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青少年德育方式调查

日本青少年德育方式调查

一、日本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途径管窥(论文文献综述)

顾巍[1](2021)在《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学生诚信教育实践研究 ——以G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覃景冠[2](2021)在《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何永贞[3](2021)在《新时代高校科研活动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研究》文中认为

刘静雯[4](2021)在《习近平体育情怀的历史源起、时代特征及使命担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梦璐[5](2021)在《中学语文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情感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

王东红[6](2021)在《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全面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需要我国公民具有良好的法治意识,特别是宪法意识。大学生作为我国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青年群体,是当代中国学习、遵守、普及和维护宪法的重要力量,更是中国未来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宪法意识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统领,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关于宪法的知识、观点、心理和思想的总和。它反映了大学生对现行宪法和宪法实施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具体包括大学生对宪法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宪法功能的认识、对宪法实施的评价、对基本权利保护和行使状况的感受、对宪法之治的渴望和践行的意志等。论文厘清宪法意识与法律意识、宪法意识与法治意识、宪法意识与公民意识、宪法意识与宪法思维、宪法意识与宪法信仰等相关概念的关系。揭示了宪法意识的横向结构,即包括宪法知识、宪法理想、宪法情感、宪法意志、宪法评价和宪法信仰六个方面内容。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提出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宪法至上意识、党的全面领导意识、基本权利意识、权力监督意识和遵守规则意识。论文对大学生宪法意识及其培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宪法至上意识尚未形成、基本权利意识有待加强、权力监督意识有待提高等。对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方面,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传统文化中封建残余观念的影响和宪法未得到全面实施的影响等。学校因素方面,对宪法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主导师资力量不足、没有形成培育合力等。家庭因素方面,家长受自身宪法法律知识和宪法意识的限制,缺乏对孩子进行宪法意识培育重要性的认识;家长培养目标的功利性,缺乏对孩子个性自由的尊重;家长教育方式或溺爱或体罚,缺乏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和监督意识的培养等。发现影响大学生宪法意识的主观原因主要是:宪法社会实践体验不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确立,认识能力分析能力较低,缺乏学习和思考的主观能动性等自身因素的影响。论文认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思想,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进大学生宪法意识提高为目标,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大学生成长规律,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培育的过程。论文明确了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目标和原则。强调通过优化社会环境、加强学校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和强化自我教育四种途径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

谢春涛[7](2021)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1978-2012)》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最新成果。李长春曾经指出,关于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最重要就是回答了文化发展朝什么目标迈进和走什么路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决定着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路径,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文化理念,也形塑着当代中国文化的样态。本文将1978年至2012年中国共产党文化相关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历史轨迹为考察对象,以文化的发展目标和文化发展中最重要的三对关系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命题,旨在分析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的理解和定位,解答中国共产党对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文化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这三对关系的认识变迁。关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成就,相关研究较为充分,本文试图从文化发展道路中最重要的几个问题着手,历史性地梳理重要文献,对比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面对不同的时代挑战时思想与理论的变迁。在思想变迁的历史脉络之中,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更加清晰,这也更加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复杂的历史互动中不断开拓与调试而形成的。本文第一章主要探讨文化发展目标与任务,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的定位。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建设目标的设定不断地进行调整。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出的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初衷是恢复党风与社会风气,十二大报告还以共产主义为核心提出了“四有”的目标。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精神文明逐渐褪去了共产主义色彩。鉴于精神文明偏重思想道德建设,中共中央又在1990年代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聚焦文化艺术和思想道德两个方面,并且更强调文化的中国特色。新世纪以后,胡锦涛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目标。同时,中国共产党看待文化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的视角不断拔高,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改革开放初期更多是从以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抵制腐朽思想的角度出发,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文化对于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则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综合国力概念的形成的过程中被逐渐认识。第二章主要探讨文化的民族性和现代性问题,实质是中国共产党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出现了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全盘拥抱西方文化的虚无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为应对文化领域的思想斗争,彻底转变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但中国共产党由于长期受到列宁“两种文化”理论的影响,试图对传统文化进行精华与糟粕二元对立划分,直到进入新时代才突破这种二元划分方法。在应对西方文化的问题上,尽管中国共产党始终警惕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但整个社会在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导致对于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倾向,如,将西方文化等同于现代文化。直到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强调文化自信,中国气派,中国的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才逐步开始摆脱对西方的盲从。第三章围绕文化如何适应改革开放的问题,主要探讨文化与政府、市场和人民三者的关系。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文化市场的形成,文化受众被赋予更多选择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扩大。而当时文化是政府包办的“事业”和“工作”,在“以文补文”等小修小补无法解决文化市场供需矛盾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尊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文化生产的重要性。在理顺“两种属性”与“两种效益”的关系之后,中共中央对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和公益化的文化事业进行了区分,重新定义了文化领域中政府主导文化事业、市场主导文化产业和人民作为文化发展主体的关系。第四章是坚持意识形态领导权与文化多样化发展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底线思维,对触及底线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文化进行批判和抵制,并且落实二为方针增强文化活力。但在变革时代,老经验不灵、新经验不足,中国共产党在应对社会思潮过程中收获了一些教训。进入1990年代以后,中共中央在以立为本的基调下,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工作方针,放弃了以往对意识形态进行刚性约束的办法,为如何处理主导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进入新世纪,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新的挑战,胡锦涛提出要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在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更为主动地引领社会发展、推动共识形成。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理论建构新,本文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角度探讨文化的民族性与现代性,从文化体制改革探讨如何摆正政府、市场与人民的关系来解放文化生产力,从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探讨意识形态主导权与文化繁荣发展的辩证统一,能够更好地涵盖文化自身发展以及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更加全面论述文化发展道路的同时,更加突出理论重点。二是材料相对较新,得益于报刊电子化和材料的公开,文章大量利用了当时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其他报刊材料,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当时党内外的观点。三是研究视角新,本文吸收传播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从文化受众的角度分析文化背景,能够更充分地展现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在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以进一步理解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意义。总的来说,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用更加全面、更具民族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替了偏重于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于文化建设战略意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同时,中国共产党更加全面地认识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两种效益”以及“两种属性”有了更加辩证统一的认识。在意识形态主导权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层面,中国共产党也探索出了一元主导与多样化并存的基本思路,更加关注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

蔡雯雯[8](2021)在《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研究》文中认为健全的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强国离不开高素质的法治公民,奉法者强,严于律己的法治文明人已然是衡量法治国家最显眼的标志。近年来,青少年法治观念淡薄、违法犯罪的人数增加、犯罪者的低龄化、犯罪形态的多样化以及极端犯罪手段的日趋残忍等等现象令人触目‘惊心’。在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小学设立法治教育课程”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作为一个典型的法治国家,法治内容十分丰富,课程实效突出,教育成果斐然。关注美国法治教育,聚焦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合理借鉴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探索社会主义特色法治教育。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站在历史的长廊上回顾梳理了美国法治教育课程的历史演变,总结了中小学法治教育各阶段的个性化目标,在此基础上罗列了特色的法治教育课程类型,并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剖析了法治教育课程成功实施的策略,探究其特色课程评价,并结合当下我国中小学课程面临的困境与争议,为我国法治教育课程提出些许建议。美国法治教育课程早期阶段关注国家法律文本,为应对社会动荡转向关注社会现实,现在独立的法治教育越发成熟,法治教育的制度化倾向亦越发明显。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目标以民主、自由、正义、平等、法律的核心精神为牵引,课程目标涉及法治知识、法治技能和法治信仰,各阶段目标在知识能力上既一脉相承又逐级加深。法治教育纳入社会科课程中,课程设置的类型主要有《少年司法》、《公民计划》、《民主的基础》、《街头法》、《我们人民:公民与宪法》。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内容在于普及法治知识,包括基础法律常识和实用性法治知识,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考、判断技能、交流和社会参与的法治技能,最终将法治精神内化,形成法治信仰。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实施遵循跨学科综合、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学科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其中富有特色的是在实施过程中灵活运用主题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的教学策略,社区参与和学校政府作为隐性课程略为补充,这使法治教育课程实施效果富有成效。法治教育课程评价由全国教育进步评估组织进行,评价的目的注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不强调过分地甄别与选择。评价的主要方法是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有机统一,评价主体以学生为主,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强调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带给我国的启示如下:一是以社会主义特色法律体系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牵引,打造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课程;二是要在学生生活中挖掘法治元素,丰富法治教育课程内容;三是法治教育课程实施要以学生为中心,倾听学生的法治学习需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开展教学;四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法治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发挥法治教育成效最大化,培养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

罗艺[9](2021)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文中指出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助力社会知识体系的不断解构与重塑。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素养需求与结构面临新的变革契机。信息素养成为技术变革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布拉格宣言》、《亚历山大宣言》等国际性纲要文件彰显着信息素养的时代意义,并将信息素养纳入系统的教育计划之中,无容置疑凸显了信息素养在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信息安全意识薄弱等现象频现,其在应对技术变革层面胜任力明显不足。为此,本研究尝试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探究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相关议题。参照美国、欧盟等陆续推出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本研究较为认同信息素养即能力这一概念,并将大学生信息素养界定为大学生发展中所应该具备的信息理解、选择、运用、评价、反思、创造能力。基于对境脉理论和学习者特征理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理论视角,本文从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两个教育支持维度来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困境表征及教育支持路径。首先,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调研、教育比较、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设计和验证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测量指标体系,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六个省份12所大学近2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而对60余名大学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和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其次,结合大学生信息素养构成和教育支持的相关维度,构建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的实施构想,注重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力求在分析问题时使得两者互为补充、相互验证。研究发现,在信息素养现状方面,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且教育成效不显着,具体存在的六个方面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受信息影响大但规范意识较弱;大学生信息依赖性强但选择能力较弱;大学生信息获取以网络为主但工具运用能力较弱;大学生接收信息质量参差且评价辨识能力较弱;大学生信息反思意识不强且反思行为较少;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不足且缺乏主动性等。在信息素养影响因素方面,研究者进一步分析提出个人特质和外部环境两大教育支持影响因素,个人特质具体是指信息行为极易受到个人特质影响,且不易受大学教育影响而转变;外部环境则囊括大学、网络、社会三方,主要面临以下现实问题:大学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足;专业师资缺乏;相应教育项目和举措不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未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充分重视;缺乏系统性成效评估体制机制;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尚未形成良好的氛围等。基于以上发现,归纳得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四项实然困境:其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理念滞后;其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不足;其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多元主体缺失;其四,大学生信息素养政策大学供给匮乏。立足现状和问题,本研究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支持三个原则构想,分别为“教育模式的个性化与精准化原则”、“教育环境的专业化与规范化原则”、“教育环境的系统化与长效性原则”,同时从大学生个体、大学本身、政府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出发,遵循微观到宏观、外促到到内生、泛化到专业、单主体到全育人的基本思路,提出构建“以内生为核心、大学为重点、网络为依托、全社会共同参与”四位一体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想四条实施路径,以期能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政策制定和管理机制创新提供价值参考。

王越[10](2021)在《C市社区与小学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区与小学合作是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社区与小学的合作关系到小学的稳定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共生(1)。当前,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社区与小学合作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成果表明社区与小学合作不仅有利于小学教育的良性发展,更有利于提高社区工作人员以及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2)。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社区与小学合作的重视程度和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各地都在尝试将社区与小学联系起来,建立教育共同体,形成教育合力,这样的教育形式更利于推动小学教育及社区的发展。但是,目前对于社区与小学合作的研究多为浅表性描述的研究成果,缺少社区与小学合作实践层面的具体研究,社区与小学合作实践层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刻化和系统化。因此,本研究以C市2个社区及社区所管辖的2所小学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C市社区、C市小学以及社区与小学合作管理制度进行调查研究,并针对这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其研究的成果,为社区与小学的合作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对社区与小学合作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日本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途径管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途径管窥(论文提纲范文)

(6)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
        1.3.2 习近平法治思想
        1.3.3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宪法意识概述
    2.1 宪法意识的概念
        2.1.1 宪法意识的内涵
        2.1.2 宪法意识与相关概念
    2.2 宪法意识的结构
        2.2.1 宪法知识
        2.2.2 宪法理想
        2.2.3 宪法情感
        2.2.4 宪法意志
        2.2.5 宪法评价
        2.2.6 宪法信仰
    2.3 宪法意识的功能
        2.3.1 指导科学立法功能
        2.3.2 促进严格执法功能
        2.3.3 保证公正司法功能
        2.3.4 引导全民守法功能
    2.4 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基本内容
        2.4.1 宪法至上意识
        2.4.2 党的全面领导意识
        2.4.3 基本权利意识
        2.4.4 权力监督意识
        2.4.5 遵守规则意识
3 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实施与回收
        3.1.1 问卷设计思路
        3.1.2 抽样方案设计
        3.1.3 问卷回收
    3.2 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的整体特征
        3.2.1 对宪法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升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念认同度高
        3.2.3 对宪法基本知识有较好了解
        3.2.4 主动维权意识较好
        3.2.5 对宪法实施效果持肯定性评价
    3.3 大学生宪法意识差异性分析
        3.3.1 基于自然因素的差异分析
        3.3.2 基于成长背景因素的差异分析
        3.3.3 基于教育因素的差异分析
        3.3.4 基于海外生活经历、校外兼职的差异分析
4 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4.1 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宪法至上意识尚未形成
        4.1.2 基本权利意识有待加强
        4.1.3 权力监督意识有待提高
    4.2 大学生宪法意识生成的影响因素
        4.2.1 社会因素
        4.2.2 学校因素
        4.2.3 家庭因素
        4.2.4 自身因素
5 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目标与原则
    5.1 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目标
        5.1.1 认知目标
        5.1.2 情感目标
        5.1.3 行为目标
        5.1.4 发展目标
    5.2 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原则
        5.2.1 方向性原则
        5.2.2 求实性原则
        5.2.3 渗透性原则
        5.2.4 主体性原则
6 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途径与方法
    6.1 优化社会环境
        6.1.1 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
        6.1.2 优化全面实施宪法的政治环境
        6.1.3 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文化环境
        6.1.4 优化媒体融合传播的网络环境
    6.2 加强学校教育
        6.2.1 发挥“基础”课的主渠道关键课程作用
        6.2.2 开设“中国宪法”课程为通识必修课
        6.2.3 挖掘其他课程蕴含的宪法教育资源
        6.2.4 践行依宪治校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6.3 重视家庭教育
        6.3.1 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6.3.2 培养遵守规则意识
        6.3.3 营造民主家风
    6.4 强化自我教育
        6.4.1 增强对宪法重要性认识
        6.4.2 积极参与宪法法治类实践
        6.4.3 发挥朋辈教育作用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学生宪法意识调查问卷
附录B 问卷赋值题评分
附录C 访谈提纲及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1978-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提出:转折与建构
    0.2 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道路相关理论的研究
    0.3 研究创新之处
    0.4 研究方法
    0.5 概念界定
        0.5.1 文化建设
        0.5.2 文化发展道路
        0.5.3 文化受众主体性
    0.6 研究思路
第1章 目标、任务与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定位
    1.1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1.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提出与目标设定
        1.1.2 1986 年“精神文明决议”指导思想的转变
        1.1.3 “四有”的概念提出及其演变
    1.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提出与精神文明的新定位
        1.2.2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1.2.3 “文化强国”的概念形成
    1.3 文化的战略意义:“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
        1.3.1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1.3.2 从服务于政治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3.3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发突出
        1.3.4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1.4 小结
第2章 现代性与民族性:当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1 批判封建主义与反思传统文化
        2.1.1 批判封建主义是反思“文革”的必然
        2.1.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评价
        2.1.3 新启蒙主义思潮与传统文化危机
    2.2 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
        2.2.1 “思想政治斗争”视角下的传统文化弘扬
        2.2.2 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困
        2.2.3 超越“精华”与“糟粕”二元划分
    2.3 文化现代性的探索:从学习西方到中国气派
        2.3.1 “西为中用”与盲目崇拜西方的问题
        2.3.2 “体”“用”相关:盲目崇拜西方的问题由来
        2.3.3 中国气派: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现代性探索
    2.4 小结
第3章 政府、市场与人民:文化发展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3.1 “政府办文化”与文化受众的矛盾与调试
        3.1.1 政府包办下阻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思维定式
        3.1.2 “以文补文”、“双轨制”:文化体制改革的尝试
        3.1.3 改革难以推进的原因:对文化受众主体性的忽视
    3.2 重新认识人民与市场: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
        3.2.1 重新认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时代意义
        3.2.2 区分市场导向的文化产业与公益导向的文化事业
        3.2.3 商品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统一:全面改革的展开
    3.3 小结
第4章 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意识形态领导权与文化发展
    4.1 改革开放初期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发展
        4.1.1 “二为”方向的提出:文化与政治关系的新界定
        4.1.2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4.1.3 主体性觉醒及其应对的经验教训
    4.2 主旋律与多样化: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的新思路
        4.2.1 重在建设,以立为本
        4.2.2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4.3 信息技术革命中的意识形态工作与文化发展
        4.3.1 信息技术革命与文化受众主体性的觉醒
        4.3.2 网络文化建设与增强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
        4.3.3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4 小结
结语: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文化发展道路的经验与新时代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8)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法治国家的理性呼吁
        (二)法治教育的迫切需求
        (三)合理借鉴美国法治教育课程成功经验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1.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的目标
        2.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3.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内容的研究
        4.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5.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评价的相关研究
        (二)国外研究综述
        1.法治教育的研究
        2.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研究
        (三)已有成果简评
    四、概念界定
        (一)法治
        (二)法治教育
        (三)法治教育课程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化较研究法
        3.内容分析法
第一章 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的演变历程
    一、早期阶段:学习国家法律文本
    二、发展阶段:关注社会现实
    三、成熟阶段:走向制度化
第二章 美国中小学校法治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目标
        (一)美国小学阶段法治教育课程目标
        (二)美国中学阶段法治教育课程目标
        (三)美国高中阶段法治教育课程目标
    二、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的类型
        (一)少年司法
        (二)公民计划
        (三)民主的基础
        (四)街头法
        (五)我们人民:公民与宪法
第三章 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课程内容
    一、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课程内容
        (一)普及法治知识
        (二)提升法治技能
        (三)形成法治信仰
    二、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内容的特点
        (一)法律核心理念贯穿课程内容始终
        (二)法治教育课程内容采用螺旋式编排
        (三)法治教育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四)法治教育课程内容彰显法治特色
第四章 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实施
    一、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跨学科综合
        (二)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相结合
        (三)学科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二、美国中小学法治课程实施的教学策略
        (一)主题学习
        (二)案例教学
        (三)模拟审判
        (四)学校政府
        (五)社区参与
    三、美国中小学法治课程实施的特点
        (一)注重提升法律实践能力
        (二)教学形式多元化
        (三)关注学生的主体
第五章 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评价
    一、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评价的路径
        (一)全面的、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二)课程评价的重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统一的评价方法
        (四)以学生为本,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价主体
    二、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评价的特点
        (一)建立标准的课程评价参考依据
        (二)充分运用网络信息评价技术
        (三)重点关注学生的发展
第六章 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现状
        (一)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形成
        (二)法治教育课程内容生硬晦涩
        (三)法治教育课程实施与实践脱节严重
        (四)法治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笼统不科学
    二、合理借鉴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的建议
        (一)构建系统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
        (二)丰富法治教育课程内容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四)建立科学规范的法治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9)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一、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频现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缺乏
    第二节 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信息
        二、素养与素质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
        四、教育支持
第二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信息素养的内涵发展
        一、媒介素养
        二、数据素养
        三、网络素养
        四、信息素养
        五、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政策文本研究
        一、时代性标杆:《布拉格宣言》和《亚历山大宣言》
        二、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研究
        三、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政策研究
        四、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理论研究
        一、基于境脉理论视角的研究
        二、基于学习者特征理论视角的研究
        三、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文献述评与研究框架
        一、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启示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路线
    第二节 测量工具编制
        一、问卷编制的步骤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评价指标
    第三节 调查数据搜集
        一、问卷预测与检验
        二、正式问卷的施测
        三、调查对象概况
第四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总体特征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构成表现
        一、大学生信息理解能力
        二、大学生信息选择能力
        三、大学生信息运用能力
        四、大学生信息评价能力
        五、大学生信息反思能力
        六、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
    第二节 小结与讨论
        一、大学生受信息影响大但规范意识较弱
        二、大学生信息依赖性强但选择能力较弱
        三、大学生信息获取以网络为主但工具运用能力较弱
        四、大学生接收信息质量参差且评价辨识能力较弱
        五、大学生信息反思意识不强且反思行为较少
        六、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不足且缺乏主动性
第五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支持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特质与信息素养教育
        二、外部环境与信息素养教育
        三、讨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维度影响情况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困境
        一、信息素养教育支持重视不够
        二、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不足
        三、信息素养教育教育支持体制机制不完善
        四、信息素养教育政策大学供给不充分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的关系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的互动模型
        二、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基本思路
        一、教育模式从外促到内生
        二、教育环境从泛化到专业
        三、教育主体从单主体到全维度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原则构想
        一、教育模式的个性化、精准化原则
        二、教育环境的专业化、规范化原则
        三、教育体系的系统化、长效性原则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实施路径构想
        一、以内生为核心,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自我支持
        二、以大学为重点,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水平
        三、以网络为依托,优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制机制
        四、全社会共同参与,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治理生态圈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C市社区与小学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概念释义
    五、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C市社区与小学合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C市社区与小学合作调查的设计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
        二、访谈的设计
    第二节 C市社区与小学合作调研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C市社区与小学合作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二、C市社区与小学合作访谈结果统计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C市社区与小学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C市社区在社小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对社小合作政策执行不力
        二、社区工作人员老龄化
        三、社区缺少社小合作部门
        四、社区教育资源整合难
    第二节 C市小学在社小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对合作认识不足
        二、小学工作人员受多重角色牵绊
        三、小学传统教育模式阻碍社小合作发展
    第三节 社小合作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社小合作相关政策不完善
        二、社小合作管理杂乱无序
        三、社小合作宣传力度不足
        四、社小合作缺少专项资金支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市社区与小学合作的建议
    第一节 社区方面的建议
        一、社区建立社小合作项目部
        二、社区为小学提供教育资源
        三、社区辅助小学管理社区教育资源
        四、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为小学生提供校外教育
    第二节 小学方面的建议
        一、小学工作人员转变固化思维
        二、小学教育资源对社区开放
        三、小学建立与社区对接机构
        四、小学明确社区与小学合作内容及形式
    第三节 社小合作管理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社小合作相关法律法规
        二、成立社小合作专门组织机构
        三、加大社小合作的宣传力度
        四、组织社小合作相关培训
        五、加大社小合作专项资金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日本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途径管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学生诚信教育实践研究 ——以G小学为例[D]. 顾巍. 宁夏大学, 2021
  • [2]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构建研究[D]. 覃景冠. 西北政法大学, 2021
  • [3]新时代高校科研活动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研究[D]. 何永贞.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4]习近平体育情怀的历史源起、时代特征及使命担当研究[D]. 刘静雯. 山东体育学院, 2021
  • [5]中学语文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情感教学策略研究[D]. 李梦璐. 黄冈师范学院, 2021
  • [6]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D]. 王东红.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7]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1978-2012)[D]. 谢春涛. 中国人民大学, 2021(12)
  • [8]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研究[D]. 蔡雯雯.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9]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D]. 罗艺.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10]C市社区与小学合作研究[D]. 王越. 黑龙江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日本青少年德育方式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