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榆林市外郊库区森林分类管理措施

广西榆林市外郊库区森林分类管理措施

一、广西玉林市远郊库区森林分类区划及经营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梁小丽[1](2021)在《广西耕地功能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

李延顺[2](2021)在《“三生”视角下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土空间耦合协调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面临更多的挑战。如何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三种空间,实现国土空间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土地资源利用研究的重点。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资料,在充分考虑资料质量和研究科学性的基础上,利用1995、2009、2019为时间节点,开展遥感数据解译工作,获得三期研究区土地利用数据,为划定三生空间提供基础数据集。首先,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重心转移方法,从长时间序列角度出发,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三生空间演变,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与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开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生功能评价和三生功能耦合性研究,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生空间功能变化与分布情况,探究其耦合协调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研究区的三生功能评价成果,引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进行研究区国土空间重构,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生空间变化特征明显。数量结构上呈现生活空间增加而生产和生态空间减少的特点,城市化水平提升显着。生产空间持续减少,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用地减少,需要坚守耕地存量,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空间面积占比高、变化小,趋于稳定。重心特征上呈现聚拢趋势,其中南宁市的生活、生产空间权重大,对广西北部湾生产生活空间重心转移起到引导作用。同时,生活、生产空间重心与生态空间重心变化呈现出相反态势,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生空间存在内在制约关系。(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变化较为剧烈,生态功能保持稳定。研究期内,生产功能保持上升趋势,生产功能与生产空间面积变化和重心转移剧烈程度相关。从生活功能来看,南宁市生活功能稳定上升,其余地市生活功能处于呈现一个先上升再减弱的变化趋势。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性变化较明显,中级、低级协调等级转换频繁,次级耦合协调比率明显增加,说明研究区三类空间的协调性有所提升。同时,从耦合协调度空间布局来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耦合协调分布不均匀,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态势,需要进一步加强三生布局优化,实现区域三生协调发展。(3)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生用地,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用地扩张趋势相符。三生用地重构后仍以生态用地为主,城镇生产、生活用地聚集性进一步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空间聚集性提升较小。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需正确认识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推进区域三生空间联合布局,应进一步发挥核心城市带动作用,带动整体的提升。同时,要加强行政管理,推动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林希[3](2021)在《基于InVEST模型的南流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南流江是广西第一入海河流,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对河流两岸的农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南流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探索在人文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解析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对制定适宜的“双赢”政策协调南流江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TM数据、土壤数据、气象数据、DEM数据、MOD13Q1遥感数据、《广西统计年鉴》等数据,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国内外研究和南流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成果,运用Arc GIS和InVEST模型估算2000、2006、2010和2015年南流江流域的碳固持、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和净初级生产力(NPP)5项生态系统服务,结合雷达图分析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全域、小流域、坡度等级和不同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分布格局和分异,通过空间叠加识别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冷、热点区。运用SPSS软件计算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生态系统服务对的相关系数,探索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K-means聚类分析用Python语言编写,结合生态系统服务簇和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流域生态功能区,针对不同分区的生态经济情况差异提出合理化管理意见和建议。通过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2000-2015年,南流江流域碳固持服务、水源涵养服务和生境质量服务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壤保持服务先下降后上升,净初级生产力服务呈下降趋势。各小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呈现出明显差别。坡度等级上,单位面积上的碳固持量、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净初级生产力随着坡度增加而增加,总量随着坡度增加一般呈波浪状分布,生境质量随着坡度增加而降低。从地类看,林地、草地、园地和耕地的生态系统服务较强。(2)根据生态系系统服务类型评估结果叠加分析得到五类热点区,一类热点区主要提供水源涵养和生境质量服务;二类热点区主要提供生境质量服务、水源涵养、净初级生水源涵养和固碳服务;三类热点区主要提供碳固持服务、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净初级生产力服务和生境质量服务;四类热点区主要提供碳固持、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净初级生产力服务和生境质量服务;五类热点面积较少,可以为生态提供高值服务。(3)南流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对相关系数用SPSS软件计算,生态系统服务对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具有一定的尺度效应,所以探索在四种空间尺度下,全域、小流域、坡度等级和土地利用类型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在四种空间尺度下,水源涵养-净初级生产力、水源涵养-生境质量、水源涵养-碳固持、水源涵养-土壤保持为权衡关系,其他服务对为协同关系。在小流域范围和坡度等级和用地类型上,各服务对的相关性有显着区别。(4)根据对生态系统服务的K-means聚类分析结果,结合南流江流域的土地利用,划分为水源保护生态功能区、林业水土生态保护功能区、农业生产生态功能区、农林生产生态功能区和城镇发展生态功能区5个生态功能区。各生态功能区之间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程度相差较大,根据各生态功能区的差异制定区域政策,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经济,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有机统一发展。

魏博阳[4](2020)在《广西城乡发展协调度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在步入新世纪后,伴随着我国城乡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进步,由此衍生出来的城乡发展失衡、城乡差距逐渐拉大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我国城乡社会的健康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等一系列关注点也引发了学界的热烈讨论。城乡协调发展是我国新时期下城乡发展的主题旋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遵循新发展理念,破解城乡发展差距问题等内容,对新时期下城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发展的同时注重对乡村地区的保护与振兴,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但是,如何进行城乡协调发展,城市与乡村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因素又是什么?通过什么尺度来进行城乡协调发展的评判?这是目前学界与政策制定所面临的考验。当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城镇化率已经迈过50%,乡村人口首次超过城市人口,但是区域内城乡发展还不是很均衡,城乡基础设施、福利保障、居民收入以及资源要素等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广西作为我国的西部省份,经济发展还较为落后,同时农业生产也占据其经济水平的主导地位,在地理位置上,广西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在西南地区拥有着北部湾国际门户港,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中重要的出海口,在全国城乡区域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城乡协调发展成为了广西新时期下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因此,本次研究在结合新发展理念背景的前提下,围绕“广西城乡发展协调度评价研究”为主题,对城乡协调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相应的综述,在明确城乡协调度的运行机理上,对传统的城乡协调度模型进行了改进与更新,使得传统的“一维”数值分析的城乡协调度模型评价转变为城乡“二维”的城乡坐标系的评价方式,让城乡两者的综合评价体系来更好地把握城乡协调度的具体情况。通过研究广西111个县级单位在2014年与2019年的城乡协调度,分析其城乡协调发展的差异化问题,并以此依据进行城乡区域分类,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分类指导的措施建议,为城乡协调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次研究通过分析广西城乡协调发展的类型,得出以下的研究结论:第一,研究分析得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各个县级单位的城乡协调发展的程度,其中南宁市青秀区、西乡塘区和柳州市鱼峰区、柳南区等区域的城乡协调度为最高;第二,广西整体城乡协调发展呈现向好趋势,城乡低水平协调型的县级单位在不断减少;第三,广西区域城乡协调空间特征愈加明显。2019年,南宁、柳州、贵港和北部湾地区成为了城乡协调发展较好的聚集区域,与此同时,全区城乡协调水平较低的县级单位的数量较少而且在空间分布上更加集中,主要分布在桂西河池市与南宁市交界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以及崇左市的大部分县级单位。根据以上的研究结论,结合新时期下新发展理念,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协调发展的相关问题提出一定建议与措施,其中以新发展理念为基本思路,分别对城乡低水平协调型、城市主导型、城乡协调型和乡村主导型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类发展要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闫蓬勃[5](2019)在《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而城市树种多样性是维持城市森林稳定性、便于其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城市树种多样性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绿化中使用的树种数量实现,但实践证明,不当的树种选择不但难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可导致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因而充分了解中国城市树种的多样性现状和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种规划方案,合理增加树种多样性,对城市森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基于文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257个城市的树种多样性格局,依据提出的树种规划原则,以中国城市中己有树种为对象,规划了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潜在可用的树种,并以北京市为例,展示了该规划在单个城市尺度上的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在257个城市中,树木(含灌木和木质藤本)的平均种类丰富度为128±118,树木种类总数为2640,其中近1/5的树种为外来种。在种类组成上,最常见的树种为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L.)、紫叶李等(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Jacq.)Rehd.)。各城市间的树种组成相似度具有纬度变化梯度特征,同一纬度上的城市间树种组成不相似性低。此外,城市树种也存在一定同质化现象,一些树种广泛分布在不同城市中。在城市内部,公园绿地是树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空闲地的种类丰富度最低。2.根据气候适宜性、城市环境适宜性和种类多样性原则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适宜树种进行规划,结果为:中国城市中潜在可用的树种数量平均为705±323种;其中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城市潜在可用树种最多,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930±245种,而中温带干旱地区潜在可用的树种最少,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187±105种。3.根据前述规划结果,北京潜在可用的树种为565种,调查发现其中的278种已被使用,进而根据树种属性和土地用途的匹配性原则,对调查中未发现的287个树种进行规划。在最严格规划情境下,排除有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48种和花粉致敏性不确定的197个树种,剩余的无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树种39种加上可用雌株的3种有花粉致敏的树种用于规划。其中可在公园和空闲地中使用42种,商业区中使用14种,居民区中使用13种,单位绿地中使用3种,道路绿地中使用1种。4.总体而言,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与全球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相比差别不大,但与中国自然分布的树木种类多样性相比,仍具较大提升潜力。本研究的树种规划结果显示各城市均具有一批潜在可用的树种,可在经过试种后用于提高各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

杨沁杰[6](2019)在《我国省际边界政区调整的时空演化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十八大报告提出将“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行政区划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制问题。省际边界区域是联动发展、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等战略实施的重要部分,而现有研究较少关注这一特殊区域的区划体制调整,未能厘清不同层级政区调整的差别与特征,本文拟聚焦省际边界政区调整的时空演化和驱动机制,以期为这一区域调整提供案例支撑、经验借鉴和政策参考。本文基于增长极理论、行政区边缘经济理论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运用GIS可视化软件以及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针对省际边界政区调整的时空演化和驱动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具体安排如下:(1)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随后进行了文献分析与研究综述,然后说明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路,最后阐明研究方法、资料来源并做出技术路线图。(2)省际边界省地级政区调整的时空演化与机制分析。通过省级、地级政区的时空演化特征,总结出各自的阶段历程,最后进行调整的机制分析。(3)省际边界县级政区调整的时空演化。着重关注县级政区这一层的时空特征并划分为四个调整阶段,其后根据四种调整模式细化分析,最后进行特征总结。(4)县级政区调整的导向机制。从不同调整模式中归纳各自的因素,县级市调整主要有对外合作、扶贫开发、增长极培育导向,市辖区调整主要有省际联动、生态保护和扩容提质导向,其他类型主要有统一管理和城市治理导向,最终构成省际边界县级政区调整的驱动机制。(5)县级政区调整的效应评价。通过市辖区调整的三个案例,分析三种导向下的相关效应。(6)结论回顾与研究展望。梳理研究中的结论要点和不足,根据现有形势对未来省际边界政区调整提出展望。

袁倩文[7](2018)在《增汇目标下北部湾城市群碳汇用地格局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城市群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在目前碳浓度不断升高的环境下,低碳城市群规划是实现区域低碳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必经之路。碳汇用地作为陆地区域范围内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大气碳浓度的主要用地。大多数研究从减排的角度出发,且研究范围较为微观,如何从城市群这一宏观的区域层面来优化碳汇用地空间布局,从而实现增汇目标则成为城市群低碳空间规划必不可少的研究环节。研究从增加碳汇的角度出发,探讨北部湾城市群碳汇用地空间格局优化方法,以碳汇用地为载体,为城市群低碳发展研究提供思路。通过遥感解译获取多个年份的北部湾城市群碳汇用地分布以及碳汇量的空间分布,得到碳汇用地以及碳汇量的时空变化情况,并结合两者对现状碳汇用地空间布局问题进行总结。其次,根据沿海城市群碳循环过程,初步筛选出影响碳汇量的空间要素即地形特征、用地类型、形态格局,并将其与碳汇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如下结论,高程、坡度总体与碳汇量呈正相关关系,坡向为东、西南、西北向的区域平均碳汇量较高,近海地区增加植被利于增汇,建议将高海拔区域的城市迁移至低海拔的低汇区且靠近水域,沿海地区农田向内陆迁移,并增加沿海基干林带;碳汇用地的碳汇能力大小依次为林地>灌木>草地>未利用地>水域,针对以大片草地(包括耕地)为主的低汇区提出低效农田退耕还林、内部增加具有高汇效益的林带的增汇导向;碳汇用地在空间布局上形态复杂、不规则、连通性强,碳汇量则高。综合以上的现状问题与空间分析,提出碳排用地与碳汇用地协同的空间优化战略,并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探讨具体的空间调整对策,构建北部湾城市群增汇理想布局模式。结合空间叠加分析、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网络规划方法最终得到北部湾城市群整体碳汇优化格局,并落实到具体用地的调整上。

王蕾[8](2018)在《广西地质公园空间分布差异及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质公园是以地质遗迹景观为核心、融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的自然保护地和综合管理区域。地质公园在满足人们了解地球的奥秘、欣赏地质景观、增长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游憩与休闲的重要平台。因此,以地质旅游为核心的地质公园旅游,已经被国际上公认为可持续发展旅游。在地质公园开发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如地质公园内出现的地质遗迹资源掠夺式开发、地质遗迹资源盗采盗卖、基础和旅游设施工程建设对环境的破坏等,此外,还存在地质公园管理体制不健全、科普宣传不能适应公园发展和游客日益增长的对科普的需要、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不规范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地质公园发展进程和可持续发展。论文以广西地质公园建设发展为例,探讨了省(自治区)域范围内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了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路径。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归纳和总结了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地质公园及地质旅游研究涉及地质、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广泛的领域。论文从地质公园的相关概念研究入手,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地质公园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根据地质学、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理论和空间经济学理论等,构建了研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论文对国内外有关地质公园研究的最新进展、广西地质公园研究现状、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梳理和评述。文献研究表明,地质公园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日益重视与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旅游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更加强调从空间结构、时间过程、组织序列、整体效应和协调发展等方面探求地质公园人地关系和调控的机理。注重研究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分析,重视高新技术、数理统计和定量模型等方法的应用。(2)广西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特征论文采用资料搜集、部门咨询、田野调查等方式,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和数据。根据这些资料和数据的挖掘,厘清了广西大地构造背景、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广西地质公园典型地质遗迹形成的地质演化过程、各类地质遗迹资源类型、等级和空间分布规律和结构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和研究;对广西地质公园资源保护、地质公园开发、地质旅游发展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广西地质资源丰富,地貌景观独特,尤其是广西岩溶地貌类型是世界上热带、亚热带岩溶发育最完全的地区之一,此外,广西还有丰富的岩浆岩(花岗岩)地貌、碎屑岩(石英砂岩、丹霞)地貌、火山岩地貌、以及海岸、海蚀地貌。这些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构成了广西地质公园的资源基础和地质旅游核心竞争力。在广西现有的15个地质公园中,岩溶地貌类型的地质公园共计8个,占绝对优势,碎屑岩地貌类地质公园2个,岩浆侵入岩地貌类1个,火山岩地貌类和综合型地貌类各2个。论文对广西不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等级、结构等进行了分析,筛选出其中最重要的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资源,为今后地质公园的开发、地质遗迹的保护提供了依据,为广西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地质资源维度的评价提供了标准。(3)广西地质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的辨析论文以地质地理背景为基础、以区域规划、空间经济学、人地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对广西地质公园及地质遗迹资源空间分布的地质地理特征、生态环境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及空间分布差异,进行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在地质要素分区中,将广西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云开陆缘弧褶皱带、桂东北陆内褶皱一冲断带和右江弧后盆地褶皱带三大地质单元,不同地质单元内的地质公园,其地质特征有显着差别。流域及地貌分区中,有漓江、柳江峰林平原地貌、红水河峰丛洼地岩溶地貌、左右江峰丛洼地岩溶地貌和非岩溶区等四种类型区。不同流域及地貌类型区地质公园的分布不均,其中,岩溶地貌区地质公园的数量最多,反映出广西岩溶地貌发育突出的特点。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分区研究中,选取植被覆盖度、石漠化面积、水蚀厚度、风蚀厚度等指标,以及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利用ArcGIS软件及制图,计算出广西各县市的生态系统脆弱性程度,探讨地质公园所在地生态脆弱程度、石漠化程度,强调了当前地质公园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严峻性以及地质公园开发的适度性。经济区划研究中,将广西分为桂东北经济区、桂东南经济区、桂中经济区、桂南沿海经济区和桂西经济区五个经济区,其中,经济相对落后的桂东北、桂东南和桂西经济区,地质公园数量占有绝对优势,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桂中和桂南沿海经济区,地质公园数量较少,说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质公园建设诉求和愿望要大于发达地区。论文还采用最临近距离分析法测定方法,定量分析了广西地质公园点状、随机分布的状况,并以广西地质公园为点状测定对象,通过模型测定计算:广西现有地质公园的最邻近点指数R=4.24(>1),空间分布属于均匀分布型,另外,论文还利用变异系数、均衡度和均衡比系数方法,以广西14个地级市为单位,通过均衡比系数的确定,利用不同地市差异的面积、人口或经济指标,来反映地质公园空间分布均衡情况。从地质公园均衡比系数计算结果来看,广西地质公园分布均衡性处于中等水平。(4)广西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评价论文通过对地质公园发展的特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组织对地质公园评价、评估的要求,从广西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地质资源维度、社会经济维度、生态环境维度和公园管理维度四个准则层,26个评价指标,构建广西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参评各指标各性状的最优值作为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参照系,利用AHP-熵值法获得评价指标综合权重,建立了基于灰色关联投影法的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并利用评价模型对广西15个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灰色关联投影值的计算,论文得出了广西15个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排序为: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大化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北海涠洲岛国家地质公园>桂平国家地质公园>资源国家地质公园>都安地下河国家地质公园>鹿寨香桥国家地质公园>罗城国家地质公园>浦北五皇山国家地质公园>大瑶山(金秀)(区级)地质公园>宜州水上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灵川县海洋山(区级)地质公园>环江文雅(区级)地质公园>灌阳文市石林(区级)地质公园>那坡(区级)地质公园。离理想投影值最近的几个地质公园为,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大化七百弄、北海涠洲岛、桂平和资源国家地质公园等5个地质公园。反映这几个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很好;其次为都安地下河国家地质公园、鹿寨香桥国家地质公园、罗城国家地质公园和浦北五皇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及大瑶山(金秀)(区级)地质公园,这几个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较为偏离理想样本值的地质公园有:宜州水上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灵川县海洋山、环江文雅、灌阳文市石林和那坡(区级)地质公园,反映这几个地质公园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因此,在未来的建设中,应针对地质公园存在的不足,采取切实可行的建设措施,使地质公园向可持续发展好的方向转变。(5)广西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路径论文分析了广西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现状,提出了广西地质公园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分级分类保护模式;从地质旅游的角度,探讨了地质旅游的开发策略,以及地质公园生态旅游、科普旅游的拓展;提出了重点打造两大地质旅游路线,将地质旅游融入广西全区旅游产业,设计适合地质公园发展的旅游产品等开发构想。论文从管理机构、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等三大系统构建了地质公园多级综合管理模式;从运营体系、保护体系和支撑体系探讨了广西地质公园旅游发展、社区经济与扶贫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地质公园社区经济发展与扶贫的促进作用。总之,论文从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关系的协调,地质旅游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结合,地质科普教育体系构建,地质公园的管理体制的创新及法律法规建设,地质公园社区经济发展与扶贫等方面,构筑了地质保育、地质旅游、地质科普、公园管理和社区经济与扶贫“五位一体”的广西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路径。

刘克[9](2016)在《广西兴业县乡镇中小型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与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进一步研究广西兴业县乡镇中小型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保障居民饮水安全,解决当前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与保护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兴业县葵阳镇大水水库、葵阳镇德礼水库、蒲塘镇化寿水库和北市镇红江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3月25日开始对相关研究区域进行调查。在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法(桂环函[2015]918号)》的基础上,运用RS、GIS技术,划分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还就如何解决保护与管理的问题,给出了办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掌握了水质基本现状,评价了水体质量,明确了研究区域的主要污染源是以农村生活污染、农田径流污染和分散式畜禽养殖污染为主的非点源污染,其中蒲塘镇化寿水库粪大肠菌群超标。4座水库的水体营养化程度经过分析后,都确定为中营养。(2)划分了兴业县葵阳镇大水水库、葵阳镇德礼水库、蒲塘镇化寿水库和北市镇红江水库等4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其水陆范围边界。分析并确定了农灌用水与生活用水不冲突;分析并明确了水源保护区与区域相关规划协调不冲突。(3)对划分后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从违章建筑整治、实施污染防治工程、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与完善管理组织机构和健全目标责任机制等几大方面来保证水源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广西具有类似情况的地区提供参考、借鉴。

陈轼[10](2016)在《土地利用规划布局中的生态用地保护红线与耕地保护红线划定研究 ——以广西贵港市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高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沉重的压力,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等矛盾日渐凸显。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根本命题之一。文章以贵港市区为研究对象,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灵活运用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方法,在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将两个评价结果中的最重要区域作为生态用地红线。在耕地质量等别更新及实地调研成果上,建立预测模型推算耕地保护的数量红线和质量红线,结合生态用地红线的基础上划定耕地保护红线,在生态用地红线与耕地保护红线科学划定的基础上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布局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包括:(1)划定的生态用地红线覆盖了贵港市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贵港市区共划定6条生态用地红线。这6条生态用地红线总面积123243.72hm2,占贵港市区土地总面积的34.74%。(2)划定的耕地保护红线可以满足贵港市区的基本粮食需求。通过预测模型推算出贵港市区最低粮食需求总量,基于耕地利用等划定了7条耕地保护红线。这7条耕地保护红线中的耕地共84970.35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8.89%,占贵港市区高利用等耕地面积的73.48%,均可满足贵港市区的耕地数量及耕地质量的最低需求,保证了贵港市区的粮食安全。(3)生态用地红线与耕地保护红线的科学划定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布局,有利于贵港市区土地利用布局的优化。文章将贵港市区土地利用布局分为10个区,其中的生态用地红线区和耕地保护红线区,可以确保发展红线安全和生存红线安全,为贵港市区生态功能安全以及粮食供应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体现了优先保护的理念,有利于贵港市区可持续发展。

二、广西玉林市远郊库区森林分类区划及经营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玉林市远郊库区森林分类区划及经营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2)“三生”视角下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土空间耦合协调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1.4.1 土地利用动态度
        1.4.2 重心转移
        1.4.3 三生功能评价模型
        1.4.4 三生耦合协调评价模型
        1.4.5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1.5 研究技术路线
2.区位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区位条件
        2.1.2 自然条件
        2.1.3 社会经济条件
    2.2 数据来源
3.国土空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3.1 国土空间分类体系构建
        3.1.1 土地利用分类
        3.1.2 国土三生空间分类体系
    3.2 国土空间时空演变分析
        3.2.1 国土三生空间结构演变
        3.2.2 国土三生空间重心转移分析
4.国土空间三生功能协调发展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选取原则
        4.1.2 指标体系构建
    4.2 国土三生空间功能时空变化分析
        4.2.1 生产功能时空变化分析
        4.2.2 生活功能评价分析
        4.2.3 生态功能评价分析
    4.3 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性评价
        4.3.1 三生功能耦合度分析
        4.3.2 三生功能综合分析
        4.3.3 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分析
    4.5 小结
5.国土空间优化
    5.1 国土三生空间重构
        5.1.1 景观“源”地选取
        5.1.2 阻力因子
        5.1.3 阻力面构建
        5.1.4 最小累积阻力层
        5.1.5 三生重构分析
    5.2 优化建议
        5.2.1 生产功能提升优化
        5.2.2 生活功能提升优化
        5.2.3 生态功能提升优化
        5.2.4 国土空间整体优化建议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成果
致谢

(3)基于InVEST模型的南流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综述
        1.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
        1.2.2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的概念
        1.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概念与方法
        1.2.4 InVEST模型及其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
    2.4 土壤
    2.5 水文
    2.6 环境治理
    2.7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方法与数据
    3.1 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估算
        3.1.1 碳存储服务
        3.1.2 水源涵养
        3.1.3 土壤保持服务
        3.1.4 生境支持
        3.1.5 净初级生产力
    3.2 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权衡与协同关系
        3.2.1 生态系统服务的相互关系
        3.2.2 生态系统服务冷、热点空间分布识别
    3.3 生态系统服务簇的识别
4 南流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格局
    4.1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4.1.1 全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
        4.1.2 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
        4.1.3 各坡度等级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
        4.1.4 各地类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
    4.2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冷热点识别
    4.3 本章小结
5 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权衡/协同分析
    5.1 全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分析
    5.2 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分析
    5.3 各坡度等级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分析
    5.4 各地类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南流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簇的流域分区
    6.1 K-means聚类分析结果精度检验
    6.2 流域生态功能分区
    6.3 流域分区管理措施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广西城乡发展协调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乡关系
        1.3.2 新发展理念
        1.3.3 城乡协调度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城乡协调度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构建城乡协调度的理论基础
        2.1.1 城乡协调的本质
        2.1.2 城乡协调发展理论
        2.1.3 城乡协调度的基本含义
    2.2 城乡协调度单元选择
    2.3 城乡协调度的评价标准
第三章 广西城乡发展现状特征
    3.1 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化
    3.2 城镇化建设面临拐点
    3.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3.4 经济贸易呈现劣势
    3.5 人口年龄两极化明显
第四章 城乡协调度指标体系构建
    4.1 构建标准与原则
    4.2 指标选取及城乡协调度体系构建
    4.3 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五章 广西城乡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
    5.1 广西各县区城乡发展水平评价
        5.1.1 城市发展水平整体趋势向好
        5.1.2 乡村发展呈现两极分化
    5.2 广西城乡协调关联的动态特征
    5.3 广西城乡协调度时空发展特征
    5.4 广西城乡协调发展类型
        5.4.1 城乡低水平协调型
        5.4.2 城市主导型
        5.4.3 城乡协调型
        5.4.4 乡村主导型
第六章 广西城乡协调发展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6.1 广西各县区城乡协调发展类型与相关发展策略建议
    6.2 城乡低水平协调型发展策略
    6.3 城市主导型发展策略
    6.4 城乡协调型发展策略
    6.5 乡村主导型发展策略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城市森林的功能
    1.2 城市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1.3 城市森林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4 城市绿化中树种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1.5 现有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
    3.1 研究区域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
        3.1.2 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中国城市树种种类丰富度
        3.2.2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上的树种丰富度
        3.2.3 中国城市树种组成的合理性分析
        3.2.4 与自然分布的树种多样性对比
        3.2.5 城市间树木种类组成相似度及影响因素
    3.3 小结
4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研究
    4.1 研究区域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
        4.1.2 树种规划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自然干扰对树种的影响结果
        4.2.2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结果
    4.3 小结
5 城市树种规划——以北京为例
    5.1 研究区域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北京城市树种现状
        5.2.2 北京城市潜在可用树种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国城市绿化树种调查文献目录
    附录B 北京城市树种多样性调查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我国省际边界政区调整的时空演化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分析与研究综述
        1.2.1 有关各级政区调整的研究综述
        1.2.2 有关省际边界地区的研究综述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资料说明
第二章 省际边界省地级政区调整的时空演化与机制分析
    2.1 省级政区调整的历史沿革与时空特征
        2.1.1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历史沿革
        2.1.2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空特征
    2.2 地级政区调整的发展脉络与时空特征
        2.2.1 调整的历史进程与阶段特征
        2.2.2 调整的模式选择与空间特征
    2.3 省际边界省地级政区调整的机制分析
第三章 省际边界县级政区调整的时空演化
    3.1 县级政区调整的时序历程与空间特征
        3.1.1 不同时段下的调整重点
        3.1.2 多重尺度下的空间分异
    3.2 县级政区调整的模式分类与回顾总结
        3.2.1 县级政区调整的模式分类
        3.2.2 县级政区调整的回顾总结
第四章 省际边界县级政区调整的导向机制
    4.1 县级市调整的“多重功能”激发
        4.1.1 导向一:边境对外合作
        4.1.2 导向二:助力扶贫开发
        4.1.3 导向三:“增长极”培育
    4.2 市辖区调整的“多元空间”提升
        4.2.1 导向一:省际区域联动
        4.2.2 导向二:生态空间保护
        4.2.3 导向三:扩容提质优化
    4.3 其他类型调整“多样方式”创新
        4.3.1 导向一:多区统一管理
        4.3.2 导向二:城市有序治理
    4.4 差异化导向下县级政区调整的驱动机制
第五章 省际边界县级政区调整的效应评价
    5.1 省际联动效应——以京津冀为例
        5.1.1 背景分析
        5.1.2 效应评价
    5.2 生态保护效应——以湖北省郧阳区为例
        5.2.1 背景分析
        5.2.2 效应评价
    5.3 空间优化效应——以河南省陕州区为例
        5.3.1 背景分析
        5.3.2 效应评价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不足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7)增汇目标下北部湾城市群碳汇用地格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范围、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1 低碳城市与城市群研究进展
        2.1.2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于碳汇影响研究进展
        2.1.3 碳汇用地增汇研究进展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碳汇基础理论
        2.2.2 景观格局分析基础理论
第三章 北部湾城市群碳汇用地时空格局
    3.1 北部湾城市群概况
        3.1.1 总体概况
        3.1.2 自然地理条件
        3.1.3 差异化特征
    3.2 北部湾城市群碳汇用地变化分析
        3.2.1 数据基础
        3.2.2 北部湾城市群1990-2015年碳汇用地变化分析
        3.2.3 区域景观格局变化
    3.3 北部湾城市群碳汇用地问题总结
第四章 北部湾城市群区域碳汇情况分析
    4.1 碳汇机理探讨
    4.2 基于MODIS数据的北部湾城市群NPP时空变化情况分析
        4.2.1 数据获取与处理
        4.2.2 北部湾城市群NPP时空分布情况
    4.3 北部湾城市群NEP时空变化规律分析
    4.4 北部湾城市群现状碳汇用地布局总结
        4.4.1 整体碳汇布局
        4.4.2 局部碳汇布局
第五章 北部湾城市群碳汇影响因素分析
    5.1 北部湾城市群碳汇空间影响因素
        5.1.1 碳汇影响因素
        5.1.3 空间要素初步筛选
    5.2 地理空间格局对碳汇效益的影响
        5.2.1 高程与碳汇效益
        5.2.2 坡向与碳汇效益
        5.2.3 近海格局与碳汇效益
        5.2.4 小结
    5.3 碳汇用地类型对碳汇效益的影响
    5.4 碳汇用地形态格局对碳汇效益的影响
第六章 北部湾城市群增汇布局优化研究
    6.1 增汇优化导向
        6.1.1 增汇优化战略思考
        6.1.2 问题导向下的空间调整对策
    6.2 增汇理想布局模式构建
        6.2.1 用地布局模式比较评价
        6.2.2 增汇理想布局模式构建
    6.3 北部湾城市群碳汇用地优化格局
        6.3.1 优化图示数据获取
        6.3.2 整体碳汇优化格局
    6.5 碳汇用地空间调整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1.1 主要成果
        7.1.2 研究创新点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广西地质公园空间分布差异及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论文选题项目来源
    1.2 问题框架和假设
        1.2.1 问题框架
        1.2.2 关于地质公园和地质旅游的几点假设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内容及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数据的获取
    1.5 关键问题和主要创新点
        1.5.1 关键问题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5.4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地质公园概述
        2.1.1 主要概念
        2.1.2 地质公园特征
        2.1.3 地质公园发展历程与现状
    2.2 地质公园研究理论基础
        2.2.1 地质学基础
        2.2.2 地质公园及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人地关系理论
        2.2.4 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理论——LAC理论
        2.2.5 空间经济学理论
    2.3 国内外地质公园研究概况
        2.3.1 国外地质公园及地质旅游的研究
        2.3.2 国内地质公园和地质旅游研究
        2.3.3 广西地质公园研究现状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广西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分析
    3.1 地理背景
        3.1.1 区位条件
        3.1.2 地形地貌
        3.1.3 资源条件
        3.1.4 气候特征
        3.1.5 社会经济及旅游经济概况
    3.2 广西地质遗迹资源
        3.2.1 地质背景
        3.2.2 地层遗迹资源
        3.2.3 岩石资源
        3.2.4 地质构造遗迹资源
        3.2.5 古生物遗迹资源
        3.2.6 地貌景观资源
    3.3 广西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
        3.3.1 广西地质公园概况
        3.3.2 广西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及其他资源分类
        3.3.3 广西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及其他资源及结构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西地质公园空间分布差异分析
    4.1 空间分区方法概述
    4.2 广西地质公园空间分布特征
        4.2.1 地质要素分区特征
        4.2.2 流域及地貌分区特征
        4.2.3 生态环境脆弱区分布特征
        4.2.4 经济区划分布特征
        4.2.5 地质公园与贫困地区的空间关系
    4.3 广西地质公园空间分布定量测度
        4.3.1 地质公园空间分布类型测定方法
        4.3.2 地质公园空间分布均衡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西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评价
    5.1 概述
        5.1.1 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现状
        5.1.2 可持续性中的空间、时间和系统质量
        5.1.3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目标、对象和内容
    5.2 广西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评价框架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2 地质公园可持续性评价模型
    5.3 地质公园可持续性评价过程
        5.3.1 数据来源
        5.3.2 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
    5.4 评价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西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路径
    6.1 路径一: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
        6.1.1 广西地质公园资源保护现状
        6.1.2 建立地质公园分级分类保护模式
    6.2 路径二:地质旅游创新模式
        6.2.1 广西地质公园地质旅游
        6.2.2 广西地质公园地质旅游开发构想
    6.3 路径三:地质科普教育体系构建
        6.3.1 广西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现状
        6.3.2 存在问题
    6.4 路径四:地质公园管理体制创新
        6.4.1 多级综合管理模式
        6.4.2 公园管理框架
    6.5 路径五:社区发展与地质旅游扶贫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与讨论
    7.2 建议
    7.3 论文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9)广西兴业县乡镇中小型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土壤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水文
        2.1.5 社会经济
    2.2 水源地所在乡镇概况
        2.2.1 葵阳镇
        2.2.2 蒲塘镇
        2.2.3 北市镇
    2.3 水源地概况
        2.3.1 葵阳镇大水水库水源地
        2.3.2 葵阳镇德礼水库水源地
        2.3.3 蒲塘镇化寿水库水源地
        2.3.4 北市镇红江水库水源地
第三章 水源地污染源调查评价
    3.1 水源地污染情况调查
        3.1.1 调查内容
        3.1.2 水源地点源污染调查分析
        3.1.3 水源地非点源污染调查分析
        3.1.4 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汇总与评价结论
第四章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与评价
    4.1 水质监测
        4.1.1 数据来源
        4.1.2 分析方法与仪器
    4.2 水质评价
        4.2.1 评价标准
        4.2.2 评价方法
    4.3 评价结果
        4.3.1 水体质量评价结果
        4.3.2 营养状态评价结果
第五章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研究
    5.1 划分原则
    5.2 划分方法
    5.3 划分结果
        5.3.1 葵阳镇大水水库水源地保护区
        5.3.2 葵阳镇德礼水库水源地保护区
        5.3.3 蒲塘镇化寿水库水源地保护区
        5.3.4 北市镇红江水库水源地保护区
    5.4 用水量安全分析
        5.4.1 农灌功能用水量分析
        5.4.2 生活用水量分析
        5.4.3 水源地用水量安全汇总与评价结论
    5.5 规划协调性分析
        5.5.1 《兴业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关系分析
        5.5.2 《兴业县“十三五”规划纲要》关系分析
        5.5.3 《兴业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关系分析
        5.5.4 《兴业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关系分析
        5.5.5 兴业县中远期交通规划关系分析
        5.5.6 《玉林市水功能区划(2012-2030)》关系分析
        5.5.7 大容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关系分析
    5.6 本文采用方法比较说明
第六章 保护区保护措施与管理建议
    6.1 水源保护区保护措施
        6.1.1 水源地保护区违章建筑整治
        6.1.2 实施污染防治工程
    6.2 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建议
        6.2.1 严格执行有关法律规定
        6.2.2 建立与完善管理组织机构,健全目标责任机制
    6.3 各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针对性措施
        6.3.1 大水水库
        6.3.2 德礼水库
        6.3.3 化寿水库
        6.3.4 红江水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土地利用规划布局中的生态用地保护红线与耕地保护红线划定研究 ——以广西贵港市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状背景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概况
        1.3.1 耕地保护研究
        1.3.2 生态保护研究
        1.3.3 土地利用布局研究
    1.4 数据来源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基础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反规划”理论
        2.1.3 生态承载力理论
        2.1.4 耕地资源稀缺理论
        2.1.5 土壤肥力理论
    2.2 生态用地保护红线的内涵与划分方法
        2.2.1 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内涵
        2.2.2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方法
        2.2.3 生态用地红线的划定
    2.3 耕地保护红线的内涵与划定方法
        2.3.1 耕地保护红线的内涵
        2.3.2 耕地保护红线的划定方法
        2.3.3 耕地红线的划定
    2.4 土地利用布局的内涵与途径
        2.4.1 土地利用布局的内涵
        2.4.2 土地利用布局的原则
        2.4.3 土地利用布局的途径
3 研究区概况
    3.1 贵港市区概况
        3.1.1 自然环境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贵港市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2.1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规模
        3.2.2 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
        3.2.3 生态环境现状
        3.2.4 耕地利用情况
4 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及耕地保护红线的划定
    4.1 生态用地保护红线的划定
        4.1.1 贵港市区生态用地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4.1.2 贵港市区生态用地红线的划定
    4.2 耕地保护红线测算及划定
        4.2.1 数据处理及产能模型的建立
        4.2.2 产能核算结果分析
        4.2.3 耕地保护红线测算
        4.2.4 贵港市区耕地保护红线的划定
5 贵港市区土地利用规划布局
    5.1 重点保护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区
    5.2 强化保护耕地保护红线区
    5.3 优化各类建设用地布局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四、广西玉林市远郊库区森林分类区划及经营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耕地功能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D]. 梁小丽.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三生”视角下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土空间耦合协调评价与优化研究[D]. 李延顺. 南宁师范大学, 2021(02)
  • [3]基于InVEST模型的南流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D]. 林希. 南宁师范大学, 2021(02)
  • [4]广西城乡发展协调度评价研究[D]. 魏博阳. 广西大学, 2020(07)
  • [5]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D]. 闫蓬勃.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我国省际边界政区调整的时空演化及其机制研究[D]. 杨沁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7]增汇目标下北部湾城市群碳汇用地格局优化研究[D]. 袁倩文. 广西大学, 2018(06)
  • [8]广西地质公园空间分布差异及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D]. 王蕾.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7)
  • [9]广西兴业县乡镇中小型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与保护研究[D]. 刘克. 广西大学, 2016(02)
  • [10]土地利用规划布局中的生态用地保护红线与耕地保护红线划定研究 ——以广西贵港市区为例[D]. 陈轼. 广西师范学院, 2016(03)

标签:;  ;  ;  ;  ;  

广西榆林市外郊库区森林分类管理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