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三位一体”推进机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建立“三位一体”推进机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一、建立“三位一体”推广机制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论文文献综述)

戴菊贵,习友文[1](2022)在《“三位一体”农合联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研究——以温州为例》文中认为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是当前中国"三农"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三位一体"农合联通过功能整合和机制创新,将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与信用合作融合在一起,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三位一体"农合联作为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具有协同整合效应、沟通媒介效应与信息收集与发布等功能。近年来,温州市通过农合联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本文对温州市农合联发展新型合作经济与创新服务平台、强化涉农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及探索小额信贷新模式等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

王雨,马颂歌[2](2021)在《美国农业学习研究:机会、组织与保障》文中研究指明农业学习是推动乡村振兴、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路径。美国是现代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农业学习与农业发展之间具有良好的互动机制,值得我国借鉴参考。美国农业学习以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为基础,着重为青年、农民、女性和军人四个群体提供学习机会,学习组织形式包括团体式、班级式和个体式,保障机制主要涉及政策和资金。当前,我国应联合涉农机构成立学习合作社,推动特色农业发展;扶持退役军人返乡从农,助力乡村振兴;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创新"互联网+"农业学习模式。

高云亮[3](2021)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政治引领优势、统筹协调作用、资源整合功能是保证广大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重要动因,也是推动农村党建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533824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1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干部群众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形成鲜明的交互促进特征:一方面,贫困村的扶贫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来推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功能为重点的自身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略决胜期,由于扶贫主体的自身能力因素、脱贫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帮扶策略的试用匹配因素、扶贫保障的机制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一定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定功能,如何才能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促进脱贫实效,如何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功能内涵,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提上重要日程,也是我们党巩固农村执政根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脱贫实现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从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进来看,能够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科学高效地推进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承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开发阶段专门成立农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增强了广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领导,承接落实贫困县独有的优惠政策,增强扶贫攻坚的驱动力。扶贫攻坚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互促模式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中形成攻坚合力,以“一体两翼”战略建立农户参与式利益协调,以“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确立利益协调的行动导向。新时代精准脱贫阶段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承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安排,促进精准化脱贫与党的政策机制有效衔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典型做法,呈现出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统筹性、制度政策与利益诉求衔接的科学性等特征。我们党通过探索与实践,不仅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价值。从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看,在对政党功能作用理论展开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履行功能时呈现出直接现实性、动态不均性、相对变易性、权责限定性、权威内生性等基本特点,分类分析了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历史选择因素、制度机制因素、利益结构因素、干部能力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在本体层面、载体层面、中接层面、取向层面、职责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建设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联系群众功能、整合动员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性地提出生态建设功能供理论研讨;通过对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中关于村党支部功能重要论述的话语分析,析理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核心领导功能、队伍建设功能、致富引领功能、宣传扶志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基础保障功能等实际功能;阐明了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研究提供基本遵循。在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时,一是以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实现状况为标的,结合历史考察方法进行重点梳理。二是选取甘肃省陇南市、兰州新区的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状况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中观层面的功能实现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调研走访结果,推证出精准扶贫进程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功能主体本位化、功能结构固有化、功能方式单一化、功能策略浅表化、功能保障低效化等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主要途径应当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展功能主体。以加强扶贫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以加强扶贫公开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以加强扶贫领导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第二,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重点是: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第三,以多元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尤其是:坚持多元推动,统筹扶贫方式;坚持要素整合,统筹扶贫资源;坚持人才整合,统筹精英参与。第四,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必须着力于: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效;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第五,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持续壮大村级积累,持续健全协调体系,持续强化服务保障,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大支撑。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当下乃至今后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端特殊性: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收官阶段,也是既有脱贫成果的检验巩固阶段;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布局强基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小康是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建设的有机统一,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和归宿。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在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为统率,促成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治理能力、具体工作等全方位的精准化,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效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农村党组织的功能,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着力点,带动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体、科学、渐进地融入全面小康社会。

辛丽峰[4](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研究》文中认为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十九大报告中我国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互联网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小规模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发展难题,农业社会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农产品交易成本高,农产品商品转化率低等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分散经营转变为联合经营,有利于实现小规模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为紧跟新时代的步伐,提升现代农业要求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成为本文研究的聚焦点。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对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民持续增收以及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为目的进行学术研究。首先,本文对国内外农业社会化服务及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其次,从服务主体、服务模式、服务领域与产业融合性等方面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现状;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通过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进行测度。通过计算分析得出:2008-2017年间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总体水平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发展;从各项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来看,2008-2017十年间农业生产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业金融保险服务、农业产业化服务与农业流通服务等七大方面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发展。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计算出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制约度,得出目前制约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为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再次,通过分析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经验,总结出各国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本特征,从而为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借鉴与启示。最后,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要求并结合前文的研究内容分析出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健全为农服务网络体系,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加快构建“三产融合”发展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培育新型经营服务主体,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完善农业保险市场等。

唐绪元[5](2020)在《湖南省农业机械推广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作为推动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富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之一,农业机械推广显得格外重要。而农业机械推广体系是否健全,则又是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的保障。本论文试对农机推广的概念进行辨析、对制度与模式进行梳理分析,结合湖南省农机推广的既有状态,以及世界各发达国家农机推广经验,通过对湖南省衡阳市当前农机推广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经费投入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详细探究湖南省农业机械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湖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对策和发展,最终构建起与湖南基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相适应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平台和服务体系。本文研究认为,当前湖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主要存在着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足、推广网络和服务建设相对滞后,农机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乏力、各地区农机普及水平不均衡等方面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深入调查分析湖南省农机推广实际和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农机推广的政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经济转型、生产经营模式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完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相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运用多种方式培养新型农业技术人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机推广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主动地对农机化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进行相应的调整。最终推动农民收入增长、农业增效,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快湖南从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的转变。

段毅[6](2020)在《绿色农业技术协同推广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江西果农调查》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绿色农业技术协同推广”已逐渐成为农业转型发展的桥梁与纽带,同时也是作为科技兴农的重要载体和中坚力量。时至今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且农业产业发展目标由原来的保障供给量转为数量与质量并重,其次,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主要以人畜力小规模生产为主转为适度规模的半机械化,甚至大规模全程机械化为主。同时,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转换农业增长动力、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就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科技助农,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力、产业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并成为农业战线的“高频词”。江西省作为我国农业技术协同推广试点的8个省份之一,在实现绿色果业技术协同推广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硕士论文结合相关文献的阅读,并通过对农业技术扩散理论、组织邻近性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梳理,确定本文的研究框架。同时,结合对江西省绿色果业技术协同推广发展历程、现状的回顾与分析,再利用江西省5个县实地调研获得的250份数据,通过构建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通过受访者对绿色果业技术协同推广满意度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试图发现哪些因素对绿色果业技术协同推广产生重要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实证结果表明:(1)在农户认知分析中,受访者的文化程度、职业技术水平对其绿色农业技术协同推广具有显着性影响,均通过了1%的显着性检验;(2)在农户的培训效果满意度分析中,居住地形、外出务工比例、文化程度和职业技术水平具有显着性影响,发现文化程度较低的受访者更愿意主动参加培训且满意度较高;(3)在农户技术试点效果满意度分析中,居住地形、外出务工、55岁以上务农比例3个影响因素对于绿色农业技术协同推广具有显着影响,均通过1%显着性检验。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政府推进绿色农业技术协同推广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参考。特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统筹多元化绿色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主体,同时要鼓励做大做强优质绿色农产品品牌;其次,注重对推广服务部门项目资本投入;最后,要完善绿色农业技术协同推广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推广服务环境,推进我省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的有力支撑。

张延曼[7](2020)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取得了显着进展,但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显着。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发达城市和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带动力度发挥不足、带动意愿不强、带动机制不健全,致使当前城乡发展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本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积极探索城乡发展新动力、新方向、新模式。在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对城乡关系进行历史性、全面性梳理,并站在全局性、战略性高度,提出了推动中国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城乡融合发展”战略。随着2019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以及2019年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等18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的通知》并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等举措的陆续实施和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正越来越多地在制度层面上得到保障与支撑。新时代中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通过对当前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的深刻挖掘,有助于更好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好地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进而更好地助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在补齐农村发展短板的基础上,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释放乡村活力的迫切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围绕对城乡差距现状的揭示,以及对差距形成因素的深层次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城乡之间、城乡各要素之间、城乡居民之间的各种协调、统筹、融合发展关系;对当前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存在的如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不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不合理、城乡要素配置以及治理结构不均衡、城乡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机制不健全等等一系列制度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对于拥有几千年城乡渊源的文明古国而言,对于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中国来说,如何能够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加快实践创新的制度调整,找出一条有效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本文共有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重点描述研究的时代背景和政策背景,挖掘研究的理论意义并阐明实践价值,对国内外关于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的研究进行综述,并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时对创新之处以及不足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其一是对相关概念的梳理,按照历史逻辑对城乡关系、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以及城乡融合概念进行界定;其二阐述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制度的理论奠基: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思想,列宁关于城乡发展制度的思想,毛泽东对城乡发展制度的探索,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发展制度理论;其三是对当代西方城乡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和借鉴。这部分主要为论文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乡发展的制度变迁历程。整个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城乡分割制度体系,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之前的城乡历经曲折发展进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新时代以来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的逐渐形成。这部分主要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制度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第四章当前中国城乡发展的制度性短板及原因探析。具体从现行制度下城乡发展差距的外在表现、当前城乡发展制度体系的不尽完善,以及城乡发展出现制度性短板的深层次原因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剖析。这部分主要阐述当前中国城乡发展制度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第五章构建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这里针对前一章提到的现实问题,指出中国实施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的必然性。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第二,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有利于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第三,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第四,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这部分主要阐述在新时代中国发展中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必然选择。第六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的完善路径。首先,强调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做好“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合理利用存量空间搞好城市建设,发展产业群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及满足居民在城乡安居的自由选择。这部分首先从宏观上对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进行把握,而后分别从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的打通、进城务工人员基本权益保障制度的完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三个角度,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该如何完善。

陈锐锋[8](2019)在《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西省委、省政府受“硅谷”发展的启示,着眼全省“三农”长远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提出在太谷县全域内建设山西“农谷”。科技创新是山西“农谷”建设的底色和核心。本文以山西“农谷”科技创新机制为研究对象,以SWOT为战略分析工具,对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条件作了系统分析,并将山西“农谷”的农业科技创新看成一个由政府、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科技中介、农民等相关主体构成的一个互动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以系统论、三螺旋模型理论、科技创新理论为理论工具,分析了五大主体在这个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定位、作用发挥,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山西“农谷”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协同机制、人才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展保障机制等制约和影响着山西“农谷”科技创新的相关机制因素。最后,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山西“农谷”科技创新机制提出了进一步理顺山西“农谷”的组织管理体制、发挥市场机制对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整合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强化山西“农谷”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等相关政策建议。

白婷婷[9](2019)在《巴彦淖尔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效果是农业科技创新的试金石。从科学试验到生产应用,农业成果经历着一个系统复杂的转化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必要手段就是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农业技术推广,探寻更为先进科学的推广体系,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进,这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巴彦淖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为研究对象,以二元经济结构、科技成果转化等理论为研究基础,了解掌握巴彦淖尔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分析国外的推广体系,借鉴其先进的农业推广经验,注重研究政府在推广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以此来寻求促进巴彦淖尔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针对性办法。笔者在调研后注意到,在巴彦淖尔市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政府依然扮演着全能型的角色。而通过分析借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一个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合力协作的多元体系,服务型的政府在其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针对这一现状,重新定位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角色,提出通过重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财政支持方式等手段来促进巴彦淖尔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健康发展。

赖颖薇[10](2019)在《JDM公司垃圾“智”分类设备市场营销影响因素及策略分析》文中提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改善,餐厨垃圾量急剧增加,成分复杂、有机物丰富的餐厨垃圾是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具有废物与资源的双重特性,而传统的垃圾焚烧、填埋及混合收集方式已无法满足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要求,厨余垃圾处置不当已成为影响食品安全以及生态安全的潜在危险源,因此,妥善处置餐厨垃圾迫在眉睫,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亟需垃圾“智”分类设备,且市场营销前景广阔。全文分为六个部分进行研究。首先,主要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新产品市场营销的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分析,发现许多学者以4p理论为基础根据新时期发展特点,创造客户群、维护客户、调研市场,并针对市场需求作出反应调整营销策略。其次,以JDM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对JDM公司整体运营情况加以研究分析,发现该公司的营销影响因素有三方面,包括环保设备绿色发展机遇、设备制造企业的竞争和需求市场的消费潜力;存在产品推广受限、运营成本偏高、营销渠道受阻和促销效果不佳等问题。最后,结合存在问题,有针对性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对JDM公司的营销策略制定给出了针对性地具体建议。一方面,营销策略的创新,促进产品更新、采取撇脂定价、构建直销渠道和实施人员促销。另一方面,呼吁政府实施整体的保障措施,加强社会机制、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等“三位一体”的机制运行,加强社会环保理念、创新推广机制以及完善政策扶持机制。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JDM公司未来整体运营以及市场营销策略提供有益探索以应对今后日益激烈的投资市场,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让“智”分类为社会“智”理提供坚强保障。

二、建立“三位一体”推广机制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三位一体”推广机制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1)“三位一体”农合联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研究——以温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三位一体”农合联的作用机制
    (一)协同整合功能
    (二)沟通媒介功能
    (三)信息收集与发布功能
三、“三位一体”农合联促进小农户有机衔接的经验
    (一)发展新型合作经济,建立综合服务平台
    (二)通过农合联提高小农户生产能力
    (三)通过农合联提高小农户供销能力
    (四)通过农合联提高小农户融资能力
四、结语

(2)美国农业学习研究:机会、组织与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一、集教育、科研和推广于一体的农业教育模式
二、为青年、农民、女性和军人提供农业学习机会
三、涵盖团体、班级和个体的农业学习组织形式
四、涉及政策和资金的农业学习保障机制
    1.农业学习政策保障机制
    2.农业学习资金保障机制
五、启示与建议
    1.联合涉农企业成立学习合作社,推动乡村特色农业发展
    2.扶持退役军人返乡从农,助力乡村振兴
    3.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创新“互联网+”农业学习模式

(3)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1.1 选题缘由
        1.1.2 问题意识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梳理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成果评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
        1.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1.1.2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1.1.3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1.1.5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分析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概念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内涵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原理
        1.2.4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
    1.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分析
        1.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特殊性分析
        1.3.2 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
        1.3.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1.3.4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二章 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考察
    2.1 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78 年一1985 年)
        2.1.1 组织领导功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2.1.2 政策执行功能: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商业发展
        2.1.3 统筹协调功能: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2.1.4 资源整合功能: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显着改善
    2.2 扶贫开发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86 年一1993 年)
        2.2.1 成立农村扶贫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功能的新起点
        2.2.2 落实专项帮扶计划:加强政策承接功能的着力点
        2.2.3 纳入贫困县惠顾序列:加强致富引领功能的关键点
    2.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94 年一2000 年)
        2.3.1 统筹农村“三位一体”扶贫力量
        2.3.2 推动建立农村多元互促扶贫模式
        2.3.3 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内源扶贫
    2.4 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01 年一2011 年)
        2.4.1 全力构建农村大扶贫格局
        2.4.2 在“一体两翼”战略中推进农户参与式扶贫
        2.4.3 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2.4.4 在“双轮驱动”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2.5 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12 年一2020 年)
        2.5.1 扶贫领导作用持续强化
        2.5.2 功能实现特征更加鲜明
        2.5.3 引富带富成就广受认同
        2.5.4 党建扶贫经验值得推广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实证分析
    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的个案研究
        3.1.1 样本选择
        3.1.2 现实表现
    3.2 精准扶贫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主要问题
        3.2.1 功能主体中的本位化问题
        3.2.2 功能结构中的固有化问题
        3.2.3 功能方式中的单一化问题
        3.2.4 功能策略中的浅表化问题
        3.2.5 功能保障中的低效化问题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思考
    4.1 以多元化为方向,拓展功能主体
        4.1.1 以加强致富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
        4.1.2 以加强党群联系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
        4.1.3 以加强农村治理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4.2 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
        4.2.1 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
        4.2.2 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
        4.2.3 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
    4.3 以多样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
        4.3.1 实施多元推动,促成扶贫路径多样化
        4.3.2 实施资源整合,促成要素配给多样化
        4.3.3 实施人才战略,促成精英参与多样化
    4.4 以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
        4.4.1 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
        4.4.2 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果
        4.4.3 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4.5 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
        4.5.1 持续壮大村级积累
        4.5.2 持续健全协调体系
        4.5.3 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4)乡村振兴战略下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社会化服务
        2.1.2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1.3 农业产业化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链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供求理论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分析
    3.1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3.1.1 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分析
        3.1.2 服务模式的多样化分析
        3.1.3 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扩展性分析
        3.1.4 农业产业化融合性分析
    3.2 乡村振兴战略下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测度
        3.2.1 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指标选取的原则
        3.2.2 农业社会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3 乡村振兴战略下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实证分析
    3.3 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制约因素解构
        3.3.1 研究方法选取
        3.3.2 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制约度计算
第四章 发达国家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经验与启示
    4.1 发达国家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经验
        4.1.1 美国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经验
        4.1.2 德国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经验
        4.1.3 日本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经验
    4.2 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本特征
        4.2.1 政府与农业合作组织协力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4.2.2 多元化的金融信贷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4.2.3 三位一体的教育、科研与农技推广体系满足了农业发展的需求
    4.3 各国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4.3.1 依据农户的需求建立社会化服务
        4.3.2 加强政府与各协作组织的合作
        4.3.3 重视科研教育机构的建设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4.3.4 完善农业保险服务,提高农户的保险意识
第五章 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
    5.1 健全为农服务网络体系,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5.2 加快构建“三产融合”发展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5.3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服务主体,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5.3.1 培育新型经营服务主体
        5.3.2 实施人才振兴,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5.4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5.5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完善农业保险市场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湖南省农业机械推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学术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机械
        2.1.2 农业机械推广
    2.2 农机推广的相关理论
        2.2.1 农业创新扩散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2.2.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
    2.3 农机推广的理论框架
        2.3.1 农业机械推广理论来源构架
        2.3.2 组织化的农机推广框架模型
3 湖南省农机推广现状分析
    3.1 湖南农机推广既有成就
        3.1.1 农机拥有量及使用情况
        3.1.2 农机人力财力投入情况
    3.2 湖南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
        3.2.1 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不足
        3.2.2 农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足
        3.2.3 农机推广网络和服务建设亟待加强
        3.2.4 农机创新和成果转换机制乏力
        3.2.5 湖南各地区农机普及的差异性
    3.3 湖南省农机推广问题产生的根源
        3.3.1 多山和丘陵的地理位置的因素
        3.3.2 政府机构重视和扶持与否的因素
        3.3.3 研发销售和购买经费不足的因素
        3.3.4 农机推广和农村人才队伍的因素
4 国内外农机推广的经验与启示
    4.1 国内农机推广经验
        4.1.1 台湾农机推广经验
        4.1.2 南方丘陵地区农机推广经验
        4.1.3 山东省农机推广经验
    4.2 国内农机推广的启示
        4.2.1 我国农机化水平呈现出不平衡性
        4.2.2 健全制度、因地制宜和可持续性
    4.3 发达国家农机推广的经验
        4.3.1 美国农机推广经验
        4.3.2 日本农机推广经验
    4.4 国外农机推广的启示
        4.4.1 农机推广被视为公益事业予以重视
        4.4.2 构建多元化的农机推广体系
        4.4.3 建立稳定的农机推广保障体制
        4.4.4 注重促进农村农业的长远发展
5 完善湖南省农机推广的政策与建议
    5.1 优化农机推广的政策环境
        5.1.1 健全法律保障
        5.1.2 加大资金投入
        5.1.3 落实既有政策
        5.1.4 深化政府公益性服务
    5.2 健全农机推广的运行机制
        5.2.1 构建务实长效的推广机制
        5.2.2 加强市场监管
    5.3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机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
        5.3.1 加强职业技能教育
        5.3.2 加强农机推广培训
        5.3.3 构建农、科、教结合的农机教育培训体系
    5.4 优化农机化装备结构,调整区域布局
        5.4.1 因地制宜调整农业机械区域布局
        5.4.2 不断改善农机性能和质量
        5.4.3 充分利用农机展览会的契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湖南省农业机械化推广调查问卷
致谢

(6)绿色农业技术协同推广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江西果农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
        1.5.2 存在的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绿色农业
        2.1.2 技术协同推广
        2.1.3 满意度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2.2.2 组织邻近性理论
        2.2.3 行动者网络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2.3.3 述评与展望
3 江西省绿色农业技术协同推广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江西省绿色农业技术协同推广的历史演变
        3.1.1 初级发展时期:1978-1990年
        3.1.2 中级发展时期:1991-2000年
        3.1.3 高速发展时期:2001-2005年
        3.1.4 全面发展时期:2006年至今
    3.2 江西省绿色农业技术协同推广现状分析
        3.2.1 推广人员整体专业技术水平不高
        3.2.2 与相关的农业院校以及科研院所合作
        3.2.3 农户的文化程度较低,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较弱
    3.3 江西省绿色农业技术协同推广存在的问题
        3.3.1 绿色推广主体技术形式单一
        3.3.2 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培育不够
        3.3.3 绿色果业技术推广的项目资金不足
        3.3.4 绿色技术信息交流网络化程度不高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果农的江西省绿色农业技术协同推广满意度描述性统计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检验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检验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任务完成情况
        4.2.2 样本农户情况分析
        4.2.3 果业技术协同推广认知程度情况
        4.2.4 果业技术协同推广效果满意度
        4.2.5 果业技术协同推广培训满意度
        4.2.6 与以往果业技术协同推广相比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果业的江西省绿色农业技术协同推广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5.1 变量设置
        5.1.1 被解释变量
        5.1.2 解释变量
    5.2 模型构建
    5.3 实证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浙江省绿色农业技术协同推广经验借鉴
    6.1 基本情况
    6.2 主要做法
        6.2.1 形成了协同推广的团队机制
        6.2.2 明确团队职责和人员构成
        6.2.3 多种激励措施支持团队运作
    6.3 取得成果
    6.4 经验借鉴
    6.5 本章小结
7 完善绿色农业技术协同推广的政策建议
    7.1 统筹多元化绿色农业推广服务主体
    7.2 鼓励做大做强优质绿色农产品品牌
    7.3 注重对于推广服务项目资本投入
    7.4 完善绿色农业技术协同推广交流信息化平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城乡关系
        2.1.2 城乡二元结构
        2.1.3 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与城乡融合
    2.2 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制度理论奠基
        2.2.1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发展思想
        2.2.2 列宁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
        2.2.3 毛泽东对城乡发展的理论探索
        2.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发展制度理论
    2.3 当代西方城乡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和借鉴
        2.3.1 空间社会学理论对中国城乡发展的影响
        2.3.2 当代西方城乡融合实践反思与参考借鉴
    2.4 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乡发展的制度变迁历程
    3.1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城乡分割体制的形成以及固化
        3.1.1 “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国民经济总方针的执行
        3.1.2 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城乡分割体制的形成
        3.1.3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强化加剧了城乡分割体制的固化
    3.2 改革开放后(1978-2012):城乡固化状态在曲折发展中破冰
        3.2.1 家庭承包制的推进与乡镇企业的崛起缓解了城乡关系
        3.2.2 城市及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政策激化了城乡再度分离
        3.2.3 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不断打破城乡二元的固化状态
    3.3 新时代以来(2012-至今):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逐渐形成
        3.3.1 “三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不断加大
        3.3.2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双轨推进
        3.3.3 城乡发展逐步走向全面融合新格局
    3.4 小结
第四章 当前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性短板及原因探析
    4.1 现行制度下城乡发展差距
        4.1.1 城乡居民在收入、消费与就业上的差距
        4.1.2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及管护投入差距
        4.1.3 城乡教育资源投入以及家庭教育的差距
        4.1.4 城乡医疗服务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差距
    4.2 当前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不尽完善
        4.2.1 城乡人口和土地要素治理体系失衡
        4.2.2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管护不统一
        4.2.3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机制不健全
        4.2.4 城乡产业布局和发展平台不够完善
    4.3 城乡发展出现制度性短板的原因分析
        4.3.1 历史上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及影响
        4.3.2 理论上对西方城乡发展的认识出现偏差
        4.3.3 实践中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呈复杂性
    4.4 小结
第五章 构建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5.1 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5.1.1 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的打通是根本
        5.1.2 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是目标
        5.1.3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实现是途径
        5.1.4 城乡普惠金融服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障
    5.2 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有利于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5.2.1 有利于实现工业现代化在城乡之间的双向突破
        5.2.2 有利于发挥农业现代化促发展的根基保障作用
        5.2.3 有利于利用信息化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新鲜活力
        5.2.4 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为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5.3 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
        5.3.1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方向
        5.3.2 在农业和农村优先发展中打破城乡失衡困局
        5.3.3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打造城乡特色融合模式
        5.3.4 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坚持人民群众的共享发展
    5.4 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5.4.1 城乡产业融通发展制度促进发展的平衡化充分化
        5.4.2 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5.4.3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5.5 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的完善路径
    6.1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6.1.1 做好“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
        6.1.2 合理利用存量空间搞好城市建设
        6.1.3 发展产业群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6.1.4 满足居民在城乡安居的自由选择
    6.2 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
        6.2.1 加强城乡居民户籍统一管理
        6.2.2 完善城乡人口双向自由流动
        6.2.3 放宽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条件
        6.2.4 构建工商资本持续入乡机制
    6.3 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基本权益保障制度
        6.3.1 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平等就业同工同酬
        6.3.2 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基本住房保障制度
        6.3.3 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公平教育
        6.3.4 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体制机制
    6.4 建立健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6.4.1 构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
        6.4.2 搭建特色小镇联结城乡发展平台
        6.4.3 创建农业产业园区促进城乡融合
        6.4.4 实现城乡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8)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山西“农谷”建设的提出
        1.1.2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山西转型综改发展战略的提出
        1.1.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引领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的研究
        1.3.2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研究
        1.3.3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过程的研究
        1.3.4 关于大学科技园区运行机制与模式的研究
        1.3.5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图
        1.4.3 研究方法
2.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科技创新
        2.1.2 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2.1.3 农业(大学)科技园区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三螺旋模型理论
        2.2.2 系统论
        2.2.3 科技创新理论
3.基于SWOT视角的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性条件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 科教资源富集
        3.1.2 区位优势明显
        3.1.3 产业基础扎实
        3.1.4 农业禀赋优越
    3.2 劣势分析
        3.2.1 农业科技研发力量未能有效整合
        3.2.2 科技人才聚集不足
        3.2.3 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不强
        3.2.4 管理体制不太顺畅
    3.3 机遇分析
        3.3.1 国家级战略省级战略叠加推进
        3.3.2 支持山西“农谷”建设的各项政策陆续出台
        3.3.3 山西“农谷”主导特色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4 威胁分析
        3.4.1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争夺趋于激烈
        3.4.2 研发资金投入不足
4.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相关主体及互动机制分析
    4.1 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相关主体分析
        4.1.1 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分析
        4.1.2 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分析
        4.1.3 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分析
        4.1.4 科技中介、农户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分析
    4.2 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系统运行机制分析
        4.2.1 动力机制分析
        4.2.2 协同机制分析
        4.2.3 激励机制分析
        4.2.4 成果转化机制分析
        4.2.5 保障机制分析
    4.3 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系统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4.3.1 农业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有待加强
        4.3.2 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才集聚效应不明显
        4.3.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困难
        4.3.4 统筹推进山西“农谷”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4.3.5 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度不高
        4.3.6 服务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5.硅谷科技创新对山西“农谷”科技创新机制的经验借鉴
    5.1 硅谷开展科技创新的基本情况
        5.1.1 影响硅谷的大事件
        5.1.2 硅谷的产业转型升级
    5.2 硅谷科技创新的各组成要素及其互动机制分析
        5.2.1 影响硅谷开展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
        5.2.2 核心要素间的互动机制
    5.3 硅谷的文化及其崇尚的价值理念的思考
        5.3.1 鼓励冒险,宽容失败
        5.3.2 多元文化,世界情怀
        5.3.3 对叛逆的宽容
        5.3.4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硅谷的公司文化
    5.4 硅谷科技创新对山西“农谷”的借鉴意义
6.优化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理顺山西“农谷”的组织管理体制
    6.2 整合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资源
    6.3 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6.4 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
    6.5 强化山西“农谷”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
    6.6 培育独特的“农谷”文化
7.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9)巴彦淖尔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农业技术推广
        2.1.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2.1.3 政府角色定位
        2.2.4 农业弱质性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2.2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原理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3 巴彦淖尔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3.1 巴彦淖尔市农业发展概况
    3.2 巴彦淖尔市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现状
        3.2.1 相关机构和人员情况
        3.2.2 农业技术推广主体
        3.2.3 职能发挥情况
        3.2.4 农业技术推广取得的成就
4 巴彦淖尔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巴彦淖尔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4.1.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4.1.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协调
        4.1.3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结构不合理
        4.1.4 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4.1.5 农业技术推广覆盖范围不全面
    4.2 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4.2.1 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定位不准确
        4.2.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得不到足够重视
        4.2.3 农业技术推广体制设置不完善
        4.2.4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保障力度不够
        4.2.5 农业技术推广范围较集中
        4.2.6 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服务系统较单薄
5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的先进经验
    5.1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5.2 日本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5.3 法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6 巴彦淖尔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完善对策
    6.1 重新定位巴彦淖尔市政府在农业推广中的角色
    6.2 重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6.3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6.4 创新财政支持方式
    6.5 以点带面拓宽农业推广覆盖范围
    6.6 打造多元化互联网服务体系
    6.7 其他完善措施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JDM公司垃圾“智”分类设备市场营销影响因素及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1 新产品市场营销的理论研究
        2.1.2 新产品市场营销的案例研究
        2.1.3 新产品市场营销的策略研究
    2.2 已有研究评析
        2.2.1 已有的研究基础
        2.2.2 研究不足和缺陷
3 市场营销影响因素及营销策略的理论分析
    3.1 市场营销影响因素分析
        3.1.1 宏观环境
        3.1.2 行业竞争
        3.1.3 消费偏好
    3.2 4P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3.2.1 产品策略
        3.2.2 价格策略
        3.2.3 渠道策略
        3.2.4 促销策略
4 JDM公司发展历程及垃圾“智”分类设备市场营销特征分析
    4.1 公司发展历程及主营业务
        4.1.1 发展历程
        4.1.2 主营业务
    4.2 产品性能
        4.2.1 节能环保性
        4.2.2 绿色发展性
        4.2.3 高效智能化
    4.3 JDM公司垃圾“智”分类设备市场营销特征
        4.3.1 产品潜在需求大
        4.3.2 价格反应不敏感
        4.3.3 营销渠道专属化
        4.3.4 促销方式多样化
5 JDM公司垃圾“智”分类设备市场营销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
    5.1 影响因素分析
        5.1.1 绿色发展的机遇
        5.1.2 设备制造企业的竞争
        5.1.3 需求市场的消费潜力
    5.2 存在问题
        5.2.1 产品推广受限
        5.2.2 运营成本偏高
        5.2.3 营销渠道受阻
        5.2.4 促销效果不佳
6 JDM公司垃圾“智”分类设备市场营销策略及保障措施
    6.1 营销策略创新
        6.1.1 加快产品更新
        6.1.2 采取撇脂定价
        6.1.3 开拓网络渠道
        6.1.4 实施人员促销
    6.2 “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
        6.2.1 加强社会环保理念
        6.2.2 创新市场推广机制
        6.2.3 完善政策扶持机制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建立“三位一体”推广机制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位一体”农合联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研究——以温州为例[J]. 戴菊贵,习友文. 乡村论丛, 2022(01)
  • [2]美国农业学习研究:机会、组织与保障[J]. 王雨,马颂歌. 成人教育, 2021(09)
  • [3]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D]. 高云亮. 兰州大学, 2021(11)
  • [4]乡村振兴战略下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研究[D]. 辛丽峰.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5]湖南省农业机械推广问题研究[D]. 唐绪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6]绿色农业技术协同推广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江西果农调查[D]. 段毅.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7]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研究[D]. 张延曼. 吉林大学, 2020(08)
  • [8]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研究[D]. 陈锐锋.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6)
  • [9]巴彦淖尔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白婷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10]JDM公司垃圾“智”分类设备市场营销影响因素及策略分析[D]. 赖颖薇. 宁波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建立“三位一体”推进机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