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不会学中文的孙子

来自不会学中文的孙子

一、由孙子不学中文所及(论文文献综述)

周康[1](2020)在《论苏轼元佑时期的书法成就》文中认为元佑近十年时间,不仅是苏轼政治生涯的“得志之秋”,更是其书法生涯的变法和集大成时期。在此期间,他的书写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元佑之前“华丽工妙(姿媚)”的主要作字面貌,开始变得“老劲雄放(掣笔极有力)”。这种劲健的笔力,加上黄州末期以来逐渐形成的丰腴之态,最终导致苏轼“肌骨相称”(纯绵裹铁)典型书风的成熟。苏轼在书法上的名声,也从元佑之前的于时未称而大兴于时,成为了元佑书坛的主盟人。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亦被推崇到和颜真卿、杨凝式这样的一朝书法之宗并驾齐驱的高度。这一时期,也是苏轼书法的创作高峰。在苏轼传世近五百五十件的书迹中(不详作年的约五十余件),元佑近两百件作品几乎就占到了五分之二。最能体现苏轼书法风格和成就的行书,在这一时期更是佳作倍出。其中既有《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烟江叠嶂图诗帖》《马券帖》《颍州祷雨帖》《兴龙节诗帖》《次辩才韵诗帖》这类备受书家推崇的巨迹名书,也有常被学者拿来跟《寒食帖》相提并论的《武昌西山诗帖》和《李太白仙诗卷》。苏轼书法在元佑中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第一,元佑中安师文等颜帖收藏大家集聚京师,大量杨凝式(及李建中)的题壁书见存于洛寺,为苏轼元佑中力学颜、杨而笔力大进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第二,元佑中黄庭坚、米芾、钱勰、秦观、王巩等为数众多的工书善鉴之人围绕在苏轼周围,在与这些人的书法交游中,苏轼的书写能力和创作水平都曾大受影响。第三,元佑时期,得益于高太后在政治上的护持,使他不论在京还是外任大都能够情闲意淡,而保持着一种心手双畅的书写状态。过去学界在苏轼书法的分期研究上,大都集中在黄州时期,并认为该时期乃苏轼的变法或者集大成时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偏差,主要是由两方面因素所致:一是受了苏轼黄州时期文学成就的影响,二是过于武断地将苏轼书写成就极高的《寒食帖》系在了黄州时期。其实文学和书法虽皆有表情功用,然文学多在“发愤”,书法多在“遣兴”,二者存在很大差别,不能一概而论。而对于抄写性质的《寒食帖》,单就《寒食雨二首》的作年,无法进行进一步系年。该帖所表现出的书风特征及卷后黄庭坚的跋语等,都指向此作当出元佑(如明代顾复、清代裴景福所判断的那样),而非黄州时期书作(更不宜断在黄州加以研究)。

金磊[2](2018)在《明代处衢严作家研究》文中提出处州府、衢州府和严州府是明代浙江省下辖的三个州府。相对明代浙江省的其他州府而言,这三个州府是以往研究者在地域文学研究中比较忽视的一个地区。本文以明代处州府、衢州府和严州府作家为考察对象,研究明代三地之文学发展情况。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本研究整理所得明代处州、衢州、严州作家共计637个,其中重要作家有40余位,所能见到的存世诗文别集约50余种。根据整理所得的情况,在附录部分,写作了明代处州、衢州、严州作家的生平小传和诗文别集叙录,以备参考。文章结构大致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阐述对明代处、衢、严作家研究的意义,介绍对三府作家的研究情况并作出评论,同时也概述三府的府况,为后文的叙述提供背景介绍。正文部分共分三章,分别为明代处州作家、明代衢州作家和明代严州作家。明代处州作家部分,主要以刘基家族、缙云作家群、遂昌作家、陈中州、郑汝璧等人为主干,介绍并评价他们的诗文成就。明代衢州作家部分,则以金实、方豪、吾谨、童佩、柴惟道、方应祥等作家为主干,介绍并评价他们的诗文成就。明代严州作家部分,则以邵亨贞、徐尊生、商辂、姚夔、徐贯、徐楚父子等作家为主干,介绍并评价他们的诗文成就,同时对明代严州出现的两部戏文《杀狗记》、《三社记》进行介绍、分析与评价。文章的最后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一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看法。本文以人物为中心,按照地域、时代和人物的划分方法安排文章结构,按所属州府的不同先划分作家群,而后以作家群所处时代再来划分作家。从地域文化、作家生平、作家创作等方面,介绍、分析作家的诗文创作中表现出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尽可能地描绘出明代处州、衢州和严州地区文学发展的图景。

张学成[3](2017)在《汉武新政背景下的文学嬗变研究 ——以司马迁《史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徐公持先生认为:“秦汉文学从基本性格到文体面貌,都独具特色;它与前朝后代迥然有别,同时又影响巨大。如此文学,当然具有重大的关注和研究价值,需要探讨其前因后果,究明其底蕴了。”清代的阮元认为:“两汉文章着于班、范,体制和正,气息渊雅,不为激音,不为客气。若云后代之文有能盛于两汉者,虽愚者亦知其不能矣。”这里强调的是整个汉代文学的成就,就风格上来说与夏商周时一脉相承。其中所言,应该就是在辞赋、史传散文、政论散文里充溢着的饱满的铺张扬厉的纵横之风,而这正是对汉武帝时代主流文学的最好概括。本论文选取一个朝代一个皇帝,貌似很小,实则较大,研究以小见大,颇有意义。汉武新政对汉代乃至中国历史的影响至远至深,对当时的文人、文学和文化更是有着不容小觑的至深至远的影响。汉武帝统治时期实施了一系列新政,具体表现在:思想文化政策上,由黄老百家到外儒内法;政治制度上,由藩国割据到中央一统;经济政策上,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军事政策上,由被动防御到四边出击。汉武新政影响了当时文人心态的变化及其创作,各种文体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嬗变。战国及汉初士人人身相对自由,人格相对独立。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进行探究,汉大赋的成熟定型以及汉武气象的出现是一个逐渐迁移并不断发展的结果。西汉前期楚地骚风全国流行,武帝时代随着藩国问题的解决,楚地骚风慢慢被汉武气象所代替。汉武帝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对于文学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文人士子进入中央成为文学侍从,士子的依附人格与个人独立意识形成了冲突,矛盾心态始终存在。文人士子为大一统“盛世”局面欢欣鼓舞,一些文人在私人化的作品中传达出了郁闷、彷徨和失落之感。汉武新政背景下的文学嬗变表现在如下方面:文学创作主体发生了变化,众文人由藩国向中央聚拢,京都长安成为绝对的文化中心;文学观念发生了新变,政治功利性文学观和私人化娱乐性的文学观相继形成,文学出现经学化的特点,“班马”文学观比较成熟,大而美成为主流文学的最突出风尚。从体制上来说,在武帝时期,赋的体制发生了大的变化,从汉初以来的骚体赋向大赋转变。枚乘赋虽言诸侯,但宣扬的是要言妙道,扬正压邪,形式完备,成为汉大赋成熟的标志。司马相如《子虚赋》,是第一篇正面全面描写大汉帝国的盛大雄伟气象,标志着汉赋时代的正式到来,为大赋的到来做好了最好的宣传。大赋的体制只有在武帝时代才会成熟,大赋的创作蔚然成风,影响甚大。由于时代性的不同,诸侯国赋与强大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文化的文学创作体现出鲜明的不同。大赋作家都有小赋之作,反映个人真性情的作品,往往篇幅短小,不是东汉以后才出现的。五言诗已经成熟。各体散文发展成熟,小说也有所发展。从抒情的角度来说,文学呈现出偏重外在世界描摹和内在心灵世界表现的共时存在,武帝时代的小赋有了许多真情的抒发,多了隐喻讽刺的“比兴”寄托。《史记》由于曲折隐晦的抒情赢得了“无韵之离骚”的美誉。从史传散文、传记文学发展的角度来讲,《史记》的出现代表着重要的嬗变转型。李陵事件毁掉了司马迁的身体,但成就了伟大的《史记》。从李陵事件的意义对司马迁和《史记》的成书及其性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这个事件玉成了伟大的文史学家,《史记》成为了一部伟大的文史巨着。纪传体的《史记》从文学角度来看,就是历史的纪传化,人生的故事化。论文对《史记》的小故事文本进行了品评细读,有了不少新的发现。“写心”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虽早就存在,但其表现与西方差别非常之大,东方文学的写心带有鲜明的民族性。论文从司马子长之心、历史人物之心、互见妙法写心、写心富有意义四个方面对《史记》写心学进行初步的论述,希望能引起学界对中国写心学的关注和重视。《史记》为历史人物写心分为直写法与曲写法两种。空白法为曲写法中的一种,就是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心理不直接用丰富具体的语言进行揭示,而是简单描写,少写甚至不写。“互见法”与《史记》的写心有着密切的关系,互见法的普遍使用表明了对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看法,反映了子长之心;在通过互见法对不同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对比中,表露了历史人物之心。从互见法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韩信的“谋反”,我们能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韩信谋反之罪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薄太后为周勃的“辩护”、彭越的冤案、萧何的遭遇等,从互见法的角度分析,可以证明韩信的清白。韩信谋反案在档案文书中早有记载,司马迁作为汉朝史官,只能按照“爰书”叙史,这其实是另一种意义的“实录”。对于韩信的悲惨遭遇,司马迁有自己的评判,司马迁通过多处互见法的灵活使用透露出了许多重要信息。韩信被灭族,这是刘邦、吕后忌惮其能的结果。马迁在《史记》中的“写心”富有意义,不但表现了历史人物的心理,而且还借历史人物、事件来写出了司马迁的“心史”,所以《史记》是一部抒情之书,还能有助于“成一家之言”。我们要大力提倡对《史记》写心学的研究,加强对中国传记文学的写心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心就是写人,笔者期望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建立起我们自己的传记写心学、中国文学写心学。

梁帅[4](2017)在《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戏曲活动研究,是笔者对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特定人群戏曲活动的梳理与讨论。得益于旗人在北京的社会地位,他们的戏曲活动介于北京市井梨园戏曲活动与宫廷戏曲活动之间。旗人对戏曲的喜爱由来已久,早在入关之时,他们便表现出对戏曲的酷爱。顺康雍三朝是北京旗人戏曲活动形态的孕育期,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的诸形态,皆在此时形成。道咸时期,受到宫廷戏剧变革的深刻影响,旗人戏曲活动重心集中到北京的王公贵族府邸及市井梨园。在旗人捧角之风的影响下,清末伶人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旗人沉迷戏曲的行为,引起了当朝者的诸多不满。为了阻拦旗人观剧,政府遂颁布了许多禁戏条例。这些举措虽对旗人的观剧活动带来了许多不便,但是它最终还是淹没在旗人高涨的嗜戏热潮中。晚清民国北京旗人对近现代戏曲发展的贡献集中在三点:演剧、研究、创作。演剧方面,乾隆朝的《燕兰小谱》所记白二、八达子,是第一代技艺卓群的旗籍伶人。晚清旗人登台唱曲者更多,并在清末民国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票房”与“票友”是旗人对中国戏曲文化的特殊贡献,亦真实反映出旗人演剧水准的上乘。戏曲研究作为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形态的重要方面,展现了旗人对戏曲的深层认知。昭梿的《啸亭杂录》、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等笔记,描绘了许多京师戏曲活动场景,反映出此期旗人戏曲关注视角的变化。旗人真正意义上的戏曲研究,肇始于清末民国的庄清逸、溥侗等人。穆儒丐、景孤血、华粹深、傅惜华、郑骞、吴晓铃等人在民国时期的戏曲研究,更是近代戏曲研究队伍中的重要力量。此外,北京旗籍戏曲研究者的曲艺研究也颇具特色。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戏曲创作收获颇丰。绵恺、顾太清等旗人的戏曲创作,标志着旗人古典戏曲创作的终结。而以载阔亭、庄清逸为代表的皮黄戏剧作家,又助力了清末民国皮黄艺术的发展。在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中,王公贵族是尤为特殊的一个群体。长期居住北京的八旗王公贵族有机会参与紫禁城内的戏曲活动,并对宫廷演剧产生实质性影响。各王公贵族府邸内的戏曲活动也十分精彩,往往家族内几代成员都表现出对戏曲的极大热情。昆弋戏在晚清北京八旗王公贵族府邸的戏曲观演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与皮黄戏早已风靡北京市井梨园全然不同。清代的“王府戏班”是戏班史上一个响亮名字,自乾隆朝允禄府上的大成班始,王府戏班延续数百年。清末奕诉、奕譞和善耆府内的戏班,不仅繁荣了当时京师剧坛,更是对近代北方昆曲的发展产生了直接、深远影响。为了真实呈现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的演进过程,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大量使用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宫中档案》、《内务府来文》等档案,以及晚清民国的报刊杂志、日记等。又为了使研究成果更加可信,笔者还进行了诸多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工作。同时,笔者也十分注重对戏曲文物、戏曲图像的探讨。

李常生[5](2017)在《苏轼行踪考》文中认为林语堂说:「苏东坡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亲民的官,大文豪,创新的画家,大书法家,造酒实验家,工程师,憎恶假道学的人,静坐冥想者,诗人,和谐谑的人。然而这些恐怕还不是苏东坡的全貌。我可以这麽说来作个最好的终结----在中国,一提到苏东坡,总会让人露出真挚而称许的笑容。」九百多年来,有许多学者研究苏轼的文学、思想、艺术,但是没有一个人曾经完整的走过苏轼一生所走过的行程。要追踪与研究苏轼的行踪,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体力。由於缺乏苏轼行走各地的考证,因此,历代有关研究苏轼的论文、书籍当中,总会因此而造成一些误刊和缺憾。特别是方向、位置、时间上的错误。在正式研究苏轼的学问以前,首先必须要研究苏轼曾经去过的地方,并且必须循路线跟随苏轼走一遍,才能深入了解苏轼的一生。有了《苏轼行踪考》这个研究以後,也比较容易继续研究苏轼的文学;哲学、思想与人生观等。这本书,就是作者在全程走过一遍苏轼一生所曾经到过的所有地方,并且经过考证与研究其确实的位置,然後,写出这本《苏轼行踪考》,除了作为继续研究苏轼的文学、哲学、思想与人生观等,作为准备,也希望给其他研究苏轼的学者作为进一步研究苏轼的参考用途。

黄稼辉[6](2016)在《贾谊政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汉初之政治思想家,贾谊一直是研究汉代思想史中绕不过的一个存在。其政治思想对两汉四百年之长治久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贾谊具有以“天下”安危为课题的问题意识,因而其思想往往集中于政治设计之中,由此,理解、阐释贾谊之思想,必然回到其政治设计中来,这就需要我们看待、研究贾谊思想,必须宏观之远眺,而非微观之梳理。贾谊政治思想产生于秦末汉初,有其历史及学术背景。历史上,汉初政治“汉承秦制”,显示出汉廷治国之艰难,无智识设计政治蓝图,只能沿用前朝之治国模式;又因其经济凋敝,人心思定,故“无为而治”,以图休养生息。学术上,贾谊,生长于以洛阳为中心的儒家文化背景下,从小接受《诗》《书》六艺之教,同时因天下之中之地缘优势,而接受了儒家以外之道、法、墨、阴阳等诸家思想。贾谊思想的形成,除历史与学术原因外,还有其现实背景,即“诛吕安刘”、文帝登基、黄老之术继续对江湖与庙堂产生影响,但在黄老之术之“无为”中,有一股儒学之暗流涌动。贾谊在明以“过秦”,实则“戒汉”过程中,提出其政治设计之逻辑起点,即王道论。贾谊认为秦亡于“废王道”,而未如汉初思想家“过秦”之时,一味地谴责秦之“法治主义”。贾谊肯定了秦一统天下之历史作用,同时肯定了秦北击匈奴之功绩。贾谊之观点,为武帝与桑弘羊所接受。但这都是贾谊政治思想之表象,贾谊依然想上溯周文,构建王道盛世,故其在阐释“先王之道”时,依然以王道为视域,提出其别具一格之安边策,以招降匈奴。贾谊之“君道论”为其政治设计之重要环节,有两个内在特征,其一是“势”,是治国之依托,可避免社稷为墟。君王应当有分辨“势”是否转移之能力。其二是“明”,只有“明”才能辨其“势”,才能明了“天下大势”。“明”与“诚”二元一体。“势”与“明”是贾谊君道之内在特点。由此,贾谊提出“君道”何以可能的问题,即“立君之道”和“为君之道”。“立君之道”阐述立君之合理性,“为君之道”侧重于阐述君主行为之实然性。只有明白“立君之道”,才能理解“为君之道”,这是贾谊“君道论”中最有价值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忽略的地方,但贾谊文本呈现了这种内在的逻辑结构。有了指导思想“王道论”,有了实行“王道”的“君主论”,贾谊在其政治设计中主张“礼治论”,而非秦之“法治论”。贾谊主张礼乐为主,法治为辅,教化为主,刑罚为辅,以儒学为核心,推行“礼治”。贾谊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王道盛世。贾谊之“礼治”,源于汉初之两大乱象,其一是诸侯国之“僭越”;其二是民俗奢侈,无亲亲尊尊。贾谊指出,诸侯国“僭越”是因为无制可依,诸侯王又有“布衣昆弟”之心。因此贾谊提出温和的推恩众建之方案,以强干弱枝,分割诸侯。而民俗奢侈,无亲亲尊尊是因为汉初社会由秦末而来,六国纵横之士习气未消。于是汉廷通过皇帝下诏书之形式移风易俗,从而固国家,定社稷,使君无失其民。民本思想是贾谊政治思想之最重要部分,主要强调以民众为治国安邦之学说。儒家以民为本,强调君民之间的张力。在这种关系中,他们强调“民”为“本”之重要性。贾谊之民本思想是古代最为系统的民本思想,它上承先秦民本思想之精华,下启汉以后两千年民本思潮,将尊君之目的指向“民”而不是“君”,为文帝之治国方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依据。贾谊之民本思想,以儒家之仁政爱民为特点,提出“重民”、“安民”、“富民”、“民议”等核心观念,为儒学与皇权之融合奠定了基础。

张海波[7](2015)在《银雀山汉简兵书类文献校释》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以银雀山汉简中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以及《尉缭子》、《守法守令等十三篇》、《佚书丛残》中的论兵部分为主要研究对象。论文的“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银雀山汉简的出土地点以及竹简的基本情况和整理出版情况,然后确定本文的研究范围,最后对本文涉及的兵书颊文献的研究概况进行简单的综述。正文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是文本校读部分。此部分只对整篇有传世文献可以对读的《孙子兵法》、《尉缭子》以及《王兵》、《兵令》、《将过》三篇进行文本校读,校读主要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表格下有校记。部分可以和传世文献对读的篇章,直接在中篇“简注”里说明。中篇是简注,这是本文的主体,主要有“解题”、“编联”、“释文”、“简注”四部分。每一篇简文都有“释文”、“简注”两部分,“解题”、“编联”有无视具体情况而定。“解题”主要介绍简文的一些基本情况;“编联”主要是对学术界已有观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利用现代笔迹学原理,结合竹简形制及文义,参考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编联有疑问的部分篇章的竹简顺序进行调整;然后是根据竹简图版,并结合诸家研究成果,严格隶定的“释文”;最后是“简注”,此部分只采用相关研究论着中正确的、重要的观点,那些重复的、可有可无的、错误的观点不再收录。下篇是附录与参考文献。本文附录有八,其中附录一是研究相关问题的五篇小文章。然后是简称表;《孙子兵法》图版着录重见表;《银壹》、《银壹(1975)》、银简《孙子》着录情况对照表;《银壹》、《银贰》与《银壹(1975)》简号对照表;银雀山汉简各篇存篇题情况表。最后将“阴阳时令、占候之类”中除《天地八风五行客主五音之居》外其他篇涉及军事的简文,尚未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筒[叁]》中涉及军事的简文放在附录七、八中。

弋舟[8](2014)在《我在这世上太孤独》文中研究说明写在前面:以孤独之名起初接受这个写作计划时,我一直拿不定主意。对于我国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诸般问题,尽管早有耳闻,并且自己的家庭也有切身的体会,但严肃地以文字方式去触碰,却一直没有动过念头。首先,这个问题在我心里,隐隐地便可以感觉到其格外的芜杂和庞大,大到似乎难以靠一己之力去触摸;其次,这个问题所隐含的那种几乎不用说明的"悲剧性"气质,也令人内心不自觉地便予以了规避。这就像是死亡本身,尽管是我们永恒的困境,但谁都不愿主动地提前感受——就让它悬浮在我们

张静[9](2014)在《定州汉墓竹简和上孙家寨汉墓木简集释》文中研究指明1973年在河北省定县八角廊40号汉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和1978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115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木简,这两批材料内容多是古代典籍和兵法,一经发表,即引起学界的重视。随着材料的公怖,学者对《论语》、《孔子家语》、《文子》、《六韬》的版本流传、真伪、成书时代、作者、与相关典籍的关系等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有鉴於此,本论文以定州汉墓竹筒已发表的《论语》、《儒家者言》、《文子》、《六韬》四部分和上孙家寨木简为研究封象进行集释,并对相关问题造行讨论。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分别对定州汉简和上孙家寨木简墓葬的发掘和竹简的出土情况、竹简的整理情况及图版发表、研究成果等进行概述。然后就已发表的《论语》、《儒家者言》、《文子》、《六韬》四部分不同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涉及版本的流传、性质、真伪、成书时代、作者、与相关典籍的关保等方面。上孙家寨木简介绍了墓葬的发掘及木简出土情况、木简的整理与发表情况、木简图版发表情况及木简的研究概述。第二部分是“释文和集释”,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分为定州汉墓木简集释和上孙家寨汉墓木简集释两章,对诸家的观点进行相对全面的集释,涉及解题、文字训诂等方面。第三部分是“定州汉墓竹简与传世文献的对读”,是以表格形式对简本及相关传世文献造行对读。包括《论语》、《儒家者言》、《文子》、《六韬》与传世文献的对读。第四部分是“附录”,包括图版着录情况表、已公布的图版及摹本,以便於相关研究者查阅。

陈成吒[10](2014)在《先秦老学考论》文中研究表明先秦老学主要包含老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的原始面貌,以及先秦哲人对相关问题不断研习所形成的学术发展进程等两个层面的内容。老子为春秋时宋国彭城人,幼时学道于商容,历任甘国礼官、周柱下史、周征藏史等职,最终告老归沛讲学。老子传道甚广,为子学时代正式开启的标志性人物;《老子》原始面貌为五千余言本,分篇为二,上“德”下“道”,其分章、文字则皆需重新勘定。《老子》为老子亲述、关尹子整理而成。此从文献记载、老子与《老子》思想的重合现象,以及《老子》成书方式、年代等特征可证;老子思想是指老子个人对其所关注问题的思考。老子继承了春秋时期盖天说知识,以及“太一”宇宙观,发展出了独特的“道”理念。在面对社会现实时,强调“用道”——以“天道”指导“人道”,从而建构出了系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系,其最终目的是令世人法“道”行“德”,天下平和。春秋时期,老学即获得了极大发展。孔子为现在所知老子弟子中最早入室者,其坚守了老子早期的礼乐思想;关尹子除整理老子后半生的思想外,也传有《老子》“太一生水”注本,其发展了老子“太一”、保身、藏身等思想;文子,即文种,与阳子居、伯矩等皆是明王论老学的代表;壶丘子、亢仓子、南荣趎等则分别从“道”的独立、不显、完满等理念中,发展出“游”、“藏”老学。老莱子则接受了柔舌之理,并发展为隐士治国论,为无政府主义老学先声。除老子亲传弟子开创老学发展先河外,其他春秋诸子以及老子再传弟子等也为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邓析子开创“刑名”老学;伍子胥、孙子添翼“兵道”老学;范蠡为老子再传弟子,推进了老学在治国、兵道思想方面的发展;孔子弟子也为老子再传弟子,颜回、子贡、公孙尼子、子夏、曾子等对老学皆有不同的发明。战国前期,天下进入无霸时代,心性老学仍为主导,刑名老学则继续蓄势待发。子思老学仍遵从心性论与明王论;墨子则吸收老学基本观念,形成其“天”、“鬼”思想体系;列子为老子再传弟子,发展了“游”、“梦”老学;魏文侯庭下贤能汇聚,田子方、段干木等续守养生老学,李克、吴起则推进刑名、兵道老学发展;周太史儋则为黄帝学派老学先驱;此后,子思弟子郭店楚墓主人高尊老子,改造其书,试图建立全面儒家化的老学。战国中后期,梁惠王、齐威王称王,王霸理念荡然无存,诸侯彻底走上争并天下之路。一方面心性老学仍继续发展,如告子、杨朱老学即是典型代表。另一方面,刑名老学开始大放异彩,如惠施、申不害、尸子、商鞅等对老学的研习即是其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黄帝学派也应运而生,其核心内容多源于对各种老学思想的吸收转化:宋鈃、尹文子继续发展心性老学,慎到使黄帝学派帝道老学系统化,《黄帝四经》则为黄帝学派老学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刑名老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庄子在黄帝学派直接影响下,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老学路径,也极大地改变了老学的基本特质。在黄帝、庄子等学派老学的直接影响下,屈原接受了相关老学的修仙、治国理念,荀子则明确分野儒道,对老学进行了全面批判,并吸收转化相关思想,且具有刑名倾向;韩非子老学则是上述刑名老学洗礼下的产物,它将先秦刑名老学推向了新的高度。《吕氏春秋》对老学的研习转化,颇具杂家特点,体现了战国晚期统和派老学的最终登场。

二、由孙子不学中文所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孙子不学中文所及(论文提纲范文)

(1)论苏轼元佑时期的书法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原则
第一章 苏轼元佑时期书迹考略
    第一节 尺牍诗简
    第二节 碑版铭刻
    第三节 日常创作
    第四节 其他书迹
第二章 苏轼元佑中的书艺成就
    第一节 书艺大进
    第二节 书名大兴
    第三节 方驾颜杨
    第四节 佳作频出
第三章 苏轼元佑书法成就探因
    第一节 颜杨为主的大力取法
    第二节 如虎添翼的书法交游
    第三节 得心应手的书写状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寒食帖》书写时间刍议
附录二 苏轼元佑时期书法年表
附录三 苏轼元佑时期书迹选录
致谢
读研期间科研及获奖

(2)明代处衢严作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明代处、衢、严作家研究的述评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二、明代处衢严作家研究的状况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四、若干说明
    第二节 自然环境、历史地理与社会发展概况
        一、自然环境与历史地理
        二、社会发展概况
    第三节 明代处衢严作家的概况
        一、作家的空间与时间分布
        二、作家群体与作家作品特征
第一章 明代处州作家
    第一节 明前期以刘基家族为代表的处州作家
        一、刘基的生平与着作
        二、刘基的文学作品
        三、刘琏、刘璟和刘廌
        四、叶子奇
        五、永乐至宣德间的作家
    第二节 明中期处州作家
        一、缙云作家群
        二、遂昌作家
        三、其他地区作家——何镗和陈中州
    第三节 明后期处州作家
        一、郑汝璧
        二、项应祥
        三、郑赓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明代衢州作家
    第一节 明初至正德年间的衢州作家
        一、金实
        二、胡超
        三、方豪
        四、吾谨
    第二节 嘉靖年间的衢州作家
        一、徐鸣銮徐惟辑父子
        二、宋淳
        三、徐霈
        四、张文介
        五、童佩
        六、柴惟道
    第三节 万历至明末的衢州作家
        一、万历至崇祯间的文章大家
        二、万历至崇祯间的笔记作家
        三、释传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代严州作家
    第一节 明初严州作家
        一、邵亨贞
        二、鲁渊
        三、徐尊生
        四、明前期其他诗文作家
        五、徐(田臣)与《杀狗记》
    第二节 正统至正德间的严州作家
        一、正统至正德间以商辂为代表的严州官僚作家群
        二、商辂
        三、姚夔
        四、徐贯
        五、明中前期其他严州作家
    第三节 正德以后的严州作家
        一、徐楚父子与《青溪诗集》的编纂
        二、明中后期到明末的严州作家
        三、其沧与《三社记》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一:明代处州、衢州、严州作家存世别集情况
    一、明代处州作家存世别集
    二、明代衢州作家存世别集
    三、明代严州作家存世别集
附录二:明代处州、衢州、严州作家小传
    一、明代处州作家小传
    二、明代衢州作家小传
    三、明代严州作家小传
参考书目
    一、诗文总集、选集与作家别集、着作文献
    二、诗话、史料、传记、方志
    三、今人编纂文献、现代研究专着与学位、期刊论文
致谢辞

(3)汉武新政背景下的文学嬗变研究 ——以司马迁《史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内容
    三、思路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汉武新政
    第一节 汉武新政实施的背景
        一、汉武帝亲政前后
        二、多欲与仁义的统一
        三、是非功过的论说
    第二节 汉武新政的具体内容
        一、思想文化政策:由黄老百家到外儒内法
        二、政治制度:由藩国割据到中央一统
        三、经济政策: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
        四、军事政策:由被动防御到四边出击
第二章 汉武新政与文人心态、文学创作心理的关系
    第一节 武帝之前的意气风发的士人
        一、战国之士:独立自由,平交王侯
        二、汉初之士:优游藩国,彬彬之盛
    第二节 从楚地骚风到汉武气象
        一、汉初的楚地骚风
        二、汉武气象的形成
    第三节 新政背景下的文人矛盾心态
        一、武帝的文学创作及其意义
        二、武帝时期文人的矛盾心态
        三、新政背景下文人的创作心理
第三章 汉武新政背景下的文学嬗变
    第一节 新政与文学创作主体的变化
        一、娱游文人与权贵的人生互补
        二、文学的赋颂主流与主悲倾向
    第二节 新政与文学观念的转变
        一、文学的经学化
        二、“班马”文学观
        三、大美文学观
    第三节 文学体制的新变与成熟
        一、大赋的成熟定型
        二、五言诗歌的发展成熟
        三、各体散文的新变与发展
    第四节 文学抒情方式的嬗变
第四章 《史记》——汉代文学嬗变的典范之作
    第一节 李陵事件的意义
        一、李陵事件之来龙去脉
        二、人生思考
        三、发愤着书
    第二节 纪传体写人与人生故事化
        一、纪传体写人
        二、人生故事化
    第三节 史记写心学刍论
        一、写心古已有之
        二、司马子长之心
        三、历史人物之心
        四、互见妙法写心
        五、写心富有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出版发表成果

(4)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原由及意义
    二、课题名称的范畴界定及学理依据
    三、本课题学术研究的回顾
    四、既往研究成果之反思与检讨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的整体演进
    第一节 清前中期北京旗人戏曲活动形态的形成
        一、入关前满洲地区的戏曲活动——旗人观剧热潮的萌生
        二、清前期北京旗人的戏曲活动——旗人戏曲活动形态的形成
        三、乾隆朝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的新变
    第二节 道咸两朝北京旗人戏曲活动中心的下移:由道光元年裁撤外学伶人说起
        一、道光朝内廷演剧变革及对北京八旗贵族戏曲活动的影响
        二、道光朝北京戏曲活动的发展与旗人观演剧活动的转变
        三、咸丰朝后期旗人戏曲活动的回暖
    第三节 同光两朝旗人观剧活动的高涨——兼谈清末伶业地位的提高
        一、同治朝内城演剧场所的复苏
        二、光绪朝中后期伶业地位的提高——以旗人与伶人关系的检讨为中心
        三、王朝的衰落与最后的放纵:宣统朝旗人“忘我”的戏曲活动
        四、清末社会舆论关于旗人戏曲活动评论的两极分化
    第四节 民国八旗族裔社会地位的变化及他们的戏曲活动
        一、北京八旗社会的瓦解:民国初期北京旗人的社会地位与生计状况
        二、民国八旗贵族的遗民世界及他们的观演剧活动
        三、民国时期北京旗人戏曲活动形态的多样
第二章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观剧活动
    第一节 晚清民国北京八旗王公贵族府邸观剧活动考述
        一、庄王府观剧历史之久远
        二、恭王府观剧之瞩目
        三、庆王府观剧之奢靡
        四、车王府观剧内容之丰富
        五、醇王府观剧之痴迷
        六、肃王府观剧、演剧、编剧等多样的戏曲活动形态
        七、晚清民国北京八旗王公贵族府邸的戏楼(台)
        八、晚清民国北京八旗王公贵族府邸观剧活动的整体特点及戏曲史地位
    第二节 晚清禁戏法令与旗人观剧环境的建构
        一、承上启下的嘉庆朝:晚清北京旗人观剧活动环境的初步建构
        二、言无二贵、法无两适:道光朝对北京旗人观剧活动的严厉查禁
        三、查禁力度的衰退:咸同两朝对北京旗人观剧活动的管控
        四、亡羊补牢:光宣时期对北京旗人观剧活动的查禁
        五、晚清政府针对旗人的观剧法令及其效力:辩证看待禁戏举措与京师旗人的赏戏行为
        六、相得益彰:晚清中央针对旗人与全体民众的禁戏法令之比较
    第三节 晚清民国“关公戏”、“包公戏”在旗人生活圈的盛行
        一、晚清北京“关公戏”与“包公戏”的扮演与禁演
        二、一场由上而下的“关公戏”改革——晚清八旗观演文化影响下《青石山》曲本的革新
    第四节 晚清民国旗人观剧氛围影响下的旗装戏形成与发展
        一、晚清八旗贵族文化的哺育——旗装戏的形成
        二、萧太后——旗装戏形成的标志
        三、从萧太后到铁镜公主——旗装戏的转型
第三章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演剧活动(一)
    第一节 晚清民国北京戏曲舞台上的旗籍伶人
        一、政府对旗人登台唱曲的无奈与妥协:晚清旗籍伶人纷纷涌现的客观原因
        二、崭露头角——道光朝至光绪初年的旗籍演员
        三、演剧队伍的壮大——清末民初的旗籍伶人
        四、走出北京:民国中后期的旗籍伶人
    第二节 晚清北京票房的形成与发展
        一、由龙票谈及民国文人对票房及票友产生原因的错误认识
        二、从曲艺到戏曲——晚清票房活动内容的转变
        三、晚清北京的票房分布及其发展
    第三节 晚清民国北京旗籍票友的演剧活动及其影响
        一、旗人玩票之风的盛行
        二、旗籍票友下海的主客观原因
        三、晚清民国旗籍票友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第四章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演剧活动(二)
    第一节 晚清北京八旗王公贵族组织宫廷演剧活动考论
        一、晚清八旗王公向昇平署进呈伶人
        二、晚清八旗王公组织宫廷礼乐活动
        三、晚清八旗王公贵族观演内廷演剧活动
        四、内务府大臣对宫廷戏剧活动的管控
        五、晚清八旗王公贵族组织宫廷演剧活动对宫廷演剧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晚清民国北京八旗王公府邸内演剧活动的承担者:王府戏班活动考论
        一、晚清王府戏班的基础:乾嘉时期的“王府大班”、“王府新班”以及“和春班”
        二、王府戏班运营模式在嘉庆朝至同治朝的新变与回归
        三、清末王府戏班的鼎盛——奕譞和善耆的王府戏班
        四、晚清王府戏班的戏曲史贡献
第五章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戏曲研究
    第一节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笔下的戏曲活动记载
        一、昭梿的“尚昆抑弋”——兼谈九思堂本对《啸亭杂录》原本的删改
        二、《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纷繁多姿的京师戏曲活动
        三、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笔记中戏曲史料的变化
    第二节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研究的专案探讨
        一、以示忠心、阐扬风教:爱新觉罗·绵恺与《灵台小补》
        二、对皇族观演文化的探讨——末代庄亲王爱新觉罗·溥绪的戏曲研究
        三、近代戏曲批评史上的奇葩——“遗民”穆儒丐和他的戏曲研究
        四、古人所以馀裕,后进所以莫遑:傅惜华、吴晓铃、郑骞等学者民国期间的戏曲研究
    第三节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研究的动因、视角
        一、夫文心者,言为文旨用心:研究之动因与肇始
        二、性各异禀:旗人戏曲研究视角的独特
        三、旗籍戏曲研究者对北京传统曲艺研究的推动
第六章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戏曲创作
    第一节 晚清北京旗人的杂剧创作
        一、绵恺及其杂剧《业海扁舟》
        二、存韫斋
        三、佑善
    第二节 场上之曲——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皮黄戏创作
        一、晚清民国皮黄戏创作的重要力量:京师旗籍票友
        二、载阔亭与庄清逸“因人设戏”的编剧实践
        三、清末民国京师旗籍票友皮黄戏创作的意义及影响
    附:明清宗室视野下的清代宗室子弟的戏曲创作
        一、根干丽土而同性——清前中期八旗宗室剧作家及其剧目
        二、循环相因——宗室剧作家创作之因袭与传承
        三、参伍因革,通变之数——晚清民国宗室剧作家创作的新变与革新
结语
    一、社会阶层的差异与戏曲活动的差别
    二、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对当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借鉴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心得
附录一: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编年(晚清部分)
附录二: 晚清民国北京旗籍名伶点将录
附录三: 晚清民国北京旗籍剧作家及剧目知见录
参考书目
后记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5)苏轼行踪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册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撰写“苏轼行踪考”之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三章 研究目标、内容和表达的方式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理论
        第五章 完成“苏轼行踪考”後的後续研究
    第二篇 苏轼源乡及先祖
        第一章 苏轼源乡
        第二章 眉山
        第三章 苏轼族系
    第三篇 眉山苏轼
        第一章 苏轼出生时与出生地考
        第二章 苏轼十岁前纪事
        第三章 苏轼十一至二十岁纪事
        第四章 嘉佑元年(1056)丙申
    第四篇 第一次进京
        第一章 嘉佑元年(1056)丙申,苏轼赴京
        第二章 嘉佑二年(1057) 丁酉
    第五篇 母丧回乡
        第一章 嘉佑二年(1057)丁酉,母丧回乡
        第二章 嘉佑三年(1058)戊戍
        第三章 嘉佑四年(1059)己亥
    第六篇 三苏南行行踪考
        第一章 南行前集行踪考
        第二章 南行後集行踪考
        第三章 总结
    第七篇 第二次进京
        第一章 嘉佑五年(1060)庚子
        第二章 嘉佑六年(1061)辛丑
    第八篇 陕西凤翔倅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嘉佑六年(1061)辛丑,苏轼赴凤
        第三章 嘉佑七年(1062)壬寅
        第四章 仁宗嘉佑八年(1063)癸卯
        第五章 治平元年(1064)甲辰
        第六章 结论
    第九篇 第三次入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治平二年(1065)乙已
        第三章 治平三年(1066)丙午
    第十篇 父丧回乡守丧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治平四年(1067) 丁未
        第三章 熙宁元年(1068)戊申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十一篇 第四次入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熙宁二年(1069)己酉
        第三章 熙宁三年(1070)庚戍
        第四章 熙宁四年(1071)辛亥
        第五章 本篇小结
    第十二篇 任杭州倅
        第一章 宋代杭州
        第二章 熙宁四年(1071)辛亥
        第三章 熙宁五年(1072)壬子
        第四章 熙宁六年(1073)癸丑
        第五章 熙宁七年(1074)甲寅
        第六章 本篇结论
    第十三篇 山东知密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熙宁七年(1074)曱寅
        第三章 熙宁八年(1075)乙卯
        第四章 熙宁九年(1076)丙辰
        第五章 本篇结论
    第十四篇 江苏知徐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熙宁九年(1076)丙辰
        第三章 熙宁十年(1077) 丁已
        第四章 元丰元年(1078)戊午
        第五章 元丰二年(1079)戊午
        第六章 本篇结论
下册
    第十五篇 江苏知湖与乌台诗案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丰二年(1079)苏轼行踪考
        第三章 乌台诗案纪事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十六篇 贬谪黄州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丰三年(1080)庚申
        第三章 元丰四年(1081)辛酉
        第四章 元丰五年(1082)壬戊
        第五章 元丰六年(1083)癸亥
        第六章 元丰七年(1084)甲子
        第七章 本篇结论
    第十七篇 万里来去,登州五日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丰七年(1084)曱子
        第三章 元丰八年(1085)乙丑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十八篇 第六次入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丰八年(1085)乙丑,离登赴京
        第三章 元佑元年(1086)丙寅
        第四章 元佑二年(1087) 丁卯
        第五章 元佑三年(1088)戊辰
        第六章 元佑四年(1089)己已
        第七章 本篇结论
    第十九篇 浙江知杭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佑四年(1089)己已,苏轼离京赴杭
        第三章 元佑五年(1090)庚午
        第四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
        第五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篇 第七次进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
        第三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入京城後纪事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一篇 安徽知颍与江苏知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苏轼离京赴颍
        第三章 元佑七年(1092)壬申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二篇 第八次进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佑七年(1092)壬申,离扬後
        第三章 元佑八年(1093)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三篇 河北知定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佑八年(1093)苏轼出京赴定
        第三章 绍圣元年(1094)甲戍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四篇 贬谪惠州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绍圣元年(1094)曱戍,苏轼贬惠
        第三章 绍圣二年(1095)乙亥
        第四章 绍圣三年(1096)丙子
        第五章 绍圣四年(1097) 丁丑
        第六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五篇 贬谪儋州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绍圣四年(1097)丁丑,苏轼贬儋
        第三章 元符元年(1098)戊寅
        第四章 元符二年(1099)己卯
        第五章 元符三年(1100)庚辰
        第六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六篇 北归常州,埋骨郏县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符三年(1100)庚辰,苏轼北归
        第三章 建中靖国元年(1101)辛已
        第四章 本章 结论
    第二十七篇 结论
        第一章 新发现与新理解的阐述
        第二章 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难题
        第三章 继续解决难题的方法
附件
主要参考文献
後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贾谊政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之提出
    二、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
    三、研究综述
第一章 历史、现实及其学术背景
    第一节 “汉承秦制”的弊端与“无为而治”的“国是”
        一、在楚制与秦制之间
        二、“汉承秦制说”的质疑及其弊端
        三、无为而治的“国是”及其弊端
    第二节 贾谊政治思想的现实背景
        一、“诛吕安刘”及其影响
        二、汉文帝与黄老之术
        三、汉初儒学之暗流涌动
    第三节 贾谊的学术背景
        一、贾谊缘何以儒学为其学术基础
        二、以洛阳为中心的儒家文化背景
        三、贾谊儒家以外的学术背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王道论
    第一节 汉初的“过秦”思潮
        一、陆贾等人之“过秦”
        二、贾谊之“戒汉”
        三、汉初“过秦”思潮的总结:以《盐铁论》为依据
    第二节 贾谊之王道论
        一、何谓王道?
        二、贾谊之王道论
        三、贾谊之王道论对汉廷的影响
    第三节 王道论视域下的安边策
        一、安边策之前状:用兵或者和亲
        二、安边策之核心:招降
        三、安边策之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君道论
    第一节 君王之“势”论
        一、先秦之“势”
        二、贾谊之“势”
        三、贾谊之“势”的意义
    第二节 君王之“明”论
        一、儒、道之“明”
        二、贾谊之“明”
        三、贾谊之“明”的意义
    第三节 贾谊的君道论
        一、荀子、贾谊之“立君之道”
        二、贾谊的君道思想之来源
        三、贾谊的君道之可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礼治论
    第一节 汉廷与诸侯国的礼治思想
        一、汉廷与诸侯国紧张的原因
        二、贾谊对诸侯国礼治所做的思考
        三、贾谊思考之影响
    第二节 贾谊的礼治论与移风易俗
        一、贾谊之前对风俗之认识
        二、贾谊对社会风俗之批评
        三、贾谊制礼移风易俗的意义及其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本论
    第一节 贾谊民本论之源流
        一、《尚书》之民本论
        二、《左传》之民本论
        三、《孟子》之民本论
        四、《荀子》之民本论
    第二节 贾谊的民本论
        一、重民思想
        二、安民思想
        三、富民思想
    第三节 贾谊的民本论对汉廷之影响
        一、贾谊民本论对汉廷学者之影响
        二、贾谊民本论对汉廷官吏之影响
        三、贾谊民本论对文、景二帝之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为天下政治设计的儒者——贾谊
    一、以天下为课题的问题意识
    二、长治久安的政治设计者
    三、一个“理想纯粹”的儒者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银雀山汉简兵书类文献校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上篇
    壹、《孙子兵法》文本校读
        一、计
        二、作戟
        三、谋攻
        四、形
        五、势
        六、实虚
        七、军争
        八、九变
        九、行军
        十、九地
        十一、火攻
        十二、用间
    贰、《尉缭子》中兵书部分文本校读
        一
        二
        三
    叁、其他篇章文本校读
        一、王兵
        二、兵令
        三、将过
中篇
    壹、《孙子兵法》简注
        一、计
        二、作戟
        三、谋攻
        四、形
        五、势
        六、寅虚
        七、军争
        八、九变
        九、行罩
        十、地形
        十一、九地
        十二、火攻
        十三、用间
        十四、吴问
        十五、四变
        十六、黄帝伐赤帝
        十七、地形二
        十八、见吴王
        附:《孙子兵法》篇题木牍
    贰、《孙膑兵法》简注
        一、擒庞涓
        二、见威王
        三、威王问
        四、陈忌问(?)
        五、篡卒
        六、月戟
        七、八阵
        八、地葆
        九、执借
        十、兵情
        十一、行篡
        十二、杀士
        十三、延气
        十四、官一
        十五、五教法
        十六、强兵
    叁、《尉缭子》中兵书部分简注
        一
        二
        三
    肆、《守法守令等十三篇》中兵书部分简注
        一、守法
        二、守令
        三、库法
        四、王兵
        五、兵令
    伍、《佚书丛残》中兵书部分简注
        一、将败
        二、将失
        三、兵之恒失
        四、地典
        五、客主人分
        六、善者
        七、五名五共
        八、起师
        九、奇正
        十、将义
        十一、观法
        十二、程兵
        十三、将德
        十四、将过
        十五、曲将之法
        十六、雄牝城
        十七、五度九(?)
        十八、稹疏
        十九、遥卒
        二十、十阵
        二十一、十问
        二十二、略甲
        二十三、天地八风五行客主五音之居
        附:图版仅见於《银雀山汉墓竹简[壹](1975)》的竹简
下篇
    附录一:相关问题研究
    附录二:简称表
    附录三:《孙子兵法》图版着录重见表
    附录四:《银壹》、《银壹(1975)》、银简《孙子》着录情况对照表
    附录五:《银壹》、《银贰》与《银壹(1975)》简虢对照表
    附录六:银雀山汉简各篇存篇题情况表
    附录七:“阴阳时令、占候之类”中除《天地八风五行客主五音之居》外其他篇涉及军事的简文
    附录八:尚未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叁]》中涉及军事的简文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8)我在这世上太孤独(论文提纲范文)

写在前面:以孤独之名
乡间
    老原:我现在五分钟能走完的路,就用十分钟走
    韩婆婆:我现在就求菩萨让我还能动个十年
    原大妈:要说我已经习惯寡妇的日子了。这话虽不是假话,可也不都是真话
    郭奶奶:可青海我今天不回去,说不定也就没有明天了
    老陆:动不了了就靠政府嘛。我就不信政府能让我躺着等死
    三理娘:周围乡亲都是老人,彼此之间即使有照应的心,也都没那个力气了
    郭婶:农民咋?农民就不养老人了?那祖辈人都是咋活的?老了就让饿死去
    老何:你说现在农村像个啥?我看像个火药库嘛,每个老汉都是个炸药包
    何婶:我现在最遗憾的是,没给闺女们拉扯过娃
    老周:人要是金贵自己,才会金贵自己的身体
城市
    曹姐:他们活了一辈子, 知道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
    老杜:都这岁数了又怎样? 都这岁数就可以不要脸了吗
    李老夫妇:那样实在太孤独了, 在孤独中,人的尊严也会丧失干净
    王妈:六家轮流转,我不就成了个没有自己家的流浪猫了
    罗奶奶:如今的这个国度,还是我们那个产生过唐诗宋词的伟大国度吗
    吴婆婆:就是每次听到门上锁头咣当一声锁下的时候,我这心里就是一颤啊
    杨奶奶:我可不就是像一只老候鸟一样,自己飞着回来了吗
    王姨夫妇:可是现实中,老年人再婚就是这么阻力重重
    李大妈:怕哪天他也在家憋出个毛病来,回头也去跟花草去说上话了
    任兄:中国人到了老年, 以“被人服务”为基本诉求
    徐老:我在这世上太孤独
写在最后:几则新闻,严重的时刻
    新闻一:
        定期为老人清洁家居
        一对一结帮扶对子
        多渠道培训志愿者
    新闻二:
    新闻三:
    新闻四:

(9)定州汉墓竹简和上孙家寨汉墓木简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定州汉墓竹简图版着录与研究概述
        (一)、墓葬的发掘及竹简的出土情况
        (二)、竹简的整理与发表情况
        (三)、定州汉简《儒家者言》、《文子》、《论语》、《六韬》图版发表情况
        (四)、定州汉简研究概述
    二、上孙家寨汉墓木简图版着录与研究概述
        (一)、木简出土情况
        (二)、木简的整理与图版发表情况
        (三)、上孙家寨汉墓木简研究概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定州汉墓竹简集释
    第一节《论语》释文与集释
    第二节《儒家者言》释文与集释
    第三节《文子》释文与集释
    第四节《六韬》释文与集释
第二章 上孙家寨汉墓木简集释
    第一节上孙家寨汉墓木简释文
    第二节上孙家寨汉墓木简集释
第三章 定州汉墓竹简与传世文献的对读
    第一节 竹简本《论语》与传世本《论语》的对读
    第二节 竹简本《儒家者言》与传世文献的对读
    第三节 竹简本《文子》与传世文献的对读
    第四节 竹简本《六韬》与传世文献的对读
附录
    一、简号对照表
        (一)、定州汉墓竹简简号对照表
        (二)、上孙家寨汉墓木简简号对照表
    二、图版及摹本
        (一)、定州汉墓竹简图版
        (二)、定州汉墓竹简图版摹本
        (三)、上孙家寨汉墓木简图版
参考文献

(10)先秦老学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附表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页清单
绪论
    一、先秦老学的基本内容
    二、先秦老学的学术史意义
    三、先秦老学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老子其人考和《老子》原始面貌辨析
    第一节 老子实有其人
        一、老子其人难以否定
        二、老子身份信息考
    第二节 老子生平事迹考
        一、老子行年考
        二、老子与《老子》关系引论
    第三节 《老子》复原是不得已的愚行
        一、《老子》复原是妄念
        二、不得已的愚行
    第四节 《老子》原始字句辨析(上)
        一、“上德不德,……清静为天下正”字句辨析
        二、“天下有道,……恒与善人”字句辨析
    第五节 《老子》原始字句辨析(下)
        一、“道,……没身不殆”字句辨析
        二、“大上,……万物将自正”字句辨析
    第六节 《老子》原始结构考辨
        一、分篇考辨
        二、分章考辨
第二章 《老子》成书问题辨析及老子思想概论
    第一节 《老子》成书方式辨
        一、现存观点述要
        二、“个人着述说”简论
        三、“历史修编说”驳论
    第二节 《老子》的成书年代考(上)
        一、《老子》“文字”运用的时代特征
        二、《老子》“文体”的时代性
        三、《老子》“文风”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 《老子》的成书年代考(中)
        一、《老子》中生产方式与工具的时代特征
        二、《老子》中社会组织编制与运作方面的时代性
        三、《老子》中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时代性
    第四节 《老子》的成书年代考(下)
        一、《老子》传播情况与其时代
        二、《老子》的学术术语与其时代
        三、《老子》的学术思想与其时代
        四、《老子》呈现的学术界生态及其时代性
    第五节 老子思想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
        一、“道”“德”理念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
        二、修身、治国理念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
        三、兵道思想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
    第六节 老子基本思想精要
        一、“太一”而“道”,“道”生万物
        二、“身体”理念的系统建构
        三、“用道”理念与“修德”体系
第三章 春秋时期老子亲传弟子的老学
    第一节 孔子对老子思想的“人道”转化
        一、对“道”、“气”、“神”、“灵”的认知
        二、分离“身心”,细化“知格”
        三、罕言“天道”,高扬“人道”
        四、守虚自损,克己复礼
        五、大同已逝,践行小康
    第二节 关尹子对老子“太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上)
        一、关尹于其人考
        二、《老子》“太一生水”注本为关尹子遗作
    第三节 关尹子对老子“太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
        一、《太一生水》上部分基本内涵辨析
        二、《太一生水》下部分基本内涵辨析
    第四节 关尹子对老子“太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下)
        一、关尹子“太一”老学概论
        二、关尹子“太一”老学的影响
    第五节 文子等人的“明王”老学
        一、文子其人其书考
        二、文子明王论下对“天道”、“人道”的发展
        三、阳子居、伯矩的“明王”老学
    第六节 壶丘子林等人的“隐士”老学
        一、壶丘子林的“游”老学
        二、亢仓子、南荣趎的养生之道
        三、老莱子的赤子柔弱之道
第四章 春秋时期其他诸子的老学
    第一节 邓析子对“刑名”老学的开创
        一、邓析其人及其遗说
        二、邓析子对老子思想的“刑名”转化
    第二节 伍子胥、孙子对老学思想的兵学转化与践行
        一、伍子胥对老学思想的兵学转化与践行
        二、孙子其人其书及其老学渊源
        三、孙子对老学思想的兵学接受与发展
    第三节 范蠡的老学
        一、范蠡其人其书考
        二、范蠡的“天地人”三道老学
    第四节 孔子弟子对老学思想的接受与转化(上)
        一、颜回对老学思想的“心斋”、“坐忘”转化
        二、公孙尼子对老学思想的天理、乐礼转化
        三、子贡对老学思想的研习与扬弃
    第五节 孔子弟子对老学思想的接受与转化(下)
        一、子夏的易道老学
        二、曾子对老学修齐治平体系的明确继承与转化
第五章 战国前期的老学
    第一节 子思、墨子对老学思想的研习与转化
        一、子思对老学思想的“性”“教”转化
        二、墨子对老学思想的“天”“鬼”转化
    第二节 列子的老学
        一、列子其人其书简析
        二、天道生化,万物化生
        三、法“道”修身,贵在虚、游、梦
        四、法“道”治国,贵在持正、盗天
    第三节 魏文侯庭下和周太史儋对老学思想的接受与发展
        一、田子方、段干木的自虚保真之道
        二、李克、吴起对老学思想的兵家、法家转化
        三、周太史儋对老学王霸思想的坚守与发展
    第四节 郭店楚墓主人的儒化老学(上)
        一、郭店楚墓主人身份考辨
        二、郭店楚简《老子》性质相关观点综论
        三、从摘抄现象普遍性、郭店楚简构成规律论简《老》性质
    第五节 郭店楚墓主人的儒化老学(中)
        一、五千言章节分布,简《老》相同情况考论
        二、五千言为一章,简《老》相异情况考论
        三、五千言为相连章节,简《老》相异情况考论
        四、五千言为不相连章节,简《老》相异情况考论
    第六节 郭店楚墓主人的儒化老学(下)
        一、简《老》的儒家化思想主题
        二、“道”的系统继承
        三、“(?)”的儒化建构
第六章 战国后期的老学
    第一节 告子等对老学的养生、刑名转化
        一、告子、杨朱对老学的全生贵我转化
        二、惠施、申不害对老学的刑名转化
        三、尸子、商鞅对老学的刑名转化
    第二节 黄帝学派对老学思想的吸收转化
        一、稷下学宫托古思潮与黄帝学派的产生
        二、黄帝学派代表人物对老学思想的转化
        三、《黄帝四经》对老学思想的接受与转化
    第三节 庄子的老学
        一、“道”生万物,各有“吹”、“言”
        二、体“道”消融,重构“无用”体系
    第四节 屈原与荀子的老学
        一、屈原的修仙与美政老学
        二、荀子和《孔子家语》对老学的认知与接受
    第五节 韩非子的老学
        一、尊崇老子,改造其书
        二、对“道”、“德”体系的继承与转化
        三、对修德思想的发挥与转化
    第六节 《吕氏春秋》的老学接受与转化
        一、“道”生万物,人能知“道”
        二、全天贵生的修身之德
        三、道德义法的治平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一、作者简介
二、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由孙子不学中文所及(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苏轼元佑时期的书法成就[D]. 周康. 西南大学, 2020(01)
  • [2]明代处衢严作家研究[D]. 金磊.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3]汉武新政背景下的文学嬗变研究 ——以司马迁《史记》为例[D]. 张学成. 曲阜师范大学, 2017(02)
  • [4]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研究[D]. 梁帅.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5]苏轼行踪考[D]. 李常生.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6]贾谊政治思想研究[D]. 黄稼辉. 武汉大学, 2016(06)
  • [7]银雀山汉简兵书类文献校释[D]. 张海波. 吉林大学, 2015(08)
  • [8]我在这世上太孤独[J]. 弋舟.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4(04)
  • [9]定州汉墓竹简和上孙家寨汉墓木简集释[D]. 张静. 吉林大学, 2014(04)
  • [10]先秦老学考论[D]. 陈成吒.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来自不会学中文的孙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