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宁夏河段非定常输沙数学模型

黄河宁夏河段非定常输沙数学模型

一、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UNSTEADY SEDIMENT TRANSPORT IN NINGXIA REACH OF THE YELLOW RIVER(论文文献综述)

祝志文,刘震卿[1](2021)在《桥梁基础局部冲刷CFD模拟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局部冲刷是涉水桥梁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合理的桥梁基础局部冲刷估计,对保证桥梁基础的设计、施工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FD开展桥梁基础局部冲刷研究具有现场观测和水槽试验不具备的诸多优点。首先阐述了桥梁基础局部冲刷CFD模拟的控制方程、湍流模型和泥沙输运模型,以及报导的主要CFD模拟软件;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探讨了局部冲刷CFD研究的发展方向。分析表明,现有CFD局部冲刷研究存在流动Re数过小、未考虑来流湍流特性或来流湍流特性估计不足、湍流模型对流动的非定常特性捕捉不足,以及采用经验性的定常流泥沙输运模型等问题,使得局部冲刷坑形态和最大深度估计与试验不符。一种有望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是采用大涡模拟数值求解欧拉-欧拉两相流方程,通过求解流体相和泥沙相的质量和动量方程,采用合适的泥沙相和流体相的压格子封闭模型,并合理模拟泥沙相内相互作用和泥沙相与流体相的相互作用,通过组合壁函数实现高效数值求解,以获得桥梁基础局部冲刷的合理估计,从而推动局部冲刷CFD模拟向大尺度模型和高流动Re数发展。

董晓知[2](2021)在《基于平面二维水沙模型的位山灌区输沙渠泥沙运移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浪底水库进入正式生产运行后,黄河下游特别是山东境内的引黄灌溉地区,水沙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引水能力降低、输沙量变小等新形势。在小浪底水库持续运行的新形势下,排沙问题仍未减轻,为解决位山灌区的泥沙问题,提高渠道的输水输沙能力,减少泥沙淤积,保证灌区的正常运行,本文以位山灌区一支改造后的输沙干渠——东输沙渠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总结东输沙渠现状年的水沙特性的基础上,以控制输沙渠渠道泥沙淤积为目标,通过MIKE 21软件构建相应的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对泥沙运移特性进行探究,并设计典型工况对水流特性及泥沙淤积分布规律进行模拟预测,筛选保水输沙的最佳方案,为山东省等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干渠泥沙治理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灌渠实测水沙数据及往年的水文资料,利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分析输沙渠现状年的水沙特性,得到了位山灌区引水能力的新情况,在水流特性的分析中的得到流量与水位呈正相关,在探究不同断面不同流量的水位中发现过水断面面积及水深的沿程变化规律。(2)对采样结果分析,得到含沙量在时空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在空间上,含沙量沿渠减少;在时间上,含沙量与引水流量呈正相关。通过对渠道挟沙能力的分析中发现流量对干渠的挟沙能力影响较大,为满足冲淤平衡,灌区东渠引水流量应控制在40m3/s以上。在对泥沙粒径分析中得到渠道中泥沙均以粘粒、粉粒为主,砂粒占比很小。泥沙粒径分布在夏灌时期最大,秋灌次之,春灌最小;空间上沿渠呈现逐渐细化的趋势。(3)运用MIKE 21软件建立了适用于输沙渠道的平面二维水流泥沙输移模型,根据渠道现状年的地形水文泥沙资料,对模型率定验证,比较模拟结果和实际值,得到数值模拟的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实际水文、泥沙淤积情况,验证了平面二维水沙模型的可靠性,可以用于输沙渠泥沙冲淤演变数值模拟。(4)设置泥沙预测模拟的四种工况,运用验证后的平面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实现了水动力及泥沙预测模拟的可视化。针对水流特性(流速与水位),泥沙纵向、横向形态发展及淤积总量四个角度,通过理论分析及数值计算,确定了方案三——在流量为40m3/s下,渠道可以实现冲淤平衡是最优方案,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为灌区的输沙渠实际调控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赵晓东[3](2021)在《黄河下游高村-艾山河段平面二维水沙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黄河下游高村—艾山河段为典型的过渡型河段,河道蜿蜒曲折,水沙关系复杂,给河道水沙输移与滩槽冲淤模拟带来困难。由于河段内滩区村镇遍布,人口众多,若洪水漫滩将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而平面二维模型能同时模拟水流泥沙在河道纵向和横向上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建立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对该河段水沙运动与滩槽冲淤变化进行模拟,以保障黄河下游防洪安全。本文首先根据黄河下游高村、孙口和艾山三个水文站1964-2016年逐日来水来沙实测数据和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了高村—艾山河段不同时期水沙变化与滩槽冲淤特征,然后采用CCHE-2D软件建立黄河下游高村-艾山河段平面二维水沙模型,并采用2012年7月至8月的一场实测洪水过程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最后选取“82.8”、“93.8”和“96.8”三场典型洪水过程进行模拟计算,模拟了不同沙峰洪峰相位差关系条件下高村-艾山河段洪水演进与滩槽冲淤变化。结果表明:计算水沙序列与实测水沙序列吻合程度较好,模型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沙峰洪峰同步的“93.8”型洪水在整个洪水过程中主槽持续淤积,涨水期和落水期淤积程度接近;洪峰在前沙峰在后的“96.8”型洪水的落水期河段整体淤积程度明显高于涨水期;沙峰在前洪峰在后的“82.8”型洪水河段在涨水期和落水期均表现出槽冲滩淤的特征。综上所述,基于CCHE-2D软件建立的平面二维水沙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黄河下游高村—艾山河道洪水演进过程和泥沙输移特点,模拟结果可为黄河下游过渡段水沙调控与规划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岳思羽[4](2020)在《水资源短缺地区河道生态基流的价值与时空变化研究 ——以渭河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对于非季节性河流,河道生态基流使河道中常年有水,保持河流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是水资源管理的热点之一。在水资源短缺地区,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关键期为枯水期,这时河道生态基流保障与当地生产生活用水之间的矛盾比较尖锐。虽然人们逐步认识到了河道生态基流的重要性,但由于其价值比较难以定量化和货币化,导致河道生态基流在河流水资源分配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难以保障。科学、准确地建立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定量化方法,研究河道生态基流的价值与时空变化,可以发挥价值在协调河流水资源供需矛盾、优化水资源配置中的经济杠杆作用,为河道生态基流长效保障机制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河道生态基流价值指河道生态基流在防止河道出现断流或萎缩、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与河流自然演变过程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本文以水资源短缺地区的河道生态基流为研究对象,基于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和方法,通过明确河道生态基流的功能和价值构成,提出了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计算方法、基于河段尺度的河道生态基流价值时空变化的计算方法以及基于流域尺度的河道生态基流价值时空变化的计算方法,分别从河段尺度和流域尺度探究了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力,并以渭河为例对所提出的理论方法进行了应用和验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界定了河道生态基流的功能与价值构成。借鉴河流功能的划分,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由自然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构成。其中,自然价值分为避免河道断流价值、水文循环价值、地质价值和输沙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分为维持河漫滩湿地生态系统价值、营养物质输移价值、水质净化价值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价值:社会价值分为水产品生产价值、休闲娱乐价值和提高生活品质价值。一定量的河道生态基流可以同时支持多个分项价值。(2)提出了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计算方法。基于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现有价值评估技术,确定了分项价值的量化方法和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依托河道生态基流各分项价值之间的关系,分别求出河道生态基流各类需水组成支持价值的最大值,再对独立的部分进行加和得到河道生态基流总价值。该方法可解决价值评估时的重复计算问题,尽量准确地实现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定量化计算。(3)构建了基于河段尺度的河道生态基流价值时空变化的计算方法。通过提出河道生态基流价值时空变化系数,表征降水量、河道流量、水质、人类用水量和支付能力等因素对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计算方法,构建了基于河段尺度的河道生态基流价值时空变化的计算方法,用总价值和单方水价值表示河段尺度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时空变化。(4)建立了基于流域尺度的河道生态基流价值时空变化的计算方法。根据机会成本理论,水资源短缺地区的河道生态基流价值可用由于水量稀缺而对河流水资源的其他用途造成的最大损失来估算。通过引入考虑河道生态基流需求的流域水资源稀缺评价方法,对子流域的水资源稀缺性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机会成本法建立了基于流域尺度的河道生态基流价值时空变化的计算方法,用单方水价值表示流域尺度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时空变化。(5)应用实例研究。以渭河为例对所提出的理论方法进行实例分析和验证,选择渭河关中段作为河段尺度的研究范围,渭河流域作为流域尺度的研究范围。①2017年渭河关中段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极小值为45.35亿元。②1980—2017年非汛期(11月—次年6月)渭河不同河段河道生态基流总价值的年际变化值为2.99—4.24亿元,河道生态基流单方水价值的年际变化值为0.86—6.40元/m3;不同典型年渭河不同河段河道生态基流总价值的年内变化值为0.42—0.82亿元,河道生态基流单方水价值的年内变化值为0.94—14.34元/m3;降水量、河道流量、综合污染指数(水质)与河道生态基流价值均呈现极显着负相关关系,是河段尺度河道生态基流价值变化的主要驱动力。③建立了渭河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预测模型,模拟结果比较满意(R2=0.95)。④采用情景分析法得到渭河流域河道生态基流单方水价值的变化值为0.15—3.09元/m3,价值较高的区域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和关中平原地区,以降水量为代表的气候因素与河道生态基流价值呈现显着的空间差异特征,土地利用强度与河道生态基流价值呈现显着的空间集聚特征,气候和土地利用因素是流域尺度河道生态基流价值变化的主要驱动力。⑤与同类研究成果对比,渭河实例计算结果基本合理,说明提出的理论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为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定量化研究以及有限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张红武,方红卫,钟德钰,王新军,李振山,黄河清,张俊华,安催花,刘青泉,李颖曼[5](2020)在《宁蒙黄河治理对策》文中认为资料分析表明,宁蒙黄河冰凌灾害频繁的被动局面是由于主槽萎缩、卡冰结坝所致;而洪灾与用水安全问题则是河势变化无常和多沙支流突发性洪水淤堵干流形成"沙坝"引起的。为有效恢复宁蒙河段的行洪排沙功能,实现河道减淤、恢复和维持河道中水河槽、保障防洪(凌)安全的宁蒙黄河治理目标,从产沙、输沙、调控机理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各因素对宁蒙黄河河床演变特征的影响。就产沙而言,通过产沙地貌分区、遥感影像分析和流域水系分区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黄河上游不同沙源区的分布。基于提出的风蚀输沙通量计算方法及风沙入河估算方法,并结合区域风速与植被覆盖率实测数据,发现近30 a风速下降、区域植被覆盖率上升是风沙侵蚀量与入黄风沙量逐渐减少的原因。分析宁蒙河段日均风速、日降雨量和已有侵蚀观测资料,发现宁蒙地区的风水两相侵蚀主要体现为风蚀与水蚀交错存在及其交互促进,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3—5月,水力侵蚀则集中在7—9月。现场观测与黄土降雨侵蚀模型试验则表明,重力侵蚀在黄土高原的整个侵蚀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份额,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遭到侵蚀的主要外营力,也是激发和加剧重力侵蚀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总体来看,宁蒙黄河的流域产沙具有典型的风-水-重力多营力交互特点,在比尺模型与野外观测揭示的流域径流汇集过程、沟道水流与河床自适应以及非平衡输沙机理基础上,构建了复杂地貌形态的小流域产流产沙动力学模型,成功模拟了不同植被特征和分布状况对流域产流产沙的影响,并得出了植被的减水减沙效果与延滞径流洪峰的作用同郁闭度呈正相关关系,陡坡区域植被对径流洪峰的延滞作用大于缓坡区域的结论。就输沙而言,以泥沙起动、推移质输沙与河床均衡调整等基础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方法与冲积河流全沙运动模型相似条件。数值计算与模型试验表明,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运用改变径流分配是导致宁蒙河道淤积萎缩的主因,协调水沙关系是修复黄河行洪排沙功能的有效途径。并分析确定了宁蒙黄河河道水沙调控阈值和多沙支流入汇口干流防淤堵的流量阈值,即宁蒙黄河临界调控流量为2 000~2 500 m3/s,临界含沙量5.4~10.5 kg/m3,调控时间为15~20 d,证实了通过协调水沙关系可修复和维持宁蒙黄河行洪排沙功能;防止多沙支流入汇堵河的黄河流量阈值为2 500 m3/s,治理淤堵沙坝配合"挖引疏浚"有效冲刷的干流阈值流量为3 000 m3/s。从各河段模型试验给出的来沙系数阈值沿程减小的变化趋势看,在内蒙古河段现状河床边界条件下,全线冲刷要求的流量至少为2 600 m3/s,表明黑山峡工程必须预留充足的水沙调控库容。就宏观调控而言,针对流域下垫面条件多样、入黄泥沙沙源众多、河道输沙受水库调度影响显着等特点,以干流水库群为调节器,以径流泥沙为调节对象,采用模块化开发方法集成了风-水-重力侵蚀模型、河道输沙模型、冰情预报模型于水库联调模型上,构建了可进行大范围、高精度的水沙过程模拟预报的宁蒙黄河区域数字流域模型平台,并成功在下河沿—石嘴山河段进行了调试和应用。此外,针对宁蒙黄河河型复杂、凌汛期易卡冰结坝、夏季多沙支流突发性洪水易堵干流形成"沙坝"等河情状况,提出了"水沙调控、支流拦沙、堤外放淤"的处治模式。在稳定性分汊河段、大型支流入汇段、受沙卵石河床组成限制的河段,则指出不宜强行套用微弯型治理方案,而可采用"工程导送(简称为‘导’)、塞支强干(简称为‘塞’)、挖引疏浚(简称为‘挖’)"方针,亦即"导、塞、挖并举"的对策。建设黑山峡水库、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是宁蒙河段长远治理的根本对策,通过增加河道内汛期水量和调水调沙,恢复并维持中水河槽,提供防凌库容,才能彻底解决宁蒙河段凌洪灾害,并得出建立黄河上游沙源固定、支流泥沙阻截、干流泥沙输导与堤外淤沙处置的"固-阻-输-置"综合防治体系,是目前可行的治理对策的结论。

李振全[6](2019)在《黄河石嘴山至巴彦高勒段风沙入黄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河上游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每年都有一定的风沙进入黄河并参与河道演变过程,风沙-水沙共同作用下的河道演变机制是河床演变学科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同时也是制约黄河上游河道开发利用方式的关键问题。自1980s以来,许多研究者开展了风沙入黄过程及入黄量的研究,但限于观测技术、观测时长以及观测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其研究成果仍然存在争议。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为研究对象,采样资料分析、遥感影像解译、野外系统观测、模型计算等多种方法,进行乌兰布和沙漠风沙入黄研究。分析了石嘴山~巴彦高勒段的水沙特征,通过野外观测获取了风沙运动的基础数据,阐述了风沙运动规律,计算了2013~2016年的实测风沙入黄量。分析了影响风沙入黄的各影响因子的长期变化规律,利用磴口水文站的水位、1967年和2012年的地形数据对长期以来的风沙入黄量进行了定性分析,建立了风沙入黄模型,对1980s以来的风沙入黄量进行了初步计算。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石嘴山~巴彦高勒河段自1950s以来水沙总体呈减少趋势,1970s以来,水沙减少趋势较显着,且输沙量的减少幅度大于径流量的减少幅度。沙漠风沙粒径以大于0.1mm颗粒为主,河段进出口站粗颗粒(大于0.1mm的颗粒)含量和输沙量基本接近,多年平均(1961~2014年)差值为75.93万t,河段内断面河床质的粒径变化与进出口变化过程相似,表明该河段受风沙影响不大。(2)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的沙丘以新月型沙丘和新月型沙丘链为主,沿河道左岸流动沙丘段长46.35km,半固定沙丘段长12.1km,固定沙丘段长3.97km,沙丘的宽度、移动速度和沙丘高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3)整个宁蒙河道的植被盖度自1990年的10.9%增长为2010年的16.5%,乌兰布和沙漠的植被盖度增加到11.29%。石嘴山~巴彦高勒河段区间的城市用地、工业用地和矿业用地在2013年及以后显着增加,沙漠面积所占的比例从2000年的72.76%下降到2015年的52.12%。(4)研究区域附近的四个国家基本气象站以及乌海、磴口两个地方气象站的气象数据表明,1990s中期以来,极大风速下降了 8~9m/s,最大风速下降了 5~10m/s,年均风速下降了 1.1~1.7m/s以上,因而该区域的扬沙天气和沙尘暴频次等都表现出显着降低的趋势。(5)通过测定近地表0~60cm高度范围的输沙量,结果表明;研究区的输沙量81.75%集中在0~10cm内,30 cm以上高程的输沙量平均不足7%,输沙率与距地面高度之间符合幂函数的关系。(6)评估了不同时期风沙入黄量。2013~2016年,乌兰布和沙漠风沙入黄量分别为158.92万t/yr、92.74万t/yr、55.61万t/yr和53.78万t/yr。1954~2016年年均风沙入黄量为335.78万t,最大值为1987年的586.61万t,最小值为2016年的53.78万t。在设定的情景模式下,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不断好转,2031~2036年风沙入黄量将下降至262.45万t/yr。(7)利用断面法和沙量法冲淤量分析、库容法分析和野外实地观测等方法,对三盛公库区的风沙量进行了分析,综合分析认为,每年进入三盛公库区的风沙量约为70-100万t。

胡慧[7](2019)在《如东海上风电基础周边水动力特性及其波流力计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我国海上风电发展迅速,风机制造业日趋成熟。如东海上风电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一些问题。风电场工程的桩基群一般会引起周边海流的流速变化,导致工程附近的水动力发生变化,进而加剧桩基附近泥沙冲淤,容易对当地的地貌形态、港口资源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影响,进而影响着航道通行和周边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海流荷载和波浪荷载是风电桩基的主要荷载,研究风电桩基的受力分析对风机基础的安全性有极大意义,并且为以后的防护作用提供指导意见。本文搜集了工程区域水文资料和的潮流、波浪资料分析了工程海域基本情况和动力环境并总结了前人在水动力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了探讨如东海上风电基础周边水动力变化特性,基于MIKE 21软件建立了二维水动力数值模型。通过工程前的潮位潮流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准确真实的模拟工程区的潮流运动,可用于工程后研究水动力变化的模拟计算。实测了工程后的潮流、波浪为波流力的计算提供了边界条件。在CFD上建立圆柱绕流模型,基于VOF数值方法采用流体力学软件Fluent模拟计算了工程区风电桩机所受的波流力。分两种水深工况和三种不同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纯流动情形,受力从开始突然下降,后上升波动数个周期后趋于某个固定值,而纯波浪则处开始不稳定后,后期大小、正负呈现周期性变化并保持稳定,波流耦合情形与纯波浪相似,但略微复杂。力矩变化与圆柱表面受力变化相似。在纯波浪、纯流以及波流组合条件下桩基所受的力以及力矩值随着水深增大而增大。

陈凯[8](2017)在《长江上游典型浅险滩整治措施研究》文中指出长江上游河段常因原生地质、地貌而产生的碍航滩险大体有浅滩、急滩和险滩三大类。各类滩险的碍航特性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浅滩碍航常表现为航道尺度不足;水流流速较急、比降较大,导致船舶无法自航上滩而表现为急滩碍航;以及局部流态较为紊乱、航行条件较为恶劣,使得船舶无法安全航行而表现为险滩碍航。改善上述碍航浅滩的通航水流条件主要有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模拟等方法。从精确度方面考虑,本文采用物理模型试验,以小米滩河段为研究对象,辅以理论计算手段对整治线参数和航道整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以小米滩为研究对象,研究该河段河床演变规律和浅滩碍航特性。在分析各浅滩成因、河床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小米滩河道的整治原则:以疏浚和炸礁提高航道尺度、改善水流条件为主,局部辅以整治建筑物加强输沙能力、稳固洲滩,在历次整治的基础上,优化整治线型,完善工程布置,维持航槽稳定。根据多年实测资料推求试验河段的设计流量、水位和最高通航流量、水位。并且通过多种方法初步确定了试验河段的整治水位、整治线宽度以及整治建筑物的布置等,为后续进行整治方案的设计和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物理模型试验进行水位、流速、流向等多方面验证。并进行工程前水沙认识性试验,观测各试验方案下的沿程水流流速、水位、比降、流态等,得出天然情况下河道的水流特性以及成滩、消滩特征水位等。开展物理模型定床方案试验,对各初步拟定方案进行试验研究,对比分析各方案的整治效果,在满足通航水流条件及航道尺度的条件下,基于对外部环境影响均较小、航槽输沙稳定等原则,提出了该河段的推荐方案。对拟定推荐方案作进一步航道稳定性分析,从水流流速、比降、消滩情况以及航槽输沙稳定性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证,最终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不仅能够较好的达到预期整治效果,同时还能维持良好的稳定性。

吕岁菊[9](2016)在《黄河大柳树河段水沙运移规律及水温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黄河为举世闻名的高含沙河流,在自然演变过程中,不仅沿垂向发生冲淤变化,在平面上也发生明显的横向摆动。本文选取黄河大柳树河段为研究对象,该河段属于随来水来沙变化的弯曲性河道,主流摆动,冲淤变化大。拟建的大柳树水库位于甘肃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交界处黄河干流黑山峡的出口处,是一项对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工程。结合河岸冲刷力学模式建立适合黄河大柳树河段的三维水沙冲淤数学模型,对该河段建库前的水流运动、泥沙冲淤及河岸摆动进行实测和数值模拟研究。利用一维、二维水温数值模型模拟了黄河大柳树水库建成后坝下游河段及宁蒙河段冬季水温分布情况和结冰点位置。其研究成果对大柳树水库的合理运行、减少淤积及对宁蒙河段的防凌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建立基于非结构网格下的三维紊流数值模型,利用非结构网格有限体积法离散控制方程,并采用非结构同位网格中的SIMPLE算法进行求解。对黄河沙坡头河段连续弯道段的水流运动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平面流场分布、纵向流速沿垂线分布及横向流速(二次流)的数值模拟结果,并与实测结果对比符合良好。验证了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具有复杂边界的天然河流中弯道水流运动情况。在三维紊流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河岸冲刷力学机理和河岸形态修正技术,建立河床冲刷变化的三维水沙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黄河大柳树河段的河势变化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说明本文建立的水沙数学模型能较好地反映黄河大柳树河段的水流运动情况及河床变化规律。由于上游来水来沙条件不同,黄河大柳树河段在2011年11月到2012年10月期间冲刷的同时还伴有横向摆动。最大冲深可达2.5m左右,在弯道区域,凹岸冲刷较凸岸严重,深槽向凹岸摆动。表明弯道环流是河道横向演变赖以实现的重要因素。建立了适合黄河大柳树坝址下游及宁蒙河段的一维、二维水温数学模型,模拟了冬季不同气象条件下坝下游河段水温分布情况及结冰点位置。预计黄河大柳树水库建成后,宁夏河段冬季各旬水温均在0℃以上,零温断面位置将下移到石嘴山至磴口之间,距大柳树坝址约320km。石嘴山至乌海段冰塞问题基本缓解,石嘴山至巴彦高勒河段将成为不稳定封冻河段,巴彦高勒以下河段为稳定封冻河段,昭君坟及以下河段冰情不会有明显变化。大柳树水库的运用,对缓解宁蒙河段的凌情有着显着的作用。

宋天华,王新军,李颖曼[10](2016)在《黄河宁夏段河道冲淤预测及综合治理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河道冲淤计算模型、经验公式和实测断面法与实测水沙系列进行验证,并选取代表年份分析计算,预测未来黄河宁夏段仍将呈现淤积态势。并根据预测结果提出黄河宁夏河段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解决水沙关系不协调问题。

二、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UNSTEADY SEDIMENT TRANSPORT IN NINGXIA REACH OF THE YELLOW RIV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UNSTEADY SEDIMENT TRANSPORT IN NINGXIA REACH OF THE YELLOW RIVER(论文提纲范文)

(1)桥梁基础局部冲刷CFD模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冲刷研究的CFD方法
    1.1 冲刷CFD模拟控制方程和数值方法
    1.2 湍流模型概况
    1.3 泥沙输运模型研究现状
    1.4 局部冲刷CFD研究进展
    1.5 桥墩局部冲刷CFD分析软件
        1.5.1 Fluent
        1.5.2 Flow-3D
        1.5.3 CCHE3D
        1.5.4 REEF3D
        1.5.5 OpenFOAM
2 CFD冲刷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冲刷坑形态估计不足
    2.2 最大冲刷深度估计不足
    2.3 模拟的流动Re数与实桥差别极大
    2.4 CFD来流条件
3 冲刷CFD研究的发展方向
4 结 语

(2)基于平面二维水沙模型的位山灌区输沙渠泥沙运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黄河流域水沙演变研究进展
        1.2.2 泥沙数值模拟技术研究进展
        1.2.3 泥沙数值模拟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土壤地质
        2.1.4 气候特征
        2.1.5 水文水资源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工程概况
第三章 输沙渠水流及泥沙特性分析
    3.1 位山灌区引水能力分析
    3.2 监测断面的布设及样品采集分析方法
        3.2.1 实验方法及思路
        3.2.2 采样位置及时间
        3.2.3 采样点布设
        3.2.4 监测内容及分析方法
    3.3 输沙渠水流特性
        3.3.1 降水量年内变化特征
        3.3.2 流量、水位年内变化过程
        3.3.3 不同断面不同流量水位分析
    3.4 输沙渠泥沙特性
        3.4.1 实际运行后各断面的含沙量情况分析
        3.4.2 东输沙渠河道挟沙能力分析
        3.4.3 东输沙渠泥沙粒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维水沙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4.1 MIKE水文软件的介绍
    4.2 水动力、泥沙模型理论
        4.2.1 水动力模型理论
        4.2.2 泥沙模型理论
        4.2.3 数值计算方法
    4.3 水动力模块建立
        4.3.1 模型的前处理
        4.3.2 网格的划分
        4.3.3 参数与边界条件设置
    4.4 水动力模块率定与验证
        4.4.1 水动力参数率定结果
        4.4.2 水动力模块验证
    4.5 泥沙模块率定及验证
        4.5.1 泥沙参数率定结果
        4.5.2 泥沙模块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方案下冲淤数值模拟对比及分析
    5.1 不同方案的设定
    5.2 各方案下模拟结果及分析
        5.2.1 水流特征变化分析
        5.2.2 泥沙淤积纵向形态发展
        5.2.3 泥沙淤积横向形态发展
        5.2.4 泥沙淤积总量及其分布
    5.3 方案对比结果的汇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黄河下游高村-艾山河段平面二维水沙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1.2.2 黄河下游河道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河段水沙变化及冲淤特征
    2.0 引言
    2.1 河段历年来水来沙变化
    2.2 水沙特征值最大、最小值变化特性
    2.3 河道冲淤特征变化
    2.4 小结
第3章 CCHE-2D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
    3.1 引言
    3.2 基本控制方程
    3.3 模型中关键问题的处理
        3.3.1 紊动粘性系数及泥沙扩散系数
        3.3.2 沉速和糙率计算
        3.3.3 分组挟沙力计算
        3.3.4 推移质单宽输沙能力计算
        3.3.5 动边界的处理技术
        3.3.6 床沙级配计算
    3.4 模型求解
        3.4.1 有限元算子
        3.4.2 方程组离散和求解步骤
        3.4.3 定解条件
    3.5 网格生成方法
        3.5.1 代数网格生成
        3.5.2 数值网格生成
    3.6 小结
第4章 模型验证
    4.1 引言
    4.2 计算区域及网格划分
    4.3 验证计算时段及初始、边界条件
    4.4 糙率和时间步长的选取
    4.5 水流验证结果
        4.5.1 水位流量验证
        4.5.2 流场流态
    4.6 泥沙验证结果
    4.7 小结
第5章 典型洪水下高村一艾山河段滩槽冲淤变化模拟与分析
    5.1 引言
    5.2 “93.8”型洪水
        5.2.1 计算时段及初始、边界条件
        5.2.2 计算结果与分析
    5.3 “96.8”型洪水
        5.3.1 计算时段及初始、边界条件
        5.3.2 计算结果与分析
    5.4 “82.8”型洪水
        5.4.1 计算时段及初始、边界条件
        5.4.2 计算结果与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水资源短缺地区河道生态基流的价值与时空变化研究 ——以渭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河道生态基流的研究现状
        1.2.2 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研究现状
        1.2.3 河道生态基流价值时空变化的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河道生态基流的功能与价值构成研究
    2.1 河道生态基流的概念与内涵
        2.1.1 国内外对河道生态基流概念与内涵的界定
        2.1.2 本文对河道生态基流概念的界定
    2.2 河道生态基流的功能
        2.2.1 河道生态基流的功能分析
        2.2.2 枯水期与非枯水期河道生态基流的功能辨析
        2.2.3 河道生态基流功能之间的关系
    2.3 河道生态基流的价值构成
        2.3.1 本文对河道生态基流价值概念的界定
        2.3.2 经典价值论对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分析
        2.3.3 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特点
        2.3.4 河道生态基流的价值构成分析
    2.4 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研究尺度
        2.4.1 时间尺度
        2.4.2 空间尺度
        2.4.3 本文研究尺度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概况与基础数据
    3.1 研究范围
    3.2 渭河关中段基础数据(河段尺度)
        3.2.1 河段概化
        3.2.2 河道生态基流盈亏分析
        3.2.3 降水量时空变化分析
        3.2.4 经济社会状况
        3.2.5 水资源开发利用
    3.3 渭河流域基础数据(流域尺度)
        3.3.1 地形地貌
        3.3.2 土地利用
        3.3.3 土壤
    3.4 本章小结
4 水资源短缺地区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研究
    4.1 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定量化评估技术体系
        4.1.1 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定量化评估技术
        4.1.2 河道生态基流分项价值的评估技术
        4.1.3 河道生态基流总价值的评估框架
    4.2 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计算方法
        4.2.1 河道生态基流分项价值的计算方法
        4.2.2 河道生态基流总价值的计算方法
    4.3 渭河关中段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实证研究
        4.3.1 河道生态基流分项价值
        4.3.2 河道生态基流总价值
        4.3.3 结果合理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河段尺度的河道生态基流价值时空变化研究
    5.1 基于河段尺度的河道生态基流价值时空变化的计算方法
        5.1.1 研究框架
        5.1.2 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驱动因子
        5.1.3 河道生态基流价值时空变化系数
        5.1.4 河段尺度价值时空变化的计算方法
    5.2 渭河关中段河道生态基流价值时空变化的实证研究
        5.2.1 驱动因子与时空变化系数
        5.2.2 分项基准价值
        5.2.3 不同河段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年际变化计算与特征分析
        5.2.4 不同河段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年内变化计算与特征分析
        5.2.5 结果合理性分析
    5.3 河段尺度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驱动力研究
        5.3.1 变量设置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驱动力分析
    5.4 渭河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预测模型
        5.4.1 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
        5.4.2 河道生态基流价值预测模型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流域尺度的河道生态基流价值时空变化研究
    6.1 基于流域尺度的河道生态基流价值时空变化的计算方法
        6.1.1 研究框架
        6.1.2 产水量的时空变化模型
        6.1.3 水资源稀缺评价方法
        6.1.4 流域尺度价值时空变化的计算方法
    6.2 渭河流域河道生态基流价值时空变化的实证研究
        6.2.1 情景设置
        6.2.2 模型数据库的构建
        6.2.3 模型率定与验证
        6.2.4 产水量的时空变化
        6.2.5 水资源稀缺的时空变化
        6.2.6 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时空变化
        6.2.7 结果合理性分析
    6.3 流域尺度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驱动力研究
        6.3.1 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
        6.3.2 气候和土地利用因素与河道生态基流价值的时空集聚特征
        6.3.3 气候和土地利用因素对河道生态基流价值驱动的时空分异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宁蒙黄河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研究区域概况
2 研究概况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3 宁蒙黄河产沙机理
    3.1 沙源解析及入黄机制
        3.1.1 沙源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
        3.1.2 沙源解析与产沙量估算
        3.1.3 入黄机制与入河沙量计算
    3.2 风-水-重力侵蚀产沙机制
        3.2.1 风、水侵蚀特征及交互作用
        3.2.2 风水共同作用下的重力侵蚀机理
        3.2.3 暴雨作用下小流域黄土侵蚀变化模型试验
        3.2.4 产流侵蚀模型建立
4 宁蒙黄河输沙机理
    4.1 水沙过程对宁蒙河段排洪输沙功能修复的作用
        4.1.1 入黄泥沙输移特征
        4.1.2 粗沙输移对水沙调控的响应机制及调控临界条件分析
        4.1.3 基于数值计算的水沙临界条件及调控目标
    4.2 多沙支流突发性产输沙对黄河干流的影响
        4.2.1 多沙支流的来沙量、组成和分布特征分析
        4.2.2 多沙支流突发性产输沙过程发生机制
        4.2.3 干支流汇流特征与河床演变冲淤响应机制
    4.3 宁蒙河段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4.3.1 现状工程条件下的中小水试验
        4.3.2 整治工程适应性与其作用的河势调整规律
        4.3.2.1 整治工程适应性影响
        4.3.2.2 整治工程作用下河势调整规律
        4.3.3 河道治导线制定
        4.3.4 河道输沙特性与临界条件
5 宁蒙黄河调控机理
    5.1 上游水库群调节对宁蒙河道水沙过程的影响
        5.1.1 水库群调控作用与河床形态调整之间的响应机制
        5.1.2 均衡输沙条件及河床动力平衡临界阈值
        5.1.3 潜发性极端条件下泥沙空间传递过程
    5.2 黄河上游水沙关键过程调控
        5.2.1 数字流域构建基础
        5.2.2 数字流域模型平台搭建
        5.2.3 宁蒙黄河场次降雨产流产沙预报
6 宁蒙黄河河道综合治理措施
    6.1 调整龙刘水库运用方式的作用
    6.2 黑山峡水库不同开发方案的作用
    6.3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生效后对宁蒙河段的作用
    6.4 综合治理对策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 论
    7.2 建 议

(6)黄河石嘴山至巴彦高勒段风沙入黄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石嘴山至巴彦高勒河段概况
    2.1 河段特征
    2.2 水沙特征
        2.2.1 水沙演变特征
        2.2.2 水沙分布特征
        2.2.3 水沙变化趋势检验
        2.2.4 粗颗粒泥沙输移特征
    2.3 河道冲淤与水位变化
    2.4 气候条件
    2.5 风沙特征
        2.5.1 乌兰布和沙漠概况
        2.5.2 风沙入黄模式
    2.6 小结
3 乌兰布和沙漠风沙入黄量研究综述
    3.1 前期研究成果
        3.1.1 1980s黄土高原综合考察成果
        3.1.2 中国科学院寒旱所的研究成果
        3.1.3 其他研究成果
    3.2 风沙在河道内的淤积
        3.2.1 淤积比例
        3.2.2 风沙对河床粗颗粒淤积物的贡献率
    3.3 前期研究成果合理性分析
        3.3.1 根据河段泥沙粒径沿程变化分析
        3.3.2 根据磴口站平均水位变化分析
        3.3.3 风沙对河床淤积的贡献率分析
    3.4 小结
4 风沙入黄影响因子及长期变化特征
    4.1 沙漠风蚀
    4.2 河道边界条件
        4.2.1 1991 年河道边界条件
        4.2.2 当前研究河段的堤防分布
    4.3 沙漠治理状况
    4.4 土地利用状况
        4.4.1 宁蒙河道土地利用状况
        4.4.2 石嘴山~巴彦高勒河段土地利用状况
    4.5 气象因子变化特征
    4.6 沙尘暴频率变化
    4.7 影响因子变化的可持续性
    4.8 小结
5 沙漠物质组成及沙丘运移规律
    5.1 沙漠沙物质粒径特征
        5.1.1 级配特征
        5.1.2 沙丘不同部位粒径组成
    5.2 沙物质分层粒径特征
        5.2.1 各粒径组含量分布
        5.2.2 中值粒径和不均匀系数
    5.3 沿黄不同区域粒径特征
    5.4 沙丘形态及其运移特征
        5.4.1 沙丘形态和移动监测
        5.4.2 沙丘形态特征
        5.4.3 沙丘的运移特征
    5.6 小结
6 沙漠风沙输移特征
    6.1 野外观测体系概况
    6.2 不同下垫面风沙输沙量观测
        6.2.1 常规气象指标观测
        6.2.2 流动沙丘风沙流结构观测
        6.2.3 悬移沙量监测
        6.2.4 沙丘风蚀观测
    6.3 起沙风况
    6.4 沙丘不同部位风速特征
        6.4.1 沙丘不同部位风速流场
        6.4.2 沙丘迎风坡处风速加速率的变化
        6.4.3 沙丘不同部位风速廓线与粗糙度
    6.5 风沙流特征
        6.5.1 风沙流的垂直分布特征
        6.5.2 风沙输沙量与风速关系
        6.5.3 风沙沉降特征
    6.6 小结
7 风沙入黄模型及风沙入黄量综合分析
    7.1 风沙入黄经验模型
        7.1.1 模型构建
        7.1.2 参数率定
    7.2 基于风蚀模型的风沙入黄模型
        7.2.1 风蚀模型
        7.2.2 数据准备
        7.2.3 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
        7.2.4 计算结果
    7.3 沉积物金属元素含量
        7.3.1 金属元素含量
        7.3.2 风沙占河道泥沙比例
    7.4 河段水位变化与风沙入黄量
        7.4.1 1980 s风沙入黄量
        7.4.2 1990 ~2013 年风沙入黄量
    7.5 河道断面高程与风沙入黄量
        7.5.1 断面分布
        7.5.2 断面冲淤特征
        7.5.3 风沙入黄量估算
    7.6 风沙入黄野外观测与估算
        7.6.1 典型沙丘移动监测
        7.6.2 不同立地条件下输沙量观测
        7.6.3 悬移入黄风沙量观测
    7.7 风沙入黄过程及趋势预测
    7.8 风沙入黄量综合分析
        7.8.1 实际观测值
        7.8.2 历史时期风沙入黄量
        7.8.3 未来风沙入黄量
    7.9 小结
8 三盛公水库风沙量研究
    8.1 三盛公水库概况
    8.2 入库水沙特征
    8.3 水库淤积
    8.4 入库风沙量
        8.4.1 断面法和沙量法冲淤量
        8.4.2 库容法
        8.4.3 野外观测法
        8.4.4 风沙入库分析
    8.5 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1.1 河道水沙及边界条件变化
        9.1.2 风沙运动及影响因子变化特征
        9.1.3 风沙入黄量
    9.2 创新点
    9.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如东海上风电基础周边水动力特性及其波流力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水动力模型
        1.3.2 基于MIKE21 的水动力模型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海域概况
    2.1 工程海域基本情况
        2.1.1 地貌类型
        2.1.2 地质条件
        2.1.3 气象条件
        2.1.4 水体含沙量
        2.1.5 地形水深资料
        2.1.6 水文泥沙资料
    2.2 工程区动力环境
        2.2.1 潮汐
        2.2.2 潮流
        2.2.3 波浪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后实测水动力环境特征
    3.1 实测潮流
    3.2 实测波浪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IKE21 二维水动力模型
    4.1 控制方程
    4.2 数值方法
    4.3 边界条件和干湿判断
    4.4 初始条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建设前后水动力环境对比
    5.1 模型验证
        5.1.1 计算范围和网格划分
        5.1.2 边界条件及参数设置
        5.1.3 潮位、流速、流向验证
    5.2 工程前数值模拟的流场特征
    5.3 工程后数值模拟的流场特征
        5.3.1 方案一
        5.3.2 方案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风电机机组的波流力计算
    6.1 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
        6.1.1 控制方程
        6.1.2 边界条件
    6.2 计算模型与网格划分
    6.3 模拟方法介绍
    6.4 求解方法
    6.5 计算结果分析
        6.5.1 工况1(14.5m水深)
        6.5.2 工况2(22m水深)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长江上游典型浅险滩整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浅滩整治研究方法现状
        1.2.2 整治参数的研究现状
        1.2.3 数学模型方面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滩险演变及碍航特性分析
    2.1 研究河段概况
    2.2 通航设计标准
    2.3 碍航特性分析
        2.3.1 小米滩段
        2.3.2 金钟碛段
    2.4 工程地质特征
        2.4.1 小米滩段
        2.4.2 金钟碛段
    2.5 水文特性
    2.6 水位流量关系
        2.6.1 长江汇流比特性
        2.6.2 朱沱站与赤水站流量关系
        2.6.3 尾水与流量关系
    2.7 河床演变分析
        2.7.1 河段历史演变情况
        2.7.2 河段近期演变情况
        2.7.3 河段深泓线变化
        2.7.4 河床横断面变化
        2.7.5 滩险演变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航道整治参数研究
    3.1 设计最低通航流量与水位确定
    3.2 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与流量确定
    3.3 整治水位及整治流量的确定
        3.3.1 经验法确定
        3.3.2 多年平均流量法
        3.3.3 造床流量法确定
    3.4 整治线宽度的确定
        3.4.1 经验分析法
        3.4.2 水力学公式法
        3.4.3 河流动力学公式法
    3.5 整治建筑物的布置
        3.5.1 丁坝长度的确定
        3.5.2 收缩断面位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前水沙特性试验
    4.1 模型设计、制作
        4.1.1 模型设计要点
        4.1.2 模型设计依据资料
        4.1.3 模型比尺
        4.1.4 模型沙选择
        4.1.5 模型制作
    4.2 模型验证
        4.2.1 水文测验资料
        4.2.2 枯水验证
        4.2.3 中水验证
        4.2.4 洪水验证
    4.3 工程前水沙特性认识性试验
        4.3.1 试验流量
        4.3.2 设计水位
        4.3.3 水面比降
        4.3.4 主槽流速
        4.3.5 成滩、消滩特征水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航道整治方案拟定及稳定性分析
    5.1 整治方案的拟定
        5.1.1 整治工程布置原则
        5.1.2 整治方案布置
        5.1.3 整治方案比选
    5.2 推荐方案航道稳定性综合分析
        5.2.1 水位比降变化
        5.2.2 航槽最大流速变化
        5.2.3 主槽平均流速变化
        5.2.4 水流动力轴线
        5.2.5 航槽输沙能力
        5.2.6 急滩消滩情况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9)黄河大柳树河段水沙运移规律及水温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紊流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1.2.2 泥沙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1.2.3 河床演变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4 数值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5 水温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三维紊流数学模型及验证
    2.1 三维水沙数学模型
        2.1.1 水流方程
        2.1.2 泥沙方程
    2.2 网格生成技术
        2.2.1 非结构网格的要求及适用性
        2.2.2 非结构网格生成方法
    2.3 控制方程离散
    2.4 模型求解
        2.4.1 基于同位网格中SIMPLE算法的实施
        2.4.2 非结构同位网格中的SIMPLE算法
    2.5 初值条件处理
        2.5.1 初始条件
        2.5.2 边界条件
    2.6 模型验证
        2.6.1 河段概况与计算资料
        2.6.2 计算网格
        2.6.3 计算结果分析
    2.7 小结
3 大柳树河段水流运动与河床冲淤特性实测结果分析
    3.1 主要测量仪器
        3.1.1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3.1.2 测深仪
        3.1.3 激光粒度分析仪
        3.1.4 GPS-RTK
        3.1.5 三维激光扫描仪
    3.2 大柳树河段概况
    3.3 大柳树河段典型断面测量结果
        3.3.1 实测断面
        3.3.2 数据处理
    3.4 大柳树河段实测数据分析
        3.4.1 实测河床高程及垂线平均流速
        3.4.2 典型断面速度场分布
        3.4.3 泥沙粒径分布
        3.4.4 2010和2011年实测河床高程比较
    3.5 小结
4 河岸冲刷机理及数值模拟技术
    4.1 河岸冲刷机理
        4.1.1 非黏性土河岸的坍塌条件及方式
        4.1.2 黏性土河岸的坍塌条件及方式
        4.1.3 混合土河岸的坍塌条件及方式
    4.2 河岸冲刷力学模拟方法
        4.2.1 非黏性土河岸冲刷力学模拟方法
        4.2.2 黏性土河岸冲刷力学模拟方法
        4.2.3 混合土河岸冲刷力学模拟方法
    4.3 河岸形态及网格修正
        4.3.1 非黏性土河岸的河岸修正
        4.3.2 混合土河岸的河岸修正
    4.4 河床冲刷数值模拟过程
    4.5 小结
5 黄河大柳树河段三维水沙运移数值模拟研究
    5.1 河道概况
    5.2 计算条件
    5.3 计算结果分析
        5.3.1 沿程水位变化
        5.3.2 流速分布
        5.3.3 河道冲淤演变
    5.4 小结
6 黄河大柳树水库下游河道水温数值模拟研究
    6.1 宁蒙河段概况
    6.2 宁蒙河段防凌现状
    6.3 宁蒙河段防凌中出现的问题
    6.4 拟建大柳树水库对宁蒙河段的防凌效果
        6.4.1 水流水温数学模型
        6.4.2 水温模型中参数的选取
        6.4.3 水温数值模型
        6.4.4 离散方程组的求解
        6.4.5 模拟区域及计算工况
        6.4.6 模拟结果分析
    6.5 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黄河宁夏段河道冲淤预测及综合治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河道基本情况
    1.1 流域概况
    1.2 河道特性
2. 河道冲淤预测
    2.1 设计水沙系列
        (1)设计来水量
        (2)设计来沙量
    2.2 计算水沙系列
    2.3 河道冲淤预测计算方法
        2.3.1 数学模型计算
        (1)数学模型计算方法
        (2)模型验证
        2.3.2 经验公式计算
    2.4 预测结果
3. 河道综合治理对策

四、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UNSTEADY SEDIMENT TRANSPORT IN NINGXIA REACH OF THE YELLOW RIVER(论文参考文献)

  • [1]桥梁基础局部冲刷CFD模拟的研究进展[J]. 祝志文,刘震卿. 中国公路学报, 2021(11)
  • [2]基于平面二维水沙模型的位山灌区输沙渠泥沙运移特性研究[D]. 董晓知. 济南大学, 2021
  • [3]黄河下游高村-艾山河段平面二维水沙数值模拟[D]. 赵晓东.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4]水资源短缺地区河道生态基流的价值与时空变化研究 ——以渭河为例[D]. 岳思羽.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宁蒙黄河治理对策[J]. 张红武,方红卫,钟德钰,王新军,李振山,黄河清,张俊华,安催花,刘青泉,李颖曼. 水利水电技术, 2020(02)
  • [6]黄河石嘴山至巴彦高勒段风沙入黄量研究[D]. 李振全.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7]如东海上风电基础周边水动力特性及其波流力计算[D]. 胡慧.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8]长江上游典型浅险滩整治措施研究[D]. 陈凯.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3)
  • [9]黄河大柳树河段水沙运移规律及水温特性研究[D]. 吕岁菊. 西安理工大学, 2016(11)
  • [10]黄河宁夏段河道冲淤预测及综合治理措施[A]. 宋天华,王新军,李颖曼. 2016中国(宁夏)国际水资源高效利用论坛论文集, 2016

标签:;  ;  ;  ;  

黄河宁夏河段非定常输沙数学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