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中二氧化硫测定方法的改进

大气中二氧化硫测定方法的改进

一、大气中二氧化硫测定方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郑旭莲[1](2021)在《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的案例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化学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培养新时代发展所需的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学习方式和教学目标都与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相一致。因此论文旨在设计开发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教学案例,并开展基于案例的教学实践,以探究项目式学习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通过文献分析,对国内外有关项目式学习和中学化学项目式学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项目式学习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建构主义学习、实用主义教育和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以高中化学教学应用项目式学习的四个原则: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制作作品为导向为依据,将化学学科特色融入一般的项目式学习操作流程,构建了可供实施的“三阶段,八环节”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的操作流程,以此开发设计“身边的二氧化硫”和“自制米酒”两个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案例。以南京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基于案例的教学实践,通过学生自评表、书面反馈以及访谈结果对案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表明,项目式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感。

刘宏[2](2020)在《钢铁冶炼过程污染气体排放检测系统改进和研究》文中指出作为重要经济产业的钢铁生产企业,在冶炼过程产生的污染气体成为了主要的污染来源。钢铁冶炼过程无法避免的产生污染气体,这些主要污染气体来源显然成为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困难。随着环保部对污染物排放管控的日益严格,加大对钢铁冶炼监督,责令钢铁冶炼过程要定期对环境的监测和大气排放污染气体的检测,归集越来越多的污染气体数据进行分析,方便对污染物排放的管理,也为环保决策提供依据。本文以钢铁企业为例,针对冶炼过程产生的污染气体的治理,对污染气体检测系统进行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钢铁冶炼排放的污染气体来源,介绍了钢铁企业排放污染气体的污染现状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检测系统总体框架设计。(2)比较各种检测技术,选择合适的测量方式,设计检测流程,完成检测设备选型,同时对检测设备部分组件进行改进,使之更有效的进行污染气体的数据采集。选择无线网络中的Zig Bee技术进行组网,完成数据通信。(3)对冶炼过程产生的污染气体扩散模型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污染气体高斯扩散模型作为大气污染预测系统的计算模型,为数据分析提供计算方法。(4)对钢铁冶炼过程污染气体排放检测系统进行需求分析,设计相应的功能模块。利用西门子S7-300系列PLC实现现场设备控制,设计检测控制程序;利用WINCC组态软件进行模块界面设计,编辑可视化系统页面,实现信息的输出和管理。该系统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对污染气体数据进行检测,通过无线网络进行通信,能够对污染气体的污染源进行数据分析,对污染物的浓度分布进行统计,并结合电子地图实现污染预测,能够有效地提高钢铁企业环保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污染气体水平,从而帮助钢铁企业的管理部门降低污染气体的排放,以及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污染防控。

刘志锋[3](2020)在《基于非分散红外技术的二氧化硫在线检测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在制造领域的提升有目共睹,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包括冶金、发电等在内的重工业厂区无时不在排放未经有效处理的污染烟气,导致酸雨、雾霾等现象发生,酸雨改变耕地酸碱度造成粮食减产,含硫的雾霾对纺织品、纸质品及金属表面造成损伤,并且影响生态环境。二氧化硫作为污染气体之一浓度较高时会造成急性中毒,轻者头疼乏力、流泪咳嗽、咽喉痛,重者破坏酶的活力,引起肺气肿,增加致癌发病率。基于烟气污染现状,国家环境保护机构采取各种防治措施降低污染物含量,利用高精度传感设备检测包括二氧化硫在内的污染气体浓度。为提高检测的准确性,首先应对检测二氧化硫造成干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检测过程中研究其对二氧化硫气体的影响参数并做相应补偿。本课题采用单光源双通道方法,设计了基于非分散红外吸收原理的二氧化硫在线检测系统,对气体预处理结构与相关硬件电路进行设计,烟气颗粒物与湿气采用过滤室与干燥装置进行去尘除湿,混合气体采用非分散红外检测减少气体间的交叉干扰,对系统检测过程中存在多因素影响二氧化硫检测准确度进行分析。系统分为气体预处理设计、检测气室结构设计和硬件电路设计三个部分。气体预处理主要为检测系统去尘去湿减少水气干扰做准备,经多次实验,采用检测气泵流量为1L/min,设计以PP滤片为主的过滤室与以Nafion干燥管为主的干燥装置,实现吸附悬浮颗粒物与减少二氧化硫气体湿度;检测气室作为气体更换采样通道,为防止材料对气体吸收设计采用铝制内壁,两侧分别设计红外光源与探测器屏蔽室,并使红外光源、检测气室、探测器轴心处于同一位置;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包括信号放大滤波电路及控制电路设计,选用高精密、低功耗的ADu CM360微控芯片作为采样放大信号模数转换与处理核心芯片。运用搭建的检测系统平台对二氧化硫干扰影响因素进行实验:零点漂移为1.9%,响应时间为3.7s,线性误差为0.3%,重复性误差为1.02%;二氧化氮对检测的干扰为5.7%,一氧化氮对检测的干扰为4.8%,样气湿度的影响为3%,颗粒物的影响为2.8%。最后对本课题在设计时遇到的问题和后续需要进行的优化进行总结,以及提出对不足之处的改进与展望。

李佳铭[4](2020)在《低硫石油产品中硫含量的测定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石油产品中硫化物燃烧产生的气体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不仅污染环境,还会危害人体健康。随着石油产品尤其是燃料油国家标准的升级,石油产品中的硫含量也在不断下降。目前,汽柴油产品中的硫含量已接近现有分析方法的检测下限,测试方法的准确度受到考验。因此,建立一种可适用于检测更低硫含量的分析方法,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度,是现阶段迫切需要和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任务。本文首先对常用的硫含量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分别采用管式炉法、微库仑法、紫外荧光法和单波长X射线荧光光谱法检测硫含量,建立分析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比较方法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得到的结果如下:(1)管式炉法适用于硫含量大于0.1%(m/m)的石油产品,检出限高,人为因素较多,误差较大;(2)微库仑法的定量下限可达1 mg/kg,仪器平衡时间较长,样品中存在的其他与碘反应的物质会造成结果偏离;(3)X射线荧光光谱法的定量下限可达2 mg/kg,样品与标准物质基质相近时准确度较高,基质不一致对结果影响较大;(4)紫外荧光法的定量下限可达1 mg/kg,检测结果受样品基质中氯、氮等元素的影响可能出现较大误差。针对以上硫含量测试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综合考虑各方法的优缺点之后,提出以管式炉法为基础改进,建立了管式炉燃烧-离子色谱法测定石油产品中的硫含量。方法在0.0105.0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方程为Y=0.27991X-0.00482(r=0.9998),检出限为0.0036 mg/L,精密度和重复性好(RSD<5%),加标回收率在95.0%103.0%之间。能够达到与目前国标仲裁法-紫外荧光法测试相一致的结果。为了提高方法的适用性,本文对管式炉的载样瓷舟、燃烧管和控温程序进行了改进,建立了改良管式炉燃烧-离子色谱法。改进后样品燃烧更充分,载样量可增加,测定结果准确,操作更加简便。方法在0.0042.56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方程为Y=0.28847X-0.0025(r=0.9998),检出限为0.0025 mg/L,精密度和重复性符合要求,加标回收率在96.51%101.89%之间,符合分析方法要求。本文建立的管式炉燃烧-离子色谱法和改良管式炉燃烧-离子色谱法均可较好的检测低硫石油产品中的硫含量,可弥补现有分析方法的不足,作为国标方法的补充来应用。

吴洋[5](2020)在《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文中研究表明在工业发展带来技术革新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城市雾霾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英国伦敦雾霾与西安城市雾霾都具有工业化进程中雾霾城市的典型特征,通过比较分析两地雾霾的历史演进特征、空间区域分布、污染源、危害性、民众认知态度、治理措施及取得成效等,找寻工业作为城市雾霾的主要驱动因素,以期为我国城市雾霾的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镜鉴,为铸就与工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必要的学术探索。本文首先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别对伦敦和西安两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包括西安所在的风成黄土、风场作用、季风条件、盆地地形、降水量等因素以及伦敦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等,并概述了中外其他爆发雾霾的典型城市所具有的特殊自然地理条件,阐述了自然环境对雾霾生成的重要作用。雾霾的爆发除了特殊的自然因素作用之外,人为因素是重要的环节。西安与伦敦均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雾霾问题,在以煤炭为能源基础的前提下,两地工业发展迅猛发展,城市雾霾相伴而生。伦敦雾霾从初现期、持续期到爆发期的历史演进及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特征,针对雾霾问题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其成功经验表明政府监管力度、民众参与程度、科学技术投入是英国城市雾霾治理的三要素。煤炭资源的动力保障及清末民国时期政府出台政策、实地考察、工业西迁等开发西北的战略举措成为西安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建国以来煤炭运输条件的提升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便利,西安市工业经济从过渡期、奠基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西安城市雾霾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古代以沙尘为主的“风霾”、“灰霾”现象到建国以来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的城市雾霾,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西安市工业及家庭燃煤量的攀升,城市雾霾表现出空间区域分布及年代季节变化的特征,针对这一时期的城市雾霾问题,西安市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政府层面的综合治理及企业层面如发电厂作为重污染企业的减排措施等。近三十年来西安城市雾霾呈现出复合型污染以及范围扩大、程度加剧的新特征,城市空气污染源的复杂多样性、空气质量的年度及季节变化、雾霾空间分布及主要污染行业等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针对西安市近三十年来城市雾霾的新特征,一系列治霾新措施相继出台,通过对我国雾霾治理路径及英国提升空气质量的方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雾霾治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雾霾是一种空气污染现象,存在严重的危害性。伦敦与西安雾霾爆发后对人类生命与健康、城市交通运行、动植物与农作物生长、建筑物外观、全球气候及经济发展等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性,中外其他典型城市在雾霾发生后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城市雾霾这一空气污染问题,民众对其也产生了一定的认知度。伦敦社会对雾霾的认知经历了从曲解到了解的转变过程,西安民众对雾霾则是从盲从转向清晰,可以看出两地民众对雾霾的认知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纵观两地的城市雾霾问题,存在众多异同点。在经济结构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污染源与雾霾高发季、人与环境的互动作用以及科学技术与城市雾霾的双重关系这四个方面两地存在一定相似性;民众的认知度与参与度、雾霾引发的社会问题、所处自然地理环境、雾霾发生的经过及后果、两地雾霾发生时间段均有所差异。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以高耗能的工业经济为主导,煤炭依然是现在及未来我国主要燃料来源,因此雾霾的治理任重而道远;从自然地理、燃料结构、群体意识、人地关系四个方面文末对西安雾霾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对未来西安市雾霾治理的自身优势做了分析,并提出雾霾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例如推动科技进步与产品研发、提升民众环保理念等。在环境保护成为人类共同使命的今天,在“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我们期待“繁荣”与“清洁”和谐共生,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会更加美丽。

王志芳[6](2020)在《光谱吸收式多种类痕量气体检测系统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恶劣环境中进行有毒有害气体的高精度检测是长期存在的难题。在气体检测技术中,光谱分析技术因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过程简单、使用寿命长等优势,得到快速发展。在光谱式气体检测系统中,对于光谱吸收法检测探头来说,气室的有效吸收光程、结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检测灵敏度。为得到高精度、高稳定性的吸收光谱法气体检测系统,将空芯光子晶体带隙光纤(Hollow Core Photonic Crystal Band Gap Fiber,HC-PBGF)作为气室,因HC-PBGF的空芯结构可同时实现传输光和光与气体的反应,所以HC-PBGF作为气室具有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强、结构稳定、光与气体的作用充分等优点。但HC-PBGF在吸收式气体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存在与普通光纤耦合困难、气体扩散较慢的问题。另外,目前的吸收光谱式气体检测系统,主流的是基于红外吸收原理进行气体检测,因为其原理单一,只适用于在红外波段有吸收的气体进行检测。在复杂环境中,气体种类较多,有些气体在紫外光波段存在吸收,有些气体需要用荧光光谱法进行检测,而目前存在的单一原理的光谱法气体检测系统不能满足要求。本文针对吸收光谱法气体检测系统中HC-PBGF的应用、单一原理的光谱法气体检测系统检测种类受检测原理的限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对系统检测结果的噪声处理和浓度测定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为:(1)应用气体分子光谱学和能级跃迁理论,分析分子吸收线的展宽机理,研究并确定影响气体谱线宽度的环境因素及测试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硫的检测波长。分析并研究气体吸收光谱特性和荧光光谱特性,确定光谱强度与气体浓度的关系,为气体检测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2)构建基于HC-PBGF的吸收式气体检测系统。系统利用分布反馈激光器结合波长调制技术实现光源的调制,以HC-PBGF作为气室,光衰减器作为参考光路,实现甲烷的差分谐波检测。在气室整体设计方案中,重点介绍了基于套管法的耦合装置和压差法扩散结构的设计,解决HC-PBGF在系统中与单模光纤耦合损耗大、空芯内气体扩散过慢的问题。以甲烷气体作为测试气体,进行了甲烷气体浓度检测和系统稳定性测试,实验结果验证了系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3)针对吸收光谱法原理的气体检测系统检测原理单一,使得气体检测种类受限的问题,本文提出将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两种气体检测方法相结合,设计基于多传感原理的气体检测系统。在多原理结合的气体检测系统设计中,存在光源和气室结构方面的差异问题。因此,在系统中设计了由紫外光源和红外光源组成的组合光源,及其切换和调制模块;设计了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法检测均适用的气室结构等光路,实现了对气体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检测。以甲烷和二氧化硫两种典型气体作为测试气体,进行了甲烷红外吸收光谱,二氧化硫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检测,系统的测试结果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4)由于被测气体的浓度较低,导致气体检测系统的检测信号微弱、容易被噪声淹没,本文提出采用EEMD和小波方法相结合的算法对气体的吸收和荧光光谱数据进行降噪,实现有用信号的提取。对于气体浓度的测定,本文提出将支持向量回归机(SVR)算法用于气体浓度的测定,以去噪后的气体光谱数据作为输入数据,采用改进鸡群优化算法实现对SVR的参数优化,确定最佳参数进行浓度测定,提高气体浓度测定的准确性。

刘蒙蒙,曾强,赵淑岚[7](2020)在《工作场所空气和环境空气及室内空气主要指标检测方法的一致性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气主要污染物包括颗粒物、臭氧、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职业人群因作业场所存在这些职业病危害因素,极可能受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大气污染物的双重危害,若居室中也存在类似污染物,职业人群的每日暴露浓度可能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工作场所空气、环境空气和室内空气中的相关标准都规定了上述大气主要污染物的接触限值和检测方法,但相同指标的检测方法存在差异,为估算每日总暴露水平带来困难。本文旨在探讨空气中相关污染物指标检测方法的一致性问题,为以后估算不同人群每日污染物暴露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张智清[8](2020)在《基于水溶性离子组成演变的太原市能源需求特征的研究》文中认为太原市是中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其不利的地形条件使得大气污染物更易积聚。大气降水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去除方式,降水中理化性质的变化能够反映局部地区大气污染的变化特征,对于评估地区污染防治措施的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定点采集了太原市2011-2018年的大气降水,重点分析了p H值、沉降通量和9种水溶性离子(Na+、NH4+、K+、Mg2+、Ca2+、F-、Cl-、NO3-、SO42-)的长期演变趋势。详细探讨了太原市大气污染源结构和潜在区域传输来源。结合近年来大气污染物浓度水平和能源消耗详情,分析了大气污染物不同来源的演变历程,评估了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实际效果,并对2030年太原市及周边地区能源结构进行了简要规划。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降水p H值与降水量呈负相关,8年间酸雨频次逐年递减。Ca2+、NH4+、SO42-和NO3-是含量最丰富阳离子和阴离子,占总离子浓度84.68%;(2)SOx仍然是造成降水酸性的主要原因,但NOx对酸雨的贡献逐年加重。燃煤用量的持续削减导致了SO42--S湿沉降通量明显下降,而NO3--N的上升趋势主要与机动车的增加有关;(3)离子间相关性分析和PMF源解析结果表明:煤燃烧和机动车混合源(56.25%)、扬尘源(23.09%)、农业和工业混合源(15.32%)和生物质燃烧源(5.34%)是水溶性离子的四个主要来源;(4)后向轨迹分析结果表明:太原空气质量的恶化主要受山西省西南、东南的省内近距离传输气团的影响,气团传输量分别占总量的40.03%和14.42%,东南、东北气团分别占20.86%和24.69%;(5)为顺利实现2017-2030年山西省SO2(46.55%)、NOX(56.73%)减排目标、加强太原市及周边地区的大气联合防治力度。通过预测山西省内主要城市未来能源结构,提出了在不同途径削减煤炭消费量、同时加快发展清洁能源的建议。2030年之前山西省各市新能源年均增速需稳定在6.9%以上。

吕青普[9](2019)在《天津大气污染物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津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在2016年工业生产总值达到2.94万亿元,成为北方第一工业城市。伴随着天津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机动车保有量的激增,天津空气污染程度不断加剧。尤其颗粒污染物如PM2.5、PM10的增多,导致天津市雾霾程度不断加重。天津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已经严重威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使得呼吸系统的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分析天津市大气污染物的时序浓度变化规律及地理分布特征,对于揭示天津市空气质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可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精准的治污策略提供数据支持。基于2016年天津市国市控监测点数据,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PM2.5、PM10等大气主要污染物为研究对象,针对2016全年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进行相关性研究与分析,并将污染物浓度分布作了三维可视化展示。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第一,建立了噪声数据检测和修复模型,对获得的原始污染物浓度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在噪声的检测与修复过程中不仅考虑了单一污染物自身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而且以其它气态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为参比,对脏数据的检测与修正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二,在对原始数据完成数据清洗的基础上,针对天津监测的大气污染物浓度进行了日变化特征、月变化特征的统计与分析,总结出大气污染物在一天内各时点的变化规律、不同月份的变化规律,并应用回归计算,分析2016年不同大气污染物日均浓度值之间的相关关系。第三,针对天津市27个监测点监测到的各污染物浓度值分别进行层次聚类算法与K均值聚类,两者的聚类结果呈现高度的一致性,这不仅验证了分类结果的正确性,而且说明同一结果类内监测点覆盖的区域其污染物浓度值存在高度的相似性,为制定针对性的区域治污策略提供指导意义。第四,建立了大气污染物浓度插值模型,将天津市根据行政区域划分为多个网格,对网格污染物浓度数据进行双次插值处理,建立天津市大气污染物三维可视化模型,展示了天津市各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状况。

王灿[10](2019)在《基于双层标准网络模型的结构演化研究 ——以中国空气质量标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空气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气质量的好坏对人民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空气质量却持续恶化,不断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空气质量环境,那就必须加大空气质量标准的制定,空气质量标准是衡量空气质量好坏和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只有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空气质量标准体系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空气环境。为了制定完善的空气质量标准体系,我们需要研究当前空气质量标准网络,从网络中找到标准体系的不足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结合社会网络方法与TOPSIS法对空气质量标准引用网络与起草单位合作网络进行研究,并首次运用TOPSIS法对标准与起草单位进行评价分析。从网络节点指标、网络整体指标和综合评价三个方面分别对不同时点的空气质量标准与起草单位进行演化分析。首先通过点度中心度、介数、离心度、聚类系数对空气质量标准引用网络进行演化分析,通过平均距离与网络密度对引用网络进行整体分析,运用TOPSIS法对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网络中核心标准的变化过程;然后,通过设计参与度、合作度和贡献度对起草单位合作网络进行演化分析,通过平均距离与网络密度对合作网络进行整体分析,运用TOPSIS法对起草单位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不同时点比较重要的起草单位。通过研究发现:空气质量标准引用网络与起草单位合作网络随时间变化,规模在不断增大,联系也在增多,但是整体密度较小;网络中核心标准老化;随国家政策重心的迁移,核心空气质量标准也会发生变化;空气质量标准起草单位类型单一,大部分为科研院所;合作网络中起草单位知识传播效率较低。基于对空气质量标准双层网络模型的结构演化研究,本文发现空气质量标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双层网络中节点联系不够紧密,空气质量核心标准老化,起草单位类型单一,起草单位指标差异化明显。从而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加强网络节点间联系,重视核心标准体系的建立,增强起草单位的多样性,加强起草单位的扶持,希望能够为空气质量标准的制定过程提供指导。

二、大气中二氧化硫测定方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气中二氧化硫测定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的案例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项目式学习符合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1.1.2 项目式学习顺应我国课程改革的需要
        1.1.3 项目式学习符合当前高中化学教学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项目式学习的相关研究
        2.1.1 项目式学习的理论研究
        2.1.2 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研究
    2.2 中学化学项目式学习的相关研究
    2.3 已有研究的启示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2 理论基础
        3.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2.2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3.2.3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第4章 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构建
    4.1 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原则
        4.1.1 以真实情境为载体
        4.1.2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4.1.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1.4 以制作作品为导向
    4.2 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的操作流程
        4.2.1 项目准备
        4.2.2 项目实施
        4.2.3 项目评价
第5章 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案例的设计与实施
    5.1 实施背景
    5.2 “身边的二氧化硫”项目式学习案例的设计与实施
        5.2.1 项目准备
        5.2.2 项目实施
        5.2.3 项目评价
    5.3 “自制米酒”项目式学习案例的设计与实施
        5.3.1 项目准备
        5.3.2 项目实施
        5.3.3 项目评价
第6章 案例实施效果分析
    6.1 学生自评表分析
        6.1.1 “身边的二氧化硫”项目活动自评表分析
        6.1.2 “自制米酒”项目活动自评表分析
    6.2 学生书面反馈
        6.2.1 “身边的二氧化硫”项目活动的书面反馈
        6.2.2 “自制米酒”项目活动的书面反馈
    6.3 学生访谈反馈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身边的二氧化硫”项目活动自评表
附录 B “自制米酒”项目活动自评表
附录 C 访谈提纲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2)钢铁冶炼过程污染气体排放检测系统改进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 污染气体监测系统
    2.1 检测系统总体框架
        2.1.1 污染气体检测分析
        2.1.2 检测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2.2 检测系统的内容与要求
        2.2.1 气态污染物检测子系统
        2.2.2 颗粒污染物检测子系统
        2.2.3 烟气参数检测子系统
        2.2.4 气象数据监测子系统
    2.3 无线网络设计
    2.4 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2.4.1 分析仪器组成及校准
        2.4.2 采样系统设计
        2.4.3 烟气检测系统CEMS选型
3 钢铁冶炼过程污染气体扩散模型研究
    3.1 污染气体扩散模型介绍
        3.1.1 基于高斯理论的扩散模型
        3.1.2 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扩散模型
        3.1.3 基于欧拉的扩散模型
    3.2 污染气体检测扩散模型的确定
    3.3 检测系统设计流程
    3.4 检测扩散模型参数的确定
        3.4.1 扩散参数的确定方法
        3.4.2 平均风速的确定方法
4 钢铁冶炼过程污染气体排放检测系统设计
    4.1 需求分析与模块设计
        4.1.1 系统需求分析
        4.1.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2 下位机控制软件设计
        4.2.1 PLC及扩展模块选型
        4.2.2 检测系统的编程结构
        4.2.3 二恶英检测设计
        4.2.4 氢氧化物检测设计
        4.2.5 二氧化硫检测设计
        4.2.6 粉尘检测设计
        4.2.7 烟气温度检测设计
    4.3 上位机组态软件设计
        4.3.1 WINCC与 PLC的通信设计
        4.3.2 上位机组态画面设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非分散红外技术的二氧化硫在线检测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非分散红外检测二氧化硫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二氧化硫影响因素及检测技术分析
    2.1 二氧化硫气体检测原理分析
        2.1.1 碘量法
        2.1.2 电导率法
        2.1.3 定电位电解法
        2.1.4 紫外荧光法
        2.1.5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2.2 二氧化硫主要干扰因素
        2.2.1 样气湿度
        2.2.2 悬浮颗粒物
        2.2.3 交叉干扰气体
        2.2.4 其他干扰
    2.3 非分散红外气体检测二氧化硫系统理论研究
        2.3.1 朗伯比尔理论
        2.3.2 二氧化硫浓度检测理论推导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通道非分散红外系统设计
    3.1 双通道非分散红外系统总体框架与研究方案设计
    3.2 非分散红外二氧化硫浓度检测系统预处理气路流程控制设计
        3.2.1 过滤室
        3.2.2 气体流量计
        3.2.3 干燥除湿装置
        3.2.4 采样泵
    3.3 非分散红外二氧化硫浓度检测系统检测气室结构设计
        3.3.1 检测气室
        3.3.2 光源
        3.3.3 探测器
    3.4 非分散红外二氧化硫浓度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3.4.1 电源配制设计
        3.4.2 光源调制电路
        3.4.3 频率设计
        3.4.4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4.5 RS232串口通讯
        3.4.6 RS485串口通讯
        3.4.7 嵌入式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通道非分散红外系统实验分析
    4.1 系统性能指标
    4.2 零点漂移
    4.3 测量实验
    4.4 响应时间
    4.5 线性误差
    4.6 重复性
    4.7 NO_2对二氧化硫干扰实验
    4.8 CO对二氧化硫干扰实验
    4.9 采样湿度对二氧化硫干扰实验
    4.10 颗粒物对二氧化硫干扰实验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低硫石油产品中硫含量的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石油产品中硫含量的检测方法介绍
        1.2.1 燃灯法
        1.2.2 管式炉法
        1.2.3 微库仑法(电量法)
        1.2.4 X射线荧光光谱法
        1.2.5 紫外荧光法
        1.2.6 其他方法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溶液配制
        2.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2 实验所需其他溶液的配制
    2.3 石油产品中硫含量检测常用分析方法研究
        2.3.1 测试液样品的处理
        2.3.2 石油产品中影响硫含量测定的因素研究
    2.4 管式炉燃烧-离子色谱法的建立
        2.4.1 色谱条件
        2.4.2 供试液的制备
        2.4.3 管式炉燃烧条件的优化
    2.5 改良管式炉燃烧-离子色谱法的建立
        2.5.1 管式炉设计的改进
        2.5.2 测试液样品的制备
        2.5.3 改良管式炉工作参数的优化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管式炉法测定石油产品中的总硫含量
        3.1.1 管式炉燃烧条件对硫含量测定的影响
        3.1.2 管式炉法的方法学验证
        3.1.3 管式炉法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3.2 微库仑法测定石油产品中的总硫含量
        3.2.1 微库仑仪的检测条件对硫含量测定的影响
        3.2.2 微库仑法的方法学验证
        3.2.3 微库仑法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3.3 单波长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石油产品中的总硫含量
        3.3.1 单波长X射线荧光光谱法硫含量测定的影响因素探讨
        3.3.2 单波长X射线荧光光谱法的方法学验证
        3.3.3 单波长X射线荧光光谱法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3.4 紫外荧光法测定石油产品中的总硫含量
        3.4.1 紫外荧光法硫含量检测的影响因素探究
        3.4.2 紫外荧光法的方法学验证
        3.4.3 紫外荧光法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3.5 管式炉燃烧-离子色谱法测定石油产品中的总硫含量
        3.5.1 管式炉燃烧-离子色谱法的燃烧条件对硫含量测定的影响
        3.5.2 管式炉燃烧-离子色谱法的方法学验证
        3.5.3 管式炉燃烧-离子色谱法与紫外荧光法的对比分析
        3.5.4 管式炉燃烧-离子色谱法的优势分析
    3.6 改良管式炉燃烧-离子色谱法测定石油产品中的硫含量
        3.6.1 改良管式炉仪器参数的筛选
        3.6.2 改良管式炉燃烧-离子色谱法的方法学验证
        3.6.3 改良管式燃烧炉-离子色谱法与紫外荧光法的对比分析
        3.6.4 改良管式炉燃烧-离子色谱法的优势分析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雾霾城市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伦敦的地理位置与气象特征
    第二节 西安的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
        一、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
        二、气候特征及降水条件
    第三节 地理因素对城市雾霾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伦敦雾霾的关系
        二、地理环境助推西安雾霾发生
    第四节 主要雾霾城市的地理特征
        一、洛杉矶特殊地理因素促成雾霾的形成
        二、北京地理环境加剧雾霾的严重程度
    小结
第二章 伦敦城市雾霾的历史探究
    第一节 英国煤炭资源的空间特征
        一、英国煤炭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
        二、英国煤炭资源的空间格局
    第二节 伦敦雾霾的历史回顾
        一、伦敦雾霾爆发的主要成因
        二、伦敦雾霾的历史演进及空间特征
    第三节 伦敦城市雾霾的政府治理及民众应对
        一、早期环保人士的反烟斗争
        二、政府对空气污染的治理模式
        三、民间团体参与雾霾治理
        四、科技进步提升空气监测水平
    小结
第三章 西安工业化进程中的雾霾态势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西安工业起步的条件
        一、煤炭资源是能源保障
        二、政府对西安工业经济的开发
    第二节 建国以来西安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煤炭运输条件的提升为工业生产提供便利
        二、西安市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三节 西安市雾霾的历史演进
        一、民国前西安市空气质量概况
        二、民国时期西安空气质量良好
        三、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西安城市雾霾的特征
    第四节 西安市城市雾霾治理的举措
        一、限煤运动的开展
        二、发电厂的废气减排措施
        三、城市雾霾的综合治理
    小结
第四章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呈现的新特征
    第一节 西安城市雾霾近三十年来变化趋势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雾霾问题总体概述
        二、20世纪90年代西安市雾霾的变化特征
        三、近二十年来西安市雾霾的变化趋势
    第二节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的阶段性特征
        一、雾霾呈现复合型特征
        二、雾霾程度加剧,范围扩大
    小结
第五章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的治理及成效
    第一节 西安市近三十年来雾霾治理的新举措
        一、政府加大治理力度
        二、加强污染源的治理
        三、扩建城市绿地面积
        四、企业配合,科技支撑
        五、能源转型、产业升级
    第二节 中英两国改善空气质量的路径对比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雾霾治理的历程
        二、英国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关注
        三、我国雾霾治理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伦敦与西安雾霾的治理成效
        一、伦敦雾霾治理成效显着
        二、西安雾霾的治理成效
    小结
第六章 城市雾霾的危害性
    第一节 雾霾危害性概述
    第二节 国外主要城市雾霾事件及其危害程度
        一、美国洛杉矶城市雾霾带来的危害
        二、美国多诺拉镇及其他城市的遭遇
        三、日本城市雾霾及其危害性
        四、其他地区雾霾的爆发及负面影响
    第三节 伦敦雾霾的危害性
        一、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威胁
        二、对建筑物及动植物的损害
    第四节 西安雾霾的负面影响
        一、对人体带来健康风险
        二、对城市交通造成负面影响
        三、对农作物造成破坏
        四、雾霾造成经济损失
    小结
第七章 城市雾霾的认知度
    第一节 从曲解到了解——伦敦社会对雾霾的认知
    第二节 伦敦雾霾时代的文学书写与历史记忆
    第三节 从盲从到清晰——西安民众对雾霾的认知过程
        一、我国公众对城市雾霾的总体认知
        二、西安市民众对雾霾的认知态度
        三、了解民众认知有益于政府开展雾霾治理
    第四节 西安与伦敦对雾霾认知度的差异
    小结
第八章 城市雾霾的中外异同
    第一节 两地城市雾霾的相似之处
        一、经济社会结构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
        二、人与环境关系的普遍性
        三、空气污染源及雾霾高发季的一致性
        四、城市雾霾与科学技术的双重关系论
    第二节 伦敦与西安雾霾问题呈现的差异性
        一、经历过程及后果的差异
        二、民众参与度形成鲜明对比
        三、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
        四、雾霾发生时间段不同
        五、伦敦雾霾引发社会问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6)光谱吸收式多种类痕量气体检测系统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气体检测技术概述
    1.3 光谱法气体检测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1 直接吸收光谱技术
        1.3.2 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器吸收谱技术
        1.3.3 空芯光子晶体光纤检测技术
        1.3.4 多组分气体检测技术
        1.3.5 信号处理技术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气体检测光谱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气体吸收光谱检测技术分析
        2.2.1 光谱机理分析
        2.2.2 气体吸收光谱法检测原理
    2.3 气体荧光光谱检测技术分析
    2.4 测试气体检测波长的选择
        2.4.1 甲烷检测波长的选择
        2.4.2 二氧化硫检测波长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HC-PBGF的吸收式气体检测系统研究
    3.1 引言
    3.2 TDLAS-WMS技术检测原理
    3.3 基于HC-PBGF的气体检测系统设计
        3.3.1 激光器及驱动
        3.3.2 信号处理单元设计
    3.4 HC-PBGF气室结构设计
        3.4.1 光在HC-PBGF中的传播特性研究
        3.4.2 HC-PBGF与 SMF的耦合研究
        3.4.3 HC-PBGF的压差法气体扩散研究
    3.5 基于HC-PBGF气体检测系统的测试
        3.5.1 甲烷浓度检测
        3.5.2 系统稳定性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吸收和荧光光谱法气体检测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的气体检测系统设计分析
    4.3 系统结构设计
        4.3.1 光源切换及其调制单元设计
        4.3.2 滤光片的选取
        4.3.3 共用气室结构的设计
        4.3.4 信号采集单元设计
    4.4 多传感原理气体检测系统的性能测试
        4.4.1 红外吸收式气体检测模式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4.2 紫外吸收式气体检测模式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4.3 荧光光谱式气体检测模式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气体光谱数据的降噪和浓度测定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气体检测系统实验数据的降噪处理
        5.2.1 EEMD结合小波算法在气体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5.2.2 降噪性能评价指标的建立
        5.2.3 甲烷吸收光谱的降噪处理
        5.2.4 二氧化硫紫外吸收光谱的降噪处理
        5.2.5 二氧化硫荧光光谱的降噪处理
    5.3 气体浓度测定方法研究
        5.3.1 PSO-BP模型建立与浓度测定
        5.3.2 ICSO-SVR模型建立与浓度测定
    5.4 气体检测系统实验结果处理与显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8)基于水溶性离子组成演变的太原市能源需求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湿沉降概述
        1.1.1 湿沉降概况
        1.1.2 湿沉降样品采集
    1.2 湿沉降研究进展
    1.3 研究意义及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湿沉降样品的采集及分析
    2.1 采样区域背景
        2.1.1 太原市自然条件概况及采样点选取
        2.1.2 太原市产业结构
        2.1.3 太原市能源结构
        2.1.4 太原市大气污染防治进程
    2.2 降水采集
    2.3 样品处理与保存
    2.4 样品分析
    2.5 数据处理
        2.5.1 水溶性离子定量
        2.5.2 降水pH值
        2.5.3 降水酸碱平衡评估
        2.5.4 水溶性离子湿沉降通量
        2.5.5 相关性分析法
        2.5.6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
        2.5.7 后向轨迹模型
    2.6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第三章 降水理化性质分析
    3.1 pH值
    3.2 水溶性离子浓度
    3.3 酸碱性质
    3.4 离子湿沉降通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溶性离子来源解析
    4.1 相关性分析法
    4.2 PMF模型
    4.3 后向轨迹模型
    4.4 减排可行性措施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天津大气污染物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3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大气污染物水平研究述评
    2.2 数据清洗方法的研究述评
    2.3 数据聚类分析的研究述评
    2.4 数据可视化研究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清洗方法的研究
    3.1 结构化数据检测方法
    3.2 结构化数据清洗的评价指标
    3.3 数据噪声的检测
    3.4 数据噪声的修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与回归分析研究
    4.1 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点位分布及数据处理
        4.1.1 天津市监测点位地理分布概况
        4.1.2 数据处理
    4.2 天津市污染物浓度日变化规律
        4.2.1 浓度统计
        4.2.2 浓度分析
    4.3 天津市污染物浓度月变化规律
        4.3.1 浓度统计
        4.3.2 浓度分析
    4.4 污染物浓度回归分析
        4.4.1 线性回归分析与相关关系
        4.4.2 污染物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聚类的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分析
    5.1 层次聚类分析算法
        5.1.1 层次聚类算法原理
        5.1.2 天津市气态污染物层次聚类分析
        5.1.3 天津市固态污染物层次聚类分析
    5.2 K均值聚类算法
        5.2.1 K均值聚类算法原理
        5.2.2 天津市气态污染物K均值聚类分析
        5.2.3 天津市固态污染物K均值聚类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网格插值的污染物浓度研究
    6.1 AQI的计算方法与污染级别划分
    6.2 天津市行政区域划分及网格处理
    6.3 网格数据的插值处理
        6.3.1 径向基插值算法理论
        6.3.2 时间序列趋势对径向基结果的修正处理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大气污染物可视化方法研究
    7.1 三维空间实体的定义和分类
    7.2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7.3 三维空间数据的构造
    7.4 污染物浓度高程数据的构造
        7.4.1 SIFT算法简介
        7.4.2 SURF算法原理
    7.5 污染物浓度三维可视化实现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10)基于双层标准网络模型的结构演化研究 ——以中国空气质量标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框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空气质量标准化研究综述
        一、空气质量标准定义
        二、空气质量标准研究
    第二节 社会网络理论分析方法
        一、社会网络分析法
    第三节 引用网络与合作网络的结构研究
        一、引用网络的结构研究
        二、合作网络的结构研究
        三、双层网络的结构研究
        四、网络结构的动态演化研究
    第四节 TOPSIS法研究综述
        一、TOPSIS法定义
        二、TOPSIS法研究综述
第二章 空气质量标准现状分析
    一、空气质量概况
    二、空气质量标准、起草单位和归口单位统计分析
第三章 双层标准网络模型的指标选取及特性分析
    第一节 双层标准网络的构建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二、时间划分依据
        三、引用网络与合作网络的构建
    第二节 标准层结构性评价指标
        一、网络节点指标
        二、网络整体指标
        三、标准重要性评价模型
    第三节 起草单位重要性评价指标与模型
        一、网络节点指标
        二、网络整体指标
        三、起草单位重要性评价模型
第四章 标准层网络结构的演化分析
    第一节 标准引用网络动态图
        一、标准引用网络动态图
    第二节 标准层结构性评价指标动态演化
        一、网络节点指标演化分析
        二、网络整体指标演化分析
        三、标准重要性评价指标演化分析
第五章 起草单位重要性评价及其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起草单位合作网络动态图
        一、起草单位合作网络动态图
    第二节 起草单位合作网络结构性评价动态演化
        一、网络节点指标演化分析
        二、网络整体指标演化分析
        三、起草单位重要性评价指标演化分析
        四、合作网络指标相关性分析
第六章 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问题分析
        一、双层网络中节点联系不够紧密
        二、空气质量核心标准老化
        三、起草单位类型单一
        四、起草单位指标差异化明显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加强网络节点间联系
        二、重视核心标准体系的建立
        三、增强起草单位的多样性
        四、加强起草单位的扶持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四、大气中二氧化硫测定方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的案例设计与实践研究[D]. 郑旭莲.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钢铁冶炼过程污染气体排放检测系统改进和研究[D]. 刘宏.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3]基于非分散红外技术的二氧化硫在线检测影响因素研究[D]. 刘志锋.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4]低硫石油产品中硫含量的测定方法研究[D]. 李佳铭.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5]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D]. 吴洋.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6]光谱吸收式多种类痕量气体检测系统优化设计研究[D]. 王志芳. 燕山大学, 2020(01)
  • [7]工作场所空气和环境空气及室内空气主要指标检测方法的一致性探讨[J]. 刘蒙蒙,曾强,赵淑岚.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20(04)
  • [8]基于水溶性离子组成演变的太原市能源需求特征的研究[D]. 张智清.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3)
  • [9]天津大气污染物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方法研究[D]. 吕青普.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10]基于双层标准网络模型的结构演化研究 ——以中国空气质量标准为例[D]. 王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大气中二氧化硫测定方法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