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中唐诗歌变革的先驱

大理:中唐诗歌变革的先驱

一、大历:中唐诗变的先声(论文文献综述)

叶蕾[1](2021)在《从《钱锺书选唐诗》看钱锺书的唐诗观》文中提出《钱锺书选唐诗》是由钱锺书遴选、杨绛抄录的唐诗选本,反映着钱锺书的选诗标准、诗学观念。自选本的内容与特色体察,可从三个方面浅议选者的唐诗观:一是唐启宋调的诗史观,着意体现唐诗开宋调的俗话表达、唐诗显露宋诗"破体"之端倪以及议论化的倾向;二是情艺并重的诗艺观,表现为选目上侧重诗情与诗艺高度融合的诗篇、收入唐人绝句甚夥;三是以诗存史的史料观,选本呈现四唐诗歌之风貌变化、记录诗家人生之行藏出处,且尤为关注晚唐"小家"。概言之,《钱锺书选唐诗》是体现选者诗学观念的唐诗选本,对唐诗学研究、唐诗史研究有着不容小觑的学术价值。

唐梓彬[2](2018)在《论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对“唐诗”的建构与诗学诠释》文中认为王安石《唐百家诗选》的选録标准一直是诗学史上颇具争议的问题。本文先客观分析《唐百家诗选》的编撰目的;然後从北宋初年的大背景入手,比较《文苑英华》和《唐文粹》对"唐诗"的建构,尝试解释《唐百家诗选》不选着名诗人的原因;接着从文本出发,考察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对"唐诗"的建构与诗学诠释。

卿冰冰[3](2017)在《潇湘文化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以永州大道联城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起步比较晚,而其发展却极为迅速。景观的飞速发展和设计需求的大量增加使得设计师无暇顾及景观内在的文化、精神,造成了景观设计缺乏地域性特色的现象。潇湘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在面对景观地域文化丧失现象严重的今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潇湘文化的考究,结合实际案例,对如何将潇湘文化运用到景观设计进行了探讨与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和观点有:(1)潇湘之名的历史溯源流长,在东汉以前,潇湘指的是湘水,“潇,水情深貌”“湘,湘水,出零陵县阳海山,北入江”。“潇水”之名出现在盛唐以后。宋朝时期,潇湘地域的能指范围已扩大到湖湘全境,乃至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在现代,广义的“潇湘”泛指湖南,狭义的“潇湘”通常所指就是潇湘二水流经的永州辖域。(2)潇湘文化指九嶷山下、潇湘之浦的文化现象,即永州地区的文化。包括古今历史名人,思想理论成果,文艺创作成就,名胜古迹,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潇湘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其多样性、地域性和独创性,潇湘文化的内涵以德文化、诗书刻艺、女书传奇、瑶乡风情为杰出代表。(3)将潇湘文化应用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可以提高景观的识别度、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场所的吸引力、丰富景观形式、促进现代景观多层次发展,同时园林景观是本土文化的有益载体。道路景观设计中应用潇湘文化时,应注重凸显地域文化、统筹兼顾、人性化设计、生态可持续等设计原则。潇湘文化在道路景观中的运用形式主要有提取地域文化设计符号、适宜性技术的应用、理性选择乡土景观材料以及地域文化的现代演绎。(4)以永州市的永州大道联城段为景观设计实例,探讨了潇湘文化在城市道路景观的具体应用形式和方法。提出潇湘文化在永州大道联城段中的体现方式应该从总体构思中融入、从细部节点中体现、从当地民俗特色文化中体现、从当地历史文化中体现。将永州大道联城段划分为4个区域--诗书刻艺区、德文化区、女书区以及瑶乡风情区,在每一个区域的重要节点上体现潇湘文化。同时,对潇湘文化如何在道路基础设施中应用进行了阐述,包括在景观灯、垃圾桶、座椅、导视系统、铺装等中的应用。

谢亚荣[4](2017)在《历代韦应物诗歌接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韦应物是中唐时期的一名重要诗人,在大历时期可谓是前承初唐陈子昂、盛唐李白的诗人,与大历诗坛的其他诗人相比,可堪称独一无二的大家。大历时期的诗歌不同于盛唐时期展现的磅礴、豪迈的气势,表现出一种衰落萎靡的气象,但韦应物诗风自成一家,其清绝高远与当时诗坛流丽妩媚的粉绘气截然不同。其诗主要风格呈现出清雅闲淡、远离世俗、向往山林之致。他以五言古诗创作为主,对前人有所继承,对后世也有较大影响;其五言近体诗颇为精巧,成就亦高;他在古体歌行方面的成就,几乎可以与李白、杜甫并驾齐驱。韦应物拉开了中唐山水田园诗创作的序幕,他的山水田园诗承继陶渊明之自然古朴,谢灵运、谢朓之流丽华美,形成萧散澄澹的意境。韦应物作为中唐时期的着名诗人,对大历时期诗坛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近三十年来,诸多学者对韦应物的生平事迹、作品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但是历年来学界对韦应物诗歌在历代的接受情况方面的关注很少。本文拟从接受学的角度研究韦应物,以中唐至明代为时代背景,以诗歌选本、诗话为切入点,力图通过研究与韦应物相关的唐诗选本和诗话批评,来考察其诗作及思想被接受的程度,同时又对重要的接受个案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从而揭示出韦应物对文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韦应物诗歌在文学接受视野中的概况和地位。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交待目前学术界对韦应物诗歌接受的选题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并指出关于韦应物诗歌接受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其重要性。正文第一章是唐代诗学视野中的韦应物接受。本章共分为三节,首先从现存唐人选唐诗中考察韦应物诗歌的选录情况,然后论述中晚唐诗人对韦应物的评论及接受,最后以白居易为例概括韦应物对唐代诗人的影响,白居易是韦应物价值被发现的很重要的诗人,是韦应物接受史上的重要一环。白居易在《答元九书》中赞其“高雅闲淡,自成一体”,且在后世论韦诗中此论多被提及,他的讽喻诗和闲适诗受也受到了韦应物的影响。第二章是宋代诗学视野中的韦应物接受。本章共分为三节,首先从宋代唐诗选本考察选录韦应物诗歌情况,然后论述宋代诗论家对韦应物的评论,最后以苏轼为例概括韦应物对宋代诗人的影响,北宋着名诗人苏轼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苏轼对韦应物倍加推崇,且在诗歌创作方面有师法韦应物的部分,韦应物诗歌的广为流传及被后代诗人所看重或许也有受其影响的成分。第三章是金元时期诗学视野中的韦应物接受。本章共分为三节,首先选取部分金元唐诗选本考察韦应物诗歌选录情况;第二节是金代诗人对韦应物的接受,以赵秉文及元好问为例概括韦应物对金代诗人的影响,前者主要是对韦诗的拟和,后者则是重在对韦诗的评论;第三节是元代诗人对韦应物的接受,以方回、辛元房和虞集等人为代表,主要是关于韦应生平事迹的记载、韦应物与他人的交游以及对韦诗的评点方面。第四章是明代诗学视野中的韦应物接受。本章共分为两节,第一节首先以分类图标的形式分析明代唐诗选本对韦应物诗歌数量的选录,通过选取明代几个较重要的唐诗选本在选诗数量、选诗观念方面的比较,考察明代唐诗选本选录韦应物诗歌的特色及各个选家的审美倾向,包括高棅的《唐诗品汇》、《唐诗拾遗》、《唐诗正声》,李攀龙的《唐诗删》、钟惺、谭元春的《唐诗归》、唐汝询的《唐诗解》、陆时雍的《唐诗镜》等着名唐诗选本;第二节是明代诗论家对韦应物的评论,着重从韦应物诗歌风格、声韵及诗法体制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曹渊[5](2017)在《晚唐三家研究 ——文学变革与时代变迁中的杜牧、李商隐和温庭筠》文中研究说明杜牧、李商隐和温庭筠是晚唐时期三位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作家。他们同处一个危机重重,前景黯淡的时代,却有着不同的身世和经历;他们的个性各异,学养和思想亦各具特色,但都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着时代精神;他们都富有文学才华,在创作中各树一帜,但若论成就,又旗鼓相当,难分上下,因而在文学上获得“小李杜”、“温李”这样的并称之荣。无论是论同,还是析异,把他们放在一起,都有许多话题可说。而将他们作为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置于中晚唐文化、文学的大势之下加以考察,就更可以深入细致地揭示他们的文学新变对时代的贡献,以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绪论部分通过回顾杜、李、温的历史定位、评价、历代研究状况及主要成果,特别是近二三十年以来晚唐五代文学的研究现状,强调杜、李、温在晚唐文学中的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说明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必要性。第一章分述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的生平与交游,阐述他们人生的时代悲剧性,以及他们的个体抉择在形成他们悲剧性上的突出作用,并进而指出他们的悲剧所具有的完整意义。第二章重点论述杜、李、温在中晚唐文化、文学大势下的特殊地位与意义。首先将他们置于中国文学史的叙事转向中进行考察,从文学史意义与文学意义两个层面说明他们在特殊时代下的文学价值。其次,阐述杜、李、温在晚唐文学的格局、高峰及界线上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再次,从整个唐代士人心态的序列考察杜、李、温的环节意义,着重指出自他们开始,唐代士人的离心与分化正式启动了。最后,通过具体分析小李杜的人格形象,以及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女性形象,说明以杜、李、温为标志的晚唐士人对于他们祖辈曾衷心拥戴过的李唐政权在心态和立场上都与初、盛、中唐人有了根本的变化。第三章着力探讨杜李温的文学“新变”及其时代贡献。第一节以中唐新变为背景,旨在说明杜、李、温与韩孟诗派的内在关系,指出他们不仅发扬了这一诗派的创新精神与重内在情志的倾向,更在时代精神上与之一气贯通。第二节通过分析“晚唐异味”的形成,说明晚唐诗在文学表现的对象与内容、表现的手法以及审美的趣味上都与之前的文学迥然不同,并进而指出晚唐诗刻意为“工”的创作特点是形成其“异味”的重要原因。而这个“异味”从酝酿到散发,正是以杜、李、温,以他们在创作上全面地转入心灵世界为标志的。第三、四两节以杜牧、李商隐为个案探讨他们诗歌的当代性意义及其感伤的时代特征。第五节分析温李新声何以“绮艳”的时代原因及题材因素,并进而揭示其人物形象的原型意义。第四章从杜、李、温的家庭出身、人生遭际,个性思想,以及他们各自的才能、文学理想、艺术追求等等方面探讨他们文学成就的差异及其成因,并以温李新声中的女性题材为核心,着重论述杜李温时代的感伤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与人性史上的转折性意义。附录为杜、李、温行年事迹考释简表。

徐盈[6](2015)在《顾况诗歌怪奇性审美特征研究》文中提出顾况极富个人魅力,在诗坛有一定影响,是盛唐至中唐过渡时期的重要作家。学界对顾况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生平、版本整理等,对顾诗分析多局限于其现实性,而顾诗独特的怪奇性审美特征却被忽视,迄今尚未得到系统、清晰的梳理。从顾况诗歌怪奇性的历史渊源上说,屈原诗作、道教文化都对其怪奇性审美特征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屈原的奇幻构思启发了顾况诗歌的创作,而道教文化则对顾况诗作的谲怪语言、怪奇性思维方式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从顾况诗歌题材内容的怪奇性来说,自我指称的反复出现、有悖诗体的自我主题、以主驭客的精神世界,都是顾况自我表现意识的表现。强烈的主观性、独具特色的题材创新使其在大历、贞元诗坛独树一帜,与众不同。从顾况诗歌艺术表达的怪奇性来说,顾诗构思上有自由的想象与小说化的“破体”特色,意象上有卑微丑怪的现实物象、阴森恐怖的死亡意象、市井浅俗的神话意象,语言上选用生僻字词,并对日常字词进行陌生化处理,营造出一股生涩拗折之感。从顾况诗歌的影响来说,这种怪奇特征不仅为韩孟诗派在“以丑为美”的审美趣味与“以文为诗”的语言表达上提供了可以参照的范本,而且可以视为中唐诗变的肇始。

罗筱玉[7](2014)在《变文、话本与中唐诗歌的雅俗之变》文中研究指明中唐诗为"古今一大变",这"大变"中最重要的变化莫过于中唐诗歌成为雅俗之间互渗与转化的关键。这一诗史流变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始于中唐诸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因唐代尤其是中唐的转变、说话艺术极为繁盛,故文章选取中唐俗文学中的变文、话本为切入视点,并以元白、韩孟诗派为个案予以研究,以便从一个新的更切近的视角去探析这一阶段的俗文学是如何以及为何会对其时诗歌的雅俗消长与转化产生重要影响。

张婧[8](2008)在《柳宗元比较研究述评(1978-2007)》文中提出柳宗元研究是中唐研究的一大宗,在整个研究中比较研究的方法使用的最为普遍,成绩也最为突出,使用这种方法更助于把握柳宗元鲜明的个性。作为整体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30年以来柳宗元比较研究也取得了相对丰硕的成果,本文从纵向和横向角度对柳宗元与其他古代作家的比较研究从整体上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关的看法与观点进行了评论,希望从今后相关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柳宗元与前代作家的比较研究进行述评,包括对思想、人格、心态和创作等方面,侧重的是柳宗元对文化遗产有选择的继承,而这种继承与他的政治理想、人生遭际、创作心态及审美倾向是息息相关的。第二部分是对柳宗元与同时代的作家比较研究进行述评,其中对前四位作家重点从创作比较的角度出发,而后两位作家则是比较全面的研究述评。第三部分是柳宗元与后代作家的比较研究述评,重点是他与后世作家的思想与创作的比较研究。通过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柳宗元在文学史发展进程中所发挥出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又通过对同代作家比较的整理,看到在相同的时代环境下,他个人所具有的独特风格,将二者结合起来,我们就能够给他在文学史这个大的坐标系上予以准确的定位。

刘蓓蓓[9](2007)在《柳宗元诗歌风格论》文中研究表明柳宗元存诗138题164首。在中唐诗坛,于韩孟的雄奇险怪,元白之平易流畅之外,柳宗元独树一帜。20世纪对柳宗元诗歌的研究很有限,对柳宗元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和散文创作两方面。本论文从诗体角度,对柳宗元诗歌的风格进行论述,以期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柳宗元诗歌的特点及在中唐诗坛的地位。引言部分从研究对象柳宗元的诗歌入手,概述其诗歌创作的分期及各体式诗歌在不同时期的分布,并且指出柳宗元的诗歌有很明显的体式分期。再对有关诗体理论进行梳理,提及到每种诗体于不同的诗人诗歌风格有变化的可能性。指出柳宗元诗歌分体研究风格的可实现性。论文的第二部分讨论柳宗元各体式诗歌的风格这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从各诗体的体制呈现到审美特性入手,再到在不同时代此种体式诗歌风格的变化及其形成的本质审美特性,进而联系到柳宗元对此种体式诗歌的本质审美特性的继承以及在风格上的丰富与创新。本人认为,柳宗元各体式诗歌都呈现出鲜明的风格。其五古诗以山水为题材绘出“清”境,结合自身的遭际创造出独特意象,寓于深厚感情形成“清峻”风格。其七古诗以寓言为题材,寓于自己未伸的政治抱负和对自由的向往而形成“悲慨”风格;其五律诗融深深的忧思于一种平和雅正的语言中,过深的忧愁甚至打破了孤独寂寞的表面平和突现出“峭”的特征,故呈现出“雅峭”风格;其七律诗悲中寓壮,形成“悲壮”风格;其绝句寄托自己的羁情宦思,思乡念别之感情于永州、柳州的山水,给绝句一番别样新颖的艺术天地,分别形成“孤峭”、“悲婉”的风格。论文的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通过对各体式诗歌风格的论述得出柳宗元诗歌的特点。其一,柳宗元诗歌从题材论都是其政治情怀的抒写,都是政治悲歌。其二,柳宗元的诗歌从意象而言,色调幽寒,感情沉潜,多刻炼的痕迹。其三,从诗歌意境而言,柳宗元诗歌是“有我之境”。本人认为柳宗元诗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两个意义。其一,柳宗元诗歌典型的体现了中唐诗歌向宋诗的过渡。其二,柳宗元诗歌是元和诗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海霞[10](2006)在《清疏朗畅 情致深婉 ——唐代“中兴高流”李嘉佑论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五四”以来,对大历诗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刘长卿、韦应物等人身上,而对李嘉佑这一“中兴高流”则稍嫌忽略。本文意在对李嘉佑的诗歌艺术进行比较全面的揭示,以兹证明高仲武“中兴高流”之论不虚,还李嘉佑一个恰当的诗坛地位。作者首先从多年来对大历诗坛的研究中辨析出李嘉佑研究现状的不足,并对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中关于李嘉佑的评论做了细致的考证和分析。然后从具体的诗歌文本入手,对其诗歌艺术在题材选择、意境构成、抒情方式、情感指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后简要分析了李嘉佑形成如此诗歌风貌的原因。通过对李嘉佑诗歌文本的分析论证,确认这一诗人在大历诗坛是有着极高的创作成就的,李嘉佑和大历诗人一起,在盛中唐诗歌变革之际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大历:中唐诗变的先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历:中唐诗变的先声(论文提纲范文)

(1)从《钱锺书选唐诗》看钱锺书的唐诗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唐启宋调的诗史观
二、情艺并重的诗艺观
三、以诗存史的史料观
余论

(3)潇湘文化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以永州大道联城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潇湘文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地域
        2.1.2 地域文化
        2.1.3 潇湘文化
        2.1.4 地域性景观
        2.1.5 城市道路景观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景观美学理论
        2.2.2 视觉设计理论
        2.2.3 城市生态学理论
3 潇湘文化解读
    3.1 潇湘文化产生与发展
        3.1.1 潇湘之名的历史溯源
        3.1.2 潇湘文化的发展演变
    3.2 潇湘文化的特征
        3.2.1 多样性
        3.2.2 地域性
        3.2.3 独创性
    3.3 潇湘文化概述
        3.3.1 德文化
        3.3.2 诗书刻艺
        3.3.3 女书传奇
        3.3.4 瑶乡风情
4 潇湘文化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4.1 潇湘文化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现实意义
        4.1.1 提升景观的识别度
        4.1.2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4.1.3 提升场所的吸引力
        4.1.4 园林景观是本土文化的有益载体
        4.1.5 丰富景观形式,促进现代景观多层次发展
    4.2 设计原则
        4.2.1 凸显地域文化原则
        4.2.2 统筹兼顾原则
        4.2.3 设计人性化原则
        4.2.4 生态可持续原则
    4.3 潇湘文化在道路景观中的运用形式
        4.3.1 提取地域文化设计符号
        4.3.2 适宜性技术的应用
        4.3.3 理性选择乡土景观材料
        4.3.4 地域文化的现代演绎
5 潇湘文化在永州大道联城段景观中的应用
    5.1 永州简介
    5.2 永州大道概况
    5.3 永州大道联城段概况
    5.4 潇湘文化在永州大道联城段中的应用原则
        5.4.1 坚持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美学设计原则
        5.4.2 地域文化原则
        5.4.3 以人为本原则
        5.4.4 坚持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设计原则
        5.4.5 因地制宜原则
    5.5 潇湘文化在永州大道联城段中的体现方式
        5.5.1 从总体构思中融入
        5.5.2 从细部节点中体现
        5.5.3 从当地民俗特色文化中体现
        5.5.4 从当地历史文化中体现
    5.6 永州大道联城段重要节点设计
        5.6.1 瑶乡风情区
        5.6.2 诗书刻艺区
        5.6.3 德文化区
        5.6.4 女书文化区
    5.7 植物及基础设施
        5.7.1 植物
        5.7.2 景观灯
        5.7.3 垃圾桶
        5.7.4 座椅
        5.7.5 导视系统
        5.7.6 铺装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历代韦应物诗歌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韦应物接受研究的意义
    二 韦应物接受研究的现状
        (一) 从韦应物其人其诗角度进行研究
        (二)从韦应物诗歌接受角度进行研究
第一章 唐代诗学视野中的韦应物接受
    第一节 唐人选唐诗对韦诗的选录
    第二节 中晚唐诗论家对韦应物的批评
    第三节 白居易对韦应物的接受
        一 韦应物文学价值的发现
        二 白居易对韦应物讽喻诗的接受
        三 白居易对韦应物闲适诗的接受
第二章 宋代诗学视野中的韦应物接受
    第一节 宋代唐诗选本对韦诗的选录
    第二节 宋代诗论家对韦应物的批评
    第三节 苏轼对韦应物的接受
        一 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二 韦诗清而润,柳诗清而峭
        三 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
第三章 金元诗学视野中的韦应物接受
    第一节 金元唐诗选本对韦诗的选录
    第二节 金代诗人对韦应物的接受
    第三节 元代诗人对韦应物的接受
第四章 明代诗学视野中的韦应物接受
    第一节 明代唐诗选本对韦诗的选录
        一 《唐诗品汇》、《唐诗拾遗》和《唐诗正声》
        二 李攀龙《古今诗删》
        三 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四 唐汝询《唐诗解》
        五 陆时雍《唐诗镜》
    第二节 明代诗论家对韦诗的批评
        一 对韦诗风格的评价
        二 对韦诗声韵的评价
        三 对韦诗诗法体制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晚唐三家研究 ——文学变革与时代变迁中的杜牧、李商隐和温庭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标与策略
    第二节 晚唐三家研究状况及成果
第一章 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的生平
    第一节 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的生平
    第二节 杜牧、李商隐、温庭筠人生的悲剧性
第二章 中晚唐文化、文学大势下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历史性转折
    第二节 小杜与温李:晚唐文学的格局、高峰及界线
    第三节 心灵的共相与杜李温的“环节”意义
    第四节 离心与分化:唐代士人心态史上的杜李温
    第五节 乐游原上的深情回眸:“小李杜”人格形象的典型意义
    第六节 女性题材与士人立场的变化——从元白到杜李温再到晚唐后期作家
    第七节 论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女性角色及其比兴意义
第三章 杜牧、李商隐、温庭筠诗歌创作的时代贡献
    第一节 中唐的文学新变与杜李温——从韩孟诗派说起
    第二节 杜、李、温与“晚唐异味”
    第三节 李商隐诗歌的用事与叙事
    第四节 论杜牧诗歌的“当代性”及其感伤的时代特征
    第五节“温李新声”的叙事性及其人物形象的原型意义
第四章 晚唐三家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文学成就的差异及其成因
    第二节 晚唐三家对后世的影响——感伤传统与中国文学史的人性思索
结语
附录 杜、李、温行年事迹考释简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文章
后记

(6)顾况诗歌怪奇性审美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顾况诗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顾况生平、版本着录研究
        二、顾况诗歌的艺术特色研究
        三、顾况诗歌艺术特色的形成原因研究
        四、顾况诗歌的影响、价值与文学史地位研究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第一章 顾况诗歌怪奇性审美特征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顾况诗歌对屈原的承继
    第二节 顾况诗歌对道教文化的吸收
第二章 顾况诗歌题材内容的怪奇性
    第一节 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
        一、自我指称:反复强调的自我存在
        二、个人际遇:有悖传统的自我主题
        三、以主驭客:全面开掘的精神世界
    第二节 独具特色的诗歌题材
        一、非常性题材的出现
        二、艺术题材诗作的创新
第三章 顾况诗歌艺术表达的怪奇性
    第一节 构思之怪奇
        一、自由的想象
        二、小说化的构思
    第二节 取象之怪奇
        一、残缺琐屑的现实物象
        二、阴森恐怖的死亡意象
        三、市井浅俗的神话意象
    第三节 语言之怪奇
        一、生僻字词的选用
        二、日常字词的陌生化运用
第四章 顾况诗歌怪奇性审美特征对韩孟诗派的影响
    第一节 顾况与韩孟诗派的关系
    第二节 以丑为美:对韩孟诗派审美趣味的影响
        一、败落、丑怪与秽恶之物
        二、血腥、狞厉与可怖之态
    第三节 以文为诗:对韩孟诗派语言表达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柳宗元比较研究述评(1978-200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与前代作家的比较
    (一) 与屈原的比较研究
    (二) 与司马迁的比较研究
    (三) 与陶渊明的比较研究
    (四) 与谢灵运的比较研究
二、与同代作家的比较研究
    (一) 与王维、杜甫、元结、韦应物的比较研究
    (二) 与韩愈的比较研究
    (三) 与刘禹锡的比较研究
三、与后代作家的比较研究
    (一) 与欧阳修的比较研究
    (二) 与苏轼的比较研究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9)柳宗元诗歌风格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引言
1. 柳宗元各体式诗歌风格
    1.1 柳宗元五古诗“清峻”风格
    1.2 柳宗元七古诗“悲慨”风格
    1.3 柳宗元五律诗“雅峭”风格
    1.4 柳宗元七律诗“悲壮”风格
    1.5 柳宗元绝句“孤峭”、“悲婉”风格
2. 柳宗元诗歌的特点及意义
    2.1 柳宗元诗歌的特点
    2.2 柳宗元诗歌的意义
注释
参考文献

(10)清疏朗畅 情致深婉 ——唐代“中兴高流”李嘉佑论稿(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大历诗人李嘉佑研究述评
    第一节 生平事迹研究
    第二节 思想内容研究
    第三节 诗歌的整理编年
    第四节 诗歌艺术研究
第二章 对《中兴间气集》中李嘉佑评论的几点分析
    第一节 中兴高流的诗歌地位
    第二节 绮靡婉丽的诗歌风格与“齐梁风”辨析
    第三节 有别玄学的佛禅境界
第三章 李嘉佑诗歌艺术论
    第一节 题材选择上的现实性倾向
    第二节 意境构成的疏散与静谧
    第三节 抒情方式的细腻与婉转
    第四节 情感指向的内省与孤独
第四章 李嘉佑诗歌艺术成因
第五章 李嘉佑诗歌文学史地位审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李嘉佑诗歌的版本流传
    第一节 别集的流传
    第二节 选集的流传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师及作者简介

四、大历:中唐诗变的先声(论文参考文献)

  • [1]从《钱锺书选唐诗》看钱锺书的唐诗观[J]. 叶蕾.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3)
  • [2]论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对“唐诗”的建构与诗学诠释[J]. 唐梓彬. 人文中国学报, 2018(01)
  • [3]潇湘文化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以永州大道联城段为例[D]. 卿冰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01)
  • [4]历代韦应物诗歌接受研究[D]. 谢亚荣.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2)
  • [5]晚唐三家研究 ——文学变革与时代变迁中的杜牧、李商隐和温庭筠[D]. 曹渊. 上海大学, 2017(02)
  • [6]顾况诗歌怪奇性审美特征研究[D]. 徐盈. 青岛大学, 2015(06)
  • [7]变文、话本与中唐诗歌的雅俗之变[J]. 罗筱玉. 文学评论, 2014(02)
  • [8]柳宗元比较研究述评(1978-2007)[D]. 张婧. 内蒙古大学, 2008(02)
  • [9]柳宗元诗歌风格论[D]. 刘蓓蓓. 新疆师范大学, 2007(04)
  • [10]清疏朗畅 情致深婉 ——唐代“中兴高流”李嘉佑论稿[D]. 王海霞. 吉林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大理:中唐诗歌变革的先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