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价格理论及其比较分析

五种价格理论及其比较分析

一、五种价格理论及其比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思宇[1](2021)在《部门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测度及其对CPI-PPI背离的影响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CPI与PPI多次出现背离式运行轨迹。PPI和CPI是能够体现出市场普遍物价水平的两种价格指数,其中,体现上游工业品价格的是PPI,体现下游消费品价格的是CPI,都是银行在制定货币相关政策时要充分考虑的经济指标。而我国出现CPI与PPI的走势区别既会影响宏观调控,也会对我国经济的平稳长期发展有所影响,本文基于技术进步的角度探究CPI与PPI背离,通过测度我国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率,了解到技术进步存在部门偏向,并分析它对CPI与PPI背离的影响,给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研究的意义和背景进行介绍,对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思路进行阐述,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文献,对前人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存在的不足,阐明本文的写作思路,给出文章的基本框架;其次阐述本文写作的理论基础,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支撑,分析文章脉络的合理性;之后通过测度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率来衡量技术进步,找到测度技术进步率的最优方法。再将中国分为八大经济区,测度了各地区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然后把35个部门分为中间品部门与最终消费品部门,测度这两类部门整体的技术进步率,再对它们内部部门进行分析;接下来利用FAVAR模型来做部门偏向型技术进步对CPI-PPI的影响分析。通过引入宏观数据集建立FAVAR模型,最终提取了5个因子,确定滞后期为9期,得出了CPI、PPI和CPI-PPI对部门特质冲击与共同特质冲击的脉冲响应图;最后根据上述分析系统总结实证结果,根据结论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根据本文的分析得出,在测度技术进步率的4种方法中,使用LP方法计算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率能最大限度上减小对技术进步率的低估;在测度各地区的技术进步率时,发现位于中西部地区公司的科技技术程度较低,沿海地区公司的科技进步程度较高,然而内陆地区公司的科技进步增长率较高,表示我国整体上来看工业公司呈现出收敛的态势;将35个部门分为两类来分析技术进步的相关情况,发现生产中间品的部门的技术进步率整体高于生产最终消费品的部门,技术进步率的增长也快于最终消费品部门,证明技术进步存在部门偏向性;最后由FAVAR模型得出的脉冲响应图表现出CPI-PPI背离受到特质成分冲击后,立即下降,短期内的作用较大,3期之后,这种冲击才逐渐收敛为0。说明部门偏向型技术进步会短期内加大CPI-PPI的背离。共同成分冲击下,CPI-PPI背离指数的响应与特质成分冲击下趋势大体一致,给CPI-PPI背离带来负向效应。但响应的算数平均要明显低于特质成分冲击的。这表明我们选取的宏观数据集是起到很大作用的。它使FAVAR模型估计的结果更加明显。

白同舟[2](2021)在《交通与城市互动机制下的轨道交通价格优化研究 ——以北京城市轨道交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轨道交通已逐渐成为大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和骨干。随着轨道交通规模的持续增长,巨大的建设及运营成本使城市财政承压,但与此同时轨道交通运行效能并未充分发挥,与城市空间发展和土地利用也存在脱节,轨道交通的投入产出效率亟待改善。城市政府作为城市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其管理模式及重心近年来正逐渐由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转向依靠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综合施策,经济政策将成为未来政府治理的重要方式,其中价格杠杆是调控运输服务市场供需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北京市于2014实施的票制票价改革,为实施更加灵活的价格机制提供条件,此后尽管已连续数年达到调价启动条件但并未实施,表明轨道交通价格制定涉及因素复杂,仍有待深入研究。交通是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二者存在密切的协同互动关系。轨道交通所面临的问题根源在于城市活动所产生的出行需求与轨道交通供给资源之间存在错配,在供给水平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从需求侧着手通过制定差异化价格策略进行精细化需求管理,促进供需适配,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交通与城市互动机制,分析轨道交通价格在其中的作用以及在政府规制定价影响下的局限性。(2)从空间、时间和群体等多个维度分析轨道交通客流特征的差异性,并依据客流量、出行距离和时耗等指标进行轨道交通需求聚类分析,识别细分市场需求成分。针对各细分需求测算价格弹性,分析价格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空间集聚特征,全面认识轨道交通差异化需求特征。(3)在交通-城市互动机制框架下,从短期和长期影响视角分别分析轨道交通价格对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和居住/就业地选择行为的影响,为轨道交通客流的价格弹性寻求行为机理解释。(4)以提升交通系统供给与城市出行需求匹配程度为目标,建立轨道交通供给时空资源利用效率模型、基于价格弹性的细分需求调控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供需适配的城市轨道交通价格多目标规划模型,从政府、企业、出行者三方面提出将轨道交通线网交通供需比、轨道交通客流网络均衡度、轨道交通日均票款总收入(运营成本不变前提下)和平均单次出行费用作为目标函数,进行轨道交通价格优化。(5)以北京市为例,从空间、时间和群体等多维度针对细分需求测算最优价格方案,并综合对比不同维度价格优化方案的优缺点。本研究在理论方法上从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视角明确了政府在交通-城市协同机制和价格政策制定中主体定位和利益诉求,建立了基于空间、时间和群体多维度市场需求细分、客流特征分析与差异化价格政策分析框架,分析了轨道交通价格弹性的短期和长期微观层面行为机理,在运输经济政策研究中拓展了空间视角研究方法,可为交通运输服务价格优化研究提供参考。在实践层面可以为城市政府从空间、时间和群体维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元化、差异化价格政策改革实践提供参考。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轨道交通价格通过影响运营企业票款收入,进而影响企业运营收支以及政府财政收支,但受公益性属性和补贴机制影响,运营企业对价格变化并不敏感,而政府作为定价主体,从财政收支和社会公平等角度出发对轨道交通价格变化更敏感,需要采取审慎的定价方式。(2)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在空间、时间和群体维度均存在显着差异;群体维度出行需求价格弹性高于时间维度,高于空间维度,工作日价格弹性小于月度日均价格弹性,小于休息日价格弹性。空间维度OD层面客流价格弹性与出行时耗、距离、费用、出行次数(客流量)、出行总周转量等因素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且与客流成分因素(各时间分组比例、各群体分组比例)紧密相关;相比之下,空间维度站点层面、时间维度、群体维度客流价格弹性与上述因素相关性较弱。轨道站点价格弹性系数具有显着的空间集聚特征,并且工作日空间集聚特征大于休息日。(3)在空间、时间、群体维度针对细分需求成分实施差异化价格策略,可以有效提高轨道交通系统供给时空资源的总体利用效率(交通供需比)和均衡度,同时显着提升轨道运营企业收入,增强可持续经营能力,但也意味着出行者的单次出行成本将会增加;基于不同维度的差异化定价效果存在差异,空间维度对轨道供给时空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均衡度效果不显着,时间、群体维度下总体利用效率会降低。如维持现状价格总体水平不变并实施细分需求差异化定价,仍然可以起到提升轨道交通系统供给资源利用效率和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效果;并且相比于价格总体水平不设限的情况,政府、企业和出行者多目标同步优化的效果更好。

杨思源[3](2020)在《瑞波币(XRP)价格波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自上市以来便受到各领域的广泛关注,其市场价格均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和断崖式的下跌。比特币作为一种代表性的加密货币,其价格的泡沫性、波动性等问题均受到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研究。但从使用价值的角度分析,比特币的价格并没有内在价值对其进行支撑。相比之下,已经实现跨境支付应用的瑞波币,其价格变化的研究可能更具有实用性和理论性。不仅如此,瑞波币不需要进行“挖矿”,其投放式的获得方式和相对较高的中心化程度也对国家发行央行数字货币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所有加密货币中,瑞波币的实用性使对其价格波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通过对2015年8月7日到2019年12月31日的瑞波币市场价格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GARCH模型对瑞波币价格波动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瑞波币市场价格的波动具有尖峰厚尾性和波动聚集性,同时其市场价格的波动具有杠杆性和非对称性。其次,本文从使用价值的角度建立了瑞波币的定价模型,估算出瑞波币的内在价值,结果显示其内在价值要远远低于瑞波币目前的市场价格。最后,本文根据瑞波币市场价格和内在价值的数据计算得出瑞波币的价格偏离程度,发现瑞波币的价格偏离程度远远大于0。这表明瑞波币的市场价格长期偏离于其内在价值。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它对Ripple公司具有警示意义:瑞波币巨大的市场价格波动和其作为跨境支付货币的使命是相互违背的;其次,本文分析对加强我国对加密货币交易的监管具有现实意义;最后,本文研究也对于我国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黄钰婷[4](2018)在《枣庄畜牧产品价格波动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而畜牧业是农业的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到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就目前而言,国内畜牧产业仍然存在价格波动异常、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为了畜牧业的良性发展,本文以枣庄市2012-2017年主要畜牧产品市场价格为数据基础,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了解畜牧产品价格形成及影响因素,尝试运用经济学、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剖析其价格变动规律,并分析当前政府出台的种种调控价格的政策、措施。因为影响畜牧产品价格的因素多种多样,本文针对这些因素中的部分因素着重进行了描述。本文先对畜牧业价格形成进行研究,分析了影响价格价格变化的内外部因素,使用X12季节调整方法并构建VAR模型,对枣庄市2012-2017年畜牧产品价格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总结国内畜牧业价格调控政策,结合国外先进调控经验提出对枣庄市畜牧业调控政策的建议。本文研究表明:(1)畜牧产品的价格形成于自生产到销售过程中的成本和利润加成,决定于市场上的供求量的均衡。(2)畜牧产品的价格波动呈现出了周期性特点,本文认为:2012-2017年枣庄市畜牧产品价格都存在年周期的小周期特征;猪肉和鸡蛋表现出了大周期特征,具体为:猪肉价格波动周期约在两年半(30个月)左右、鸡蛋价格波动周期约在一年半(18个月)左右。(3)畜牧产品市场对价格的自发调节是有限的,因此须有“看得见的手”对市场畜牧产品市场价格调控,维护畜牧产品市场中各方的利益。政府调控市场关键在于稳定市场供应和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基于枣庄实际,重点可以落脚于:加强价格监测及价格分析力度,择机开展畜牧产品价格保险、编制价格指数。加强畜牧业市场环保工作,逐步优化畜牧养殖户或养殖企业的生产成本,逐步恢复良好生态。

吕晓敏[5](2016)在《羊肉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为研究对象》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肉羊产业逐渐成为了我国的一个支柱产业。而内蒙古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无论是羊肉产量还是饲养规模,在全国畜牧业中均处于领先的地位。由于羊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羊肉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很好地带动了肉羊产业的发展。因此,本文基于供给需求理论,采用中国统计年鉴、内蒙古统计年鉴等数据,首先应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内蒙古羊肉价格近几年的变化趋势,并与全国羊肉价格变化进行比较;然后应用计量分析法,建立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影响羊肉价格变动的因素展开研究,通过预测检验,对羊肉价格的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并进行情景模拟,探讨各变量的变动对羊肉价格的影响。研究表明,内蒙古羊肉价格走势与全国基本一样,均呈上升趋势,但是近两年均出现了下降。从供给角度来看,羊肉产量主要受上一期羊肉价格和肉羊出栏率的影响;从需求角度来看,羊肉消费量主要受居民人均纯收入、当期羊肉价格和猪肉价格的影响。羊肉价格的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存在一定误差,这说明实际供给和需求没有达到均衡状态。

曾扬一[6](2016)在《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下生产者心理参照价格对生产规模的影响研究 ——基于新疆试点的实证》文中研究指明农产品价格问题是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产品市场的核心问题之一,农产品市场价格应尽可能反映市场供求变化,也要确保生产者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以利于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为此,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应运而生。如何合理地确定我国农产品目标价格?其实际实施效果能否达到政策预期?通过新疆棉花产区两年的试点,棉花价格大幅下跌,引起了较多棉农不满,可见,目标价格政策的制定依据及其合理性仍是亟待探讨的问题。本文尝试重视并探讨政策受体——棉农基于心理反应层面的反应,以缓解棉农的不满,提升其满意程度,增进政策绩效,为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提供制定政策的参考依据。本文运用前景理论、价格理论等心理反应机理理论和市场机制理论,基于对新疆棉花试点的实地调研,结合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改革实际,对棉农心理参照价格对其生产规模的影响展开研究。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农产品生产者的心理价值反应,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生产规模变化。其次,基于新疆棉花试点区的实证,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样本棉农的心理参照价格与种棉规模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引入样本棉农的目标价格,剖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再次,揭示棉农心理参照价格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构建相应的回归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完善我国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体系。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市场价格、补贴金额与心理参照价格的对比将会影响农产品生产规模:第二,农产品弹性的差异将会导致生产规模变动的差异;第三,新疆棉农的心理参照价格与其来年的种植规模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当市场价格与补贴金额之和小于心理参照价格时,棉农会减少或放弃来年的棉花种植,且种棉规模较小的棉农反应更加敏感;第四,棉农的心理参照价格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心理参照价格与棉农的年龄呈正相关,与前期棉花种植面积呈负相关,并且与前期种棉收入水平和对改革的满意程度均呈现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依据研究结论,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可将棉农的棉花种植规模作为制定棉花目标价格的主要依据之一;第二,政府应重视农户对农产品目标价格的心理参照价格,并将其作为制定目标价格的重要参考依据:第三,政府可参考棉农的心理参照价格模型来确定合理的心理参照价格;第四,对弹性不同的农产品制定不同的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

王凯[7](2015)在《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形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体育赛事产权交易的相关研究日益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重视,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的相关研究还是一个相对新兴的领域。本文在对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的产权特征、产权交易特征、承办权的价值源泉与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通过17份承办权交易相关协议(合同)和20余篇密切相关的赛事研究文献进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初级体系,并对指标体系的因素重要性程度进行了专家的调查统计。在此基础上,基于广义价格理论机制对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构建了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形成机制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产权归属清晰、以“市场化”为主导运作方式、盈利是重要目的、交易是价值实现的通道是商业性体育赛事的重要属性。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具有私有产权属性、具有排他特征、具有权利有限性、可交易性、可分割性;从交易价格理论视角,商业性体育赛事作为一种无形的产权资本,其价值来源根本是人的劳动,包括广大的直接生产者和媒体背后的间接生产者,尤其是广大的赛事观众(眼球注意力),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的价值很多时候决定于特殊劳动而非一般劳动;第二,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具有以下产权特征: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是一种非实物财产;是能够实现价值增值的资产;是一种累积与依赖性极强的资产;一般情况下体现为组织消费的特征;价值实现存在不确定性;稀缺性商业体育赛事承办权是相对稀缺的经济资源;是一种预支性资产;是内容综合的资产。通过调查得出:转播权保护、赞助权益保护、赛事在同项目赛事中的级别、赛事参与的明星运动员的级别与数量、赛事吸引的媒体数量与级别、赛事的规模、赛事传播覆盖的人口、赛事传播覆盖的地域、项目受重视程度、运动员奖金、合同费用、实施费用、当地的政府支持力度、申办方的赛事运营能力、申办方的赛事开发能力、竞争对手的实力等是影响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的重要因素,且重要性程度有所不同。第三,从赛事承办权的交易角度考虑,商业赛事承办权在交易中体现出交易主体的两重性,交易的多元组合性带来产权转移的不完整性,稀缺性商业赛事交易的相对垄断带来赛事交易的强附加性,交易的“后验性特征”引发赛事承办方的再投入性,较高的信息不对称性和资产专用性等特征。商业性体育赛事价格形成机制过程中主要作用机制有成本机制、供求机制、信息机制、博弈机制等。第四,成本在交易中起到基点的作用,包括直接生产成本、交易费用和显隐并存的外部成本;供需机制是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形成的分析工具,在供需特性上稀缺性商业赛事呈现出“供需弹性”双低的特性;在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中广泛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并引致价格的变动;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受到博弈机制的影响,在协议交易方式中商业赛事的承办权交易呈现出“讨价还价”博弈(不完全信息的非合作动态博弈)。而通过招投标进行的赛事承办权交易,其博弈的主体增多,承办权交易方式体现为提交申办报告竞标的方式,是一种竞标博弈(不完全信息的非合作静态博弈)。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受到供求机制、成本机制、信息机制与博弈机制的影响,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赛事承办权价格机制公式: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赛事的成本(赛事转让方)+赛事的交易费用(赛事转让方)+未来收益分享(广告、赞助出让折价)+博弈价格(与竞争对手、赛事所有者的价格博弈)

张红标,刘衍伟[8](2015)在《建设项目人工费计价理论思考》文中指出随着人工价格不断上涨,人工费用已成为建设项目价格确定与控制的关键。回顾与反思劳动价值论与市场价格论原理:单纯依靠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建设产品定额计价模式已难以满足现时建设商品清单计价的确定与调控;建设商品人工费价格在具备其劳动价值基础上,还应取决于其市场交换价值和消费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准,构建"市场价格→定额基价→市场调节"的建设商品人工费计价基理。

李德杰[9](2014)在《基于EMD的我国木材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日益稀缺与经济的稳定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木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木材市场价格波动规律,能使我们更加了解我国木材市场状况,有利于国民经济建设健康发展。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林业年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和《中国林业发展报告》等。首先介绍我国木材市场现状,包括木材供给、木材消耗以及木材价格三个方面。其次对国内木材价格和进口木材价格建立经验模态分解模型,并对分解结果进行相关统计量分析。然后将分解结果与木材价格影响因素之间建立相关和回归分析模型,探究木材价格各分量波动蕴含的规律。研究结论主要有:(1)通过建立经验模态分解模型,国内木材价格和进口木材价格均分解为两个本征模函数和一个剩余趋势分量。国内木材价格两个本征模函数平均周期分别为3年和6年,进口木材价格两个本征模函数平均周期分别为2年和4年。(2)通过分析各分量平均周期、最大振幅、相关系数以及方差贡献率等统计量,可以看出国内木材价格波动比较稳定,波动幅度较小,而进口木材价格波动频繁,波动幅度较大。(3)通过建立相关和回归模型,得到木材价格分解后各分量的波动影响因素:国内木材价格小尺度波动影响因素为进口原木数量、进口原木价格以及上一期国内木材价格,大尺度波动影响因素为木材产量、林业投资完成额、对外依存度以及林业政策,长期趋势项影响因素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建筑业总产值、活立木蓄积量和汇率;进口木材价格小尺度波动影响因素为国内木材价格,大尺度波动影响因素为进口原木数量、木材产量、上一期进口木材价格、出口原木价格和林业投资完成额,长期趋势项影响因素为汇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活立木蓄积量。

谭真勇[10](2013)在《负荷率电价的理论依据、计算方法与政策选择》文中研究表明负荷率是电力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指标。我国电力工业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同时也产生了电力设施利用率低即负荷率低,资源配置效率低等问题。2003年国家《销售电价改革方案》中就提出了根据用户负荷特性进行电价改革的设想。2012年国家开始研究制定考虑负荷率因素的销售电价即负荷率电价实施办法,以此推动电力工业和国民经济从粗放到集约发展的转型。本文以我国负荷率电价改革为背景,在总结国外负荷率电价研究成果与政策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管制经济理论及其它相关理论,对负荷率电价的理论依据、计算方法和具体政策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为推进我国负荷率电价的改革和负荷率电价制度体系的完善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研究内容分三个部分共八个方面,第一部分包括提出负荷率电价问题与国内外文献综述两个方面。主要根据国家电价改革任务提出了负荷率电价问题及研究任务,然后从经济理论与政策分析的角度,综合分析和评价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应用情况。第二部分由第二章组成,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对电价问题研究具有基础和指导意义。主要针对目前电价研究存在的问题,设计和提出电价研究包括负荷率电价研究的职能、理论、方法与政策的四要素分析范式,同时建立了以负荷率电价研究为例的电价职能、理论、方法和政策的理论体系或知识平台。第三部分是负荷率电价的四个专题研究,在结构上又可以分成两块,第一块是负荷率对包括用户用电成本在内的各种成本的影响及相应的分摊办法;第二块包括三个方面,是负荷率电价的具体研究,首先对负荷率电价研究的内容进行总体设计;然后,提出了具体的计算模型;最后,根据负荷率电价政策执行的特点与要求,建立了可选择负荷率电价的模型,并通过模拟计算证明了相关结论;三个方面本身有先后逻辑顺序关系,同时也以负荷率影响成本的机理为基础,并遵循本文提出的四要素分析范式。最后,在结论与展望中,本文在总结相关结论的基础上,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提出了电价研究的职能、理论、方法和政策的四要素分析范式,并结合负荷率电价进行了详细分析,构建了负荷率电价甚至一般电价问题的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框架。(2)提出和设计了负荷率电价的理论依据及制定方法组合。本文根据电价的四种职能,提出了政府管制条件下电价政策制定与执行中需要组合使用的四种经济理论与方法;既对理论与方法根据电价改革与政策实践的要求进行了评价性分析,也根据负荷率电价研究的需要提出了理论与方法的使用条件与效果,把负荷率电价问题建立在更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3)指出了负荷率影响成本的机理。建立了用户负荷率、同时率与系统负荷率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模型,对基于负荷率(包括同时率)用电成本分摊办法特别是容量成本分摊办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基于BARY曲线的分摊方法进行了修改和完善。(4)负荷率电价政策的构成及其特征描述。建立了负荷率电价的社会福利优化模型,在对国外负荷率电价政策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电价政策实际,对负荷率电价政策的经济理论原因,负荷率电价政策的主要内容及与其它电价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和界定。(5)提出了分步最优的长期边际成本定价模型。在总结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对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管制定价模型在拉姆齐定价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分步最优长期边际成本定价方法理论上属于次最优定价,弥补了拉姆齐定价难操作的缺陷。(6)建立了可选择负荷率电价模型。反映负荷率电价的特点和要求,建立了可选择负荷率电价模型,通过模拟计算证明了模型和结论的有效性。负荷率电价是一个新课题,国内外有关负荷率电价的经济理论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负荷率电价为对象,侧重于理论和方法研究,是一项系统创新成果。主要创新有三个方面。(1)国内外电价研究缺乏基本的分析范式,本文以负荷率电价为例提出的职能、理论、方法与政策四要素分析范式反映了电价研究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需要,为电价研究和政策分析提供了统一的研究规范和知识平台。其中关于负荷率电价的经济理论与方法的结构和过程组合的分析结论,既是目前电价研究与管理工作的理论总结,也突破了传统的单向选择思维,具有理论指导和政策应用价值。(2)提出了负荷率电价和其它电价制定的分步最优长期边际成本定价方法。针对拉姆齐电价因为缺乏用户的价格需求弹性而难以采用的现实问题,在总结法国等国长期边际成本定价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先根据长期边际成本定价,然后将测算得出的亏损平均分摊到边际成本定价的结果上,以经过亏损项调整的边际价格作为实际执行电价的定价方法,这种定价在保证企业不亏损前提下尽可能地实现了资源最优配置,同时操作简单。(3)指出了可选择负荷率电价的实现方式。根据机制设计理论提出了可选择负荷率电价的模型;高负荷率用户执行高容量电价和低电量电价,低负荷率用户执行低电量电价和高电量电价,由用户自己选择电价方案。模拟计算表明,用户的理性选择和用电行为调整将提高用户和社会福利,实现帕累托优化。

二、五种价格理论及其比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种价格理论及其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部门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测度及其对CPI-PPI背离的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技术进步率的估计
        1.3.2 CPI-PPI背离原因
        1.3.3 文献评述
    1.4 创新与不足
    1.5 思路结构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机理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2.1.2 技术进步相关概念
    2.2 机理分析
        2.2.1 技术进步存在偏向性
        2.2.2 部门偏向型技术进步影响CPI-PPI背离
第3章 中国工业企业及部门技术进步率的估计
    3.1 理论探源
        3.1.1 生产函数的选取
        3.1.2 技术进步率测算方法的介绍
    3.2 数据介绍与数据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3.3 主要变量描述与模型说明
        3.3.1 主要变量描述
        3.3.2 模型说明
    3.4 技术进步率的测度
        3.4.1 四种企业技术进步率测度方法的比较
        3.4.2 企业技术进步率的测度及地区差异分析
        3.4.3 部门技术进步率的测度及其比较分析
第4章 部门技术进步对CPI-PPI背离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FAVAR模型的选择
        4.1.1 FAVAR模型的概述
        4.1.2 FAVAR模型估计方法的介绍
        4.1.3 FAVAR模型的设置
    4.2 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4.2.1 变量选取
        4.2.2 数据处理
    4.3 因子提取
    4.4 脉冲响应分析
    4.5 稳健性检验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交通与城市互动机制下的轨道交通价格优化研究 ——以北京城市轨道交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总体研究思路
        1.3.2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围
        1.3.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4.1 研究逻辑框架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2 轨道交通与城市协同互动发展研究
    2.3 轨道交通需求特征与价格弹性研究
    2.4 轨道交通定价策略与优化方法研究
    2.5 既有文献评述
3 基于交通-城市互动机制的轨道交通价格优化要点
    3.1 交通-城市互动机制与面临问题分析
        3.1.1 交通与城市的互动机制分析
        3.1.2 交通与城市互动面临问题与解决途径
    3.2 轨道交通价格的调节作用与局限性
        3.2.1 轨道交通市场价格调节作用的基本原理
        3.2.2 轨道交通价格在交通-城市互动机制中的作用
        3.2.3 轨道交通的公共属性与价格调节的局限性
    3.3 轨道交通价格改革实践效果与优化思路要点
        3.3.1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票制票价改革实践效果分析
        3.3.2 其他典型城市轨道交通价格策略特征分析
        3.3.3 城市轨道交通价格策略的优化思路要点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轨道交通需求异质性及价格弹性分析
    4.1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异质性分析
        4.1.1 客流特征的空间异质性
        4.1.2 客流特征的时间异质性
        4.1.3 客流特征的群体异质性
    4.2 基于细分需求的城市轨道交通需求价格弹性分析
        4.2.1 主要需求成分识别
        4.2.2 需求特征的价格弹性分析
        4.2.3 价格弹性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4.2.4 价格弹性的空间特征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轨道交通需求价格弹性的行为机理分析
    5.1 轨道交通价格对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
        5.1.1 影响机理分析
        5.1.2 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5.2 轨道交通价格对居住/就业地选择行为的影响
        5.2.1 影响机理分析
        5.2.2 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供需适配的轨道交通价格优化模型构建
    6.1 轨道交通系统供给时空资源利用效率模型
        6.1.1 模型构建
        6.1.2 参数标定
    6.2 轨道交通客流需求价格调控模型
        6.2.1 模型构建
        6.2.2 参数标定
    6.3 基于供需适配的城市轨道交通价格多目标规划模型
        6.3.1 模型构建
        6.3.2 参数标定
    6.4 本章小结
7 轨道交通价格优化模型应用实证:以北京市为例
    7.1 实证模型构建与情景设计
        7.1.1 实证模型基础参数
        7.1.2 情景分析方案设计
    7.2 情景分析结果与主要结论
        7.2.1 情景分析1:基于空间维度的价格优化
        7.2.2 情景分析2:基于时间维度的价格优化
        7.2.3 情景分析3:基于群体维度的价格优化
        7.2.4 情景分析结论与建议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存在不足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轨道交通价格对出行行为影响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瑞波币(XRP)价格波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价格波动性特征的相关研究
        1.2.2 价格偏离性的相关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价格与价值的概念
        2.1.2 价格波动性的概念
        2.1.3 价格偏离度的概念
    2.2 理论分析
        2.2.1 价格理论
        2.2.2 定价理论
    2.3 加密货币的特征分析
        2.3.1 加密货币的概念及特征
        2.3.2 区块链的概念及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密货币的现状分析
    3.1 加密货币的类型
    3.2 加密货币的价值分析
    3.3 主流加密货币价格波动的现状分析
    3.4 主流加密货币价格波动的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瑞波币价格波动性及价格偏离性的理论假设与模型构建
    4.1 瑞波币价格波动性特征及价格偏离性的理论假设
        4.1.1 瑞波币价格波动性特征的理论假设
        4.1.2 瑞波币价格偏离性的理论假设
    4.2 瑞波币价格波动性特征及价格偏离性的模型构建
        4.2.1 样本选择
        4.2.2 瑞波币价格波动性特征的模型构建
        4.2.3 瑞波币价格偏离性的模型构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瑞波币价格波动的实证分析
    5.1 瑞波币价格波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瑞波币价格波动性特征的实证分析
        5.2.1 瑞波币价格波动的ARCH效应检验
        5.2.2 瑞波币价格波动尖峰厚尾性的实证检验
        5.2.3 瑞波币价格波动非对称性和杠杆性的实证分析
    5.3 瑞波币价格偏离性的实证分析
        5.3.1 瑞波币内在价值的计算
        5.3.2 瑞波币价格偏离度测算
    5.4 瑞波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5.4.1 影响瑞波币价格波动的内在价值因素分析
        5.4.2 影响瑞波币价格波动的外部市场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瑞波币价格波动性特征的研究结论
        6.1.2 瑞波币价格偏离性的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对于Ripple公司的相关建议
        6.2.2 对于相关监管部门的政策建议
        6.2.3 对于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借鉴意义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枣庄畜牧产品价格波动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目的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
        1.3.2 畜牧产品价格波动及成因研究
        1.3.3 畜牧产品价格产业链传递研究
        1.3.4 畜牧产品价格趋势及价格预测研究
        1.3.5 畜牧产品价格调控机制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畜牧产品价格形成和波动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2.1 畜牧产品价格形成理论
        2.1.1 劳动价值理论
        2.1.2 均衡价格理论
        2.1.3 经过修正和改进的均衡价格理论
        2.1.4 货币主义理论
        2.1.5 畜牧产品市场的蛛网理论
    2.2 畜牧产品价格形成研究
        2.2.1 畜牧产品产地交易市场价格形成
        2.2.2 畜牧产品销地市场价格形成
        2.2.3 畜牧产品价格形成规律总结
    2.3 畜牧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研究
        2.3.1 供给因素的影响
        2.3.2 需求因素的影响
        2.3.3 外部冲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枣庄市畜牧产品价格波动的统计分析
    3.1 近年来枣庄市畜牧产品价格波动回顾
    3.2 基于X12季节调整模型的枣庄市畜牧产品价格波动分析
        3.2.1 羊肉价格分析
        3.2.2 牛肉价格分析
        3.2.3 猪肉价格分析
        3.2.4 鸡肉价格分析
        3.2.5 鸡蛋价格分析
    3.3 对畜牧产品价格之间及与主要饲料成本价格的关系分析
        3.3.1 单位根平稳性检验
        3.3.2 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3.3.3 构建VAR模型
        3.3.4 脉冲响应(IRF)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行畜牧产品价格调控政策评价及建议
    4.1 我国现行畜牧产品价格调控政策分析评价
        4.1.1 良种补贴
        4.1.2 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
        4.1.3 能繁母猪补贴
        4.1.4 畜牧业农机具购置补贴
        4.1.5 动物防疫补贴政策
        4.1.6 无害化处理补贴
        4.1.7 产品储备
        4.1.8 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政策
        4.1.9 畜禽信息统计与监测预警项目
        4.1.10 我国畜牧业价格调控政策效果的比较
    4.2 枣庄市畜牧产品价格调控政策
    4.3 外国稳定畜牧产品价格、发展畜牧产业的做法及启示
        4.3.1 美国的价格调控机制
        4.3.2 日本的价格调控机制
        4.3.3 价格调控机制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4.4 枣庄市畜牧产品价格调控政策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基本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枣庄市2012年-2017年畜牧产品月均价格表
附表2:枣庄市2012年-2017年主要畜牧用主粮月均价
致谢

(5)羊肉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一)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 关于肉羊产业发展的文献综述
        2. 关于肉羊供给的文献综述
        3. 关于肉羊需求的文献综述
        4. 关于肉羊进出口的文献综述
        5. 关于价格波动方面的文献综述
        6. 文献评述
    (三)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思路
        3. 研究方法
    (四)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 创新点
        2. 不足之处
二 相关理论基础及羊肉价格变化分析
    (一) 概念界定
        1. 羊肉价格
        2. 价值规律
        3. 价格机制
        4. 价格形成机制
    (二) 价格形成理论
        1. 均衡价格理论
        2. 蛛网理论
    (三) 内蒙古羊肉价格变化比较
        1. 整体比较分析
        2. 阶段性比较分析
    (四) 内蒙古与全国羊肉价格变化比较
    (五) 小结
三 影响羊肉价格的供给因素分析
    (一) 羊肉供给主体概况
        1. 肉羊饲养规模情况
        2. 肉羊成本收益情况
        3. 供给主体行为分析
    (二) 从供给角度分析羊肉价格形成机制的影响因素
        1. 羊肉产量及所占肉类比重
        2. 肉羊生产成本
        3. 肉羊出栏情况
        4. 进口羊肉的冲击
        5. 其他因素
    (三) 小结
四 影响羊肉价格的需求因素分析
    (一) 羊肉需求主体概况
    (二) 从需求角度分析羊肉价格形成机制的影响因素
        1. 城镇化水平
        2. 居民收入水平
        3. 牛肉、猪肉及鸡肉等替代品价格
        4. 消费偏好
    (三) 小结
五 羊肉价格形成机制实证分析
    (一) 模型构建
    (二) 样本范围和数据来源
        1. 样本范围
        2. 数据来源
    (三)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1. 供给模型估计
        2. 需求模型估计
        3. 模型结果讨论分析
        4. 羊肉均衡价格预测与情景模拟
    (四) 小结
六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结论
    (二) 政策建议
        1. 针对羊肉供给方面
        2. 针对羊肉需求方面
    (三)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下生产者心理参照价格对生产规模的影响研究 ——基于新疆试点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农产品目标价格
        1.3.2 农产品心理参照价格
    1.4 研究目标与思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假设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数据来源
    1.8 技术路线图
    1.9 研究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2.1.1 理论描述
        2.1.2 理论应用
    2.2 享乐编辑(Hedonic Editing)
        2.2.1 理论描述
        2.2.2 理论应用
    2.3 价格理论
        2.3.1 理论描述
        2.3.2 理论应用
3 农产品目标价格与心理参照价格对生产规模的影响
    3.1 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
        3.1.1 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的由来
        3.1.2 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的内容
        3.1.3 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的目标
    3.2 农产品心理参照价格的形成机理
    3.3 生产规模决策影响的理论分析
        3.3.1 农产品市场价格过低时的影响
        3.3.2 农产品市场价格过高时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新疆棉花生产者心理参照价格与种棉规模
    4.1 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的现状
    4.2 问卷设计与调研样本选取
        4.2.1 问卷设计
        4.2.2 调研样本选取
    4.3 新疆棉花生产者的心理参照价格与种棉规模的描述性分析
    4.4 新疆棉花生产者的心理参照价格与种棉规模的相关性分析
        4.4.1 相关性分析模型
        4.4.2 心理参照价格与种棉规模大小的相关性分析
        4.4.3 心理参照价格与种棉规模变化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新疆棉花生产者心理参照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心理参照价格的因素
    5.2 模型选取
    5.3 模型的应用
    5.4 估计结果
    5.5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的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调研问卷
附录二: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7)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的背景
        1.1.1.1 体育赛事产业的快速发展
        1.1.1.2 赛事政策生态的不断改善
        1.1.1.3 城市事件营销时代的来临
        1.1.2 问题的提出
        1.1.2.1 赛事申办呈现狂热化态势
        1.1.2.2 体育赛事产权交易认识的不足
        1.1.2.3 赛事交易中市场发现价格的能力不强
        1.1.2.4 非理性交易引致赛事的内部恶性竞争
    1.2 研究综述
        1.2.1 产权交易相关研究
        1.2.1.1 产权基本理论研究
        1.2.1.2 产权交易市场研究
        1.2.1.3 产权交易模式研究
        1.2.1.4 产权交易价格研究
        1.2.1.5 定价方法研究
        1.2.2 体育价值相关研究
        1.2.2.1 研究内容分析
        1.2.2.1.1 运动员价值评估
        1.2.2.1.2 体育组织价值评估
        1.2.2.1.3 体育赛事相关价值评估
        1.2.2.2 研究现状分析
        1.2.2.2.1 重宏观理论研究,轻实际操作研究
        1.2.2.2.2 重质性研究,轻量化研究
        1.2.3 体育相关价格研究
        1.2.3.1 国外研究
        1.2.3.1.1 文献检索情况
        1.2.3.1.2 内容分析
        1.2.3.2 国内研究
        1.2.3.2.1 文献检索情况
        1.2.3.2.2 体育价格研究内容分析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2.1 理论意义
        1.3.2.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思路
        1.4.4 研究方法
    1.5 重点与难点
        1.5.1 本文研究的重点
        1.5.2 本文研究的难点
2 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的相关概念
        2.1.1 商业性体育赛事
        2.1.1.1 商业性体育赛事的产权归属清晰
        2.1.1.2 以“市场化”为主导的运作方式
        2.1.1.3 盈利是商业性体育赛事的主要目的
        2.1.1.4 交易是商业性体育赛事的价值实现通道
        2.1.2 赛事所有权、主办权、承办权
        2.1.2.1 赛事所有权
        2.1.2.2 赛事主办权
        2.1.2.3 赛事承办权
    2.2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的理论基础
        2.2.1 产权理论视角的商业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
        2.2.1.1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具有私有产权属性
        2.2.1.2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具有排他性特征
        2.2.1.3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具有有限性
        2.2.1.4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具有可交易性
        2.2.1.5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具有可分割性
        2.2.2 价格理论视角的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
        2.2.2.1 古典价格理论角度的体育赛事价值问题
        2.2.2.2 边际效应理论视角的体育赛事交易
        2.2.2.3 博弈价格理论视角的体育赛事交易
    2.3 小结
3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的产权特征、价值来源、影响因素
    3.1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的产权特征
        3.1.1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是一种非实物财产
        3.1.2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是能够实现价值增值的资产
        3.1.3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是一种累积与依赖性极强的资产
        3.1.4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一般情况下体现为组织消费的特征
        3.1.5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的价值实现的不确定性
        3.1.6 大中型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是相对稀缺的经济资源
        3.1.7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是一种预支性资产
        3.1.8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是内容综合的资产
    3.2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的价值源泉
        3.2.1 直接生产者
        3.2.2 间接生产者
        3.2.3 价值生成过程中的“二次传播”与“二次售卖”
    3.3 体育赛事承办权商业价值影响要素分析
        3.3.1 体育赛事承办权商业价值的价值模型
        3.3.2 商业性体育赛事价值形成中的“级差地租”现象
        3.3.3 生产者特殊劳动投入维度商业性体育赛事价值影响要素
        3.3.3.1 比赛参与人员的竞技技术与水平
        3.3.3.2 赛事整体的品质保证
        3.3.3.3 赛事的文化特征开发
        3.3.3.4 赛事自身的营销投入、运作效率,赛事的服务质量管理
        3.3.3.5 赛事的历史积淀
        3.3.4 市场认可维度商业性体育赛事价值影响要素
        3.3.4.1 主办组织的市场认可度
        3.3.4.2 赛事的功用性
        3.3.4.3 赛事的资产权益保护情况
        3.3.4.4 赛事的亲切感(群众基础)
        3.3.4.5 赛事特定资源的专有性(排他性)
        3.3.4.6 赛事诚信感:“机会主义”与“敲竹杠”问题
    3.4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3.4.1 商业性体育赛事的产权保护是交易价格的前提
        3.4.2 商业性体育赛事的自身影响力是交易定价的依据
        3.4.2.1 赛事的现实情况
        3.4.2.2 赛事的发展情况
        3.4.3 商业性体育赛事的成本是交易定价的基础
        3.4.4 商业性体育赛事申办方的经济社会环境是交易定价的支撑
        3.4.4.1 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关联因素考量
        3.4.4.2 直接因素对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的影响
        3.4.5 商业体育赛事交易各方的博弈力量是交易定价的关键
        3.4.6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体系与重要性分析
    3.5 小结
4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形成机制构成与模型
    4.1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的特征
        4.1.1 交易主体的两重性
        4.1.2 承办权交易的多元组合性带来产权转移的不完整性
        4.1.3 稀缺性商业赛事交易的相对垄断带来赛事交易的强附加性
        4.1.4 交易的“后验性特征”引发赛事承办方的再投入性
        4.1.5 较高的信息不对称性和资产专用性
    4.2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广义价格机制的引入
        4.2.1 广义价格理论在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中的适用
        4.2.1.1 商业性体育赛事准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特性分析
        4.2.1.2 广义价格视域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的新制度交易特征
        4.2.1.3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具有显着的信息不对称与博弈决策特征
        4.2.2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方式
        4.2.2.1 协议转让方式
        4.2.2.2 招、投标制度
    4.3 成本机制: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的起点
        4.3.1 商业性体育赛事具有较为综合的直接成本
        4.3.2 商业性体育赛事具有较高的交易费用
        4.3.2.1 商业性体育赛事交易成本呈现“三高”特征
        4.3.2.2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费用“序列性”构成
        4.3.3 商业性体育赛事具有“显隐共存”的外部成本
    4.4 供求机制: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的分析工具
        4.4.1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市场分析
        4.4.2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供需弹性的“类型化”
        4.4.3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供需均衡的“类型化”
        4.4.4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商业赛事引致需求分析
        4.4.4.1 引致基础:经济现代化引致商业性体育赛事需求
        4.4.4.2 引致关键:“政策改革”引致商业性体育赛事需求
        4.4.4.3 引致支持:“社会现代化”引致商业性体育赛事需求
        4.4.4.4 引致核心:“人的现代化”引致商业性体育赛事需求
        4.4.4.5“城市现代化”进程引致商业性体育赛事需求
        4.4.4.6 商业性体育赛事引致需求的特征分析
        4.4.4.7 商业性体育赛事引致需求面临的现实困境
    4.5 信息机制: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的决策依据
        4.5.1 信息不对称带来赛事承办权交易效率的折损、成本的增加、市场道德与逆向选择风险
        4.5.2 信息不对称带来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的不确定
        4.5.2.1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中存在着“三角”信息不对称影响价格形成
        4.5.3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信息不对称的形成机理
        4.5.3.1 利益诉求:买卖双方的自利性行为带来信息不对称
        4.5.3.2 成本要素:过高的信息搜寻成本带来信息不对称
        4.5.3.3 技术因素: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缺失带来信息不对称
        4.5.4 突破信息不对称的行动策略
        4.5.4.1 建立国家级的赛事储备与识别系统
        4.5.4.2 打造赛事申办或赛事供给组织品牌
        4.5.4.3 建立赛事产权交易平台
        4.5.4.4 加强信息披露,规避逆向选择
    4.6 博弈机制: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形成的竞争要素
        4.6.1 博弈论引介
        4.6.2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的价格博弈
        4.6.3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博弈的影响因素
        4.6.4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的“讨价还价”博弈和“竞标博弈”
        4.6.4.1 协议转让方式下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的讨价还价博弈
        4.6.4.2 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的竞标博弈
    4.7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形成机制模型
    4.8 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形成案例分析——“上海大师杯”申办案例
        4.8.1 上海大师杯承办权申办简介
        4.8.2 上海大师杯承办权的成本分析
        4.8.3 上海大师杯承办权的博弈分析
    4.9 小结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不足
    5.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1: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重点分析文献
附件 2: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分析文件
附件 3:赛事承办权(申办费)交易价格影响因素调查表
附件 4:受教育经历
附件 5:科研成果

(8)建设项目人工费计价理论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劳动价值论与市场价格论
    2.1 劳动价值论
    2.2 市场价格论
    2.3 劳动价值论与市场价格论
3 建设项目人工费计价定位
    3.1 劳动定额与劳动价值论
    3.2 劳动力市场、劳务市场与市场价格论
    3.3 建设商品人工费计价
    3.4 建设商品人工费计价基本模式
4 结语

(9)基于EMD的我国木材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模型方法
        1.3.1 经验模态分解
        1.3.2 相关分析
        1.3.3 回归分析
2 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2.1 价格理论
        2.1.1 劳动价值论
        2.1.2 新古典均衡价格论
        2.1.3 价格刚性理论
        2.1.4 博弈论
    2.2 国内外关于木材价格的研究分析
        2.2.1 国外关于木材价格的研究现状分析
        2.2.2 国内关于木材市场的研究现状分析
    2.3 经验模态分解研究分析
    2.4 文献评述
3 我国木材市场发展分析
    3.1 我国木材市场的总体分析
    3.2 木材产品供给分析
        3.2.1 国内木材供给情况分析
        3.2.2 木材进口情况分析
    3.3 木材产品消耗分析
        3.3.1 国内木材消耗情况分析
        3.3.2 木材出口情况分析
    3.4 木材价格分析
        3.4.1 国内木材价格分析
        3.4.2 进口木材价格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木材价格波动的EMD模型
    4.1 国内木材价格EMD模型
        4.1.1 数据选取
        4.1.2 国内木材价格分解结果
    4.2 进口木材价格EMD模型
        4.2.1 数据选取
        4.2.2 进口木材价格分解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木材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木材价格影响因素
        5.1.1 森林资源因素
        5.1.2 木材供给因素
        5.1.3 木材需求因素
        5.1.4 木材市场因素
        5.1.5 其他因素
    5.2 国内木材价格各分量影响因素分析
        5.2.1 国内木材价格各分量相关分析
        5.2.2 国内木材价格各分量回归分析
    5.3 进口木材价格各分量影响因素分析
        5.3.1 进口木材价格各分量相关分析
        5.3.2 进口原木价格各分量回归分析
    5.4 影响因素的模型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负荷率电价的理论依据、计算方法与政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负荷率电价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负荷率对成本的影响
        1.2.2 负荷率电价理论依据与方法
        1.2.3 基于负荷率的销售电价分类模型
        1.2.4 负荷率电价实现方式
        1.2.5 负荷率电价政策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2章 电价研究的基本框架:以负荷率电价为例
    2.1 电价研究范式
        2.1.1 电价研究及其相关政策的四个阶段
        2.1.2 职能—理论—方法—政策的分析范式
    2.2 负荷率电价的职能
        2.2.1 负荷率电价的四种职能
        2.2.2 负荷率电价的职能结构
    2.3 负荷率电价的理论及其制定方法
        2.3.1 社会成本理论及其定价方法
        2.3.2 均衡价格理论
        2.3.3 管制经济理论及其定价方法
        2.3.4 福利经济理论及定价方法
    2.4 电价政策的主要内容
        2.4.1 电价职能与目标
        2.4.2 电价的理论依据
        2.4.3 负荷率电价的方法选择
        2.4.4 其它政策参数
第3章 负荷率影响容量成本的机理分析
    3.1 负荷率及其影响因素
        3.1.1 两种负荷率
        3.1.2 影响负荷率的因素
    3.2 负荷同时率及其耦合作用
        3.2.1 同时率的定义
        3.2.2 影响负荷同时率的因素
        3.2.3 负荷率—同时率关系曲线
        3.2.4 用户负荷率、负荷同时率与系统负荷率耦合关系
    3.3 基于用户负荷率的容量成本分摊办法
        3.3.1 容量成本分摊流程
        3.3.2 容量成本分摊的经典模型及其比较分析
        3.3.3 基于用户负荷率的容量成本的分摊模型
    3.4 考虑其它因素的不同负荷率用户的容量成本分摊
        3.4.1 不同生产环节的容量成本分摊
        3.4.2 不同用电时段下的容量成本分摊
        3.4.3 不同电压等级的容量成本分摊
第4章 负荷率电价的政策分析与设计
    4.1 负荷率电价的政策选择
        4.1.1 单一电量定价与按平均负荷率定价的统一两部制电价福利比较
        4.1.2 按平均负荷率定价的统一两部制电价与考虑负荷率因素的两部制电价的福利比较
        4.1.3 负荷率电价的双重效益
    4.2 负荷率电价体系设计
        4.2.1 负荷率因素的体现形式
        4.2.2 用户分类
        4.2.3 与其它电价的关系
    4.3 负荷率电价的实现形式
        4.3.1 负荷率电价的实现问题
        4.3.2 负荷率电价的两种实现形式
第5章 负荷率电价计算模型
    5.1 分步最优定价方法
        5.1.1 边际成本定价法及其福利
        5.1.2 拉姆齐定价法及其福利
        5.1.3 分步最优定价法及其福利
        5.1.4 比较结论
    5.2 分步最优长期边际成本法的假设条件
        5.2.1 市场供求分析与电力电量平衡
        5.2.2 电力企业投资规划
        5.2.3 资源价格体系
    5.3 负荷率电价计算模型与边际电量成本计算
        5.3.1 计算程序模型
        5.3.2 计算模型
    5.4 边际电量成本的计算
    5.5 边际容量成本的计算
        5.5.1 边际发电容量成本的计算
        5.5.2 输变电容量成本的计算
    5.6 容量成本分摊的实施办法
        5.6.1 容量成本分摊的内容与步骤
        5.6.2 容量成本分摊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5.7 财务平衡分析与电价调整办法
        5.7.1 财务平衡分析与电价调整程序
        5.7.2 电价调整的基本方法
第6章 可选择负荷率电价机制设计及相关政策
    6.1 负荷率电价信息成本与最优实现方式
        6.1.1 负荷率电价政策的执行过程与信息条件
        6.1.2 不完全信息的效率损失
        6.1.3 自选择电价的实现形式
        6.1.4 可选择负荷率电价的激励相容
    6.2 自选择电价模型
        6.2.1 用户类型和偏好
        6.2.2 市场供应
        6.2.3 可选择电价模型
        6.2.4 可选择电价模型的数值分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获奖成果

四、五种价格理论及其比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部门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测度及其对CPI-PPI背离的影响效应研究[D]. 朱思宇.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2]交通与城市互动机制下的轨道交通价格优化研究 ——以北京城市轨道交通为例[D]. 白同舟.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瑞波币(XRP)价格波动分析[D]. 杨思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枣庄畜牧产品价格波动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D]. 黄钰婷. 山东财经大学, 2018(08)
  • [5]羊肉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为研究对象[D]. 吕晓敏. 内蒙古大学, 2016(12)
  • [6]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下生产者心理参照价格对生产规模的影响研究 ——基于新疆试点的实证[D]. 曾扬一.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4)
  • [7]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形成机制研究[D]. 王凯. 上海体育学院, 2015(02)
  • [8]建设项目人工费计价理论思考[J]. 张红标,刘衍伟. 建筑经济, 2015(07)
  • [9]基于EMD的我国木材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 李德杰. 北京林业大学, 2014(01)
  • [10]负荷率电价的理论依据、计算方法与政策选择[D]. 谭真勇. 湖南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五种价格理论及其比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