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泽水库管理实践与思考

漳泽水库管理实践与思考

一、漳泽水库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徐树媛[1](2020)在《厚黄土区松散含水层地下水对煤矿开采响应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中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旱,第四系松散含水层中地下水既是居民生活与生产的重要供水水源,又是生态环境需水的重要保障。在薄基岩矿区,地下矿井的开采破坏了上覆松散含水层,造成含水层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而在采深较大的晋东南厚黄土区,煤层开采对松散含水层未造成直接影响,越流引起的松散含水层中地下水持续下渗、漏失常常被忽视。因此,综合研究厚黄土区松散含水层地下水对煤矿开采的响应机制,可为实现保水开采、构建绿色矿山,保障生态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次研究以晋东南常村煤矿为研究基地,从水资源保护角度出发,重点关注松散含水层地下水受煤层开采的间接影响,通过其底部弱透水层越流排泄这一事实,采用相似材料模型实验研究了不同开采条件下覆岩及松散层底板相对隔水层的移动变形破坏规律,以及采动岩体的残余裂隙发育和分布特征,分析了松散含水层受矿井开采的影响机理;利用渗透实验测试了冒落带、裂隙带内不同裂隙率采动岩体的渗透系数,分析了采动岩体渗透性的变化规律与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系统探讨了厚黄土区松散含水层受矿井开采的影响程度及响应机制。研究获得了如下主要结论:(1)相同开采地质背景下,同一层位采动覆岩的垂直位移量与覆岩高度、累计采厚呈正相关。不同层位的覆岩垂直位移量与其距离采区的远近呈负相关,位置越接近煤层,最大位移量越接近开采厚度。(2)煤层顶板采动覆岩的裂隙发育与采区长度、煤层累计开采厚度、覆岩高度呈正相关。采动覆岩裂隙率自下而上逐渐减少,采空区两侧裂隙发育区大于中部压实区。(3)采动覆岩裂隙场不同区域的渗透系数基本随裂隙率的增加而增强。冒落带采动岩体的渗透系数为0.081 cm/s~6.847 cm/s,裂隙带采动岩体的垂向渗透系数与水平渗透系数分别为0.067 cm/s~0.228cm/s与0.744 cm/s~2.546 cm/s。采动岩体渗透系数最大值位于规则冒落带的裂隙发育区,最小值位于煤壁支撑区与不规则冒落带的重新压实区。(4)松散含水层底板弱透水层的变形程度是松散含水层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变化的直接原因。松散含水层底板弱透水层的变形与煤层覆岩高度呈负相关,与开采厚度呈正相关,产生位移的宽度大于采空区长度。当松散含水层底部粘土层的最大下沉量大于0.9 m,或其弯曲下沉面积达156 m2时,即当粘土隔水层的垂直位移量与采宽的比值大于1:300时,隔水层结构遭到破坏,渗透性能发生变化,煤系地层上覆松散含水层稳定性受到采掘影响。(5)地下煤层开采对上覆松散含水层地下水的影响机理存在直接破坏与间接影响两个方面。其一,导水裂隙带沟通松散含水层,地下水直接渗入采空区;其二,煤层顶板裂隙水被疏干,其与上覆松散含水层间的水头差增大,松散含水层中地下水在高水力梯度的作用下,越流补给裂隙含水层,间接受到采动影响。(6)松散含水层受开采的影响程度分三级:含水层位于开采直接影响区内,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含水层被疏干;含水层位于开采扰动影响区内,隔水岩组遭到破坏,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出现波动与加速;含水层位于开采影响轻微区内,水位下降速率稳定,仅由水头差引起。(7)采煤对松散含水层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矿井开采条件、松散含水层底板弱透水层性质以及松散含水层水力特征等因素。开采条件与地质背景不变的情况下,基岩隔水层厚度大于140 m,含水层底板弱透水层厚度大于40 m或渗透系数小于10-6cm/s,均能有效防止松散含水层地下水位的下降。

季晓丰[2](2020)在《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取水总量控制研究 ——以漳卫南运河为例》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水资源水环境问题较为复杂,各地普遍存在地下水超采、水环境污染、可利用水量严重不足等问题,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对各流域取水总量控制及水资源合理配置进行研究,能够为水利部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对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研究以漳卫南运河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长序列水文气象资料及区域水资源配置模型,对漳卫南运河流域2020年及2030年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供需水情况及生态耗水量进行研究预测,得到不同河段的取水总量预测值,为漳卫南运河管理局的取水总量控制及水资源合理配置工作提供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国内外取水总量控制和水资源合理配置方面理论技术的深入研究,构建了漳卫南运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模型,通过模型对地表水利用、地下水利用、外调水利用及污水退水的分模块计算获得了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模拟值,通过对元村集水文站和岳城水库两个主要控制节点在1990年至2000年实测值与模拟值的对比进行参数率定,根据模型率定结果得到的有关参数为参考,进行了合理调整。(2)对漳卫南运河流域整体概况的分析,明确了取水总量控制指标为河道来水量和生态耗水量,利用区域水资源配置模型完成来水量预测,并通过河道蒸发量和下渗损耗量计算生态耗水量,从而得到研究流域范围内不同河段主要控制断面在2020年及2030年取水总量预测值,并根据取水总量预测值进行水资源合理分配。(3)取水总量确定后,针对漳卫南运河管理局的单位性质及实际情况研究得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实行水权登记和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加强水行政执法工作为主的行政措施,以建立完善水资源管理与监督信息系统为主的技术措施,以实行水权交易、调整水价为主的经济措施,以控制生活、工业、农业用水量为主的工程措施以及以树立取水总量控制理念、普及节水知识为主的宣传措施。

王思蓝[3](2019)在《长治城市区域风景体系传承的现代方法》文中提出中国城市传统风景呈现城郊一体的整体风景体系,这是中国长期传统风景营造的智慧结晶,这一城郊一体的风景体系在当今城市建设中已经消解。目前,研究者认识到传统风景营造的优点,对传统风景体系的研究集中在传统营造方法的总结。尚未形成传统风景体系的构建方法,并且缺乏其智慧传承在现代风景体系中的应用探究。基于以上现实原因,本文探究传统风景营造体系的组织构建方式,将传统风景体系营建方法与现代风景营造体系结合,探索传统风景体系的继承方法,对现代城市区域风景体系的营造方法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了长治区域传统风景营造经验、长治城市区域风景现状和长治城市区域现代风景体系营造,三个问题。长治区域风景营造的历史经验研究,是对长治区域传统风景体系结构进行分析,首先对传统风景营造体系的思想背景进行了分析,其次对长治区域风景要素类型和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再次对长治区域传统风景要素的组织方式进行研究,得出长治传统风景体系的内在组织层次与结构方式,最后分析了长治区域传统风景体系的结构特征。长治城市区域风景体系的现状研究,首先对传统风景体系现状进行研究,得出长治传统风景体系现状的问题,最后对长治现代风景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长治现状景体系的问题。长治城市区域现代风景体系营造研究,是在继承传统风景体系的基础上,提出重构现代城市区域风景体系的营造方法。根据现代风景体系的基本要求,从区域环境组织、城市宜居组织、文脉继承策略三个方面进行现代城市区域风景体系构建的方法探究。长治城市区域现代风景体系营造,首先是对长治风景要素的营造,在区域范围内对长治风景要素进行点、线、面三种要素类型的规划。其次,进行现代风景要素的组织网络构建,其分为绿色网络的构架和风景游憩网络的构建。绿色网络是城市发展的基础,风景游憩网络是城市风景体系建立的基本结构。再次,建立风景体系的组织途径,其包含组织现代风景要素组织途径的四种方式:区域绿道组织、视线关联组织、轴线关联组织、活动关联组织,这四种组织途径将长治风景体系形成城-郊一体的紧密结构。最后根据居民对不同游憩类型的需要,将长治城市区域风景体系划分为三个圈层,分别为日常游憩圈层、城郊游憩圈层和近郊游憩圈层。最终形成现代城市区域风景体系。本文对长治城市区域风景秩序的研究,在挖掘长治传统风景体系的营造经验的有基础上,提出继承的策略,并且对与长治现代城市风景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探索,有助于长治城市区域形成城-郊一体的风景体系。对唤回长治城市记忆、恢复城市山水环境等现实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贾晋瑞[4](2017)在《“大跃进”时期山西省农田水利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大跃进”时期的山西农田水利建设,时间为1957一1960年。之所以选择以1957年冬季为起点,是因为多年来形成了每年冬春开展大规模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建设的惯例。选择该题来撰写硕士毕业论文,是基于以下几点:一是农田水利建设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历来是推动农业生产和治国安邦的大事。二是由“大跃进”时期在建国以来山西农田水利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决定的。旧中国农田水利经久失修,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落后的生产关系,为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鉴于解决自然灾害的强烈诉求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从1957年冬季开始,一场席卷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运动逐渐形成。三是“大跃进”时期山西的农田水利建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作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在此问题上做些有益的尝试。“大跃进”时期山西省农田水利建设虽然是在全国统一部署和要求下开展的,但深深地打上了山西的烙印。该省地处中纬度的内陆,加上地形、气候的复杂性,水资源贫乏成为山西省最大的资源劣势。山西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为了抵御旱灾,解决农田的灌溉问题。1957年秋,山西遭遇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旱灾,为了减轻干旱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山西各级政府积极领导广大人民开展大规模的抗旱保苗运动。随后,运动向更深层发展,逐渐转向了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大跃进”,其内容主要是打水井,以及兴修小、中、大型的水库。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的开展,势必碰到许多难题,如群众思想上的疑惑、劳动力和技术人员的缺乏、资金不足和物资供应困难等,都需要一一加以解决。“大跃进”时期山西农田水利建设的开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山西农业发展的需要,即使没有全国“大跃进”的背景,山西的农田水利建设也势在必行。这一时期山西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期间修建的许多大、中型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全国“大跃进”高潮的背景下,山西的农田水利建设也出现了不小问题,突出表现为盲目追求高指标,工程规模超出了当时山西省的实际能力,水利工程明显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留下了深刻教训。本文对“大跃进”时期山西的农田水利建设进行了考察,对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的政府动态、组织动员、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取得的成绩和失误进行了阐述与分析,试图理清事情发展的脉络,使人们客观地认识这段历史。

吴文平[5](2007)在《治理漳泽水库水质污染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山西省漳泽水库水质呈现污染不断加剧的实际状况,在分析水库水质污染成因的基础上,从治理的指导思想到治理的具体行动等多方面探讨了综合治理的对策,以对水源污染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

成芳[6](2007)在《关于漳泽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漳泽水库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研究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从观念、体制、机制、资产等方面提出了今后改革工作的具体措施。

卫永立[7](2001)在《漳泽水库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漳泽水库管理工作的主要成就,总结了水库管理工作的主要经验.并对以后工作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邢有太,盖虎胜[8](1995)在《对漳泽水库发展水利经济的分析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 山西省漳泽水库管理局,近年来以供 水为主的水利经济呈跳跃式发展态势;年总收入由1987年的345.8万元,到1990年突破千万元大关,达到1234万元。接着3年平均增幅53%,1991年跳上2000万元新台阶,达到2044万元,比上年增长近1.7倍;1992年达2639万元,比上年增长近30%;1993年在持续3年干旱,蓄水量降至死库容的情况下,仍取得了年总收入2206万元的好效益。建库33年,实现总收入1.079亿元,上交利税

邢有太,盖虎胜[9](1995)在《对漳泽水库发展水利经济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漳泽水库是一座大型水库,起防洪、工农业及城市供水、水产养殖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长治市工业的发展,以供水为主的水利经济发展很快,年总收入由1987年的345.8万元,增到1990年1234万元、1991年2044万元、1992年2639万元、1993年因干旱蓄水减少,仍取得2206万元的经济效益。在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服务体系的情况下,供水效益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年增长将在500万元左右,到2000年总收入将达到5000~7000万元。

邢有太,盖虎胜[10](1994)在《对漳泽水库发展水利经济的分析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 山西省漳泽水库管理局,近年来以供水为主的水利经济呈跳跃式发展态势:年总收入由1987年的345.8万元,到1990年突破千万元大关,达到1234万元,三年平均增幅53%;1991年跳上两千万元新台阶,达到2044万元,又比上年增长近1.7倍;1992年达2639万元,比上年增长近30%;1993年在持续三年干旱,蓄水

二、漳泽水库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漳泽水库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厚黄土区松散含水层地下水对煤矿开采响应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动覆岩破坏的研究现状
        1.2.2 采动对含水层影响的研究现状
        1.2.3 矿区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
        2.1.4 水文
    2.2 地质环境条件
        2.2.1 地质条件
        2.2.2 水文地质特征
        2.2.3 工程地质特征
    2.3 松散含水层地下水贮存现状
        2.3.1 含水层空间分布
        2.3.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2.3.3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2.3.4 地下水动态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采动覆岩移动及其对松散含水层影响的相似模拟
    3.1 地质原型概况
    3.2 实验方案与模型设计
        3.2.1 实验方案
        3.2.2 实验材料与模型
        3.2.3 实验监测
    3.3 采动覆岩破坏特征
        3.3.1 采动覆岩移动变形规律
        3.3.2 采动覆岩裂隙发育规律
        3.3.3 采动裂隙分布特征
    3.4 煤层开采对松散含水层的影响
        3.4.1 水位下降情况分析
        3.4.2 水位下降速率变化原因分析
    3.5 采煤对上覆松散含水层的影响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采动岩体渗透性能实验研究
    4.1 采动岩体内的地下水流特征
    4.2 冒落带采动岩体渗透实验
        4.2.1 实验材料与装置
        4.2.2 实验方案
        4.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4.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裂隙带采动岩体渗透实验
        4.3.1 实验材料与装置
        4.3.2 实验方案
        4.3.3 实验步骤
        4.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采动岩体渗透性的空间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采动松散含水层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5.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5.1.1 模拟区范围
        5.1.2 含水岩组
        5.1.3 模型边界的概化
        5.1.4 含水介质与水力特征概化
        5.1.5 水文地质参数概化
        5.1.6 源汇项概化
    5.2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5.2.1 数学模型
        5.2.2 模型离散
        5.2.3 初始流场
        5.2.4 边界条件
        5.2.5 源汇项的确定与处理
        5.2.6 水文地质参数
    5.3 模型识别与检验
        5.3.1 识别时段的确定
        5.3.2 初始流场校正
        5.3.3 观测孔水位拟合结果
        5.3.4 水文地质参数校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松散含水层地下水对煤矿开采响应的数值模拟
    6.1 松散含水层地下水对煤矿开采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6.1.1 采煤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6.1.2 数值模拟方案
    6.2 不同开采条件下松散含水层地下水对煤矿开采响应特征
        6.2.1 预测方案
        6.2.2 松散含水层为间接充水含水层
        6.2.3 松散含水层为直接充水含水层
        6.2.4 不同开采条件对松散含水层地下水的影响
    6.3 不同弱透水层参数条件下松散含水层地下水对采煤的响应
        6.3.1 预测方案
        6.3.2 不同弱透水层参数对孔隙含水层地下水流场的影响
    6.4 不同松散含水层水力特征条件下松散含水层地下水对采煤的响应
        6.4.1 预测方案
        6.4.2 松散含水层性质对孔隙含水层地下水流场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取水总量控制研究 ——以漳卫南运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漳卫南运河流域概况
    2.1 流域概况
    2.2 河流水系
        2.2.1 漳河
        2.2.2 卫河
        2.2.3 卫运河
        2.2.4 南运河
        2.2.5 漳卫新河
    2.3 气象水文
        2.3.1 气候
        2.3.2 气温
        2.3.3 降水
        2.3.4 蒸发
        2.3.5 径流量
3 漳卫南运河水资源概况
    3.1 水资源特点
    3.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分析
        3.2.1 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3.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2.3 漳卫南运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4 区域水资源配置模型构建
    4.1 水资源配置模型
        4.1.1 模型简介
        4.1.2 技术原理
    4.2 水资源配置模型结构
        4.2.1 流域水系概化
        4.2.2 本地径流及河网水传输
        4.2.3 污水传输
        4.2.4 外调水传输
    4.3 模型计算流程
        4.3.1 地表水利用模块
        4.3.2 地下水利用模块
        4.3.3 外调水利用模块
        4.3.4 污水退水计算及再利用
    4.4 重要参数输入
        4.4.1 需水数据
        4.4.2 系统水资源量
        4.4.3 地表控制工程参数
        4.4.4 外调水工程参数
        4.4.5 其他重要参数
    4.5 模型率定
        4.5.1 率定原则
        4.5.2 率定结果
    4.6 流域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
5 漳卫南运河取水总量控制
    5.1 水资源量可利用分析
        5.1.1 元村集下泄水量
        5.1.2 岳城水库来水情况
    5.2 供水预测
        5.2.1 元村集规划年供水预测
        5.2.2 岳城水库可供水量
    5.3 需水预测
        5.3.1 元村集规划年需水预测
        5.3.2 岳城水库需水量预测
        5.3.3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
    5.4 漳卫南运河生态耗水量分析
        5.4.1 生态耗水量计算方法
        5.4.2 分河段生态耗水量
    5.5 漳卫南运河取水总量分析
    5.6 供需分析及水资源配置方案
        5.6.1 卫河流域供需分析
        5.6.2 卫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
        5.6.3 岳城水库供需分析及水资源配置方案
6 漳卫南运河取水总量控制保障措施
    6.1 行政措施
        6.1.1 实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6.1.2 实行水权登记和严格取水许可的审批
        6.1.3 重视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
        6.1.4 加强水行政执法工作
        6.1.5 建立责任制、考核制和问责制
    6.2 技术措施
        6.2.1 建立现代化的监督信息监测与采集网
        6.2.2 建立完善水资源管理与监督信息系统
        6.2.3 建立监督信息共享网络平台
    6.3 经济措施
        6.3.1 水权交易
        6.3.2 调整水价
        6.3.3 经费投入
    6.4 工程措施
        6.4.1 生活用水量工程控制
        6.4.2 工业用水量工程控制
        6.4.3 农业用水量工程控制
        6.4.4 提高区域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
    6.5 加大宣传力度
        6.5.1 树立总量控制的取水理念
        6.5.2 通过宣传,营造良好的节水氛围
        6.5.3 加强教育,普及节水知识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长治城市区域风景体系传承的现代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现实中的问题
        1.1.2 问题提炼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综述
        1.5.1 城市风景的研究综述
        1.5.2 晋东南盆地、长治地区的研究综述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城市区域风景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风景的含义
        2.1.2 现代城市规划的相关概念
        2.1.3 城市风景体系
    2.2 传统风景与现代风景的划分
    2.3 传统城市区域风景体系的研究理论
        2.3.1 传统风景营造的理论
        2.3.2 传统城市区域风景体系的研究途径
    2.4 现代城市区域风景体系研究理论
        2.4.1 现代城市风景的发展历程
        2.4.2 现代城市区域风景研究理论
        2.4.3 现代城市区域风景体系的研究途径
    2.5 本章小结
3 长治区域风景秩序背景分析
    3.1 晋东南区域风景自然环境背景分析
        3.1.1 晋东南区域自然环境背景
        3.1.2 晋东南区域地理特征
        3.1.3 晋东南区域水系分布
    3.2 晋东南区域社会环境背景
        3.2.1 军事地位
        3.2.2 文化地位
    3.3 长治古城发展背景分析
        3.3.1 长治城市发展沿革
        3.3.2 长治各阶段城市发展特征
        3.3.3 长治古城历史格局
    3.4 本章小结
4 长治区域风景营造的历史经验研究
    4.1 传统风景营造的思想基础
    4.2 长治区域尺度风景要素研究
        4.2.1 区域风景营造背景
        4.2.2 传统礼制风景要素的营造
        4.2.3 区域八景要素的营造
        4.2.4 传统休闲风景要素的营造
    4.3 长治区域传统风景要素的组织方式研究
        4.3.1 传统风景体系的山水形胜发掘
        4.3.2 传统风景要素的关照组织
        4.3.3 风景要素的行为组织
        4.3.4 传统风景要素的组织途径
    4.4 长治区域传统风景体系的结构
        4.4.1 传统风景体系的特征
        4.4.2 传统风景体系的组织
        4.4.3 传统风景体系的结构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长治城市区域风景体系现状
    5.1 长治城市区域传统风景体系现状
        5.1.1 传统风景要素现状
        5.1.2 传统风景要素组织现状
        5.1.3 传统风景体系现状
    5.2 长治城市区域现代的风景创造
        5.2.1 城市区域环境现状
        5.2.2 城市宜居性现状
        5.2.3 文脉传承现状
        5.2.4 长治城市风景现状的问题
    5.3 本章小结
6 长治城市区域现代风景体系营造
    6.1 现代城市区域风景体系营造策略
        6.1.1 城市区域风景体系的演变途径
        6.1.2 对传统风景体系的继承
        6.1.3 现代城市风景体系的构建策略
    6.2 长治城市区域现代风景要素营造
        6.2.1 风景要素的类型
        6.2.2 点状风景要素的营造
        6.2.3 线状风景要素的营造
        6.2.4 面状风景要素的营造
    6.3 长治城市区域现代风景体系营造
        6.3.1 现代风景体系的组织网络
        6.3.2 现代风景体系的组织途径
        6.3.3 现代风景体系的组织圈层
    6.4 现代风景体系结构研究
        6.4.1 现代风景体系的特征
        6.4.2 现代风景体系的组织方式
        6.4.3 现代风景体系的结构特征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不足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研究的创新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致谢
附录-Ⅱ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Ⅲ 图录
附录-Ⅳ 表录
附录-Ⅴ 附表
    附表01 长治区域古代祠庙一览表
    附表02 长治城市区域具有游览价值的祠庙一览表
    附表03 长治城市区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附表04 长治区域古代山系一览表
    附表05 长治区域古代水系一览表

(4)“大跃进”时期山西省农田水利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对象界定
    四、研究难点和写作思路
第一章“大跃进”时期山西省农田水利建设的背景
    第一节 全国农田水利建设高潮的兴起
        一、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国内环境的刺激
        二、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水利形势和粮食压力
    第二节“大跃进”前山西省概况
        一、山西省自然条件及水利建设概况
        二、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二章“大跃进”时期山西省农田水利建设运动的历程
    第一节“大跃进”时期山西省农田水利建设运动的兴起
        一、1957 年的旱灾是大办农田水利的起因
        二、农田水利建设运动的宣传与动员
    第二节“大跃进”时期山西省农田水利建设运动的开展
        一、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制定
        二、典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
第三章“大跃进”时期山西省农田水利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
    二、开展好对民工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三、解决劳力与技术人员短缺问题
    四、克服资金不足及物资供应困难
第四章“大跃进”时期山西省农田水利建设评析
    第一节“大跃进”时期山西省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就及经验
        一、绩效考察
        二、经验总结
    第二节“大跃进”时期山西省农田水利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农田水利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不足
        二、“多快好省”中偏向追求“多”与“快”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关于漳泽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存在主要问题
    1.1 思想观念陈旧,管理方式落后
    1.2 管理体制不顺
    1.3 运行管理机制不明
2 实施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2.1 转变观念,适应形势发展
    2.2 认真处理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2.2.1 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2.2.2 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的关系
        2.2.3 机构配置和引进人才的关系
        2.2.4 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2.3 实行企业化和市场化运作
    2.4 实行动静结合的资产管理

四、漳泽水库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厚黄土区松散含水层地下水对煤矿开采响应机制的研究[D]. 徐树媛.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2]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取水总量控制研究 ——以漳卫南运河为例[D]. 季晓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长治城市区域风景体系传承的现代方法[D]. 王思蓝.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4]“大跃进”时期山西省农田水利建设研究[D]. 贾晋瑞.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2)
  • [5]治理漳泽水库水质污染的对策研究[J]. 吴文平. 山西建筑, 2007(36)
  • [6]关于漳泽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 成芳. 山西水利, 2007(05)
  • [7]漳泽水库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 卫永立. 山西水利, 2001(S1)
  • [8]对漳泽水库发展水利经济的分析与思考[J]. 邢有太,盖虎胜. 记者观察, 1995(12)
  • [9]对漳泽水库发展水利经济的分析[J]. 邢有太,盖虎胜. 山西水利科技, 1995(01)
  • [10]对漳泽水库发展水利经济的分析与思考[J]. 邢有太,盖虎胜. 山西水利, 1994(Z1)

标签:;  ;  ;  ;  ;  

漳泽水库管理实践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