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社会的理论基础

诚信社会的理论基础

一、诚信社会的理论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徐静文[1](2021)在《山岸俊男的信赖理论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山岸俊男的信赖理论认为,诚信分为"安心"和"信赖"两种,这两种诚信机制分别处在传统的安心型社会和现代的信赖型社会形态中,且认为前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诚信社会,后者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诚信社会。这是因为在现代化社会的开放环境中,人们必须通过自己所具有的社会知性来降低由社会不可靠性所带来的风险。因此,在建设真正的诚信社会的过程中,进行深入人性的道德教育,确立共识性规范和价值观,以增强人们的社会知性是形成社会诚信文化和建设诚信社会的关键。这些都为中国有关诚信问题的研究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然而,日本在诚信社会建设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失信问题说明诚信社会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曲折中前行的,这对中国诚信社会的建设和完善也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徐晓璐,潘宁,朱博闻[2](2021)在《中国传统社会诚信:主要类型、建设路径、现代转型——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德性诚信是中国传统社会诚信的主要类型,传统社会诚信建设是个体、家庭、社会、国家多维互动的动态过程。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化,制度诚信逐渐成为中国现代社会诚信的主要类型。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维度推动诚信知识与思维的嵌入,有助于形成对诚信的理性认识,进而在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诚信。

王潇晨[3](2021)在《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诚信教育研究》文中认为

杨承翰[4](2021)在《习近平关于诚信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

马天放[5](2021)在《大学生网络诚信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婷婷[6](2021)在《集体主义对大学生诚信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朱一姝[7](2021)在《高校教师学术不端产生的博弈机制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诸多学术不端事件的曝光,防治学术不端,净化学术风气,已成为我国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术不端行为是对学术诚信的违背,极大破坏了学术的严谨性,阻碍了学术的正常发展。预防和治理学术不端,对于维护学术尊严、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根据社会控制理论,研究不同控制手段与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博弈机制,能够为学术不端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首先,基于社会控制理论研究了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博弈机制。社会控制理论表明,人们的行为受到一定社会控制手段的约束和规范,按照控制约束程度的不同将社会控制手段划分为强控制手段和弱控制手段。本研究采用社会控制理论的理论模型,结合学术不端的现有研究,选择完善的法律和制度、认真的监管和惩处作为强控制手段的代表,选择持续的学术诚信教育、正确的学术价值观作为弱控制手段的代表,构建博弈模型分析博弈机制:完善的法律和制度,将对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有负向作用;认真的监管与惩处,将对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有负向作用;持续的学术诚信教育,将对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有负向作用;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将对高校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有负向作用。其次,在分析社会控制理论下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博弈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在校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22.0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收集到的227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完善的法律和制度、认真的监管和惩处、持续的学术诚信教育和正确的学术价值观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均呈负相关关系。在回归模型中,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在模型中具有最显着的影响力,认真的监管与惩处负向影响学术不端行为。最后,提出治理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与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与制度规范;确保执行落实,加大监管和惩处力度;深化学术诚信教育,培养良好学术素养;秉持正确学术价值观,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李晓东[8](2021)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熊龙[9](2021)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价值观作为个人的一种自我意识,是个人态度、观点和看法等多方面的集合,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发生改变,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生活的不断思考与追求。价值观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调节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规范、导向、激励和凝聚等多方面的功能,对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目标是促进他们精神层面的发展,把握住人生道路的方向,不断培养他们的人格品质和道德素养,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来看,他们在不同时期的价值观会有着不同的状态,根据价值观形成的状态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重要阶段,这三个阶段依次呈现出从低到高的发展变化,形成的价值观也逐渐趋向成熟和稳定。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能够帮助他们辩证地看待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了解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所遭遇到的难题。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维护社会安全稳步发展和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是大学生在适应外部环境和满足自我需求之间所做出思考、评判和选择的结果。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需要具备个人需要、自我意识与实践活动三个方面的前提,这些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必要前提条件,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是他们内在的一种思想观念体系,个人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和意志调节等内在条件在价值观形成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使得价值观形成带有主体的一系列特征。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除了考虑内在条件,还应该着重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外部条件,这些也都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会经历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变化,先是通过对社会事物的初步理解,从而对社会事物产生认同并做出进一步的选择,然后将社会事物的全部信息进行重新整合,这些整合的信息就会逐渐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是他们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和内在个人因素的综合影响,并在两者的共同参与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呈现一定的发展规律。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价值观形成也随之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在价值取向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价值主体方面更加的突出自我个性,在价值选择方面呈现出内外不统一的矛盾现象,在价值追求方面更加考虑社会现实性。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是社会环境和个体自身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多样,其中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因素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社会因素方面主要有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网络信息化的覆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学校因素方面主要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学方式、高校教学内容和高校教师队伍;在家庭因素方面主要有父母的教育方式、沟通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个人因素方面主要有个人的思想认识、生活阅历和心理承受能力,这些外在和内在因素都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深化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大改革内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是一个多方位的复杂体系,需要将各个环节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各个因素的联合作用,以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有效促进当代大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采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不断健全教育长效机制,制定相应的教育举措,打造一个全方位的教育格局,发挥整体合力作用,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使大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的健康全面发展。

高超[10](2021)在《农村金融信贷领域诚信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二、诚信社会的理论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诚信社会的理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山岸俊男的信赖理论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信赖理论
    1.1 日本信赖理论研究
    1.2 山岸俊男的信赖概念体系
2 信赖解放理论
    2.1 社会的不可靠性和信赖
    2.2 社会不可靠性和契约关系的形成
    2.3 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
    2.4 作为固定关系束缚的解放者的信赖
3 信赖社会的形成
    3.1 安心型社会与信赖型社会
    3.2 安心型诚信与信赖型诚信
4 山岸的诚信机制理论对中国社会诚信研究和建设的启示与镜鉴
    4.1 中国的社会诚信研究需要更加多元化、深入化
    4.2 社会诚信建设是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4.3 社会诚信的建设离不开深入人性的思想道德教育
    4.4 社会诚信建设需要确立共识性规范和价值观
5结语

(2)中国传统社会诚信:主要类型、建设路径、现代转型——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传统社会诚信的主要类型:德性诚信
    (一)德性诚信的内涵
    (二)德性诚信的主要特征
    (三)德性诚信的理论逻辑
二、中国传统社会诚信的建设路径:从个体扩展到国家
    (一)个体维度的诚信建设
    (二)家庭维度的诚信建设
    (三)社会维度的诚信建设
    (四)国家维度的诚信建设
三、中国传统社会诚信的现代转型:制度诚信
    (一)制度诚信的内涵意蕴
    (二)制度诚信的主要特征
    (三)制度诚信的理论逻辑

(7)高校教师学术不端产生的博弈机制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学术不端行为及其分类的研究
        1.2.2 关于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关于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的研究
        1.2.4 关于社会控制理论研究领域的综述
        1.2.5 关于博弈论研究领域的综述
        1.2.6 现有研究的总结与评析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社会控制理论
        2.1.2 博弈论
    2.2 概念界定
        2.2.1 学术不端行为
        2.2.2 高校教师
3 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及其治理现状分析
    3.1 国内外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现状
        3.1.1 国外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现状
        3.1.2 国内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现状
    3.2 国内外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现状
        3.2.1 国外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现状
        3.2.2 国内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现状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社会控制理论的高校教师学术不端博弈机制分析
    4.1 博弈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4.2 强控制手段下学术不端的博弈机制模型
        4.2.1 法律和制度下的博弈
        4.2.2 监管和惩处下的博弈
    4.3 弱控制手段下学术不端产生机制博弈模型
        4.3.1 学术诚信教育下的博弈
        4.3.2 学术价值观下的博弈
5 高校教师学术不端博弈机制实证研究
    5.1 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
    5.2 问卷设计和数据处理
        5.2.1 问卷设计
        5.2.2 数据处理
6 高校教师学术不端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6.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与制度规范
    6.2 确保政策落实,加大监管和惩处力度
    6.3 加强学术诚信教育,营造良好学术环境
    6.4 秉持正确学术价值观,培养深厚学术素养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社会强控制、弱控制与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概述
    2.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相关概念释义
        2.1.1 价值观
        2.1.2 价值观形成
        2.1.3 大学生价值观形成
    2.2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目标导向
        2.2.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核心目标
        2.2.2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高远目标
    2.3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不同阶段
        2.3.1 价值观形成的发生培育阶段
        2.3.2 价值观形成的扩展探索阶段
        2.3.3 价值观形成的适应稳定阶段
    2.4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意义
        2.4.1 有助于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
        2.4.2 有助于维护社会安全稳步发展
        2.4.3 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2.4.4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
        3.1.1 人的本质理论
        3.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1.3 意识形态理论
        3.1.4 实践理论
    3.2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
        3.2.1 接受理论
        3.2.2 灌输理论
        3.2.3 传播理论
    3.3 其他相关理论的借鉴
        3.3.1 认知发展理论
        3.3.2 价值澄清理论
        3.3.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机理
    4.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前提
        4.1.1 个人需要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客观前提
        4.1.2 自我意识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观前提
        4.1.3 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现实前提
    4.2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在条件
        4.2.1 认知水平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起源
        4.2.2 情感体验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依据
        4.2.3 意志调节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保障
    4.3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外在条件
        4.3.1 政治经济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制约
        4.3.2 社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熏陶
        4.3.3 教育力量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引导
        4.3.4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传播
    4.4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心理活动
        4.4.1 对于事物信息的初步理解
        4.4.2 对于事物信息的自觉认同
        4.4.3 对于事物信息的理性选择
        4.4.4 对于事物信息的有机整合
    4.5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发展规律
        4.5.1 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
        4.5.2 内在思想的相互转化
        4.5.3 内外要素的相互统一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5.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特征
        5.1.1 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元化
        5.1.2 在价值主体上突显出自我化
        5.1.3 在价值选择上充满矛盾化
        5.1.4 在价值追求上转向现实化
    5.2 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分析
        5.2.1 社会因素的影响
        5.2.2 学校因素的影响
        5.2.3 家庭因素的影响
        5.2.4 个人因素的影响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教育路径
    6.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教育原则
        6.1.1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6.1.2 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6.1.3 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6.1.4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6.2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教育方法
        6.2.1 传统方法的继承
        6.2.2 现代方法的运用
    6.3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教育机制
        6.3.1 建立科学激励机制
        6.3.2 建立舆论引导机制
        6.3.3 建立环境育人机制
        6.3.4 建立制度保障机制
    6.4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教育举措
        6.4.1 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6.4.2 加强高校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6.4.3 注重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6.4.4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6.4.5 占领高校网络媒体的前沿阵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诚信社会的理论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山岸俊男的信赖理论及启示[J]. 徐静文.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21(05)
  • [2]中国传统社会诚信:主要类型、建设路径、现代转型——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角[J]. 徐晓璐,潘宁,朱博闻. 征信, 2021(07)
  • [3]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诚信教育研究[D]. 王潇晨. 西南大学, 2021
  • [4]习近平关于诚信重要论述研究[D]. 杨承翰.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5]大学生网络诚信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 马天放. 辽宁大学, 2021
  • [6]集体主义对大学生诚信的影响研究[D]. 李婷婷. 广西大学, 2021
  • [7]高校教师学术不端产生的博弈机制及实证研究[D]. 朱一姝.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8]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D]. 李晓东.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9]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研究[D]. 熊龙. 河北大学, 2021(09)
  • [10]农村金融信贷领域诚信价值观培育研究[D]. 高超.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标签:;  ;  ;  ;  ;  

诚信社会的理论基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