锗、硒、砷、铬、钨、钼等元素的氧阴离子分析研究

锗、硒、砷、铬、钨、钼等元素的氧阴离子分析研究

一、锗、硒、砷、铬、钨、钼等元素含氧阴离子的分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蔡剑辉[1](2021)在《2014年全球发现的新矿物种》文中指出对2014年度全球发现并经国际矿物学协会(IMA)新矿物与矿物分类命名专业委员会(CNMNC)批准的112种新矿物资料进行了系统梳理,特别是从矿物名称、晶体化学式、晶系和空间群、晶胞参数、主要粉晶数据、物理性质、光学性质、产地与产状、与其他矿物种的关系、矿物名称来源、化学反应和光谱学特征等方面归纳总结了这些新矿物的重要矿物学特征,同时按照中国新矿物及矿物命名专业委员会颁布的《矿物种汉名审订条例》,对112个新矿物种的中文名称进行了统一审订。通过定期公布国际新矿物工作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并逐步完善和规范矿物种中文译名体系,为我国新矿物的发现、研究和命名工作提供有科学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范博伦[2](2021)在《土壤锗赋存形态及植物可利用性研究》文中提出锗是一种准金属元素,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光纤、新能源、红外光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锗的生理功能和生态效应倍受社会关注。在医疗领域,有机锗(如Ge-132)可增强人体免疫力、治疗恶性肿瘤和艾滋病;在农业领域,土壤中适宜浓度的锗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品质、产量和耐盐性,而高浓度的锗具有生物毒性。近年来,富锗农业和植物采矿技术的兴起使土壤锗的有效性越来越受社会广泛关注。土壤锗的生物有效性/毒性并非仅与总锗浓度有关,更主要取决于锗的赋存形态。土壤锗形态和有效态分析方法的不成熟限制土壤锗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建立锗形态分析方法,探究土壤锗的迁移转化机制和生物有效性评价对锗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同时也为开发富锗农业和评估锗环境风险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从锗的环境地球化学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土壤锗形态“四态”顺序提取法,结合土壤老化试验和有机锗络合实验,探究有机质对锗活动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通过对浙江省高锗地区土壤的锗形态分析,探究土壤中锗的形态分布特征、迁移转化机制及植物可利用性,并结合水稻锗数据综合评价了DGT提取有效锗的效果。论文取得以下主要进展:1.建立了土壤锗形态的“四态”顺序提取法和土壤有效锗的测定方法。根据锗的地球化学性质和环境行为,将土壤锗形态分为四种操作定义的形态,分别为活动态、有机结合态、非晶态和残渣态。并基于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建立了土壤有效锗测定方法。在DGT装置中采用铁膜作为吸附膜,以1 mol/L HNO3溶液作为洗脱液,并测定了扩散膜中锗元素的扩散系数。2.利用土壤老化试验和腐殖质络合试验,证实土壤有机质对锗活动性的双重影响和可能机理。通过土壤老化实验发现,外源锗进入土壤后迅速转化为有机态锗和非晶态锗。在有机质较低的条件下,非晶态铁氧化物对锗的吸附作用是影响锗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有机质含量较高条件下,有机质对锗的结合作用占据主导作用,且受氧化还原条件的制约。利用水稻土的腐殖质络合试验证实了腐殖质对锗的活动性的双重影响。锗-胡敏酸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大于锗-富里酸络合物,富里酸对锗的络合容量高于胡敏酸。在有机质中,腐殖质中的胡敏酸通过与锗形成稳定络合物限制了土壤锗的活动性,相反,腐殖质中富里酸通过形成易溶性的活泼络合物从而提高土壤中锗的活动性和迁移能力。3.查明了浙江省高锗地区土壤锗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和土壤锗形态分布特征,探究了锗形态的迁移转化规律和土壤有效锗方法效果。浙江省4个典型的高锗地区土壤整体呈酸性,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锗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浦江高锗地区(1.86 mg/kg)>龙游高锗地区(1.77 mg/kg)>江山高锗地区(1.65 mg/kg)>长兴高锗地区(1.49 mg/kg)。长兴和江山的土壤总锗含量主要受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而龙游和浦江的土壤锗含量受土壤成土母质的控制。4个高锗地区的土壤锗形态分布特征相似,依次为残渣态锗(91.85%)>非晶态锗(3.83%)>活动态锗(2.69%)>有机结合态锗(1.63%)。残渣态锗是土壤中锗的主要形态(大于90%),不稳定形态锗(活动态锗、有机结合态锗和非晶态锗)占比约10%。在土壤风化过程中,随着土壤中锗的流失,不稳定态锗的占比逐渐增多。土壤p H值和Eh值对土壤中不稳定态锗内的动态平衡影响较大。非晶态锗具有潜在的植物可利用性,而有机态锗具有较高的植物可利用性,有机质中的富里酸与锗的络合作用有利用植物对锗的吸收和积累。土壤活动态锗和有机结合态锗是土壤溶液中锗的主要来源。与传统的化学浸提法相比,DGT测定的土壤有效锗含量可以更好地表征土壤锗的植物有效性。

孙晓[3](2021)在《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钨钼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钨、钼的物理化学性质相似、分离难度大,是分离领域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本文采用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硫酸钠组成的双水相体系,研究了水溶液中钨(VI)和钼(VI)的萃取分离性能、萃取机理以及相转移过程的热力学性质,为工业应用提供理论指导。首先,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硫酸钠构成的双水相体系相平衡性质,考察了体系组成与温度对相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体系组成增加以及温度升高,导致相分离能力增强;通过对相平衡数据进行拟合,证明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其次,在近中性条件下,采用烷基胺聚氧乙烯醚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C1205、AC1210、AC1215、AC1810、AC1815和AC1830)与硫酸钠构成的双水相体系,逐一考察了水相pH值、钨、钼初始浓度、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种类及浓度、硫酸钠浓度以及萃取温度等因素对钨、钼萃取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相pH值和温度对钨、钼的分离影响最大,pH=6.8、T=353.15 K条件下,分离效果最佳;钨、钼、硫酸钠以及表面活性剂浓度对钨、钼的分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AC1205体系,在最佳条件下,钨萃取率达96.5%,钼萃取率为16.5%,钨钼最大分离因子为95.1。第三,在酸性条件下,采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EG2000、PEG4000和L35)与硫酸钠构成的双水相体系,考察了水相pH、络合剂浓度及类型、钨、钼初始浓度、表面活性剂种类及浓度、硫酸钠浓度以及温度对钨、钼萃取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钼络合剂是影响钨、钼分离的关键因素;水相pH值和温度对钨、钼分离性能有较大影响,pH=2.0、T=353.15 K条件下,可获得最佳分离效果;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种类对钨、钼分离效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PEG4000>PEG2000>L35;钨、钼初始浓度和硫酸钠浓度对钨钼分离性能影响较小。对于PEG4000体系,最优萃取条件下,钨的萃取率达93%以上,钼的萃取率低于13%,钨钼最大分离因子为73.1。最后,借助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动态光散射等分析手段,研究了钨、钼萃取机理,并对钨的相转移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仲钨酸B的相转移过程是依靠仲钨酸B阴离子与表面活性剂分子中质子化的拟阳离子间产生的静电引力完成的;钨的分配过程是自发过程,且属于熵驱动。

王婷[4](2021)在《基于多酸的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能源转换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多金属氧酸盐(多酸)是一类纳米级金属氧化物团簇,具有许多独特的理化性质,在能源转换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论文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s)的特定功能出发,利用多酸开展了新型对电极催化材料及全天候能源转换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工作。首先,根据对电极对催化剂的需求,我们借助多酸的氧化还原可逆性、丰富的结构和元素组成,设计合成了两类多酸基纳米复合材料,在对电极上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光伏性能;同时,我们以多酸作为分子预组装平台,设计合成了两种源于多酸的新型多金属基双功能纳米复合材料,该类材料可以有效地代替铂作为对电极和电催化析氢活性电极。其次,为解决DSSCs间歇性的科学问题,我们制备了一系列多酸基复合物薄膜,首次实现了多酸的全天候能源转换,为全天候太阳能电池的构筑奠定了基础。具体工作如下:1.采用超声驱动策略制备了五种多酸和碳纳米管(CNTs)复合纳米材料(PMo12/CNTs,PW12/CNTs,P2Mo18/CNTs,P2W18/CNTs和Co4PW9/CNTs),并首次将其用作DSSCs对电极催化剂。在这些复合材料中,多酸纳米晶周期性地沉积在CNTs表面,形成了“项链”状结构,在实现了CNTs周期性功能化的同时抑制了多酸分子的聚集与溶解。这些复合纳米材料作为DSSCs对电极催化剂均展现出很高的电催化活性。基于Co4PW9/CNTs对电极的DSSCs的光电转换效率最高,与纯CNTs和Pt对电极相比,效率分别提高了32.4%和15.3%。此外,PW12/CNTs,PMo12/CNTs,P2W18/CNTs和P2Mo18/CNTs对电极也展现出与Pt对电极相媲美的催化活性。2.选择(NH4)n[XW12O40](X=Co,Si,Ge,B或P)多酸作为分子预组装平台,将其与双氰胺混合通过一步热解法制备了五种杂原子和氮共掺杂碳负载碳化钨纳米复合材料(XWXNC),并将其用作DSSCs对电极催化剂。测试结果揭示基于CoWCoNC对电极的DSSCs的光电转换效率可以达到6.68%,高于Pt基DSSCs的效率;且基于不同XWXNC对电极的DSSCs的光电转换效率按照CoWCoNC、Si WSi NC、Ge WGe NC、BWBNC、PWPNC和WNC的顺序依次降低,与掺杂元素的电负性呈相反趋势,表明杂原子掺杂对碳化钨的催化活性有积极的影响且掺杂元素的电负性是影响碳化钨催化活性的关键因素。3.通过多酸插层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热解策略设计制备了一种多金属基氮掺杂碳纳米管双功能复合材料(CoFeNiMo@NCNT),其可以有效地代替铂作为DSSCs对电极和电解水析氢活性电极。通过控制前驱体比例、退火温度和时间等反应条件对该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组成进行调节,基于优化的CoFeNiMo@NCNT对电极的DSSCs可展现出与Pt基DSSCs相当的效率;且将其用作电化学析氢催化剂时,在0.5M H2SO4电解液中达到10mAcm-2电流密度所需过电势为209.9mV,塔菲尔斜率为67.4 m V dec-1。测试结果揭示CoFeNiMo@NCNT优异的双功能活性归因于多金属组分与碳纳米管之间的协同作用。4.采用多酸和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作为前驱体,基于各向异性集成思想设计制备了一种多位点的NiFeCoW@NC纳米复合材料,其可以展现出优异的双功能催化活性。在双氰胺分解氛围下,前驱体中的Ni和Fe被还原形成对电极活性相FeNi3,W和C之间因具有较强的电子亲和力形成对电解水析氢活跃的WC。Co在高温下掺杂到FeNi3中并作为催化剂自催化碳纳米管生长。NiFeCoW@NC作为对电极和电解水析氢催化剂均展现出比CoFeNiMo@NCNT更高的催化活性。基于NiFeCoW@NC对电极的DSSCs的效率为6.93%;在0.5MH2SO4电解液中,当电流密度达到10mAcm-2时,过电势为127.8m V。5.选取Mo72Cr30多酸作为活性材料,通过简单的滴涂法制备了多酸/乙基纤维素复合物薄膜,系统地探究了该薄膜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电输出性能。测试结果揭示该薄膜可以同时实现多种低价值环境能源到高价值电能的转换,且多种环境能源的互补利用有利于薄膜输出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当该薄膜同时被太阳光、风和雨滴驱动时,输出功率可以提高到17.7μWm-2,与单独由风和雨滴驱动时的输出功率相比,分别提高了4和70倍。此外,该薄膜可以在非常小的外界负载下(约10Ω)实现最大输出功率密度,表明这种多酸基薄膜有潜力作为能量输出器件。

肖红新,庄艾春[5](2021)在《化学分析样品分解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对近来化学成分分析样品分解技术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样品分解技术的原则、操作要求及误差来源,叙述了不同分解技术的原理、特点、操作方法及应用,针对复杂难溶样品提出了相应的分解方案,并总结了样品分解的注意事项,并对样品分解技术研究与发展进行了展望。

季晓慧[6](2021)在《同步测量痕量金属阳离子和含氧阴离子的原位分析技术及其在水体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通过采矿和生活污水等活动,重金属进入水体,引起水体重金属污染,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命健康。重金属污染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之一。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当水体中磷含量过高时,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质。实时监测水体中重金属和磷的含量,对环境风险评估和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传统的测定方法相比,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具有方便快捷、原位、被动采样等优势,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土壤、水体和沉积物中无机污染物的测定。Metsorb是一种二氧化钛(TiO2)吸附剂,作为DGT吸附胶,常用于测量含氧阴离子的浓度,但是研究表明Metsorb-DGT测得的P等元素的检出限较高。并且Chelex-Metsorb DGT用于同时测定金属阳离子和含氧阴离子时,部分元素的检出限比Chelex-DGT要高。因此,本研究目的是用高纯度的TiO2固体粉末,制作TiO2和Chelex为吸附材料的DGT(TiO2-Chelex DGT),同步测量水体中痕量金属离子和含氧阴离子,并且降低目标元素的方法检出限。在此次研究中,利用四氯化钛(TiCl4)水解制备了TiO2固体粉末,再与Chelex混合,制备TiO2-Chelex混合吸附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进行表征。然后在实验室中进行了TiO2-Chelex DGT相关性能表征,最后将TiO2-Chelex DGT应用到自然水体九乡河中多种目标离子的原位监测。表征的结果表明,(1)SEM显示在TiO2-Chelex混合吸附胶中,TiO2粉末分布均匀,粒径在2μm左右。(2)在前30 min内,TiO2-Chelex混合吸附胶中对金属阳离子及含氧阴离子的吸附速度很快。(3)依次用1 mL 1 mol·L-1 HNO3、超纯水和1 mL 1 mol·L-1NaOH,洗脱吸附胶,发现Ni、Cd、Pb和Mo的洗脱效率较高,分别为76%、86%、89%和96%。(4)溶液pH在3.01-7.70之间,TiO2-Chelex DGT对Ni和Mo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当pH=3.92-7.70时,DGT对Pb和Cd有良好的吸附性能。Ni、Cd和Mo在10-200 mmol·L-1的离子强度范围内,Pb在50-200 mmol·L-1 Na NO3条件下,TiO2-Chelex DGT的吸附性能较好。(5)用TiO2-Chelex DGT测得的Mo、Ni和Pb的方法检出限比Chelex-Metsorb DGT低,分别为0.01、0.05和0.05μg·L-1。选取自然水体九乡河作为研究对象,用TiO2-Chelex DGT对Ni、Cd、Mo和Pb进行原位测定,并与主动采样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DGT测得的时间平均浓度和主动采样测得Cd、Ni和Pb的结果相差不大;但是对于元素Mo,主动采样测得的浓度略大于TiO2-Chelex DGT测得的浓度。通过野外实验,说明了TiO2-Chelex DGT能够较准确地测定水体中Ni、Cd、Mo和Pb的浓度。未来,可以开展TiO2-Chelex DGT原位监测水中更多种类目标离子的工作。

周欣伟[7](2020)在《胞外聚合物介导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对典型污染物还原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胞外电子传递(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EET)是微生物与其他细胞或外部环境进行信息和能量交换的重要途径,其在微生物介导的金属异化还原、有机污染物降解和微生物产电性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一般认为,微生物可利用细胞外膜上的细胞色素c或纳米导线结构进行直接的物理接触,或通过电子传递介质间接的将电子由胞内传递给胞外末端电子受体。微生物细胞通常会被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所包裹,这对微生物的表面附着性能和应对环境应力条件下的自我保护至关重要。同时,胞外聚合物也是微生物与外界环境沟通和物质交换的重要界面介质。因此,探讨胞外聚合物驱动的胞外电子传递过程在微生物与污染物相互作用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及作用机制,这对于深刻认识污染物-微生物界面作用机制、天然溶解态有机质的反应活性、以及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这一重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以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枯草杆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高氧化态污染物(硝基苯类化合物、砷酸盐和硒酸盐)作为探针化合物。通过一系列批量实验、化学和谱学分析并结合生物工程技术,考察细菌及剥离的水溶性EPS中探针化合物的还原转化,识别EPS中负责还原能力的功能性结构和组分,从而了解EPS在胞外还原中扮演的角色,推测出EPS驱动胞外电子传递的可能途径,进而阐明EPS介导高氧化态污染物胞外还原的相关机制。基于本研究获得的数据,可得出以下四个主要结论。(1)通过研究细菌细胞及其水溶性EPS对1,3-二硝基苯的还原特征,并识别EPS还原能力与其结构和组分之间的关系,阐明了两种常见细菌(枯草杆菌和大肠杆菌)EPS介导1,3-二硝基苯胞外电子的潜在机制。批量实验结果表明,在细菌细胞悬浮液和水溶性EPS中1,3-二硝基苯均可被还原为3-硝基苯羟胺(中间产物)和3-硝基苯胺(终产物)。大肠杆菌中硝基还原酶相关基因的敲除未影响其对1,3-二硝基苯的还原效率。枯草杆菌和大肠杆菌悬浮中额外添加水溶液EPS会提高1,3-二硝基苯的还原效率。此外,反应剩余的1,3-二硝基苯及其还原产物仅在细菌胞外基质中检测到。因此,微生物还原1,3-二硝基苯是在胞外基质中发生的非酶促反应。化学探针试剂(叠氮化钠、鱼藤酮和金离子)对1,3-二硝基苯还原具有抑制作用并结合荧光检测结果,可以确定微生物是以EPS中还原糖作为电子供体,在多种胞外电子传递介质(细胞色素c、黄素类和醌类)的参与下,进一步产生还原态电子传递介质作为末端电子供体,还原1,3-二硝基苯。这些结果表明,在无外源电子供体添加的情况下,EPS可以介导1,3-二硝基苯发生胞外还原反应。(2)通过研究硝基芳香族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及1,3-二硝基苯还原过程中氮同位素分馏情况,进一步揭示了细菌和水溶性EPS对硝基芳香族化合物还原反应的机制。分别在枯草杆菌和大肠杆菌的细胞和水溶性EPS中,硝基芳香族化合物的还原动力学与其单电子还原电子之前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同时,两种体系中线性回归的斜率值都小于1,表明硝基芳香族化合物还原存在除电子转移外的限速步骤。同时,两种体系具有相近的线性回归斜率,这表明细菌细胞和剥离的水溶性EPS体系利用了相同的终还原剂(氢醌和还原型黄素)作为最终电子供体还原硝基芳香族化合物,二者对硝基芳香族化合物具有相似的还原机制。但是,细菌细胞体系含有更丰富的电子传递介质,电子传递效率更高,导致细菌细胞体系的反应活性更高。此外,枯草杆菌细胞和剥离的EPS中1,3-二硝基苯的同位素富集情况存在较大差别,这可能是由于两种体系中含有电子穿梭体的种类和数量具有较大差异导致的。因此,细菌细胞和剥离的EPS体系在硝基芳香族化合物构效关系及其氮同位素分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有助于区分和判断环境过程中硝基芳香族化合物的来源及其可能反应途径。(3)通过研究细菌细胞及其水溶性EPS对1,3-二硝基苯的还原特征,分析砷形态在细菌细胞内外的质量分布,识别EPS还原能力与其结构和组分的关系,揭示了EPS在微生物还原砷酸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机制。在无外源电子供体添加下,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能够将砷酸盐还原为亚砷酸盐。提取于不同微生物的水溶性EPS也能够将砷酸盐还原为亚砷酸盐,但是还原效率显着低于细菌细胞。大肠杆菌中砷抗性基因(ars B和ars C)的敲除对其砷酸盐还原能力有一定的削弱,但未完全消除。大部分还原产物亚砷酸盐都在细菌细胞外部被检测到。因此,某些胞外的非酶促还原途径也积极参与了微生物对砷酸盐的还原过程中。此外,细菌外表面EPS的去除能够显着促进砷酸盐还原,说明EPS的存在能够有效阻碍砷酸盐进入胞内,这表明EPS具有渗透性屏障的作用。结合傅里叶红外光谱和一系列化学分析,结果表明EPS中某些低分子量(<3 k Da)物质可以作为还原剂(还原糖)或电子穿梭体(醌类)参与到EPS还原砷酸盐的反应过程中。此外,叠氮化钠对细胞还原砷酸盐表现出了显着的抑制作用,表明细胞色素c参与了砷酸盐的胞外还原过程。综合以上结果,发现在细菌还原砷酸盐过程中,EPS的屏障效应可以阻止砷酸盐的胞内还原,而EPS的去除能够有效促进砷酸盐的胞外还原。此外,EPS利用还原糖和醌类独立还原砷酸盐的过程是可以独立于细胞存在,具有重要的地球化学意义。(4)通过考察细菌悬浮液和水溶性EPS中硒酸盐的还原情况,揭示了EPS介导硒纳米颗粒形成在细菌抵抗硒细胞毒性过程中的作用。在无外源电子供体存在下,水溶性EPS能够将硒酸盐还原为红色的近似球形的硒纳米颗粒,且其被EPS覆盖和固定。EPS中某些低分子量(<3 k Da)物质主导着水溶性EPS介导硒纳米颗粒的形成过程。普通常见菌(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也能够将硒酸盐还原为红色的近似球形的硒纳米颗粒,并将其固定于细菌外表面EPS基质中。此外,去除包裹于细菌外表面的EPS会抑制细菌体系中硒纳米颗粒的形成;而水溶性EPS的加入可促进硒纳米颗粒的形成。综合以上结果,硒酸盐可能在细菌胞外被EPS还原为硒纳米颗粒并固定于EPS中,以达到阻挡硒酸盐进入细胞内部的目的,从而提高细菌对硒细胞毒性的抵抗能力。因此,EPS在细菌抵抗硒毒性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蔡剑辉[8](2020)在《2016年全球发现的新矿物种》文中研究指明在系统梳理和归纳2016年度全球发现并经国际矿物学协会(IMA)新矿物与矿物分类命名专业委员会(CNMNC)批准成立的121个新矿物种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这些新矿物的重要矿物学特征(矿物名称、晶体化学式、晶系和空间群、晶胞参数、主要粉晶数据、物理性质、光学性质、产地与产状及与其它矿物种的关系、矿物名称来源和化学变化等),按照中国新矿物及矿物命名专业委员会颁布的《矿物种汉名审订条例》,对121个新矿物种的中文名称进行了审订。通过定期公布国际新矿物发现和研究的新进展,为我国新矿物的发现和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矿物种中文名称体系。

李明礼[9](2018)在《西藏典型理疗地热矿泉的成因及功效研究》文中指出地热资源是一种集“热、矿、水”为一体的绿色资源,除用于发电、取暖外,地热矿泉独特的保健理疗价值越来越备受人们青睐。西藏地热资源丰富,理疗保健型地热温泉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本文研究了西藏地热型理疗矿泉的地质背景,选取夏木拉、日多和拉普三个典型理疗地热矿泉,通过地热地质调查,水文地球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研究,分析了其成因模式;此外,综合国内外水健康研究成果,文章从物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物质两个方面开展典型理疗矿泉的健康评价,研究成果可作为评价国内外地热型理疗保健矿泉的参考。西藏高原地热地质背景复杂,理疗矿泉与第四纪以来形成的SN向断裂—地堑带及地震活动在空间上有较好的匹配关系,是深部岩浆流体与沉积盖层水岩作用的直接结果。由于地热系统差异及所处位置的不同,理疗矿泉的类型及矿物质组成迥异,其理疗康养价值也各具特色。现已查明的西藏具有理疗保健价值的矿泉共计43处,集中分布在雅江两岸、青藏以及拉日铁路沿线。西藏理疗矿泉多为复合型,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盐泉、重碳酸盐—氯化物泉为主,阳离子以Na+和Ca2+为主,并普遍富含偏硅酸、偏硼酸和锶等活性组分。与国内外优质矿泉水相比,西藏矿泉中富含硼、锂、砷、氡、硒、钒、镉、钼等活性元素,矿物质组份更加丰富且均衡。安多县夏木拉冷矿泉位于安多—错那地堑北缘,红湖海高温地热区的南缘。格拉丹东的冰雪融水与岩浆水发生混合,混合水在径流过程中与碳酸盐岩发生充分的水岩作用形成HCO3—Ca型深部流体。在局部高热的驱动下(红湖海地区),热液流体发生侧向运移,在夏木拉地区大量混入溶滤了阿布山组碎屑岩的大气降水(富含Fe3+),发生热交换和化学反应((Fe2CO3)3+3H2O→2Fe(OH)3↓+3CO2↑),温度降低的同时形成大量游离的CO2,最后在有利构造部位,自溢成泉。墨竹工卡县日多沸泉位于沃卡地堑的北缘,日多高温地热活动区的中心。温泉的补给来自米拉山山脉的冰雪融水,受深部带状熔融层的驱动,下渗的冰雪融水与富含钨、铯、砷等活性组分的Cl—Na型岩浆水混合,在碳酸盐岩热储中发生充分的水岩作用,形成HCO3·Cl—Na热流体,之后,热流体沿活动构造侧向运移,在日多地区大比例汇入了经林子宗组火山岩淋虑的大气降水,最终形成HCO3·SO4—Na型热矿水,自溢成泉。洛扎县拉普温泉位于普玛江塘地堑南缘东侧,拉康高温地热活动区西缘。水源来自麦拉嘎俊拉山脉的冰雪融水和深部熔融体的初生岩浆水。在深部岩浆熔融体的热驱动下,混合的冰雪融水和岩浆水沿深大断裂侧向运移,通过与围岩(富Th和U的过铝质花岗岩)发生充分的水岩作用,淋滤大量的钨、锗、硒等稀缺活性组分,并导致U的衰变,从而形成富Rn的Cl—Na型地热流体。在拉普地区,已经到达水—岩平衡的地热流体在多个裂隙式热储中聚集,并与经拉康组灰岩淋滤的大气降水(HCO3—Ca型冷水)混合后,自溢成泉。人体功效研究表明:三个理疗矿泉的温度(℃)、pH值、电导率(EC)、硬度和溶解性总固体(TDS)、水分子团(簇)(17O—NMR)、氧化还原电位(ORP)以及水密度(氘2H)更有利于为人体细胞带入养分、带走细胞代谢产物,能更好的清除人体过多的氧自由基。不仅有助于维持和改进身体机能,更能有效地将生物活性组份带入人体细胞和血液,改善人体内环境。具体来看,夏木拉冷矿泉为弱矿化的重碳酸钙冷泉,游离二氧化碳和氟符合饮用—理疗矿泉的标准,对关节炎、痛风、皮肤病、消化不良等方面的缓减和保健有较好的功效;日多热矿泉为弱矿化的重碳酸—硫酸钠型沸泉,偏硼酸、偏硅酸、氟和砷达到理疗矿泉标准,锂和锶达到饮用—理疗矿泉标准,同时富含活性钒,为复合型含锂锶钒的硅氟硼砷理疗矿泉,对心脑血管疾病、分泌和神经系统疾病有良好的预防保健效果;拉普温泉为弱矿化重碳酸—氯化钠型热矿泉,偏硅酸、氟和氡达到理疗矿泉标准;锂和锶达到饮用—理疗矿泉的标准,且赋含铯、铷和硒,为复合型含锂锶的硅氟氡理疗矿泉,对肠胃病、代谢性疾病和眼疾有保健理疗作用,同时能预防癌症。针对日多温泉的泉华和热矿泉水,首次提出并起草了《日多理疗天然矿泉水结晶粉(外用)》(Q/LSRD004-2018)、《日多理疗矿泉水(外用)》(Q/LSRD003-2018)、《日多饮用理疗天然矿泉水》(Q/LSRD00/1S-2018)三个参考标准,已被日多温泉山庄有限公司采纳为企业标准。

杨大锦[10](2016)在《2015年云南冶金年评》文中研究说明据有关云南的冶金资料,概述了2015年云南冶金的生产、科研及技术开发状况。

二、锗、硒、砷、铬、钨、钼等元素含氧阴离子的分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锗、硒、砷、铬、钨、钼等元素含氧阴离子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土壤锗赋存形态及植物可利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锗的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2.1 锗的概述
        1.2.2 锗的地球化学性质
        1.2.3 锗的地球化学循环
    1.3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锗
        1.3.1 土壤中锗的分布
        1.3.2 土壤锗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3.3 土壤-植物系统中锗的循环
    1.4 锗的分析测试进展
        1.4.1 土壤锗的测试分析
        1.4.2 土壤锗形态的测试分析
        1.4.3 土壤有效态锗的测试分析
    1.5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及实物工作量
    1.7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土壤锗的分析方法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土壤锗总量分析方法研究
        2.2.1 前处理方法
        2.2.2 仪器优化
        2.2.3 精密度、检出限和准确度
        2.2.4 土壤总锗分析方法的选择
    2.3 土壤锗形态顺序提取法
        2.3.1 土壤锗的形态划分
        2.3.2 顺序提取方法的优化
        2.3.3 顺序提取法的建立
        2.3.4 顺序提取法的加标回收
    2.4 基于DGT技术的土壤有效锗测定方法
        2.4.1 DGT的技术原理
        2.4.2 吸附洗脱实验
        2.4.3 扩散系数的测定
        2.4.4 DGT测量土壤有效态锗
    2.5 小结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对锗活动性的影响及机理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土壤老化实验设计
        3.1.3 腐殖质的提取和表征
        3.1.4 荧光猝灭滴定
        3.1.5 平行因子分析
        3.1.6 Ryan-Weber模型
        3.1.7 分析与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老化过程中土壤锗的形态变化
        3.2.2 腐殖质的表征
        3.2.3 PARAFAC分析
        3.2.4 胡敏酸和富里酸与锗的络合作用
    3.3 讨论
        3.3.1 老化过程中影响锗形态变化的因素
        3.3.2 影响腐殖质与锗络合作用的因素
        3.3.3 土壤有机质对锗环境行为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土壤锗形态及其植物可利用性研究—以浙江高锗地区为例
    4.1 研究区概况
    4.2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2 土壤的分析测试
        4.2.3 土壤锗形态分析方法
        4.2.4 植物样品分析测试
        4.2.5 土壤有效锗测定
        4.2.6 质量控制与分析统计
    4.3 研究区土壤锗地球化学特征
        4.3.1 研究区土壤的理化性质
        4.3.2 研究区土壤总锗分布
        4.3.3 研究区土壤主微量元素特征
        4.3.4 研究区土壤锗含量的控制因素
    4.4 研究区土壤锗形态研究
        4.4.1 研究区土壤锗形态分布
        4.4.2 土壤锗形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4.4.3 锗形态的转化机制与制约因素
        4.4.4 土壤锗形态的植物可利用性
    4.5 土壤有效态测试方法评价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钨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钨钼分离研究方法
        1.2.1 溶剂萃取法
        1.2.2 离子交换与吸附法
        1.2.3 化学沉淀法
    1.3 双水相萃取技术
        1.3.1 双水相体系的类型
        1.3.2 双水相体系的特点
        1.3.3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应用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
    2.2 实验方法
        2.2.1 相平衡研究方法
        2.2.2 近中性条件下钨钼分离性能研究方法
        2.2.3 酸性条件下钨钼分离性能研究方法
        2.2.4 萃取机理研究方法
        2.2.5 萃取热力学研究方法
第3章 双水相体系相平衡研究
    3.1 相平衡实验结果与讨论
        3.1.1 硫酸钠浓度-电导率标准曲线
        3.1.2 双水相体系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3.1.3 体系组成对相平衡的影响
        3.1.4 体系温度对相平衡的影响
        3.1.5 相平衡数据的关联
    3.2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中性条件下钨钼分离的性能研究
    4.1 钨钼萃取分离性能结果与讨论
        4.1.1 水相pH的影响
        4.1.2 钨、钼初始浓度的影响
        4.1.3 表面活性剂种类与浓度的影响
        4.1.4 硫酸钠浓度的影响
        4.1.5 萃取温度的影响
    4.2 萃取机理及热力学研究结果与讨论
        4.2.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4.2.2 红外和拉曼光谱分析
        4.2.3 动态光散射分析
        4.2.4 萃取热力学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酸性条件下钨钼分离的性能研究
    5.1 钨钼萃取分离性能结果与讨论
        5.1.1 水相pH的影响
        5.1.2 络合剂浓度与类型的影响
        5.1.3 钨、钼初始浓度的影响
        5.1.4 表面活性剂种类与浓度的影响
        5.1.5 硫酸钠浓度的影响
        5.1.6 萃取温度的影响
    5.2 萃取机理及热力学研究结果与讨论
        5.2.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5.2.2 红外和拉曼光谱分析
        5.2.3 动态光散射分析
        5.2.4 萃取热力学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4)基于多酸的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能源转换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太阳能电池概述
    1.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简介
        1.2.1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1.2.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对电极材料的发展
        1.2.2.1 碳材料对电极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2.2.2 杂原子掺杂碳材料对电极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2.2.3 过渡金属化合物/碳复合材料对电极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2.2.4 双功能对电极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 全天候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1.3.1 雨天发电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1.3.2 夜晚发电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1.3.3 风力发电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1.3.4 多能源转换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1.4 多金属氧酸盐简介及应用
        1.4.1 多酸基对电极材料研究进展
        1.4.1.1 多酸本体材料在对电极中的研究进展
        1.4.1.2 多酸衍生材料在对电极中的研究进展
        1.4.2 多酸基材料电解水研究进展
        1.4.2.1 多酸本体材料电解水研究进展
        1.4.2.2 多酸衍生材料电解水研究进展
    1.5 选题依据和目的
    1.6 实验仪器和参数
第二章 多酸/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对电极的光伏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纳米复合物的合成
        2.2.3 电极的制备和电池的组装
        2.2.4 光伏性能测试方法
        2.2.5 电化学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3.2 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测试
        2.3.3 纳米复合材料的光伏性能测试
        2.3.4 稳定性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源于多酸的多组分XWXNC(X=Co、Si、Ge、B、P)纳米复合物对电极的光伏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3.2.3 电极的制备和电池的组装
        3.2.4 光伏测试与电化学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3.3.2 XWXNC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催化活性和光伏性能测试
        3.3.3 n-CoWCoNC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催化活性和光伏性能测试
        3.3.4 稳定性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源于多酸的多金属基CoFeNiMo@NCNT双功能杂化材料用于对电极和电解水析氢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材料的合成
        4.2.3 电极的制备和电池的组装
        4.2.4 光伏测试与电化学测试方法
        4.2.5 电解水析氢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4.3.2 对电极电催化活性测试
        4.3.3 光伏性能测试
        4.3.4 稳定性测试
        4.3.5 对电极电催化机理
        4.3.6 电解水析氢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源于多酸的多位点NiFeCoW@NC双功能杂化材料用于对电极和电解水析氢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材料的合成
        5.2.3 电极的制备和电池的组装
        5.2.4 光伏测试与电化学测试方法
        5.2.5 电解水析氢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各向异性集成与合成
        5.3.2 材料的物理化学表征
        5.3.3 对电极电催化活性测试
        5.3.4 光伏性能测试
        5.3.5 电解水析氢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Mo_(72)Cr_(30)多酸薄膜的制备及其在全天候能源转换中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
        6.2.2 薄膜的制备
        6.2.3 电化学测试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薄膜的性质与形貌表征
        6.3.2 薄膜利用太阳光发电
        6.3.3 薄膜利用风发电
        6.3.4 薄膜利用雨滴发电
        6.3.5 薄膜同时利用太阳光、风和雨滴发电
        6.3.6 薄膜的稳定性研究
        6.3.7 薄膜全天候能源转换的机理
        6.3.8 不同金属基底上薄膜的输出性能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化学分析样品分解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原则
    1.2 操作要求
    1.3 误差来源
        (1)蒸发飞沫引起的损失。
        (2)盐类沿坩埚壁蠕升引起的误差。
        (3)形成挥发性化合物引起的误差。
        (4)共沉淀损失。
        (5)容器吸附引起损失。
        (6)空白值误差。
2 湿法分解
    2.1 水溶
    2.2 碱溶
    2.3 酸溶
        2.3.1 盐酸
        2.3.2 硝酸
        2.3.3 硫酸
        2.3.4 磷酸
        2.3.5 高氯酸
        2.3.6 氢氟酸
        2.3.7 混合酸
        2.3.8 酸+助溶剂
3 干法分解
    3.1 全熔分解法
        3.1.1 碳酸盐
        3.1.2 过氧化钠
        3.1.3 氢氧化钠(钾)
        3.1.4 焦硫酸钾(钠)
        3.1.5 硼酸或硼酸盐
        3.1.6 混合熔剂
    3.2 半熔分解法
        (1)过氧化钠半熔。
        (2)氢氧化钠半熔。
        (3)碳酸钠/碳酸钾+过氧化钠/硝酸钾半熔。
        (4)碳酸钠+氧化镁/氧化锌半熔。
        (5) 碳酸钙+氯化铵半熔。
    3.3 铵盐分解法
    3.4 挥发法
    3.5 高温灰化法
    3.6 燃烧法
    3.7 升华法
4 其它分解技术
    4.1 封闭高温高压分解技术
    4.2 微波分解技术
    4.3 酸溶、碱熔相结合分解技术
        (1)先酸溶,后碱熔。
        (2)先碱熔,后酸溶。
    4.4 电解分解技术
    4.5 转态活化分解技术
    4.6 超声波震荡分解技术
5 样品分解技巧及注意事项
6 展望

(6)同步测量痕量金属阳离子和含氧阴离子的原位分析技术及其在水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水环境中金属的来源及危害
    1.2 水环境中磷的来源及危害
    1.3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
        1.3.1 DGT技术的测定原理
        1.3.2 DGT装置简介
        1.3.3 DGT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标准储备液的配制
    2.2 实验试剂和耗材
    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4 二氧化钛(TiO_2)固体粉末的合成
    2.5 扩散胶和TiO_2-Chelex吸附胶的制备
    2.6 TiO_2-Chelex吸附胶的表征及吸附性能测试
    2.7 TiO_2-Chelex DGT吸附性能表征实验
        2.7.1 TiO_2-Chelex吸附胶对金属阳离子和含氧阴离子的动力学实验
        2.7.2 TiO_2-Chelex吸附胶对金属阳离子和含氧阴离子的洗脱效率实验
        2.7.3 pH和离子强度对TiO_2-Chelex DGT吸附金属阳离子及含氧阴离子性能的影响
        2.7.4 TiO_2-Chelex DGT的方法检出限
    2.8 TiO_2-Chelex DGT在河流水体中的应用
        2.8.1 九乡河河流简介及监测位点选取
        2.8.2 TiO_2-Chelex DGT在河流中的应用
    2.9 仪器分析
    2.10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TiO_2-Chelex吸附胶的表征
    3.2 TiO_2-Chelex吸附胶对金属阳离子和含氧阴离子的吸附动力学实验
    3.3 TiO_2-Chelex吸附胶对金属阳离子和含氧阴离子的洗脱效率实验
    3.4 pH和离子强度对TiO_2-Chelex DGT吸附金属阳离子和含氧阴离子的影响
    3.5 TiO_2-Chelex DGT的方法检出限
    3.6 TiO_2-Chelex DGT在自然水体中的应用
4 讨论
    4.1 TiO_2-Chelex吸附胶对金属阳离子和含氧阴离子的吸附动力学实验
    4.2 TiO_2-Chelex吸附胶对金属阳离子和含氧阴离子的洗脱效率实验
    4.3 pH和离子强度对TiO_2-Chelex DGT吸附金属阳离子和含氧阴离子的影响
    4.4 TiO_2-Chelex DGT的方法检出限
    4.5 TiO_2-Chelex DGT在河流中的应用
5 结论
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6.1 创新点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胞外聚合物介导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对典型污染物还原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主要缩写/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胞外聚合物的提取及性质
        1.1.1 胞外聚合物的组成
        1.1.2 胞外聚合物生成的影响因素
        1.1.3 胞外聚合物的分离和提取
    1.2 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机制
        1.2.1 胞外电子传递途径
        1.2.2 电子传递介质
        1.2.3 胞外电子受体
        1.2.4 普通模式菌的胞外电子传递
        1.2.5 胞外聚合物在胞外电子传递中的潜在作用
    1.3 微生物还原硝基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1.3.1 环境中硝基苯类污染物的性质、来源和危害
        1.3.2 微生物对硝基芳香族化合物的还原作用
        1.3.3 胞外聚合物对微生物还原硝基芳香族化合物的潜在作用
    1.4 微生物参与类金属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现状
        1.4.1 环境中砷化合物的性质、来源和危害
        1.4.2 环境中硒化合物的性质、来源和危害
        1.4.3 微生物对砷酸盐的还原作用
        1.4.4 微生物对硒酸盐的还原作用
        1.4.5 胞外聚合物对微生物还原砷酸盐和硒酸盐的潜在作用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论文结构及研究路线
第二章 胞外聚合物介导1,3-二硝基苯胞外还原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大肠杆菌nfs A基因缺陷菌株的制备
        2.2.3 细菌细胞悬浮液的制备
        2.2.4 胞外聚合物的提取
        2.2.5 细菌细胞悬浮液中1,3-二硝基苯的还原实验
        2.3.6 水溶性胞外聚合物中1,3-二硝基苯的还原实验
        2.3.7 原电池反应
        2.3.8 硝基芳香族化合物浓度的测定
        2.2.9 电子穿梭体的光谱学特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细菌细胞悬浮液中1,3-二硝基苯的还原特征
        2.3.2 水溶性胞外聚合物中1,3-二硝基苯的还原特征
        2.3.3 细菌胞外电子传递特征
        2.3.4 电子穿梭体的种类和作用
        2.3.5 细菌胞外基质中1,3-二硝基苯对电子穿梭体的影响
        2.3.6 细胞色素c在1,3-二硝基苯胞外还原中的作用
        2.3.7 不同抑制剂对1,3-二硝基苯还原的影响
        2.3.8 不同添加物对胞外聚合物还原1,3-二硝基苯的影响
        2.3.9 胞外聚合物介导1,3-二硝基苯胞外还原的潜在机制
    2.4 结论
第三章 细菌和胞外聚合物对硝基苯类化合物还原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细菌细胞悬浮液的制备及其胞外聚合物的提取
        3.2.3 硝基芳香族化合物的还原实验
        3.2.4 1,3-二硝基苯的氮同位素分析
        3.2.5 单电子还原电位的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1,3-二硝基苯还原的氮同位素分馏效应
        3.3.2 取代基对硝基芳香族化合物还原的影响
        3.3.3 硝基芳香族化合物还原的结构活性关系
    3.4 结论
第四章 胞外聚合物在细菌还原砷酸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大肠杆菌ars操纵基因缺陷菌株的制备
        4.2.3 细菌细胞悬浮液的制备和胞外聚合物的提取
        4.2.4 细菌细胞悬浮液中砷酸盐的还原实验
        4.2.5 水溶性胞外聚合物中砷酸盐的还原实验
        4.2.6 砷浓度及其形态的测定
        4.2.7 胞外聚合物结构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细菌细胞悬浮液中砷酸盐的还原特征
        4.3.2 Ars C砷抗性系统对大肠杆菌还原砷酸盐的影响
        4.3.3 水溶性胞外聚合物中砷酸盐的还原特征
        4.3.4 胞外聚合物中还原剂的鉴定
        4.3.5 p H值对水溶性胞外聚合物还原砷酸盐的影响
        4.3.6 微生物还原砷酸盐的潜在机制
    4.4 总结
第五章 胞外聚合物介导硒纳米颗粒形成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细菌细胞悬浮液的制备和胞外聚合物的提取
        5.2.3 细菌细胞悬浮液中硒酸盐的还原实验
        5.2.4 水溶性胞外聚合物中硒酸盐的还原实验
        5.2.5 TEM、XPS和 XANES分析
        5.2.6 硒浓度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硒纳米颗粒形态的表征
        5.3.2 细菌细胞悬浮液中硒纳米颗粒的形成
        5.3.3 水溶性胞外聚合物中硒纳米颗粒的形成机制
    5.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9)西藏典型理疗地热矿泉的成因及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热系统
        1.2.2 地热温泉的理疗保健
        1.2.3 西藏温泉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分析测试方法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
    1.5 取得的进展及创新点
第2章 西藏医疗型地热矿泉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 地质条件
        2.2.1 地层
        2.2.2 岩浆岩
        2.2.3 变质岩
        2.2.4 新构造运动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松散岩类孔隙水
        2.3.2 碎屑岩类裂隙水
        2.3.3 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
        2.3.4 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类裂隙溶洞水
        2.3.5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岩类裂隙溶洞水
        2.3.6 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
        2.3.7 变质岩类裂隙水
        2.3.8 岩浆岩类裂隙水
    2.4 大地热流与壳幔结构
        2.4.1 横向热结构
        2.4.2 垂向热结构
    2.5 西藏医疗型地热温泉分布及特征
第3章 安多县夏木拉矿泉
    3.1 自然地理概况
    3.2 地质概况
        3.2.1 地层
        3.2.2 岩浆岩
        3.2.3 构造
    3.3 水文地质条件
        3.3.1 含水岩组类型及特征
        3.3.2 水热活动显示
    3.4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3.4.1 基本特征
        3.4.2 流体化学特征
        3.4.3 水岩平衡状态分析及热储估算
    3.5 氢氧同位素特征
        3.5.1 氢氧同位素组成
        3.5.2 氢氧同位素指示的地热地质条件
    3.6 成因模式分析
        3.6.1 热源
        3.6.2 水源
        3.6.3 流体通道
        3.6.4 热储分析
        3.6.5 成因模式
第4章 墨竹工卡县日多温泉
    4.1 自然地理概况
    4.2 区域地质概况
        4.2.1 地层
        4.2.2 岩浆岩
        4.2.3 构造
    4.3 水文地质条件
        4.3.1 含水岩组类型结特征
        4.3.2 水热活动显示
    4.4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4.4.1 基本水质特征
        4.4.2 水化学特征及来源
        4.4.3 水岩平衡状态及热储温度估算
    4.5 氢氧同位素特征
        4.5.1 氢氧同位素组成
        4.5.2 氢氧同位素指示的地热地质条件
    4.6 温泉成因模式
        4.6.1 热源
        4.6.2 水源
        4.6.3 流体通道
        4.6.4 热储分析
        4.6.5 成因模式
第5章 洛扎县拉普温泉
    5.1 自然地理概况
    5.2 区域地质概况
        5.2.1 地层
        5.2.2 岩浆岩
        5.2.3 构造
    5.3 水文地质条件
        5.3.1 含水岩组类型及特征
        5.3.2 水热活动显示
    5.4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5.4.1 基本水质特征
        5.4.2 水化学特征及来源
        5.4.3 水岩平衡状态分析及热储估算
    5.5 氢氧同位素特征
        5.5.1 氢氧同位素组成
        5.5.2 氢氧同位素指示的地热地质条件
    5.6 温泉成因模式
        5.6.1 热源
        5.6.2 水源
        5.6.3 流体通道
        5.6.4 储层
        5.6.5 成因模式
第6章 地热型理疗矿泉的健康意义分析
    6.1 健康评价指标
        6.1.1 物理指标
        6.1.2 生物活性参数
    6.2 典型地热型理疗矿泉健康意义分析
        6.2.1 物理属性
        6.2.2 生物活性及人体功效
        6.2.3 典型理疗矿泉参考标准及应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表

(10)2015年云南冶金年评(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黑色金属冶金
    2. 1 钢铁冶金
    2. 2 铁合金冶金
    2. 3 锰冶金
    2. 4 铬冶金
3 有色金属冶金
    3. 1 重金属冶金
        3. 1. 1 铜镍钴冶金
        3. 1. 2 铅锌冶金
        3. 1. 3 锡冶金
        3. 1. 4 锑镉铋汞冶金
    3. 2 轻金属冶金
    3. 3 贵金属冶金
    3. 4 稀有金属冶金
    3. 5 半金属冶金
    3. 6 稀土金属冶金
4 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与冶金环保
5 冶金相关过程
6 结语

四、锗、硒、砷、铬、钨、钼等元素含氧阴离子的分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2014年全球发现的新矿物种[J]. 蔡剑辉.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21(03)
  • [2]土壤锗赋存形态及植物可利用性研究[D]. 范博伦.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3]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钨钼的研究[D]. 孙晓. 燕山大学, 2021(01)
  • [4]基于多酸的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能源转换中的应用研究[D]. 王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化学分析样品分解技术研究进展[J]. 肖红新,庄艾春. 化学分析计量, 2021(04)
  • [6]同步测量痕量金属阳离子和含氧阴离子的原位分析技术及其在水体中的应用[D]. 季晓慧.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7]胞外聚合物介导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对典型污染物还原作用研究[D]. 周欣伟. 南京大学, 2020(10)
  • [8]2016年全球发现的新矿物种[J]. 蔡剑辉.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20(03)
  • [9]西藏典型理疗地热矿泉的成因及功效研究[D]. 李明礼.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2)
  • [10]2015年云南冶金年评[J]. 杨大锦. 云南冶金, 2016(02)

标签:;  ;  ;  ;  ;  

锗、硒、砷、铬、钨、钼等元素的氧阴离子分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