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

达州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

一、达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黎洁[1](2021)在《红三十三军的创建历程及其历史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棒棒[2](2020)在《广东省体育精准扶贫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区、贫困人口同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社会,是我党的庄严承诺。广东省作为较早开始体育扶贫的省份,推进体育与扶贫工作的深度融合,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既是新时期的强烈要求,也是促进广东省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从长远利益来看,体育“精准”扶贫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帮助贫困县域人口实现永久脱贫。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习近平精准扶贫理论、木桶理论、贫困代际传递传递理论为依据,详细梳理了广东省体育精准扶贫从相关政策的制定到落实的各个环节和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结合国外反贫困和国内体育精准扶贫的做法对广东省的启示上,总结出体育扶贫应遵循的原则而后提出广东省体育扶贫的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体育扶贫工作起步较早,主要包括:体育赛事扶贫、体育彩票扶贫、体育援疆援藏扶贫、体育基础设施扶贫、体育冠军扶贫、打造体育综合体扶贫,取得了公共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快培育特色体育品牌、公共体育服务能力显着提升等成效。2.目前,广东省体育扶贫工作仍存在着公众对体育扶贫的认识不足、扶贫对象的参与度不高、精准度低、赛事活动不足和扶贫资金投入渠道单一等诸多问题与挑战。究其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才队伍建设匮乏、收入差距大脱贫周期长和政府的重视程度低所导致的。3.由国外澳大利亚、美国和日本的反贫困的经验中认为广东省体育扶贫需要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地开发自然资源和加强扶贫宣传;从国内广西、山西和甘肃对体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做法上认为广东省体育扶贫需要完善扶贫政策体系、注重扶贫的多方协作和培养贫困主体的信心和能力。4.广东省体育精准扶贫工作应遵循以人文本、绿色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为原则,通过创设良好的体育精准扶贫环境、利用“体育+”促进体育精准扶贫、积极开展体育教育精准扶贫、广泛开展体育赛事活动助力脱贫、抓好党建工作、开展媒体传播、构建“体医融合”、加强扶贫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参与等策略来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

陈佰霞[3](2020)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前进,伴随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自然资源短缺、空气污染、人居环境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问题日趋紧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当前的生态建设实际,系统的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问题,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和实践导向。文章在研读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详细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整理归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掌握国内外研究现状,厘清研究思路、论文创新和不足之处。其次,通过系统研究,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条件分为理论渊源、时代背景、主观条件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生态思想、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生态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关系思想对其思想的重要影响,进一步梳理国内外共同应对环境危机的时代背景对思想形成的促进作用,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再次,通过案例研究,归纳总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征。主要内容包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战略性与计划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和系统性与差异性相补充的特征。最后,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研究,进一步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和实践向度。时代价值包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解决新时期生态环境危机的理论指引,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营造良好环境,为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论述通过完善生态制度体系建设、加强生态环保思想教育、营造良好生态文化氛围、推进国际生态合作共赢等途径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温友权[4](2020)在《脱贫攻坚环境下W农业公司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国全社会掀起脱贫攻坚浪潮,而脱贫中最核心的措施是创收,增加地方造血功能,实现这一目标主要靠发展经济,发展经济的主体在于农业企业。面对国家性政策的扶持和支持,为迎接政策福利和市场的更加多元化和复杂性,农业企业该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采取何种发展战略,成为了当务之急。W农业公司是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市级龙头企业,主要从事富硒茶叶种植、加工、销售。W农业公司的发展见证了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过程,通过对W农业公司战略研究,能够清晰的反映脱贫攻坚环境下农业公司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机遇。通过对W农业公司办公场地、加工厂和茶园基地实地考察,收集大量企业数据,同时对接多个政府部门,查阅政策文件和访谈政府领导,整理相应政策,并深入剖析脱贫攻坚的内涵,运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PEST分析法、五力竞争模型和SWOT分析法等方法,对W农业公司所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概述,找出公司的优劣势、发展机会以及核心竞争力,提出相应的战略选择建议和保障措施。本文最大的研究成果在于促进W农业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为政府在产业扶贫方面取得突破口和采取何种脱贫延续性政策提供参考,对于带动地方农业发展,提升地方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有着一定的意义。同时,为其他相关农业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蔡朋程[5](2019)在《通江县农业科技推广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农业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当前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贫困山区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势在必行。然而,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业人口多、底子薄,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经营、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对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有鉴于此,本文采用田野考察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以国家级贫困县——四川省通江县为个案考察对象,研究通江县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这将对通江县政府制定适合的地方农业推广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并对加深农户了解和运用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年收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通过对通江县农业科技推广的实地调查与研究,发现通江县农业科技推广已初具成效,推广队伍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以政府为主的多渠道农业技术推广融资体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推广方法。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固化严重、队伍建设不足、经费保障和产业融合难,农村交通不便,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规模小、效益低,农民文化程度低。针对本次调查所发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形成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2)优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结构,实现人才梯队建设;(3)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经费;(4)加强产业协作,走“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之路;(5)加快交通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落后现状;(6)深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农业科技推广发展基石;(7)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强农业规模化经营;(8)加强农民文化知识精准培训,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陈伟[6](2019)在《革命老区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外部资源动员研究 ——以红军小学为例》文中指出由于地处偏僻、经济落后等原因,革命老区学校体育的发展处于弱势地位,资源匮乏导致学校体育的发展面临诸多限制。其根本原因是学校体育发展所受到的支持还不够,但是另一方面学校外部的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爱心人士拥有资源且具有资助意向,那么如何使沟通过程更加顺畅,动员到外部环境中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是解决学校体育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本文在资源动员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实际调查,认为资源动员包括资源动员主体、动员客体、动员基础、动员内容、动员技术和动员结果这六个要素,并沿着“以何动员”、“动员什么”、“如何动员”以及“效果如何”的主线,剖析革命老区学校体育发展中外部资源动员的过程,探讨其在与不同客体的互动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希望可以为老区更多学校提供实践指导,为学校体育的发展争取到更多可利用的资源。其中资源动员的基础包括了政策导向、信任、需求三个方面;动员的内容可以分为政府资源、社会组织资源、企业资源和个人资源这四类;动员的方式主要有组织化动员技术、参与动员技术、媒体动员技术和志愿者动员技术;动员的结果可以从资源数量、质量以及满足学校需求情况来进行评估。通过分析发现革命老区学校在资源动员的过程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学校过于依赖政府,缺乏资源动员主动性;学校之间差异明显,资源存在马太效应;动员技术单一,专业化水平不高;缺少资源动员的媒介,沟通渠道不顺畅;缺乏有效监管,存在供需不匹配问题。未来学校可以从打造品牌、转变观念、提高动员技术专业化水平和建立完善监督机制这几个方面着手优化,探索多主体联合下的网状资源动员模式,通过与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的良性互动,加强联系和沟通,整合多方资源,近而促进学校体育发展。

杨健希鹏[7](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对于我国未来长期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加快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在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总要求,必须注重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一是通过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教育,可以宣传动员群众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攻坚克难、振兴乡村。二是通过文化建设,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可以为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提供发展动能。三是通过文化建设,提高村民人文素养,可以形成和谐稳定、诚实守信、民风淳朴的社会环境。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振兴乡村文化。近年来,四川在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已取得了显着成绩,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已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思路和实践路径,但在新的历史时期,为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乡村振兴进程中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特别是乡村文化建设存在明显的短板。因此,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四川乡村文化建设成效及问题,找出四川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再提出既符合乡村振兴实施目标,又贴合乡村文化建设要求的解决方案,立足四川,建强文化,对推动四川乡村振兴战略的近期目标和远期愿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梳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川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及调查实际发现,目前四川乡村已在文化硬件设施、文化软件内容及品牌打造上取得较好成绩,但仍面临着文化建设物质基础薄弱、观念认识不足、体制不够完善、环境不够优化、发展差异较大等问题。通过综合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得出,四川乡村文化建设是由于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不够、文化建设意识不到位、城乡二元体制痼疾等共同导致了乡村人口空心化、人才匮乏、产业发展滞后的解决困难所致。因此,本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近期目标与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结合四川乡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提出了四川乡村文化建设应在四个方面下足功夫,一是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与利用,二是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主体建设,三是丰富乡村文化建设形式,四是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唐梅玲[8](2018)在《精准扶贫的行政法保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准扶贫行政法保障是指,制定针对精准扶贫内容并能体现行政法基本价值的法律规则,对扶贫参与主体设定良好的权利(权力)和义务(责任),设立专门的扶贫管理机构,对精准扶贫成效进行持续的评估、管理和交流等活动,并通过一系列法律制度规范和监督手段实现精准扶贫的目的。总体来说,目前的精准扶贫是政府在一种资源相对短缺的背景下所实施的大规模的行政改革。5年来,在不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实现了贫困人口的较大规模持续减少,中国减贫成绩被称为“奇迹”。然而,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基层政府和乡村精英“寻租”、贪污挪用、渎职失职,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这些问题暴露出我国精准扶贫制度面临法治困境,体制缺陷,程序机制不畅等问题。以行政法视域审视精准扶贫,其主要面临着以下困境:首先,对精准扶贫主体而言,当下政策推进下的精准扶贫面临体制性障碍,扶贫行政机关间关系尚未理顺、社会组织参与扶贫不够、未有效发挥企业参与扶贫的作用;其次,考察精准扶贫范围,存在行政机关扶贫范围与市场机制扶贫范围界限不明;行政机关扶贫范围与社会组织、贫困户扶贫范围界限模糊;再次,关于精准扶贫的方式,存在扶贫方式未能满足合法性需求、扶贫方式未能满足服务性需求、传统扶贫方式与现代扶贫方式之间相互冲突等诸多不足;复次,在精准扶贫的程序方面,缺乏规范的扶贫信息公开程序,科学的民主决策程序,扶贫行政机关未合理适用扶贫听证程序,缺失扶贫教示程序;最后,关于精准扶贫救济,扶贫领域未合理适用信访制度,扶贫领域调解制度不健全,扶贫领域未规范推进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救济制度。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的基础理论在于:首先,分析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即行政法为何要回应精准扶贫,行政法如何对精准扶贫进行回应?其次,公益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与效率原则构成了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给付行政理论、反贫困理论、人权保障理论以及合作治理理论构成了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的合理性基础。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主体需要重点因应这些问题:一是,从精准扶贫主体来看,为突破困境,有必要引入“合作扶贫理念”,从政府、市场、社会三维角度重塑多元主体合作扶贫治理格局。具体来说,厘清精准扶贫行政法主体,理顺扶贫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重塑法律规范授权企业参与扶贫主体制度,健全法律规范授权社会组织参与扶贫主体制度,从而明确精准扶贫究竟“谁来扶”的问题。就精准扶贫范围而言,首先,应确定其合理性基础,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范围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价值取向,并且有利于规范扶贫行政机关职责、公平合理地配置扶贫资源。其次,我国可以借鉴或者吸取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扶贫范围的制度实践及经验。最后,须明确精准扶贫范围行政法保障之具体内容:一方面,明确精准扶贫范围需遵循适当性原则、效率原则;另一方面,也要确定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范围的标准,即信息标准、公共安全责任标准、专业技术标准以及扶贫效率标准,分别为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范围的基础标准、目的标准、工具标准以及评价标准。就精准扶贫方式而言,传统扶贫方式需转型,现代扶贫方式之确立,有行政法保障之必要,我国可以借鉴或者吸取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扶贫方式的行政法制度,优化我国精准扶贫方式的行政法措施。首先,明晰运用行政法统合扶贫方式之思路。其次,通过主体上赋权,程序上激励以及救济上激励的路径,引入激励型扶贫行政方式;最后,通过规范行政指导,优化行政资助,完备行政奖励的路径,来完善既有扶贫方式。唯有如此,才能找到与扶贫目标相匹配的扶贫方式,以期实现有效脱贫。对扶贫方式的分析实质上回答了精准扶贫领域“怎样扶”的问题。就精准扶贫程序而言,精准扶贫程序之行政法完善实质上通过程序路径监督扶贫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以及确保精准扶贫行政效率,我国可以借鉴或者吸取美国、日本、德国扶贫程序的行政法制度。具体通过健全精准扶贫信息公开程序,合理适用精准扶贫听证程序,优化精准扶贫教示程序,规范精准扶贫民主科学决策程序,来解决“如何监督扶贫行政主体”的问题。就精准扶贫救济而言,首先,考察精准扶贫行政法之救济,梳理对精准扶贫救济制度认识误区;其次,对于现行的行政救济方式能否直接适用于精准扶贫领域,以及如何完善需要再认识;最后,对于如何优化精准扶贫救济制度,需要规范扶贫领域信访制度,健全扶贫领域调解制度,完善扶贫领域行政复议制度,改善扶贫领域行政诉讼制度。对救济方式的研究主要回答“扶贫对象如何获得救济”的问题。为从源头上确保精准扶贫行政的合法性,首先,从立法目的、立法原则和立法模式三个方面理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扶贫法》(建议稿)立法的总体思路。接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扶贫法》(建议稿)主要内容和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说明。最后,通过健全以权利保障为中心的扶贫基本法律体系,制定扶贫基本法,完善扶贫法律支撑体系,规范扶贫法律保障机制,对扶贫立法的配套制度进行了设计。

王荣成,李蓉兰,牟雄[9](2017)在《王维舟教育思想探析》文中指出2017年是王维舟诞辰130周年。纵观王维舟的一生,他是一位着名的平民教育家、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功勋卓着的军事家。王维舟教育思想包含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人材培养、尊师重道、终身学习的思想。

何先成,刘长江[10](2017)在《汇聚老区振兴对策 打造老区特色智库——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学术论坛综述》文中提出"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学术论坛"是2017年由四川文理学院和中共达州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与会学者围绕"汇聚老区振兴对策,打造老区特色智库"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院需要逐步构建起覆盖整个川陕革命老区的校地融合发展体系。论坛希望国内外学者共同为推动川陕革命老区实现全面同步小康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达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达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2)广东省体育精准扶贫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贫困
        2.1.2 精准扶贫
        2.1.3 体育扶贫与体育精准扶贫
        2.1.4 发展策略
    2.2 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
        2.3.2 习近平“精准扶贫”理论
        2.3.3 木桶理论
        2.3.4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案例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广东省体育扶贫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1 广东省贫困概况
        4.1.2 广东省体育扶贫的现状
    4.2 广东省体育扶贫实践成效
        4.2.1 公共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4.2.2 加快培育特色体育品牌
        4.2.3 公共体育服务能力显着提升
    4.3 广东省体育扶贫存在的问题
        4.3.1 公众对体育扶贫的认识不足
        4.3.2 扶贫对象的参与度不高
        4.3.3 体育扶贫精准度低
        4.3.4 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不足
        4.3.5 扶贫资金投入渠道单一
    4.4 体育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各市、县(市)经济发展不平衡
        4.4.2 人才队伍建设匮乏
        4.4.3 收入差距大,脱贫周期长
        4.4.4 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5 国外反贫困及国内体育精准扶贫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5.1 国外反贫困的实践经验
        5.1.1 澳大利亚:土着特色旅游扶贫的经验
        5.1.2 日本文化扶贫的经验
        5.1.3 美国“西部大开发扶贫”的经验
    5.2 国外反贫困对广东省的启示
        5.2.1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灵活运用政府干预手段
        5.2.2 因地制宜开发自然资源,确立本土特色模式
        5.2.3 加强扶贫宣传,营造精准扶贫浓厚氛围
    5.3 国内体育精准扶贫的做法
        5.3.1 广西自治区:马山县“体育+旅游+扶贫”模式
        5.3.2 山西省:代县“体育+旅游+文化”精准扶贫模式
        5.3.3 甘肃省体育精准扶贫模式
    5.4 国内体育精准扶贫对广东省的启示
        5.4.1 完善体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
        5.4.2 注重体育精准扶贫的多方协作
        5.4.3 培养贫困人口的信心和能力
6 广东体育精准扶贫发展对策与措施
    6.1 体育精准扶贫发展的原则
        6.1.1 “以人为本”原则
        6.1.2 绿色可持续发展原则
        6.1.3 因地制宜原则
    6.2 广东省体育精准扶贫的实施对策与措施
        6.2.1 创设良好的体育精准扶贫环境
        6.2.2 利用“体育+”促进体育精准扶贫
        6.2.3 积极开展体育教育精准扶贫
        6.2.4 广泛开展体育赛事活动助力脱贫
        6.2.5 抓好党建工作,保证帮扶有序开展
        6.2.6 开展媒体传播,扩大社会影响
        6.2.7 构建“体医融合”扶贫模式
        6.2.8 加强扶贫人才队伍建设
        6.2.9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多元扶贫开发模式
7 结论
8 研究展望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条件
    2.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2.1.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生态思想
        2.1.2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生态思想
        2.1.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关系思想
    2.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
        2.2.1 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引发全球关注
        2.2.2 我国严峻的生态问题推动理论创新
    2.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2.3.1 组织梁家河群众学办沼气
        2.3.2 开创“正定旅游模式”
        2.3.3 制定福建“生态省”战略
        2.3.4 打造“绿色浙江”的实践
        2.3.5 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3.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3.1.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观
        3.1.2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观
        3.1.3 绿色发展方式生活方式的生态变革观
        3.1.4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生态系统观
        3.1.5 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生态法治观
    3.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特征
        3.2.1 战略性与计划性相结合
        3.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3.2.3 系统性与差异性相补充
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与实践向度
    4.1 时代价值
        4.1.1 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4.1.2 是解决新时期生态环境危机的理论指引
        4.1.3 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营造良好环境
        4.1.4 为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4.2 实践向度
        4.2.1 完善生态制度体系建设
        4.2.2 加强生态环保思想教育
        4.2.3 营造良好生态文化氛围
        4.2.4 推进国际生态合作共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脱贫攻坚环境下W农业公司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论文结构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调查研究法
        1.3.3 案例研究法
    1.4 本文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发展
        2.1.1 国外研究情况
        2.1.2 国内研究情况
    2.2 企业战略管理框架
    2.3 企业战略类型
    2.4 战略管理分析方法
        2.4.1 PEST分析法
        2.4.2 SWOT分析法
        2.4.3 五力模型分析理论
    2.5 脱贫攻坚相关概述
        2.5.1 脱贫攻坚发展历程
        2.5.2 脱贫攻坚对企业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W农业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方面
        3.1.2 经济方面
        3.1.3 社会方面
        3.1.4 技术方面
        3.1.5 宏观环境总结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行业特征分析
        3.2.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3.2.3 竞争对手分析
        3.2.4 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农业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公司基本情况
        4.1.1 公司简介
        4.1.2 数据来源
    4.2 企业资源分析
        4.2.1 有形资源分析
        4.2.2 无形资源分析
        4.2.3 人力资源分析
        4.2.4 资源分析总结
    4.3 企业能力分析
    4.4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4.5 评估公司的竞争优势
第五章 W农业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5.1 战略选择逻辑
    5.2 战略选择依据
    5.3 W农业公司战略定位和目标
        5.3.1 W农业公司愿景和使命
        5.3.2 战略定位
        5.3.3 公司目标
    5.4 W农业公司战略设计
        5.4.1 差异化战略
        5.4.2 成本领先战略
    5.5 W农业公司职能战略设计
        5.5.1 生产战略
        5.5.2 营销战略
        5.5.3 人力资源战略
        5.5.4 信息战略
        5.5.5 技术战略
第六章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与建议
    6.1 企业资源保障
    6.2 企业文化培育
    6.3 企业组织完善
    6.4 企业风险管控
    6.5 企业战略控制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通江县农业科技推广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农业科技推广的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农业科技推广的相关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农业科技推广的理论基础
    2.1 农业科技推广的概念界定
    2.2 农业科技推广的相关理论
        2.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原理
        2.2.2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2.2.3 农业科技推广组织与人员管理
        2.2.4 农业推广方式与策略
3 通江县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现状
    3.1 通江县概况
        3.1.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势
        3.1.2 气候资源
        3.1.3 经济区位
    3.2 通江县农业发展情况
    3.3 通江县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3.3.1 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推广队伍发展情况
        3.3.2 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保障情况
        3.3.3 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模式
        3.3.4 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成效
4 通江县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分析
    4.1 通江县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
        4.1.1 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还不完善
        4.1.2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流失严重
        4.1.3 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保障不足
        4.1.4 农业科技推广产学研脱节比较严重
    4.2 通江县农业科技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
        4.2.1 农村交通不便,给科技推广带来阻碍
        4.2.2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机械技术普及缓慢
        4.2.3 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科技推广效益低
        4.2.4 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新技术学习缓慢
5 通江县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及建议
    5.1 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形成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5.2 优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结构,实现人才梯队建设
    5.3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经费
    5.4 加强产业协作,走“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之路
    5.5 加快交通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落后现状
    5.6 深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农业科技推广有力基石
    5.7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强农业规模化经营
    5.8 加强农民文化知识精准培训,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革命老区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外部资源动员研究 ——以红军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强国”下学校体育发展迎来机遇
        1.1.2 革命老区学校体育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1.1.3 社会资源成为发展学校体育不可忽略的力量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革命老区
        2.1.2 资源
        2.1.3 资源动员
    2.2 资源动员理论的研究综述
        2.2.1 资源动员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2.2.2 宏观层面资源动员理论的研究
        2.2.3 微观层面资源动员理论的研究
    2.3 经济不发达地区学校体育发展现状研究综述
        2.3.1 人力资源现状
        2.3.2 场地器材现状
        2.3.3 体育课程现状
        2.3.4 体育经费现状
    2.4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2 研究框架
    3.3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3.1 研究重点
        3.3.2 研究难点
        3.3.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革命老区学校体育基本情况
        4.1.1 体育场地器材情况
        4.1.2 体育师资情况
        4.1.3 体育课时与教学内容情况
        4.1.4 问题与需求
    4.2 革命老区学校体育资源动员要素分析
        4.2.1 资源动员的基础
        4.2.2 资源动员的内容
        4.2.3 资源动员的技术
        4.2.4 资源动员的结果
    4.3 革命老区学校体育资源动员的案例分析
        4.3.1 动员政府资源的案例—文登红军小学
        4.3.2 动员企业资源的案例—邛崃苏维埃红军小学
        4.3.3 动员社会组织资源的案例—换于红军小学
        4.3.4 动员个人资源的案例—达州李中权红军小学
    4.4 革命老区学校体育资源动员存在的问题
        4.4.1 过于依赖政府,学校缺乏主动性
        4.4.2 学校之间差异明显,资源存在马太效应
        4.4.3 动员技术单一,专业化水平不高
        4.4.4 缺少资源动员的媒介,沟通渠道不顺畅
        4.4.5 缺乏有效监管,存在供需不匹配问题
    4.5 发展革命老区学校体育资源动员的模式与策略
        4.5.1 探索多主体联合下的网状资源动员模式
        4.5.2 学校层面优化资源动员过程的策略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附录
    附录A 实地调研学校照片
    附录B 访谈学校及人员名单
    附录C 访谈提纲
    附录D 访谈转录文本节选
    附录E 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价值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2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概述
    2.1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及目标
        2.1.1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2.2 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及特征
        2.2.1 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2.2.2 乡村文化建设的特征
    2.3 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意义
        2.3.1 提供乡土人才支撑
        2.3.2 涵养乡村文明风气
        2.3.3 推动社会治理有效
        2.3.4 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第3章 当前四川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困境
    3.1 四川乡村文化建设现状
        3.1.1 四川乡村文化建设成效
        3.1.2 四川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2 四川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3.2.1 人口困境
        3.2.2 人才困境
        3.2.3 产业困境
    3.3 四川乡村文化建设困境产生的原因
        3.3.1 乡村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不够
        3.3.2 乡村文化建设意识不到位
        3.3.3 城乡二元体制的痼疾
第4章 四川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4.1 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与使用
        4.1.1 加快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4.1.2 提高乡村文化设施使用率
        4.1.3 完善乡村文化设施管理办法
    4.2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主体建设
        4.2.1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队伍组织保障
        4.2.2 加强乡镇党委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
        4.2.3 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建设资源
    4.3 丰富乡村文化建设形式
        4.3.1 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
        4.3.2 提倡公益性文化服务
        4.3.3 唱响乡村文化品牌
    4.4 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4.4.1 大力发展效益农业
        4.4.2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4.4.3 创新文化新经济活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精准扶贫的行政法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范围限定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五、本论文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
    第一节 精准扶贫主体面临困境
        一、扶贫行政机关间关系尚未理顺
        二、社会组织参与扶贫不足
        三、未有效发挥企业参与扶贫的作用
    第二节 精准扶贫范围面临困境
        一、扶贫行政机关与市场扶贫范围界限不明
        二、扶贫行政机关与社会组织、贫困户扶贫范围界限模糊
    第三节 精准扶贫方式面临困境
        一、扶贫方式未满足合法性需求
        二、扶贫方式未满足服务性需求
        三、传统扶贫方式与现代扶贫方式冲突
    第四节 精准扶贫程序面临困境
        一、扶贫信息公开程序不规范
        二、扶贫听证程序未合理适用
        三、扶贫教示程序缺失
        四、扶贫决策程序不健全
    第五节 精准扶贫救济面临困境
        一、扶贫信访制度不规范
        二、扶贫调解制度不健全
        三、扶贫行政复议救济制度不完善
        四、扶贫行政诉讼制度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第二章 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精准扶贫行政法保障之界定
        一、“精准扶贫”的语义
        二、精准扶贫的行政法保障
    第二节 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一、规范和控制扶贫公共行政权力的需要
        二、行政法治原则的必然要求
        三、提升脱贫质量的内在需要
    第三节 精准扶贫领域的行政法回应
        一、行政法为何要回应精准扶贫
        二、行政法如何对精准扶贫进行回应
    第四节 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的基本原则
        一、公益性原则
        二、协调性原则
        三、公众参与原则
        四、效率原则
    第五节 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理论依据
        一、给付行政理论
        二、反贫困理论
        三、人权保障理论
        四、合作治理理论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主体之行政法健全
    第一节 精准扶贫主体之行政法界定
        一、精准扶贫行政主体含义
        二、精准扶贫行政主体之特点
    第二节 域外扶贫主体的行政法保障
        一、域外扶贫主体的行政法保障实践
        二、域外扶贫主体行政法保障的启示
    第三节 “合作扶贫理念”下精准扶贫主体制度之完善
        一、以“合作扶贫理念”健全精准扶贫主体制度
        二、厘清精准扶贫行政法主体
        三、理顺扶贫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
        四、重塑法律规范授权企业参与扶贫主体制度
        五、健全法律规范授权社会组织参与扶贫主体制度
第四章 精准扶贫范围之行政法厘定
    第一节 精准扶贫范围的行政法保障之界定
        一、精准扶贫行政法保障范围概念之界定
        二、厘清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范围之必要性
    第二节 明确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范围的合理性基础
        一、符合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价值取向
        二、有利于规范扶贫行政主体职责
        三、有助于公平合理地配置扶贫资源
    第三节 域外扶贫制度的保障范围
        一、域外扶贫范围的保障实践
        二、域外扶贫范围制度的启示
    第四节 精准扶贫范围行政法保障之路径
        一、明确精准扶贫范围行政法保障遵循的原则
        二、明确精准扶贫范围行政法保障之标准
第五章 精准扶贫方式之行政法优化
    第一节 精准扶贫方式行政法之思考
        一、传统扶贫方式需转型
        二、现代扶贫方式之确立
    第二节 精准扶贫方式行政法保障之必要性
        一、精准扶贫方式应当符合比例原则
        二、精准扶贫方式需遵循程序制约机制
    第三节 域外扶贫方式的行政法制度
        一、域外扶贫方式的实践
        二、域外扶贫方式的启示
    第四节 精准扶贫方式的行政法优化
        一、运用行政法统合扶贫方式之思路
        二、构建激励型扶贫方式
        三、完善既有扶贫方式
第六章 精准扶贫程序之行政法完善
    第一节 明确精准扶贫行政程序之作用
        一、监督扶贫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职权
        二、确保精准扶贫行政效率
    第二节 域外扶贫程序的行政法保障
        一、域外扶贫程序的行政法保障实践
        二、域外反贫困程序实践的启示
    第三节 精准扶贫程序之行政法完善路径
        一、健全扶贫信息公开程序
        二、合理适用扶贫听证程序
        三、优化扶贫教示程序
        四、规范扶贫民主科学决策程序
第七章 精准扶贫救济之行政法优化
    第一节 精准扶贫救济之行政法再思考
        一、精准扶贫救济制度的认识误区
        二、正确认识和积极运用精准扶贫救济制度
    第二节 域外扶贫救济的行政法保障
        一、域外扶贫救济的行政法保障实践
        二、域外扶贫救济的行政法保障启示
    第三节 扶贫救济之行政法建构思路
        一、规范扶贫信访救济制度
        二、健全扶贫调解救济制度
        三、完善扶贫行政复议救济制度
        四、改善扶贫行政诉讼救济制度
第八章 精准扶贫的立法建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扶贫法》(建议稿)立法总体思路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扶贫法》(建议稿)立法建议说明
    三、扶贫立法的配套制度设计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王维舟教育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王维舟的“教育目的”思想
    (一)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培训的重点是那些有觉悟的勇敢的农民, 特别是青年
    (二) 民族学院“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 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的办学任务
二、王维舟的“教育对象”思想
    (一) 传承和发展儒家“有教无类”的思想, 坚持教育面向工农兵、平民百姓
    (二) 必须依靠农民群众, 充分发动农民起来斗争, 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三、王维舟的“教育内容”思想
    (一) 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宣传俄国十月革命, 培养革命骨干力量
    (二)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提倡劳力与智力相结合
    (三) 落实毛主席规定的民族政策, 团结各民族于祖国大家庭
    (四) 传承和发展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四、王维舟的“教育方法”思想
    (一) 喜闻乐见, 寓教于乐
    (二) 仁者爱人, 言传身教
    (三) 理论联系实际, 知行统一
    (四) 悉心调查研究, 注重实验实习
五、王维舟的“人材培养”思想
    (一) 学以致用
    (二) 速成教育
六、王维舟的“尊师重道”思想
    (一) 吾从而师之
    (二) 尊师重教
    (三)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七、王维舟的“终身学习”思想
    (一) 学习, 学习, 再学习
    (二) 自满是学习和工作最可怕的敌人

四、达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红三十三军的创建历程及其历史作用研究[D]. 黎洁. 西华大学, 2021
  • [2]广东省体育精准扶贫发展策略研究[D]. 李棒棒.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 陈佰霞. 西华大学, 2020(01)
  • [4]脱贫攻坚环境下W农业公司战略研究[D]. 温友权.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5]通江县农业科技推广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蔡朋程.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6]革命老区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外部资源动员研究 ——以红军小学为例[D]. 陈伟.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7]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 杨健希鹏.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8]精准扶贫的行政法保障研究[D]. 唐梅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9]王维舟教育思想探析[J]. 王荣成,李蓉兰,牟雄. 中华文化论坛, 2017(12)
  • [10]汇聚老区振兴对策 打造老区特色智库——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学术论坛综述[J]. 何先成,刘长江. 苏区研究, 2017(05)

标签:;  ;  ;  ;  ;  

达州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