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能力的培养

谈中国能力的培养

一、浅谈语文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李蓉[1](2021)在《培养内地甘孜藏族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探究》文中认为

彭静悦[2](2021)在《高职语文教学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湖北铁道运输职业学院为例》文中认为

唐雪[3](2021)在《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审美素养是核心素养涵盖的一个要点,在倡导全民美育、提升民族精神境界的当下,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中重要内容之一的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的特殊媒介,被提升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者也在不断挖掘古诗词与审美素养之间的紧密联系,探究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的审美素养价值。但是在现有的相关研究中,更多的是关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以及审美素养视域下古诗词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实践策略的研究,并且其中只有少量的研究是将关注点放在小学阶段,整体上来看,所研究的内容实践价值丰富而理论价值匮乏。本研究拟对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展开探究,尝试建构起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三个学段古诗词教学目标体系,以期对审美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和实践途径提供标准和参照,对相关领域的现有研究进行完善和提升。正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价值,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及核心概念;第二章分别对小学语文古诗词和小学生审美素养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的理论依据进行论述,结合审美素养的概念界定,剖析出小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五个要素,为后面章节的撰写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探究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学生审美素养融合的可能性,对指向审美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情况进行分析,并挖掘出古诗词蕴含的审美因素;第四章着重研究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及优秀名师的古诗词教学课例,从审美素养的视角对其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等进行观察、整理并分析,试图发现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因出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没有设计出合理、系统、明确的指向审美素养的教学目标;第五章首先对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的维度框架进行建构,由此对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三个学段的古诗词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细化并形成层次梯度,再辅之以对应学段古诗词审美教学目标的案例分析,最后提出教学目标的设计建议,旨在为一线教师设计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目标时,提供一些标准参考和实践指导。

孙晓雯[4](2021)在《小学一年级“和大人一起读”实施现状及优化策略 ——基于Q市N所小学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的基本方式,是现代公民立足社会、进行终身学习的必备技能,因此,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也就成为了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早期开发,良好阅读氛围的营造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基于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独特性,2017年发行使用的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中首次加入“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从此“和大人一起读”便成为了语文教材明确规定的教学任务。那么,“和大人一起读”的实施现状是怎样的?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的什么?如何立足于学校教学帮助改善这些问题,提高“和大人一起读”的质量?这是该研究的重点和基本思路。该研究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立足点,将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有机结合,调查研究了Q市N所小学“和大人一起读”活动的实施情况。在深入分析了一年级语文课本“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的16篇文章,挖掘其特色及设置理念,并以此作为研究抓手的基础之上,对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出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当前Q市一年级学生“和大人一起读”存在的三大问题,分别为:家长对“和大人一起读”教学任务的认识存在误区、忽视自身责任,家长伴读形式化,不能有效参与和指导孩子阅读以及家庭阅读氛围不佳,缺少心理环境和物质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家长自身素质制约、教师指导不能及时跟进、小学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制约。教师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纽带,虽然问题出在家庭,但还要依靠学校教师帮助家长解决。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切实提高“和大人一起读”的质量,该研究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提出了四个优化策略:丰富教学方式,提供教学支架;明晰指导方法,提高家长能力;完善评价机制,关注过程评价;促进家校合作,培养阅读习惯。

高俪玮[5](2021)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及优化策略 ——基于Q市三所小学中高年级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改革途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又进一步提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够更好地以教育信息化拉动教育现代化。自此,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成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和理想追求。那么,在学科教学实践中,这些基本的规定和理念是否得到真正的落实?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如何有针对性地加以优化?这便是该研究的基本研究思路和力图要探讨的问题。该研究以小学语文为学科范围,将文献法、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有机结合,深入调查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现实情况。在梳理分析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和表征作为该研究理论依据的基础之上,该研究对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所得结果展开综合分析,并以此总结出当前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教师对信息技术使用目的认识流于浅表、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形式化、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局限性、信息技术对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不充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未彰显学科特点。根据调查和分析可知,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教师信息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局限、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的限制、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这三大方面。基于此,为了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优化策略:首先,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养是关键,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深度融合观,提升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加强对语文学科本身的研析;其次,学校完善信息化教学管理是保障,学校需优化信息化教学资源配置,组织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系统性培训,引领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健全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最后,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着力点,唤起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行为,发挥信息技术课程作用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刘娜[6](2021)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的现状调查 ——以J市四所乡镇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一世纪以来,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我国进一步推行。新课改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而学生学习方式受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就需要教师转变以往单一、僵化的教学方式以带动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师教学方式的选用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是否科学以及如何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变革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J市四所乡镇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发现,教师问卷中教师选用讲授、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的均值得分均高,其中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均值得分最高,且教师选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教龄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学生问卷中学生反映教师选用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均值得分较高,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的均值得分较低。结合访谈记录与课堂观察,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选用讲授式教学方式,教学方式选用单一;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少选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再次,教师有意选填非讲授教学方式以掩盖其教育改革理念的不足;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对探究式教学方式的选用在教龄上有显着差异。综上,大多数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存在以下问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传统讲授教学思维固化、多元教学方式选用形式化、粉饰与掩盖教学实际问题,农村小学生难以适应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学校阻碍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基于此,本研究从教师、学生、学校、社会四个层面分别提出改进建议。首先,教师应当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积极参与培训学习;反思教学方式选用,落于语文教学实际;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其次,学生应努力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努力适应新型语文教学方式。再次,学校要加强教师专业培训,鼓励语文教师改革;建立教师监督机制,进行多方求证;充实农村师资力量,改善语文教学条件;取得学生家长支持,实现家校高效配合。最后,社会要加强教育改革指导,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改革观念;加强教育部门引导,开设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培训课程。

邓鑫悦[7](2021)在《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学语文教科书一般包括选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助读系统。其中,助读系统以辅助性材料的形式呈现,最为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本研究以部编版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助读系统为研究对象,比较反思各类助读系统的编写特点,提出完善建议;结合教学案例和访谈发现教师使用助读系统存在的问题,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使用建议。本研究采用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具体来说,采用文献研究法从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和论文研究设计入手,探讨两版教科书助读系统比较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以期丰富比较研究内容,并从先行组织者和支架教学模式两方面对助读系统进行学理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内容上阐述各类助读要素的特点及作用,从低、中、高三个学段分析助读系统在结构上的编排特点,明确其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改革发挥的作用。采用比较研究法从随文泡泡语、单元导语、课前提示语、旁批四方面对提示类助读系统进行分析得出:相比于人教版,部编版的思考型随文泡泡语减少,但更加注重学生体验;部编版单元导语分条列出学习目标,整体序列性有所提升,多采用陈述式和引用修辞,而人教版主题明确,增加了感叹式和思考式,多用排比修辞,但二者都需协调听说读写所占的比例;人教版课前提示语注重与前文的联系,而部编版更重视学习目标的明确性,其新增的旁批也发挥着重要的指引作用。从封面和随文插图两方面对图像类助读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相比于人教版,部编版纸张变大,留白以供学生做笔记;封面色调以橙色为主,生动活泼,主题内容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文插图更加注重情境图和水墨画,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且排版方式更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但两版教科书都有待提升图文契合度。从注释的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对注释类助读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注释都以脚注形式呈现,点明文章作者和出处,但对于一些远离学生生活时代的词语缺少相应的解释;相比于人教版,部编版文言文注释位置由文字下方变为文字右方,更注重人文性;人教版的注释内容更加详细,而部编版更注重准确性。以包含“我知道”“宽带网”“资料袋”“阅读链接”模块在内的课文后附加资料和教科书后附加资料为研究对象,对资料类助读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相比于人教版,部编版低学段附录新增“偏旁名称表”“词语表”,多音字标蓝;课文后附加资料更重视学生的对比阅读,但在内容和形式上仍有提升的空间。结合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进一步反思部编版各类型助读系统的编排特点,研究发现教师使用助读系统存在一些问题:使用频次不高,认识上有待加深,忽视方法指导,效率上有待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教师过于重视选文内容,忽略助读系统功用,受教师个人素质影响,难以自觉高效的利用助读系统。基于此提出完善各类助读系统的编写建议:巧设提示内容,训练学生思维;图文内容契合,丰富插图类型;适度增加注释,注重启发学生;充实附加资料,提升语文素养。此外,教师也应高效使用助读系统,不仅要增强对助读系统的把握与认识,树立整体意识分析和二次开发教科书,而且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上和课后有针对性的使用各类助读系统,以求发挥其助学促教的作用。

张艺[8](2021)在《贵州历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考作为我国各类考试中影响最大、最重要的考试,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距今已有四十余年历史。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随着高考改革和语文改革政策的颁布实施,语文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而阅读作为语文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因此,本文试图以历年贵州高考语文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题的分析,探讨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本文共三章,分别陈述如下:第一章分析贵州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依据及其历史沿革。首先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高考语文的要求,并对此进行整理归纳,明确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依据及原则。再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对贵州地区历年高考语文的用卷情况进行分析,明确贵州省高考语文在全国高考中的定位;最后对贵州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考查的历史演变进行整体梳理,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分析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具体情况。主要从题型、分值占比、内容等方面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考查能力情况,明确高考语文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同时探求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规律和趋势。第三章:针对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考查的分析结果,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和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提出贵州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提升策略。本文以期通过对贵州省历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进行详尽分析,并对当前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提出具体建议,以期对贵州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一定帮助,对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应试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所启发,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及应试能力。

韩佳益[9](2021)在《CC市JYT实验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与关键环节,其在帮助学生开展阅读、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让儿童从接触语文开始,就热爱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逐步养成主动识字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识字就成了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论文主要研究的是CC市JYT实验小学,该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校由相关专家托管,自托管以来学校开展了许多与识字教学相关的教学活动。采取了备课、上课、课后会议,并且相关专家参与、跟踪指导,从同课异构,到双轮闭环教研,这些都紧紧围绕低年级识字教学主题进行,如此一来不但可以使学生的识字兴趣被激发出来,同时教师的识字教学效率也会提高,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而且还能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识字教学相关理论,开展识字教学科研活动。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低年级教师的识字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也为其他学校提供了识字教学上的实践经验。本论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从宏观的识字教学概念进行较为清晰的界定并进一步强调低年级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第一章简要分析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要求和建议,明确识字教学要遵循低年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第二章对CC市JYT实验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中包括教师对识字教学态度、在识字教学时运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识字兴趣等方面的调查。同时结合问卷结果,总结CC市JYT实验小学在识字教学方面的成就,并根据调查思考CC市JYT实验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分别从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三章对CC市JYT实验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提升识字教学的质量。笔者建议低年级教师应引导学生科学识字、在生活中识字,时刻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识字教学,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学习热情,积累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低年级学生自身也要培养学习兴趣;家长方面也应在课后耐心陪伴孩子学习识字。通过这篇论文希望可以丰富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现状研究,为CC市JYT实验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提出有效建议。

杨晓瑛[10](2021)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的育人价值研究》文中指出“新基础教育”研究自提出“育人价值”这一主张以来,深入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形成了“育人价值”视野下的教学价值结构。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依托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就是要在了解古诗词选文编排情况的基础上,挖掘初中古诗词中隐性的、易被忽视的育人价值内容。与此同时,对古诗词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育人价值的开发。本论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阐述了选题的缘由、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及选题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点明了本篇论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是在分析“育人价值”内涵的基础上,探究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育人价值的关系。第三部分分析了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的育人价值内容。本文在分析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初中语文古诗词的育人价值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情思情感的体验;审美观念与能力的培养;古典文化的熏陶。第四部分是以曲阜市实验中学的师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教师的访谈调查发现,古诗词教学育人价值的开发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虽然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浓厚,但学习古诗词的方式较为生硬和单一,同时也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并不深入;通过对教师的访谈调查发现,教师们普遍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开发育人价值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不注重育人价值的开发,忽视对学生立场的考量,教学内容单调、忽视古诗词教学的课内外衔接等问题长期存在。第五部分是借助在曲阜市实验中学实习的机会,通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观摩和尝试,针对古诗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和课内外衔接四个角度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育人价值开发进行策略研讨。

二、浅谈语文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语文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3)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培养小学生审美素养的迫切需要
        1.1.2 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反思
        1.1.3 完善关于审美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有研究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审美素养的相关研究
        1.3.2 古诗词审美素养的相关研究
        1.3.3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文本分析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古诗词
        1.5.2 审美素养
        1.5.3 教学目标
2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的合理性
    2.1 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古诗词和小学生审美素养的要求
        2.1.1 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审美素养的要求
        2.1.2 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古诗词的要求
    2.2 审美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的理论依据
        2.2.1 接受美学理论
        2.2.2 审美教育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 小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要素分析
        2.3.1 审美感知
        2.3.2 审美想象
        2.3.3 审美情感
        2.3.4 审美理解
        2.3.5 审美创造
3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学生审美素养融合的可能性
    3.1 指向审美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情况分析
        3.1.1 指向审美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文情况分析
        3.1.2 指向审美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编排情况分析
    3.2 古诗词的审美因素分析
        3.2.1 语言美
        3.2.2 音乐美
        3.2.3 意境美
4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4.1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例研究
        4.1.1 高学段《送元二使安西》课例研究
        4.1.2 低学段《望庐山瀑布》课例研究
        4.1.3 中学段名师《清平乐·村居》课例研究
    4.2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4.2.1 忽视学生审美感知的培养
        4.2.2 学生审美想象的个性化缺失
        4.2.3 忽视学生审美情感的体验
        4.2.4 学生审美理解缺乏重视
        4.2.5 学生审美创造相对薄弱
    4.3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4.3.1 教师忽视古诗词审美教学目标
        4.3.2 教师在设计古诗词审美教学目标时面临困境
        4.3.3 古诗词审美教学目标自身特点所致
5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体系建构
    5.1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维度框架
        5.1.1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感知目标维度框架
        5.1.2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想象目标维度框架
        5.1.3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情感目标维度框架
        5.1.4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理解目标维度框架
        5.1.5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创造目标维度框架
    5.2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学段教学目标建构
        5.2.1 第一学段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
        5.2.2 第二学段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
        5.2.3 第三学段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
    5.3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的设计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小学一年级“和大人一起读”实施现状及优化策略 ——基于Q市N所小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
        2.“和大人一起读”是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明确规定
        3.“和大人一起读”实践中存在误识与误区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
        2.国外相关研究
        3.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和大人一起读”相关问题析理
    (一)相关概念梳理
        1.课外阅读
        2.亲子阅读
        3.和大人一起读
    (二)“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特色
        1.内容特色
        2.形式特色
        3.设置理念
    (三)“和大人一起读”的意义
        1.“和大人一起读”是实现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2.“和大人一起读”有利于密切亲子关系
        3.“和大人一起读”有助于促进家校合作
二、小学一年级学生“和大人一起读”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1.调查目的
        2.调查工具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实施
    (四)调查结果
        1.家长对“和大人一起读”的认识
        2.“和大人一起读”的实施情况
        3.“和大人一起读”的效果
三、“和大人一起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和大人一起读”存在的问题
        1.家长认识存在误区
        2.家长伴读形式化
        3.家庭阅读氛围不佳
    (二)“和大人一起读”存在问题的原因
        1.家长自身素质的制约
        2.教师指导不能及时跟进
        3.小学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制约
四、“和大人一起读”的优化策略
    (一)丰富教学方式,提供教学“支架”
        1.做好准备工作,课前提供帮助
        2.明确课程类型,做好课上指导
    (二)明晰指导方法,提高家长能力
        1.加强宣传,改变家长认识
        2.加强指导,增强可操作性
    (三)完善评价机制,关注过程评价
        1.重视形成性评价
        2.建立双向的评价反馈机制
    (四)促进家校合作,培养阅读习惯
        1.教师积极提供书单,建立家校共读机制
        2.家长增强责任意识,营造良好阅读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及优化策略 ——基于Q市三所小学中高年级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1.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教学改革走向深入的途径与追求
        2.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疫情”期间愈加凸显
        3.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更有利于达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4.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误识与误区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与表征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
        1.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定义
        2.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特点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表征
        1.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变
        2.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3.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4.信息技术对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工具
        1.课堂观察记录表
        2.调查问卷
        3.访谈提纲
    (二)调查对象
        1.问卷调查对象
        2.访谈对象
    (三)调查实施
        1.课堂观察实施
        2.问卷调查实施
        3.访谈实施
    (四)调查结果呈现与分析
        1.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普遍性
        2.师生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
        3.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表现
        4.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表现
        5.信息技术的使用效果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信息技术使用目的认识流于浅表
    (二)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形式化
    (三)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局限性
    (四)信息技术对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不充分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未彰显学科特点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师信息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局限
        1.信息化教学观念不科学
        2.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不充足
        3.学科专业知识不扎实
    (二)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的限制
        1.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教学需求未精准匹配
        2.信息化教学培训与引导不力
        3.信息化教学评价重形式而轻实质
    (三)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
        1.学习自觉性偏低
        2.自我控制力有限
五、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优化策略
    (一)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养是关键
        1.树立科学的深度融合观
        2.提升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
        3.加强对小学语文本身的研析
    (二)学校完善信息化教学管理是保障
        1.优化信息化教学资源配置
        2.组织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系统性培训
        3.引领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
        4.健全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
    (三)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着力点
        1.唤起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意识
        2.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行为
        3.发挥信息技术课程作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的现状调查 ——以J市四所乡镇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缘起
        1.新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要求
        2.着眼于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方式选用现状
        3.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方式有着直接关联
        4.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探究的必要性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文献综述
        1.关于教学方式的研究
        2.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创新之处
    (六)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一)教学方式
        1.教学方式的定义
        2.教学方式的分类
    (二)语文教学方式
    (三)教师教学方式选用
二、研究设计
    (一)提出研究假设
    (二)选取研究对象
        1.问卷调查对象
        2.访谈调查对象
        3.课堂观察对象
    (三)确定研究内容
    (四)设计调查问卷
        1.调查问卷的编制
        2.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3.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五)编制访谈提纲
        1.教师访谈提纲
        2.学生访谈提纲
三、调查结果
    (一)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1.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选用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均值得分最高
        2.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选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均值得分高
        3.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选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教龄上存在显着性差异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1.学生报告教师选用讲授方式的均值得分最高
        2.学生报告教师选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均值得分低
四、分析与结论
    (一)分析
        1.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选用讲授式教学方式的频率最高
        2.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本研究假设不符
        3.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选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教龄上差异显着
    (二)结论
        1.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普遍选用讲授式教学方式,教学方式选用单一
        2.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少选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
        3.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有意选填非讲授教学方式以掩盖教育理念的不足
        4.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方式的选用在教龄上有显着性差异
五、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问题分析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讲授教学思维固化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多元教学方式选用形式化
    (三)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粉饰与掩盖教学实际问题
    (四)农村小学生难以适应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
    (五)农村学校阻碍着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变革
六、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改进建议
    (一)教师层面
        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积极参与培训学习
        2.反思教学方式选用,落于语文教学实际
        3.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学生层面
        1.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2.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努力适应新型语文教学方式
    (三)学校层面
        1.加强教师专业培训,鼓励语文教师改革
        2.建立教师监督机制,积极进行多方求证
        3.充实农村师资力量,改善语文教学条件
        4.取得学生家长支持,实现家校高效配合
    (四)社会层面
        1.加强教育改革指导,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改革观念
        2.加强教育部门引导,开设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培训课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由
        1.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
        (1)助读系统体现课标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2)助读系统反映课标中教科书的编写要求
        2.助读系统在语文教科书中的重要地位
        3.助读系统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需要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1.语文教科书
        2.助读系统
    (四)文献综述
        1.关于助读系统的整体研究
        2.关于助读系统的局部研究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五)论文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3.研究思路
        4.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概述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内容分析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结构分析
    (三)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功能分析
        1.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提升教师教学质量
        3.促进语文教学改革
    (四)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学理分析
        1.先行组织者
        2.支架教学模式
二、两版教科书提示类助读系统的比较
    (一)随文泡泡语的比较
        1.数量的比较
        2.类型的比较
    (二)单元导语的比较
        1.主题范围的比较
        2.表述方式的比较
        3.修辞手法的比较
    (三)课前提示语的比较
    (四)旁批的比较
三、两版教科书图像类助读系统的比较
    (一)封面的比较
        1.封面色彩的比较
        2.封面插图主题内容的比较
    (二)随文插图的比较
        1.插图数量的比较
        2.插图类型的比较
        3.插图与文本内容契合度的比较
        4.插图排版形式的比较
四、两版教科书注释类助读系统的比较
    (一)注释形式的比较
    (二)注释内容的比较
五、两版教科书资料类助读系统的比较
    (一)课文后附加资料的比较
        1.人教版“我知道”模块的分析
        2.人教版“宽带网”模块的分析
        3.两版教科书“资料袋”模块的比较
        4.两版教科书“阅读链接”模块的比较
    (二)教科书后附加资料的比较
六、对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比较的反思
    (一)对助读系统编排的反思
        1.对两版教科书提示类助读系统比较的反思
        2.对两版教科书图像类助读系统比较的反思
        3.对两版教科书注释类助读系统比较的反思
        4.对两版教科书资料类助读系统比较的反思
    (二)对助读系统使用的反思
        1.教师使用助读系统存在的问题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七、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编写与使用的建议
    (一)完善助读系统的编写建议
        1.巧设提示内容,训练学生思维
        2.图文内容契合,丰富插图类型
        3.适度增加注释,注重启发学生
        4.充实附加资料,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师使用助读系统的建议
        1.增强对助读系统的把握与认识
        2.优化使用助读系统的教学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有关小学语文教师使用助读系统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少年中国说(节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案例及分析
        案例二:《秋天的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案例及分析
        案例三:《jqx》(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案例及分析
        案例四:《在牛肚子里旅行》(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案例及分析
致谢

(8)贵州历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与创新之处
    四、研究目标与方法
第一章 贵州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依据及其历史沿革
    第一节 贵州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依据
    第二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卷选用情况
    第三节 贵州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 贵州历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
    第一节 历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命题情况分析
    第二节 历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考查能力分析
    第三节 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命题规律与趋势
第三章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及启示
    第一节 科学使用语文教材
    第二节 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第三节 加强学生阅读训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CC市JYT实验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1.5 主要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要求和建议
    2.1 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要求
    2.2 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建议
第三章 CC市JYT实验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现状调查
    3.1 学校基本情况调查
    3.2 教师情况调查
        3.2.1 识字教学态度的调查
        3.2.2 识字教学方法的调查
        3.2.3 多媒体使用的调查
        3.2.4 识字教学巩固训练调查
    3.3 学生情况调查
        3.3.1 对识字的兴趣的调查
        3.3.2 识字量的调查
        3.3.3 识字主动性的调查
    3.4 语文识字教学取得的成绩
        3.4.1 创设了识字情境,提高了识字教学效率
        3.4.2 确立了自主学习目标,启发了学生识字思维
        3.4.3 扩大了学生识字量,推进了课外阅读活动
        3.4.4 总结了多种识字策略,丰富了学生文化底蕴
        3.4.5 培养了学生识字能力,引导了学生掌握识字方法
    3.5 语文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3.5.1 教师引导学生生活识字频率低
        3.5.2 教师布置的识字任务较繁重
        3.5.3 学生对识字的兴趣不足
        3.5.4 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弱
        3.5.5 家庭学习氛围不浓厚
第四章 对CC市JYT实验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建议
    4.1 教师方面的建议
        4.1.1 根据生活经验教授识字
        4.1.2 结合学情调整识字方法
    4.2 学生方面的建议
        4.2.1 培养对识字的兴趣
        4.2.2 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
    4.3 家长方面的建议
        4.3.1 根据图文帮助孩子记忆
        4.3.2 耐心陪伴练写难字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低年级识字教学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C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研究的调查问卷(教师卷)

(10)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的育人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一)育人价值发展历程
        (二)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研究
        (三)古诗词教学育人价值研究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案例分析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育人价值探究
    第一节 “育人价值”的内涵探究
        一、“新基础教育”研究概述
        二、“育人价值”的内涵探究
    第二节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育人价值的关系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要求
        二、育人价值与古诗词教学密不可分
第二章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的育人价值内容分析
    第一节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的选编分析
        一、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的选文情况
        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的编排情况
    第二节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的育人价值内容分析
        一、情思情感的体验
        二、审美观念与能力的培养
        三、古典文化的熏陶
第三章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育人价值开发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育人价值开发的现状调查情况
        一、基于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
        二、基于教师的访谈调查分析
    第二节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育人价值开发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存在的问题
        二、教师教授古诗词时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育人价值的开发策略
    第一节 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增强育人价值意识
        一、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
        二、立足学生,精心设计古诗词教学目标
    第二节 优化教学过程,挖掘育人价值内容
        一、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立足育人,优化古诗词教学内容
    第三节 改进教学反思,完善育人价值实践
        一、教学解读的适切性反思
        二、教学机智的应用性反思
        三、教学步骤的合理性反思
        四、再教设计的提升性反思
    第四节 联通课外活动,拓展育人价值场域
        一、以社团为纽带,衔接课内外
        二、以活动课为阵地,寓教于乐
        三、以创作为核心,迁移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育人价值开发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二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育人价值开发现状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四、浅谈语文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培养内地甘孜藏族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探究[D]. 李蓉. 西南大学, 2021
  • [2]高职语文教学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湖北铁道运输职业学院为例[D]. 彭静悦.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研究[D]. 唐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小学一年级“和大人一起读”实施现状及优化策略 ——基于Q市N所小学的调查[D]. 孙晓雯.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及优化策略 ——基于Q市三所小学中高年级的调查[D]. 高俪玮.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的现状调查 ——以J市四所乡镇小学为例[D]. 刘娜.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比较研究[D]. 邓鑫悦.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8]贵州历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D]. 张艺.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0)
  • [9]CC市JYT实验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 韩佳益. 延边大学, 2021(02)
  • [10]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的育人价值研究[D]. 杨晓瑛.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标签:;  ;  

谈中国能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