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物流工作状况,大力加强物流队伍建设

正确认识物流工作状况,大力加强物流队伍建设

一、正确认识后勤工作地位 大力加强后勤队伍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张雅倩[1](2021)在《解放战争时期苏北支前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投身浩浩荡荡的支前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苏北支前运动是解放战争时期支前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北人民群众是自卫战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重要支援力量,其中民工群体尤其发挥了关键作用。因应战争局势的变化,中共先后建立华中北线支前司令部、华中支前司令部、苏北支前司令部,并建立县区乡村各级支前组织,领导和发动苏北民工参与支前。支前运动是高度的组织工作与动员工作,中共以细致入微且卓有成效的动员技巧顺应、干预和引导民工思想、行为的发展。在动员的基础上,对民工进行编组、整训与支拨,在实践中逐步健全和完善了民力使用制度。巩固民工队伍离不开政治工作的开展,中共要求“把民工队当成学校来办”,在民工队中加强党、团建设,提高民工政治素养,培养后备力量。而且,在民工队中加强群众纪律,开展“民爱民”运动调适新老区群众关系与干群关系。科学地管理民工是保障支前运动高效开展的关键,中共对民工的日常生活有较为严格的管理,使民工从自由散漫的个体逐步向统一、约束的集体生活过渡,努力将民工锻造成有组织、有纪律的队伍。干部群体与民工群体是参与支前运动的两大群体。为巩固地方秩序和开展支前运动,中共在短时间内提拔了大量干部,充实了组织力量。但因培养时间较短且受干部自身因素的影响,党员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支前过程中,基层干部作为中共群众动员理念与政策的执行者与贯彻者,中共对其有抱有较高的期许与职责要求。同时,基层干部也需要承担一定的战勤任务。基层干部扮演着多重角色,群体内部的心态与行为各有不同。从民工群体来看,民工支前过程中存在诸多顾虑,多以家庭与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在行为上,一方面,许多群众受到土改刺激、阶级觉悟、心理激发、干部党员的模范带头等因素的影响而积极支前。另一方面,民工队伍中存在开小差、躲避后勤的现象,中共发现问题后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民主处理逃勤事件,动员民工归队。支前运动的开展并非一蹴而就,期间伴随着多重矛盾,其一是如何平衡土改、支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地方支前组织注意在不同区域、阶段对土改、支前与生产有所侧重,并通过合作互助等方式努力解决支前与生产的矛盾。其二是在繁重的战勤压力下如何科学使用民力,各级支前组织通过掌握各地民力状况,前后方等价记工、整理后勤的方式,努力实现不同地区、不同群体负担的平衡。其三是国民党特务及一些地主、土匪等煽动群众制造暴动,破坏支前运动。地方党政军机关灵活应对,逮捕少数暴动分子并对群众加强教育,有效化解了冲突。总体而言,解放战争时期的苏北支前运动是一场广泛、深入、彻底的群众运动。在这场运动中,群众走向中共革命的历程是曲折而又复杂的,群众将自身所附带的地缘、文化属性融入了革命之中,中共也将自身的革命理念、政治文化传递给了群众,努力使中共革命的目标与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相契合。干部与群众、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双向互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努力贯彻群众路线,赢得了群众的认可与拥护。

刘兵[2](2020)在《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及实践研究 ——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文中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人们对物质文化需要发生了由量到质的历史性跃升,并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不断提高,个性化程度日益鲜明,如今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始由灌输教育变为内化引导,由简单的‘转变人’向‘发展人’迈进,注重培养人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在以往高校思政工作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模式与社会时代的高速发展日趋偏离,课堂慢慢延伸到了日常生活领域。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的基础性保障部门和最贴近生活的思想文化阵地,后勤服务育人是课堂教育有效地补充,它一方面可以协同价值引导,用课堂教育的主流价值思想和社会意识指导服务及管理实践,培育和渲染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协助实践感知,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劳动实践,将在课堂、生活中获得的感性认识通过实践形成理性经验,促成课堂育人功能的实现。本课题的研究加强了服务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分析。服务是后勤主要的活动形式,服务育人是后勤育人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和最形象地概括,依靠服务活动架设的教育者和受教育间的双向互动交流实践是受教育者感知教育影响并形成思想认识的主要来源。在实践中,作为受教育者的消费群体及其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使得高校后勤服务供给仍面临着挑战,这是制约服务育人实践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除此之外,社会化的育人环境,增加了许多不安定因素,这是深化育人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的观点是,高校后勤要转变思路,应立足当下以市场决定供给的“需求型”服务保障模式,探索育人实践,在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精准施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落实在实际工作中,便是要牢牢把握服务和管理中的育人因子,提供优质服务、加强科学管理,并利用好当下勤工助学平台,扩大双向交流实践机会,通过在实践中主动作为,进一步弥补不平衡不充分的服务供给问题,全面深化后勤教育影响。综合上述研究,笔者最后从高校后勤系统发展建设的角度系统概括了提升服务育人效能的具体路径:优化体制,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拓展实践。

徐蕊[3](2020)在《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家经济全面调整转型的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作为高等教育大家庭中的一员,独立学院也应按照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和部署,积极完成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任务。A独立学院是云南省7所独立学院之一,其自身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问题与不足。本文以A独立学院为研究样本,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和分析法对学校内部、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进而提出A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战略。本文结合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高校战略管理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分析了A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面临的竞争和行业环境。通过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A独立学院的外部环境,了解A独立学院的竞争态势,掌握外部环境带给A独立学院的机会与挑战;通过资源、能力、核心竞争力等要素分析了A独立学院的内部环境,总结了A独立学院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运用SWOT分析法对A独立学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找出影响A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主要因素,为A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目标指出方向。笔者参照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成功案例,总结出A独立学院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明确A独立学院的战略方向和战略目标后,笔者重点从职能层角度做出了A独立学院的转型战略选择,并提出相应的战略实施路径。

柏晓斐[4](2020)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文中研究指明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并未提出“军队形象”的概念,但其对八路军的形象给予了足够重视,为塑造八路军良好形象进行了持久努力。本研究在广泛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党史学、历史学为基础,借鉴或运用传播学、形象学、宣传学、图像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致力于解决中共为何形塑八路军、如何形塑八路军、最终达到了何种效果、产生了何种影响的系列问题。全面抗战时期,中共积极塑造八路军的良好形象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动因。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出征前线。同时,中共制定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其中发动广大的群众参加抗战则是最重要一环。但由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反共宣传,华北民众对中共及其军队存在误解,这使刚出征的八路军在动员、组织群众以及作战、生活方面都面临不少困难。这不仅关乎全面抗战路线的践行效果,更直接影响着八路军的生存与发展。塑造八路军的良好形象,打破民众的既存认知,消除误解,就成为中共必须迫切开展的工作。而随着抗战的推进,出于对中共的戒备和敌视,国民党不断造谣八路军“游而不击”,并诬蔑八路军“袭击友军”“擅自行动”,“破坏抗战”。日伪也积极进行宣传战,诬称八路军不堪一击,欺压百姓,并附和国民党,造谣八路军不对日作战,袭击国民党军队。受国民党、日伪造谣和诬蔑的影响,民间舆论一度也质疑或批评八路军未尽力抗战,妨害抗战。这又要求中共形塑八路军的活动必须持久开展。军队形象的塑造,以军队形象的定位为前提。全面抗战初期,立足于全国对日抗战的要求,依据红军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敌强我弱之实际,中共中央尤其是毛泽东快速找准了八路军的形象定位。在政治上,保证并声明八路军仍旧是党领导的军队;同时指出八路军依旧是人的军队,将为人民而战,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作风纪律上,强调要保持红军的优良作风,即官兵一致、民主团结,战斗勇敢、主动灵活,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等等;同时仍旧要执行铁的纪律。在军事上,包含着两个互相依存并向前发展的方面:一是八路军将执行主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二是,基于前,在地位和责任上,八路军将逐渐从战略支队转变为起决定作用和直接打垮日军的力量。军队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源像和媒介传播,但源像是媒介传播的依据。这就要求八路军在日常中必须有能获得外界认可的表现。对此,中共依据对八路军形象的定位,领导八路军积极对日作战,并使之逐渐发展为全国抗战的主力;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作风纪律建设,巩固了党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进一步严格了八路军的群众纪律,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进行了整军运动与有限度的正规化,提高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同时,面对国民党破坏团结的新情况,始终不放弃维护国共合作的立场。从而夯实了八路军坚决抗战、能征善战,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乐于同国民党合作等形象的根本,为中共通过不同媒介和方法展示八路军奠定了坚实基础。夯实八路军形象根本的同时,中共借助多种媒介和方法对八路军的形象信息进行传播扩散。文字方面,主要借助报刊或标语口号宣传八路军的战绩、战斗英雄、与民众良好的关系以及坚持和维护国共合作的立场、对友军的帮助,并驳斥国民党的造谣等;语音方面,通过大量讲话、演讲等口头宣传,阐释八路军是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力量、力争并取得了军民团结、有着严格的纪律,并直接驳斥国民党诬蔑等,还利用广播电台宣传八路军的战绩等;文艺方面,积极利用歌、剧、图画、照片和电影等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八路军英勇作战、爱护民众并赢得了民众支持、艰苦奋斗等等。同时,抗战时期诸多中外记者和观察家曾进入中共根据地观察和考察,中共借机向他们大力展示八路军,通过接受采访,进行座谈,作报告,带领到访者参观部队、医院和作战前线等方式宣传了八路军以有效的战略战术坚决作战并取得了巨大成绩,有着优良的作风和纪律达到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还积极维护同国民党合作等。军队形象最终作为认知主体对军队的评价和言说而存在。在中共形塑八路军之“行”与“言”的影响下,不同认知主体对八路军都持有认可态度。根据地民众认为八路军能打、有办法、不怕死,而且纪律严明,与民一家。日伪在事实上承认八路军的游击战登峰造极,并认为八路军是最坚决的抵抗者,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且纪律极严,获得了民众支持。外国记者和观察家也认为八路军发展了有效的战斗模式,坚决抗战并乐于同国民党合作,还有着官兵一致、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等优秀品质。在国统区民间舆论的真实言说中,八路军同样也是积极抗战、战绩优良,且纪律严明,重视民众并获得了民众支持。良好的军队形象具有重要感召力,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成功塑造产生了重要历史影响。首先使八路军获得了根据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成为八路军发展壮大和取得战斗胜利的重要原因。其次扩大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影响,成为中共和八路军在根据地之外获得支持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共战时抗战“中流砥柱”地位话语的构建,也与中共形塑八路军有密切关系。

张伟杰[5](2020)在《淮海战役河南省支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与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而作为主战场之一的河南地区,因地处中原腹地,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战役期间,河南各解放区的党政部门对广大人民进行了积极的宣传动员工作,河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提出了“一切服从前线,一切支援前线”的响亮口号,以极大的革命热情,从人力、物力、财力、畜力和智力上,全力以赴的支援淮海战役。在交通运输、物资供应、参军参战、转运和护理伤员等方面,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千里中原大地上谱写了“人民战争、人民支援”的光辉历史篇章,充分印证了毛泽东曾指出的:“战争的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淮海战役期间,河南人民的支前还具有支前工作战略化、支前力量全民化,支前作用巨大化等显着特点。河南人民在淮海战役期间的踊跃支前,也为今天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党的正确领导是河南人民踊跃支前的重要保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河南人民踊跃支前的重要举措,坚持群众路线是河南人民踊跃支前的基础。可以说,淮海战役的胜利,就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而河南人民在淮海战役中的无私奉献,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苟建强[6](2020)在《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路径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党的十九大以来,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旨在解决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落实以立德树人为基础的“三全育人”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路径,更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已进入新时代,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如何形成全员合力,全程有机衔接,全方位展现,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不留死角、不间断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探寻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评述,概述相关理论渊源和理论依据,对“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等概念进行界定,厘清二者的逻辑关系,概述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的基本特征和历史成就。其次,对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在全员育人方面合力不足、全过程育人方面没能有机衔接,全方位育人方面没有多方联动等主要问题和不足。最后,提出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的实施路径: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思想认识;全员参与,形成立德树人育人主体合力;全程跟进,加强立德树人各阶段有序衔接;全方位展开,形成立德树人多方联动格局;不断学习借鉴国外经验。以此,提高“三全育人”的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梅是菲[7](2020)在《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杨德广是我国着名高等教育学者,至今出版专着40余部,发表论文600余篇,先后承担1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有2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有3项获全国第一、二、三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一等奖、二等奖,2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三等奖,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高等教育提供了许多可贵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他思想开放,学术眼光敏锐,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许多重大的高等教育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观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杨德广从教以来,一直与时俱进地思考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问题,很多观点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杨德广用他校长、教师与学者的多重身份,以其前瞻性和开创性的高等教育理念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研究通过查阅、梳理大量文献以及对杨德广本人进行深入访谈的方式,分析了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产生的背景;阐释了杨德广有关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主要观点;凝练出杨德广在改革实践方面取得的成绩,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可以借鉴的启示。本研究认为:杨德广在人生成长阶段经历了苦难的岁月,在磨练中发愤图强,锻炼了坚韧的品质,为他之后在倡导改革时那种逆流而上、不畏阻力的精神提供了心灵上的支撑。通过杨德广的工作经历以及他的研究脉络来看,他的研究领域和时任工作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往往理论研究的主题来源于工作实践,又回归到实践以解决问题。成长、工作经历、一些教育家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变化,都是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产生的背景因素。杨德广认为高等教育要主动去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他研究与实践的出发点都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中,那些过时的、陈旧的管理政策、方法,该朝着怎样的目标去改革,以解决目前产生的问题,以达到高等教育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目的。本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分析探索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理念与实践。第一部分聚焦杨德广宏观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及实践,主要涉及他对于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以及高等教育市场的改革理念。在办学体制方面,杨德广提出多元化办学的主张,并且强调一定要通过各渠道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在高等教育市场理念上杨德广主张高校要走进市场,这是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部分研究杨德广有关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学生工作管理以及后勤管理方面的改革理念与具体实践。在内部管理体制方面,杨德广的主要理念包括校长要树立服务意识,要能够调动整个管理层的积极性,要运用管理学知识来管理学校,要坚持民主等;在教学管理方面杨德广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及因材施教等理念,并且在实际管理中采取“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改革实践;在人事管理方面,杨德广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考核机制,致力于提高教师地位,同时也强调高校教师的来源需要多样化;在学生工作管理方面,杨德广秉持“德育为先”的德育观,并且他也是最早一批提倡毕业生分配需要改革的学者之一;在后勤管理方面,杨德广最主要的观点就是高校后勤必须要社会化,同时他还非常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总结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和实践,可以发现其理念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先导性和适用性的特点。并且杨德广勇于面对质疑和压力的魄力、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思维模式、扎实的学术功底、提倡吸收国外先进观点的开放性理念,都是一名管理者和改革者所应该具备的重要人格特性,对所有管理者和改革者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王一惠[8](2020)在《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新的时代特征、新社会矛盾变化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赋予了服务育人工作新的任务,对后勤服务育人产生了新的需求。随着高等教育学生人数的大幅度扩张,挖掘与培养服务育人资源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我国国家宏观政策和高校战略规划的调整,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已成为新时代的要求,包括后勤服务育人在内的高校各领域,都在积极探寻并持续推进不同领域的校企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提升育人效果。研究针对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基本概念和育人效果评价体系的相关概述进行厘定,在共同体理论、诺丁斯关怀理论的基础上,与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互为依托,互为促进。梳理专家学者对服务育人的研究进展,将前人的成就经验进行梳理与总结,对评价体系的构建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旨在将可量化的定量指标、不可量化的定性指标和规范性的语言描述相结合而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提供一个方便推广可操作的新范例,能够有效推动高校后勤服务工作能力的整体提高。科学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AHP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SPSS等数据处理软件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科学构建,并对所构建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证研究,验证了该体系具有操作性和有效性。对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开展系统全面的评价,剖析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优化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的建议,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图3幅;表31个;参60篇。

费洪燕[9](2019)在《中小学后勤工作育人功能发挥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中小学后勤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利用人、财、物等要素保证学校教学和科研活动有序顺利进行的保证,为广大师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等提供保障服务工作,从而促进学校任务完成的系统性过程。后勤工作的主要职责是服务,其根本目标是育人,发挥育人功能是学校后勤工作必须坚守的真义。尤其是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中,学校后勤在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的同时,更应该充分挖掘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服务育人的工作机制,大胆创新服务育人的工作方式,努力提升学校后勤工作的育人功能。在阐述了中小学后勤工作内容及育人属性的基础上,对后勤工作育人功能发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以湖南省Y市10所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访谈的形式进行实地调研,对当前中小学后勤工作及其发挥育人功能的现状、影响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校领导意识到了后勤工作能够发挥育人功能,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后勤工作发挥育人功能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当前学校后勤工作育人效果不够明显、后勤人员综合素质及其能力参差不齐、后勤工作发挥育人功能认同度不一致、后勤对劳动教育和安全教育监管不强;导致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当前后勤育人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学校实践未完全落实到位;后勤人员育人责任感待加强,不利于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后勤育人评价体系有待健全,后勤管理还未实现精细化;后勤工作亟需彰显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监管力度须强化;要克服以上这些困难,探索有效发挥后勤工作育人功能的对策,则需要更新育人理念,重新定位后勤育人功能;强化后勤队伍,提升育人责任和使命感;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后勤育人评价体系;完善保障机制,强化安全教育监管力度;加强部门协同,搭建育人功能发挥桥梁。

张娇倩[10](2019)在《高校后勤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山西某高校为例》文中指出中共十九大报告对青年提出殷切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生长生活于新时代的青年,要在新的时代机遇与挑战下,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做好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也强调,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1]在国家重视青年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背景下,结合需要层次理论,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了解后勤青年职工的思想现状,研究高校后勤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阐述文章的选题来源、选题目的与意义,其次归纳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进行述评,最后提出文章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二部分是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概述。首先,概述高校后勤青年职工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其次,概述基本理论。主要是需要层次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以及两者相关性概述,结合青年职工不同层次需要,研究高校后勤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了解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第三部分是高校后勤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包括高校后勤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为:后勤组织建设良好、教育内容紧贴工作实际、教育形式丰富多样、教育载体发挥作用。对应存在的不足包括教育内容不全面、管理载体运用不合理、教育环境建设不完善等方面。第四部分是高校后勤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首先是宏观环境影响,包括社会发展状况、国家对高校后勤政策以及高校后勤工作与社会服务行业差异的影响。其次是后勤工作的影响,主要是规章制度建设、成长体系以及后勤文化建设影响。最后是青年职工本身差异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青年职工需要的层次性和类别多样化的影响。第五部分是加强高校后勤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首先发挥宏观环境的积极作用影响。在教育青年职工中要立足社会大环境的发展优势、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正面引导、注重国家政策引导与落实、发挥高校后勤工作优势。其次要完善后勤规章制度与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完善规章制度建设、改进有关青年职工成长体系、建设积极向上后勤文化、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最后青年职工要加强自我教育。结合时代要求,明确时代使命,正确认识本职工作,积极迎接挑战,提升自我,加强全面发展。通过文章研究,了解青年职工不同层次需要,明确高校后勤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结合不同层面环境影响,分析存在不足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教育效果。这样有利于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时代要求中,促进青年职工在后勤工作中发挥群体优势,发挥后勤的服务与教育功能,促进高校建设,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提供良好保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正确认识后勤工作地位 大力加强后勤队伍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确认识后勤工作地位 大力加强后勤队伍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解放战争时期苏北支前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史料综述
    五、研究思路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群众支前的历史回溯与抗战胜利后苏北社会
    第一节 战争与中共的民众动员
    第二节 抗战时期苏北群众支前概况
    第三节 抗战胜利后苏北社会与民众
第二章 苏北支前民工的动员与组织
    第一节 苏北支前组织机构的设置
    第二节 民工的动员
    第三节 民工的编组与支拨
第三章 民工的政治工作与日常管理
    第一节 党、团建设
    第二节 民爱民运动
    第三节 民工的日常管理
第四章 支前运动中的苏北干部群体
    第一节 支前干部的提拔、培养与抽调
    第二节 基层干部支前中的心态与行为
    第三节 干部的惩处与纠偏
第五章 支前运动中的苏北民工群体
    第一节 支前民工群体基本情况
    第二节 民工支前的顾虑
    第三节 民工支前表现与中共的应对
第六章 支前中的多重矛盾与中共的应对
    第一节 土改、支前与生产的矛盾
    第二节 战勤压力与合理负担
    第三节 国民党与地方势力策动的暴动事件
结语
    一、苏北支前运动的特点
    二、苏北支前运动的成效与限度
    三、支前运动中的党群、干群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2)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及实践研究 ——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概述
    2.1 高校后勤相关概念及概述
        2.1.1 高校后勤及其社会化
        2.1.2 高校后勤的教育地位及育人职能
    2.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概述
        2.2.1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内涵
        2.2.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内容
        2.2.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特点
    2.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工作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
        2.3.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2.3.3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分析
    3.1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
        3.1.1 服务育人顺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方向
        3.1.2. 服务育人顺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发展方向
    3.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实现的基本原则
        3.2.1 方向原则
        3.2.2 渗透原则
        3.2.3 激励原则
        3.2.4 示范原则
    3.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实现过程
        3.3.1 高校后勤服务过程
        3.3.2 高校学生消费服务的过程
第四章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实践分析—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
    4.1 社会化背景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工作审视
        4.1.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给育人工作带来的挑战
        4.1.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给育人工作发展带来的机遇
    4.2 社会化背景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实践路径分析
        4.2.1 提供优质服务
        4.2.2 加强科学管理
        4.2.3 提供实践平台
    4.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实践问题剖析和发展思路
        4.3.1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实践问题剖析
        4.3.2 关于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实践发展思路的思考
第五章 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能的具体路径
    5.1 从制度构建层面,强化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
    5.2 从规范管理层面,强化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
    5.3 从提升服务层面,强化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
    5.4 从育人实践层面,强化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3)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我国独立学院发展历程及转型背景
        二、A独立学院转型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现状评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与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回顾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独立学院
        二、战略
        三、战略管理
        四、应用型大学
    第二节 高校战略管理理论
        一、高等学校战略管理涵义
        二、高等学校战略管理基本特点
        三、高等学校战略管理主要构成
        四、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类型
        五、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的过程
    第三节 理论回顾
        一、PEST分析
        二、SWOT分析
        三、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四、利益相关者分析
第三章 A独立学院发展情况分析
    第一节 独立学院发展情况
        一、我国独立学院发展情况
        二、云南省独立学院发展情况
    第二节 A独立学院基本情况
    第三节 A独立学院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二、产业与竞争环境分析
        三、市场环境分析
    第四节 A独立学院的内部环境分析
        一、资源分析
        二、能力分析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第四章 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分析
    第一节 A独立学院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一、主观必要性分析
        二、客观必要性分析
    第二节 A独立学院转型SWOT分析
        一、优势因素分析
        二、劣势因素分析
        三、机会因素分析
        四、威胁因素分析
    第三节 A独立学院SWOT战略分析
        一、SO战略
        二、WO战略
        三、ST战略
        四、WT战略
    第四节 A独立学院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A独立学院的利益相关者识别
        二、确定型利益相关者
        三、预期型利益相关者
        四、潜在型利益相关者
    第五节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启示
        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进程
        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特点
        三、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经验总结
        四、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对我国独立学院转型的启示
第五章 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思路
    第一节 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定位
        一、战略思想
        二、战略方向
        三、战略目标
        四、战略任务
    第二节 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选择
        一、财务成本控制策略
        二、人才强校强教策略
        三、目标生源细分策略
        四、课程开发市场化策略
        五、后勤管理精细化策略
    第三节 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实施路径
        一、治理管理方面
        二、教育教学方面
        三、师资建设方面
        四、招生市场方面
        五、财物资源方面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0.1.1 选题缘由
        0.1.2 研究意义
    0.2 学术史回顾
        0.2.1 军队形象塑造研究
        0.2.2 八路军形象塑造及与八路军形象塑造问题相关的研究
        0.2.3 已有研究评价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4 创新与不足之处
        0.4.1 创新之处
        0.4.2 不足
    0.5 概念界定
第1章 中共形塑八路军的缘起与动因
    1.1 践行全面抗战路线与八路军立足、发展的必然要求
        1.1.1 中国走向全面抗战与红军改编出征
        1.1.2 全面的全民族抗战:中共与八路军的抗战路线
        1.1.3 华北民众对中共军队的既存认知及其影响
    1.2 应对多方对八路军诋毁、造谣或质疑的客观要求
        1.2.1 国民党的舆论诋毁与造谣
        1.2.2 日伪的舆论攻击与造谣
        1.2.3 民间舆论的误解与质疑
第2章 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定位
    2.1 政治形象定位
        2.1.1 党领导的军队
        2.1.2 人民的军队
    2.2 作风纪律形象定位
        2.2.1 作风优良
        2.2.2 纪律严明
    2.3 军事形象定位
        2.3.1 敌我军事实力的审度
        2.3.2 游击战争:灵活的战略战术与从战略支队到起决定作用
第3章 夯实形象根本:积极作战、加强军队建设与维护国共合作
    3.1 领导八路军积极对日作战
        3.1.1 配合友军作战与展开战略部署
        3.1.2 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与创建根据地
        3.1.3 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主力
        3.1.4 在严重困难中坚持敌后抗战
        3.1.5 反攻与夺取抗战胜利
    3.2 加强军队建设
        3.2.1 八路军的思想政治建设
        3.2.2 八路军的作风纪律建设
        3.2.3 开展整军运动与八路军的正规化建设
    3.3 积极维护国共合作
        3.3.1 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与中共对国共合作的维护
        3.3.2 国民党计划闪击延安与中共对国共合作的再次维护
第4章 多样“发声”与“展示”:积极宣传八路军
    4.1 文字宣传
        4.1.1 党报党刊的出版、发行
        4.1.2 标语口号的运用
    4.2 语音宣传
        4.2.1 讲与说:讲话、演讲等口头宣传
        4.2.2 广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与军事宣传
    4.3 形象宣传
        4.3.1 歌、剧的创作及其表演
        4.3.2 图画:年画、壁画等宣传画的运用
        4.3.3 图像:电影、照片的拍摄与传播
第5章 人际宣传的典范运用:“他者”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1 1937-1939 年外国记者和观察家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2 1940年陈嘉庚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3 1944年中外记者参观团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4 美军延安观察组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5 国民党将领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第6章 来自“他者”的肯定:八路军形象的成功塑造
    6.1 根据地民众言说中的八路军
        6.1.1 军事形象:能打、有办法、不怕死
        6.1.2 政治、作风纪律形象:纪律严明、军民一家亲
    6.2 日伪言说中的八路军
        6.2.1 军事形象:登峰造极的游击战
        6.2.2 政治形象:最坚决的抵抗者、政治信仰坚定
        6.2.3 作风纪律形象:纪律极严、军民协力
    6.3 外国记者和观察者言说中的八路军
        6.3.1 军事形象:发展了有效的战斗模式
        6.3.2 政治形象:坚定的抗战者、真诚的合作者
        6.3.3 作风纪律形象:纪律严明、军民团结、艰苦奋斗
    6.4 国统区舆论对八路军的真实言说
        6.4.1 政治、军事形象:积极抗战、乐于同国民党合作
        6.4.2 作风纪律形象:官兵一致、纪律严明、军民关系融洽
第7章 中共形塑八路军的历史影响
    7.1 获得根据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
        7.1.1 参军
        7.1.2 支前、拥军、劳军
        7.1.3 掩护、救护八路军
        7.1.4 收集、传递情报,掩护物资
    7.2 扩大影响与获得国内外社会各界支持
        7.2.1 中外记者和观察家对中共、八路军的宣传与支持
        7.2.2 少数国民党将领对中共和八路军的协助
    7.3 回击质疑与抗战“中流砥柱”地位话语之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淮海战役河南省支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一 关于淮海战役河南人民支前的研究史料
        二 关于淮海战役河南人民支前的相关论文
        三 总结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比较研究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一 创新点
        二 难点
第一章 淮海战役中的河南支前机构
    第一节 支前机构的开始阶段
    第二节 支前机构的扩大阶段
    第三节 支前机构的全面发展阶段
第二章 淮海战役中的河南后勤动员
    第一节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的作用
    第二节 河南各解放区的后勤动员工作
        一 豫皖苏区
        二 豫西区
        三 冀鲁豫区
第三章 淮海战役中的河南人民支前
    第一节 保障交通运输和粮草供应
        一 保障交通运输
        二 筹粮方法及运送方式
        三 粮草供应
    第二节 参军参战
        一 组织领导工作
        二 参军工作
        三 人民群众踊跃参军
    第三节 转运和护理伤员
第四章 淮海战役河南人民支前的特点
    第一节 支前工作战略化
    第二节 支前力量全民化
    第三节 支前作用巨大化
第五章 淮海战役河南人民支前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党的组织领导是河南人民踊跃支前的重要保证
    第二节 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河南人民踊跃支前的重要举措
    第三节 坚持群众路线是河南人民踊跃支前的基础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创新点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阐述和理论依据
    2.1 立德树人的内涵及理论渊源
        2.1.1 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
        2.1.2 立德树人的理论渊源
    2.2 “三全育人”的内涵及提出过程
        2.2.1 “三全育人”的深刻内涵
        2.2.2 “三全育人”的提出过程
    2.3 相关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2.3.2 思想政治教育协调控制理论
        2.3.3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
    2.4 立德树人与“三全育人”的逻辑关系
        2.4.1 立德树人是“三全育人”的思想统领
        2.4.2 立德树人是“三全育人”的价值追求
        2.4.3 “三全育人”是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2.4.4 “三全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的特征及历史成就
    3.1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的特征
        3.1.1 主导性
        3.1.2 整体性
        3.1.3 全程性
        3.1.4 全面性
    3.2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的历史成就
        3.2.1 理论内涵不断明确
        3.2.2 工作实效不断增强
        3.2.3 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现状调查分析
    4.1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现状调查
        4.1.1 问卷调查目的
        4.1.2 问卷调查内容
        4.1.3 问卷调查对象
    4.2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认识现状分析
        4.2.1 教师对立德树人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
        4.2.2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对“三全育人”的认识存在差异性
    4.3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全员育人的合力构建现状分析
        4.3.1 师德师风有待进一步加强
        4.3.2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4.3.3 后勤服务人员育人意识不够
        4.3.4 家庭成员参与度不高
        4.3.5 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不足
    4.4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全过程育人的各阶段衔接现状分析
        4.4.1 入学前后立德树人工作衔接不够
        4.4.2 在校期间立德树人工作融合度不够
        4.4.3 毕业前后立德树人工作衔接不够
    4.5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全方位育人的多方联动现状分析
        4.5.1 第一课堂立德树人形式较为单一
        4.5.2 第二课堂立德树人平台受到局限
        4.5.3 第三课堂立德树人空间开发不够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实施路径
    5.1 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5.1.1 坚持党的领导,提高立德树人重要性认识
        5.1.2 党委统筹协调,做好“三全育人”顶层设计
    5.2 全员参与,形成高校立德树人育人主体合力
        5.2.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保证育人主体以身作则
        5.2.2 提高辅导员队伍水平,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工作
        5.2.3 提升非教学人员素质,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功能
        5.2.4 传承优良家风,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5.2.5 强化学生主体自觉,保证立德树人双向互动
    5.3 全程跟进,加强高校立德树人各阶段有序衔接
        5.3.1 推动入校前后立德树人工作衔接
        5.3.2 确保在校期间立德树人各阶段有效衔接
        5.3.3 加强离校后立德树人工作衔接
    5.4 全方位展开,助推高校立德树人多方联动
        5.4.1 加强第一课堂,筑牢立德树人主阵地
        5.4.2 开辟第二课堂,建立立德树人大平台
        5.4.3 拓展第三课堂,开拓立德树人新空间
    5.5 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
        5.5.1 立德树人工作必须以民族文化传统为底色
        5.5.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立德树人的重要维度
        5.5.3 意识形态工作是成熟政党必须掌握的政治优势
    本章小结
结论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7)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研究
        (二)杨德广高等教育理念和管理实践的研究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二、访谈设计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三章 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产生的背景
    一、杨德广生平经历对其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影响
        (一)杨德广的学生时代
        (二)杨德广的工作阶段
    二、国内外教育家的影响
第四章 杨德广宏观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
    一、办学体制改革理念
        (一)建立一主多元所有制的改革理念
        (二)国家调控、高校自主、市场引导的领导体制改革理念
    二、高等教育市场理念
第五章 杨德广高等学校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
    一、高校内部体制管理理念
        (一)职权观念
        1.校长在党委领导下工作
        2.校长要树立服务观念
        3.校长要充分调动整个管理层的积极性
        (二)科学管理观念
        1.管理学校需要运用管理学知识
        2.决策要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3.管理者必须充分发扬民主
        (三)管理者素质观
        1.有能力、精力、魄力、效力
        2.关注小事细节
        3.眼光好、视野高
    二、高校教学管理理念
        (一)建立奖学金制,激发学生积极性
        (二)我国的学分制需要有中国特色
        (三)奖励与淘汰并存的学籍管理理念
        (四)高等学校整体教育理念
        1.素质教育
        2.创新教育
        3.充实教育
        4.因材施教
        (五)根据时代发展更新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教学改革
    三、高校人事管理理念
        (一)促进师资流动,加强教师考核
        (二)重视教师发展,不滥用人才
        (三)提高教师地位,尊重、激励教师
        (四)打破“近亲繁殖”,确保教师来源多样化
    四、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理念
        (一)高校德育观
        1.从“三育并举”到“德育为先”
        2.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二)学以致用、优才优用的高校毕业生分配改革理念
    五、高校后勤管理理念
        (一)高校后勤必须社会化
        (二)重视校园环境建设
第六章 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的总结
    一、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的特点
    二、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的贡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现状
        1.3.2 国外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现状
        1.3.3 综合评述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标准理论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高校后勤的概念
        2.1.2 服务育人的概念
        2.1.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基本概念
        2.1.4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的概念
    2.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体系相关基础理论
        2.2.1 共同体理论
        2.2.2 诺丁斯关怀理论
第3章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育人效果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3.2 育人效果评价体系的要素选取
        3.2.1 评价指标的提取
        3.2.2 要素的筛选
    3.3 结果
        3.3.1 评分专家的选取
        3.3.2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3.3.3 评分专家的权威程度、协调系数
        3.3.4 第一轮专家问卷分值结果
        3.3.5 评价指标体系修改情况
        3.3.6 第二轮专家问卷分值结果
    3.4 信度效度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1 研究方法
    4.2 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过程与结果
    4.3 小结
第5章 对H大学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5.1 方法和步骤
    5.2 综合评判
        5.2.1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结果
        5.2.2 各个维度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5.2.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计算结果
    5.3 小结
第6章 H大学后勤服务育人效果问题分析及优化建议
    6.1 H大学后勤服务育人效果提升工作存在的问题
        6.1.1 政策措施不健全,学生参与服务育人不积极
        6.1.2 育人资源挖掘与培养力度不够
        6.1.3 服务人员的育人意识较弱
    6.2 H大学后勤服务育人效果优化建议
        6.2.1 完善学风建设过程
        6.2.2 提升育人资源培育
        6.2.3 加大素质教育力度
        6.2.4 增强师生互动质量
        6.2.5 提高师生满意度水平
        6.2.6 注重专项荣誉考核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第一轮Delphi专家问卷咨询表
附录B 第二轮Delphi专家问卷咨询表
附录C 第三轮Delphi专家问卷咨询表
附录D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测评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中小学后勤工作育人功能发挥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访谈法
第2章 中小学后勤工作发挥育人功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 中小学后勤工作主要内容及其育人属性
    2.2 中小学后勤工作发挥育人功能的必要性
        2.2.1 后勤育人是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2.2 后勤的广泛性和渗透性为育人提供必要平台
        2.2.3 后勤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的必要角色
        2.2.4 后勤是提升中小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必要渠道
    2.3 中小学后勤工作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性
        2.3.1 后勤工作实操性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劳动意识及劳动技能
        2.3.2 后勤人员的行事作风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精神和职业素质
        2.3.3 后勤环境的勃勃生机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心态和良好品格
        2.3.4 后勤制度的严格执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及自控能力
第3章 中小学后勤工作发挥育人功能现状调查
    3.1 调查实施
        3.1.1 调查工具编制
        3.1.2 调查方式
    3.2 调查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3.2.1 当前学校后勤工作育人效果不够明显
        3.2.2 后勤人员综合素质及其能力参差不齐
        3.2.3 后勤工作发挥育人功能认同度不一致
        3.2.4 后勤对劳动教育和安全教育监管不强
第4章 影响当前中小学后勤工作育人功能发挥的原因
    4.1 后勤育人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学校实践未完全落实到位
    4.2 后勤人员育人责任感待加强,不利于育人功能充分发挥
    4.3 后勤育人评价体系有待健全,后勤管理还未实现精细化
    4.4 后勤工作亟需彰显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监督力度须强化
    4.5 后勤工作立德树人渗透不强,校内育人资源共享待加强
第5章 中小学后勤工作发挥育人功能的对策
    5.1 更新育人理念,重新定位后勤育人功能
        5.1.1 全员树立后勤育人理念
        5.1.2 完善后勤育人工作规划
    5.2 强化后勤队伍,提升育人责任和使命感
        5.2.1 加强自身责任和使命感
        5.2.2 突出发挥自身技能优势
    5.3 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后勤育人评价体系
        5.3.1 创新后勤服务管理方式
        5.3.2 科学建设育人评价体系
    5.4 完善保障机制,强化安全教育监管力度
        5.4.1 完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5.4.2 强化安全教育监管力度
    5.5 加强部门协同,搭建育人功能发挥桥梁
        5.5.1 借助后勤管理渗透德育
        5.5.2 优质后勤服务渗透德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10)高校后勤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山西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概述
    2.1 基本概念概述
        2.1.1 高校后勤青年职工
        2.1.2 思想政治教育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需要层次理论
第三章 高校后勤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3.1 高校后勤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
        3.1.1 后勤组织建设良好
        3.1.2 教育内容紧贴实际
        3.1.3 教育形式丰富多样
        3.1.4 教育载体发挥作用
    3.2 高校后勤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3.2.1 教育内容整合不全面
        3.2.2 管理载体运用不合理
        3.2.3 教育环境建设不完善
第四章 高校后勤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4.1 宏观环境的影响
        4.1.1 社会发展状况与社会群体认知的影响
        4.1.2 国家对高校后勤政策落实情况的影响
        4.1.3 高校后勤工作与社会服务行业差异影响
    4.2 高校后勤工作影响
        4.2.1 规章制度建设不完善的影响
        4.2.2 成长体系建设不健全的影响
        4.2.3 后勤文化建设不到位的影响
    4.3 青年职工本身差异性影响
        4.3.1 青年职工需要层次化的影响
        4.3.2 青年职工类别多样化的影响
第五章 加强高校后勤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5.1 发挥宏观环境积极作用
        5.1.1 立足社会大环境的发展优势
        5.1.2 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正面引导
        5.1.3 注重国家政策的引导与落实
        5.1.4 发挥高校后勤工作的优势
    5.2 完善后勤规章制度与文化建设
        5.2.1 积极改进后勤规章制度
        5.2.2 完善青年职工成长体系
        5.2.3 建设积极向上后勤文化
        5.2.4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
    5.3 青年职工加强自我教育
        5.3.1 正确认识后勤工作
        5.3.2 树立正确价值追求
        5.3.3 积极面对工作挑战
        5.3.4 加强自我全面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正确认识后勤工作地位 大力加强后勤队伍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解放战争时期苏北支前运动研究[D]. 张雅倩.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及实践研究 ——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D]. 刘兵.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研究[D]. 徐蕊.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4]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D]. 柏晓斐. 湘潭大学, 2020(12)
  • [5]淮海战役河南省支前研究[D]. 张伟杰. 郑州大学, 2020(04)
  • [6]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路径研究[D]. 苟建强.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2)
  • [7]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研究[D]. 梅是菲.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王一惠.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中小学后勤工作育人功能发挥现状及对策研究[D]. 费洪燕. 湖南理工学院, 2019(01)
  • [10]高校后勤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山西某高校为例[D]. 张娇倩.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9)

标签:;  ;  ;  

正确认识物流工作状况,大力加强物流队伍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