疗末期的应用,有助于指导临床正畸医生精细调整,达到牙合平衡,提高正畸疗效,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咬合关系。

方媛[10](2017)在《颞下颌关节振动异常的下颌运动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颞下颌关节振动、临床症状、咬合和咀嚼肌肌电的观察,分析颞下颌关节振动与下颌运动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探讨牙合、咀嚼肌与颞下颌关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筛选受试者: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皖南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20132016级学生120人,简单检查排除明显错牙合畸形、不良习惯者后余72人(男34人,女38人,平均年龄19.47±1.83岁)。(2)采用BioJVA颞下颌关节振动分析仪对受试者进行关节振动检测,异常者记为JVA(+),正常者记为JVA(-)。(3)对受试者进行TMD相关性问卷调查,并由同一名检查者对受试者进行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耳屏前触诊,根据有无关节弹响、张口受限、张口偏斜、咀嚼肌疼痛等症状,将受试者分为临床(+)和临床(-)。(4)根据临床症状及关节振动情况将受试者分为以下4组:A组.临床(+)JVA(+),B组.临床(-)JVA(+),C组.临床(-)JVA(-),D组.临床(+)JVA(-)。其中,A组可初步诊断为TMD患者,B组为仅出现关节异常振动而未表现出临床症状人群,C组为对照组正常人群,D组出现临床症状却未见关节异常振动。(5)采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及BioEMGⅢ肌电分析系统同步检查各组受试者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下颌前伸运动、左右侧方运动时的咬合接触特征和肌电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受试者均知晓实验内容,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1)受试者的JVA关节振动分析仪检测结果提示出现异常的关节振动者35人,左右侧振动参数无差异,且与性别无关(P>0.05)。关节振动在下颌运动过程中的发生位置普遍集中在开口末期和闭口初期,异常的关节振动较正常的关节振动分布更为分散。(2)结合患者主诉及同一名检查者对受试者进行颞下颌关节相关检查,出现TMD临床症状者23人(男11人,女12人),TMD阳性率31.9%。其中,关节弹响出现频率最高,往下依次为张口偏斜,咀嚼肌疼痛和张口受限。(3)对比临床症状及JVA关节记录情况,可见出现异常关节振动者35人中有21人出现了明显的TMD临床症状,14人仅见关节异常改变未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确定分组情况:A组21人,B组14人,C组35人,D组2人。(4)ICP最大紧咬MIP帧咬合接触结果显示各组受试者COF位置有差别(P>0.05),关节异常振动者的早接触情况高于对照组,AOF、OT、DT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肌电情况显示LTA、RTA、LMM、RMM、LDA、RDA的平均表面肌电幅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右侧TA、MM、DA的对称性各不相同(P<0.05),而同侧TA和MM的协同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下颌前伸运动时关节异常振动者的前伸牙合干扰情况高于对照组,四组受试者前伸牙合分离时间、LTA、RTA、LMM、RMM、LDA、RDA的平均表面肌电幅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下颌左侧运动时关节异常振动者的侧方牙合干扰情况高于对照组,四组受试者左侧牙合分离时间、LTA、RTA、LMM、RMM、LDA、RDA的平均表面肌电幅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下颌右侧运动时关节异常振动者的侧方牙合干扰情况高于对照组,四组受试者右侧牙合分离时间、LTA、RTA、LMM、RMM、LDA、RDA的平均表面肌电幅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关节异常振动者的咬合稳定性差,牙合干扰、早接触率高;肌电显示ICP紧咬时咀嚼肌功能下降,边缘运动时更易发生异常咀嚼肌收缩。(2)咬合的失调可能造成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的紊乱,即使对于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正常”人群,也要提高重视,时刻警惕TMD的发生。(3)咬合失调是否是引起关节异常改变的原因以及与肌功能紊乱的关系,需要咬合干预实验进一步验证。

二、颞下颌关节音分析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颞下颌关节音分析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微种植体支抗辅助透明矫治器远移下颌磨牙的三维测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第一部分:微种植体支抗辅助透明矫治器远移下颌磨牙的三维测量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病例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三例临床病例报告
    临床病例报告一:透明矫治器矫治牙列拥挤一例
        1 矫治前情况
        2 矫治过程
        3 矫治效果
        4 矫治体会
    临床病例报告二:透明矫治器远移双颌磨牙一例
        1 矫治前情况
        2 矫治过程
        3 矫治效果
        4 矫治体会
    临床病例报告三:透明矫治器矫治安氏Ⅲ类一例
        1 矫治前情况
        2 矫治过程
        3 矫治效果
        4 矫治体会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透明矫治器移动效率测算方法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2)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骨性I类和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固定矫治技术治疗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病例一 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伴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的病例报告
    病例二 应用微螺钉支抗治疗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病例三 应用MBT自锁托槽结合生理性支抗控制技术治疗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后牙正锁((牙合))的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应用“三维偏差技术”分析全冠修复过程中邻牙咬合接触面积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样本的选择
        2.1.1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2.2 实验材料和设备
        2.2.1 主要的实验材料
        2.2.2 主要的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术前虚拟模型获取方法
        2.3.2 实验设计及数据获取
    2.4 咬合接触面积的数字化数据获取
    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口内扫描精确度影响因素
    4.2 无介质咬合数据分析
    4.3 牙周膜与组织应力
    4.4 咬合接触阈值的设定
    4.5 误差来源及改进方法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咬合接触分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NLRP3/Caspase-1焦亡经典途径在异常咬合导致颞下颌关节软骨退变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TMJOA患者与TMJID患者颞下颌关节滑液焦亡相关炎性介质的表达研究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NLRP3/Caspase-1焦亡经典途径在大鼠TMJOA组织的表达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材料
        1.2 研究内容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流体剪切力干预对软骨细胞焦亡的作用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靶向NLRP3炎性小体治疗炎症疾病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5)上颌交替式扩缩联合前方牵引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颅上颌复合体及扩弓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上颌交替式扩缩联合前方牵引与单纯上颌前方牵引效果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观察分析的指标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上颌交替式扩缩联合前方牵引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乌鲁木齐市个别正常(牙合)成人Andrews六要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器材
        2.2 临床检查记录
        2.3 研究过程
    3.质量控制
    4.统计学分析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病例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咬合板、超短波单独及其联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临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8)正中关系的可重复性考察及对其历史和发展的考量(论文提纲范文)

1???正中关系的核心价值和历史沿革
2??现有理论体系的缺陷
3??基于历史的思考和改进

(9)观察咬合分析系统在正畸治疗末期应用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数字化咬合分析仪在口腔正畸学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10)颞下颌关节振动异常的下颌运动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2.2 实验对象
        2.3 实验方案
        2.4 实验内容
        2.5 实验前准备
        2.6 实验方法
        2.6.1 问卷调查及临床检查
        2.6.2 JVA颞下颌关节振动分析仪检查
        2.6.3 确定实验分组
        2.6.4 JVAT-ScanⅢ咬合力计与EMGⅢ表面肌电仪同步记录
        2.7 统计方法
结果
    1. 问卷调查及临床检查结果
    2. JVA关节振动分析仪检查结果及受试者分组情况
    3. T-ScanⅢ和EMGⅢ同步记录下颌运动结果
        3.1 ICP最大紧咬结果
        3.2 下颌前伸运动结果
        3.3 下颌左侧运动结果
        3.4 下颌右侧运动结果
讨论
    1. TMD发生率
    2. TMJ振动情况比较
    3. 咬合接触情况比较
        3.1 静态咬合接触
        3.2 动态咬合接触
    4. 咀嚼肌情况比较
        4.1 静态咬合接触时咀嚼肌肌电
        4.2 动态咬合接触时咀嚼肌肌电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颞下颌关节音分析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种植体支抗辅助透明矫治器远移下颌磨牙的三维测量分析[D]. 陈梦薇.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2]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D]. 阴哲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3]应用“三维偏差技术”分析全冠修复过程中邻牙咬合接触面积变化的研究[D]. 王莹. 南昌大学, 2021(01)
  • [4]NLRP3/Caspase-1焦亡经典途径在异常咬合导致颞下颌关节软骨退变中的作用[D]. 贾梦莹.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5]上颌交替式扩缩联合前方牵引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 张文博. 山东大学, 2020(04)
  • [6]乌鲁木齐市个别正常(牙合)成人Andrews六要素的研究[D]. 巴哈尔尼萨·热扎克.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咬合板、超短波单独及其联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临床比较[J]. 张晓丽,王春龙,任立恒,谢海涛,韩芹芹.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16)
  • [8]正中关系的可重复性考察及对其历史和发展的考量[J]. 刘洋.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9(01)
  • [9]观察咬合分析系统在正畸治疗末期应用的临床效果[D]. 李敬谦. 郑州大学, 2018(12)
  • [10]颞下颌关节振动异常的下颌运动相关因素分析[D]. 方媛. 皖南医学院, 2017(01)

标签:;  ;  ;  

颞下颌关节声音分析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