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应力区岩体变形特征

高地应力区岩体变形特征

一、高地应力地区岩体变形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邬爱清[1](2021)在《长江科学院水工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结合长江科学院岩石力学专业10余年来已有研究成果,综述了长江科学院在水工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研究的新进展,包括基础理论与数值方法、岩石力学试验方法与技术、岩体地应力测量技术与地应力场、岩体地球物理与超前探测技术、岩体及结构锚固与加固技术以及在岩体工程中应用与实践等方面。叙述了在认识岩体、利用岩体和加固岩体过程中,水工岩石力学未来面临的持续挑战。最后指出未来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岩石力学的非线性属性问题、连续-非连续介质力学问题、跨尺度力学特性评价问题、多场耦合问题以及高地震烈度动力条件岩石力学研究等。

樊启祥,汪志林,何炜,林鹏,王红彬,徐建荣,段杭[2](2021)在《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玄武岩洞室群施工技术创新》文中研究表明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基本对称布置在金沙江下游高山峡谷河段左右岸的玄武岩山体内,各安装8台单机1000 MW的水轮发电机组,其单机容量、总装机容量、主厂房跨度(34 m)、穹顶型尾调室直径(最大48 m)及地下洞室群规模均居世界地下厂房之首.厂房洞室群布置复杂、相互关联、挖空率高,位于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的高地应力区,围岩隐裂隙发育、坚硬性脆、起裂强度低,局部发育柱状节理玄武岩,多处围岩被长大软弱缓倾角错动带切割,洞室群开挖施工的安全稳定面临严峻挑战.针对高地应力环境下白鹤滩地下厂房脆硬玄武岩内部破裂、错动带不连续变形、洞室群围岩时空变形联动效应的响应特征和演化规律,遵循地下厂房洞室群"认识围岩、利用围岩、保护围岩、监测围岩、反馈优化"的建设思路和"开挖一层、分析一层,预测一层,验收一层"的工作程序,提出了"超前预控制、垂直薄分层、平面细分区、进尺短步长、爆破精细严、快速强支护、全程勤量测、数据快反馈、动态反演优化"的玄武岩洞室群围岩时空变形调控全过程施工技术,确保了白鹤滩地下厂房的安全优质有序建设,促进了中国水电工程建设技术进步,对同类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李邵军,谢振坤,肖亚勋,丰光亮,潘鹏志,王兆丰[3](2021)在《国际深部地下实验室岩体原位力学响应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部地下实验室(underground research laboratory,URL)已成为国际上基础性重大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为物理、生物、地球化学、医学、岩石力学等学科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深部地下实验室的岩体力学响应和稳定性是岩石力学学科需要回答的关键基础问题,目前国内外基于已建与在建的地下实验室开展了大量岩石力学问题研究,保障了地下实验室的安全建造和运行。本文对国内外多个地下实验室的建设情况进行综述,阐述国际深部地下实验室在围岩力学行为测试与监测、开挖损伤区分析、力学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等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分析当前地下实验室相关研究成果的亮点和局限性,总结地下实验室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岩体力学响应关键问题,探讨深部地下实验室的岩石力学问题未来研究方向。

李利平,贾超,孙子正,刘洪亮,成帅[4](2021)在《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系统整理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深部工程强突涌水、高强度岩爆、软岩大变形、巨石垮塌和煤矿冲击地压灾害等问题出发,探讨其灾变机理、监测预警方法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解决相关重大工程灾害防控难题需重点开展孕灾地质判别、灾变机理明晰和靶向精细调控等几方面研究,重点突破方向在于岩体信息高精度探查、灾变过程演化信息捕捉、监测模式设计、监测预警装备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为深部重大工程灾害预防与控制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赵阳升[5](2021)在《岩体力学发展的一些回顾与若干未解之百年问题》文中认为在讨论若干岩体力学概念的基础上,较全面地回顾与分析了全世界岩体力学发展中科学与应用2个方面的重要成就及不足,其中,在岩石力学试验机与试验方法方面,介绍了围压三轴试验机、刚性试验机、真三轴试验机、流变试验机、动力试验机、高温高压试验机、多场耦合作用试验机、CT-岩石试验机、现场原位岩体试验及试验标准等;本构规律方面介绍了岩石全程应力-应变曲线、围压三轴与真三轴力学特性、时效与尺寸效应特性、动力特性、渗流特性、多场耦合特性、结构面力学特性、岩体变形破坏的声光电磁热效应等;岩体力学理论方面介绍了岩体力学介质分类、块裂介质岩体力学、强度准则、本构规律、断裂与损伤力学、多场耦合模型与裂缝分布模型;数值计算方面介绍了数值方法与软件、位移反分析与智能分析方法。清晰地论述了工程岩体力学与灾害岩体力学分类、概念及其应用领域划分,分析、梳理了大坝工程、隧道工程、采矿工程、石油与非常规资源开发工程等重大工程的岩体力学原理,以及各个历史阶段工程技术变迁与发展的工程岩体力学的重要成就,分析、梳理了滑坡、瓦斯突出、岩爆与地震等自然与工程灾害发生及发展的岩体力学原理,以及各个历史阶段的预测防治技术的灾害岩体力学重要成就。详细分析、讨论了8个岩体力学未解之百年问题,包括岩体力学介质分类理论、缺陷层次对岩体变形破坏的控制作用和各向异性岩体力学理论与分析方法 3个岩体力学理论问题,岩体尺度效应、时间效应、岩体系统失稳破坏的灾变-混沌-逾渗统一理论、完整岩石试件与岩体系统失稳破坏的时间-位置与能量三要素预测预报5个非线性岩体力学问题。

张荟懿[6](2021)在《木家庄煤矿深部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及支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煤炭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深部开采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开采模式。根据深部开采的条件,需要使用相应的支护手段,控制巷道围岩变形。在大量的深部矿井中,围岩主要由工程软岩构成,这对如何有效进行支护工作提出了挑战。在深部软岩条件下,巷道围岩变形大,底臌严重等问题十分严重,威胁着煤矿井下的生产安全与生命安全。针对这种巷道围岩变形问题,本论文以木家庄煤矿5号煤下山巷道支护作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工程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煤矿深部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并在总结了各种影响因素后,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符合工程条件的合理的支护方式,进行了现场应用。主要得出了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建立巷道围岩变形的理想力学模型,分析了巷道围岩变形规律与特征,得出了巷道围岩塑性区半径与塑性区位移的表达式;(2)研究巷道围岩变形机理发现:随着巷道埋深增加,巷道围岩塑性区的分布范围也将扩大、位移量上升;而巷道围岩自身性质中,内摩擦角对巷道围岩塑性区变化影响不大,相对地,内聚力则可以正面影响围岩体的稳定;围岩附近分布的断层改变了巷道所处的应力环境,造成巷道失稳;地下水产生的压力也会促进围岩中裂隙的出现,引发变形破坏;(3)运用FLAC3D软件,建立木家庄煤矿5号煤下山巷道的三维模型,根据模型研究了巷道变形过程中的塑性位移、应力分布与塑性区分布的变化,并将新设计的通过增加锚索控制巷道围岩的新掘巷道支护方案结合巷道模型进行验证,发现新方案可以有效控制巷道围岩的变形,降低巷道围岩变形的位移量与变形速度;(4)在木家庄煤矿5号煤下山巷道的新掘巷道试验段对新支护方案进行了现场应用验证,在180天的观测后,结果表明,巷道围岩底臌量从500 mm左右下降到240 mm以下,顶底板移近量从接近1000 mm下降到450 mm左右,即巷道围岩变形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周鑫[7](2021)在《高陡边坡开挖卸荷模型试验研究》文中认为

邓丁[8](2021)在《高地应力下巷道爆破开挖卸荷效应围岩损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胡楠[9](2021)在《深部高地应力条件下采场围岩损伤机理与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金属矿产的不断开采和利用,国内外的很多矿井已经进入了深部开采的阶段,深部“三高一扰动”的问题逐渐凸显。研究深部岩石在高地应力环境和爆破引起的冲击组合作用下的破岩机制,对保证金属矿深部开采的安全性和提升生产效率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为此,本文以山东黄金集团三山岛金矿西山矿区-1005m深部开采为研究背景。首先进行现场的地应力测量和岩石基础物理力学参数测定获得深部地应力和岩石力学性质数据;然后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针对动静荷载共同作用下岩石的损伤过程和强度弱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最后将围岩强度的损伤弱化规律引入到数值模拟过程,对采场在高地应力和爆破冲击组合作用下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应力解除法的基本原理,采用空心包体应变计对三山岛金矿-690m至-1005m深度进行原岩应力测量,获得了深部矿体原岩应力随深度演化的规律。通过对现场采集样本进行室内试验,获得了深部岩石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剪切强度、波速等参数。(2)结合深部应力分布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轴压-围压比例,应用围压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装置,对工程现场采集的试件进行了不同围压状态下的循环冲击试验研究。获得了不同冲击强度和不同围压条件对岩石的应力、应变、应变率、峰值应力、弹性模量等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和循环冲击作用下应力波所携带能量的透射、反射和吸收规律。(3)引入了考虑孔隙率的冲击损伤模型和损伤力学裂隙的扩展理论,建立了单次冲击损伤与循环冲击损伤的联系。根据单次循环损伤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应力,将循环冲击划分为五个损伤累积等级,并结合损伤力学理论从内部裂隙演化的角度分析了损伤累积的机理。建立了基于能量吸收率演化的应力阈值划分方法,划定了原始裂隙闭合应力和裂纹稳定扩展两个重要应力阈值,研究了不同围压和不同冲击荷载对两个阈值的影响。(4)基于霍普金森试验中能量吸收过程,计算得到了循环冲击过程的损伤变量,发现不同峰值应力的循环冲击中损伤变量的演化趋势有明显差别。将循环冲击条件下的损伤过程分为裂隙稳定扩展并逐步贯通的弱损伤累积型破坏和裂隙先稳定扩展再加速扩展的强损伤累积型破坏。应用二次函数和Logistic函数的反函数的方式,分别建立了弱损伤累积和强损伤累积过程中的损伤变量的拟合方程,均取得了良好的拟合效果,从而从能量的吸收角度建立了损伤变量与冲击次数的演化关系。(5)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在静力分析的基础上引入爆破冲击损伤对围岩强度的弱化。根据三山岛金矿的房柱式交替向上充填采矿法开采过程,设置了 6m*6m、9m*9m和12m*12m三种截面尺寸的矿房进行模拟;从构筑免压拱的角度设置了 54m跨度单免压拱和27m跨度双免压拱的不同开采顺序对开采过程进行了模拟。从而优选了采场参数和过程,为实现高效低废采矿的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孙兴业[10](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微震智能定位与岩爆等级预测研究》文中指出在“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未来国内的科技发展将聚焦于“深地深海,空天科技”等八个前沿领域,其中深部地下空间相比于浅部地下空间,其岩体赋存环境主要表现为高地应力、高地温、高承压水头和强烈开采扰动,容易引发复杂地质灾害,例如硬岩岩爆、软岩大变形等。目前,岩爆问题更是成为制约深地空间安全高效开发的瓶颈问题。微震监测技术作为一种岩体微破裂监测技术,已经成为地下工程灾害监测预警的重要手段。目前微震监测的定位方法主要采用以时间残差为研究对象的定位方法,受限于对人工验证的依赖而无法保证微震事件定位的时效性,可能耽误灾害预警的最佳时机。此外,在岩爆预警工作中,根据微震参数演化进行的岩爆风险性预测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基于上述工程现状,本文以构建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工程灾害智能预警方法为目标,依托“双江口地下厂房”和“引汉济渭引水隧洞”两个工程实例,针对微震定位和岩爆灾害预测两大科学问题分别提出“基于微震波形的智能定位方法”与“基于微震参数的岩爆预测方法”,为地下工程灾害智能预警和评价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以双江口地下厂房主厂房附近发生的微震事件构建了数据集,搭建了MSlocation Net全卷积神经网络,以波形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以研究区域的三维Gauss函数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对数据集进行过采样后,测试集中微震事件的震中误差、震源深度误差和绝对误差均小于5m,说明本文提出的MS-location Net能够对双江口主厂房附近的微震事件进行有效定位。(2)根据引汉济渭输水隧洞TBM的施工进度,选取260天内发生的岩爆等级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引入两类经典的机器学习算法,选取前一天的累积微震事件数、累积总能量、累积视应力、累积视体积、b值、最大矩震级以及传感器检测到的最大位移值作为模型的输入部分,以当天的岩爆等级标签值作为模型的输出部分。建立了一种基于微震参数的深埋隧道岩爆预测模型。(3)通过SVM、Adaboost、GBDT、Random tree、XGBoost算法在采取不同“过采样”方法的数据集上进行测试,比较5种算法的整体准确率及F1值等性能评价指标,表现最好的算法为Borderline-SMOTE 1-XGBoost算法,经5折交叉验证后的精度为87%,在选定测试集的精度为90%,宏F1值和微F1值分别为0.90、0.90,能够为引汉济渭的岩爆风险性预测提供参考。

二、高地应力地区岩体变形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地应力地区岩体变形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江科学院水工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基础理论与数值方法
    2.1 工程岩体分级理论
    2.2 工程岩体分析方法
    2.3 岩体非连续介质力学理论
    2.4 岩体破坏细观机理
3 岩石力学试验方法与技术
    3.1 试验新技术
    3.2 复杂岩体力学特性
    3.3 规范编制
4 岩体地应力测量技术与地应力场
    4.1 复杂条件地应力测试技术
    4.2 复杂条件地应力场研究
5 岩体地球物理与超前探测技术
    5.1 岩体与锚固体无损探测技术
    5.2 超前探测技术
6 岩土及结构锚固与灌浆加固技术
    6.1 岩土与结构锚固技术
    6.2 岩体隧道锚技术
    6.3 岩体灌浆加固技术
7 工程应用与实践
8 结论与展望
    (1)新的发展。
    (2)新的挑战。
    (3)结合水工岩石力学研究,现有的成绩仍是初步的。

(2)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玄武岩洞室群施工技术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工程概况与特点
    2.1 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及地下厂房洞室群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脆硬玄武岩
        2.2.2 柱状节理玄武岩
        2.2.3 层间错动带
        2.2.4 地应力及围岩分类
    2.3 围岩变形特征与控制要求
        2.3.1 脆硬玄武岩变形特性
        2.3.2 层间错动带变形特性
        2.3.3 洞室群围岩变形联动关系
        2.3.4 白鹤滩洞室群围岩变形控制相关要求
3 洞室群围岩变形时空调控技术
    3.1 超前预控制
    3.2 垂直薄分层
    3.3 平面细分区
    3.4 进尺短步长
    3.5 爆破精细严
    3.6 快速强支护
    3.7 全程勤量测
    3.8 数据快反馈
    3.9 动态反演优化
4 洞室围岩变形调控案例
    4.1 主厂房顶拱变形控制
        4.1.1 顶拱锚固观测洞
        4.1.2 顶拱分层分区分步开挖支护
        4.1.3 主厂房下挖过程中围岩变形控制
    4.2 高边墙层间错动带变形控制
        4.2.1 置换主支洞联合抗剪系统
        4.2.2 超前深层锚固及锁口加固系统
        4.2.3 层间错动带C2处理效果
5 结论

(3)国际深部地下实验室岩体原位力学响应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深部地下实验室建设概况
2 地下实验室原位监测技术研究
    2.1 地下实验室围岩变形监测
    2.2 地下实验室围岩应力监测
    2.3 地下实验室岩体声波测试
    2.4 地下实验室岩体微破裂微震监测
    2.5 地下实验室围岩声发射测试
    2.6 地下实验室岩体结构和破裂的直接原位观测方法
3 地下实验室围岩开挖损伤区特性研究
    3.1 深部地下实验室围岩岩芯饼化研究
    3.2 深部地下实验室围岩开挖损伤区特性研究
    3.3 深部地下实验室岩爆发生机理研究
4 地下实验室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4.1 深部岩石的力学模型研究
    4.2 深部岩石工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5 深部地下实验室的岩体原位力学响应研究方向探讨
6 结论

(4)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强突涌水灾害
    1.1 监测预警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1.2 防控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2 高强度硬岩岩爆灾害
    2.1 监测预警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2.2 防控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3 软岩持续大变形灾害
    3.1 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3.2 防控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4 巨石垮塌灾害
    4.1 监测预警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4.2 防控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4.2.1 围岩结构垮塌灾害风险评价
        4.2.2 隧道潜在垮塌结构加固
5 煤矿冲击地压灾害
    5.1 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5.2 防控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6 结论与展望

(6)木家庄煤矿深部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及支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部软岩的定义
        1.2.2 深部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理研究现状
        1.2.3 深部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理论应用现状
        1.2.4 深部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工程概况及巷道变形现状分析
    2.1 工程概况
        2.1.1 井田概况
        2.1.2 巷道概况及围岩地质特征
    2.2 巷道变形现状分析
        2.2.1 测站布置
        2.2.2 观测数据分析
3 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理论研究
    3.1 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力学模型
    3.2 巷道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3.2.1 埋深及地应力的影响
        3.2.2 巷道围岩强度的影响
        3.2.3 围岩区域地质构造的影响
        3.2.4 孔隙水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深部软岩巷道支护效果数值模拟与支护方案优化
    4.1 模拟方案设计
        4.1.1 FLAC~(3D)简介
        4.1.2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4.1.3 模拟方案设计
    4.2 深部围岩支护效果数值模拟
        4.2.1 巷道围岩位移量的变化
        4.2.2 锚杆(索)应力
        4.2.3 巷道围岩所受垂直应力
        4.2.4 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
    4.3 本章小结
5 针对木家庄煤矿的支护优化方案现场应用实测
    5.1 现场应用方案
    5.2 现场应用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深部高地应力条件下采场围岩损伤机理与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研究背景及问题
    2.1 深部的定义和岩石力学特性
        2.1.1 深部的定义
        2.1.2 深部岩石的力学特征
        2.1.3 深部岩石的力学研究中问题
    2.2 动静荷载组合作用下岩石损伤过程研究
        2.2.1 循环冲击荷载下岩石的力学特性研究
        2.2.2 循环冲击荷载下岩石的能量耗散研究
    2.3 循环冲击条件下岩石的损伤研究
        2.3.1 岩石材料的损伤理论
        2.3.2 损伤理论在循环冲击中的应用
    2.4 问题的提出
    2.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5.1 研究内容
        2.5.2 研究方案
        2.5.3 技术路线
3 原岩应力和基础力学参数测试
    3.1 引言
    3.2 工程概况
        3.2.1 水文地质
        3.2.2 开采方式
    3.3 原岩应力测量
        3.3.1 测量仪器及测量步骤
        3.3.2 测量结果
    3.4 岩石基础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3.4.1 密度试验
        3.4.2 巴西劈裂试验
        3.4.3 单轴压缩及变形试验
        3.4.4 岩石变角抗剪试验
        3.4.5 波速试验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围压和不同循环冲击荷载条件下花岗岩的损伤机理
    4.1 引言
    4.2 围压条件下的循环冲击试验研究
        4.2.1 试验原理
        4.2.2 样本采集和试件制备
        4.2.3 试验设备
        4.2.4 波形的选择和修正
        4.2.5 试验过程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动态力学性质
        4.4.1 应力-应变曲线特征
        4.4.2 应力-应变演化
        4.4.3 峰值应力演化
        4.4.4 应变率演化
        4.4.5 弹性模量演化
    4.5 循环冲击过程中的能量演化
    4.6 能量的吸收与应变率的关系
        4.6.1 能量吸收率随应变率演化的过程
        4.6.2 能量吸收的应变率效应
    4.7 循环冲击中吸收能的演化
        4.7.1 吸收能随着冲击次数的演化
        4.7.2 吸收能量的累积
    4.8 反射能和透射能的演化
        4.8.1 透射能的演化
        4.8.2 反射能的演化
    4.9 本章小结
5 花岗岩循环冲击损伤中应力阈值的确定
    5.1 引言
    5.2 考虑孔隙率的本构模型
    5.3 基于能量吸收的应力阈值的确定方法
    5.4 两个重要阈值的演化
    5.5 循环冲击损伤类型的划分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能量耗散的循环冲击损伤演化类型及其方程建立
    6.1 引言
    6.2 损伤变量
        6.2.1 损伤变量的定义方法
        6.2.2 基于能量耗散的损伤变量计算
    6.3 强损伤累积型冲击的损伤变量
        6.3.1 Logistc方程
        6.3.2 强损伤累积型冲击损伤变量方程
    6.4 弱损伤累积型冲击损伤变量方程
    6.5 本章小结
7 深部开采围岩的稳定性分析与采场参数优选
    7.1 引言
    7.2 岩石力学参数折减
    7.3 爆破作用损伤深度的确定和等效强度折减
    7.4 模型的建立
    7.5 不考虑强度弱化区的开采过程稳定性分析
    7.6 不同矿房截面尺寸的开采过程稳定性分析
        7.6.1 9m~*9m截面矿房开采过程稳定性分析
        7.6.2 6m~*6m截面矿房开采过程稳定性分析
        7.6.3 12m~*12m截面矿房开采过程稳定性分析
    7.7 构筑免压拱方式下的开采稳定性分析
        7.7.1 构筑54m跨度免压拱开采过程稳定性分析
        7.7.2 构筑27m跨度双免压拱开采过程稳定性分析
    7.8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机器学习的微震智能定位与岩爆等级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震监测的工程应用研究现状
        1.2.2 微震定位方法研究现状
        1.2.3 岩爆预测及预警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机器学习相关算法简介
    2.1 引言
    2.2 深度学习及其相关理论
        2.2.1 BP神经网络
        2.2.2 卷积神经网络
    2.3 支持向量机算法
        2.3.1 支持向量机算法原理
        2.3.2 非线性支持向量机与核函数
        2.3.3 SVM算法正则化及对多分类问题的处理
    2.4 集成学习
        2.4.1 随机森林算法
        2.4.2 Adaboost算法
        2.4.3 GBDT算法
        2.4.4 XGBoost算法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微震波形的智能定位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依托工程介绍
        3.2.1 工程背景
        3.2.2 地质条件
        3.2.3 地下厂房微震监测系统构建
    3.3 传统微震事件定位方法
    3.4 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的定位预测方法
        3.4.1 全卷积神经网络介绍
        3.4.2 样本的预处理
        3.4.3 数据集的生成
        3.4.4 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结构
        3.4.5 损失函数、正则化及优化方法
    3.5 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的定位精度分析
        3.5.1 实验数据及环境
        3.5.2 评估标准
        3.5.3 实验结果
    3.6 结果及讨论
        3.6.1 输入样本噪声的影响
        3.6.2 设置滤波器的影响分析
        3.6.3 采用“过采样”方法的影响分析
        3.6.4 不同区域的输出值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微震参数的深埋隧道岩爆预测分析
    4.1 引言
    4.2 依托工程介绍
        4.2.1 工程背景
        4.2.2 地质条件
        4.2.3 秦岭输水隧洞微震监测系统构建
    4.3 定量地震学参数介绍
    4.4 微震事件的统计学特征
        4.4.1 震级-频度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4.4.2 b值的极大似然估计算法
    4.5 数据集的生成及处理
    4.6 基于机器学习的岩爆等级预测结果分析
        4.6.1 不同核函数下的SVM岩爆等级预测结果分析
        4.6.2 基于集成学习的岩爆等级预测结果分析
        4.6.3 模型性能综合分析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高地应力地区岩体变形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江科学院水工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研究进展[J]. 邬爱清.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1(10)
  • [2]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玄武岩洞室群施工技术创新[J]. 樊启祥,汪志林,何炜,林鹏,王红彬,徐建荣,段杭.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21(09)
  • [3]国际深部地下实验室岩体原位力学响应研究综述[J]. 李邵军,谢振坤,肖亚勋,丰光亮,潘鹏志,王兆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8)
  • [4]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李利平,贾超,孙子正,刘洪亮,成帅.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8)
  • [5]岩体力学发展的一些回顾与若干未解之百年问题[J]. 赵阳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1(07)
  • [6]木家庄煤矿深部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及支护研究[D]. 张荟懿.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7]高陡边坡开挖卸荷模型试验研究[D]. 周鑫. 三峡大学, 2021
  • [8]高地应力下巷道爆破开挖卸荷效应围岩损伤研究[D]. 邓丁. 辽宁科技大学, 2021
  • [9]深部高地应力条件下采场围岩损伤机理与稳定性分析[D]. 胡楠.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10]基于机器学习的微震智能定位与岩爆等级预测研究[D]. 孙兴业.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高地应力区岩体变形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