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阴地区旱地冬油菜增产技术措施

二阴地区旱地冬油菜增产技术措施

一、二阴地区旱地冬油菜增产技术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魏全全,饶勇,张萌,杨斌,高英,曾令琴,凡迪,冯文豪,肖华贵[1](2021)在《适应贵州黄壤生长的氮高效油菜品种筛选》文中研究表明为筛选适宜贵州黄壤水旱轮作和旱地轮作种植的氮高效冬油菜品种,2018-2019年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和毕节市黔西县开展田间试验,以26个不同的冬油菜品种为材料,设置4个氮素水平(0、45、135和180 kg/hm2),探讨品种间在生长、养分吸收及利用效率上的差异。结果发现,两种轮作种植情况下,所有品种的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氮180 kg/hm2时,旱地轮作的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以德油杂11号最优,分别达到3130 kg/hm2、15 650元/hm2和9998元/hm2,水旱轮作的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也以德油杂11号最优,分别达到2767 kg/hm2、13 835元/hm2和8183元/hm2。生物量也以德油杂11号最大。旱地轮作种植冬油菜,氮素农学效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135 kg/hm2时达到最大值;各品种氮素偏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氮素吸收效率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旱地轮作种植冬油菜,产量、养分吸收和氮素利用效率均优于水旱轮作种植。推荐德油杂11号、黔油早2号、龙庭1号、庆油1号、金油8号、庆油3号、金农油1号、黔油早1号为较适宜的旱地种植品种,德油杂11号、黔油28号、广源68、庆油3号、华龙油1号、龙庭1号、庆油1号、渝油28为较适宜水旱轮作种植的品种;并认为冬油菜的氮肥管理应该根据轮作模式做调整。

王源,李小强,刘艳,谢涛[2](2021)在《天水市冬油菜品种现状及布局研究》文中提出冬油菜是天水市种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近4万hm2,海拔755~2 200 m范围内凡是能种植小麦的各类气候生态区域都有油菜种植。由于各类区域生态条件差异较大,对品种特性的要求不同,特别是高山区对品种抗寒、抗冻能力要求较高。因此,优化品种布局,按照区域条件和品种特性相适应的原则推广新品种是促进油菜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分析了天水市冬油菜品种现状,提出了冬油菜品种布局意见及措施,以期促进油菜生产稳步发展。

张建学,杨志奇,雷建明,王芙蓉,张亚宏,范提平[3](2021)在《有机肥与磷肥配施对旱地甘蓝型冬油菜根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有机肥和磷肥配施对北方旱地甘蓝型冬油菜苗期叶片、根系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设主处理为不施有机肥(M0)和施有机肥处理(M),副处理4个磷肥施用量(P2O5)分别为0、75、150、225 kg/hm2。结果表明,适当的有机肥和磷肥配施可促进冬油菜的生长,改善经济性状,增加产量,有机肥和磷肥配施效果明显,在MP2O5150处理时效果最佳,叶片数、叶干重、主根长、主根颈直径、根干重分别比对照处理M0P2O50增加了6.00片、7.44 g、19.56 cm、0.75 cm和1.91 g;株高、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单株有效角果数、角粒数和单株产量分别比对照处理M0P2O5 0增幅46.91%、18.19%、28.73%、9.63%和72.22%,产量为3 613.11 kg/hm2,较对照增收1 257.15 kg/hm2,增幅53.36%,增产差异非常显着。施用有机肥对旱地冬油菜籽粒品质影响不明显,但施磷肥可提高含油量和芥酸含量,降低硫甙、蛋白质和油酸的含量,MP2O5150处理时含油量最高为45.36%,比对照处理高2.59%,芥酸含量为36.36%,比对照处理高2.1%,硫甙含量99.13 kg/hm2,蛋白质含量21.88%。

吕伟生,黄天宝,肖富良,郑伟,肖小军,李亚贞,韩德鹏,肖国滨[4](2021)在《缓释肥一次性侧位深施对红壤旱地直播油菜产量形成和肥料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明确红壤旱地直播油菜(Brassica napus L.)缓释肥(N-P2O5-K2O=25-7-8)一次性侧位深施效果及适宜用量,2017—2020年在典型的红壤丘陵区(江西进贤)开展缓释肥施用方式对比试验(不施肥、一次性土表撒施和一次性侧位深施)和施用量试验(0、300、450、600、750和900 kg·hm-2),研究缓释肥一次性侧位深施及不同施用量对油菜产量形成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土表撒施,侧位深施显着促进了N、P、K的吸收,同步提高了油菜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且对晚熟油菜影响更为显着。菜籽产量与缓释肥用量呈线性加平台关系,适宜施肥量可保证较大的收获密度及较多的每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从而协同提高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维持较高的肥料利用率。晚熟和早熟油菜缓释肥侧位深施的适宜用量分别为720和605 kg·hm-2,产量潜力可分别达2 500和1 750 kg·hm-2。因此,一次性侧位深施适量缓释肥可显着提高红壤旱地直播油菜生产力,建议结合机械化种植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

李鹏宇[5](2021)在《基于垄沟集雨模式的轮作冬油菜-夏玉米适播期及适播密度研究》文中提出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油菜种植呈现出“北移西扩”的趋势,北方地区冬油菜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这就使得冬油菜与夏玉米在部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进行轮作的可行性越来越高。与冬油菜传统种植区的气候条件不同,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少雨,而垄沟集雨覆膜的增温保墒效果显着,可有效缓解干旱缺水问题。因此,针对北方广大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易旱地区,基于垄沟集雨模式下冬油菜-夏玉米轮作的播期及密度研究,对于提高该地区光热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灌溉用水、丰富北方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大田实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播期及密度对冬油菜和夏玉米生育期内土壤水热环境,生理生长及产量等的影响,并以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作为评价指标,旨在获得适合关中地区的冬油菜-夏玉米轮作生产模式,以期为该地区的冬油菜和夏玉米种植以及进一步研究该轮作模式下作物对水、肥、气、热等的响应状况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垄沟集雨覆膜栽培可显着改善冬油菜和夏玉米生育期内的土壤水热状况,促进了作物生长和产量的提高。覆膜提高了冬油菜和夏玉米生育期内的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时降低了耗水量,显着提高了生育前期的0~25cm深度土层的土壤温度。在生理生长方面,冬油菜和夏玉米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地上干物质量和根系干质量增加。相较于平作,成熟期冬油菜的分枝数、角果数和千粒重增加,(9月22日播)产量增加了39.1%~55.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51.2%~64.7%;夏玉米行粒数、穗粗、穗长和百粒重增加,产量增加了39.4%~81.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39.4%~82.0%。(2)垄沟集雨覆膜栽培冬油菜的适播密度要低于平作。增加种植密度,冬油菜个体间的竞争加剧,耗水量增加,土壤温度降低,株高、茎粗和根系干质量下降,主根长、群体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地上干物质量增加,成熟期的分枝数、角果数和千粒重降低。而覆膜冬油菜长势更优,积累的地上干物质也更多,增加了对有限水肥资源的消耗,相较于平作冬油菜个体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本研究表明,垄沟集雨覆膜种植冬油菜的适播密度为10万株/hm2(产量为4658.7kg/hm2);平作冬油菜的适播密度为15万株/hm2(产量为3252.3kg/hm2)。(3)正常播期夏玉米收获后可采用垄沟集雨覆膜的方式复播冬油菜,可保证晚播冬油菜安全越冬,提高冬油菜产量。播期推迟,限制了冬油菜苗期的干物质积累,使成熟期的单株分枝数和角果数减少,千粒重降低,造成产量下降。覆膜显着提高了冬油菜越冬后返青期的土壤含水量,并且随着播期的推迟,覆膜冬油菜越冬后的土壤含水量显着增加。较高的土壤水分含量保证了冬油菜越冬后的快速增长,降低了播期推迟所带来的产量损失。播期由B1(9月22日)推迟为B3(10月12日)时,P1(平作)越冬率仅为30%,产量下降了66.9%,而P2(垄沟集雨覆膜)可以安全越冬,产量下降了28.05%。(4)冬油菜-夏玉米轮作模式下,覆膜夏玉米的生长状况和产量要优于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并且适宜种植密度也相应提高。种植密度的增加,限制了夏玉米个体的生长,使夏玉米生育期内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降低,耗水量增加;灌浆期的茎粗和单株叶面积下降,但株高、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地上干物质量增加;成熟期的行粒数、穗长、穗粗和百粒重下降。播期提前,夏玉米生育期内有效积温和灌浆期日均温增加,灌浆期延长,同一密度处理下的百粒重显着增加。B1(5月28日播)夏玉米在10万株/hm2时获得最高产量,为12522.5 kg/hm2;B2(6月15日播)夏玉米在7.5万株/hm2时获得最高产量,为11492.0 kg/hm2。(5)基于垄沟集雨覆膜栽培的轮作冬油菜-夏玉米,土壤水热状况得到改善,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显着提高。本研究认为,在关中地区于9月下旬采用垄沟集雨覆膜的方式播种冬油菜,冬油菜可于5月下旬收获,后采用垄沟集雨覆膜的方式播种夏玉米,夏玉米可于9月中下旬收获。冬油菜和夏玉米密度均控制在10万株/hm2,可获得最高产量。

元晋川[6](2020)在《不同作物茬口对土壤微生物丰度以及冬油菜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茬口效应是指前茬作物通过一系列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作用对土壤的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以及后茬作物生长造成的影响。我国农作物种类多,每种作物都有其独特的生理生长特性和栽培管理措施。本研究通过两年田间试验,以休闲茬口(FW)为对照,研究不同作物茬口(大豆茬口(SW)、毛苕子茬口(HW)、玉米茬口(MW))对冬油菜关键生育时期(苗期、蕾薹期、花期、角果期、成熟期)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以及对冬油菜生长发育、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分析不同作物茬口差异,同时为冬油菜生产选择适宜的前茬作物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作物茬口对冬油菜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有显着影响。与休闲茬相比,豆科作物大豆、毛苕子为前茬作物时冬油菜关键生育时期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含量均显着提高,p H值明显下降,与此同时,大豆、毛苕子茬还能显着提高冬油菜关键生育时期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而豆科作物茬口中大豆茬提升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以及土壤酶活性效应最为明显。玉米茬冬油菜关键生育时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较休闲茬整体均有所下降,但土壤p H值有所增加。不同作物茬口间冬油菜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没有显着差异。(2)通过分析冬油菜花期和成熟期根际以及非根际土壤关键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可以得出,与休闲茬相比,豆科作物大豆、毛苕子茬能够提高冬油菜花期和成熟期根际土壤nif H基因、Bacterial-amo A基因、Archeal-amo A基因丰度,降低nir S、nir K基因丰度。而玉米茬对冬油菜花期和成熟期根际土壤nif H基因、Bacterial-amo A、Archeal-amo A基因丰度,nir S基因、nir K基因丰度与休闲茬口之间均无明显影响。非根际土壤冬油菜花期和成熟期根际nif H、Bacterial-amo A、Archeal-amo A、nir S、nir K基因丰度对作物茬口的响应有所差异。此外,本试验还发现,作物茬口间冬油菜花期和成熟期根际和非根际土壤16Sr RNA、18Sr RNA基因丰度均无显着差异。(3)与休闲茬相比,前茬为豆科作物大豆、毛苕子时能显着提高冬油菜成熟期株高、茎粗、根长和冬油菜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还能明显增加冬油菜成熟期地上部氮、磷养分吸收。同时,通过对冬油菜盛花期和终花期功能叶片光合特性进行测定发现,豆科大豆茬、毛苕子茬冬油菜盛花期功能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较休闲茬明显提高。豆科作物茬口中以大豆茬促进冬油菜生长效果最为明显。玉米茬冬油菜各项生长指标与休闲茬相比差异均不明显。(4)不同作物茬口条件下冬油菜产量和品质存在明显差异。与休闲茬相比,豆科大豆茬、毛苕子茬能够显着增加冬油菜单株角果数、蛋白质含量、籽粒产量、产油量,其中以大豆茬提高冬油菜籽粒产量和改善籽粒品质效果最为明显。而玉米茬较休闲茬冬油菜产量和品质均没有明显差异。综合以上,在夏闲期种植豆科作物(大豆、毛苕子)能够提高冬油菜土壤速效养分供给,增加根际土壤中固氮微生物、氨氧化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改善冬油菜生长发育和品质,促进冬油菜增产。豆科作物茬口中大豆茬各项指标提升效应最为明显。因此,在黄土高原地区,在夏季休闲过程中种植大豆、毛苕子是提高冬油菜生产适宜的前茬作物选择,其中大豆是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冬油菜产量的理想前茬作物。

谷晓博[7](2018)在《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土壤环境及冬油菜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油菜是中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随全球气候变暖,油菜种植呈北移西扩趋势,西北地区油菜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受干旱缺水和低温冻害影响,常规栽培方式导致油菜长势偏弱,其产量、品质和水肥利用效率较低。为解决西北油菜种植区缺水、低温、养分利用率低的问题,针对油菜种植区提高降水资源、热量及肥料利用效率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通过3年田间试验,以传统平作种植方式为对照,并设6个施氮水平(0、60、120、180、240和300 kg N/hm2),研究了垄沟覆膜种植方式对冬油菜生长(理)、养分吸收、产(油)量、品质、水氮利用效率和根区土壤水、肥、气、热、酶和微生物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探讨了西北半湿润易旱区垄沟覆膜种植冬油菜的节水增产机理、产质量的应用效果;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和熵值赋权的D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了西北半湿润易旱区冬油菜适宜的种植方式及其施氮量,以期为西北半湿润易旱区冬油菜的种植栽培和施氮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垄沟覆膜种植方式能显着增加冬油菜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量,改善冬油菜的根系性状,提高冬油菜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根系性状等生长指标及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等生理指标基本上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垄沟覆膜种植方式下在240 kg N/hm2达到最大,而传统平作方式下在180 kg N/hm2达到最大。(2)与传统平作相比,垄沟覆膜种植方式能显着提高冬油菜苗期、花期和收获期各器官中氮、磷和钾的吸收量,收获期可分别显着提高17.4%61.3%、16.5%58.3%和17.9%74.5%。冬油菜苗期、花期和收获期各器官中氮、磷和钾的吸收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显着增加后趋于稳定。收获期,植株中氮、磷和钾的吸收量在垄沟覆膜种植方式下均表现为施氮240 kg N/hm2显着大于0、60、120和180 kg N/hm2,与300 kg N/hm2差异不显着;在传统平作方式下均表现为施氮180 kg N/hm2显着大于0、60和120 kg N/hm2,与240和300 kg N/hm2无显着差异。(3)垄沟覆膜种植能明显提高冬油菜根区(030 cm)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显着提高冬油菜根区的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增加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降低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垄沟覆膜种植方式下根区的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也呈增加趋势。施氮能显着提高根区土壤的酶活性,增加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及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试验条件下,垄沟覆膜种植方式下施氮240 kg N/hm2处理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最高,而传统平作方式下施氮0 kg N/hm2处理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最低。(4)与传统平作相比,垄沟覆膜种植能显着提高冬油菜籽粒产量15.5%37.7%,提高产油量18.0%48.4%。随施氮量的增加,籽粒产量、产油量和净效益基本上呈先增后降趋势,当施氮量较低时(060 kg N/hm2),垄沟覆膜种植冬油菜的净效益小于传统平作方式;当施氮量增至120300 kg N/hm2后,垄沟覆膜种植冬油菜的净效益大于传统平作方式。(5)与传统平作相比,垄沟覆膜种植能显着降低耗水量3.4%11.0%,提高降水利用效率15.6%43.1%、水分利用效率25.5%69.6%、氮肥偏生产力15.4%43.0%。施氮能显着提高冬油菜的降水和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吸收利用率。在垄沟覆膜种植方式下,240 kg N/hm2处理的降水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180 kg N/hm2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吸收利用率最高,但与180 kg N/hm2相比,240 kg N/hm2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吸收利用率和偏生产力与其无显着差异;在传统平作下,180 kg N/hm2处理的降水和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吸收利用率均最高。(6)3种评价方法的分析结果均表明传统平作方式下的0 kg N/hm2处理对冬油菜的作用效果最差,垄沟覆膜种植方式下的240 kg N/hm2处理对冬油菜的作用效果最佳。因此,垄沟覆膜种植并施氮240 kg N/hm2为西北半湿润易旱区冬油菜适宜的种植方式及施氮量。

卜容燕[8](2017)在《稻油和棉油轮作模式下油菜季土壤氮素供应差异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氮是长江流域冬油菜产量的重要限制因子,前期文献调研的结果表明水旱轮作中冬油菜的产量低于旱地轮作,水旱轮作中油菜季土壤氮素供应低于旱地轮作。因此针对不同轮作制度下冬油菜产量和土壤氮素供应差异,本研究以水稻-油菜(水旱轮作)和棉花-油菜(旱地轮作)轮作同田对比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两种轮作模式中冬油菜的氮素吸收规律和土壤氮素矿化特征;并借助15N双标记稀释法分析油菜不同生育期土壤氮素的转化特点,比较两种轮作模式中油菜季土壤氮素转化的差异。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不同轮作模式中土壤有机质组分以及水分的变化特点,采用室内模拟的方式,研究去除活性有机质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分析由轮作制度的差异引起的有机质组分、水分和土壤氮素相互作用的机理,探索水旱轮作和旱地轮作中油菜季土壤氮素转化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为制定不同轮作模式下油菜的高效施肥技术,实现冬油菜的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轮作方式不同,冬油菜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明显不同。在相同氮肥投入情况下,稻油轮作中油菜产量水平比棉油轮作平均低15.4%。前季氮肥对冬油菜的产量产生影响,与前季不施氮处理相比,水稻季和棉花季氮肥分别增加油菜产量0-402和0-308 kg/hm2。当季氮肥投入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均以施氮225 kg N/hm2处理产量最高。轮作方式不同,油菜当季氮肥利用效率也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棉油轮作中油菜季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比稻油轮作平均高13.5%;稻油轮作中油菜季氮肥贡献率比棉油轮作平均高7.7%。这表明棉油轮作中冬油菜当季施氮的增产效果要优于稻油轮作,但是稻油轮作中冬油菜对氮肥依存度更高,对氮肥的需求量更大。2、油菜前季作物氮肥残留可以促进冬油菜的产量和氮素吸收量。15N同位素微区试验研究表明水稻季和棉花季施氮150 kg N/hm2时,水稻季氮肥损失率和残留率分别为36.9%和29.3%;棉花季氮肥损失率和残留率分别为27.6%和43.4%。由于棉油轮作中棉花季较高的氮素残留,提高了油菜季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棉油轮作中油菜地上部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均明显高于稻油轮作,油菜收获时地上部吸收氮素有7.8%来自棉花季氮肥残留,高于水稻季氮肥残留利用率(4.2%)。3、土壤氮素供应与作物氮素吸收不协调导致稻油轮作油菜产量和氮素吸收量低于棉油轮作。在油菜当季不施氮条件下,稻油和棉油轮作中油菜季土壤氮素净矿化量分别为30.1和33.2 kg/hm2。两种轮作模式在油菜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氮素净矿化特征明显不同,在油菜生长前期(移栽-花期)棉油轮作土壤氮素净矿化量为21.4 kg/hm2,显着高于稻油轮作(15.7 kg/hm2);而在花期后则表现为稻油轮作高于棉油轮作。这是因为在苗期稻油轮作油菜田土壤总矿化速率和总的硝化速率分别为2.37和6.91mg/kg·d,明显低于棉油轮作,而进入花期后,稻油轮作油菜田土壤总矿化速率和总的硝化速率明显增加,分别达到7.76和13.65 mg/kg·d,显着高于棉油轮作。而土壤总的固定速率则表现为在苗期稻油轮作大于棉油轮作,在花期均呈现降低的趋势,总体来看,稻油轮作油菜田土壤总固定速率高于棉油轮作。油菜当季施氮是增加土壤氮素净矿化累积量主要影响因素,油菜前季氮素残留对土壤氮素净矿化量影响较小。油菜氮素吸收规律与土壤氮素供应变化相一致,不论油菜当季是否施氮肥,棉油轮作下油菜氮素吸收量均高于稻油轮作。从不同生育期氮素积累上看,油菜生长前期(移栽-花期)棉油轮作油菜氮素吸收量比稻油轮作高35.9 kg/hm2;而花期以后稻油轮作比棉油轮作多吸收氮素21.1 kg/hm2,虽然在花期以后稻油轮作氮素积累的速率高于棉油轮作,但前期养分积累不足,导致最后收获时油菜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明显低于棉油轮作。4、轮作制度的不同引起土壤有机质及其组分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改变是导致土壤氮素供应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多年多点相邻的水旱轮作和旱地轮作中土壤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比旱地轮作平均高19.9%和16.3%。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POM-C)和颗粒态有机氮(POM-N)含量比旱地轮作分别平均高35.6%、31.4%和35.9%。土壤有机氮矿化潜势(PMN)与土壤活性有机氮含量显着正相关。去除活性有机质组分后稻油轮作和棉油轮作中土壤PMN分别显着下降了38.0%和45.6%;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分别降低了16.3%和19.5%;活性有机质组分导致土壤微生物量下降是土壤PMN下降的主要原因。对土壤活性有机质进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水旱轮作条件下活性有机质组分积累了难以分解的芳香族化合物,降低了生物活性,从而影响了土壤供氮能力。5、有机物的种类和数量显着影响土壤活性有机质组分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影响了土壤氮素供应。添加水稻根茬和棉花落叶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都有所增加。在相同投入量情况下,两种有机物料处理间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并无明显差异,但是土壤活性有机质组分含量增加显着。其中添加水稻根茬处理,土壤POM-C和POM-N分别增加了93.2%和69.0%;添加棉花叶片处理土壤POM-C和POM-N分别增加了39.9%和29.9%,低于水稻根茬处理。经过180d厌气培养,水稻根茬中有35.6%-48.7%碳参与矿化,明显低于棉花落叶(58.3%-65.3%)。添加棉花叶片处理土壤有机氮矿化量比对照处理高9.5-42.3 kg/hm2;添加水稻根茬处理土壤有机氮矿化量比对照处理低2.7-14.8 kg/hm2。6、土壤水分和有机质组分对氮素转化具有明显交互作用。土壤水分状况是有机氮矿化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适宜水分(60%WHC)处理土壤易矿化有机氮含量明显高于淹水(120%WHC)处理和模拟落干处理,尽管模拟落干处理土壤在培养最后一周土壤含水量与适宜水分处理土壤含水量相同,但整个培养过程中其易矿化有机氮含量明显低于适宜水分处理;土壤颗粒有机质组分的差异主要影响了土壤氮素矿化速率,低POM处理土壤氮素矿化速率明显高于高POM处理土壤。与净矿化速率相似,适宜水分处理土壤总矿化速率和总的硝化速率最高;而模拟落干处理和模拟淹水处理土壤总矿化速率并无明显差异;但是模拟落干处理土壤总硝化速率明显高于模拟淹水处理;而从土壤总固定速率来看,模拟落干处理土壤的总固定速率则明显高于其它两个处理。土壤活性有机质组分含量和土壤水分存在明显交互作用,高POM处理土壤表现出高的总矿化速率和总固定速率,而高POM处理土壤和低POM处理土壤总硝化速率并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由于轮作制度的不同引起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差异均会影响油菜季土壤氮素的转化和供应。水旱轮作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组分积累,但是会导致生物有效性低的组分在土壤有机质中积累,进而引起油菜生长前期(苗期-花期)土壤有机氮矿化能力降低,不利于油菜生长前期氮素积累,因此在稻油轮作中油菜生长前期要增加氮肥投入,进而保证油菜前期物质和氮素积累。并且鉴于水旱轮作土壤质地粘重,不易于矿化的特点,应提前耕翻晾晒土壤,促进土壤氮素矿化。在油菜生长后期(花期-成熟期)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以及有机质分解,土壤有机氮矿化能力增强,并且考虑生育后期油菜体内氮素转移再利用是油菜获得高产的关键,因此可以适当降低油菜生长后期的氮肥投入。因此在对冬油菜氮肥管理时应该充分考虑轮作模式对土壤氮素供应的影响,根据土壤氮素供应特点进行合理的氮肥分配,才可以实现冬油菜高产高效。

张建学,张亚宏,雷建明,王亚宏,张岩,裴国平,范提平[9](2017)在《白菜型冬油菜新品种天油12号选育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高油丰产白菜型冬油菜新品种天油12号是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自育不育系05-329A为母本,以恢复系05-334为父本配制的白菜型冬油菜三系杂交种。在2010—2012年甘肃省冬油菜山旱地区域试验中,2 a 11点(次)平均折合产量2 391.00 kg/hm2,比对照品种天油4号(平均产量2 168.25 kg/hm2)增产10.27%。该品种田间表现生长优势强,抗寒耐旱,高产稳产;籽粒芥酸含量为46.3%,硫苷含量为179.63μmol/g,含油率为45.34%。适宜于甘肃省中东部干旱、半干旱、二阴山区及同类型生态区域大面积推广种植,也可在山西、河北、辽宁、内蒙古等地类似生态区域示范种植。

刘波[10](2016)在《冬油菜氮素营养调控技术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长江流域是我国最大的冬油菜种植区,其种植面积和总产占全国90%左右,该区域油菜生产对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冬油菜氮肥需求量大,实际生产中氮肥过量或不足现象同时存在、运筹不合理、种类结构单一、施用方式粗放等现象均很普遍。氮肥不合理施用造成了油菜产量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氮肥利用率降低等一系列影响油菜高产高效的问题。为此本研究选取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开展冬油菜氮肥多年多点田间试验,通过研究和比较不同生产场景下氮肥用量、运筹、种类、施用方式以及根层土壤氮素调控等技术措施,从冬油菜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以及氮肥利用效率角度剖析合理氮肥施用对冬油菜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机制,以期为建立冬油菜氮素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栽培模式、轮作方式、种植密度、生态条件等进行合理氮肥用量的精准调控。栽培模式导致冬油菜对氮肥的响应不同。移栽冬油菜产量水平明显高于直播冬油菜,平均增产15.3%,较高单位面积角果数是移栽油菜获得高产的重要保障,移栽冬油菜单位面积角果数比直播冬油菜多178.9个/m2。施氮显着提高了移栽和直播冬油菜干物质和氮素累积量,尤其是蕾薹期后增幅明显,相比不施氮处理,直播冬油菜平均增产率和氮素累积量增幅分别为255.9%和279.1%,明显高于移栽冬油菜。直播冬油菜氮肥农学利用率也高于移栽冬油菜,说明直播冬油菜对氮肥响应更为敏感。目标产量为10002000 kg/hm2时,移栽和直播冬油菜氮肥推荐用量分别为151.5 kg/hm2和149.0 kg/hm2;目标产量为20003000 kg/hm2时,移栽和直播冬油菜氮肥推荐用量分别为208.3 kg/hm2和214.7 kg/hm2。相同产量水平下,移栽冬油菜比直播冬油菜节约氮肥35.7 kg/hm2。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供氮能力的差异影响冬油菜施氮效果和适宜施氮水平。棉花-油菜轮作油菜产量显着高于水稻-油菜轮作,平均增产27.9%。不施氮处理下水稻-油菜轮作油菜产量显着低于棉花-油菜轮作,说明棉花-油菜轮作土壤供氮能力明显高于水稻-油菜轮作。水稻-油菜轮作平均增产率和农学效率分别为84.0%和6.0 kg/kg,显着高于棉花-油菜轮作,说明水稻-油菜轮作冬油菜产量对氮肥依赖性更大。氮肥施用在轮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适当增加氮肥可以弥补水稻-油菜轮作的供氮不足,缩小两种轮作模式的产量差。水稻-油菜冬油菜适宜氮肥用量为210.8 kg/hm2,而相同产量水平下,棉花-油菜轮作可以节约氮肥56.3 kg/hm2。栽培密度与氮肥显着影响了冬油菜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优化栽培密度是获得高产的前提,高密度可以影响个体干物质积累并减少了单株角果数,施氮能够提高单株角果数从而增加产量。低密度条件下,冬油菜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高密度条件下,过量氮肥投入对产量并无显着影响。目标产量为3000kg/hm2时,区域移栽冬油菜常规栽培密度为9.0×104株/hm2,如果密度可以增加到10.012.0×104株/hm2,最佳施氮量可降低10.3%23.7%;相反,当密度降低到7.08.0×104株/hm2时,适当增加氮肥供应13.9%34.8%可以获得目标产量。苗期渍水对油菜产量形成的抑制作用以及氮肥对受渍冬油菜生长的缓解效应。苗期渍水明显抑制了冬油菜生长,叶片数、叶面积和SPAD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渍水减少了油菜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利用,对油菜生长造成了不可恢复的影响。苗期渍水处理显着降低了油菜产量,减产达23.6%,成苗密度和单株角果数下降是引起产量降低的重要原因,分别下降了7.6%和20.4%。氮肥施用促进了油菜生长发育,改善了群体质量,缓解了苗期渍水造成的产量损失,并且缓解效应与氮肥投入量存在直接关系,合理增施氮肥对苗期渍水油菜生长恢复具有很好的补偿效应。在保证产量不下降的情况下,排水处理要比渍水处理节约氮肥59.2 kg/hm2。(2)根据栽培模式和土壤供氮能力进行合理的氮肥运筹。与氮肥全部基施相比,移栽冬油菜氮肥60%基施、40%作越冬肥追施;直播冬油菜氮肥60%基施、20%作苗肥、20%作越冬肥追施效果最好,增加了油菜产量,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其中,产量增幅分别为14.7%和21.7%,氮素累积量增幅分别为19.8%和27.8%。各试验点氮肥运筹效果表现出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土壤供氮能力。(3)控释尿素施用为氮肥一次性施用和减少氮肥施用提供了可行性,而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进一步降低了油菜生产成本。与普通尿素相比,移栽和直播冬油菜控释尿素平均增产率分别为7.4%和11.5%,控释尿素在低氮(90 kg/hm2)水平上的增产效果好于中高氮水平,说明控释尿素减量施用具有可行性。低氮水平条件下控释尿素增产原因主要是依赖于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累积量的显着增加,随着氮肥用量增加,控释尿素相比普通尿素增产率是逐渐降低的,其中,控释尿素施氮180 kg/hm2既能够获得较高产量又可进一步降低氮肥用量。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配施不仅可以减少生产成本,还可以通过适宜配施比例协调土壤、肥料氮素供应和冬油菜氮素需求,进而增加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基于产量和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比例存在的线性加平台关系,等氮量条件下,移栽冬油菜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最佳配施比例为42%控释尿素和58%普通尿素;直播冬油菜为60%控释尿素和40%普通尿素。(4)根据栽培模式和土壤供氮能力确定合理氮肥施用方式。施氮方式对油菜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率产生了显着影响,施肥效果总体表现为氮肥集中施用>翻施>表施的趋势。与表施处理相比,移栽和直播冬油菜氮肥集中施用产量平均增幅分别为18.2%和23.8%。集中施用处理可以明显提高两种栽培模式冬油菜干物质累积,尤其是促进了花后地下部干物质和地上部干物质同步累积,从而提高油菜产量。结合冬油菜栽培模式,实际生产中移栽和直播冬油菜应该分别采取穴施或条施的氮肥集中施用技术。(5)基于土壤Nmin测试根层氮素管理可以有效匹配土壤氮素供应和冬油菜氮素吸收。基于两季研究结果,利用对数函数描述土壤氮素供应和冬油菜相对氮素吸收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移栽到越冬期、越冬期到蕾薹期、蕾薹期到花期、花期到成熟期的最佳氮素供应目标值分别为105128,95105、94102和7173kg N/hm2,根层氮素管理在温暖冬季或者正常气候条件下相比经验氮肥管理效果会更好。

二、二阴地区旱地冬油菜增产技术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阴地区旱地冬油菜增产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适应贵州黄壤生长的氮高效油菜品种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1.3 测定与调查项目
    1.4 相关参数计算方法[18~20]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油菜品种的氮肥产量效应
    2.2 不同冬油菜品种地上部生物量
    2.3 不同冬油菜品种氮素累积量
    2.4 不同冬油菜品种氮素利用效率
3 讨论
    3.1 旱地轮作与水旱轮作种植下的生长差异
    3.2 不同品种冬油菜的氮素利用效率
4 结论

(2)天水市冬油菜品种现状及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水市油菜品种现状
2 2020年秋播冬油菜品种布局意见
    2.1 低海拔川区
    2.2 高海拔川区
    2.3 浅山干旱半山区
    2.4 二阴半山区
    2.5 高海拔山区
3 落实秋播冬油菜品种布局的措施
    3.1 抓好宣传和示范工作
    3.2 建设标准化的油菜种子基地
    3.3 争取项目,加大“双低”油菜推广力度

(3)有机肥与磷肥配施对旱地甘蓝型冬油菜根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栽培管理
    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处理对旱地甘蓝型冬油菜苗期叶、根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施肥处理对旱地甘蓝型冬油菜经济性状的影响
    2.3 不同施肥处理对旱地甘蓝型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2.4 不同施肥处理对旱地甘蓝型冬油菜品质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4)缓释肥一次性侧位深施对红壤旱地直播油菜产量形成和肥料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油菜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
        1.4.2 成熟期地上部养分含量
        1.4.3 相关指标计算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缓释肥一次性侧位深施效果
        2.1.1 缓释肥一次性侧位深施对油菜籽粒产量的影响
        2.1.2 缓释肥一次性侧位深施对油菜产量构成的影响
        2.1.3 缓释肥侧位深施对油菜养分吸收的影响
        2.1.4 缓释肥一次性侧位深施对油菜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2.2 缓释肥一次性侧位深施适宜用量
        2.2.1 缓释肥施用量对油菜籽粒产量的影响
        2.2.2 缓释肥施用量对油菜产量构成的影响
        2.2.3 缓释肥施用量对油菜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2.2.4 缓释肥施用量对油菜经济效益的影响
3 讨论
    3.1 侧位深施缓释肥对油菜产量与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3.2 侧位深施适量缓释肥提高油菜产量与肥料利用率的原因
    3.3 缓释肥侧位深施有进一步降低化肥投入的潜力
4 结论

(5)基于垄沟集雨模式的轮作冬油菜-夏玉米适播期及适播密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垄沟集雨覆膜种植对土壤水热环境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1.3.2 种植密度改变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3 播期改变对冬油菜和夏玉米生长的影响
    1.4 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
        1.5.1 密度改变对冬油菜生长的影响
        1.5.2 播期改变对冬油菜生长的影响
        1.5.3 2 种轮作模式下夏玉米最适播种密度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冬油菜试验设计
        2.2.2 夏玉米试验设计
    2.3 指标测定
        2.3.1 环境相关指标则定
        2.3.2 作物相关指标测定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冬油菜生长的影响
    3.1 土壤环境
        3.1.1 土壤水分
        3.1.2 土壤温度
    3.2 作物指标
        3.2.1 冬油菜生长特征
        3.2.2 叶绿素
        3.2.3 根系特征
    3.3 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产量构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种植方式和播期对冬油菜生长的影响
    4.1 土壤环境
        4.1.1 土壤水分
        4.1.2 土壤温度
    4.2 作物指标
        4.2.1 生长特征
        4.2.2 叶绿素
    4.3 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产量构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播期和密度对垄沟集雨覆膜夏玉米生长的影响
    5.1 生长环境
        5.1.1 气象因子
        5.1.2 土壤水分
        5.1.3 土壤温度
    5.2 作物指标
        5.2.1 灌浆期生长特征
        5.2.2 根系特征
        5.2.3 产量、产量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研究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不同作物茬口对土壤微生物丰度以及冬油菜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作物茬口特性形成的影响因素
        1.2.2 不同作物茬口对土壤环境以及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样品的采集
        2.3.2 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的测定
        2.3.3 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2.3.4 冬油菜生长指标
        2.3.5 冬油菜产量与品质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不同作物茬口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3.1 不同作物茬口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1.1 不同作物茬口对土壤pH的影响
        3.1.2 不同作物茬口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1.3 不同作物茬口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3.1.4 不同作物茬口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3.1.5 不同作物茬口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1.6 不同作物茬口对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2 不同作物茬口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2.1 不同作物茬口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3.2.2 不同作物茬口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2.3 不同作物茬口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第四章 不同作物茬口对土壤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4.1 不同作物茬口对土壤细菌、真菌丰度的影响
    4.2 不同作物茬口对土壤固氮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4.3 不同作物茬口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4.4 不同作物茬口对土壤反硝化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第五章 不同作物茬口对冬油菜生理生长及养分吸收累积的影响
    5.1 不同作物茬口对冬油菜光合特性的影响
        5.1.1 不同作物茬口对冬油菜SPAD值的影响
        5.1.2 不同作物茬口对冬油菜光合特性的影响
    5.2 不同作物茬口对冬油菜株高、茎粗、根长的影响
    5.3 不同作物茬口对冬油菜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5.4 不同作物茬口对冬油菜地上部养分吸收的影响
        5.4.1 不同作物茬口对冬油菜地上部氮素吸收的影响
        5.4.2 不同作物茬口对冬油菜地上部磷素吸收的影响
        5.4.3 不同作物茬口对冬油菜养分利用的影响
第六章 不同作物茬口对冬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6.1 不同作物茬口对冬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6.2 不同作物茬口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6.3 不同作物茬口对冬油菜品质的影响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不同作物茬口对土壤养分以及酶活性的影响
        7.1.2 不同作物茬口对土壤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7.1.3 不同作物茬口对冬油菜生长的影响
        7.1.4 不同作物茬口对冬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7.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土壤环境及冬油菜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垄沟集雨种植对作物的影响
        1.3.2 垄沟集雨种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3.3 施氮对作物的影响
        1.3.4 长期过量施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3.5 地膜覆盖和施氮的交互效应
    1.4 存在问题
    1.5 研究内容
        1.5.1 冬油菜生长和生理特性
        1.5.2 冬油菜养分吸收
        1.5.3 冬油菜根区土壤环境
        1.5.4 冬油菜产量、品质和水氮利用效率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生长和生理指标
        2.3.2 养分吸收
        2.3.3 土壤环境
        2.3.4 产量和品质
        2.3.5 水氮利用效率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冬油菜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3.1 生长指标
        3.1.1 株高
        3.1.2 茎粗
        3.1.3 叶面积指数
        3.1.4 地上部干物质量
        3.1.5 根系形态
    3.2 生理特性
        3.2.1 叶绿素含量
        3.2.2 光合速率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冬油菜养分吸收的影响
    4.1 氮素吸收
    4.2 磷素吸收
    4.3 钾素吸收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冬油菜根区土壤环境的影响
    5.1 土壤水分
    5.2 土壤温度
    5.3 土壤氧气浓度
    5.4 土壤酶活性
        5.4.1 蔗糖酶
        5.4.2 脲酶
        5.4.3 碱性磷酸酶
        5.4.4 过氧化氢酶
    5.5 土壤微生物
        5.5.1 细菌数量
        5.5.2 真菌数量
        5.5.3 放线菌数量
        5.5.4 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
    5.6 土壤养分
        5.6.1 硝态氮
        5.6.2 铵态氮
    5.7 讨论
    5.8 小结
第六章 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冬油菜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6.1 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6.1.1 产量构成
        6.1.2 产量
    6.2 品质
        6.2.1 含油率
        6.2.2 蛋白质
    6.3 产油量
    6.4 经济效益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冬油菜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7.1 水分利用效率
        7.1.1 耗水量
        7.1.2 降水利用效率
        7.1.3 水分利用效率
    7.2 氮肥利用效率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不同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冬油菜作用效果的综合评价
    8.1 主成分分析及评价
    8.2 灰色关联度分析及评价
    8.3 熵值赋权的DTOPSIS法的综合评价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1.1 生长、生理
        9.1.2 养分吸收
        9.1.3 土壤环境
        9.1.4 冬油菜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
        9.1.5 冬油菜水氮利用效率
        9.1.6 综合评价
    9.2 研究的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稻油和棉油轮作模式下油菜季土壤氮素供应差异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油菜氮素营养
        1.1.1 氮在油菜生长中的重要性
        1.1.2 油菜对氮素的吸收与累积规律
        1.1.3 土壤供氮对油菜生长的重要性
    1.2 轮作制度对油菜的产量影响
    1.3 轮作制度对油菜季土壤氮素供应的影响
        1.3.1 前季氮素残留差异
        1.3.2 土壤有机氮的矿化差异
2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稻油和棉油轮作模式下氮肥施用对油菜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2.2.2 稻油和棉油轮作模式下氮肥残留利用效率研究
        2.2.3 稻油和棉油轮作模式下油菜季作物氮素吸收和土壤氮素供应特点
        2.2.4 稻油和棉油轮作模式下油菜季土壤有机质组分差异及其对土壤氮素矿化影响
        2.2.5 有机残落物对土壤有机质组分和氮素矿化影响
        2.2.6 水分和有机质相互作用对土壤氮素转化影响
    2.3 技术路线
3 稻油和棉油轮作模式下氮肥施用对油菜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3.1 材料方法
        3.1.1 试验概况
        3.1.2 试验土壤基本理化性状
        3.1.3 试验设计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5 肥料利用率计算参数及方法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轮作模式和氮肥用量对油菜产量影响
        3.2.2 轮作模式和氮肥用量对油菜氮素积累量影响
        3.2.3 轮作模式和氮肥用量对油菜氮素利用率影响
        3.2.4 不同轮作模式和氮肥用量对土壤氮素收支平衡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4 稻油和棉油轮作模式下氮肥残留利用效率研究
    4.1 材料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4.1.4 相关参数计算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水稻季和棉花季对氮肥利用效率
        4.2.2 轮作模式和氮肥用量对油菜前季氮肥后效的影响
        4.2.3 轮作模式和氮肥用量对油菜季氮肥后效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5 稻油和棉油轮作模式下油菜季作物氮素吸收和土壤氮素供应特点
    5.1 材料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5.1.4 土壤氮素矿化有关计算方法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轮作模式和氮肥用量对土壤无机氮动态变化影响
        5.2.2 轮作模式和氮肥用量对油菜季土壤氮素净矿化量影响
        5.2.3 轮作模式下油菜生长季土壤氮素总转化速率
        5.2.4 不同轮作模式下氮肥用量对油菜干物质积累影响
        5.2.5 不同轮作模式下氮肥用量对油菜氮素积累影响
    5.3 讨论
        5.3.1 轮作模式对冬油菜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影响
        5.3.2 轮作模式对油菜季土壤氮素供应影响
    5.4 小结
6 稻油和棉油轮作模式下油菜季土壤有机质组分差异及其对土壤氮素矿化影响
    6.1 材料方法
        6.1.1 样品的采集
        6.1.2 试验方法
        6.1.3 测试方法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轮作模式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6.2.2 轮作模式对土壤有机质组分的影响
        6.2.3 轮作模式对土壤土壤有机碳、氮矿化影响
        6.2.4 去除颗粒态有机质对土壤氮矿化潜势影响
        6.2.5 去除颗粒态有机物对土壤微生物量影响
    6.3 讨论
        6.3.1 轮作模式对土壤有机质组分的影响
        6.3.2 活性有机质组分对土壤有机氮矿化影响
    6.4 小结
7 有机残落物对土壤有机质组分和氮素矿化影响
    7.1 材料和方法
        7.1.1 有机物料的采集
        7.1.2 试验方法
        7.1.3 分析方法
        7.1.4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作物残茬对土壤有机质及其组分影响
        7.2.2 作物残茬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
        7.2.3 作物残茬对土壤有机氮矿化影响
        7.2.4 作物残茬对土壤微生物量影响
    7.3 讨论
    7.4 小结
8 水分和有机质相互作用对土壤氮素转化影响
    8.1 材料和方法
        8.1.1 土壤样品
        8.1.2 试验方法
        8.1.3 分析方法
        8.1.4 数据分析
    8.2 结果与分析
        8.2.1 有机质组分和水分对土壤有机氮矿化影响
        8.2.2 有机质组分和水分对土壤有机氮转化速率影响
        8.2.3 有机质组分和水分对土壤微生物量影响
    8.3 讨论
    8.4 小结
9 主要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白菜型冬油菜新品种天油12号选育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亲本来源和选育过程
2 产量结果
    2.1 品鉴试验
    2.2 品比试验
    2.3 甘肃省冬油菜区域试验
    2.4 生产试验
3 特征特性
    3.1 植物学特性
    3.2 抗病性
    3.3 品质
4 适宜区域
5 栽培技术要点
    5.1 科学施肥,培肥地力
    5.2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5.3 及时防治病虫害

(10)冬油菜氮素营养调控技术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油菜生产现状
    1.2 我国油菜氮肥施用状况
    1.3 冬油菜氮素吸收特性
    1.4 冬油菜氮素养分管理
        1.4.1 冬油菜氮肥用量
        1.4.2 冬油菜氮肥运筹
        1.4.3 冬油菜控释氮肥施用
        1.4.4 冬油菜氮肥施用方式
2 课题研究背景、内容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冬油菜氮肥用量研究
        2.2.2 冬油菜氮肥运筹研究
        2.2.3 冬油菜控释氮肥施用研究
        2.2.4 冬油菜氮肥施用方式研究
        2.2.5 冬油菜基于土壤N_(min)测试的根层氮素管理研究
    2.3 技术路线
3 冬油菜氮肥用量研究
    3.1 不同栽培模式与氮肥用量
        3.1.1 前言
        3.1.2 材料与方法
        3.1.2.1 试验点概况
        3.1.2.2 试验设计
        3.1.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3.1.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1.3 结果与分析
        3.1.3.1 栽培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3.1.3.2 栽培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1.3.3 栽培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3.1.3.4 栽培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成熟期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3.1.3.5 栽培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3.1.3.6 栽培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不同生育期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3.1.3.7 栽培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3.1.3.8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油菜氮肥推荐用量
        3.1.4 讨论
        3.1.4.1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3.1.4.2 冬油菜不同栽培模式对氮素营养的影响
        3.1.5 结论
    3.2 不同轮作模式与氮肥用量
        3.2.1 前言
        3.2.2 材料与方法
        3.2.2.1 试验点概况
        3.2.2.2 试验设计
        3.2.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3.2.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2.3 结果与分析
        3.2.3.1 轮作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3.2.3.2 轮作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3.3 轮作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3.2.3.4 轮作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成熟期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3.2.3.5 轮作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3.2.3.6 轮作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不同生育期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3.2.3.7 轮作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3.2.3.8 不同轮作模式下冬油菜氮肥推荐用量
        3.2.4 讨论
        3.2.4.1 不同轮作模式特点以及对土壤氮素供应能力的影响
        3.2.4.2 不同轮作模式下冬油菜最佳经济施氮量
        3.2.5 结论
    3.3 不同栽培密度与氮肥用量
        3.3.1 前言
        3.3.2 材料与方法
        3.3.2.1 试验点概况
        3.3.2.2 试验设计
        3.3.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3.3.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3.3 结果与分析
        3.3.3.1 栽培密度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3.3.3.2 栽培密度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3.3 栽培密度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单株和群体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3.3.3.4 栽培密度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3.3.3.5 栽培密度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3.3.6 基于目标产量下不同栽培密度所对应的氮肥推荐量
        3.3.4 讨论
        3.3.4.1 栽培密度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3.3.4.2 栽培密度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3.3.4.3 栽培密度与氮肥用量协调优化冬油菜群体结构
        3.3.5 结论
    3.4 苗期渍水与氮肥用量
        3.4.1 前言
        3.4.2 材料与方法
        3.4.2.1 试验点概况
        3.4.2.2 试验设计
        3.4.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3.4.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4.3 结果与分析
        3.4.3.1 苗期渍水与氮肥用量对直播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3.4.3.2 苗期渍水与氮肥用量对直播冬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4.3.3 苗期渍水与氮肥用量对直播冬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3.4.3.4 苗期渍水与氮肥用量对直播冬油菜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3.4.3.5 苗期渍水与氮肥用量对直播冬油菜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3.4.3.6 苗期渍水与氮肥用量对直播冬油菜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4.3.7 苗期渍水和排水处理氮肥推荐用量
        3.4.4 讨论
        3.4.4.1 苗期渍水对冬油菜生长和产量形成的抑制作用
        3.4.4.2 氮肥缓解苗期渍水冬油菜产量下降的负面效应
        3.4.5 结论
4 冬油菜氮肥运筹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点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氮肥运筹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4.3.2 氮肥运筹对冬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3.3 氮肥运筹对冬油菜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4.3.4 氮肥运筹对冬油菜成熟期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4.3.5 氮肥运筹对冬油菜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4.3.6 氮肥运筹对冬油菜不同生育期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4.3.7 氮肥运筹对冬油菜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4.4 讨论
    4.5 结论
5 冬油菜控释氮肥施用研究
    5.1 控释尿素用量
        5.1.1 前言
        5.1.2 材料与方法
        5.1.2.1 试验点概况
        5.1.2.2 试验设计
        5.1.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5.1.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5.1.3 结果与分析
        5.1.3.1 控释尿素用量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5.1.3.2 控释尿素用量对冬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5.1.3.3 控释尿素用量对冬油菜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5.1.3.4 控释尿素用量对冬油菜成熟期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5.1.3.5 控释尿素用量对冬油菜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5.1.3.6 控释尿素用量对冬油菜不同生育期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5.1.3.7 控释尿素用量对冬油菜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5.1.4 讨论
        5.1.4.1 冬油菜控释尿素的最佳用量
        5.1.4.2 冬油菜不同生育期对控释尿素的吸收利用特性
        5.1.5 结论
    5.2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的配施比例
        5.2.1 前言
        5.2.2 材料与方法
        5.2.2.1 试验点概况
        5.2.2.2 试验设计
        5.2.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5.2.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5.2.3 结果与分析
        5.2.3.1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5.2.3.2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冬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5.2.3.3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冬油菜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5.2.3.4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冬油菜成熟期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5.2.3.5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冬油菜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5.2.3.6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冬油菜不同生育期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5.2.3.7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冬油菜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5.2.3.8 冬油菜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最佳配施比例
        5.2.4 讨论
        5.2.4.1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冬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5.2.4.2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油菜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最佳配施比例的差异
        5.2.5 结论
6 冬油菜施氮方式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点概况
        6.2.2 试验设计
        6.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6.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施氮方式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6.3.2 施氮方式对冬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6.3.3 施氮方式对冬油菜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6.3.4 施氮方式对冬油菜成熟期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6.3.5 施氮方式对冬油菜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6.3.6 施氮方式对冬油菜不同生育期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6.3.7 施氮方式对冬油菜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6.4 讨论
        6.4.1 氮肥集中施用的优点
        6.4.2 不同栽培模式下氮肥施用方式效果的差异
    6.5 结论
7 冬油菜基于土壤N_(min)测试的根层氮素管理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点概况
        7.2.2 试验设计
        7.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7.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冬油菜产量、氮肥投入量以及氮肥利用率
        7.3.2 冬油菜不同生育期土壤氮素供应
        7.3.3 冬油菜不同生育期氮素供应目标值的优化
    7.4 讨论
        7.4.1 氮肥推荐年际变化
        7.4.2 氮素供应目标值
        7.4.3 冬油菜综合氮素管理
    7.5 结论
8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特色及创新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二阴地区旱地冬油菜增产技术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适应贵州黄壤生长的氮高效油菜品种筛选[J]. 魏全全,饶勇,张萌,杨斌,高英,曾令琴,凡迪,冯文豪,肖华贵.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1
  • [2]天水市冬油菜品种现状及布局研究[J]. 王源,李小强,刘艳,谢涛.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21)
  • [3]有机肥与磷肥配施对旱地甘蓝型冬油菜根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张建学,杨志奇,雷建明,王芙蓉,张亚宏,范提平. 安徽农业科学, 2021(13)
  • [4]缓释肥一次性侧位深施对红壤旱地直播油菜产量形成和肥料利用的影响[J]. 吕伟生,黄天宝,肖富良,郑伟,肖小军,李亚贞,韩德鹏,肖国滨. 核农学报, 2021(07)
  • [5]基于垄沟集雨模式的轮作冬油菜-夏玉米适播期及适播密度研究[D]. 李鹏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不同作物茬口对土壤微生物丰度以及冬油菜生长的影响[D]. 元晋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7]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土壤环境及冬油菜产量的影响[D]. 谷晓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8]稻油和棉油轮作模式下油菜季土壤氮素供应差异及其机制研究[D]. 卜容燕. 华中农业大学, 2017(12)
  • [9]白菜型冬油菜新品种天油12号选育报告[J]. 张建学,张亚宏,雷建明,王亚宏,张岩,裴国平,范提平. 甘肃农业科技, 2017(01)
  • [10]冬油菜氮素营养调控技术及相关机制研究[D]. 刘波. 华中农业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二阴地区旱地冬油菜增产技术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