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2000年洛浦县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1995-2000年洛浦县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一、洛浦县1995~2000年伤寒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方,夏依旦·吾甫尔,周海健,刁保卫,木塔里甫·托呼提,张建,马合木提[1](2018)在《1995-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伤寒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1995-2016年伤寒沙门菌进行分子流行学特征分析,为今后监测和疫情预警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527株伤寒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和流行特征研究。结果 527株伤寒沙门菌分为145个PFGE带型,条带相似度为57.42%100.00%。有部分带型多年持续存在,且出现在不同地区。共发现32组分子分型成簇性病例。结论新疆伤寒沙门菌在基因型上存在高度多态性,同时也有优势带型长期连续存在,且存在分子分型成簇性病例,需要加强实验室监测。

阿提开木·吾布力[2](2016)在《新疆活动性结核病的空间分布特征、季节性以及影响因素的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新疆是我国结核病高负担省区之一,本研究分别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X-12-ARIMA方法,充分挖掘新疆结核病监测数据,分析新疆活动性结核病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性特点以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生态学研究,探讨影响结核病分布的生态学因素,为进一步阐明活动性结核病的发病机制、制定结核病防治策略和措施以及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疆94个区县为基本单位,利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结核病监测资料及其相应的人口学因素、经济因素、气候因素、卫生水平因素和地理因素等生态学影响因素的资料,利用Epidata4.0软件进行双人双录入并进行核对。分别用SPSS17.0、ArcGIS10.2.2、GeoDa和SAS9.0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新疆区县界电子地图(比例尺为1:100,000)是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全国县界电子地图中截取。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用全局Moran`s I统计量,区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用Anselin’s Local Moran`s I和Getis-Ord Gi*统计量。首先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初步探索活动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和各生态学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然后用OLS回归模型筛选变量。根据拉格朗日乘数LM和稳健拉格朗日乘数Robust-LM选择SLM模型为合适的全局空间回归模型。然后用GWR模型探讨活动性结核病及其影响因素间关系的空间异质性。用调整R2(Adjusted R2)和赤池信息量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和对数似然比(Log-Likelihood)等指标评价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用X-12-ARIMA法对新疆活动性结核病月度时间序列进行季节调整,从分解出来的季节性成分中计算季节幅度SA,并对不同特征患者的季节幅度进行比较。结果: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活动性结核病、活动性肺结核病、涂阳肺结核和涂阴肺结核的报告发病率均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global Moran`s I>0,P<0.0001)。从2005年至2013年涂阳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的global Moran`s I指数呈下降趋势(t=-0.811,P=0.008)。根据Anselin’s Local Moran`s I的聚类结果,新疆活动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的“热点”主要落在新疆西南部,各年份包含南疆西南部的18至28个区县不等,“冷点”主要落在北疆中部地区,各年份包含北疆中部的19至27个区县不等。基于Getis-Ord Gi*统计量的热点分析所识别的“热点”和“冷点”所在位置跟聚类分析结果几乎一致,但其冷点范围有所扩大。从2005年至2008年期间,“热点”包括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的大部分区县以及喀什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部分区县。从2009年起,“热点”进一步往西南部移动,主要包括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大部分区县,部分包括或不再包括阿克苏地区。然而“冷点”从2005年至2013年持续落在北疆中部地区。跟活动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呈正相关的变量有:少数民族比例、农业人口比例、农村人口比例、死亡率、全年平均气温和人均水资源;跟活动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呈负相关的变量有:人口密度、男性比例、人均GDP、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每万人床位数、每万人医生数、全年合计降水量和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天数。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少数民族比例”跟活动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呈正相关,即少数民族比例越高的地区,活动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越高,并且在南疆中部地区其影响程度比较大;“人均GDP”跟活动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呈负相关,人均GDP越低即经济条件越差的地区,活动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越高,并且越往西边其影响越大。SLM模型和GWR模型的拟合效果均优于OLS模型,GWR模型虽然拟合效果不如SLM模型,但它考虑到变量间关系的空间异质性,提供更多的信息。从2005年至2014年十年期间,新疆总共登记277,300例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平均每个月上报例数为2311±577例,最少为991例,最多为3941例。X-12-ARIMA季节调整法分离的长期趋势来看,活动性结核病报告例数从2005年至2006年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至2012年呈缓慢下降趋势,2012年至2014年期间呈上升趋势;提取的季节因子来看,新疆活动性结核病报告例数存在显着的季节性,每年三月份是报告高峰,十月份为报告低谷。活动性结核病的季节幅度SA为77.31%(95%CI为61.63%92.98%),说明每年高峰月份相对于低谷月份,平均多上报77.31%的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季节幅度SA跟年龄、职业和疾病部位有关,014岁患者、学生和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季节幅度较高(P<0.05)。结论:新疆活动性结核病存在空间聚集性,其中涂阳肺结核的空间聚集程度呈下降趋势。新疆活动性结核病的热点区域在西南部,冷点区域在北疆中部,随时间有一定的变化趋势。活动性结核病疫情跟经济状况呈负相关,而跟少数民族比例呈正相关,且变量间的关联有空间异质性。新疆活动性结核病报告例数存在显着的季节性,对其季节性的潜在机制,本研究结果倾向于支持“冬季居住拥挤假说”。

武建国,何晓兰,杨琼,刘晓明,周俊,孙富荣[3](2012)在《2006~2011年和田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新疆和田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及时控制和应对突发事件及传染病疫情。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1年新疆和田地区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提供的疫情统计数据、分析图表等资料进行分析描述。结果 6年来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7起,波及3 655人,死亡17人,年发病率31.21/10万,死亡率0.15/10万,病死率0.05%;报告法定传染病82 970例,死亡301例,年发病率713.108 7/10万,死亡率1.767 7/10万,病死率0.36%。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食物中毒事件波及人数虽少,但死亡率较高,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血源性及性传播传染病的发病与死亡构成呈上升趋势。

邱志诚[4](2012)在《国家、身体、社会:宋代身体史研究》文中认为人类身体除了是一种自然存在,也是国家权力、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建构而成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此身体的历史就不仅是体质人类学意义上的进化史,也包括身体的社会史。本文除绪论、结论外共分四章。第一章论述宋代在身体认识方面取得的进步。中国从远古就开始了对人类自身身体的认识,积至战国、秦汉时期已有相当程度之了解,从《黄帝内经》等医籍、睡虎地秦简《封诊式》等出土文献中都可看到有关记述。到了宋代,对身体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最突出的成就一是在人体解剖实践基础上对身体生理结构产生了科学的、居于当时世界最先进水平的认识,二是在刑事检验实践中对身体损伤及尸体生物学变化的认识达到了空前水平。《区希范五脏图》、《存真图》、《洗冤集录》等作品就是宋人身体认识进步的结晶和表现,对宋以后直至晚清西方医学传入之前的中国古代生理学、医学有着重大影响。宋代在身体认识方面取得巨大进步既有朝廷重视医学发展、重视司法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刑事检验制度、社会文化相对普及和文人十大夫向医学积极靠拢、雕版印刷技术发达有利于医学知识广泛传播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是传统医学内部发展的结果。出土宋墓古尸既可印证宋代尸体生物学认识的进步,又为宋人身体形态学描述提供了个体标本。第二章论述宋代国家权力对身体的惩罚与规训。宋立国伊始沿用唐、五代法律,太祖初年修成宋代第一部法典《宋建隆重详定刑统》和第一部编敕《建隆编敕》。宋代立法律敕兼行、敕优于律。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律不足以周事情”,故需“敕、令、格、式随时修立”,此即两宋不断新修编敕的原因。这些法典确立起来的法律体系像一只看不见的巨灵之手调整着宋代国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社会没有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违法即是犯罪,就会受到刑罚处罚,刑罚是国家最重要、最有力的社会关系调整手段。宋代主刑和唐代一样分为笞、杖、徒、流、死5个刑种21个刑等,但执行方式有了重大变化:笞、杖、徒、流四刑实行折杖法,死刑在决重杖处死、处斩之外增加了凌迟;附加刑方面除了承自前代的移乡、令众、安置、居住等外,增设了配、编管、羁管等刑种。这些新变革及其在宋代的演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局势,也反映出宋代国家身体规训权力技术的发展。宋人身体被它分类、被它限制或是被它伤害、被它毁灭,都体现出宋代国家权力对身体的惩罚与规训。尤其是编管、羁管的创设首次以“身体自由”作为刑罚对象,既是刑罚史上劳役刑转向自由刑的先声,更使“自由”这一个人重要权利客体第一次在历史天空上明确呈现。第三章论述教育对生徒身体规训方式在宋代发生的重大转变。先秦政教合一,礼乐之教教学内容即国家行政事务,此种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教育、养成式教育,或者说在实践中使国子受到熏陶浸染自发养成人格,故口“长养国子”、“礼乐造十”。秦汉以后教育内容转为书本知识,礼乐教育传统本身亦成为知识对象。知识学习模式之下怎样培养十之德操?此即汉唐学校中学礼制度建立的背景及其所担负的历史任务,但象征化的、作为礼乐之教孑遗的学礼不可能解决问题,至宋代更趋于形式。同时宋代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兴学运动,学校生徒激增。面对众多的学生,管理问题便浮出水面——这实际上是前一问题在新形势下的延续——于是“学规”应运而生,并最终在私学的影响、官方的推动和理学家热衷创办书院的助力之下普及于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宋代学规的兴起、普及标志着管理式教育的建立,此可称之曰“学规训十”。换言之,传统教育对生徒身体的规训模式在宋代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是宋代兴学带来的学校教育规模化、体制化发展的必然。第四章以米代特出的汉民族文身和女性缠足现象为中心论述社会和传统对身体的再塑。文身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特殊文化现象,世界各个民族在不同时期皆有此俗。宋代汉民族文身与其统治区域内各少数民族文身由于处于不同的民族发展阶段而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是唐宋变革期身体进入审美视域后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本章还对宋人文身及文身消除术所用药料、具体方法作了探讨;并重构了文身在宋代社会的传播过程,同时从此角度出发对宋代军队招刺及罪犯刺配起源提出了新解释。文身而外,宋人另一重要的身体再塑行为是缠足。本章通过文献与考古材料互证,指出宋式缠足与明清缠足的“小”脚不同,具有弓、纤/窄、较大的特征,并详绎了宋代缠足在时间、地域、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谱系,指出缠足自宋迄清经历了一个由时尚经民俗、礼俗到内化为女性身体第二性征的演进过程。还进一步将文身和缠足纳入身体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视野,考察了社会、传统再塑身体的动力机制及宋代对中国社会性别关系形成史的“深描”。

王娜[5](2011)在《中国鼠疫菌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鼠疫是一种古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鼠疫耶尔森菌(以下简称鼠疫菌)引起。目前,我国存在着12种不同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20个生态型的鼠疫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主要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它是各种生物中可遗传的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这种变异可由单个碱基的转换(transition)或颠换(transversion)、插入(insertion)或缺失(deletion)所引起,其中包括同义SNP(synonymous SNP,sSNP)和非同义SNP(non-synonymous SNP, nSNP)。SNP广泛存在于细菌的全基因组中,在鼠疫菌等病原菌的进化分型研究中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对鼠疫菌的基因组研究发现,它是一种相对年轻、基因组比较保守的菌种,进化时间短,基因中还没有积累太多的基因突变,SNP相对较少。并且,不同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鼠疫菌,具有不同的基因组特征。为了进一步寻找我国不同生态型鼠疫菌的基因组变化特点,本研究在梁莹等研究基础上,以block为基因组基本单位,对NCBI上已公布全基因组序列的9株鼠疫菌进行了全基因组比对,发现3780处序列差异位点,其中的2414个SNP位点位于CDS内。遵循基因突变率、在基因组中的位置、基因的功能、突变类型等原则,从中筛选出13个基因片段,包括19个SNP位点,其中2个位点在国内菌株中无点突变发生,有16个位点与预测结果一致,还包括一个新发现的仅存在于国内黄土高原A/B型的碱基突变位点,在来自于我国不同鼠疫自然疫源地的133株鼠疫菌中进行扩增、测序,并将序列导入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选择在我国大多数鼠疫菌中相对稳定的8个基因片段(10个SNP位点)对133株国内鼠疫菌及4株国外鼠疫菌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来自于美国的C092、新疆天山型、云南玉龙、滇闽居民区型、滇西纵谷型、内蒙锡林格勒高原型、青海田鼠型及甘宁黄土高原A/B型鼠疫菌以其明显的特征区分于其它生态型鼠疫菌,很好的显示出地理区域的划分界限,这与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创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理论相一致。其中,C092与滇闽居民区型亲缘关系最近,位于树状图的末端。同时,剩余的9个SNP位点对不能分开的各分支内的生态型的鼠疫菌分别进行进一步分析,其中云南玉龙、内蒙锡林格勒高原型等6个分支完全不出现这些位点的突变,新疆天山和青海田鼠型个别菌株在411-5F位点上发生C→A的改变,而来自尼泊尔的Nepa1516和来自伊朗的KIM菌株分别与冈底斯山型和大沙鼠型菌株聚在一块。实验结果提示,国内外鼠疫菌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国内鼠疫菌的SNP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区域特征,可以作为一种稳定的遗传标记,用于区分不同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鼠疫菌。

申小娜[6](2009)在《鼠疫耶尔森菌编码序列及田鼠型鼠疫菌致病相关基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曾引起三次世界性的大流行,我国发生过6次较大规模的鼠疫流行,发病人数超过百万。目前,我国存在着12种类型的鼠疫疫源地,鼠疫菌可分为18个生态型。其中,布氏田鼠和青海田鼠鼠疫菌具有区别于其它类型鼠疫菌的特点,对小白鼠等小型动物毒力强,对豚鼠、兔、羊等大型动物几乎无毒,从发现至今,尚无关于该类鼠疫菌感染人类的相关报道。而对于田鼠型鼠疫菌的特殊致病力,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2005年,云南省玉龙县发生了一起肺鼠疫疫情,发病5人,死亡2人。在随后的鼠疫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在当地的啮齿类动物中分离到了鼠疫菌,确定了玉龙为新发鼠疫自然疫源地。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一新发疫源地性质和流行规律,对所分离鼠疫菌及相邻疫源地鼠疫菌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本研究通过对全世界不同来源鼠疫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获得了已测序各株鼠疫菌编码序列(CDS)的两两比较结果,并确定了CDS之间一一对应的同源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玉龙及相邻疫源地鼠疫菌间的CDS、SNP和基因组重排的比较,显示玉龙菌株D106004与西藏菌株Z176003 CDS的同源性最高,重排片段最少,亲缘关系最相近。对于所测序三株菌在生化性状上的差异,利用全基因组序列资料,对麦芽糖相关基因进行了搜索比较,并根据突变位点情况在我国72株鼠疫菌中进行实验研究,发现malT、malZ两个基因在我国部分麦芽糖酵解阴性的鼠疫菌株中存在基因的移码突变,推测这两个基因的突变可能是引起我国部分鼠疫菌株麦芽糖酵解阴性的原因。根据所获得的CDS分析比较结果,根据致病基因在强毒株中表现为一种类型,在弱毒株中则表现另外一种类型的特点,寻找田鼠型菌株特殊致病力相关突变基因,发现91001(布氏田鼠鼠疫菌测序菌株)特殊致病力相关突变基因21个。对21个基因突变位点设计引物,在我国两类田鼠型鼠疫菌和其它疫源地鼠疫菌共131株进行研究验证,实际比较这些基因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实验结果显示,1)3个基因(T2,T18,T24基因均为点突变)事实上在我国的两类田鼠型鼠疫菌中均未发生突变。2)T13基因点突变,在部分布氏田鼠鼠疫菌中未发生突变。3)2个基因(T30点突变,Q5基因缺失)对照组鼠疫菌株中基因表现不一致。4)3个基因(S1、T29基因点突变,T3基因缺失)在布氏田鼠鼠疫菌中发生了突变,而青海田鼠鼠疫菌未发生变化,这一特征具有分型和溯源的流行病学意义。5)确证12个基因(9个点突变,3个基因缺失)在所有田鼠型鼠疫菌中均发生了突变,这12个基因可能是引起田鼠型菌株特殊致病力的突变基因,其中有2个基因突变表现为基因缺失,功能与信息储存加工相关,属于变异较快的基因类型,一个T6基因功能注释为DEAD盒蛋白家族的解螺旋酶,另一个T8基因注释为AraC蛋白家族的转录调控蛋白,它们均与细菌的致病力相关,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可以对这些基因进行功能研究。T6基因在我国田鼠型鼠疫菌中较其它疫源地的鼠疫菌缺失了510bp的片段而发生了较大的突变,其可能对田鼠型鼠疫菌在血清中的生长速度产生影响。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采用基因一步缺失法对T6基因进行缺失替换,以判断其对田鼠型鼠疫菌的致病性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马建民,夏依旦[7](2008)在《1954~2001年新疆伤寒疫情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新疆伤寒的流行规律,为进一步控制伤寒疫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954~2001年的疫情月报和年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59年以前每年报告的伤寒病例数不多,发病率在10/10万以下,1959年病例数猛增加到1594例,发病率达21.25/10万;1962年病例数达6472例,发病率为84.54/10万,形成新疆伤寒第一次流行高峰,此次流行主要是北疆和东疆地区;1975~1986年为新疆第二次流行高峰。此次流行为全疆性大流行。从时间上看,北疆早于南疆,但从发病强度上南疆高于北疆;1991~2001年伤寒发病率在18.54/10万~31.32/10万之间波动,未出现明显的流行高峰;流行菌种发生明显变化,伤寒病人所占比例由90年代前的60%左右,上升到98.48%。讨论新疆农村改水;积极采取防控措施,是控制伤寒疫情流行强度的重要手段。

孙富荣,巴吐尔,吐尼沙,刘忠,董新忠,张玲[8](2002)在《洛浦县1995~2000年伤寒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二、洛浦县1995~2000年伤寒流行病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洛浦县1995~2000年伤寒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1995-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伤寒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PFGE分型方法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带型时间和地区分布
    2.2基于分子分型聚集性病例分析
3 讨论

(2)新疆活动性结核病的空间分布特征、季节性以及影响因素的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新疆活动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的空间分布特征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资料收集方法
        1.2.1 调查地区
        1.2.2 调查方法
        1.2.3 调查内容
        1.3 资料整理与分析
        1.3.1 结核病报告发病率的计算
        1.3.2 建立新疆活动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的地理信息系统GIS
        1.3.3 新疆活动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1.4 空间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
        1.4.1 空间权重矩阵
        1.4.2 全局Moran's I统计量
        1.4.3 Anselin's Local Moran's I统计量
        1.4.4 Getis-Ord Gi*统计量
        1.5 质量控制
        1.6 伦理
    2 结果
        2.1 活动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的一般状况
        2.2 活动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的区县分布
        2.3 活动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的空间聚集性
        2.4 活动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的热点/冷点地区
    3 讨论
        3.1 新疆活动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的变化趋势
        3.2 新疆活动性结核病的空间聚集性
        3.3 新疆活动性结核病的热点和冷点区域以及可能影响因素
        3.4 新疆活动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的异常点以及可能解释
        3.5 本研究的优点及创新性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小结
第二部分:新疆活动性结核病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生态学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资料收集方法
        1.2.1 调查地区
        1.2.2 调查工具和方法
        1.2.3 调查内容
        1.3 资料整理
        1.4 资料分析
        1.4.1 统计描述
        1.4.2 相关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
        1.4.3 空间回归模型的建立
        1.5 空间回归模型的基本原理
        1.5.1 全局空间回归模型
        1.5.2 区域空间回归模型
        1.6 质量控制
        1.7 伦理
    2 结果
        2.1 活动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及其生态学影响因素的统计描述
        2.2 活动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与生态学影响因素间的相关分析
        2.3 活动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与生态学影响因素间的OLS模型
        2.4 活动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与生态学影响因素间的SLM模型
        2.5 活动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与生态学影响因素间的GWR模型
    3 讨论
        3.1 各解释变量的变化趋势及区县差异
        3.2 各解释变量跟活动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的相关性
        3.3 活动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以及解释变量间的回归模型探讨
        3.4 本研究的优点及创新性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小结
第三部分:新疆活动性结核病的季节性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及收集方法
        1.2 资料整理与分析
        1.2.1 原始时间序列的调整
        1.2.2 年度季节幅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3 X12ARIMA季节调整法的基本原理
        1.4 质量控制
        1.5 伦理
    2 结果
        2.1 从2005年至2014年新疆活动性结核病报告例数一般情况
        2.2 从2005年至2014年新疆活动性结核病月报告例数
        2.3 新疆活动性结核病月报告例数时间序列的季节调整
        2.4 新疆活动性结核病上报例数的季节幅度以及影响因素
    3 讨论
        3.1 新疆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的一般情况
        3.2 新疆活动性结核病月报告例数的基本概况
        3.3 新疆活动性结核病报告例数的长期趋势
        3.4 新疆活动性结核病的季节性
        3.4.1 冬季居住拥挤假说
        3.4.2 维生素D缺乏假说
        3.4.3 其它影响活动性结核病季节性的因素
        3.5 本研究的优点及创新性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3)2006~2011年和田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概况
        2.1.1 突发事件性质及波及范围
        2.1.2 应急处置措施
    2.2 传染病疫情发病趋势
    2.3 各种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构成
        2.3.1 呼吸道传染病
        2.3.2 血源性及性传播疾病
        2.3.3 肠道传染病
        2.3.4 新生儿破伤风
        2.3.5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2.4 重点传染病
        2.4.1 麻疹
        2.4.2 甲型病毒性肝炎
        2.4.3 艾滋病
        2.4.4 淋病
        2.4.5 梅毒
        2.4.6 脊髓灰质炎
3 讨论

(4)国家、身体、社会:宋代身体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何谓身体史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与论文架构
第一章 宋代身体认识的进步
    第一节 身体生理结构认识的进步
        一 区希范五脏图:有明确记载的中国第一 次医学解剖成果
        二 存真图:历代沿用的人体解剖图
    第二节 身体损伤及尸体生物学变化认识的进步
        一 身体损伤认识
        二 尸体生物学变化认识
    第三节 体防腐技术的新发展
        一 宋代古尸出土情况概述
        二 尸体防腐技术的新发展
第二章 国家与身体:宋代刑罚与身体
    第一节 折杖法与凌迟:身体的国家记忆
        一 折杖法:写在身体上的新政权成立宣言
        二 凌迟:在个体身体上进行的国家战争
    第二节 编配:身体惩罚权力技术的发展
        一 配:打在身体上的权力符号及国家的人力资源需求
        二 编管与羁管:“身体自由”成为刑罚对象
第三章 教育与身体:生徒身体规训方式的潜移
    第一节 宋代学礼:礼乐造士传统遗则
        一 礼乐造士:先秦时代士的生成史
        二 汉-唐-宋学礼:礼乐教育传统式微
    第二节 代学规:教育体制化实践新趋
        一 教育体制化发展的必然:宋代的“兴学”与学规的兴起
        二 宋代学规对生徒身体的规训
第四章 社会与身体:文身与缠足
    第一节 文身:市民文化审美观照下的身体再塑
        一 宋代文身之俗
        二 身体进入审美视域:宋代文身何以成俗
    第二节 缠足:男权社会对女性身体的改造
        一 缠足起源和宋式缠足
        二 权力与性别:男权社会对女性身体的建构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5)中国鼠疫菌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鼠疫耶尔森菌编码序列及田鼠型鼠疫菌致病相关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鼠疫流行史及背景
    2 鼠疫耶尔森菌
    3 我国新发现的云南玉龙鼠疫自然疫源地
    4 我国的两类田鼠型鼠疫自然疫源地
    5 两类田鼠型鼠疫菌的主要特征及致病性
    6 田鼠型鼠疫菌相关致病基因的研究
    7 本研究目的意义
实验材料与方法
    1.主要设备
    2.主要试剂
    3.主要试剂配制
    4. D182038、D106004和Z176003鼠疫菌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分析
    5、麦芽糖代谢相关基因研究验证
    6、突变基因的PCR验证
    7、基因敲除
结果
    一、鼠疫菌全基因组序列特征分析
    二、鼠疫菌麦芽糖代谢相关基因比较
    三、田鼠型鼠疫菌致病相关基因研究
    四、挑选基因的一步法缺失
讨论
    一、基因组相关特征分析
    二、麦芽糖酵解差异基因分析
    三、田鼠型鼠疫菌致病相关基因分析
    四、挑选基因功能研究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致谢

(7)1954~2001年新疆伤寒疫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疫情资料:
    1.2 病原学资料:
    1.3 方法:
2 流行概况
3 讨论

四、洛浦县1995~2000年伤寒流行病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1995-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伤寒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分析[J]. 李方,夏依旦·吾甫尔,周海健,刁保卫,木塔里甫·托呼提,张建,马合木提. 疾病监测, 2018(05)
  • [2]新疆活动性结核病的空间分布特征、季节性以及影响因素的生态学研究[D]. 阿提开木·吾布力.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8)
  • [3]2006~2011年和田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分析[J]. 武建国,何晓兰,杨琼,刘晓明,周俊,孙富荣.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2(05)
  • [4]国家、身体、社会:宋代身体史研究[D]. 邱志诚. 首都师范大学, 2012(09)
  • [5]中国鼠疫菌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D]. 王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1(04)
  • [6]鼠疫耶尔森菌编码序列及田鼠型鼠疫菌致病相关基因研究[D]. 申小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9(06)
  • [7]1954~2001年新疆伤寒疫情分析[J]. 马建民,夏依旦. 地方病通报, 2008(06)
  • [8]洛浦县1995~2000年伤寒流行病学分析[J]. 孙富荣,巴吐尔,吐尼沙,刘忠,董新忠,张玲.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2(06)

标签:;  ;  ;  ;  ;  

1995-2000年洛浦县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