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周围的阳性淋巴结数量是胃癌的预后指标

胃周围的阳性淋巴结数量是胃癌的预后指标

一、胃周阳性淋巴结数目是胃癌的一个预后指标(论文文献综述)

刘宥苡,王嘉鑫,吕煜,沈仕俊,胡义波,代佑果[1](2021)在《胃癌根治术后不同淋巴结取材方式的临床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精细分拣与区块分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16例行标准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按离体标本淋巴结取材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59例)、B组(57例)。A组采用精细分拣法摘取离体标本淋巴结;B组采用区块分拣法摘取离体标本淋巴结;记录每组患者淋巴结取材所用时间、术后病理证实的淋巴结清扫总数和转移性淋巴结数目。结果 A组淋巴结清扫总数多于B组淋巴结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淋巴结阳性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N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取材耗时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标本采用区块分拣方法方便快捷,检出淋巴结总数达到评估病情标准,适合当前临床推广应用。

丁平安,郭洪海,檀碧波,田园,郑涛,张志栋,李勇,赵群[2](2021)在《胃癌D2根治术后淋巴结标本分检规范化实施经验分享(附视频)》文中研究说明胃癌D2根治术后标本的淋巴结检出数目不足,将会直接影响pTNM分期的准确性,继而导致患者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评估均出现偏倚。淋巴结检出数目影响因素包括术中能否尽可能完成胃周淋巴结清除和术后标本的淋巴结检获方法。本研究总结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的胃癌标本淋巴结检获方法及经验,旨在建立规范的淋巴结检获体系,为其推广提供技术保障,使患者更好地获益。本中心自2014年起所有胃癌术后的标本淋巴结检获由手术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当年共完成761例胃癌根治术,平均每例标本淋巴结检获数为37枚,较既往病理科医师检获数(2014年之前平均为16枚/例)明显提高。同时本中心自2015年起运用纳米碳进行术中淋巴结示踪导航标记,并进行术后标本检获方法改进及持续质量控制,平均淋巴结检获数增加为65枚/例。因此,实施规范化淋巴结检获流程是获取患者淋巴结转移信息的必要方法,可为胃癌精准诊治提供详尽的数据基础。

孙继锋[3](2021)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患者,伴随有相关淋巴结转移时,其转移的区域位置规律,以及影响其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早期胃癌患者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提供临床证据,为术中区域淋巴结清扫的规范性提供依据,为具有高危因素的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复查提供方案,以减少早期胃癌患者术后的复发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及术后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经胃镜下活检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且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癌肿的部位、癌肿的大小、大体分型、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体重指数BMI、肿瘤的浸润深度,病理分化类型及程度、是否有神经浸润及术后病理脉管内是否有癌栓。结果:纳入的176例行胃癌根治性手术的早期胃癌患者中,有24例患者伴随有淋巴结的转移,其转移率为13.6%;总体的淋巴结检出个数,平均为23.53±13.660枚;无淋巴结转移组的淋巴结检出个数平均为22.54±13.034枚;而淋巴结转移组,检出的淋巴结个数平均为29.83±16.015枚,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24例早期胃癌伴随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第1站淋巴结存在转移的有19例,转移率约为79.2%,其中第3组淋巴结胃小弯淋巴结转移率最高(13例,54.2%),通过单因素分析表名,癌肿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类型、是存在神经浸润、脉管内是否有癌栓以及术后送检淋巴结的数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大小、性别、癌肿的部位、肿瘤最大径、大体分型、是否有吸烟史及饮酒史、家族史、体重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脉管中存在癌栓(OR=16.172,95%CI[4.781-55.875])、存在神经浸润(OR=1.365,95%CI[1.029-14.897])、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OR=1.859,95%CI[1.844-22.711])是早期胃癌伴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本研究176例EGC患者的总体3年生存率为96.6%,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的3年生存率达97.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3年生存率达93.0%,总体的5年生存率为91.6%,淋巴结转移阴性组5年生存率为94.7%,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为6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早期胃癌伴有淋巴结转移与癌肿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类型、是存在神经浸润、脉管内是否有癌栓以及术后送检淋巴结的数目相关,且癌肿的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神经浸润、脉管中有癌栓是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行胃癌根治性的手术的早期胃癌患者,在进行淋巴结清扫时,应注意第1站淋巴结清扫的精准性与规范性,尤其是对于第3组胃小弯淋巴结的清扫。2.本研究中早期胃癌患者行胃癌根治性手术的总体3年生存率为96.6%,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的3年生存率达97.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3年生存率达93.0%,EGC患者行胃癌根治性手术后的总体5年生存率为91.6%,淋巴结转移阴性组5年生存率为94.7%,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为6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国内外研究不相符,可能与青海处于高原地区形成的低氧环境对患者术后生存有相关影响,会加快肿瘤的复发与进展,需要更多类似的研究进一步认识低氧环境对胃癌术后的影响,也可能与青海地区的早期胃癌检出率低,入组的样本量小相关

李述源[4](2021)在《关于中上部胃癌腹腔镜下胰后入路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中上部胃癌腹腔镜下胰后入路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相比D2淋巴结清扫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初步探索脾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于2015年10月至2020年12月由同一组医师开展的314例腹腔镜中上部胃癌D2根治术患者。根据是否行胰后入路脾门淋巴结清扫分为D2+10组(n=77)和D2组(n=237)。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进行1:2匹配,分析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D2+10组根据脾门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阴性组(n=69)和阳性组(n=8),针对Borrmann分型、p T分期、p TNM分期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最后纳入203例患者,其中D2+10组72例(n=72),D2组131例(n=131)。其中胃癌Ⅰ期53例,Ⅱ期44例,Ⅲ期106例,占52.2%。配比后两组在性别、年龄、BMI、p T分期、p N分期、p TNM分期等基线资料方面无显着统计学差异。配比后,D2+10组(n=77)淋巴结清扫数目中位数为48枚,多于D2组(P<0.05),手术时间较D2组更长(P<0.05),在术中总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淋巴结转移数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并发症上,两组在脾血管出血、胰腺损伤、脾损伤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配比后D2+10组术后总并发症10例(13.9%),相比D2组在吻合口出血、腹腔出血、吻合口瘘、乳糜瘘、十二指肠残端瘘、肠梗阻、腹腔感染、肺部感染等术后并发症上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77例行腹腔镜下胰后入路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中,p T1期中上部胃癌11例,进展期脾门淋巴结转移率为12.1%。No.10阳性组8例,其中肿瘤位于小弯侧6例,Borrmann分型Ⅲ-Ⅳ型7例,p T分期均为p T3-4期,p TNM分期方面ⅢB期5例,ⅢC期3例。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orrmann分型是脾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OR:17.150,95%CI:1.980-148.542)。结论:在中上部胃癌中腹腔镜下胰后入路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相比腹腔镜下标准D2淋巴结清扫术,手术时间延长,但淋巴结清扫数目增多,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是安全、可行的。脾门淋巴结转移患者中,Borrmann分型多为Ⅲ-Ⅳ型。

刘成浩[5](2021)在《ICG荧光示踪导航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吲哚菁绿(ICG)显影手段在近红外荧光腹腔镜下进行的胃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来说尚处于临床探索的初级阶段,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存在争议。本文重点是在探讨吲哚菁绿(ICG)在腹腔镜胃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对于其在临床的应用,具体的主要包括ICG对于术中肿瘤的定位作用、在D2淋巴结清扫术时淋巴结显影方面的贡献及消化道重建时的血液供应评估方面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9月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外科(胃肠)就诊,并且经术前胃镜和病理活检确诊为胃癌,有外科手术指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最终符合入组标准的共计78例,其中47例为ICG组(观察组)和31例非ICG组(对照组)。观察组为术中浆膜下层注射吲哚菁绿染色,并且术中在荧光腹腔镜下完成胃恶性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术,共计47例患者,对照组则为正常进行的、未进行吲哚菁绿标记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共计31例。分别比较临床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性的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病理报告的一般资料、淋巴结检出情况,并测得胃标本中标记的荧光圈边缘到肿瘤边缘的距离,以此来进行吲哚菁绿对于肿瘤定位情况的探讨和消化道重建后的吻合口的血液供应的评估情况。结果:观察组所检出的总的淋巴结数目为38枚(35-49枚),其高于对照组所检出的总的淋巴结数目30枚(25-47枚),且P值小于0.05,两组之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第1-7组淋巴结数目25枚(19-32枚)枚,也高于对照组的22枚(15-31枚),但是P值>0.05,这说明其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第8-12组的淋巴结数目为17枚(13-23枚),对照组为16枚(9.75-21枚),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转移情况的淋巴结的检出情况两组之间的差异是无统计学意义的(P>0.05)。D2淋巴结清扫范围内各组之间的比较显示,第1组、第4组、第12组的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9、0.01、0.02。经过吲哚菁绿绿染以后,术后在胃标本上测量荧光绿染的边缘至肿瘤的边缘的距离全部超过胃癌根治术需要切除的范围的标准距离。术中根据Sherwinter评分系统的标准,观察组所有患者吻合口和十二指肠的残端血液供应的评分均是大于等于3分的,术后无1例发生吻合口漏或者十二指肠残端漏的。结论:经ICG染色标记后在荧光腹腔镜下进行的胃恶性肿瘤的根治术性切除是安全的,也具有可行性的,其所起的作用是淋巴结的导航使得术中操作者可以更加精确和彻底的进行胃癌D2淋巴结根治术,吲哚菁绿的术中肿瘤定位作用可以提供更精确切缘,对于腹腔镜下进行的胃癌根治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进行吻合口和十二指肠残端血供的评估可以减少术后吻合口漏或者十二指肠残端漏的发生。

熊杰[6](2021)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腹腔镜全胃切除后食管空肠半端端吻合与Overlap吻合近期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题背景:目前,胃癌是消化器官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是我国高居第二位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排在第三位。近些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调整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有力控制,胃癌发病率及病死率在全球范围内逐渐下降。但胃癌中一类特殊的类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的发病及病死率却呈逐年增长态势。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究结果显示,在近20年来AEG所占比例从20世纪的22.3%提升至35.7%。SiewertⅡ、Ⅲ型AEG的发病率显着升高,且患者确诊时术前临床分期大部分为中晚期,手术难度系数高,总体预后差,因此成为国际国内同行专家所广泛关注的热点。对于局部进展期SiewertⅡ、Ⅲ型AEG,手术治疗是在众多治疗策略中其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自1994年Kitano首次报道了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切除术以来,腹腔镜技术在胃癌的治疗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获得了较为满意的近、远期疗效,韩国、日本及中国的相关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亦证实了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胃癌根治性术能获得极大的近期和远期疗效获益。因此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外科医师开始尝试在腹腔镜下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并完成全胃切除术,并报道了相关的研究结果: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随着SiewertⅡ、Ⅲ型AEG腹腔镜全胃切除术的广泛开展,如何选择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是一个难点。其中以全胃切除食管空肠重建尤为困难,也是外科医师讨论的热点及难点。据吻合器械的差异分为圆型吻合和线性吻合,目前常用的管型吻合方式是食管空肠端侧吻合,常用的线性吻合是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本中心2013年研发创新食管空肠半端端吻合方式(semi-end-to-end anastomosis,SEEA)在食管空肠吻合方式运用中取得良好的临床效应,消化道重建时间具有一定优势,在并发症方面具有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进行SiewertⅡ、Ⅲ型AEG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SEEA吻合与Overlap吻合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以评估SiewertⅡ、Ⅲ型AEG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SEEA吻合及Overlap吻合的临床运用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SiewertⅡ、Ⅲ型AEG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SEEA吻合及Overlap吻合的近期临床疗效,探讨食管空肠SEEA吻合及Overlap吻合方式在SiewertⅡ、Ⅲ型AEG腹腔镜全胃切除术运用中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从2016年1月1日到2019年1月1日期间连续收治的85例行根治术的局部进展期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给予统计分析。其中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行食管空肠SEEA吻合(以下称“SEEA”组)46人;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行Overlap吻合(以下称“Overlap组”)39人。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病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1、手术术中情况(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淋巴结清扫的数量、阳性淋巴结的数量、肿瘤近切缘的距离、食管空肠吻合的时间、辅助切口的长度、术中食管空肠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出血的发生情况);2、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水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非吻合口并发症:(十二指肠残端瘘、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及切口感染)、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3、术后近期随访情况(术后1年内的生存情况、吻合口狭窄、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本项研究采用IBM 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两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的方法进行比较。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统计学上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SEEA组和Overlap组基本资料的比较本研究共有85例符合局部进展期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纳入研究,其中SEEA组46例,Overlap组39例。两组病例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Siewert分型例数、肿瘤最大直径、病理类型及p TNM分期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手术情况:SEEA组和Overlap组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术中无脾切除病例,术中无中转开腹及术中死亡情况。与Overlap组相比,SEEA组患者具有更高的肿瘤近切缘距离【(2.3±0.9)cm和(1.6±1.0)cm,p<0.05】;食管空肠吻合时间短【(32±3)min和(42±5)min,p<0.05】;辅切口长度更长【(7.5±1.6)cm和(4.8±1.2)cm,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的手术时间长短、手术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淋巴结清扫的数量、手术阳性淋巴结的数量、术中食管空肠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Overlap组1例患者行食管空肠吻合时出现吻合端空肠被直线切割吻合器远端刺穿致空肠破裂,术中切除破裂段空肠,游离空肠系膜再完成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3.术后恢复情况:SEEA组和Overlap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SEEA组食管空肠吻合口出血为1例,Overlap组食管空肠吻合口出血为1例,两组具有一定差异(χ2=4.449,p<0.05)。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出血患者均通过输血、内镜下止血、输注止血药物等内科保守治疗好转。术后两组在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水的时间、术后首次进食的时间、术后拔管的时间、发生非食管空肠吻合口并发症等比较结果一致(p>0.05)。Overlap组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瘘患者1例经腹腔穿刺引流、抗感染、禁食等保守治疗痊愈;Overlap组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患者2例经抗感染、穿刺引流、营养支持等治疗痊愈;SEEA组5例患者、Overlap组3例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经抗感染、雾化祛痰等治疗痊愈;SEEA组2例患者、Overlap组1例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经抗感染、腹腔穿刺引流痊愈;SEEA组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例经换药、抗感染治疗痊愈。4.随访情况:SEEA组和Overlap组两组8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段为术后1年,随访期间SEEA组和Overlap组患者死亡分别为3例和2例,食管空肠吻合口狭窄分别为0和2例,均无食管空肠吻合口复发。结论:与进展期SiewertⅡ、Ⅲ型AEG腹腔镜全胃切除Overlap吻合方式相比较,SEEA吻合方式是一种可安全且便捷的手术方法,该吻合方式可获得更高的肿瘤近端切缘,肿瘤学上更加安全,可缩短消化道重建时间、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更低等特点;OVerlap吻合方式辅助切口更短,术后更加美观;SEEA吻合适用范围更广,是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较为合理的手术方式之一。

柏万[7](2021)在《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转移比率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胃癌(Gastrc cancer,G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道肿瘤,也是全世界第五大最常见的癌症。因环境污染加重、人口基数增加、饮食习惯改变、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胃镜纳入健康体检等因素,每年新诊断的胃癌患者人数逐年增多。当前,手术是治愈胃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术后需对患者进行病理分期。而胃癌术后准确的病理分期对胃癌患者的诊疗至关重要,涉及到评价疾病的状态、制定合适的辅助治疗方案、判定预后等。目前多项研究已证实以淋巴结转移数量为依据的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国际抗癌联盟(American Joint Cancer Committee/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AJCC/UICC)胃癌TNM分期系统中的N分期存在分期迁移现象(Stage migration phenomenon),此外,淋巴结转移比率(Lymph node metastasis ratio)可以减少因术者技术差异和淋巴结分拣困难等各种因素导致检出的阳性淋巴结数目增加或减少而导致TNM分期中的p N分期存在迁移的现象。但是有关淋巴结转移比率与胃癌术后的分期关系和对预后的影响等尚不明确,包括淋巴结转移比率在胃癌根治术后与无进展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肿瘤复发的关系等。由于胃上部癌和食管胃结合部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的淋巴清扫范围和手术切除范围等尚存在争议,如是否清扫脾门淋巴结等。所以,我们此次研究仅针对淋巴结转移比率与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关系展开分析。以探讨在远端胃癌根治术后,不同的p TNM分期情况下淋巴结转移比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为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准确病理分期、术后辅助治疗选择及评估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影像及病理确诊为远端胃癌并行远端胃癌根治术(D2或D2+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408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总体生存期、目前处于什么状态、复发转移的情况等。随访截至2020年8月1日。搜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按照最大直径计算)、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肿瘤侵犯胃壁深度、清扫淋巴结总数、肿瘤是否侵犯血管、转移淋巴结总数、各组清扫淋巴结总数、肿瘤是否侵犯神经、各组转移淋巴结总数、阴性淋巴结总数、p TNM分期、肿瘤周围是否有癌结节、总体生存期。统计各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各组淋巴结转移比率。并计算每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比率。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Spearman秩相关系数(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被加以运用进行分析清扫淋巴结与转移淋巴之间的关系。对于影响预后的因素,单变量分析通过Kaplan-Meier法和Logrank进行。多变量分析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淋巴结转移比率最佳临界值按如下计算,设置假定临界值,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等,每次叠加0.05,逐步叠加直到1.00,然后将每一个假定临界值分为两组(一组为大于等于临界值;另外一类为小于临界值)。再运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进行生存分析统计,两组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方法进行比较,逐步对每个假定临界值进行统计分析,当出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假设临界值组交界处时,该假设临界值为真正意义上的临界值,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8例患者。其中男性占272例,女性占136例;年龄范围为35-83岁;肿瘤组织呈中高分化的136例,肿瘤组织呈低或未分化的272例;肿瘤平均大小4.55±1.87cm;p T1期48例,p T2期48例,p T3期280例,p T4期32例;肿瘤存在侵犯血管占164例,肿瘤不存在血管侵犯占244例;肿瘤存在神经侵犯占164例,肿瘤不存在神经侵犯占244例;肿瘤周围存在癌结节36例,肿瘤周围不存在癌结节372例;根据p TNM分期,Ⅰ期60例、Ⅱ期72例、Ⅲ期276例;清扫淋巴结总数范围为12-73枚;转移淋巴结波动范围为0-32枚;淋巴结转移比率范围为0-0.911。通过统计得出,在各组淋巴结中,发生转移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按照降序排列为N0.6组、N0.3组、N0.5组、N0.4d组、N0.8a组、N0.7组。各组淋巴结转移比率按照降序排列为N0.3组、N0.6组、N0.5组、N0.4d组、N0.8a组、N0.7组、N0.1组、N0.9组、N0.14v组、N0.12a组、N0.11p组。通过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发现,随着手术根除的淋巴结总数的增加,术后从标本中检获的转移淋巴结总数也逐渐增多,呈正性相关(rs=0.1665;P=0.0001);随着手术根除的阴性淋巴结总数的增多,相对应的淋巴结转移比率值逐渐降低,呈负相关性(rs=-0.002145;P=0.0329);随着手术根除的清扫淋巴结总数的变化,淋巴结转移比率呈无规律改变,表现为无相关性(rs=0.0019;P=0.0605)。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神经侵犯、年龄为非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肿瘤大小、癌结节、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转移淋巴结总数、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比率、肿瘤侵犯胃壁深度、p TNM分期、清扫淋巴结总数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得出,肿瘤大小、肿瘤侵犯胃壁深度、肿瘤分化程度、转移淋巴结总数、淋巴结转移比率、p TNM分期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计算淋巴结转移比率最佳临界值,我们凭借Kaplan-Meier法,在不区分p TNM分期情况下,我们发现淋巴结转移比率值≥0.15组与淋巴结转移比率值<0.15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6<0.05);当p TNM=I期情况下,无法计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淋巴结转移比率临界值;当p TNM=II期情况下,淋巴结转移比率值≥0.14组与淋巴结转移比率值<0.14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5);当p TNM=III期情况下,淋巴结转移比率值≥0.10组与淋巴结转移比率值<0.10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5)。结论:淋巴结转移比率与远端胃癌患者术后的预后存在一定的关系。远端胃癌根治术后,在不区分p TNM分期情况下,淋巴结转移比率≥0.15;在p TNM分期为II期情况下,且淋巴结转移比率≥0.14;在p TNM分期为III期,且淋巴结转移比率≥0.10,提示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比较差。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周围存在癌结节、清扫淋巴结总数、肿瘤侵犯胃壁深度、肿瘤存在血管侵犯、转移淋巴结总数、淋巴结转移比率、p TNM分期均为影响预后的因素,肿瘤大小、肿瘤侵犯胃壁深度、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转移淋巴结总数、淋巴结转移比率、p TNM分期为独立预后因素。对于远端胃癌,N0.3组、N0.6组、N0.5组、N0.4d组、N0.8a组、N0.7组淋巴结比其他组别存在较高的转移比率,手术需特别注意完整清扫。随着手术根除的淋巴结总数的增加,术后从标本中检获的转移淋巴结总数也逐渐增多;随着手术根除的阴性淋巴结总数的增多,相对应的淋巴结转移比率值逐渐降低。表明规范的淋巴结清扫可提高转移淋巴结的检出;而增加手术根除的阴性淋巴结的检出,可降低相对应的淋巴结转移比率。

刘静[8](2021)在《能谱CT定量参数对进展期胃癌cTN分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测量及评估进展期胃癌cTN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2周内进行了全腹部CT平扫及能谱双期动态增强检查。cT分期:分析正常胃壁与胃癌病灶、胃周脂肪间隙的CT能谱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cN分期:淋巴结与胃癌病灶曲线形态一致或相似,评价为转移性淋巴结。2名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腹部影像诊断医师与外科医师对淋巴结图像中的位置与病理标记的位置一对一匹配,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为转移淋巴结组和非转移淋巴结组。观察各期CT值、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IC)、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 rate,NIC)、近段能谱曲线斜率λHU40Ke V~90Ke V。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本研究入组病例62例,男47例,女15例,年龄区间43~77岁,平均年龄64.25±8.33岁。p T分期为p T2期10例,p T3期22例,p T4期30例。p N1~p N3期40例,病理与CT影像分组一一对应的淋巴结93枚,纳入转移性淋巴结组,p N0期22例,CT影像共检出淋巴结44枚,纳入非转移性淋巴结组。(2)cT分期:能谱CT判断cT2、cT3、cT4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0.00%、81.82%、86.67%。cN分期:能谱CT判断cN0、cN1、cN2、cN3的准确率分别为54.55%、77.78%、84.62%、88.89%。(3)进展期胃癌病灶动脉期、静脉期扫描的40~140Ke V单能量CT值、近段能谱曲线斜率λHU40Ke V90Ke V、IC值、NIC值均显着高于正常胃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a期胃癌受侵脂肪间隙动脉期、静脉期40~140Ke V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λHU40Ke V90Ke V、IC值、NIC值均明显高于T3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转移淋巴结组与非转移淋巴结组的特征:短径为(14.10±5.31)vs(9.14±2.63);短长径之比为(0.75±0.11)vs(0.55±0.11);动脉期CT值为(72.72±21.70)vs(61.32±16.38)、静脉期CT值为(97.29±29.22)vs(63.43±20.21);动脉期IC分别为(16.83±6.14)vs(12.47±4.27)、静脉期IC分别为(22.09±8.95)vs(13.89±5.06);静脉期NIC分别为(0.93±0.45)vs(0.49±0.23);动、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λHU40Ke V90Ke V分别为(2.60±0.97)vs(1.91±0.84)、(3.52±1.11)vs(2.34±0.76)。转移组淋巴结短径、短长径之比、动静脉期CT值、IC及静脉期NIC、λHU 40Ke V90Ke V显着高于非转移组淋巴结(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长径为(19.39±7.97mm)vs(17.46±6.82mm);动脉期NIC分别为(0.21±0.09)vs(0.17±0.08),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静脉期转移性及非转移性淋巴结组与原发灶λHU40Ke V90Ke V比值分别为(1.34±0.72)vs(1.11±0.77)、(1.09±0.11)vs(0.74±0.09),动脉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转移性淋巴结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短径、短长径之比、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动脉期IC值、静脉期IC值、动脉期能谱斜率、静脉期能谱斜率、淋巴结短长径比和静脉期I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4、0.890、0.650、0.820、0.629、0.862、0.697、0.805、0.905;各自所对应的阈值分别为:11.615(mm)、0.728、82.000(HU)、83.375(HU)、19.820(100ug/cm3)、18.290(100ug/cm3)、2.554、3.525、15.359;各值对应的灵敏度分别为:0.634、0.796、0.312、0.677、0.280、0.710、0.538、0.559、0.860;各值对应的特异度分别为:0.907、0.907、0.953、0.884、0.923、0.953、0.837、0.948、0.866。(6)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浸润深度无关;而与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Bormann分型、淋巴结短径、静脉期IC值有关。多因素回归模型表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静脉期IC与淋巴转移有关。结论:(1)能谱CT定量参数可有助于评估胃癌病灶的浸润深度。(2)能谱CT定量参数可有效判断胃周区域性淋巴结是否为转移性淋巴结,淋巴结短长径之比联合静脉期IC值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效能最高,淋巴结短径、动静脉期CT值、动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λHU的诊断效能一般,动脉期IC值的诊断效能最低。(3)单因素分析:患者的年龄、肿瘤的浸润深度(cT分期)与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无关,患者的性别、肿瘤的大小、肿瘤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淋巴结短径、淋巴结静脉期IC值进展期胃癌淋巴转移有关。(4)多因素分析:性别、肿瘤大小、能谱CT定量参数、分化程度是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

肖方挺[9](2021)在《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在胃癌根治术(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中淋巴清扫的应用及使用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通过研究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在术中行D2胃癌根治术(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中的应用价值以及纳米碳淋巴示踪剂的不同使用方式,为临床上行D2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清扫淋巴结提供一定的帮助并提高术后病理分期的准确性。方法:本研究筛选时间段为2019年1月1日后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进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为胃癌的病人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将其分为纳米碳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病人45例,纳米碳组患者术前或术中进行纳米碳淋巴示踪。进一步按随机数字表法对纳米碳组的患者进行分组,将其分为3个亚组,分别为术中开放浆膜组、术中腔镜浆膜组和术前内镜黏膜组,每组15位患者。分别统计纳米碳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情况、淋巴结清扫情况和手术后的患者恢复情况,将其统计并进行数据处理。同时进一步对比分析纳米碳组中三种不同注射方式对淋巴结清扫结果的相关影响。结果:两组间患者在术前一般资料(年龄、性别、BMI、是否合并基础疾病、肿瘤病理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操作时长分别为(172.62±37.09min)、(172.01±35.46),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69.78±67.03ml)、(187.78±35.60min),无统计学差异(P>0.05)。纳米碳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清扫出淋巴结的数目为1470枚和894枚,其中纳米碳组(32.67±6.26枚),对照组(19.87±3.22枚),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71.1%(32/45)、64.4%(29/45),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组通过病理检查,分别检出271枚和185枚的阳性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8.44%(271/1470)、20.69%(185/894),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分别检出微小淋巴结(直径小于5mm)538枚、276枚,其中纳米碳组(11.96±2.08枚),对照组(6.13±2.00枚),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纳米碳组患者共检出淋巴结1470枚,其中阳性淋巴结271枚,阳性淋巴结中黑染171枚,未黑染的淋巴结100枚。纳米碳组中黑染淋巴结785枚,未黑染685枚,黑染淋巴结转移率为21.78%(171/785),未黑染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4.60%(100/685),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排气时间分别为(4.24±0.93天)、(4.33±1.02天),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腹腔引流量分别为(518.47±140.77ml)和(684.89±172.12ml),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分别为(6.93±1.27天)、(6.76±1.25天),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14.51±3.00天)、(13.98±2.09天),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住院总费用分别为(5.50±0.55万元)、(5.59±0.64万元),无统计学差异(P>0.05)。纳米碳组中有7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而对照组中有6例患者,发生率分别为15.6%(7/45)、17.8%(8/45),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3个月随访情况,两组患者均随访成功,无死亡病例,纳米碳组中复发转移2例,高度怀疑复发转移6例,无复发转移37例,对照组中复发转移3例,高度怀疑复发转移11例,无复发转移31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纳米碳组中三个不同注射方式亚组间清扫淋巴结对比:术中开腹浆膜组、术中腔镜浆膜组和术前内镜黏膜组分别检出淋巴结(31.67±5.77枚)、(29.80±5.97枚)和(36.53±5.34枚),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内镜黏膜组患者要检出更多的淋巴结。三组分别检出微小淋巴结(11.80±1.74枚)、(11.60±2.41枚)和(12.47±2.07枚),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黑染淋巴结数量分别为(16.47±3.02枚)、(15.93±2.89)和(19.93±3.43枚),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18.5%(88/475)、19.5%(87/447)和17.5%(96/548),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淋巴结黑染率分别为52.0%(247/475)、53.5%(239/447)和54.6%(299/548),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黑染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22.3%(55/247)、21.8%(52/239)和21.4%(64/299),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可用于提升胃癌根治术(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术后淋巴结的病理检出数目,从而进一步提高病理分期准确度。2、纳米炭混悬注射液经术前消化内镜黏膜下注射相较于术中开腹浆膜下注射和术中腔镜浆膜下注射能更好地发挥其淋巴示踪效果。3、使用纳米炭混悬液能减少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腹腔引流量,可能减少潜在的术后出血和术后微小淋巴漏。4、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安全可行,不会提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样不会影响患者的近期预后。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 China Anti-Cancer Association;[10](2020)在《胃癌诊治难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全球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其年龄标准化的5年存活率为27.4%。过去十年间,由于诊疗技术的进步,我国胃癌年死亡率由3.8%降为2.3%[1]。我国胃癌病人在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病理学特征、肿瘤生物学特征、治疗方式以及药物选择等方面与全球其他区域存在差异。目前,

二、胃周阳性淋巴结数目是胃癌的一个预后指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周阳性淋巴结数目是胃癌的一个预后指标(论文提纲范文)

(1)胃癌根治术后不同淋巴结取材方式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淋巴结取材方法:
    3.观察指标:
    4.统计学方法:
结 果
    1.一般资料:
    2.两组淋巴结总数及阳性淋巴结数比较:
    3.两组患者N分期比较:
    4.两组取材时长比较:
讨 论

(2)胃癌D2根治术后淋巴结标本分检规范化实施经验分享(附视频)(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立标本淋巴结检获团队
2 规范化淋巴结检获操作流程
    2.1 离体标本摆放及识别
    2.2 血管裸化及辨识
    2.3 淋巴结站别识别
    2.4 软组织处理及鉴别
    2.5 各组淋巴结检获后的摆放与送检
    2.6 标本资料留存
3 质量控制及流程优化
4 讨论

(3)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排除标准
    2.3 资料收集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淋巴结送检及转移情况分析
    3.3 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3.4 术后生存预后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胃癌目前的治疗现状
    4.2 浸润深度对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4.3 早期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
    4.4 送检淋巴结数目对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4.5 早期胃癌治疗方案的选择
    4.6 早期胃癌的预后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图片
附录 B 综述 早期胃癌伴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4)关于中上部胃癌腹腔镜下胰后入路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的收集
    2.手术步骤
    3.纳入变量及定义
    4.术后随访
    5.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基线资料分析
    2.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分析
    3.术后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情况分析
    4.脾门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5.胃周淋巴结分组与脾门淋巴结转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关于中上部胃癌术中脾门淋巴结清扫的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ICG荧光示踪导航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研究对象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手术操作过程
        2.5.1 吲哚菁绿的术中标记方法
        2.5.2 术中吲哚菁绿评价吻合口血运及具体操作
        2.5.3 手术方法
        2.5.4 术后标本的管理
    2.6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吲哚菁绿在术定位肿瘤的作用
    3.3 手术相关性的指标及术后恢复的指标
    3.4 术后病理学指标
        3.4.1 术后病理学一般资料
        3.4.2 术后病理淋巴结清扫情况
        3.4.3 D2 淋巴结清扫范围内淋巴结各组之间的比较
    3.5 吲哚菁绿在吻合口的血液供应评估中所起的作用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ICG荧光示踪导航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6)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腹腔镜全胃切除后食管空肠半端端吻合与Overlap吻合近期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半端端吻合与Overlap吻合近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SiewertⅡ型及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消化道重建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成果
学位论文自评表
致谢

(7)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转移比率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胃癌淋巴结转移比率的研究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能谱CT定量参数对进展期胃癌cTN分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研究内容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收集
        1.2 能谱CT扫描方案及参数设置
        1.3 图像后处理与数据测量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2 进展期胃癌病灶与正常胃壁能谱特征比较
        2.3 T3 与T4a期胃癌胃周脂肪间隙能谱特征比较
        2.4 基于能谱CT的进展期胃癌cT 分期与p T 分期结果对照
        2.5 淋巴结的能谱CT图像特征
        2.6 能谱CT定量参数判断区域淋巴结是否转移
        2.7 基于能谱CT的进展期胃癌c N 分期与p N 分期结果
        2.8 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能谱CT鉴别进展期胃癌病灶与正常胃壁的价值
        3.2 能谱CT鉴别T3 和T4a期胃癌胃周脂肪间隙的价值
        3.3 能谱CT判断区域淋巴结是否转移
        3.4 进展期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4 小结
全文结论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能谱CT在胃癌诊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在胃癌根治术(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中淋巴清扫的应用及使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2、筛选及排除标准
    3、术前准备情况
    4、选用试剂
    5、纳米碳注射方法
    6、手术方法
    7、术后检出淋巴结
    8、术后处理
    9、观察指标
    10、随访
    11、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相关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胃癌诊治难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难点1:胃癌的高风险人群筛查及其健康管理
难点2:遗传性胃癌诊断、预防和管理
难点3:胃癌病人是否需要常规检测并根除HP
难点4:EUS和18F标记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是否应该常规用于胃癌分期检查
难点5:胃腺癌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s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病人常规检测的分子标记物及其价值
难点6:晚期胃癌二线或三线化疗的考量因素及其合理使用,以及临床实践与临床研究的差异
难点7:LAGC病人腹腔镜探查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难点8:ESD术后切缘阳性的后续治疗原则
难点9: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含内镜切除)后随访及其时限
难点10:腹腔镜胃癌手术的适应证,以及除临床分期以外的其他考量因素
难点11:直接接受胃癌根治术后病人如何选择辅助化疗方案,Ⅰ期胃癌术后是否需要行辅助化疗
难点12:胃癌新辅助治疗的适应人群、治疗模式及临床疗效评价
难点13:对于新辅助治疗后肿瘤退缩或降期者,如何决定根治手术的切除范围及淋巴结清扫范围
难点14:胃癌新辅助治疗疗效欠佳但仍未见远处转移且可切除病人可否考虑手术,如何选择后续治疗
难点15:胃癌新辅助治疗获得临床完全缓解(cCR)/病理完全缓解(pCR)病人,如何选择后续治疗
难点16: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方式选择(平面清扫或立体清扫)
难点17:脾门淋巴结清扫手术指征和清扫策略
难点18:胃癌手术行D2/D2+淋巴结清扫中如何处理No.11p、No.12a、No.13、No.14v和No.16a2/b1淋巴结,No.14v淋巴结清扫的适应证,以及No.6a、No.6i、No.6v淋巴结细化的实际意义
难点19:符合PPG指征的胃癌,是否需要常规清扫No.6淋巴结,如远端切缘无法满足要求,应采用术中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还是改为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难点20: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送检推荐数目及新辅助治疗对其影响
难点21:食管胃结合部癌不同分型或分期方式的可操作性
难点22:不同类型食管胃结合部癌的手术入路、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
难点23:完全腹腔镜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
难点24:胃癌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定义及分级
难点25:胃癌伴有远处转移发生出血急症时的手术时机和方式
难点26:胃癌病人营养筛查、评估及干预原则
难点27:Ⅳ期胃癌进行转化治疗的人群选择,手术指征、切除范围及术后治疗
难点28:单纯腹腔灌洗液细胞学阳性(CY1)胃癌的治疗原则
难点29:胃癌伴腹膜转移者,行腹腔治疗还是全身化疗
难点30:胃癌术中和术后是否需要放疗,术前放化疗与术后放化疗的区别
难点31:残胃癌或胃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肿瘤床、吻合口、局部区域淋巴引流区)病人,是否推荐手术或局部放化疗
难点32: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差异,临床T分期为cT2时如何进行淋巴结清扫
难点33:胃癌放疗技术选择及照射剂量、照射体积的界定,如何进行正常器官保护及呼吸运动管理,以及放疗对胃充盈状态的要求
难点34:存在化疗相对禁忌证的晚期胃癌病人,如何选择个体化药物及方案
难点35:晚期胃癌病人疾病控制后的维持治疗
难点36:对于HER2阳性不能切除的进展期或复发胃癌,一线应用曲妥珠单抗治疗进展后,二线治疗是否推荐继续给予曲妥珠单抗跨线治疗
难点37:胃癌免疫治疗优势人群特点和免疫治疗适应证
难点38:免疫治疗是否可提前至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是否推荐免疫治疗联合化疗
编审人员名单:

四、胃周阳性淋巴结数目是胃癌的一个预后指标(论文参考文献)

  • [1]胃癌根治术后不同淋巴结取材方式的临床价值[J]. 刘宥苡,王嘉鑫,吕煜,沈仕俊,胡义波,代佑果. 医学研究杂志, 2021(10)
  • [2]胃癌D2根治术后淋巴结标本分检规范化实施经验分享(附视频)[J]. 丁平安,郭洪海,檀碧波,田园,郑涛,张志栋,李勇,赵群. 社区医学杂志, 2021(10)
  • [3]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 孙继锋. 青海大学, 2021(02)
  • [4]关于中上部胃癌腹腔镜下胰后入路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及危险因素分析[D]. 李述源.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ICG荧光示踪导航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D]. 刘成浩. 青海大学, 2021(01)
  • [6]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腹腔镜全胃切除后食管空肠半端端吻合与Overlap吻合近期疗效的对比研究[D]. 熊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7]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转移比率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D]. 柏万.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8]能谱CT定量参数对进展期胃癌cTN分期的应用研究[D]. 刘静.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在胃癌根治术(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中淋巴清扫的应用及使用方法研究[D]. 肖方挺.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10]胃癌诊治难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 China Anti-Cancer Association;.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0(08)

标签:;  ;  ;  ;  ;  

胃周围的阳性淋巴结数量是胃癌的预后指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