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无能即美德”研究

“女性无能即美德”研究

一、“女子无才便是德”考议(论文文献综述)

毕新伟[1](2021)在《古代女性阅读史研究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女性阅读史研究缺少性别理论自觉,以至女性阅读史理论探讨非常薄弱,影响研究者对阅读史重要问题的处理。有三个方面需要展开讨论,一是性别理论如何融入阅读史理论,搭建女性阅读史自身的观念框架;二是女性阅读史料有多少,如何使用这些史料;三是怎样梳理、描述女性阅读的历史过程,如何总结女性阅读的经验得失。如此方可在理论与方法的探讨中,梳理古代女性阅读史的发展脉络,明确阅读对于古代女性的重要意义。

杨阳[2](2020)在《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变迁:性别平等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公平作为衡量社会文明和进步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受到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重视。然而,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偏见一直是个国际性问题,在高等教育300多年发展的历史中,女子高等教育不过区区的100多年而已。日本作为亚洲第一个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儒教圈国家,其女子高等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独特的发展历程。本论文运用文献法、历史法、图表法、案例法和因素分析法,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数据等资料,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进行研究。女性主义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强烈的批判意识,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领域发起挑战。以女性主义的视角,观察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性别平等与女子高等教育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四个基本问题:第一,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基于什么样的性别平等观念发展起来的?第二,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如何落实性别平等的?第三,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都发挥了什么样的功能?第四,影响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促进性别平等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本论文以日本女子高等教育与性别平等之间的作用关系为横轴,以作者所支持的历史分期为纵轴建立分析框架,借助女性主义理论及女子高等教育的相关理论,系统地分析和论述了战后70余年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变迁和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论文重视女子高等教育发展与性别平等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清晰地从教育对社会整体及女性学生个体两方面明确各阶段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所发挥的功能,并结合结构、价值、话语三个维度反观社会现实对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功能的制约,分析了日本社会形式上的性别平等和现实中的性别平等之间的分裂、矛盾和冲突以及逐步解决这种表里不一问题的策略,对于儒教圈国家的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具有参考价值。通过综合探究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战后日本高等教育体系内,长期存在一种基于生理性别的知识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一方面促使日本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另一方面也加固了既有的性别价值秩序。纵观战后70余年的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变迁史,可以发现,在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高学历女性群体始终处于被动的处境。但随着日本社会环境的变化,日本女性尤其是高学历女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分为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及意义、研究方法及视角、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概念界定及历史分期五部分,在细致梳理问题意识、总结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本论文的问题意识、研究构想、分期结构等作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第二章,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分为女性主义理论、女子高等教育相关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三节,系统梳理了女性主义发展的历史、理论流派、哲学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女性主义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以表明女性主义作为本论文的研究视角、理论基础的合理性与可能性。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则针对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期式的论述分析。其中,第三章,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确立期,集中分析论述战后初期到1960年代中后期的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第四章,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扩大期,集中分析论述1960年代中后期到1990年代中期的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第五章,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变革期,集中分析论述1990年代中期至今的日本女子高等教育。为方便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阶段性对比,依照本研究所建立的分析框架,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对时代背景和对女性的价值期待、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实施及变化、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功能及影响、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四个主要内容进行了剖析,并阐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内涵的性别平等观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内在机制。第六章,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变迁过程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根据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得出的关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阶段性发展的结论,对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脉络进行梳理,并对本研究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了回应。

纪景超,刘立志[3](2020)在《互文视域下的明代女教阅读观——以南京刘氏《女范捷录》为中心》文中认为中国古代的女子教育历史悠久,存留的文献史料数量繁多而零散。本文以王相的母亲南京刘氏的着作《女范捷录》为中心,从互文的角度去理解、阐释明代这一时期的女性教育中的阅读观。

孙萍萍[4](2019)在《论古代女扮男装题材文学创作的发展及其性别启蒙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在以男性为主的历史叙述中,女性一直处于失语状态,被遮蔽、被代言。女扮男装题材文学创作的出现和发展反证了中国古代性别制度对女性作为"人"的权利的束缚与压制。此类作品塑造了一群才华出众、挑战性别陈规的女性形象,一方面客观地再现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观念下女性真实的社会处境;另一方面体现了以男性作家为主的创作群体对女性处境的同情,对女性才华学识的肯定,凸显了创作者性别意识的觉醒。同时,作品的传播也具有积极的性别启蒙意义。

王桃[5](2018)在《民国知识女性的家庭角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细胞,家庭的稳定与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基石,而女性作为家庭中的重要组成人员,担负着敬养双亲、生儿育女、延续家庭文化的重要职责,在家庭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由于两性等级秩序的存在,封建大家庭中男权往往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女性则沦为家庭附属品,角色单一且被动,自我意识淡薄,在政治、经济、文化、婚姻等诸多领域丧失主动权。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不断加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危机,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等社会变革风起云涌,社会变革裹挟着的进步思想使得妇女问题得到社会重视,女性权利义务、国民责任以及独立人格被发现,人们开始对女性有了新的角色期待。随着教会女学、国人自办女学、女性出国留学等女子教育的发展,一批具有新式知识储备和思想、自我意识开始苏醒、追求人格独立的知识女性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她们对自身家庭角色有了新的认知,开始摒弃“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男主女从”的落后观念,在家庭经济、婚姻、育儿上有了一定的话语权甚至是决定权。为人女时,权力观增强,勇于维护自己在家庭财产继承中的权利,同时能够同男子角逐于职场,争取经济上的独立,摆脱对家庭的经济依附。为人妻时,婚恋观改变,她们抛弃“传宗接代”的婚姻目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形式及“门当户对”的择偶观念,追求平等、和谐、充满感情的婚姻生活。为人母时,教养观进步,“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封建思想有所松动,她们积极响应节育号召,并开始以孩子为中心,注重教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孩子的人格养成,建立了新型的母子关系。知识女性家庭角色在重塑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旧思想、旧势力、旧制度的各种阻挠,因而表现出主动性与被动性、进步性与妥协性、激进性与保守性并存的特征。但无论如何,传统意义上的“孝女”“贤妻”“良母”的内涵已悄然改变。而在知识女性角色丰富与冲突的过程中,家庭内部权力得到了重新分配,家庭关系趋向平等,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快。民国知识女性的角色重塑中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转型过程中对家庭权利结构的冲击、对社会建设的参与、对旧思想旧文化的批判等都对当今女性自身发展、家庭与社会建设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起到了重要的历史启迪作用,指导着现代女性角色的发展、家庭伦理道德的构建及当代社会文化体系的建设。

李晶[6](2018)在《正史《列(烈)女传》研究》文中提出二十四史中共有十二部史书中设有《列(烈)女传》,广大中下层女性能够进入官修正史之中,无疑说明了其所处的重要地位。女性作为创造历史的另一主体,发挥了和男性一样的作用,这一点逐渐为大众所认同。先秦到两汉时期史家对女性的认知态度发生了一定变化,第一部妇女通史《列女传》自刘向开始,范晔将《列女传》引入正史,并且开始转为只有正面女性的记载。从正史《列(烈)女传》的编纂上来看,在诸多部分存在差异。其作为研究中国古代中下层女性的史料,具有重要的价值,从其人物形象的转变以及史家标准的演变,可以窥探到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女性道德品质以及影响女性形象构建的因素。各个朝代的《列女传》在史料选择、旌表制度、主流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下,女性形象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旧”《唐书·列女传》作为研究唐代女性的史书,可以将其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分析,来研究影响史家标准的因素都有哪些,进而对其他正史中史家标准的演变有一个把握。

朱文文[7](2018)在《以才成德,以德达才:从孔璐华看清朝中期的女子教育》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以来受“五四”妇女史观的影响,关于古代女性教育,普遍认为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认为古代社会重妇德轻妇才。然而,通过对孔子直系女性后裔孔璐华的诗稿分析时发现,她不仅继承了儒家的妇德规范而且还极具才学。这为我们研究清代中期的女性德才观及其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范例。本文以《唐宋旧经楼诗稿》为依托,通过诗稿中所呈现的生活图景,及孔璐华对各种角色伦理关系的诠释,研究清代中期的女性德才教育,还原当时女性生活的本真面目,呈现不同的历史面相。德与才是中国古代女性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伦理社会中,女性对于家庭、社会关系的稳固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历代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都对女性的德才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中国古代的妇德观、女子德才观、女子教育内容等也经历了一个发展流变的过程。到了清代中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冲击,不同的阶级为了各自的需要,对女性德与才的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出现了多种观点交织的情景。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为孔璐华德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孔璐华出生于“天下第一家”的孔氏家族,具有诗礼传家的家族传统。从小接受儒家诗礼传家思想的熏陶,以诗为才,以礼为德,为其德才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嫁于阮元,阮元身为三朝元老,九省疆臣,不仅是一代名臣,还是一位大文学家。他思想开明,主张妇德与妇才并重,鼓励女性才学,支持女性创作,其才学开始得到重视和发展。正是在这样多种教育的影响下,孕育、培养出了德才兼备的孔璐华。孔璐华的“德”主要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角色的扮演,及伦理关系的处理中所体现出来的。如作为女儿,与父母关系的处理;作为儿媳,与舅姑关系的处理;作为妻子,与丈夫关系的处理等。同时她还兼具家国情怀,关注民生,也时常走出家门,参与文学交游与诗词唱和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诗文成为孔璐华与人相处、交流的重要媒介,成为其实践其道德的纽带和桥梁。在扮演好各种伦理身份和角色的同时,也成就了孔璐华的诗才,促进了其妇德与妇才的相辅而行。因此,孔璐华所呈现的形象与我们所熟知的,古代女性都是“祥林嫂”的形象是相悖的。由此可知,清朝中期时,女性并不都是“无知”的,妇德与妇才是可以并举的,从而做到“以才成德,以德达才”,修正人们对妇德与妇才的既有认知,这也对我们研究清朝女性的德才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聆汇[8](2017)在《论满族女作家顾春诗词中的女性意识》文中研究说明顾春是晚清满族贵族家庭出身的女作家,她的诗词创作在满族文学史上取得了杰出成就。顾春所处的时代社会风气日渐开化,追求独立的女性意识开始在部分知识女性中觉醒,顾春作为清朝转折时期的一位传统知识女性,在这方面也有表现。她在诗词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家庭婚姻观念、才德观念、社会观念等,都表现了满族女性特有的时代女性意识,也因此具有了进步性和社会意义。

李兰霞[9](2017)在《《世说新语》女性形象的历史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说新语》女性形象研究的绝大多数成果认为魏晋女性在多方面突破了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女性意识觉醒,女性地位较前代有明显提高。但与先秦两汉时期比较而言,魏晋时期的女性形象在上述方面并不具有"新风貌"。以浮泛的历史印象取代严谨的历史比较是产生这一误读的根源。历史比较意识是文学评论中不可或缺的,这种比较不能是浮泛、教条、碎片化的,而应是深入、复杂、系统的。

杨慧,林丹燕[10](2016)在《新发展理念下女性人才的家庭和社会地位研究——兼对“女子无才便是得”的回应》文中认为通过对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中女性人才数据与普通女性比较,发现女性人才不但家庭经济贡献大,夫妻关系融洽,对家庭地位更为满意,而且在社会上获得了更高的职业地位、工作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家庭和社会地位都明显高于普通女性。"女子无才便是得"是阻碍女性求知进取、影响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伪命题。在共建共享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建议宣教部门应加强对女性人才的正面宣传报道,规范性别敏感问题言论,抵制有性别歧视倾向的言论,促进男女两性共同为家庭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女子无才便是德”考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子无才便是德”考议(论文提纲范文)

(1)古代女性阅读史研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代女性阅读史理论建构
二古代女性阅读史阶段划分
三古代女性阅读的经验得失

(2)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变迁:性别平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战前日本教育系统的性别失衡
        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男女平权
    第二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视角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视角
    第四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现状
        二、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概念界定及历史分期
        一、相关概念及用法的界定
        二、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分期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第一节 女性主义理论
        一、女性主义的概念及发展
        二、“生物性别”与“社会性别”
        三、“性别平等”与“性别差异”
    第二节 女子高等教育相关理论
        一、传统认识论视域下高等教育的特征
        二、女性主义认识论对传统认识论的思辨
        三、教育机会均等概念及原理
    第三节 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确立期:以法定女性人权为基础的性别平等观念
    第一节 战后复兴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对女性的价值期待
        一、GHQ占领政策:女性解放思想的兴起
        二、日本战后复兴:传统女性观的延续
    第二节 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目的
        二、“男女同校”与“男女分校”并行的发展方式
    第三节 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实施
        一、高等教育面向女性招生及女子大学的设立
        二、短期大学的设立及发展
        三、女子大学的学部构成和课程设置
        四、女子高等教育的第一次危机:关于“女大学生”的论争
    第四节 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功能及影响
        一、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影响
        二、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及影响
    第五节 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结构维度:高等教育结构的不平等
        二、价值维度:传统社会女性观的干扰
        三、话语维度:女性失语、女性保护主义
第四章 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扩大期:两分主义的性别平等观念
    第一节 日本工业社会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对女性的价值期待
        一、日本型工业社会的形成:“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分工观念
        二、日本型福祉社会的形成:以“核家庭”为单位
        三、日本型学历社会的形成:学历主义、名校主义
    第二节 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变化及发展
        一、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扩大的原因
        二、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目的
        三、高等教育“女性专用轨道”的形成和固化
        四、女子高等教育的第二次危机:关于“女大”存在意义的论争
        五、“家政学”的变革和“女性学”的兴起
    第三节 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功能及影响
        一、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影响
        二、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及影响
    第四节 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结构维度: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
        二、价值维度:性别平等思维下的价值陷阱
        三、话语维度:男性语境下的自我规范
第五章 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变革期:均质的性别平等观念
    第一节 日本后工业社会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对女性的价值期待
        一、日本型工业社会的瓦解和后工业社会的形成
        二、男女共同参与社会的构筑:以“女性”为核心
        三、21世纪日本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机构的“大淘汰”时代
    第二节 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动向
        一、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目的
        二、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特征
        三、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实施
    第三节 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功能及影响
        一、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影响
        二、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及影响
    第四节 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结构维度:女性环境改善
        二、价值维度:“二流劳动力”以及社会价值的“女性通道”
        三、话语维度:男性化的均质平等
第六章 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变迁过程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
    第一节 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性成就和特征
        一、确立期:以“制度”为中心
        二、扩大期:“女性专用轨道”
        三、变革期:流动性增强
    第二节 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底色:日本社会性别平等观念的变化
        一、确立期:女性解放思想和保守女性观
        二、扩大期:“男主外,女主内”性别分工观
        三、变革期:以男性为标准的均质性别平等观
    第三节 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功能:对性别平等的促进作用
        一、确立期:促进女性解放的变革功能
        二、扩大期:抑制性别平等的保守功能
        三、变革期:促进女性多样化发展的变革功能
    第四节 高学历女性的价值和功能:在男性中心社会中的机遇与困境
        一、确立期:少数女性精英
        二、扩大期:“家庭主妇”和“二流市民”
        三、变革期:劳动市场中的“二流劳动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日本战后女大学生人数变化曲线图
    附录2 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变化曲线图
    附录3 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变化概况(表)
    附录4 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学生数变化概况(表)
    附录5 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教员人数变化概况(表)
    附录6 战后日本18岁人口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变化概况
    附录7 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男女差值对比
    附录8 战后日本大学院在籍者数男女对比
    附录9 各学科学生入学状况(1980-2019)
    附录10 2014 年日本全国女子短期大学列表
    附录11 2014 年日本全国女子大学列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论古代女扮男装题材文学创作的发展及其性别启蒙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女扮男装文本叙写的多元化
二、女扮男装突破性别陈规
    (一) 征战沙场, 保家卫国
    (二) 入学竞考, 为官为相
    (三) 自立自强, 德才兼备
三、女扮男装催生性别意识觉醒
    (一) 男性作为启蒙者的启蒙与被启蒙
    (二) 女性作为被启蒙者的被启蒙与启蒙

(5)民国知识女性的家庭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意义
        (三)现实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动态
        (一)学术界有关近代女性史的研究
        (二)学术界有关民国知识女性的研究
        (三)学术界有关民国女性家庭生活研究
    三、概念界定
        (一)知识女性
        (二)家庭角色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论从史出,重视历史实证研究法
        (二)视角多样,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可能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第一章 女性自我觉醒历史背景观照
    第一节 封建传统家庭制度下的女性压迫
        一、“无才是德”中的教育观
        二、“媒妁之言”里的婚恋观
        三、“三纲五常”下的伦理观
    第二节 社会变革中的女性觉醒
        一、维新运动对女性觉醒的启蒙
        二、辛亥革命对女性自我解放的推动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女性自我发现的强化
    第三节 近代知识女性的破茧而出
        一、教会女学的出现
        二、国人自办女学的兴起及发展
        三、女子留学教育的发展
第二章 民国知识女性家庭角色的消解与重塑
    第一节 做独立的自己:谋生与消费
        一、女性财产继承权的争取
        二、男、女职场上的角逐
        三、女性闲暇与消费
    第二节 做有主见的妻子:恋爱与婚姻
        一、自由婚恋
        二、离婚与再嫁
        三、独身选择
    第三节 做有文化的母亲:教育与文化
        一、从“多子多福”到“生育节制”:传统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转变
        二、从“生养”到“教养”:传统母亲角色与母子关系的现代化转变
第三章 民国知识女性家庭角色变化特征及影响
    第一节 知识女性家庭角色变化特征
        一、被动性与主动性:男性的引领与女性的觉醒
        二、进步性与妥协性:理想的美好与现实的困境
        三、激进性与保守性:时代的鞭策与传统的掣肘
    第二节 民国知识女性家庭角色转变的影响
        一、自身:促进角色丰富与角色冲突
        二、家庭:推动权利位移与权利平衡
        三、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
第四章 民国知识女性家庭角色转型中的现代启迪
    第一节 冲破藩篱的样态及反思
        一、勇敢批判、反抗封建压迫
        二、大胆追求、体验新式生活
        三、知识女性家庭角色转变过程中的局限性
    第二节 民国知识女性角色变更的历史启迪
        一、女性发展与社会建设
        二、女性家庭角色与伦理道德建设
        三、当代家庭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正史《列(烈)女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及难点
第1章 正史《列(烈)女传》产生的历史渊源
    1.1 先秦典籍中的女性—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主
        1.1.1 《左传》中的女性形象
        1.1.2 《国语》中的女性形象
        1.1.3 《战国策》中的女性形象
    1.2 两汉时期的女性
        1.2.1 《史记》中的女性
        1.2.2 《汉书》中的女性
        1.2.3 刘向《列女传》的编纂
        1.2.3.1 编纂背景
        1.2.3.2 主要内容
        1.2.3.3 对正史《列(烈)女传》编纂产生的影响
第2章 正史《列(烈)女传》的编纂情况
    2.1 正史《列(烈)女传》编纂情况分析
        2.1.1 编纂情况
        2.1.2 正史《列(烈)女传》编纂分析
    2.2 正史《列(烈)女传》差异研究
        2.2.1 人数分布上的差异
        2.2.2 由“列女”到“烈女”
        2.2.3 社会阶层差异
第3章 正史《列(烈)女传》的“沿”与“革”
    3.1 正史《列(烈)女传》的女性入传标准演变
        3.1.1 女性入传标准
        3.1.2 入传标准演变原因
        3.1.2.1 材料来源
        3.1.2.2 旌表制度
        3.1.2.3 主流观念
        3.1.2.4 女子教育
    3.2 史家评价标准的演变
第4章 个案研究——新旧《唐书·列女传》的编纂
    4.1 两书的成书背景
    4.2 新旧《唐书·列女传》的人物收录
        4.2.1 《新唐书·列女传》所增加人物
        4.2.2 《新唐书·列女传》所舍弃的人物
        4.2.3 新旧《唐书·列女传》人物收录的一致
    4.3 史家标准的影响因素
        4.3.1 社会环境
        4.3.2 史家个人
        4.3.3 主流观念
第5章 对正史《列(烈)女传》评价
    5.1 观念上的影响
        5.1.1 “女才观”
        5.1.2 贞(烈)节观
    5.2 史料价值
    5.3 教化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以才成德,以德达才:从孔璐华看清朝中期的女子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内容和方法
    (六)研究的重点、难点与拟创新之处
一、女子德才观与女教传统的流变
    (一)中国古代妇德观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女子德才观的演变
    (三)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的变迁
    (四)清朝中期女子教育的多元声音
二、孔阮两家的女子德才观与女教传承
    (一)孔璐华的家世与生平
        1.“天下第一家”的孔家
        2.“簪缨之族”的阮家
    (二)闺阁生活时期的孔家教育
        1.诗礼传家的家族传统
        2.母教的重要作用
        3.一门风雅的文化氛围
    (三)婚姻生活时期的阮门教育
        1.阮元的支持与提倡
        2.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
三、德才兼备的孔璐华:孔阮两家教育的结果
    (一)以才成德
        1.对伦理角色的诠释
        2.对家国情怀的抒发
    (二)以德达才
        1.文学交游
        2.诗词唱和
四、德才关系的重构及其意义
    (一)德与才关系的重构
    (二)以才成德,以德达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8)论满族女作家顾春诗词中的女性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满族知识女性顾春
二、追求心智相通的婚姻观
三、追求知识女性的才德观
四、体恤民情的社会观
结语

(9)《世说新语》女性形象的历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先秦两汉与魏晋时期女性形象对比
三、文学评论中历史比较意识不可或缺

四、“女子无才便是德”考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古代女性阅读史研究探析[J]. 毕新伟. 文化研究, 2021(01)
  • [2]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变迁:性别平等的视角[D]. 杨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互文视域下的明代女教阅读观——以南京刘氏《女范捷录》为中心[J]. 纪景超,刘立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0(01)
  • [4]论古代女扮男装题材文学创作的发展及其性别启蒙意义[J]. 孙萍萍.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5]民国知识女性的家庭角色研究[D]. 王桃. 江苏师范大学, 2018(12)
  • [6]正史《列(烈)女传》研究[D]. 李晶. 河北大学, 2018(12)
  • [7]以才成德,以德达才:从孔璐华看清朝中期的女子教育[D]. 朱文文. 曲阜师范大学, 2018(01)
  • [8]论满族女作家顾春诗词中的女性意识[J]. 李聆汇. 满族研究, 2017(04)
  • [9]《世说新语》女性形象的历史比较研究[J]. 李兰霞.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10]新发展理念下女性人才的家庭和社会地位研究——兼对“女子无才便是得”的回应[J]. 杨慧,林丹燕. 反歧视评论, 2016(00)

标签:;  ;  ;  ;  ;  

“女性无能即美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