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病研究新进展

热带病研究新进展

一、热带病研究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洪中,吴铃铃,王丽萍,许静[1](2021)在《全球血吸虫病防控进展及面临的挑战》文中研究表明血吸虫病呈世界性分布,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被忽视的热带病之一。虽然不少国家血吸虫病防控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血吸虫生活史复杂、卫生资源有限、防控措施单一等原因,实现全球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面临不少挑战。本文系统梳理了全球血吸虫病流行现状、防控目标、主要策略和防控措施,剖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以供血吸虫病防治和管理人员参考。

王丽萍[2](2021)在《基于LFD-RPA的主要肠道血吸虫核酸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消除血吸虫病的攻坚阶段,日本血吸虫病疫情整体处于极低水平,但境外输入性病例时有报道,迫切需要更加快捷、敏感的检测方法,用于病例诊断或风险识别。目的: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Lateral flow dipstick,LFD)和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方法,建立能简单、快速识别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核酸的可视化检测技术,初步评价其对血吸虫中间宿主或终宿主感染早期的检测价值,并通过试剂、时间的折算,分析成本投入情况。方法:以日本血吸虫SjR2和SjG55A作为靶基因,结合Primer Premier 5软件及手工辅助设计引物,通过简易检出限、特异性确定引物序列,初步建立RPA检测方法。以RPA检测为基础,设计探针,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初步建立LFD-RPA检测方法。以PCR方法为平行对照,评价建立检测方法的最低检出限、敏感性、特异性及不同终止方式检测结果。制备不同比例混合的阳性钉螺和阴性钉螺基因组,评价LFD-RPA方法的最低检出混合度。分别取毛蚴感染后不同时期钉螺样本,用解剖镜检法判断钉螺感染情况,提取钉螺样本DNA,评价LFD-RPA方法对钉螺不同感染阶段的血吸虫核酸检测能力,进行RPA、PCR的平行检测。LFD-RPA方法检测现场采集的钉螺样本,RPA、PCR为平行对照,评价LFD-RPA方法的检测效果。以曼氏血吸虫SmCOX1为靶基因,结合Primer Premier 5软件、手工辅助设计筛选引物,确定最终引物序列,初步建立RPA检测方法。以RPA检测为基础,设计探针,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初步建立LFD-RPA检测方法。以文献中针对曼氏血吸虫Sm1-7基因设计的引物为基础,设计特异性探针,探索最佳反应温度及时间,建立LFD-RPA检测方法。以PCR为平行对照,评价建立方法的最低检出限及与特异性。建立40尾、80尾曼氏血吸虫尾蚴梯度感染小鼠的动物模型(简称“40尾组”、“80尾组”),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收集小鼠粪便及血清,提取DNA,用PCR、RPA、LFD-RPA方法进行平行检测,全面评价LFD-RPA方法检测曼氏血吸虫早期感染的效能。随后,收集本实验室常用的血吸虫核酸检测生物学技术的基础数据,包括需要的试剂盒或主要试剂的具体名称、单盒价格、单盒反应次数以及来源。计算不同检测方法的每个样本投入成本,包括每个样本检测所需的试剂成本、劳动力成本。以每个样本投入试剂成本、劳动力成本为基础,在设置阴参、阳参的单个样本检测情况下,计算每次检测投入试剂成本、劳动力成本。同时,将96个反应作为不同检测方法批量检测总量。计算批量检测情况下,每个样本检测投入试剂成本、劳动力成本。并按照实验所需仪器数量将每种方法的技术要求划分为简单、一般、复杂、极复杂四个等级,对LFD-RPA和其他核酸检测方法的成本和技术要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成功建立了以日本血吸虫SjR2、SjG55A为靶基因的LFD-RPA检测方法以及以曼氏血吸虫SmCOX1、Sm1-7为靶基因的LFD-RPA检测方法,各方法的最优反应参数均为39℃、20min。冰上静置、滴加DNA提取液或酚氯仿三种终止LFD-RPA反应的方式对检测结果无影响。以SjR2、SjG55A为靶基因建立的LFD-RPA方法对含有日本血吸虫靶基因的质粒和成虫基因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1copies/μl、102copies/μl和1fg/μl、10fg/μl,SjR2-LFD-RPA更佳,优于对应RPA、PCR方法。SjG55A-LFD-RPA方法与曼氏血吸虫、阳性双脐螺、埃及血吸虫、华支睾吸虫、大片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基因组DNA均无交叉反应。SjR2-LFD-RPA方法和埃及血吸虫、华支睾吸虫、大片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基因组DNA无交叉反应,但可检出曼氏血吸虫、阳性双脐螺,提示与曼氏血吸虫有交叉反应。SjR2-LFD-RPA、SjG55A-LFD-RPA分别能最低检出2000只、1500只阴性钉螺中的1只阳性钉螺,最低检出混合度均高于对应RPA、PCR。SjR2-LFD-RPA、SjR2-RPA、PCR方法均可检出20组1:50的混合阳性钉螺,3中方法的敏感性均为100%。检测日本血吸虫实验室感染钉螺发现,血吸虫感染前6w的钉螺均镜检阴性,自7w出现镜检阳性钉螺,7~11w钉螺镜检阳性率分别为10%、30%、20%、40%、30%;SjR2-RPA在钉螺感染后的1d、3d、5d、1~11w 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90%、70%、50%、70%、60%、70%、60%、50%、20%、30%、70%、50%、50%、50%。SjR2-LFD-RPA 在钉螺感染后的1d、3d、5d、1~11w 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90%、80%、70%、70%、60%、60%、70%、70%、30%、30%、70%、50%、50%、50%。经统计学分析发现,SjR2-LFD-RPA、PCR、RPA的总检出率高于解剖镜检法。对现场采集共1550只钉螺的31管钉螺混合DNA的检测结果显示,SjR2-LFD-RPA的检出率为12.90%,其他方法均为阴性。建立的SmCOX1-LFD-RPA对质粒、曼氏血吸虫成虫基因组DNA检出限达到 10copies/μl、1fg/μl,均高于对应 RPA 及 PCR。建立的 Sm1-7-LFD-RPA 对质粒、成虫基因组DNA的检出限更高,达到1copies/μl、1fg/μlSmCOX1-LFD-RPA、Sm1-7-LFD-RPA对曼氏血吸虫、阳性双脐螺特异,与埃及血吸虫、日本血吸虫、阳性钉螺、华支睾吸虫、大片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无交叉反应。检测曼氏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模型的样本发现,不管是40尾组还是80尾组,SmCOX1-RPA和PCR对感染后1~8w的混合血样、混合粪样均无阳性结果出现。SmCOX1-LFD-RPA、Sm1-7-LFD-RPA检测40尾组混合血样和混合粪样时,均是自感染后3w开始出现较浅条带,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检测条带越来越明显,分别在感染后第8w和第6~8w时条带颜色达到最深;检测80尾组混合血样和混合粪样时,SmCOX1-LFD-RPA、Sm1-7-LFD-RPA均是自1w开始出现较浅条带,1~8w期间条带颜色逐渐变深,感染后第6~8w的条带颜色达到最深。总体上,Sm1-7-LFD-RPA的条带颜色要比SmCOX1-LFD-RPA的明显清晰一些。不同检测方法的成本比较及分析中,计算每次检测总成本后发现,PCR(453 RMB/次检测)>LFD-RPA(400RMB/次检测)>冻干粉态RPA(330RMB/次检测)>LAMP(300RMB/次检测)、液态RPA(300RMB/次检测)。每次检测时间排序为:PCR(2~2.5 h/次检测)>RPA(0.8~1 h/次检测)>LAMP(0.5~1 h/次检测)>LFD-RPA(0.4~0.6h/次检测)。以96个反应为一批量检测,计算不同检测方法的每批检测时间为:PCR(2~2.5 h/批检测)>RPA(3.2~4 h/批检测)>LAMP(2~4h/批检测)>LFD-RPA(1.6~2.4h/批检测)。批量检测情况下,每个样本检测投入总成本情况:LFD-RPA(112.77 RMB/批量每个样本)>冻干粉态RPA(61.92 RMB/批量每个样本)>LAMP(60.64 RMB/批量每个样本)>液态RPA(51.06 RMB/批量每个样本)>PCR(5.81 RMB/批量每个样本)。按是否需要特殊仪器设备分析实验操作人员技术要求,PCR检测方法和RPA归为“复杂”,而LAMP检测方法和LFD-RPA检测方法“简单”。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核酸检测LFD-RPA技术,具有较低检出限,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获取方式直接。SjG55A-LFD-RPA可用于日本血吸虫感染混合钉螺的检测,SjR2-LFD-RPA对曼氏血吸虫有交叉反应。基于SmCOX1、Sm1-7靶基因建立的LFD-RPA检测方法具有较低检出限,和其他虫种无交叉反应,有望用于曼氏血吸虫早期感染宿主识别。LFD-RPA作为较新的核酸检测技术,目前检测成本较高,但由于操作简便、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今后用于血吸虫病现场检测及风险监测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肖雄[3](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徐亚,杨振,李琼亮,李新国[4](2020)在《2009—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香蕉相关研究的情况》文中指出通过查找2009—2018年基于香蕉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近10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香蕉研究项目有122项,资助经费为5 602万元;资助项目主要集中在生命科学部,有102项,共4 668万元;项目负责人获得资助项目数最多的是陆旺金、张喜瑞各3项;从依托单位来看,排名前三位的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28项)、华南农业大学(21项)、海南大学(16项);在资助项目类别中,面上项目(40项)占比33%、青年科学基金(52项)占比42%、地区科学基金(26项)占比21%。同时,笔者还探讨了香蕉研究项目获资助的变化趋势,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朱凌倩,冯欣宇,胡薇,李石柱[5](2020)在《miRNA在疟原虫感染按蚊过程中的功能及作用》文中提出miRNA是一类长度约21~24个碱基的单链非编码RNA,通过靶向m RNA 3′端非翻译区结合导致m RNA降解或翻译抑制,在按蚊对入侵病原体的防御反应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均发挥重要功能。本文就miRNA在疟原虫感染按蚊过程中可能发挥的功能、所涉及的靶基因及参与的信号通路等方面进行综述。

方旭[6](2020)在《新孢子虫AMA1与RON2蛋白互作的鉴定及其免疫保护性研究》文中认为犬新孢子虫(Neospora caninum,N.caninum)是一种胞内寄生性原虫,属于顶复门原虫。新孢子虫病呈全球性分布,给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世界范围内针对新孢子虫病尚无特效药物或疫苗。新孢子虫入侵宿主细胞是虫体突破机体防线的关键节点,其入侵过程主要为识别并黏附宿主细胞形成滑动连接体MJ侵入细胞后定殖。入侵过程取决于多种蛋白质在寄生虫和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研究新孢子虫入侵机理有助于发现与入侵相关的基因和宿主靶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弓形虫RON2/4/5/8与顶膜抗原-1(AMA1)组成的复合体是MJ的关键结构,新孢子虫顶膜抗原-1可与多种蛋白相互作用,但同RON2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还尚未得到证实。因此本研究拟利用GST-Pull down和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确定新孢子虫AMA1与RON2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利用免疫荧光技术(IFA)对新孢子虫AMA1与RON2进行亚细胞定位,并进行新孢子虫AMA1与RON2蛋白对小鼠和山羊的免疫保护性研究,为新型抗新孢子虫药物及疫苗靶标的开发提供参考。Nc AMA1与Nc RON2互作的GST-Pull down鉴定:GST-Pull down实验发现通过纯化后的p GEX-4T-Nc RON2载体蛋白与p ET-28a-Nc AMA1载体蛋白共孵育后,Western blot实验确定洗脱液中发现存在含His标签的p ET-28a-Nc AMA1载体蛋白条带,GST标签蛋白与p ET-28a-Nc AMA1载体蛋白共孵育得到的洗脱液中没有发现存在含His标签的p ET-28a-Nc AMA1载体蛋白条带,证明了新孢子虫Nc AMA1与Nc RON2存在体外互作现象。Nc AMA1与Nc RON2互作的双分子荧光互补鉴定:构建双分子荧光互补载体p Nc AMA1-HA-KN151与p Nc RON2-Myc-LC151,激光共聚焦观察Nc AMA1和Nc RON2共转染试验组可以发出红色荧光,两个蛋白在细胞内的相互作用被进一步证明。Nc AMA1与Nc RON2蛋白的亚细胞定位:Nc AMA1蛋白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定位表达于虫体顶部显现绿色荧光,Nc RON2蛋白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定位于虫体与VERO细胞膜交界处显现橙红色荧光,且与Nc AMA1有共定位情况。证明了Nc AMA1与Nc RON2蛋白在新孢子虫黏附入侵阶段存在共定位情况和互作关系。通过免疫荧光亚细胞定位研究,新孢子虫AMA1与RON2蛋白作为新孢子虫入侵的指示抗原,研究新孢子虫AMA1与RON2蛋白在新孢子虫入侵时蛋白互作的位置,这有助于了解其生物学功能及相互之间存在的作用关系。Nc AMA1与Nc RON2黏附入侵阻断试验:利用抗体中和阻断技术进行试验,发现了新孢子虫AMA1与RON2蛋白多抗有效的降低了新孢子虫速殖子的入侵率,在多抗稀释比例为1:50时效果最佳,分别为AMA1多抗组降低36%、RON2多抗组降低39%和AMA1+RON2多抗组降低41%(p<0.001),其中AMA1+RON2混合组阻断效果最好。但对新孢子虫速殖子的胞内增殖速度影响不大。Nc AMA1与Nc RON2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研究:通过对小鼠免疫攻虫后发现,Nc AMA1和Nc RON2蛋白免疫小鼠后,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和细胞因子水平显着提升(p<0.001),且AMA1+RON2蛋白免疫组免疫效果最好;AMA1+RON2蛋白免疫攻虫组的小鼠生存率最高为25%,其他组小鼠均为0,同时AMA1+RON2蛋白免疫攻虫组的小鼠的脑组织荷虫量和组织损伤程度最低,说明了混合免疫效果优于单独免疫。显示了新孢子虫AMA1与RON2蛋白对小鼠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性。Nc AMA1与Nc RON2混合免疫对山羊的保护性研究:通过对山羊免疫攻虫后发现Nc AMA1和Nc RON2蛋白免疫山羊后,山羊的血清抗体效价和细胞因子水平显着提升(p<0.001),山羊的脑组织荷虫量显着降低其减虫率为56%(p<0.01),心、肝、脾、肺、肾、脑组织病理变化有明显的减轻,说明Nc AMA1+Nc RON2蛋白混合免疫后对于山羊具有一定免疫保护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GST-Pull down技术、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和亚细胞定位技术鉴定了新孢子虫AMA1与RON2蛋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且通过黏附入侵阻断试验证明了新孢子虫AMA1和RON2蛋白参与了新孢子虫入侵细胞过程,最后通过小鼠和山羊的免疫保护性研究试验证明了新孢子虫AMA1与RON2蛋白对小鼠和山羊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性,为防控新孢子虫感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莉君,马培玉,刘晖,曹建平,李华美,郑明辉[7](2021)在《吲哚胺2,3-双加氧酶参与调控寄生虫与宿主免疫互作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吲哚胺2, 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 3-dioxygenase, IDO)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酶,主要通过耗竭色氨酸(tryp-tophan, Trp)和产生多种代谢产物来调节免疫效应。近年来,对IDO免疫功能的研究大多局限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而在寄生虫病中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寄生虫与宿主免疫互作关系的研究。本文综述了IDO介导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与寄生虫-宿主间关系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抗寄生虫病免疫干预方案的研究提供思路。

雷萌桐[8](2020)在《青海鱼类蠕虫区系调查及裸鲤棘吻虫的系统发育研究》文中提出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水域资源丰富,土着鱼类种类较多,其在青藏高原生态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寄生虫作为高原生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对青藏高原土着鱼类蠕虫的调查研究较少,随着青海水产业的快速发展,鱼病成为影响渔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对青海黄河水系、长江水系、青海湖等天然水系中的土着鱼类,以及水库、池塘等的养殖鱼类的蠕虫感染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对在天然水系土着鱼类中感染率高的裸鲤棘吻虫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获得了以下结果。(1)青海鱼类主要寄生蠕虫的种类。在26种744尾鱼体内外共检出蠕虫12种,隶属于4门6纲7目9科10属。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中有3纲,其中单殖吸虫纲(Monogenoida)1种,为副双身虫属双身虫(Paradiplozoon sp.);绦虫纲(Cestoidea)7种,分别为鱊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acheilognathi)、东方短结绦虫(Breviscolex orientalis)、中华许氏绦虫(Khawia sinensis)、鲤蠢属未定种绦虫(Caryophyllaeus sp.),头槽绦虫裂头蚴(Bothriocephalus sp.plerocercoid),双线绦虫裂头蚴(Digramma sp.plerocercoid)、肠舌状绦虫裂头蚴(ligula intestinalis plerocercoid);线虫纲(Nematoda)1种,为对盲囊属线虫幼虫(Contracaecum spp.larva),另有线虫未定种2种;棘头虫门(Acanthocephala)有2纲,分别为始新棘头虫纲(Eoacanthocephala)的青海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qinghaiensis)和古棘头虫纲(Palaeacanthocephala)的裸鲤棘吻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环节动物门(Annelida)蛭纲(Hirudinea)的尺蠖鱼蛭(Piscicola geometra)。(2)青海天然水系鱼类蠕虫感染情况。在天然水系共采集到20种525尾野生鱼,198尾鱼感染蠕虫,蠕虫整体感染率为37.7%,感染的蠕虫包括棘头虫、绦虫、线虫、吸虫。棘头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分别为30.9%和15.2条,绦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分别为8.4%和12.8条,线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分别为5.1%和11.8条,吸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分别为3.4%和10.3条。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小头高原鱼(Herzensteinia microcephalus)等5种鱼的蠕虫感染率较高,均达50%以上。检查长江水系土着鱼类7种112尾,蠕虫感染率为34.8%,共发现7种寄生虫,包括鱊头槽绦虫、东方短结绦虫、鲤蠢属绦虫、青海新棘吻虫、裸鲤棘吻虫、副双身虫属吸虫及线虫未定种,棘头虫和绦虫感染较为普遍,其中棘头虫的平均感染率为23.21%,平均感染强度为19.4条。采集到青海省内黄河水系鱼类12种337尾,其中土着鱼类有7种291尾,黄河水系鱼类的蠕虫感染率为33.5%,感染有肠舌状绦虫裂头蚴、对盲囊线虫幼虫、线虫未定种、副双身虫属吸虫、青海新棘吻虫、裸鲤棘头虫、尺蠖鱼蛭等7种蠕虫,其中土着鱼类的棘头虫平均感染率为32.3%,平均感染强度为10.9条。采集到天然湖泊土着鱼类2种76尾,蠕虫平均感染率为60.5%,感染有肠舌状绦虫裂头蚴、对盲囊线虫幼虫、青海新棘吻虫、裸鲤棘头虫、副双身虫吸虫等5种蠕虫,其中棘头虫平均感染率55.26%,平均感染强度为20.7条。(3)青海养殖鱼类蠕虫感染情况。共采集到9种225尾养殖鱼类,蠕虫整体感染率为6.22%,感染强度为4.79条,感染的蠕虫均为绦虫,分别为鱊头槽绦虫、头槽绦虫裂头蚴、双线绦虫裂头蚴、中华许氏绦虫、舌状绦虫裂头蚴。(4)裸鲤棘吻虫的系统发育分析。对青海不同宿主来源和区域的裸鲤棘吻虫的核糖体18S rRNA、rRNA-ITS及线粒体cox1基因进行扩增测序,获取了34条18S rRNA基因序列、34条rRNA-ITS基因序列及35条cox1基因部分序列,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裸鲤棘吻虫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18S rRNA、rRNAITS、cox1基因序列,以邻接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树形相似,证实了不同宿主及地理来源的棘头虫为裸鲤棘吻虫,亦进一步证实了裸鲤棘吻虫为有效的独立种。基于COI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裸鲤棘吻虫具有一定的水系分布特性。中性检验提示裸鲤棘吻虫核糖体基因可能存在定向选择,而线粒体cox1基因可能存在遗传漂变;种群历史动态分析提示裸鲤棘吻虫种群大小保持稳定。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青海天然水系中的土着鱼类及养殖鱼类的蠕虫区系进行调查,初步明确了青海鱼类的蠕虫感染状况,丰富了青藏高原鱼类寄生虫病资料,可为今后青藏高原鱼类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同时对裸鲤棘吻虫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丰富了其病原学资料,为今后对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牛尚博,蔡嘉裕,韦金涛,黄嘉伟,方舒婷,吴继国,张国霞[9](2020)在《人体肠道细菌的培养组学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体微生物组学研究显示肠道细菌与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人体肠道丰富多样的细菌构成了肠道细菌组,是人体微生物组数量最多的部分。研究肠道细菌时使用较多的是宏基因组学方法,但技术本身存在"深度偏差"等缺点亟待解决。肠道细菌的培养组学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该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宏基因组学带来的误差,培养条件的多样化亦可帮助研究者找到目标菌种相对适宜的生长条件,极大提高培养效率等。还综述了近些年国内外人体肠道细菌培养组研究的最新进展,分别从人体肠道细菌的组成特征、肠道细菌培养组学的研究成果,培养组学的不足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探讨了肠道细菌的培养组学在人体疾病防治领域应用的可行性。虽然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思路,培养组学还存在很多不够成熟的方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培养组学和其他研究方法的互补或许会成为下一个研究微生物的突破口。

廖志武,王善青[10](2020)在《我国2000-2019年主要热带病的流行与防治概况》文中研究表明近二十年来我国各行各业发展迅猛,国民经济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国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治工作显着提升,尤其在热带传染病防控领域成绩卓着。早在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就消除了丝虫病,截至2017年,全国450个血吸虫病流行县中,50%达到消除标准,30%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到2019年年底曾经肆虐一时的疟疾已连续三年无本地原发病例,达到了消除疟疾的指标要求,等待世界卫生组织的确认,麻风病和黑热病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有效保障了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伴随全球气候变暖、工业污染、人口增长、自然疫源地的商业开发、抗生素和杀虫剂大量使用等诸多因素,同时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地不断推进、旅游业和国际交流的快速发展,也给热带传染病的防控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二、热带病研究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带病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血吸虫病防控进展及面临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球血吸虫病流行现状
    1.1 亚洲
    1.2 美洲
    1.3 非洲
    1.4 欧洲
2 防治目标、策略及规划
    2.1 西太平洋区
    2.2 美洲区
    2.3 非洲区
3 防治措施
    3.1 正确实施化疗
    3.2 切断传播途径
    3.3 减少人群接触疫水
    3.4 加强对血吸虫病的监测
4 面临挑战和建议
    4.1 缺少政府重视和支持,防治体系不健全
    4.2 血吸虫病地区防治水平差异较大
    4.3 防控措施单一,化疗覆盖率低
    4.4 防治技术落后,无敏感高效的监测预警系统
5 展望

(2)基于LFD-RPA的主要肠道血吸虫核酸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血吸虫病流行概况
        1.2 血吸虫病的实验检测技术
        1.3 LFD-RPA检测技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3.1 快速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的LFD-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3.2 快速检测曼氏血吸虫核酸的LFD-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3.3 LFD-RPA检测方法的成本分析
    4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FD-RPA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
        1.4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提取
        1.5 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1.6 LFD-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1.7 LFD-RPA方法的检测效能评价
    2 结果
        2.1 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2.2 LFD-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2.3 LFD-RPA方法的检测效能评价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LFD-RPA检测曼氏血吸虫核酸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曼氏血吸虫感染小鼠实验模型构建及样本采集
        1.3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1.4 基因组DNA的提取
        1.5 重组质粒构建及平行PCR对照的建立
        1.6 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1.7 LFD-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1.8 LFD-RPA对曼氏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样本的检测评价
    2 结果
        2.1 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2.2 LFD-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2.3 感染小鼠样本的检测评价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LFD-RPA反应的成本比较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基础数据
        2.2 仪器方面
        2.3 技术要求方面
        2.4 成本方面
    3 讨论
    4 结论
主要创新点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主要肠道血吸虫检测方法、特点及成本整理表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申请专利与发表文章
致谢
附件

(3)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5)miRNA在疟原虫感染按蚊过程中的功能及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miRNA在疟原虫感染按蚊过程中的潜在功能
2 按蚊miRNA靶基因
3 miRNA参与的信号通路
    3.1 Toll通路和IMD通路
    3.2 JAK/STAT通路
    3.3 MAPK信号通路
    3.4 代谢通路
    3.5 氧化应激途径
4 展望
    4.1 有效识别新型特异性miRNA
    4.2 mi RNA靶基因结合位点及调控网络
    4.3 mi RNA功能研究新策略

(6)新孢子虫AMA1与RON2蛋白互作的鉴定及其免疫保护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新孢子虫病研究进展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4 诊断
        5 防治
    第二章 新孢子虫入侵机制
        1 入侵过程
        2 入侵相关蛋白
        2.1 微线蛋白
        2.2 棒状体蛋白
        2.3 致密颗粒蛋白
        2.4 顶膜抗原-1
        2.5 棒状体颈部蛋白-2
        3 入侵机制的验证
        3.1 黏附入侵阻断的应用
        3.2 入侵相关蛋白的免疫保护作用
    第三章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技术进展
        1 GST-Pull down
        2 双分子荧光互补
        3 亚细胞共定位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新孢子虫NcAMA1与NcRON2 相互作用的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NcAMA1与NcRON2 相互作用的GST-Pull down鉴定
        1.2 NcAMA1与NcRON2 相互作用的双分子荧光互补鉴定
        1.3 新孢子虫AMA1与RON2 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2 结果
        2.1 Nc AMA1与Nc RON2 相互作用的GST-Pull down鉴定
        2.2 Nc AMA1与Nc RON2 相互作用的双分子荧光互补鉴定
        2.3 新孢子虫AMA1与RON2 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Nc AMA1与Nc RON2 黏附入侵阻断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虫株与细胞
        1.2 主要试剂和材料
        1.3 仪器
        1.4 入侵试验
        1.5 胞内增殖试验
        2 结果
        2.1 入侵试验
        2.2 增殖试验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Nc AMA1与Nc RON2 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虫株与细胞
        1.2 实验动物与实验动物伦理
        1.3 主要试剂和材料
        1.4 仪器
        1.5 小鼠的抗体和细胞因子水平分析
        1.6 小鼠存活率分析
        1.7 小鼠组织病理变化分析
        1.8 荧光定量检测
        1.9 ELISA检测
        2 结果
        2.1 小鼠的抗体和细胞因子水平
        2.2 小鼠存活率试验
        2.3 小鼠病理组织变化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NcAMA1与NcRON2 混合免疫对山羊的保护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虫株与细胞
        1.2 实验动物与实验动物伦理
        1.3 主要试剂和材料
        1.4 仪器
        1.5 山羊的抗体和细胞因子水平分析
        1.6 山羊组织病理变化分析
        1.7 荧光定量检测
        1.8 ELISA检测
        2 结果
        2.1 山羊的抗体和细胞因子水平
        2.2 山羊病理组织变化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8)青海鱼类蠕虫区系调查及裸鲤棘吻虫的系统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鱼类寄生虫及寄生虫病研究进展
        1.1 我国鱼类寄生虫研究概况
        1.2 鱼寄生虫对鱼类健康的影响
        1.2.1 机械性刺激及损伤
        1.2.2 掠夺宿主的营养
        1.2.3 对鱼生理功能的影响
        1.2.4 繁殖力降低
        1.2.5 毒素作用
        1.2.6 继发感染
        1.3 鱼类寄生虫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3.1 鱼源人兽共患吸虫病
        1.3.2 鱼源人兽共患绦虫病
        1.3.3 鱼源人兽共患线虫病
        1.3.4 水产养殖与鱼源性人兽共患蠕虫病
        1.3.5 鱼源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控制
        1.4 鱼类寄生虫的分类概况
        1.5 鱼类主要寄生虫病
        1.5.1 原虫病
        1.5.2 吸虫病
        1.5.3 绦虫病
        1.5.4 线虫病
        1.5.5 棘头虫病
        1.5.6 寄生甲壳动物病
        1.6 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控
        1.6.1 科学规划
        1.6.2 生物安全
        1.6.3 科学管理
        1.6.4 饲料的优化及管理
        1.6.5 生物防治
        1.6.6 废弃物处理
        1.6.7 药物控制
    第二章 鱼类棘头虫研究进展
        2.1 棘头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2.2 棘头虫的生活史
        2.3 棘头虫对鱼的影响
        2.4 棘头虫的分子生物学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
试验研究
    第三章 青海省天然水系野生鱼类蠕虫的调查研究
        3.1 材料
        3.1.1 调查地点
        3.1.2 样品的采集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肉眼检查
        3.2.2 镜检
        3.2.3 检查顺序
        3.2.4 鱼类寄生蠕虫的收集和固定
        3.2.5 寄生虫的染色方法
        3.2.6 乳酚透明法
        3.2.7 虫体鉴定方法
        3.3 结果
        3.3.1 寄生蠕虫的鉴定结果
        3.3.2 鱼类感染蠕虫总体状况
        3.3.3 天然水系中不同鱼种感染蠕虫情况
        3.3.4 不同水系中鱼的蠕虫感染情况
        3.3.5 不同水系中鱼的棘头虫感染情况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青海省养殖鱼类蠕虫的调查研究
        4.1 调查地点及方法
        4.1.1 调查地点
        4.1.2 调查方法
        4.2 结果
        4.2.1 寄生蠕虫的鉴定结果
        4.2.2 各调查点养殖鱼类蠕虫总体感染情况
        4.2.3 不同养殖鱼种感染蠕虫情况
        4.2.4 养殖鱼种感染蠕虫种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裸鲤棘吻虫的系统发育研究
        5.1 材料
        5.1.1 主要仪器设备
        5.1.2 主要试剂
        5.2 方法
        5.2.1 样品的采集
        5.2.2 DNA提取、PCR扩增、克隆与测序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18S rRNA、rRNA-ITS和 cox1 基因PCR扩增产物
        5.3.2 18S rRNA、rRNA-ITS和 cox1 基因序列分析
        5.3.3 基于18S rRNA、rRNA-ITS和 cox1 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5.3.4 基于18S rRNA、rRNA-ITS和 cox1 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分析
        5.3.5 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点
附录 A 裸鲤棘吻虫总DNA提取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人体肠道细菌的培养组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人体肠道细菌的组成和特征
2 培养组学的发展
3 培养组学可以用来挖掘肠道中新的微生物
4 培养组学发现了多样化的培养条件和营养成分
5 培养组学的不足与发展前景
6 结论与展望

(10)我国2000-2019年主要热带病的流行与防治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疟疾
2 血吸虫病
3 结核病
4 登革热
5 黑热病
6 麻风病
7 病毒性肝炎
8 艾滋病
9 流行性乙型脑炎
1 0 小结

四、热带病研究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血吸虫病防控进展及面临的挑战[J]. 洪中,吴铃铃,王丽萍,许静.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04)
  • [2]基于LFD-RPA的主要肠道血吸虫核酸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D]. 王丽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3]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2009—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香蕉相关研究的情况[J]. 徐亚,杨振,李琼亮,李新国. 热带生物学报, 2020(04)
  • [5]miRNA在疟原虫感染按蚊过程中的功能及作用[J]. 朱凌倩,冯欣宇,胡薇,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06)
  • [6]新孢子虫AMA1与RON2蛋白互作的鉴定及其免疫保护性研究[D]. 方旭. 吉林大学, 2020
  • [7]吲哚胺2,3-双加氧酶参与调控寄生虫与宿主免疫互作关系的研究进展[J]. 王莉君,马培玉,刘晖,曹建平,李华美,郑明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1(02)
  • [8]青海鱼类蠕虫区系调查及裸鲤棘吻虫的系统发育研究[D]. 雷萌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9]人体肠道细菌的培养组学研究进展[J]. 牛尚博,蔡嘉裕,韦金涛,黄嘉伟,方舒婷,吴继国,张国霞. 生态科学, 2020(02)
  • [10]我国2000-2019年主要热带病的流行与防治概况[J]. 廖志武,王善青. 中国热带医学, 2020(03)

标签:;  ;  

热带病研究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