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育科研教师素质提高

促进教育科研教师素质提高

一、在教育科研中促进教师素质提高(论文文献综述)

闫佳伟[1](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李艳[2](2020)在《贵州省乡村名师内生发展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振兴乡村教育和支持乡村教师发展的政策,明确提出“发展乡村教育,乡村教师是关键”。乡村教师发展的核心则是其专业发展,而内生发展又是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却也是其薄弱领域。因此,有必要探究乡村教师内生发展,挖掘乡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实现乡村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乡村名师是乡村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其专业发展呈现出更多的内生特性。本文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选择了贵州省两位乡村小学名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观察、深度访谈以及实物收集等方法收集资料,对其成长经历和教育生涯中的发展故事进行叙事探究,解读他们由一名普通乡村教师成长为乡村名师的内生路径,提炼乡村名师内生发展值得推广的经验与规律,期望能给乡村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所助益。首先,本研究阐明了研究得以成立的理论与现实背景,详细梳理研究现状,获取研究意义,界定核心概念,并明确了叙事研究的设计理路。其次,勾勒并挖掘内生发展外在环境及其影响。根据场域理论将研究对象所处环境划分为家庭、学校和社区场域,分析环境因素及其对内生发展的影响和塑造。再次,叙事和把握内生发展历史进程及其经验。主要包括萌芽期乡村名师职业缘起的教育叙事,以及适应期、成长期及成熟期中每一个有意义的教育情境和思想独白,目的是呈现教育事件的发生与解决和把握其内生发展经验。另外,深描内生发展的内在力量及其闪光点。深描推动乡村名师内生发展的教育情意、发展意识和态度等主观镜像,发现其中值得倡导的关键之处和闪光点,提炼其内生发展风格。最后,基于上述叙事提炼内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从两位研究对象身上探寻其内生发展的共同点,明晰乡村小学名师内生发展值得推广的经验与规律,以期能够给乡村新青年教师提供经验借鉴。

吉先菊[3](2020)在《地方院校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H学院的调查》文中提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美好归宿。在反思思潮的影响下,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业已成为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改革的需要。我国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建设中,也将反思型教师作为当前教师成长的重要目标。职前教育是在职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大量研究表明,提高教师群体的反思能力应当从师范生教育阶段着手,即在师范生培养阶段培养其反思能力实属必要。自2007年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出台以来,公费师范生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后备军”和“人才库”,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公费师范生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质量。因此,对这一群体反思能力的关注和培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促使公费师范生在进入教育教学岗位后快速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本文从国内外现有的反思能力研究的背景入手,在借鉴、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有关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分析。其次,通过参阅已有研究成果,完善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基本维度,形成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框架结构。其后,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对H学院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将其与非公费师范生的反思能力现状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探讨了不同因子特征下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差异,发掘影响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分析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现状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H学院公费师范生的反思能力整体呈现较低的水平,主要存在个人理论知识匮乏和反思毅力薄弱等问题,且H学院非公费师范生的反思能力普遍高于公费师范生。此外,不同年级、学制之间的公费师范生的反思能力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但不同性别、专业之间的差异性不显着。通过调查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发现,学校、家庭、教育实践以及学习经历这四个方面的因素都对公费师范生的反思能力起到明显的制约或促进作用。基于此,本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公费师范生的反思能力建言献策:其一,培养主体意识,增强反思情意;其二,丰富个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其三,利用反思实践,提升反思技能;其四,创设交流环境,营造反思氛围。

薛志宏[4](2020)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深度学习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它是指学习者在教师引导且自身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新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知识间进行联系,能够将已学会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思维由低阶变高阶,将浅层学习转变成深度学习.高中数学具有逻辑严谨、高度抽象、应用广泛的特点.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对学生体会数学思想、逻辑性的思考问题及后续学习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有高阶思维,真正领会数学的思想与处理问题的方法,把握数学的实质与精髓并且学会知识建构.因此,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时进行深度学习很有必要.本文通过针对某中学问卷调查发现全日制高一学生的深度学习水平普遍有待提高.研究了不同性别的学生之间在学习上存在的差异,男生的深度学习水平总体略高于女生.主要原因是男生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略强于女生.结合教师访谈,针对不同教师教学风格、不同班级班风对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发现教师教学特色明显、班风优良的班级,深度学习水平越高,数学平均成绩也较高.结合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分析了在教学中影响学生深度学习的原因,主要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太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没有养成知识整合的习惯,对学生的评价更是注重结果忽视过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部分学生没有恰当的学习方法,更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习惯于模仿教师的例题做练习,对教材介绍的知识不能系统的把握,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很好地去读教材,导致教材配置的习题不能很好地与教材知识相联系,而且部分学生因数学抽象,导致学生元认知能力较弱、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程度不高.基于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及数学学科特点,本研究提出了教师的教学策略.在课前准备阶段,主要运用联系的观点,理清数学知识之间的内部关联并确定高阶思维目标;在教学阶段要保证师生之间有充分的交流,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更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中有情境教学、运用数学文化等;在评价阶段通过开放性作业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本研究还提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在准备学习阶段有预习策略,具体提出了预习的着重点与注意事项;在知识获取与加工阶段提出了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以及利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进行知识建构;在评价阶段提出了课后反思,要求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研究中除了对策略的具体描述,还都伴有相应的案例具体分析.学生的深度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深度教学,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讲解由浅入深,揭示深度教学在课堂上的呈现方法与途径.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利用单元设计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结合深度学习的四个成分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活动与评价,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设计的策略及具体实施步骤,其中包括选择单元内容、分析教学要素、确定单元目标、单元教学流程设计、安排单元课时、设计单元活动、反思与评价等环节.相对于传统的课时教学,单元教学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有积极的作用.

孙荣[5](2020)在《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构成与培养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关于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是从长远来看,则是促进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在于理论分析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内涵特征与要素构成,回答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是什么的问题,进而思考如何培养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基于此,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绪论部分,立足于时代背景和教学实践,在解读《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础上,解释了研究缘起;接着在对教师素养、教学素养、教师跨学科教学以及科学教师培养等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指出了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后阐明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最后阐述了研究意义。第一部分,着重探讨了跨学科教学的内涵、范围、特征以及必要性。首先,从词源角度入手,考察“跨学科”的内涵,并对跨学科概念的演进与发展历程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其次,结合小学科学教学的特殊性,阐明了“什么是跨学科教学”,并将跨学科教学教师与全科教师进行了区分;再次,通过对小学科学课程特点的把握,具体论述了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的范围;接着,对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的特征做了较为具体的分析,便于科学教师掌握跨学科教学的真谛;最后,从人才需求、课改要求和价值诉求三方面阐明了“为什么小学科学教师要进行跨学科教学”的问题。第二部分,重点探讨了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内涵。首先,从“素养”这一概念入手逐字解说,明确了“素养”的内涵,并将“素养”与经常混用的“素质”两者进行辨析;接着,从时间刻度上阐述了“教师素养”从古至今的发展内涵,并将其与教师素质、教师专业素养进行了对比;然后,在教师素养的基础上,论述了“教学素养”的研究概况与内涵,并对“教师素养”与“教学素养”的关系进行了总结;最后,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结合前文跨学科教学的内涵,澄明了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内涵,并从动态性、复杂性、个性化与终身性四方面对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专门探讨了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构成要素。首先,通过对教师素养以及教学素养的结构进行剖析,为分析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构成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其次,提出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系统结构,对结构中的子系统和子要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在这个系统中,STEM教育热潮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发生作用的环境场;教学素养、科学素养和跨学科素养是构成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子系统,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协作共生,是构成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最为显着的特色;情意、理念、知识与能力是构成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最基本的要素,居于核心地位,在每个层次中具有不同的内涵。第四部分,着力探讨了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生成路径。主要包括:回归主体,丰富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生成内涵;深入实践,创新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生成方式;完善制度,优化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生成环境。

张轲[6](2020)在《园本课程开发助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日益重视,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受到了人们的格外关注。同时园本课程开发作为农村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核心举措,不仅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也对推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进步有着非常现实的积极作用。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园本课程开发对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本文作者以此作为硕士论文选题,开展了专门的深入研究。目前我国幼儿园纷纷开展了园本课程开发工作,为了研究能够见微知着、小中见大,本文从一所在园本课程开发方面较有特色的农村幼儿园,选取了一名毕业于学前教育专业从教5年的拥有小教三级职称教师W老师(编制外)作为研究对象,是想通过积极解剖麻雀,全面深入分析该个案教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以及由此所获得的专业发展进步状况,以期获得园本课程开发助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益经验、现实不足及应对启示,为其他众多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积极借鉴。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观察法、访谈法、量表评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农村幼儿园开展园本课程开发为切入点,对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通过运用实地观察和个案访谈的方法,归纳出农村幼儿教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主要经历尝试期、转折期、发展期这样三个阶段。通过运用个案访谈和实地观察及量表评价的方法,全面掌握了园本课程开发助推W老师在幼教专业理念、幼教专业知识、幼教专业能力以及性格、信心、需要、态度等方面发生了变化。通过对个案的访谈、观察及文本资料的分析,总结了园本课程开发助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园本课程开发助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最后,通过对个案情况的全面掌握和有针对性的综合分析,提出本研究的思考与启示。本研究通过农村幼儿教师的典型个案研究,积极做深做透,努力达到管中窥豹、略见一斑的效果。笔者通过研究认为,农村幼儿教师能够进行园本课程开发,农村幼儿园并不是不具备开发园本课程的条件,农村幼儿教师也不是不具备开发园本课程的能力;园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单一的封闭的课程创设过程,国家提出的五大领域课程要在幼儿园具体实施,需要有一个园本化的过程,外来课程的本园化借鉴,也存在一个园本化过程,这些都属于园本课程开发;农村幼儿教师要获得积极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进行广泛的学习与提升,尤其需要重视园本课程开发所带来的积极推动作用。本研究所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园本课程开发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密切关联,通过参与园本课程开发,农村幼儿教师在许多方面可以获得积极的专业进步,目前在这方面不仅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同时也依然面临着比较严峻的突出困境,总体上只要积极应对挑战,在参与过程中努力吸纳有益经验,不断促进现实困境的积极好转,随着园本课程开发,农村幼儿教师能够获得专业上的积极提升。因此,必须努力以园本课程开发助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进而带动农村幼儿教师不断的全面专业进步,确保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张沛佳[7](2020)在《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引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河南省P市为例》文中提出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进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推动教育改革,国家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等形式培养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提到,培养一流教师以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当今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为了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学习型组织为形式的名师工作室在国内建立并发展壮大起来,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反思和交流的平台,也逐渐成为众多学者热议的话题。通过对名师工作室的深入研究发现,名师工作室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提升发挥着积极有效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名师工作室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异见。名师工作室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是值得关注的一项课题,同样也关系着教师专业的良性发展。本研究从七个部分对名师工作室如何发挥积极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绪论部分:介绍研究的缘由、意义、设计和拟解决的问题,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一部分:界定研究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并对名师工作室及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追溯。第二部分:了解名师工作室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状况。通过访谈、观察、实物分析法等方法,了解名师工作室在实践中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及方式展开的积极探索。第三部分:对河南省P市中小学教师参加名师工作室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河南省P市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教师及主持人的参与现状及名师工作室开展的实际状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剖析名师工作室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困境。结合访谈、实物分析的研究方法了解名师工作室运行的困境及教师的真实诉求,研究发现,名师工作室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部分运行机制乏力、研修活动时间冲突、学习内容和形式单一、教师参与机会不均等。第五部分:探索名师工作室有效运行的策略。根据河南省P市名师工作室在运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主持人及名师、工作室成员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等角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以期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引导青年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第六部分:根据研究的过程、内容及成果,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肖鑫[8](2020)在《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卓越教师知识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古今中外教育发展历史中教师始终对教育教学的发展进程、教育教学的实施形态、教育教学的质量保证等方面发挥着最关键的作用。因此,围绕为什么培养,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教师等课题的研究从古至今从未停歇,仍然是当今教师教育领域内重要的研究议题。无论是国家层面的教师教育政策,还是教育领域内研究者们的研究,都无法避开这些议题。在我国知识转型、社会结构转型的大趋势下,教师教育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育也将逐渐走向转型以适应新趋势发展的需要。因而,如何培养卓越的师资队伍以适应社会结构转型的新需要,已成为教师教育转型的重要核心议题。当人们思考如何培养卓越教师队伍的同时,信息技术作为新兴的学科领域,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地融入到教师教育当中,为卓越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助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信息技术对教师教育的影响,已经由早期的配合者、支持者角色转变为教师教育的参与者,并逐步走进教师教育的课程教学内核,成为教师教育变革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背景下,整合技术视角下的卓越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整合视角下如何培养卓越教师队伍,信息技术整合视角下的卓越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成为教师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因此,本研究以整合技术为视角,以J省四市的不同地区、不同地域内的小学语文卓越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与质化的研究方法相融合的方法探索整合技术下语文卓越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具体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构建整合技术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卓越教师知识结构理论研究框架。由教师知识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研究将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卓越教师知识结构分为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两个主要层面。研究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回顾,分别理清了当前卓越教师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研究模型框架、测量方法与标准、应用与拓展以及其解决途径与解决方法。综述与之相关的基础理论,为研究提供更为扎实的理论支撑与坚实的理论基础。最终,确立本研究的整合技术视角下的语文卓越教师知识结构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第二,建立整合技术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卓越教师知识结构。研究依据国外相关研究特别是美国关于卓越教师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分别对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卓越教师知识结构的两个主要层面知识,即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结构的体系的进行了理论建构。在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卓越教师知识结构的两个主要层面知识,即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结构的体系的基础上开发了研究工具。由教师知识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在定量研究方面,研究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作为研究数据收集的主要方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法作为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小学语文卓越教师理论性结构体系指标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定性研究方面,研究用个案研究方法,通过对被研究对象的非参与观察与结构化访谈研究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采用扎根理论持续比较法分析数据,进而分析与呈现小学语文卓越教师实践性结构要素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第三,整合技术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卓越教师理论性知识结构核心组成元素间关系实证研究。研究根据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研究设计与工具开发,选择小学语文卓越教师为调查对象开展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即展开整合技术视角下的语文卓越教师知识结构核心影响因子SEM模型分析,从而确认卓越教师素质结构各组成元素及元素之间的结构与定量关系。同时,研究将技术知识因素对小学语文卓越教师理论性知识中的其它各类知识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以突出考察技术因素对语文卓越教师发展的至关重要性。第四,整合技术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卓越教师实践性知识结构个案研究。研究采用基于S个案教师、H个案教师以及L个案教师的教学观察以及半结构化访谈,通过持续比较等质化分析方法,确定了小学语文卓越教师实践性结构、结构核心组成要素,以及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建构了整合技术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卓越教师实践性知识结构体系。同时,研究对小学语文卓越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建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研究将技术知识因素对小学语文卓越教师实践性知识中的其它各类知识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以突出考察技术因素对语文卓越教师发展的至关重要性。第五,研究结论。研究在量化的问卷调查与质化的个案研究结论基础上,确定了整合技术的语文卓越教师知识结构体系,以及知识结构各要素的内涵及相互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论,研究提出了整合技术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卓越教师教师教育发展策略。

董清颖[9](2020)在《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设计规范性探究》文中提出中小学教师以实际工作经验为基础,围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展开课题研究,是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与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作为课题研究的“施工图”,课题研究设计的质量关系着课题研究这座“大厦”能否顺利竣工,规范、科学且可行的课题研究方案是研究顺利开展的前提。但是目前中小学教师设计的研究方案,普遍存在着严重失范现象,导致研究的科学性、实效性与可行性不高,需要在详细分析其实际操作层面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观念层面的现状加以规避。为此,本研究首先依据相关教材中的教育研究设计的规范性要求,参考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申报书的评审标准,建立起相应的分析框架,并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加以验证;然后依据此框架对A市“十三·五”教师专项课题的申报书进行文本分析,揭示了其设计中存在的主要规范问题,并在问题成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课题设计规范性的若干策略。论文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界定了教育课题研究、教育课题研究设计规范及教育课题研究设计规范性的内涵,并构建了评判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是否规范的基本标准,为具体分析概括中小学教师教育课题研究方案存在的规范问题确立了检视框架。评判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方案是否规范的标准依各个部分而不同,但其共同标准包括具体性、针对性、可行性等。依据上述标准,论文首先运用文本分析法,对A市49项“十三·五”教师专项课题的申报书进行了多维分析,概括了其研究方案设计失范的具体表现:课题名称选题不当、表述失范;概念界定内涵模糊、随意性强;研究目标空洞泛化、针对性差;文献综述内容薄弱、引用失范;研究内容逻辑不清、偏离主题;研究方法选用不当、设计随意;等等。论文还自编问卷,对S省内部分有课题研究经验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课题设计规范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普遍认同相关的规范性要求,但实践操作与观念认知存在较大偏差;交叉分析与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以及职称高低是影响教师对设计规范的认同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上述问题,论文还进行了深入的成因分析。功利主义与形式主义取向严重、对研究问题“高大上”的盲目追求、教育理论素养与逻辑思维能力薄弱、科研培训知识本位倾向突出等等,是导致上述课题设计失范、设计认知与设计实操相背离的主要原因。最后,论文针对问题与成因,提出了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课题研究设计重回规范的若干策略,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科研价值观,由工具取向转向本体取向;关注教育实践发展动向,实现热点问题校本化设计;追求理论研习系统化、深刻化,把握教育问题内在逻辑;创新参与式实操培训,夯实课题研究设计技能等。

薛飞[10](2020)在《小学创客教育中促进问题解决的学习支架的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创客的出现,创客空间的普及,创客运动的兴起,创客教育正在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教育变革浪潮。创客教育作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性人才的新型教育形式,被各国高度重视,已成为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促进问题解决的重要活动方式。创客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小学创客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标是促进小学生的问题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特别是创客教育过程中教师无法同时关注所有同学时,学习支架作为学习过程的辅助支持学生学习,支持学习建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表征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能有效帮助支持学生进行问题解决,促进学生进行问题解决。但目前国内创客教育课堂中基本没有引入学习支架促进小学生问题解决的相关案例,本研究设计适用于小学创客教育课堂的学习支架以促进问题解决,为此展开一系列研究。本研究首先在大量文献阅读与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创客教育、问题解决、学习支架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整理,并对创客教育、问题解决、学习支架灯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创客教育与问题解决的关系探讨出发,归纳出创客教育的问题解决过程,依照问题解决过程设计课堂观察分析表,观察并总结目前创客教育中小学生问题解决方面存在的问题。接着归纳和总结学习支架的类型及作用,梳理并设计出促进学生问题解决的学习支架类型,并依照创客教育目标和和特点给出创客教育中学习支架的设计原则。本研究从创客教育实际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以创客教育问题解决过程为具体指导,以创客教育中学习支架的设计原则为标准,设计了能够促进小学生问题解决的学习支架,并对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详细介绍。最后,本研究通过设计问题解决能力量表测量、课堂观察分析、创客教育问题解决任务单以及作品评价等多种形式,验证学习支架设计的有效性。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说明本研究所设计小学创客教育中的学习支架对促进问题解决是有帮助的。本研究论证了小学创客教育中设计使用促进问题解决的学习支架的适切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然本研究用时较短,研究对象不充足,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不仅丰富了创客教育的相关理论,还为促进学生问题解决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为创客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些实践指导与参考。在今后的研究中通过扩大研究对象,延长研究时间,对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考量。

二、在教育科研中促进教师素质提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教育科研中促进教师素质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贵州省乡村名师内生发展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乡村教师发展的核心是专业发展
        (二)内生发展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其薄弱领域
        (三)乡村名师的内生发展意愿较强
        (四)叙事研究能有效管窥和提炼乡村名师的内生发展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乡村小学名师
        (二)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师内生发展
    四、文献综述
        (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二)内生发展研究
        (三)研究述评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客观场域:乡村名师内生发展的环境素描
    一、家庭场域:内生发展形塑之源头
        (一)C老师的家庭场域素描
        (二)Z老师的家庭场域素描
    二、学校场域:内生发展形塑之要地
        (一)校园文化:发展动力生成的核心
        (二)教师文化:为内生发展提供助力
        (三)管理制度:为内生发展创造条件
        (四)课堂教学:内生发展的主阵地
    三、社区场域:内生发展形塑之助力
        (一)山地特色造就一种“山的风骨”
        (二)民俗文化提升课程意识和专业知能
    四、小结:客观场域的支持是促进教师内生发展的有力保障
第二章 回首过往:乡村名师内生发展历程叙事
    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C老师
        (一)萌芽期——内发梦想之初绽放
        (二)适应期——不忘初心坚定教育信念
        (三)成长期——自我提升之破茧而出
        (四)成熟期——“阳光”照进乡村之破茧成蝶
    二、兢兢业业育桃李,三尺讲台吐芬芳:Z老师
        (一)萌芽期——父亲影响下怀揣梦想
        (二)适应期——坚守初心,自主知识沉淀
        (三)成长期——主动探索,促自我发展
        (四)成熟期——千锤百炼,实现自我跨越
    三、小结:把握内生发展阶段特征促进专业成长
第三章 主观境像:乡村名师内生发展的自我认知
    一、执着的教育情意
        (一)追寻阳光的人:C老师
        (二)教育是个良心工程:Z老师
    二、强烈的内生发展意识
        (一)“不能是最差”和“渴望得到学生及家长认可”:C老师
        (二)“我要对得起”和“想成为优秀教师”:Z老师
    三、勤奋为本与把握机遇
        (一)勤奋为本下的多元出击
        (二)不容错过的机遇和平台
    四、小结:内在力量是发展核心,发展风格是成长基石
第四章 披沙拣金:乡村名师内生发展的启示
    一、正视客观场域,引领和帮助教师内生发展
        (一)家庭场域是教师内生发展源动力支撑系统
        (二)营造良好学校场域氛围为内生发展提供支持性条件
        (三)社区场域是教师内生发展形塑的助推器
    二、把握阶段特征,针对性推进教师内生发展
        (一)划分教师内生发展阶段,有助于制定阶段发展目标
        (二)根据阶段发展目标,针对性推进教师内生发展
    三、激发教育情意和发展意识,夯实学科素养
        (一)教育情意是教师内生发展的精神引领
        (二)内发的强烈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内生发展的动力
        (三)学科素养是教师内生发展的坚实基础
    四、主动争取发展机会,开拓内生发展路径
        (一)广泛阅读与勤于反思是教师内生发展的基石
        (二)积极参加赛课为教师内生发展提供展现平台
        (三)投身教育教学研究加快教师内生发展的步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地方院校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H学院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政策背景: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实施有效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二、时代趋势:“实践—反思”取向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素养
        三、现实呼吁:反思能力是地方院校公费师范生专业素养提升的需要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公费师范生
        二、反思能力
        三、师范生反思能力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公费师范生的主要研究
        二、国外反思能力研究现状
        三、国内反思能力研究现状
        四、文献述评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理论基础与内部构成
    第一节 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理论基础
        一、教师专业化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节 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基本维度分析
        一、反思态度
        二、反思意识
        三、反思毅力
        四、反思知识
        五、反思技能
第三章 实证研究的设计与实施——基于H学院的调查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假设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问卷的初步编制
        二、问卷的初步检验
        三、问卷的修改定稿
        四、问卷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五、问卷发放与回收
        六、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第四节 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访谈提纲的设计
        二、访谈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三、访谈调查的实施
第四章 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现状调查结果与问题检视
    第一节 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现状
        一、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现状的总体特征分布
        二、反思态度分析
        三、反思意识分析
        四、反思毅力分析
        五、反思知识分析
        六、反思技能分析
    第二节 人口学变量下的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分析
        一、不同性别的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差异性比较
        二、不同年级的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差异性比较
        三、不同专业的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差异性比较
        四、不同学制的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差异性比较
    第三节 公费师范生与非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现状的比较
    第四节 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现状的问题检视
        一、缺乏学习成就感,出现“怠学”现象
        二、反思认识片面,反思情意缺乏
        三、理论储备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
        四、缺乏实践锻炼,反思技能匮乏
第五章 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现状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外部因素
        一、社会层面
        二、家庭层面
        三、学校层面
    第二节 影响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内部因素
        一、教育实践
        二、学习经历
第六章 完善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的路径探析
    第一节 “乐思好思”:培养主体意识,增强反思情意
        一、厚植教育情怀,完善进入机制
        二、强化专业发展,提升反思意识
        三、克服障碍险阻,磨练反思毅力
    第二节 “善思专思”:丰富个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
        一、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反思理论课程
        二、通过案例研究,提升对教育理论的兴趣
    第三节 “实思践思”:利用反思实践,提升反思技能
        一、结合教育实践,把先进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反思策略
        三、树立课题意识,在教育科研中促进反思的超越
        四、建立公费师范生自我反思的评价机制
    第四节 “协思助思”:创设交流情境,营造反思氛围
        一、创建交流群体,促进协作反思
        二、明确实习指导老师职责,设定任职资格标准
        三、以终身学习为中心,形成家校社反思合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高中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改的实施需要深度学习
        1.1.2 课堂效率的提高需要深度学习
        1.1.3 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深度学习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深度学习概述
        2.1.1 深度学习的概念界定
        2.1.2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对比分析
        2.1.3 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
    2.2 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情境认知理论
    2.3 数学学习与深度学习的关系
        2.3.1 高中数学学科特征要求深度学习
        2.3.2 数学学习中深度学习的价值分析
    2.4 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的关系
        2.4.1 深度教学的概念
        2.4.2 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的关系
3 高中生数学深度学习现状调查
    3.1 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3.1.1 调查的目的与对象
        3.1.2 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3.1.3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3.1.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2 教师访谈实施与结果分析
        3.2.1 访谈对象选取和内容确定
        3.2.2 访谈结果分析
    3.3 课堂观察法
        3.3.1 课堂观察对象及内容确定
        3.3.2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3.4 研究结果及原因分析
        3.4.1 研究结果
        3.4.2 原因分析
4 涉及深度学习的教学和学习策略
    4.1 涉及深度学习的教师教学策略
        4.1.1 课前准备阶段的教学策略
        4.1.2 课堂教学阶段的教学策略
        4.1.3 课后评价阶段的教学策略
    4.2 涉及深度学习的学生学习策略
        4.2.1 准备学习阶段
        4.2.2 知识的获取与加工阶段
        4.2.3 评价阶段
5 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设计
    5.1 “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设计”的提出
    5.2 “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设计”的实施
        5.2.1 选择单元内容
        5.2.2 分析教学要素
        5.2.3 确定单元目标
        5.2.4 设计单元活动
        5.2.5 单元教学流程
        5.2.6 单元课时安排
        5.2.7 反思与评价
    5.3 单元设计案例分析——以“等差数列”为例
        5.3.1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5.3.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6 总结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生数学深度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中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学生课后反思评价单
致谢

(5)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构成与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设计
    (五)研究意义
一、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的意蕴阐释
    (一)跨学科的基本内涵与历史演进
    (二)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的内涵
    (三)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的范围
    (四)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的特征
    (五)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
二、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内涵界定
    (一)素养的概念界说
    (二)教师素养内涵的界定
    (三)教学素养内涵的界定
    (四)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内涵
三、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结构分析
    (一)教师素养的结构分析
    (二)教学素养的结构分析
    (三)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结构分析
四、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生成路径
    (一)回归主体,丰富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生成内涵
    (二)深入实践,创新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生成方式
    (三)完善制度,优化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生成环境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6)园本课程开发助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之火渐“旺”
        1.1.2 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之灯渐“明”
        1.1.3 农村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水平不相适应
        1.1.4 个人“感受”与“志趣”所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园本课程开发
        1.3.2 教师专业发展
        1.3.3 农村幼儿教师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园本课程开发相关研究综述
        1.4.2 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主要研究内容
        2.2.1 前期研究基础
        2.2.2 现状调查与经验总结
        2.2.3 问题分析与反思建议
    2.3 研究思路
    2.4 研究方法
        2.4.1 个案研究法
        2.4.2 文献法
        2.4.3 文本分析法
        2.4.4 访谈法
        2.4.5 观察法
        2.4.6 量表评价法
    2.5 研究对象的选择
    2.6 研究假设
    2.7 主要观点
3 W老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历程
    3.1 尝试期
        3.1.1 萌芽——开发想法冉冉升起
        3.1.2 迷茫——困难重重,如何是好?
        3.1.3 模仿——学习别人怎么做
    3.2 发展期
        3.2.1 转折——“篮球操”获奖振奋人心
        3.2.2 觉醒——意识到“游戏”的重要性
        3.2.3 突变——领悟到“生成”的必然性
    3.3 沉思期
        3.3.1 沉淀——课程建设的梳理
        3.3.2 思考——课程评价去哪里了?
4 W老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后的发展变化
    4.1 幼教专业理念得到转变
        4.1.1 职业理解与认识:从“模糊”到“清晰”
        4.1.2 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从“严厉”到“温和”
        4.1.3 个人修养与行为:从“逆反”到“遵从”
    4.2 幼教专业知识得到拓展
        4.2.1 幼儿发展知识:由“少”到“多”
        4.2.2 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由“表”及“里”
    4.3 幼教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4.3.1 组织和保育能力:“死板”向“灵活”过渡
        4.3.2 支持与引导能力:“失当”向“恰当”过渡
        4.3.3 计划与实施能力:“一刀切”向“因人施教”过渡
        4.3.4 沟通与合作能力:“不善言辞”向“侃侃而谈”过渡
        4.3.5 反思与发展能力:“安于现状”向“渐有规划”过渡
    4.4 其他变化
        4.4.1 性格:从“内向”到“外向”
        4.4.2 信心:从“不足”到“充分”
        4.4.3 需要:从“简单”到“复杂”
        4.4.4 态度:从“试一试”到“全心投入”
5 经验之维与困境透视
    5.1 园本课程开发助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益经验
        5.1.1 开发主体的主动性与坚持性是重要保障
        5.1.2 重要他人的支持鼓励是支撑力量
        5.1.3 多样多元的发展途径是重要一环
    5.2 助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5.2.1 工作任务重vs闲暇时间少
        5.2.2 开发热情高vs专业素养低
        5.2.3 课程开发的美好愿景vs园内园外的现实制约
6 思考与启示
    6.1 更新发展观念,实现农村幼儿教师专业蜕变
        6.1.1 农村幼儿教师要衷于“开发”
        6.1.2 农村幼儿教师要擅于“留证”
        6.1.3 农村幼儿教师要勤于“反思”
    6.2 改善农村幼儿园环境,促进职能提升
        6.2.1 呼唤“赋权”的幼儿园园长
        6.2.2 组织“多元”的学习共同体
        6.2.3 建立“三三制”的发展性评价机制
    6.3 健全园外部支持系统,力求实效发挥
        6.3.1 教育部门做到良性“引导”
        6.3.2 地方高校做到持续“支持”
        6.3.3 相关社区做到多方“帮助”
7 结论与反思
    7.1 结论
    7.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幼儿园教师教育能力评价表
附录 B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C 园长访谈提纲
附录 D 观察记录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7)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引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河南省P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召唤
        (二) 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探索
        (三) 研究者本人的浓厚兴趣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二)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三) 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拟解决的问题及创新点
        (一) 拟解决的问题
        (二) 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部分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主要概念界定
        (一) 名师工作室
        (二) 青年教师
        (三) 教师专业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学习型组织理论
        (二)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三) 成人学习理论
第二部分 名师工作室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强化学习研修,完善青年教师内涵发展
        (一) 名师榜样,示范引领
        (二) 网络研修,分享交流
        (三) 课题导向,凝聚智慧
    二、打造高效课堂,深化青年教师专业积淀
        (一) 同伴指导,重点帮扶
        (二) 聚焦课堂,研磨教学
    三、推动区域交流,促进青年教师多元参与
        (一) 高校介入,研训一体
        (二) 多方联动,区域合作
        (三) 送教下乡,推进教育均衡
第三部分 中小学教师参加名师工作室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一) 问卷设计
        (二) 问卷检验
    三、问卷统计分析结果
        (一) 名师工作室成员基本情况
        (二) 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整体现状
        (三) 名师工作室运行及成效情况
第四部分 名师工作室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主体层面
        (一) 领衔名师动力不足
        (二) 外部专家引领缺失
    二、工作室层面
        (一) 研修活动时间冲突
        (二) 学习内容和形式单一
        (三) 教师参与机会不均
        (四) 部分运行机制乏力
第五部分 名师工作室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化策略
    一、提高主体意识,树立内部导向
        (一) 主持人:拓宽发展空间
        (二) 成员教师:强化自我变革
    二、合理规划活动,落实成员本位
        (一) 活动内容:关照成员差异
        (二) 活动形式:创设人际互动
        (三) 活动时间:赋予人文关怀
    三、培育共同愿景,营造良好氛围
        (一) 参与机会:把握角色需求
        (二) 专家团队:促进多元融合
    四、完善运行机制,引领高效发展
        (一) 保障机制:加强建立健全
        (二) 评价和激励机制:注重优化创新
第六部分 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8)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卓越教师知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教师理论性知识内涵及结构研究
        1.2.2 教师实践性知识内涵及结构研究
        1.2.3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研究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设计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卓越教师相关理论研究
        2.1.1 美国卓越教师专业标准
        2.1.2 英国卓越教师专业标准
        2.1.3 香港卓越教师专业标准
    2.2 卡尔·贝莱特和马琳·斯巴达知识建构理论
    2.3 知识转化相关理论研究
        2.3.1 舒尔曼知识转化理论
        2.3.2 野中郁次郎SECI知识转化理论
    2.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研究
        2.4.1 技术演进与知识进化
        2.4.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理论
        2.4.3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
    2.5 研究小结
第三章 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卓越教师知识结构建构研究
    3.1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理论性知识结构建构研究
        3.1.1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理论性知识结构建构
        3.1.2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理论性知识的研究方法
    3.2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实践性知识结构建构研究
        3.2.1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实践性知识结构建构
        3.2.2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方法
    3.3 研究小结
第四章 研究工具设计与开发研究
    4.1 研究基本框架与研究取向
        4.1.1 研究的基本框架
        4.1.2 研究取向的确定
    4.2 研究工具设计与开发原则
        4.2.1 客观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相结合
        4.2.2 系统性原则与发展性原则相结合
        4.2.3 全面性原则与可操作性原则相结合
    4.3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理论性知识测量工具开发研究
        4.3.1 调查研究场所与对象选择
        4.3.2 调查问卷开发与调查实施
        4.3.3 调查问卷效度与信度检验
    4.4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实践性知识测量工具开发研究
        4.4.1 个案研究场所与对象选择
        4.4.2 个案研究数据收集与分析
        4.4.3 个案研究工具信度与效度
    4.5 研究伦理
    4.6 研究小结
第五章 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卓越教师理论性知识结构验证研究
    5.1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理论性知识结构假设模型
        5.1.1 理论性知识结构元素间相关矩阵
        5.1.2 理论性知识结构组成元素之间假设关系
    5.2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理论性知识结构初始模型识别与适配
        5.2.1 理论性知识结构初始模型识别
        5.2.2 理论性知识结构修正模型识别
    5.3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理论性知识结构及相互影响关系
        5.3.1 理论性知识结构组成元素及内涵
        5.3.2 理论性知识结构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5.4 技术知识在理论性知识结构中的作用
        5.4.1 技术相关知识对其它单一元素知识的影响
        5.4.2 技术相关知识对其它复合元素知识的影响
    5.5 研究小结
第六章 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卓越教师实践性知识结构验证研究
    6.1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S个案研究
        6.1.1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S个案的成长经历
        6.1.2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S个案的教学环境
        6.1.3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S个案的教学信念知识
        6.1.4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S个案的反思与发展知识
        6.1.5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S个案的管理与沟通知识
        6.1.6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S个案的学习环境创设知识
        6.1.7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S个案的教学决策知识
    6.2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H个案研究
        6.2.1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H个案的成长经历
        6.2.2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H个案的教学环境
        6.2.3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H个案的教学信念知识
        6.2.4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H个案的反思与发展知识
        6.2.5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H个案的管理与沟通知识
        6.2.6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H个案的学习环境创设知识
        6.2.7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H个案的教学决策知识
    6.3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L个案研究
        6.3.1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L个案的成长经历
        6.3.2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L个案的教学环境
        6.3.3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L个案的教学信念知识
        6.3.4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L个案的反思与发展知识
        6.3.5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L个案的管理与沟通知识
        6.3.6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L个案的学习环境创设知识
        6.3.7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L个案的教学决策知识
    6.4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实践性知识结构及相互影响关系
        6.4.1 实践性知识结构组成元素
        6.4.2 实践性知识结构组成元素间相互影响关系
    6.5 小学语文卓越教师实践性知识建构的影响因素
        6.5.1 教师个人的生活史
        6.5.2 教师个人的反思
        6.5.3 教师学习共同体
    6.6 技术知识在实践性知识结构中的作用
        6.6.1 利于语文学科内容知识的生动呈现
        6.6.2 利于深化学生对语文学科内容知识的理解
        6.6.3 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有效地互动
    6.7 研究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
    7.1 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卓越教师知识结构研究
        7.1.1 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卓越教师理论性知识结构
        7.1.2 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卓越教师实践性知识结构
    7.2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语文教师发展策略
        7.2.1 推动利于语文教师教育发展的虚拟共同体平台的建设
        7.2.2 推进利于语文教师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的建设
        7.2.3 完善语文教师教育发展的评价体系的建设
    7.3 研究总结与后续研究展望
        7.3.1 研究创新
        7.3.2 研究局限
        7.3.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卓越教师知识发展水平情况测量量表
    附录二:课堂教学视频观察量表
    附录三:访谈提纲
        (一)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卓越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情况
        (二)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卓越教师个案S教师课堂教学访谈提纲
        (三)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卓越教师个案H教师课堂教学访谈提纲
        (四)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卓越教师个案L教师课堂教学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设计规范性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教育课题研究是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
        2、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与研究设计的规范性密切相关
        3、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设计普遍存在失范现象
    二、研究综述
        1、关于中小学开展教育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2、关于教育课题研究设计规范
        3、关于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设计规范性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4、相关研究的综合评价
        (1)已有研究取得的成果
        (2)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2、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1)文本分析法
        (2)文献研究法
        (3)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教育课题研究设计的规范性:内涵与意义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育课题研究
        (二)教育课题研究设计规范
        (三)教育课题研究设计的规范性
    二、提高教育课题研究设计规范性的意义
        (一)助力研究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二)助推研究者的科研素养
第二章 教育课题研究设计规范的梳理与验证
    一、规范的梳理建构:基于课题申报书和教科书的文本分析
        (一)课题申报书与教科书中相关文本的摘要
        (二)教育课题研究设计规范的基本框架
    二、规范的验证确立:基于专家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结果
第三章 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设计规范性的现状探析
    一、设计现状:基于研究样本的分析
        (一)样本设计
        (二)设计失范的具体表现
        1、课题名称选题不当,表述失范
        2、研究目标空洞泛化,针对性差
        3、概念界定时内涵模糊,随意性强
        4、文献综述片面薄弱,引用失范
        5、研究内容逻辑不清,偏离主题
        6、研究方法选用不当,设计粗糙
        7、研究阶段:分工模糊,进度安排混乱
        8、研究可行性:保障条件不明确,主持者学术经验不足
    二、规范认同度: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二)调查结果
第四章 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设计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功利主义与形式主义取向严重
        1、职称压力与绩效考核迫使教师选择功利主义
        2、功利主义取向导致形式主义的设计态度
    二、对研究问题“高大上”的盲目追求
        1、忽视自身实践,追逐研究热点
        2、迷信专家引领,丧失研究独立性
    三、教育理论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薄弱
        1、学历偏低,教育理性不足
        2、逻辑学课程缺失,逻辑思维能力欠佳
    四、科研培训知识本位倾向突出
        1、教师需求与培训供给存在错位
        2、课题研究专家跟进指导不够
第五章 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设计回归规范的若干建议
    一、树立正确科研价值观,由工具取向转向本体取向
        1、研究目的由“求利”转向促进教师发展
        2、积极调动教育实践经验
    二、关注教育实践发展动向,实现热点问题校本化设计
        1、将教育实践问题转化为研究问题
        2、在筛选的基础上对热点问题进行校本化设计
    三、追求理论研习系统化、深刻化,把握教育问题内在逻辑
        1、教师应具备主动学习意识
        2、发挥专家的引领效应,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四、创新参与式实操培训,夯实课题研究设计技能
        1、依托典型案例分析,掌握研究设计的基本知识
        2、借助小组合作,碰撞智慧火花
        3、组间交流展示成果,在实践中提升设计能力
        4、专家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针对性解决教师困惑
    五、强化校本课题设计指导,在行动研究中反思成长
        1、设立校本课题,搭建教师科研起步平台
        2、强化设计指导,解决真实问题
参考文献
    1、着作类
    2、期刊类
    3、学位论文
附录一 样本基本信息统计表
附录二 关于教育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调查问卷(专家卷)
附录三 关于教育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调查问卷(教师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10)小学创客教育中促进问题解决的学习支架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创客教育的相关研究
        1.2.2 问题解决的相关研究
        1.2.3 学习支架的相关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创客教育
        2.1.2 问题解决
        2.1.3 学习支架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2.2.3 最近发展区
第三章 小学创客教育中促进问题解决的现状调查
    3.1 创客教育中问题解决的过程分析
        3.1.1 创客教育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1.2 小学创客教育中问题解决的过程
    3.2 小学创客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小学创客教育的课堂观察
        3.2.2 小学创客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小学创客教育中促进问题解决的学习支架设计
    4.1 学习支架的类型
    4.2 小学创客教育中学习支架的设计原则
    4.3 小学创客教育中促进问题解决的学习支架的设计
        4.3.1 小学创客教育中促进问题解决的学习支架类型
        4.3.2 小学创客教育中促进问题解决的学习支架的设计方案
第五章 小学创客教育中促进问题解决的学习支架实施效果
    5.1 实验设计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假设
        5.1.3 实验对象
        5.1.4 实验测量工具
        5.1.5 实验过程
    5.2 实验的实施
        5.2.1 实施时间
        5.2.2 学情分析
        5.2.3 实施内容和目标
        5.2.4 实施案例一
        5.2.5 实施案例二
    5.3 实验结果的分析
        5.3.1 问题解决能力测量结果分析
        5.3.2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5.3.3 创客教育问题解任务单结果分析
        5.3.4 学生作品评价分析
    5.4 实验结果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创客教育中问题解决课堂观察分析表
    附录二 小学创客教育中促进问题解决的任务单模板
    附录三 问题解决能力自测量表
    附录四 问题解决课堂观察表
    附录五 学生作品评价表
    附录六 学生作品评价结果
致谢

四、在教育科研中促进教师素质提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贵州省乡村名师内生发展的叙事研究[D]. 李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3]地方院校公费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H学院的调查[D]. 吉先菊. 湖南师范大学, 2020(12)
  • [4]高中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D]. 薛志宏. 河南大学, 2020(02)
  • [5]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构成与培养研究[D]. 孙荣. 西南大学, 2020(02)
  • [6]园本课程开发助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D]. 张轲. 成都大学, 2020(08)
  • [7]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引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河南省P市为例[D]. 张沛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卓越教师知识结构研究[D]. 肖鑫.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设计规范性探究[D]. 董清颖.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10]小学创客教育中促进问题解决的学习支架的设计研究[D]. 薛飞.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促进教育科研教师素质提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