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燃气烤漆炉热控系统设计

汽车燃气烤漆炉热控系统设计

一、汽车燃气烤漆炉热工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邱越[1](2021)在《邯郸农村地区某混空轻烃燃气站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

耿皓晨[2](2021)在《基于LCA的城市住宅碳排放计算及减排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温室气体过量排放使全球气候系统变暖,这类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建筑行业消耗了全球大约30~40%的能源,并排放了几乎占全球30%的温室气体,给全球气候和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的讲话中强调中国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我国如何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占全国总碳排放量40%以上的建筑行业责任重大。控制建筑碳排放是减少全国碳排放总量的重要手段,而住宅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其建设量之大对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影响巨大。基于此,本文研究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构成特点,并提出相关的碳减排对策,对实现国家碳减排目标具有一定的意义。首先,借鉴全生命周期评价(LCA)原则与框架及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建筑整个生命周期划分为规划设计、建材准备、施工建造、运行维护及拆除处理五个阶段,提出建筑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并界定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碳排放来源。其次,结合国内外碳排放相关标准,分析并选择碳排放计算方法。基于LCA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模型,以西安地区一栋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楼为案例建筑,计算该住宅楼的全生命周期及各阶段的碳排放量。再次,分析案例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排放量及构成特点,甄别出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建筑的运行维护、建材准备、施工建造、拆除处理四个阶段的碳排放占比分别为78.05%、20.59%、0.61%以及0.75%。其中,在运行维护阶段,采暖、空调制冷、照明引起的碳排放分别为59.59%、17.49%和14.31%,在拆除处理阶段,拆除机械、废弃物回收利用、废弃物运输引起的碳排放分别为1.61%、92.34%和6.05%。最后,根据对研究结果的敏感性分析,从全生命周期视角提出城市住宅的碳减排对策。

赵保权[3](2021)在《蓄热式台车热处理炉燃烧系统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我国目前在热处理方面的自动化水平较低,钢铁企业的竞争又十分激烈,因此保证热处理炉经济、稳定的运行是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基础。随着轧制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钢坯控温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为了提高热处理炉燃烧系统控制的鲁棒性,采用先进的智能化控制是很有必要的。蓄热式台车热处理炉作为主要的热处理设备,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和机械加工行业中。其控制的任务是实现对炉膛温度的精准控制,进而提高加热钢坯的强度、硬度、耐磨性和韧性,最终满足轧制的工艺要求。由于蓄热式台车热处理炉在运行过程中具有非线性、时变性、大惯性和纯滞后等特性,再结合外界的一些干扰因素,进而决定了它是工业过程中一个典型的复杂控制系统。本文是以某钢厂热处理车间2#蓄热式台车热处理炉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存在的炉温控制不均匀、空燃比难以控制以及热处理炉本身所具有的复杂特性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研究。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通过对热处理炉的热损耗、热效率和空气过剩系数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及对热处理炉的常规控制回路进行了分析研究,最终确定了一种基于双交叉限幅的串级回路控制的燃烧系统控制方案。(2)通过分析热处理炉的控制需求和影响因素,指出目前所采用的传统PID控制很难达到我们预期想要的效果。因此本文将传统PID控制与智能模糊控制相结合,并对串级回路中的主控制器进行设计,最终确定主控制器采用模糊PID控制的控制方案。接着又利用MATLAB对控制系统搭建了仿真试验模型,分别将PID算法和模糊PID算法应用到主控制器当中进行仿真,通过对它们的仿真结果分析,得出了模糊PID算法在热处理炉控制的优越性。(3)热处理炉的控制系统采用的是集散控制系统(DCS)的控制方案,通过集中管理和分散控制来完成信息的采集和监控。采用西门子公司SIMATIC S7-1500系列PLC作为控制层,采用Win CC组态软件作为监控层,并采用模块化编程来实现模糊PID算法。接着又根据现场工艺要求对硬件配置、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进行了选型,并绘制出了热处理炉的电气原理图。综上所述,这种控制方法和仿真建模分析可以提高热处理炉的控制品质,同时也为今后热处理炉的燃烧系统控制策略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参考价值。

吴浩玚[4](2020)在《小型焚烧炉智能测控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小型焚烧炉系统缺乏对燃烧过程的监管、智能化程度低,本文对诸如遗物祭品焚烧炉等小型热工系统的实时测控系统进行开发,并对系统的控制策略和运行情况进行研究,旨在提高现有焚烧炉设备的智能化程度。具体研究包括测控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硬件选型和测控软件开发、控制策略的设计和优化、MATLAB仿真研究以及系统实际运行测试等,实现了小型焚烧炉智能测控系统的开发。小型焚烧炉智能测控系统采用工控机+智能仪表+RS485通信的总体设计方案。系统由焚烧炉本体、各类辅助仪器和测控软件组成。控制系统以工控机为核心,通过智能仪表实现系统各类功能的高度分散化,系统通信采用RS485总线技术。测控软件人机交互界面由C#Win Form窗体程序开发,具有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化显示、控制调节等功能。提出了小型焚烧炉智能测控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方案。通过对焚烧炉系统动态特性的建模确定了传递函数的类型为一阶带时滞系统,利用切线法和两点法对分别传递函数的具体参数进行求解,得出时间常数T为122s,比例放大系数K为1.25,延时时间τ为10s。通过Z-N法、CHR法以及工程整定法对PID参数进行整定和修正,根据焚烧炉的燃烧特性,设计了模糊PID控制策略。通过上述研究流程,设计了焚烧炉炉温自动调节的控制策略。通过MATLAB Simulink仿真环境对小型焚烧炉燃烧系统进行仿真模拟和实验验证,研究了PID参数Kp、Ki、Kd分别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对比了传统PID调节与模糊PID调节的控制效果。通过为期四个月的现场实际运行实验,测试了系统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图像显示、阀门控制等功能的完整性,测试了系统连续性运行的可靠性。研究了燃料供给回路阀门开度与配风通道阀门开度对系统输出的影响,通过实验对比了传统PID与模糊PID的调节效果,证实了模糊PID调节的优越性。

潘俊花[5](2020)在《高炉热风炉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提出热风炉是现代高炉冶金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加热入炉空气设备,它的主要作用是为高炉提供连续的炽热空气。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提高热风温度为高炉高产、稳产、节能、降耗创造了有利条件。热风炉本体需要监测控制的参数非常多,尤其各个温度点的变化规律性不强,线性特点较差;而且热风炉的操作随动性不强,运行检测参数反馈比控制操作动作严重滞后等。总之,热风炉的自动控制是一个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复杂工业过程。在客观条件受限的前提下,怎样把热风炉拱顶温度的控制系统设计合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某钢厂1号1800m3高炉大修为背景,结合1#高炉热风炉的控制要求及工艺流程,提出并设计了系统控制方案。依据控制方案,分别对PLC系统和上位监控系统的硬件分别进行设计,下位机采用AB RSLogix5000编程软件,实现全自动换炉流程。上位机监控以组态软件(RSNetWorx)为开发工具,完成操作画面的设计,此外还设计了报警、过程参数和历史趋势画面等,更好的对热风炉系统的工艺流程进行动态监视和管理,并对历史数据和曲线进行保存归档,及时发现现场异常状态发出报警信号。笔者深入分析高炉热风炉的工艺流程和针对热风炉燃烧过程中温度变化大、很难实现实时控制,重点研究了热风炉燃烧的控制方案。分析和总结原有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同时以废气温度和拱顶温度为参考,设计出由DCS和PLC组成的基于煤气和空气双交叉限幅热风炉自动控制系统,鉴于热风炉燃烧过程存在强耦合的特点,设计出智能模糊解耦控制,从而建立起模糊控制规则表。基于系统控制方案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测试,现场试运行效果佳,达到系统的控制要求,在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取得预期效果。

赵立功,王景伦,郑潇,黄忠柱[6](2019)在《STC炉的燃烧与自动化控制系统》文中认为描述了辊底式STC短周期退火炉燃烧系统的组成、选型及其温度与炉内气氛的控制,着重介绍了适用于STC炉的燃烧系统与自动化控制系统,并应用在实际生产中。该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控制精确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李楠[7](2019)在《办公建筑冷热电联供系统优化配置与柔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能源的日益消耗和全球范围内对温室气体排放及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作为一种分布式能源系统,冷热电联供系统在节能利用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本论文以内燃机驱动的冷热电联供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办公类建筑为供能对象,对供应侧和需求侧进行了和综合研究,为冷热电联供系统推广应用提供一定指导。本课题建立了内燃机驱动的冷热电联供系统设备数学模型及工质物性参数模型,为下文冷热电联供系统应用与所需供能的建筑模型优化提供基础。针对我国南方供暖需求,基于燃气内燃机和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热水器,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新型热电联供系统。燃气内燃机发电驱动太阳能热泵,同时串联回收内燃机缸套水余热和烟气余热,实现热电联供。运用DeST软件建立某办公建筑模型并设置相应参数。对影响办公建筑负荷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动态模拟,提出一种新的能耗预测方法。首先从建筑楼层数、保温层厚度和通风次数等方面对建筑能耗进行研究,并采用正交实验法进一步分析三因素共同作用对建筑负荷的影响,最后通过SPSS软件建立三因素变化下建筑冷热指标的预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预测方程保温层厚度、楼层层数和通风次数对建筑冷热指标影响与单因素影响分析变化趋势一致,且预测模型与模拟值误差不超过±3%。该预测模型建立方法可进一步为区域建筑能耗预测提供相应指导。同时通过最佳保温层厚度的联供系统经济性优化,得到该建筑最佳保温层厚度。针对我国大部分地区,研究不同地区不同负荷特性对内燃机驱动的联供系统各设备容量影响。同时,为解决系统静态设计工况与实际变负荷运行工况之间的矛盾,提出一种冷热电联供系统柔性设计方法。以北京地区某办公建筑为设计对象,通过联供系统模型和经济性模型得到热电比和冷电比对系统总费用年值的影响权重分别为48.6%和51.4%。将16种系统设备容量配置方案在北京地区典型工况下运行,得到最佳设计工况对应的热电比为1.32,冷电比为1.26,系统总费用年值方差为12.52。传统静态设计工况下(HP=1.20,CP=1.15)得到系统总费用年值方差为17.91,柔性设计工况下得到系统与传统静态设计相比稳定性强。

白福莹[8](2019)在《全氢罩式退火炉保护气体流动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冷轧薄板的生产能力已达到年产量3277.3万吨,居世界第一。全氢罩式退火炉是带钢退火处理的关键设备。实际生产中,钢卷存在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退火工艺不尽合理,影响退火工艺的主要因素是流场和温度场。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全氢罩式炉内罩内保护气体的流动特性及传热的研究,为改善冷轧钢卷罩式炉退火质量提供依据。首先,本文通过相似原理设计并搭建了与生产现场罩式炉为1:5比例的全氢罩式炉冷态实验台并对其数值模拟计算,采用颗粒图像测速技术(PIV)对罩式炉模型冷态流场进行环缝通道的测试,并通过空气动力探针和热线式风速仪完成压力和速度的测试,进而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在钢卷外侧环缝通道中,各点流速的探针测量值与数值模拟值,平均相对误差为10.1%;比较PIV实验值与数值模拟值,平均相对误差为12.9%,误差均在允许范围内;在钢卷芯部通道中,各点流速的热线测量值与数值模拟值,平均相对误差为8.68%,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验证了模拟的准确性。然后,以国内某钢铁企业冷轧厂的实际生产设备为原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罩式炉原型保护气体流动状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全氢罩式炉保护气体流动规律,优化了扩散器结构,进一步证明了现场右旋式扩散器的合理性和上下等长梯形叶片式对流板的合理性;为了优化对流板结构,提出了在对流板芯部通道增加导流翼的新型结构,优化了钢卷通道之间的氢气流量比例,第二层对流板流量分配较原型多了11.97%,第三层对流板流量分配较原型多了18.07%,有效地解决了第二层钢卷和第三层钢卷的传热瓶颈问题,顶层通道流量减少了0.4%,其他气流通道的传热也将有所改善。最后,本文运用动网格技术并采用流固耦合传热技术,针对中型尺寸罩式炉进行了流场和温度场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沿罩式炉高度方向上保护气体的流速逐渐衰减,并且芯部通道衰减速度比外侧通道快,在对流板处流速存在突变;钢卷边缘处角点的温度上升速度较中间部位快,钢卷外侧的升温速度大于内侧;在加热终了时,第四层钢卷的冷点温度最高为745℃,其余三层钢卷的冷点温度差别不大,第三层钢卷的冷点温度最低为659℃;升温较快的冷点位置为第一层钢卷,由于三面受热,顶层钢卷的升温速度也比较快;对于钢卷上下表面的径向换热来说,第四层钢卷的换热效果>第二层钢卷换热效果>第一层钢卷换热效果>第三层钢卷换热效果;由钢卷外表面的总热流分布可知,沿罩式炉高度方向,钢卷外表面的总热流逐渐增大。

臧微[9](2019)在《海上原油集输系统能效对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文中提出海上原油集输系统是海上油田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耗约占系统总能耗的35%,且由于特殊的载荷和环境条件,其油气处理工艺及设备与陆地油田集输存在显着区别。随着“十三五”期间国家对耗能企业能源利用水平要求的日益提高,如何实现节能降耗、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合理控制海上原油集输系统能耗上升,降低海上油田开发过程的能耗,对实现海上油田开发系统高效运行和科学管理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4个典型的的海上油田集输流程进行分析,归纳出系统主要的能耗设备和环节有:加热炉、机泵、分离器、电脱水器和海底管道,并对以上能耗环节进行了能效分析和节能监测模型的建立。其次,使用灰箱理论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对系统整体能耗进行了分析;验证并使用了一种综合权重计算方法;引入指标综合影响因子,建立并验证了一个能效预测模型。再次,根据以上理论分析,使用MATLAB编制了一套海上原油集输系统能效对标分析软件。最后以某海上油田集输系统作为案例,对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和对标软件做出验证。经分析,该油田主要耗能环节有:燃气加热炉、原油外输泵、原油提升泵、电脱水器、分离器和海底管道。使用能效对标分析软件对该油田耗能设备进行能耗计算和分析,归纳出现存的主要能耗问题如下:加热炉排烟温度过高、泵效率普遍偏低、分离器表面散热损失高、电脱水器负荷率偏高、海底管道温降过大等,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节能降耗方案。使用能效预测模型对加热炉、分离器和电脱水器进行了能效预测,结果表明:其综合能效将分别提高至88.5%、91.84%和78.2%左右,均超过起初制定的标杆值。这也说明,本文所建立的能效对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能够合理地找到能效差距,为标杆管理思想应用于海上原油集输系统能效监测与节能挖潜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王平[10](2017)在《农村CNG应用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清洁能源的各种相关资料,对北京市农村清洁能源(生物质能、太阳能、天然气等)的使用进行调研,包括清洁能源的使用情况、当前的技术水平、结合未来技术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各种能源未来的发展前景。其中,重点研究压缩天然气(CNG)的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在农村推广CNG的可行性,并据此得出压缩天然气(CNG)可以在农村大力推广的结论。课题中设计了CNG应用的一种技术方案,即实用型农村集中式CNG供气系统,并进行相关的系统设计和实验。农村集中式CNG供气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车载小型压缩天然气供气撬装设备设计(包括:CNG减压系统;附带出其设备设计;集成式伴热系统和控制系统;安全保护措施设计;储气瓶组撬装设备;远程传输与监控)和无人值守平台系统设计(包括:CNG减压设备运行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移动存储天然气参数检测与定位系统),并通过选取试点实施相关的实验,研究分析了农村集中式CNG供气系统在农村采暖中的应用模式。本课题对农村集中式CNG供气系统推广模式进行了分析,通过本项目研究,在偏远农村及山区农村推广压缩天然气(CNG)是可行的。

二、汽车燃气烤漆炉热工控制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燃气烤漆炉热工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LCA的城市住宅碳排放计算及减排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案与研究路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路径
2 建筑碳排放评价相关理论
    2.1 生命周期评价(LCA)
        2.1.1 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及定义
        2.1.2 生命周期评价的理论框架
    2.2 碳排放
        2.2.1 基本概念
        2.2.2 碳排放标准
        2.2.3 碳排放计算方法
    2.3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
        2.3.1 建筑碳排放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的必要性
        2.3.2 评价方法及结构
        2.3.3 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
3 基于LCA的住宅碳排放评价模型构建
    3.1 目的和范围确定
        3.1.1 评价目的
        3.1.2 系统类型
        3.1.3 功能单位
        3.1.4 系统边界
    3.2 住宅全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3.2.1 住宅生命周期碳排放来源分析
        3.2.2 基础数据收集
        3.2.3 碳排放因子分析
    3.3 住宅全生命周期影响评价及解释
        3.3.1 规划设计阶段碳排放计算公式
        3.3.2 建材准备阶段碳排放计算公式
        3.3.3 施工建造阶段碳排放计算公式
        3.3.4 运行维护阶段碳排放计算公式
        3.3.5 拆除处理阶段碳排放计算公式
        3.3.6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计算公式
        3.3.7 住宅碳排放计算结果分析
        3.3.8 住宅全生命周期解释
4 实证分析
    4.1 建筑选择依据
    4.2 建筑工程简介
    4.3 规划设计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4.4 建材准备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4.4.1 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
        4.4.2 建材运输阶段碳排放
        4.4.3 建材准备阶段碳排放总量
    4.5 施工建造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4.5.1 施工阶段碳排放
        4.5.2 临时设施碳排放
        4.5.3 施工建造阶段碳排放总量
    4.6 运行维护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4.6.1 运行阶段碳排放
        4.6.2 维护阶段碳排放
        4.6.3 运行维护阶段碳排放总量
    4.7 拆除处理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4.7.1 拆除阶段碳排放
        4.7.2 废弃物回收碳排放减量
        4.7.3 拆除处理阶段碳排放总量
    4.8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计算
    4.9 碳排放计算结果分析
        4.9.1 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分析
        4.9.2 建材准备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4.9.3 施工建造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4.9.4 运行维护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4.9.5 拆除处理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5 城市住宅碳减排对策研究
    5.1 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5.1.1 建材准备及施工建造阶段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
        5.1.2 运行维护阶段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
        5.1.3 拆除处理阶段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
    5.2 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减碳对策敏感性分析
    5.3 规划设计阶段减排对策
    5.4 建材准备阶段减排对策
        5.4.1 建材生产阶段减排对策
        5.4.2 建材运输阶段减排对策
    5.5 施工建造阶段减排对策
    5.6 运行维护阶段减排对策
    5.7 拆除处理阶段减排对策
    5.8 城市住宅碳减排对策总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社会评价情况

(3)蓄热式台车热处理炉燃烧系统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当前热处理炉控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蓄热式台车热处理炉燃烧控制研究
    2.1 蓄热式台车热处理炉简介
        2.1.1 蓄热式台车热处理炉的整体结构
        2.1.2 蓄热式台车热处理炉的工艺简介
        2.1.3 蓄热式台车热处理炉的工作原理
    2.2 燃烧机理分析研究
    2.3 燃烧系统控制回路方法研究
        2.3.1 炉膛温度的控制回路
        2.3.2 燃气流量的控制回路
        2.3.3 空气流量的控制回路
        2.3.4 炉温-燃气流量的串级回路控制
    2.4 燃烧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2.4.1 双闭环比值控制
        2.4.2 双交叉限幅控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蓄热式台车热处理炉模糊控制器
    3.1 模糊控制简介
        3.1.1 模糊控制器的组成
        3.1.2 模糊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3.1.3 模糊PID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3.1.4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步骤
    3.2 热处理炉燃烧系统的控制方案
    3.3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3.3.1 确定模糊PID控制器结构
        3.3.2 模糊化处理
        3.3.3 模糊推理
        3.3.4 清晰化处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蓄热式台车热处理炉的仿真研究
    4.1 MATLAB仿真软件简介
    4.2 构建模糊PID控制器
    4.3 建立热处理炉的数学模型
    4.4 搭建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
        4.4.1 确定主副控制器的初始参数
        4.4.2 搭建模糊PID系统的仿真模型
    4.5 模拟分析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
        4.5.1 正常运行的模拟分析
        4.5.2 改变炉温数学模型的模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蓄热式台车热处理炉的工业实现
    5.1 控制系统控制层设计
        5.1.1 PLC输入输出点的分配
        5.1.2 模糊PID算法在编程中实现
        5.1.3 控制层的硬件配置
        5.1.4 控制层的主回路设计
    5.2 控制系统监控层设计
        5.2.1 WinCC软件概述
        5.2.2 WinCC画面设计
    5.3 现场设备层的选型
        5.3.1 温度传感器的选型
        5.3.2 压力变送器的选型
        5.3.3 涡轮流量计的选型
        5.3.4 执行机构的选型
    5.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小型焚烧炉智能测控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焚烧炉过控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焚烧炉测控系统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
    1.4 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测控系统设计依据
    2.2 焚烧炉工艺流程介绍
        2.2.1 主燃室燃烧工艺流程
        2.2.2 再燃室燃烧工艺流程
        2.2.3 烟气后处理工艺流程
    2.3 测控点位改造方案设计
    2.4 测控系统方案设计
第三章 测控系统硬件及软件设计
    3.1 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3.1.1 测控系统通信层硬件设计
        3.1.2 测控系统人机接口硬件设计
        3.1.3 数据采集模块主要元件选型
        3.1.4 测控系统控制模块主要元件选型
        3.1.5 测控系统供电方案设计
    3.2 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3.2.1 RS485通信程序设计
        3.2.2 Modbus通信机制
        3.2.3 采集模块设计
        3.2.4 控制模块设计
第四章 温控系统控制策略设计与研究
    4.1 焚烧炉系统动态特性建模
    4.2 飞升曲线求系统传递函数
        4.2.1 切线法求传递函数
        4.2.2 两点法求传递函数
    4.3 PID控制策略设计
        4.3.1 位置式PID控制算法
        4.3.2 增量式PID控制算法
        4.3.3 PID参数整定
    4.4 模糊控制策略设计
        4.4.1 模糊控制器设计
        4.4.2 输入量的模糊化处理
        4.4.3 模糊推理规则设计
        4.4.4 解模糊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ATLAB仿真及实验研究
    5.1 概述
    5.2 模糊控制器设计
        5.2.1 模糊控制器结构设计
        5.2.2 输入输出量模糊化设计
        5.2.3 模糊规则设计
    5.3 Simulink仿真实验
        5.3.1 不同Kp、Ki比值对系统的影响
        5.3.2 Kp、Ki比值不变,改变Kp、Ki值对系统的影响
        5.3.3 Kd的取值对系统的影响
        5.3.4 传统PID与模糊PID仿真效果对比
    5.4 测控系统实际运行测试
        5.4.1 系统功能完整性及可靠性实验
        5.4.2 测控系统实际输出优化实验
        5.4.3 传统PID与模糊PID控制效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5)高炉热风炉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热风炉燃烧控制系统
    2.1 热风炉的简介
    2.2 1#高炉热风炉整体工艺结构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炉热风炉自动燃烧控制方案设计
    3.1 主要工艺控制流程
    3.2 单炉手动换炉
    3.3 热风炉燃烧控制方案
        3.3.1 比值控制
        3.3.2 改进的控制系统
        3.3.3 智能模糊解耦控制加前馈控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风炉自动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
    4.1 硬件设计
        4.1.1 热风炉自动燃烧控制系统控制器的硬件选型
        4.1.2 热风炉燃烧控制系统网络架构
    4.2 热风炉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2.1 软件设计总体框架
        4.2.2 系统的程序设计
        4.2.3 EPKS过程控制软件操作画面制作
        4.2.4 最终的报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硬件测试
    5.2 软件测试
    5.3 运行效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STC炉的燃烧与自动化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STC炉简介
2 燃烧系统
    2.1 烧嘴
    2.2 烧嘴前空气燃气支管设备
3 控制系统
    3.1 炉温控制
    3.2 炉内气氛控制
    3.3 燃气主管压力控制
    3.4 炉膛压力控制
    3.5 其它检测与控制
4 人机交互界面
5 信息接口
6 结论

(7)办公建筑冷热电联供系统优化配置与柔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建筑联供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2 燃气内燃机联供系统
    2.1 联供系统各动力设备简介
    2.2 燃气内燃机驱动冷热电联供系统方案
    2.3 小型内燃机驱动太阳能热泵热电联供系统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办公类建筑构建及负荷分析
    3.1 办公类建筑构建
    3.2 建筑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3.3 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3.4 多因素综合影响预测与评估
    3.5 基于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建筑最佳保温层计算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全工况负荷特性冷热电联供系统柔性设计
    4.1 不同地区负荷特性
    4.2 负荷特性对联供系统各设备容量影响研究
    4.3 冷热电联供系统柔性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全氢罩式退火炉保护气体流动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冷轧带钢退火与罩式炉的发展
        1.2.1 冷轧钢卷的退火热处理工艺
        1.2.2 退火热处理工艺要求
        1.2.3 罩式退火炉的发展
    1.3 国内外全氢罩式退火炉的研究现状
        1.3.1 罩式炉退火过程钢卷加热缺陷的研究
        1.3.2 罩式炉基本结构设计与研究
        1.3.3 钢卷径向导热系数研究
        1.3.4 罩式炉内钢卷传热模型的研究
        1.3.5 罩式炉保护气体流场研究
        1.3.6 罩式炉研究进展小结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全氢罩式炉退火过程分析及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2.1 全氢罩式炉的基本结构
    2.2 全氢罩式炉的退火工艺过程
    2.3 全氢罩式炉传热过程分析
    2.4 建立数学模型的控制方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氢罩式炉实验台数值模拟与冷态流场实验研究
    3.1 流场测试技术的发展
    3.2 PIV测量技术
        3.2.1 PIV测量的基本原理
        3.2.2 PIV测试系统的组成
        3.2.3 示踪粒子的选取及投放装置
        3.2.4 片光源及相机的布置
        3.2.5 图像曝光时间间隔的设定
    3.3 实验系统的设计与搭建
        3.3.1 模型相似化处理
        3.3.2 实验平台的搭建
    3.4 实验台的数值模拟
        3.4.1 模型计算过程
        3.4.2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
    3.5 PIV冷态实验过程
        3.5.1 拍摄区域的选择
        3.5.2 实验步骤
    3.6 PIV测量结果
    3.7 运用空气动力探针和热线仪的压力及流速测试
        3.7.1 实验设计与准备
        3.7.2 实验测试数据
    3.8 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氢罩式炉的冷态数值模拟
    4.1 现场全氢罩式炉流场冷态模拟
        4.1.1 物理模型的建立
        4.1.2 网格划分
        4.1.3 边界条件的确定
        4.1.4 模拟结果及分析
    4.2 两种不同扩散器结构对保护气体流动的影响
        4.2.1 沿罩式炉高度方向上的流速分布
        4.2.2 沿罩式炉高度方向上的压力分布
        4.2.3 两种不同扩散器结构的综合比较
    4.3 两种不同对流板结构对保护气体流动的影响
        4.3.1 沿罩式炉高度方向上的流速分布
        4.3.2 炉内保护气体的压力分布及气体流量分配
    4.4 新型对流板的设计与模拟
        4.4.1 对流板芯部通道增加导流翼
        4.4.2 保护气体的流速分布
        4.4.3 炉内保护气体的流量分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网格应用于全氢罩式炉的数值模拟
    5.1 动网格技术应用原理的介绍
        5.1.1 罩式炉循环风机的工作原理
        5.1.2 动网格原理
    5.2 全氢罩式炉几何模型的建立和网格划分
        5.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5.2.2 网格划分
        5.2.3 边界条件的确定
    5.3 冷态模拟计算结果及讨论
        5.3.1 罩式炉内罩内保护气体流场状态
        5.3.2 罩式炉内罩内保护气体各部位流量分配
    5.4 全氢罩式炉的热态模拟
        5.4.1 物性参数的选取
        5.4.2 选择求解器和模型
        5.4.3 设置参数和初始化
        5.4.4 热态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9)海上原油集输系统能效对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海上原油集输系统能耗概述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海上原油集输系统能耗监测与计算
    2.1 海上原油加热设备
        2.1.1 能效监测方法及测点布置
        2.1.2 加热设备能效分析
        2.1.3 能效影响因素及指标限值确定
    2.2 海上分离设备
        2.2.1 能效监测方法及测点布置
        2.2.2 分离器能效分析
        2.2.3 能效影响因素及指标限值确定
    2.3 海上机泵设备
        2.3.1 能效监测方法及测点布置
        2.3.2 海上机泵能效分析
        2.3.3 能效影响因素及指标限值确定
    2.4 海上电脱水设备
        2.4.1 能效监测方法及测点布置
        2.4.2 海上电脱水器能效分析
        2.4.3 能效影响因素及指标限值确定
    2.5 海底管道
        2.5.1 能效监测方法及测点布置
        2.5.2 海底管道能效分析
        2.5.3 能效影响因素及指标限值确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能效对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构建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3.2 海上原油集输系统能效对标指标体系构建
        3.2.1 指标体系框架
        3.2.2 能效对标指标体系
    3.3 海上原油集输系统能效对标评价模型构建
        3.3.1 指标权重计算
        3.3.2 参数调整后指标值预测
        3.3.3 系统灰色关联分析
        3.3.4 建立能效评价打分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能效对标分析软件开发
    4.1 软件需求分析
    4.2 软件总体框架设计
    4.3 软件功能模块与界面设计
        4.3.1 数据编辑与维护模块
        4.3.2 指标权重计算模块
        4.3.3 能效预测模块
        4.3.4 灰色关联分析模块
        4.3.5 提效措施分析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A油田基础工艺流程简介
    5.2 主要耗能设备及参数测试
    5.3 主要耗能设备能效对标与节能潜力分析
        5.3.1 加热炉能效对标及节能分析
        5.3.2 分离器能效对标及节能分析
        5.3.3 机泵能效对标及节能分析
        5.3.4 电脱水器能效对标及节能分析
        5.3.5 海底管道能效对标及节能分析
    5.4 A油田集输系统整体对标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与认识
    6.2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农村CNG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总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北京市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现状调研分析
        1.3.2. 研究设计车载小型压缩天然气供气撬装设备
        1.3.3. 开发无人值守平台系统
        1.3.4. CNG减压供气站示范建设与运行效果分析
        1.3.5. 北京农村压缩天然气应用推广模式研究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北京市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现状调研分析
    2.1. 北京市农村生活能耗数据调研
    2.2. 北京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
        2.2.1. 生活能耗总量及结构
        2.2.2. 生活能源支出
        2.2.3. 新能源使用情况
    2.3. 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技术
        2.3.1. 生物质能
        2.3.2. 太阳能
        2.3.3. 天然气
    2.4. 北京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情况与推广建议
        2.4.1. 生物质能源
        2.4.2. 太阳能
        2.4.3. 天然气
    2.5. 北京市农村推广应用清洁能源技术建议
    2.6. 研究分析与结论
        2.6.1. 北京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分析
        2.6.2. 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村集中式CNG供气系统设计
    3.1. 车载小型压缩天然气供气撬装设备设计
        3.1.1. CNG减压系统
        3.1.2. 附带储气设备
        3.1.3. 集成式伴热系统和控制系统
        3.1.4. 安全保护措施
        3.1.5. 储气瓶组撬装设备的设计
        3.1.6. 远程传输与监控
    3.2. 无人值守平台系统设计
        3.2.1. CNG减压设备运行监控系统
        3.2.2. 视频监控系统
        3.2.3. 车载储罐天然气参数监测与定位系统
    3.3. 村用小型集中式CNG供气系统设计
        3.3.1. CNG供气站设计
        3.3.2. 室外供气网络设计
        3.3.3. 室内供气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村CNG采暖方案设计与数据分析
    4.1.压缩天然气采暖末端方案设计
        4.1.1. 不同采暖末端的供暖特点及对热源的要求
        4.1.2. 不同采暖末端的优劣分析
        4.1.3. 结论
    4.2. 压缩天然气采暖方案设计
        4.2.1. 太阳能系统采用温差循环
        4.2.2. 采暖泵
        4.2.3. 辅助能源系统
        4.2.4. 生活热水系统
        4.2.5. 补水方式为手动
    4.3. 试验工程
    4.4. 效果测试分析
        4.4.1. 建筑维护结构测试分析
        4.4.2. 室内热舒适性测试
        4.4.3. 住宅能耗模拟计算
        4.4.4. 壁挂炉热效率测试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推广模式研究
    5.1. 农村地区压缩天然气供气经济性分析
        5.1.1. 建站费用
        5.1.2. 下游管线铺设及户内费用
        5.1.3. 运行费用
    5.2. 农村地区压缩天然气供气推广模式分析与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京郊农村用能现状调研
    6.2 农村集中式CNG供气系统研究
    6.3 农村集中式CNG供气系统推广模式分析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致谢

四、汽车燃气烤漆炉热工控制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邯郸农村地区某混空轻烃燃气站设计及应用研究[D]. 邱越. 河北工程大学, 2021
  • [2]基于LCA的城市住宅碳排放计算及减排对策研究[D]. 耿皓晨.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3]蓄热式台车热处理炉燃烧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 赵保权. 河北科技大学, 2021
  • [4]小型焚烧炉智能测控系统设计与研究[D]. 吴浩玚.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 [5]高炉热风炉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潘俊花.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6]STC炉的燃烧与自动化控制系统[J]. 赵立功,王景伦,郑潇,黄忠柱. 工业炉, 2019(06)
  • [7]办公建筑冷热电联供系统优化配置与柔性设计研究[D]. 李楠.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8]全氢罩式退火炉保护气体流动特性的研究[D]. 白福莹.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9]海上原油集输系统能效对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D]. 臧微.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10]农村CNG应用技术研究[D]. 王平. 北京建筑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汽车燃气烤漆炉热控系统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