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外贸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专业外贸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一、专业外贸企业的出路何在?(论文文献综述)

曹瀚予[1](2021)在《地方创制性立法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地方法之制定、修缮以及运行实践中,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士或许已经觉察到一种现象,即由地方立法直接推动的地方治理乃至国家治理和制度革新,无论是在专家学者们的理论研究中,还是在实务工作者基于立法经验和实践建议建言中,会经常提到几个未能解决的难题:“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如法炮制”的“景观式立法”、法制统一与地方特色的矛盾、立法的创新性不足、立地方立法边界不明、“突破上位法”的合法性质疑等,而这些难题都与地方立法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创制性立法有关。如果将我国整个立法体制视作一个国度,中央立法就是这个国度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统摄管理整个立法国度,制定基本政策,把握发展方向,地方立法则扮演着“执行者”和“协助者”的角色。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出发,地方立法起着“上通下达”的重要作用:协助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中央立法在地方的有效执行、解决中央立法无法独力处理或暂时不宜处理的问题、解决理应由地方自主处理的问题、为中央立法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但随着改革发展进程不断推进,尤其在进入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时期,社会关系愈发复杂,急需新的规则去规范约束,此时国家对地方立法的要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总结过往经验、肯定已有做法,而是要求其在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进行执行性立法的同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具有引领意义的创制性立法。倘若地方立法丧失了创制性,只作为中央立法的实施细则紧随其后,就丧失了其地方性的本质属性。如此,地方立法增加了一个“改革者”、“实验田”的角色。创制性立法作为一种立法类型和立法现象,客观地存在于地方立法之过程中,但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并未引起诸多学者之关注。诸学者所提创制性立法仅是为论证其他主题之需要,而附带说明或借鉴思考,无意作科学周延之诠释,且很多时候将“创制性立法”理解为“立法的创新性”。实际上,在学术研究和立法实践中,这两个概念之间是存在区别的,创制性立法既可以被视为一种地方立法的属性,又可以被视为一种地方立法的类型。将其视作一种立法属性时,“创制性”等同于“创新性”,”“创制性立法”亦即“具有创新性的立法”。就地方立法而言,创制(新)性是一项基本特征,一部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相较上位法若没有丝毫创制,则其必要性势必受到质疑,也很难通过备审制度的监督。此时的地方立法根据不同划分标准,可以分为执行性立法、先行性立法、补充性立法、试验性立法、自主性立法等不同立法类型,即便在执行性法规中也会存在“创制性条款”,从而具备执行性和创制性双重属性,都可以一定程度超出上位法规定的范围。而将其视为立法类型时,创制性立法是与执行性立法相对应的概念,“创制”的涵义在于“创设”、“增设”,以立法目的和立法内容为划分标准,地方立法仅包括创制性立法和执行性立法两种类型。地方创制性立法是指享有地方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为了弥补法律、行政法规等上位法的空白或不足,解决地方出现的具体问题或满足某种需求,就不存在上位法或上位法尚未规定的事项,运用自主立法权制定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创制新的权利义务规范的活动。在从当前各地地方权力机关开展的立法活动境况来看,创制性立法已经成为我国地方立法发展的一个鲜明倾向。与执行性立法相比,创制性立法更能体现地方立法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作为近年来地方立法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力量,必然有其正当性和合理性依据。其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了试验治理理论、国家试错策略论、地方制度竞争论、地方性知识理论、地方法治观理论等诸多法学理论和国家政策。但由于缺乏制度上的规范,创制性立法缺乏统一且完整的判定标准。目前已有的研究对创制性立法的区分大致可以从法对制度和权利的设定、上位法依据、依附关系三种角度出发,但这三种观点都有所欠缺,无论是从逻辑行还是操作性上,很难明确合理地将创制性立法和执行性立法区分开。将判断标准和判断方法结合来看,判断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以及其中的具体条款,可以通过依据性标准、创制性标准以及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则标准三个标准进行认定。而这三个标准又可以通过诸多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予以判断:依据性标准可以通过法的名称和法源条款进行判断;创制性标准可以通过法的权利性条款、义务性条款以及责任性条款加以判断;立法目的和原则标准可以通过立法目的条款和法规内容整体把握。这些标准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很难仅通过其中某一单独标准对地方创制性立法进行准确判断,必须将三个标准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才能更好地对地方立法的属性进行判断。我们可以按照创制性立法的三个判断标准将创制性立法进行分类:按照依据性标准可以分成整体型创制和部分型创制,或者独立型创制和依附型创制,其中后者可以看作是部分型创制的下级分类,这两种分类四种类型表现的是地方立法整部法规或具体条款与上位法的关联性;按照创制新的权利义务性标准,可以分成权利义务型创制和处罚强制型创制,这两种类型表现的是地方性法规中具体的创制内容;按照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则标准,可以分成地方事务型创制和先行先试型创制,表现的是地方立法主体创制性立法的目的是“管理地方性事务”还是“先行先试”,其中自主性立法对应的是地方事务型创制,先行性立法对应的是先行先试型创制。基于无知论的假设和进化论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任何人试图通过理性分析建构出比由经济社会演化而来得更有效的规则,都是不可能的。通过对山东省和几个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的实践进行考察剖析后可以发现,目前的地方创制性立法正面临着“形式增长”、“地方”着力不足、立法供给难以满足地方需求、创制内容与体例结构不匹配、“与上位法不一致”的合法性质疑等困境。出现诸多问题的症结在于央地立法权限的分配问题,包括传统理解下法制统一与地方特色的张力、创制边界模糊、创制能力短缺、中央制约管控与地方有效治理的矛盾、创新试验与既有法制的冲突。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在不断发展中完善的,创制性立法亦是如此。面对以上如此困境,地方立法机关首先应从理论观念上进行革新,主要包括了对“法制统一”原则的再理解、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配置立法供给、正确看待“突破上位法”的合法性问题等。除了通过理念革新外,在新时期下还应当重视大数据技术在地方立法活动中的应用,切实提高地方创制能力外,例如提升创制性立法的公众参与能力、立法后评估水平等,同时还需完善监督和防范机制来防止地方立法权的滥用。

张娟[2](2020)在《“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之都的东莞,吸引了450余万外来劳动力人口。劳动密集型制造工厂,曾是许多入城农民工主要生存场域。如今其所依存外部环境,正发生产业变革与技术颠覆,工厂初阶岗位正被机器人吞噬。而东莞现有技能人才不足20%,人才积累不足以应对产业变革。该研究正是基于此,探讨新生代农民工(以下行文亦简称为“新生代”)在产业变革下之再教育问题及其突围路径。研究意义指向:唤醒新生代再教育认知,重塑产业人力资本投入共识,释放人才红利信号,赋能产业转型。该研究以质性研究掘进,通过文献分析、访谈、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等,透视新生代所生存的产业环境——东莞“智造”,分析产业变革对人才提出新要求,以及新生代个体对自身发展需求。梳理东莞现有新生代农民工培育政策,调研再教育市场供求状况,并基于终身教育理论、生涯发展理论,探讨新生代再教育需求及其实现策略。通过研究得出,东莞“智造”提出了对高技能人才、创造性人才、复合型人才、高学习力人才的新需求;而个人生存与发展已不止步于技能依赖层面,更需融合技术、学历、人文等多重再教育修炼与持续提升,达至教育及人的完整性。在就新生代再教育需求及现状分析中,发现并归纳出以下五个维度的问题:1.觉知困境:对再教育认知不足;2.资源局限:支持要素投入不够;3.供需矛盾:教育市场供求失衡;4.系统缺失:培育体系尚待完善;5.生涯迷途:个人发展欠缺规划。该研究解决对策尝试抛开刻板,并创造性地将上述五个维度问题融入到体系化解决策略之中。基于新生代生涯发展对技能、学历、人文教育的需求为纵轴,并从横向研究与新生代相关各方的支持力量,以系统性思考探讨新生代再教育出路:1.唤醒再教育觉知,推动认知升级;2.构建体系化培育,助力生涯发展;3.探寻再教育之道,融合多维力量;4.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灵活学习。

曾丽颖[3](2019)在《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设计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用人标准的升级,中职学校的主要功能正由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逐步转变为培养技术劳动力,同时兼顾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由于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核心作用,为了应对中职学校功能转变所需要的就业与升学人才培养,一些中职学校相应开发了就业和升学课程。同时,从学生角度出发,中职校以“职普渗透”课程吸引学生,以兴趣课程促进学生的学习。由此,中职学校形成了兴趣、升学、就业三维的校本课程雏形系列。目前这样形成的系列校本课程,由于缺乏统筹规划,课程结构松散,难以满足中职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为此,本研究以两所中职学校为个案,在其实践基础上,提出“三维整合”聚焦后,兴趣课程基础上再分枝的升学、就业系列校本课程,形成生命之树“Y”形结构系列设计。全文构思按“提出问题-梳理研究成果-研究意义-研究理论基础-课程需求与现状调查-‘三维整合’方案设计及理论提升-综合课程设计及理论提升-得出研究结论”的思路展开。利用文献研究法,发现可能创新点,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以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中职校本课程开设情况的问卷调查和案例学校访谈,吸取其校本课程系列开发经验,明确需要解决的顶层设计和综合类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并针对问题,从三个维度整合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聚焦“三维整合”点,开展综合类校本课程设计研究。最后,形成从整体方案设计到针对整合点的综合校本课程、拼盘课程的“三维整合”分层设计,相应地提炼出其系统优化的设计理论。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课程的整体设计,是按以人为本的“三维整合”球形立体统一的建构思路展开的。其核心在于既以学生为本的整合设计,实现三维课程各有其领域和系列模块的椭圆形平面课程展开维度,又统一形成一个相互交叉、渗透多维的立体统一球体。(2)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系列设计,呈现出“职普渗透”拼盘课程为基础,以整合点的三维综合校本课程设计为突破,为后续分枝专业化发展奠基的整体生命之树“Y”形结构。该设计最终呈现横向综合、纵深推进的师生耦合优化设计路线。(3)“三维整合”点上,覆盖以横断学科如全校的英语、职业规划等为主线,将各专业知识单元串联起来,可以形成“兴趣、升学、就业”融为一体的跨学科综合类校本课程。(4)“职普渗透”校本课程系列,需要参照“三维整合”进行统一规划,由各专业独立实施优化“拼盘”设计。

王建喜[4](2018)在《小微外贸企业TW公司转型升级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中一支重要和活跃的力量,在世界各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1995年的全国工业普查数据,从数量上看,中小型工业企业数量达到了113315个,中小型企业数量展总企业数量的99%。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的比重也占出口总额的近70%。2014年2月19日,国务院决定修改《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等8部行政法规、废止2部行政法规,确保改革依法推进。同年3月1日,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启动,标志我国的商事制度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此次改革从市场准入方面,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放开了注册资本的限制、证照合一、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的监管,建立企业公示制度、推动信息共享与协同监管。优化服务,加强市场环境的建设、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调查,自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国务院先后推出“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简政放权、产权制度等多项改革。这些政策的利好大大的激发民间的创业热情,致使中小企业数量激增。根据工商总局统计,自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新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以每年超过23%的数量增长。这些新增的中小企业也成为了就业的蓄水池,小微企业成为就业的主力军,从业人员在10人以下的企业占69.64%。商事制度改革对小微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较大的促进作用。自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在外部需求转型升级、内部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产能过剩严重、资源紧张等,经济下行的压力大增。迫使经济从投资驱动型到从创新驱动型的转变。产业从低端到中高端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开始转型升级,在国家调结构促发展的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中小企业也加快了自身的转型升级的步伐,积极投身于企业的转型升级。中小企业中有一部分是微小企业,且一部分是从事对外贸易的小微企业。根据工信部《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公司规模在1-50人之间,营业收入在500万以下都可以称为小微企业。TW进出口贸易公司就是这类对外贸易的小微企业之一。TW公司成立至今运营近10年了,在这10来年间,国内国外的经营环境也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并出现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等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对外贸易经营的外贸企业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一些小微外贸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感受更加深切。为了适应时代的进步及经营环境的变化,TW公司也由过去单一的出口贸易方式变为进出口相结合,并尝试着一些其他途径的业务拓展和转型升级。但是在转型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困惑和挑战,本文将就TW公司为例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访谈法对其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境进行分析。就其现在的经营现状、业务流程进行分析,运用SWOT分析TW公司的企业现状及面临的困境。TW公司为了突破困境开始转变了经营思路并调整经营方式并根据自身企业的现实环境和利用有限的资源尝试着外贸代理的转型、企业向前后一体化,稳定自己作为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TW正在尝试的转型路径方法及碰到的问题也给其他正在转型或者准备转型的小微外贸企业提供参照。

郭永平[5](2017)在《传统外贸出口企业的金融创新研究 ——以ABC企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外贸出口一直是推动中国GDP快速、稳健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外贸出口的数据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其中传统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占了中国出口的很大的比重,而且也对中国的就业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近几年来中国的传统外贸出口企业面临到了巨大的挑战。本文用PEST分析方法对传统外贸出口企业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技术环境做了详细的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传统的外贸出口企业确实面临巨大的挑战,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我国对出口创汇的紧迫度没有之前那么强烈,过去给予传统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支持政策逐步减少或取消。传统的外贸出口企业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走出困境之路。在过去的研究和文章中对传统外贸企业走出困境提出的解决方案大都是从出口产品的角度去分析,给出的解决方案也是围绕产品的升级换代以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研发投入或者走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之路等。这些解决方案在战略层面讲是对的,但是无法就目前传统外贸出口企业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给出切实的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传统外贸出口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出发,根据传统外贸企业所处的产业链和微生态圈,用金融创新的理念去为传统的外贸出口企业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以ABC外贸出口企业为例,研究了ABC公司的业务模式和其所掌握的资源。在现有的业务流程基础上用金融创新和供应链金融的思维和理念对ABC公司的业务模式做了重新设计。在对国外客户收汇的环节引入了一个境外的离岸公司接收外汇,以增加外汇操作的自由度,为将来围绕基于外汇层面的操作增加了自由度和可能性。同时,考虑到ABC公司频繁地与供应链上的多家合作企业过去在付款环节上存在的付款时间不严肃;提前付款后资金的占用成本无法索取等具体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由ABC控股的金融平台去对ABC公司与供应链上多家服装生产企业、面辅料生产企业的资金借贷关系进行了规范。这个金融平台的设计和建立既使得ABC公司与供应链上合作企业在考虑合作的人情世故方面对付款有一定的灵活性;同时又基于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借贷关系所产生的融资成本给予了合理补偿和计算。这样的模型既对于供应链上很多合作企业过去融资难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从而为以ABC公司为代表的传统外贸企业扩大业务量创造了资金保障;同时又为ABC公司在供应链上获得了一块额外的收益。本文把ABC公司2016-2017财年基于该金融创新模型所运行的实际数据佐证了这个模型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另外,本文还对本模型稳健运行所需要的保障条件和风险控制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为将来全面推广这个金融创新模式创造了条件。最后本文还对该模型未来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王挺革[6](2009)在《外贸企业公司内部治理与竞争力提升分析研究 ——基于浙江国贸集团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贸经营管理的体制改革,对外贸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外贸企业只有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提升竞争力,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本文研究了外贸企业公司内部治理的特征与路径;探讨了外贸企业内部治理与企业竞争力提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浙江省国贸集团的案例为基础,结合价值链管理与知识管理,设计了的外贸企业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通过内部治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对策。论文介绍了公司内部治理与企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并以知识管理为纽带,综述了通过知识管理,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相关文献。之后,本文分析了外贸企业的公司内部治理具有多元性、重叠性、错位性等特征;基于外贸企业价值链管理,尤其是在内部治理中知识管理的应用,探讨了外贸企业通过内部治理,提升竞争力的路径。进而以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国贸集团通过持续的内部治理改革,获得市场竞争力为典型案例,设计了以知识创造与利用的过程管理为基础的,激励与控制相互平衡的内部治理结构。提出了外贸企业通过内部治理,在制度、业务、战略、文化与管理等方面提升竞争力的系统对策。

罗丹[7](2008)在《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论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还是经济体制的改革,都在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大。近年来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严峻化,恰恰表明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大受到了阻碍。追问阻力来自何方,将我们引向了对扩招过程中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探究。因为只有弄明白扩招过程中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状况,并找出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才可能找到有效的调整策略,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进而推动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大与实现。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高校专业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变化的现状描述,借助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指出扩招过程中高校专业结构的变化,无论专业设置,还是专业内部课程的安排,都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与脱节,由此加剧了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更多的不是高校专业设置上不适应市场需求,而是由于专业内部知识结构与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脱节造成的。本部分由第一章和第二章构成。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本部分进一步分析影响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规模扩张的经费来源结构制约了高校对成本较高且社会普遍需要的理工类专业的增设,在有限的收入以及对专业办学成本考虑不多的拨款制度面前,高校更多地选择增设一些低成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来实现扩招;原有专业管理制度中,理论型专业和单一学科专业为主的专业目录,加上其规范性特点,不但不利于新专业品种的产生,而且强化了学科壁垒,加上与专业制度配套的高校教学资源分配制度,分割了有限的课程资源,使专业内部的课程设置难以根据市场需要实现跨学科组合,影响人才知识结构适应市场的需要。此外,在对两所本科院校部分学生选报志愿情况的调查基础上,第五章第一节分析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考生的选择对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在本部分的最后,还指出了独立学院这一规模扩张过程中的“制度创新”,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迅速发展,影响着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和专业结构的变化。第三部分由第六章和第七章组成。综合前两部分的研究所得,第六章从专业结构变化的事实和影响因素入手,指出当前情况下,顺应规模扩张和经济体制转型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功能扩大的关键,在于将市场力量更多地引入高等教育内部,在拓宽经费来源的基础上,利用办学体制的改革,同时变革专业管理制度,借助办学体制变革和专业分化来推进高等教育的分化,以增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联系。

张奇琪[8](2004)在《对当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入世承诺的逐步兑现,我国的外贸经营权进一步放开以及从今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出口退税制改革,我国的国有外贸企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有哪些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王鹏[9](2004)在《专业外贸企业的知识创新研究 ——以江苏舜天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专业外贸企业曾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外贸经营权的放开,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贸易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专业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现阶段的外贸业务中,专业外贸企业失去计划经济时代所独有的外贸垄断代理权的同时,还必须与其他各类企业进行平等的外贸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专业外贸企业持续竞争力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试图从知识创新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而新古典经济学在解释企业创新问题上的乏力迫使我们必须放弃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范式。论文采用演化经济学分析方法,对专业外贸企业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条件下,通过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创新活动以获得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思路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在论文的最后以江苏舜天为具体案例,针对其具体经营情况提出了几点增强竞争力的建议。

杨璇[10](2004)在《外贸中间商存在的经济学分析 ——由专业外贸公司业务转型引发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垄断外贸制度的消亡和自由外贸制度的产生,专业外贸公司作为中间商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威胁。论文通过对大中型专业外贸企业走访与调查,发现大多数专业外贸企业都在进行业务转型,试图以非主营业务养活主营业务;同时企业对自身作为中间商的优势认识不足,对外贸中间商地位的认识模糊。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仍然采用主流经济学的本益分析方法,结合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和提示外贸中间商存在的本质特征,并通过对专业外贸公司业务转型的风险分析,重新认识专业外贸企业作为中间商优势所在,提出专业外贸企业在新形势下发展定位。

二、专业外贸企业的出路何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业外贸企业的出路何在?(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创制性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的述评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三、结构安排与方法选择
        (一) 结构安排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对象的限定
第一章 地方立法的创新难题
    一、“突破上位法”的合法性质疑
    二、“不抵触原则”的判断标准模糊
    三、设区的市立法事项范围存在争议
    四、“如法炮制”的“景观式立法”
第二章 创制性立法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创制性立法的概念界分
        (一) 创制性立法的概念诠释
        (二) 立法中“创制”涵义的多重性
    二、地方创制性立法的辨析与定位
        (一) 地方立法的类型划分
        (二) 创制性立法的对应概念: 执行性立法
        (三) 创制性立法的相近概念辨析
        (四) 创制性立法在地方立法中的定位
    三、地方创制性立法的理论基础
        (一) 试验治理理论与国家试错策略论
        (二) 地方制度竞争理论
        (三) 地方性知识理论
        (四) 地方法治观念理论
第三章 地方创制性立法的判断与创制维度
    一、地方创制性立法的判断标准
        (一) 依据性标准
        (二) 创制性标准
        (三) 立法目的和原则标准
    二、地方创制性立法的判断方法
        (一) 法的非规范性内容中创制性的判断
        (二) 法的规范性内容中创制性的判断
    三、地方创制性立法的类型
        (一) 整体型创制与部分型创制
        (二) 独立型创制和依附型创制
        (三) 权利义务型创制和处罚强制型创制
        (四) 地方事务型创制和先行先试型创制
    四、地方创制性立法的创制维度
        (一) 对权力的创制
        (二) 对权利的创制
        (三) 对义务的创制
        (四) 对责任的创制
第四章 地方创制性立法的现实境遇
    一、山东省创制性立法的现状考察
        (一) 地方创制性立法数量和层级
        (二) 地方创制性立法的领域和事项
        (三) 地方性法规的创制程度
        (四) 地方创制性立法的体例结构考察
    二、立法事实与制度设计出现偏差
        (一) 创制性立法的“形式增长”
        (二) 立法供给难以满足地方需求
        (三) 立法的“地方”着力不足
        (四) 创制内容与体例结构选择不匹配
    三、地方创制性立法实践暴露出的法治化困境
        (一) 传统理解下的法制统一与地方特色的矛盾
        (二) 创制边界模糊与创制能力短缺
        (三) 中央制约管控与地方有效治理的张力
        (四) 传统立法技术与数据转型的脱节
第五章 地方创制性立法规范上的边界厘正
    一、省级立法的合法创制空间
        (一) 基本底限: 中央立法保留之外
        (二) 外在界限: 不与上位法抵触
        (三) 内在界限: 地方性事务
        (四) 特殊限制: 行政立法的限制
    二、设区的市级立法的合法创制空间
        (一) 三类具体立法事项限制
        (二) “等方面事项”限制
        (三) 其他法律中的有关规定
    三、地方创制性立法的专有创制空间
        (一) 地方创制性立法下的“不抵触”原则
        (二) 地方创制性立法行政行为的设置权限
    四、地方创制性立法空间的适度释放
第六章 地方创制性立法实践上的效果改进
    一、地方创制性立法的理念革新
        (一) 对“法制统一”原则的再理解
        (二) 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配置立法供给
        (三) 正确看待“突破上位法”的合法性问题
    二、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创制性立法公众参与水平
        (一) 大数据应用于立法公众参与中的技术优势
        (二) 大数据在立法公众参与中的应用趋势
        (三) 大数据应用于立法公众参与中的瓶颈制约
        (四) 大数据应用于立法公众参与领域的建议
    三、利用大数据技术完善立法后评估制度
        (一) 传统立法后评估技术存在的问题
        (二) 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立法后评估的必要性
        (三) 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立法后评估的可行性
    四、完善创制性立法的监督和防范机制
        (一) 完善设区的市立法报批制度
        (二) 合理选择立法的体例结构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件

(2)“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追寻都市美好生活,实现职业价值
        1.1.2 制造工厂,新生代入城初始生存地
        1.1.3 制造业转型与人才升级之双重困局
        1.1.4 新生代再教育,成为破局的新选择
    1.2 选题意义
        1.2.1 个体意义:唤醒新生代再教育认知
        1.2.2 产业意义:重塑人力资本投入共识
        1.2.3 社会意义:开启人才红利希望曙光
        1.2.4 理论意义:丰富终身教育现实内涵
    1.3 文献综述
        1.3.1 聚焦:多样视角聚向其必要性
        1.3.2 洞察:不同维度探析存在问题
        1.3.3 对策:多方向度探寻突围路径
        1.3.4 评述:研究切入之创造性思考
    1.4 核心概念厘定
        1.4.1 东莞“智造”
        1.4.2 新生代农民工
        1.4.3 再教育
    1.5 理论支持
        1.5.1 人力资本理论
        1.5.2 终身教育理论
        1.5.3 职业生涯理论
    1.6 研究设计
        1.6.1 思路与方法
        1.6.2 创新与限制
第二章 农民工代际变化与新生代之新
    2.1 两代农民工之基本概况
        2.1.1 全国视角下之两代农民工结构
        2.1.2 东莞市域数据下之农民工结构
        2.1.3 企业调研样本下之新生代构面
    2.2 新旧交替的代际特征比较
        2.2.1 受教良好,关心教育
        2.2.2 频密跳槽,职涯沉浮
        2.2.3 价值多元,心态开放
        2.2.4 注重消费,追逐潮流
        2.2.5 重视权益,维权增强
        2.2.6 迷恋城市,疏离农村
第三章 “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需求
    3.1 东莞“智造”变革和个人升级的必要性
        3.1.1 “世界工厂”的危机及困局
        3.1.2 东莞“智造”救赎东莞制造
        3.1.3 东莞“智造”倒逼个人转型
    3.2 东莞“智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新要求
        3.2.1 从重劳力到重脑力的高技能人才
        3.2.2 从制造到“智造”的创造性人才
        3.2.3 从单一型人才到高阶复合型人才
        3.2.4 从失调到升级同步的高学力人才
    3.3 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发展对再教育的需求
        3.3.1 立足:技能习得确保安身立命
        3.3.2 发展:学历提升推动职业进阶
        3.3.3 融入:人文教育增进人城契合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新生代再教育的东莞实践及现状
        4.1.1 东莞市对产业人才培育的政策支持
        4.1.2 教育机构对产业变革的感知与响应
        4.1.3 工厂对新生代再教育的态度与动因
        4.1.4 新生代个体对再教育的认知与行动
    4.2 “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再教育问题探析
        4.2.1 觉知困境:对再教育认知不足
        4.2.2 资源局限:支持要素投入不够
        4.2.3 供需矛盾:教育市场供求失衡
        4.2.4 系统缺失:培育体系尚待完善
        4.2.5 生涯迷途:个人发展欠缺规划
第五章 新生代之道及其再教育之策
    5.1 唤醒再教育觉知,推动认知升级
        5.1.1 提升再教育认知
        5.1.2 打造学习型社会
        5.1.3 构建学习型企业
    5.2 构建体系化培育,助力生涯发展
        5.2.1 职业技能培训——从漂泊到稳定,构筑生存基石
        5.2.2 高阶学历教育——助力职涯发展,推动职业进阶
        5.2.3 城市人文修炼——完成城市融入,切换身份标识
    5.3 探寻再教育之道,融合多维力量
        5.3.1 个人行动计划——新生代再教育实现的策略参考
        5.3.2 企业培训构建——人力资本竞争下的再教育实践
        5.3.3 政府政策支持——学习型社会的再教育实施保障
        5.3.4 借助机构力量——更切合实际需要的再教育行动
    5.4 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灵活学习
        5.4.1 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即时性课堂
        5.4.2 VR技术教学应用,增强沉浸式学习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东莞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二 东莞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设计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产生背景及解题的现实可行性
        一、“三维”校本课程产生的内外因
        二、开发系列校本课程需要“三维整合”设计
        三、“三维整合”设计研究的现实可行性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及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中职校本课程整合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校本课程设计研究的现状
        四、现有研究述评及本研究可能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设计理论基础
    第一节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一、校本课程定义研究
        二、校本课程设计界定
        三、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设计
    第二节 “三维整合”设计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劳动的人”提供人性论基础
        二、杜威教育哲学提供整合的“经验”切入口
        三、以多维融合的个性化教育价值论为基础
        四、系统优化的校本课程系列结构功能论
    第三节 “三维整合”设计的课程理论基础
        一、“三维整合”设计的校本课程理论基础
        二、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对本设计的启发
        三、STEAM理念对“三维整合”设计的启发
    第四节 建构主义思想对“三维整合”设计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设计理念下的“三维”设计启示
        二、以人为本的校本课程“三维整合”建构设计
第三章 三类校本课程需求与开设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三类校本课程开设需求与现状问卷调查
        一、教育哲学和校本课程论指导下的问卷设计
        二、北海中职学校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三、多所中职学校抽样调查结果描述统计分析
    第二节 两所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一、北海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二、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第三节 两所案例学校三类校本课程开设问题与出路
        一、现有校本课程与学生需求矛盾问题
        二、三维校本课程设计需要顶层规划
        三、三维校本课程需要整合组织实施
第四章 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方案设计
    第一节 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方案设计原则与思路
        一、“三维整合”方案中开发系列课程的设计原则
        二、“三维整合”方案中的系列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节 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方案目标与内容设计
        一、以教育哲学为指导的“三维整合”总目标设计
        二、建构主义启发下的“三维分枝”系列目标设计
        三、“三维整合”方案中系列校本课程整体设计
        四、综合设计“三维整合”校本课程的开发计划
    第三节 “三维整合”校本课程系列实施及评价
        一、“三维整合”校本课程系列的纵横组织实施设计
        二、三维校本课程系列相对独立地组织实施设计
        三、“三维整合”校本课程系列实施的评价设计
    第四节 “三维整合”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理论提升
        一、STEAM理念下“三维整合”设计的横向综合优化
        二、按阶段纵深推进的“三维整合”结构优化设计
        三、STEAM理念下师生耦合生成“三维整合”优化设计
第五章 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中综合课程设计
    第一节 “三维整合”综合类校本课程目标设计
        一、“三维”整合点的综合课程目标设计
        二、浅表综合类“职普渗透”课程目标设计
    第二节 “三维整合”中综合类校本课程内容设计
        一、“三维”整合点的综合课程内容设计
        二、“三维整合”中浅表综合的拼盘课程设计
    第三节 “三维整合”的校本课程实施与评价设计
        一、“三维”整合点的综合课程实施与评价
        二、浅表综合类拼盘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第四节 “三维整合”中综合类校本课程设计理论提升
        一、“三维整合”综合类校本课程设计特性
        二、STEAM启发下的综合设计理念及操作框架
        三、STEAM理念下“三维整合”的综合课程优化设计
研究结论与不足
    一、研究结论
    二、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4)小微外贸企业TW公司转型升级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 小微外贸企业的界定及特点
    2.1 小微外贸企业的界定
    2.2 小微外贸企业的特点
    2.3 江西外贸企业的特点及分析
3 TW公司的业务流程及分析
    3.1 TW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
    3.2 TW公司的业务流程介绍及分析
4 TW公司转型升级面临的困境及企业现状分析
    4.1 TW公司的SWOT分析
    4.2 TW公司经营的困境及分析
5 小微外贸企业及TW公司的可能转型升级路径
    5.1 外贸企业一般的转型升级路径
    5.2 选择外贸代理转型
    5.3 打造或利用外贸平台转型
    5.4 抓住互联网+外贸
    5.5 TW公司的其他转型途径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传统外贸出口企业的金融创新研究 ——以ABC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1.1.1 外贸出口与中国GDP增长关系
        1.1.2 中国GDP增长与外贸出口面临的压力
        1.1.3 本论文研究命题的提出
    1.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思路
        1.2.1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1.2.2 本论文研究的方法
        1.2.3 本论文研究的思路与结构
第2章 相关文献介绍
    2.1 金融和企业金融的基本概念
        2.1.1 金融的基本概念
        2.1.2 企业金融的基本概念
    2.2 传统外贸出口企业总所涉及的金融概念
        2.2.1 汇率
        2.2.2 关税
        2.2.3 出口退税
        2.2.4 利率
    2.3 国内外传统外贸出口企业金融实践与理论研究
        2.3.1 出口押汇业务
        2.3.2 汇率锁定的业务
        2.3.3 目前针对外贸出口企业的金融创新研究成果
第3章 传统外贸出口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3.1 外贸行业的宏观环境PEST分析法
        3.1.1 政治环境(P)
        3.1.2 经济环境(E)
        3.1.3 社会环境(S)
        3.1.4 技术环境(T)
        3.1.5 PEST分析结论
    3.2 传统外贸出口企业的行业特征分析
        3.2.1 出口产品附加值低
        3.2.2 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技术贸易壁垒
        3.2.3 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3.2.4 行业特征分析基本结论
    3.3 传统外贸出口企业的竞争业态分析
    3.4 本章的基本结论
第4章 ABC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企业发展历程
        4.1.1 创立背景
        4.1.2 发展历程
    4.2 公司组织框架结构与业务流程介绍
        4.2.1 公司组织框架结构
        4.2.2 公司业务流程
    4.3 公司资源和能力分析
        4.3.1 客户资源
        4.3.2 专业化外贸人才团队
        4.3.3 不断创新的理念
        4.3.4 工贸一体运作架构
        4.3.5 外部资源对ABC公司的信赖与支持
第5章 ABC公司的金融创新
    5.1 金融创新业务的提出
    5.2 金融创新业务框架图
        5.2.1 创新业务框架设计
        5.2.2 创新业务运行原理
        5.2.3 创新业务运行具备条件分析
    5.3 创新业务模式和对业务本身的意义
        5.3.1 模式1:交货后提前付款的融资
        5.3.2 模式2:凭借采购合同的融资
    5.4 金融创新业务的运作效果分析
第6章 ABC公司创新业务保障措施研究
    6.1 金融创新业务政策风险
    6.2 金融创新业务闭环形成的保障措施
        6.2.1 专业的人才团队
        6.2.2 完善的风控体系
        6.2.3 维护ABC公司为代表的核心企业本身的信用度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外贸企业公司内部治理与竞争力提升分析研究 ——基于浙江国贸集团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与文献评述
    2.1 公司治理的理论与文献评述
        2.1.1 公司治理及其相关概念
        2.1.2 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
    2.2 企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与文献评述
        2.2.1 企业竞争力及其相关概念
        2.2.2 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学派
        2.2.3 国内企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2.3 知识管理与企业竞争力
        2.3.1 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
        2.3.2 知识的分类与管理模型
        2.3.3 公司治理中知识管理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评述
3 外贸企业公司内部治理与竞争力战略分析
    3.1 外贸企业公司内部治理的特征
        3.1.1 治理结构的多元性
        3.1.2 多元角色的重叠性
        3.1.3 治理与管理的错位性
        3.1.4 剩余分享的潜规则性
    3.2 外贸企业公司内部治理与价值链管理
        3.2.1 外贸企业价值链管理的特征
        3.2.2 外贸企业价值链管理的发展方向
        3.2.3 外贸企业内部治理和价值链管理的层次
    3.3 公司内部治理中的知识管理与企业竞争力战略
        3.3.1 外贸企业业务过程中的知识生成
        3.3.2 外贸企业公司内部治理中的知识管理模型
        3.3.3 知识管理为基础的外贸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3.3.4 外贸企业内部治理中知识管理的数理分析
        3.3.5 外贸企业内部治理中知识管理的竞争力因素分析
    3.4 外贸企业内部治理和企业竞争力战略的实施
        3.4.1 外贸企业实施竞争力战略的宏观环境分析
        3.4.2 外贸企业实施竞争力战略的微观环境分析
        3.4.3 外贸提升竞争力的内部治理中的知识管理战略分析
4 浙江国贸集团公司内部治理的构建与分析
    4.1 浙江国贸集团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变迁与现状
    4.2 浙江省国贸集团的内部治理的管理与控制机制
        4.2.1 集团基本战略及功能定位
        4.2.2 浙江国贸集团公司内部治理的目标
    4.3 浙江国贸集团公司内部治理中知识管理的设计
        4.3.1 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设计
        4.3.2 基于知识管理的浙江国贸集团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设计
    4.4 浙江国贸集团公司治理中知识管理的实践
        4.4.1 公司业务部门的剩余共享的激励机制
        4.4.2 公司知识资源的管理
5 基于公司治理的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
    5.1 浙江国贸集团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5.1.1 内部治理结构对国际竞争力的制约因素
        5.1.2 浙江国贸集团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5.2 外贸企业通过内部治理提升竞争力的策略分析
        5.2.1 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外部条件
        5.2.2 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要素构成
        5.2.3 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战略
        5.2.4 外贸企业公司内部治理的创新策略
        5.2.5 外贸企业内部治理和国际竞争力提升
参考文献

(7)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理论支持
    三、先行研究
    四、研究设计
第一章 高等学校专业外部结构变化
    第一节 本科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变化的总趋势与特点
        一、扩招过程中院校规模变化的基本特点
        二、专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特点
        三、本科高校文理科类比例变化的基本特点
        四、本科高校专业布点变化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高等学校专业外部结构变化的基本方式
        一、案例院校基本情况
        二、案例院校应对规模扩张的主要方式
    第三节 高等学校专业外部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
        一、案例院校新设专业的主要特点
        二、案例院校大规模专业的主要特点
        三、案例院校初次招生规模较大专业点的主要特点
        四、案例院校专业招生规模变化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 从专业外部结构变化看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看工学类招生比例的变化
        二、从毕业生就业率看学科招生规模的变化
        三、从专业就业率看案例院校专业结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等学校专业内部结构变化
    第一节 案例学院课程数量变化的基本特点
        一、案例学院课程门/次变化的基本特点
        二、案例学院专业选修课程变化的基本特点
        三、案例学院相关专业课程差异性变化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案例学院新增专业的特殊课程组合方式
        一、新增专业方式概要
        二、新增专业课程的几种特殊组合方式
        三、增设专业方向的特殊课程组合方式
        四、校际之间同名专业的课程组合方式
    第三节 从专业内部课程结构变化看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从人才市场的专业需求看毕业生就业
        二、从专业内容变化看毕业生就业
        三、专业内容与专业设置变化对毕业生就业的不同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源对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第一节 经费来源结构与拨款方式对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一、地方普通高校规模扩张的基本经费来源结构
        二、学费收入的用途及其对专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三、经费拨款制度对高校专业结构的影响
    第二节 教学资源及其配置方式对专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一、师资对专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资源配置方式对专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专业管理制度对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第一节 专业管理权力配置对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一、何谓“专业”?
        二、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管理中的权力分配
        三、专业管理权力配置对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第二节 专业管理权力行使对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一、主管部门专业管理权力的行使分析:以F省为例
        二、高校申报新专业的人才需求调研对专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三、新专业评估对高校新增专业的监督效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其它影响因素
    第一节 学生选择对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一、调查问卷发放及回收概况
        二、问卷分析
        三、对问卷调查所得的讨论
    第二节 独立学院对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一、独立学院产生与发展的简要回顾
        二、独立学院影响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基础
        三、独立学院影响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事实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专业结构变化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规模扩张的推进
    第一节 从专业结构变化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
        一、从专业结构变化看规模扩张引发的问题
        二、从专业结构变化看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大与实现
    第二节 从专业结构变化看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一、从专业结构变化看其中的矛盾现象
        二、从专业结构变化看矛盾现象产生的根源
        三、从专业结构变化看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改革
    第三节 从专业结构变化看专业结构调整
        一、“分化”是专业结构调整的迫切任务
        二、规模扩张过程中高等教育分化的类型
        三、专业分化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独特地位
        四、作为本科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根本对策的专业分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专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对策
    第一节 借助办学体制分化推进专业分化
        一、借助民间力量是解决大众化经费难题的重要国际经验
        二、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调整的重要策略
    第二节 借助管理制度变革促进专业分化
        一、专业管理制度变革的主要纬度
        二、改革专业目录管理方式
        三、完善专业设置委员会和专业评估制度
        四、尊重专业办学成本改革拨款制度
        五、增加教师补给方式的多样性
    本章小结
结语
    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
    二、制度变革与高等教育功能扩大
    三、高校分化与专业结构调整
附录
    附录1: 案例院校1999年后新设专业情况
    附录2: 案例院校增设专业方向情况
    附录3: 案例院校招生规模前十位的专业
    附录4: 案例院校新设专业初次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
    附录5: 案例院校招生起伏较大的专业情况
    附录6: 两所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预测的论证
    附录7: 高考志愿填报的问卷调查
    附录8: 访谈调研提纲
参考文献
后记

(8)对当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思考之一: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发展的现状
思考之二:外贸经营权放开和国有外贸企业发展
思考之三:出口退税制改革和国有外贸企业发展
    (一)原有出口退税制度成为国有外贸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二)出口退税率的下降又会冲击国有外贸企业。
    (三)出口退税制改革势在必行。
思考之四:国有外贸企业的出路问题
    (一)“一个提高”是指提高国有外贸企业的竞争力。
    (二)“二个转变”是指转变企业经营模式和转变内部管理机制。
    (三)“三个重视”是指重视人才引进,重视服务水平提高,重视品牌的塑造。

(9)专业外贸企业的知识创新研究 ——以江苏舜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论文的研究框架
    1.3 论文研究的思想来源及方法
2 对创新相关理论的回顾
    2.1 创新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2.2.1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产生及主要观点
        2.2.2 创新理论的发展
        2.2.3 知识创新概念的界定
    2.3 德鲁克的知识创新理论
        2.3.1 德鲁克与奥地利学派的思想体系
        2.3.2 “后现代资本主义”观点与德鲁克创新理论的主要思想
    2.4 纳尔逊和温特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创新理论
        2.4.1 演化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2.4.2 演化经济学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2.4.3 纳尔逊和温特的“变异-选择理论”
3 基于演化经济理论对企业知识创新的分析
    3.1 知识与企业的隐性知识
        3.1.1 知识的含义与分类
        3.1.2 企业隐性知识的定义与特征
    3.2 惯例与企业的核心知识
        3.2.1 惯例的内涵
        3.2.2 作为惯例的企业核心知识
    3.3 基于演化经济理论对企业核心知识演进与创新的分析
        3.3.1 企业知识创新问题的提出
        3.3.2 从“变异--选择理论”的角度对企业创新的分析
        3.3.3 核心知识的周期性演进
4 以江苏舜天为个案的分析
    4.1 江苏舜天2003年的国际营销业绩
    4.2 江苏舜天在新形势下面临自然选择的挑战
        4.2.1 新的外部环境的影响
        4.2.2 政府政策方面的影响
        4.2.3 企业面对的国内竞争者
        4.2.4 企业内部经营环境的影响
    4.3 江苏舜天的核心知识
    4.4 新形势下江苏舜天发掘核心竞争力的思路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外贸中间商存在的经济学分析 ——由专业外贸公司业务转型引发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调研报告
        1.2.1 调查的目的、内容与方法
        1.2.2 调查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1.3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1 宏观指导性文献
        1.3.2 专业外贸企业经验总结性文献
        1.3.3 学术性文献
        1.3.4 文献评述
    1.4 本文的研究定位与结构安排
    1.5 概念说明
2 相关理论的回顾
    2.1 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2.1.1 分工与专业化的定义
        2.1.2 亚当.斯密之前分工理论
        2.1.3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2.1.4 亚当.斯密之后的分工理论
    2.2 交易成本与信息不对称理论
3 对外贸易活动中中间商存在的经济学分析
    3.1 行为主体及其行为界定
        3.1.1 “经济人”的基本假定
        3.1.2 外贸活动中行为主体及其关系
    3.2 中间商存在的意义
        3.2.1 交易成本的基本涵义
        3.2.2 中间商的存在能够降低使用市场的成本
    3.3 中间商存在的本质
        3.3.1 降低交易对象的搜寻成本
        3.3.2 提高交易对象的市场配对效率
4 专业外贸企业业务转型分析
    4.1 专业外贸企业的比较优势
        4.1.1 分工专业化的专家优势
        4.1.2 先发优势
        4.1.3 信誉优势
    4.2 专业外贸企业业务转型的风险分析
        4.2.1 专业外贸企业进入其它行业的动机
        4.2.2 专业外贸企业业务转型理论分析
        4.2.3 专业外贸企业业务转型的现状
        4.2.4 专业外贸企业业务转型的风险
    4.3 专业外贸企业的两难选择
5 专业外贸企业发挥比较优势的战略思考
    5.1 外贸市场的发展格局
    5.2 外贸市场主体的理性回归
        5.2.1 生产企业的理性思考
        5.2.2 专业外贸企业的理性思考
    5.3 专业外贸企业业务方式的再认识
        5.3.1 外贸收购制与外贸代理制
        5.3.2 WTO时代外贸业务方式的再认识
6 结束语
    6.1 结论
    6.2 值得继续讨论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专业外贸企业发展战略》调查表
附录2. 江苏三大专业外贸公司概况

四、专业外贸企业的出路何在?(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创制性立法研究[D]. 曹瀚予. 山东大学, 2021(11)
  • [2]“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D]. 张娟. 广西大学, 2020(07)
  • [3]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设计的个案研究[D]. 曾丽颖.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4]小微外贸企业TW公司转型升级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 王建喜.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2)
  • [5]传统外贸出口企业的金融创新研究 ——以ABC企业为例[D]. 郭永平.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6]外贸企业公司内部治理与竞争力提升分析研究 ——基于浙江国贸集团的应用分析[D]. 王挺革. 厦门大学, 2009(11)
  • [7]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D]. 罗丹. 厦门大学, 2008(08)
  • [8]对当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 张奇琪. 大众科技, 2004(11)
  • [9]专业外贸企业的知识创新研究 ——以江苏舜天为例[D]. 王鹏. 南京理工大学, 2004(01)
  • [10]外贸中间商存在的经济学分析 ——由专业外贸公司业务转型引发的思考[D]. 杨璇. 南京理工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专业外贸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