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极电机的电磁转矩分析

隐极电机的电磁转矩分析

一、隐极电机电磁转矩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帽顺[1](2020)在《高速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子优化设计及电磁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高速永磁电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其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子作为电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转子进行优化设计可以提高电机的工作效率,降低电机的振动与噪声,但同时也会对转子的机械强度及电机的电磁特性产生影响。本文在此背景下以高速永磁同步电机为研究对象,在考虑转子机械强度的情况下对转子参数进行优化设计,降低电机损耗以及电机的齿槽转矩,并在最后详细分析了优化后电机的电磁特性。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高速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结构设计及优化。本文以永磁同步电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高速永磁电机进行定、转子结构设计,分析了不同转子结构各自的优缺点,确定了电机定子、转子结构及尺寸参数。其中对转子护套进行优化设计,在考虑转子应力及涡流损耗的情况下选取合适的护套厚度。2)转子磁极参数的优化设计。主要是通过优化转子磁极参数降低电机的齿槽转矩,利用ANSYS Maxwell对不同转子磁极参数下的齿槽转矩进行了研究;但是改变转子磁极参数对转子的机械应力会产生影响,因此在ANSYS Workbench中对不同转子磁极参数下的转子机械应力进行了分析;并在满足转子强度的情况下选择最优的转子磁极参数。最后对转子进行了基本的动力学特性分析,通过有限元软件研究了所设计转子整体的模态响应及临界转速。3)高速永磁同步电机电磁特性的分析。对电机分别在空载及负载时的电磁性能进行了仿真模拟,分别分析了电机空载时磁力线及磁通密度的分布,气隙磁密及反电势的大小及波形;电机负载时的磁通密度和三相电流以及转矩的大小。之后建立了气隙磁密及电磁转矩的理论分析模型,在有限元软件中对不同转子磁极参数下的气隙磁密及电磁转矩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分别讨论了转子磁极参数对它们的影响。4)高速永磁同步电机的性能实验测试。对功率4kw,转速60000r/min的样机齿槽转矩、反电势进行了测试,并与有限元仿真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较为一致,验证了文中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董玉昆[2](2020)在《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模块化对等控制》文中认为无人飞行器对电机的驱动提出了很高的安全可靠性要求,采用具有冗余容错结构的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是一个有效的保障手段。但是随着相数增加,双绕组电机的控制策略比三相电机更复杂,对双绕组电机的可靠控制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由于位置传感器易受外界干扰,因此对全速度范围内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进行研究,以提高电机的可靠运行能力。本文采用的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定子绕组由两套中性点相互独立的三相绕组组合而成,两套绕组在设计时具有良好的磁隔离效果,则双绕组电机可以等效为两台三相单元电机并联。因此本文提出以三相绕组为单元的模块化对等控制策略,每台单元电机均配备独立的控制器,构成控制器和电机绕组双冗余的控制结构。针对单元电机的独立控制和并联协同运行问题展开研究,实现双绕组电机的转速调节和功率分配。在单元电机矢量控制的基础上,研究模型参考自适应和I/F控制相结合的复合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模型参考自适应方法可以在中高速阶段提供较准确的转子位置信息,在带载运行时的稳态和动态性能比较好。I/F控制方法在低速轻载情况下具有稳定运行能力。通过对两种方法下的控制变量进行分析,在切换时转子位置由虚拟角度切换为模型参考自适应法估算的实际角度,控制模式由电流单闭环切换到转速电流双闭环。切换过程比较平稳,没有出现电流、转速的振荡。最终通过实验,验证所研究的复合方法能够实现电机的全速范围无位置传感器控制。为了解决两套控制模块协同工作的问题,采用基于转速下垂控制的对等控制策略,实现对单元电机输出功率的分配。针对转速下垂控制带来的实际转速值跌落和功率分配精度低的问题,加入二次调节方法进行优化,平均转速调节器提高转速控制精度,平均电流调节器提高功率分配精度。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策略可以实现两台单元电机协同运行,完成速度调节和功率分配。在二次调节中,平均转速调节器和平均电流调节器的加入对下垂曲线进行了调节。通过分析下垂系数和通讯延迟对系统主导极点位置的影响,对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同时为控制参数的选取提供了指导作用。

龙宇航[3](2020)在《多旋翼油动力无人机用起/发电机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多旋翼油动力无人机动力系统由汽油发电机、起动电机、螺旋桨、机载电池、减速器组成,机载电池容量有限,缺乏电力补给单元,限制了无人机续航时间。用起/发电机替代起动电机,一机两用,提供电力源,同时多机发电可为用电性负载提供电力源。起/发电机是多旋翼油动力无人机动力系统中的核心,其电磁性能影响着起动/发电系统的运行。对于无人机用起/发电机来说,电动工况下需要在短时间内提供足够大的输出转矩拖动发动机点火,发电工况下应满足负载两端的输入功率和输入电压,同时还需要实现体积小、重量轻、散热好以满足无人机的实际载重要求和环境温度要求。而永磁同步电机凭借其体积小、质量轻、损耗小、效率高、机械结构简单的特点,十分宜于在无人机电机领域的应用。本文对多旋翼油动力无人机用起/发电机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结合多旋翼油动力无人机的结构形式及动力系统运行特点,提出电机的运行特性曲线及主要电磁性能。针对永磁同步电机从电机原理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通过改变定转子结构参数、分析极槽配合选取以及永磁体尺寸选取等方式提高了电机过载能力,并且最终确定了42极36槽分数槽集中绕组结构;对电机材料的选取以满足多旋翼无人机运行环境条件;针对电机的轻量化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法。其次,分析了不同时刻、不同电流大小下永磁体退磁区域的变化规律,比较了单元电机中所有永磁体不同位置的工作点磁密值。基于研究的永磁体退磁现象,提出一种新型不对称磁极结构,并对磁极结构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与原磁极结构相比,新型磁极结构在输出转矩满足的情况下,提高了磁极的抗去磁能力。最后,利用有限元法对起/发电机在电动和发电工况下的电磁性能进行了仿真验证分析。针对电机在短时高过载状态下运行可能造成电机局部温升过高的现象,对电机的瞬态温升进行了仿真,并与实际情况进行了比较;在发电工况下,搭建了三相桥式不控整流电路以及降压斩波电路,使得电机输出结果满足系统发电要求。

付明慧[4](2020)在《基于混合多模型设计的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永磁同步电机因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高效率、以及结构紧凑等优势而在多个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高转速永磁同步电机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不仅可以提升电机的应用范围,而且可以提升其功率密度。但高转速将导致电机的反电动势升高,甚至超过逆变器允许的电压极限。因此,研究永磁同步电机的弱磁控制策略,在电压极限范围内提升电机的转速范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传统的永磁同步电机需要在电机转轴末端安装位置传感器,对转子的转速和位置进行采样,以完成电机的闭环控制。但位置传感器的采用一方面增加了电机的成本和体积空间,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增加了潜在的故障几率。而且在一些特定情形下要求电机在没有位置传感器的情况下也能正常运行,以满足实际需求。本文针对上述两个永磁同步电机的应用问题,主要研究了的弱磁扩速控制策略和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在弱磁控制部分,完成了改进的变交轴单电流弱磁控制模型的建模和仿真。在无位置传感器控制部分,完成了对脉振高频注入法和改进的滑模观测器控制策略的建模和仿真。具体来说,本文包括了以下内容:1、进行了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建模,研究了坐标变换原理,电压前馈解耦以及SVPWM的原理,并搭建了永磁同步电机的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2、研究了永磁同步电机MTPA控制和弱磁控制的原理及数学模型,对比分析了三种传统的弱磁控制方法及其优缺点。针对传统的定交轴电压单电流控制策略,提出了改进的变交轴电压单电流控制策略,并进行了仿真验证。3、研究了永磁同步电机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重点分析了低速域和高速域不同控制算法的原理和特点。为了实现全速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本文取长补短,提出了低速域采用脉振高频注入法和在高速域采用滑模观测器法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策略。针对高速域中滑模观测器控制方法固有的高频抖振问题,提出了采用Sigmoid函数来抑制抖振问题。针对传统反正切函数转子位置提取带来的相位延迟和误差问题,提出了基于锁相环技术的位置信号提取方法。为了实现在全速度段内两种算法的平滑过渡,本文提出了采用加权函数来解决速度过渡区域的控制策略切换的问题。最后对实验平台中永磁同步电机控制软件和硬件系统进行了介绍。对变交轴电压单电流弱磁控制策略,本文基于TI的TMS320F28062DSP控制芯片在一台30k W永磁同步电机上进行了实验验证,分别进行了带载运行实验和空载运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引入的变交轴电压单电流弱磁控制控制策略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性能和带载运行能力,能满足实际应用需要。

朱晓锋[5](2020)在《磁通反向永磁电机分析、设计与优化》文中提出磁通反向永磁电机(Flux-Reversal Permanent Magnet Machine,简称FRPM电机)属于定子永磁型无刷电机的范畴,其永磁体位于定子齿表面,转子为简单凸极铁心,既无永磁体又无绕组,定子采用集中式电枢绕组,在一些特殊场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围绕FRPM电机的工作原理、拓扑衍变、极槽配合、数学模型、控制方法等方面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对于该电机的基础理论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特别是空载与带载情况下的磁动势解析表达式、精确电感模型、齿槽转矩及其抑制、单边磁拉力及其抑制、本体设计与优化等方面。本文围绕上述不足开展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研究FRPM电机绕组分极分相规律,从理论上解释FRPM电机绕组互补性,并分别推导其分布系数和节距系数。基于磁势-磁导模型,从磁场调制角度分析FRPM电机工作原理,推导该电机空载感应电势的解析模型,并提出优化方法。2.建立FRPM电机绕组磁动势解析模型,探索充磁方式、绕组层数、绕组节距和转子极对数与磁动势分布之间的规律,分析磁动势谐波特性,阐明磁动势谐波、绕组结构和电枢电流对损耗的影响机理。3.建立FRPM电机绕组静态电感解析模型,包括主磁路电感、槽漏感和端部漏感,并研究转子极数对电感的影响规律,进而解释FRPM电机凸极效应弱的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能够抑制容错型FRPM电机绕组互感的拓扑结构。4.基于磁势-磁导法和叠加法分别推导FRPM电机齿槽转矩和单边磁拉力的解析模型。提出不对称磁导、不对称永磁磁动势、转子齿偏移、定子齿偏移等齿槽转矩抑制措施及其组合方法,将所提出的齿槽转矩抑制方法推广至其它定子永磁型无刷电机;研究极槽配合、绕组层数、充磁方式和电枢电流对单边磁拉力的影响规律,提出有效抑制单边磁拉力的设计方法。5.推导FRPM电机功率尺寸方程,提出综合考虑空载感应电势波形、齿槽转矩、转矩特性和容错能力等性能的极槽配合选取原则,分析定子铁心、转子铁心、永磁体、绕组匝数及线径等关键尺寸参数的选取范围,进而给出该类电机的通用设计方法。6.综合对比FRPM电机与传统转子表贴式永磁电机的优劣,加工制造6/8、12/10、12/11和12/14等不同结构样机,搭建测试平台,进行空载感应电势、静态电感、过载能力、弱磁能力、齿槽转矩等电磁性能测试,以验证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的正确性。

耿畅[6](2020)在《基于三次谐波空间高频方波注入的五相永磁电机无传感器控制》文中指出内嵌式永磁同步电机(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IPMSM)凭借转矩密度大、调速范围广、功率密度高等优势,在电动汽车等应用领域得到推广。同传统三相电机相比,多相电机在驱动控制系统方面具有更优越的转矩性能和容错性能。但是,机械式位置传感器的使用会使得控制系统的成本增加、可靠性降低。因此,采用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式势在必行。本文以一台五相内嵌式永磁同步电机作为研究对象,并考虑到传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算法存在的缺陷,设计了一种基于三次谐波空间高频方波注入的五相永磁电机无传感器控制方法。在完成电机控制系统无位置传感器运行的同时,有效改善了转子位置的估计精度,同时降低了转矩脉动。本文主要研究共包括以下部分:(1)概述了五相内嵌式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在静止参考坐标系以及同步旋转坐标系下详细阐述了该电机的数学模型。同时,对于五相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策略进行了介绍,为引入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奠定基础。(2)根据传统的高频信号注入法,对于普遍应用于五相电机基波空间的低速无位置控制算法进行说明,包括旋转高频正弦信号注入法和脉振高频正弦信号注入法,并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和公式推导。同时,指出了这两种传统的控制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以及存在的缺陷。(3)提出基于三次谐波空间高频方波注入的五相永磁电机无传感器控制策略。将脉振高频方波电压信号注入到电机的三次谐波空间,并利用静止坐标系下的高频电流进行转子位置估计。该方法综合了旋转注入法和脉振注入法的优势,简化了系统结构。此外,该方法在信号处理过程中去除了低通滤波器,使得系统的动态性能和位置估计精度得到很大提升,并降低了输出转矩的脉动。最后,通过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算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4)以一台五相内嵌式永磁同步电机作为被控对象,基于dSPACE搭建其驱动控制系统的实验测试平台,并对驱动系统分别进行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的设计与调试。最后在该平台上开展实验,验证了本次研究所提出的高频方波电压注入(High Frequency Square-wave Voltage Injection,HF-SVI)算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毕亮亮[7](2020)在《永磁同步电动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对钕铁硼、铝镍钴等永磁材料的研究了解不断深入以及价格的下降,永磁同步电机以其能量转化效率高、体积小、能量密度大、静音效果好、调速性能好的优点。越来越被广泛的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推进、电动汽车牵引等生产生活、军事国防的各个领域之中。在使用永磁同步电机的各个领域中,大都对其调速和精确控制有着很高的要求。为了获得对电机更好的控制效果就需要对电机控制系统闭环,而实现闭环就需要对永磁同步电机运行时转子位置和转速进行获取,传统的方式是通过在电机中加装位置和转速传感器的方式实现,但传感器也会限制电机在某些运行场景之中的使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扩大永磁同步电机适用范围,本文对其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案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永磁体在转子上固定方法的不同,对永磁同步电机进行分类。对坐标变换理论和控制理论进行介绍以及对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控制策略进行分析介绍;其次,根据永磁同步电机结构建立其在ABC坐标轴系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坐标变换原理得到其在d-q轴系下的模型,结合控制理论建立矢量控制系统模型,并利用Simulink建立控制系统仿真模型验证其控制效果;然后,分别根据永磁同步电机低速时和高速时的性能分别建立不同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其中,在低速时选用高频方波注入法,在本文中采用傅里叶分解的方法将离散的方波信号转化为连续的正弦基波与各奇次谐波叠加的形式,利用滤波器获得基波对应的电流响应后利用连续信号处理方式进行处理降低了采样频率与计算量;中高速时采用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法,并根据本文中di=0的控制策略对控制方法进行简化,并将两种控制方法有机相结合建立全速度范围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建立控制方法的仿真模型验证控制系统的可行性,与理论预期相符。最后,设计并建立硬件实验平台,编写控制代码,对控制系统的可行性进行实际检验,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王轶昆[8](2019)在《永磁同步电机全速度无传感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因其具备功率密度大、响应快、控制性能优越等一系列的优点,近年来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本文所采用的控制策略为矢量控制策略。传统的矢量控制需要通过位置传感器获取相应的位置信息从而完成闭环控制,然而,由于传统的位置传感器具有成本高,可靠性差等一系列的缺点,因此,利用电流电压信号来估测电机转子位置角的方法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对无传感器控制方法比较之后,设计了 I/f流频比开环启动与基于干扰观测器相结合的全速度范围内的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的控制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在矢量控制策略的基础之上研究了两种永磁同步电机初始位置定位的方法—预定位法,设计了该种方法的控制模型,并运用Matlab仿真验证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在初始位置确定后,提出了基于I/f开环启动策略,运用Matlab仿真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准确性。最后,当电机在零低速范围内启动成功后,提出了平滑切换至中高速闭环控制的方法。2.在中高速范围内的无传感器控制当中,提出了基于干扰观测器估测扩展反电动势的无传感器控制方法。本文分别介绍了基于隐极机和凸极机的干扰观测器,推理出干扰观测器的方程。在运用干扰观测器估测了扩展反电动势之后,设计了适用于隐极机的PLL锁相环速度估测器以及适用于凸极机的自适应速度估测器。最后,运用Matlab仿真在恒转矩工况,转矩突变工况下进行仿真。3.对在隐极机和凸极机下影响估测角度的非理想因素进行推理,根据干扰观测器极点配置的相关推导可以推导出影响位置估测的因素——观测器增益、转速、定子电阻以及电感,并且推导出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位置估测的具体的影响。并用Matlab仿真平台运用前面验证过的控制模型进行探究,得出相应的结论。4.运用永磁同步电机硬件实验平台对前面所推导的无传感器模型在不同负载的情况下分别进行验证,并且探究在不同负载的情况下两种模型位置角误差的变化。同时,也对于观测器增益。转速。定子电阻以及电感等非理想因素对于位置估测的影响进行实验探究,验证前面得到的结论。

王萱[9](2019)在《永磁同步电机全转速范围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以其体积小、功率密度大和效率高等优势,在电气传动和伺服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PMSM无位置传感器算法主要划分为两类,一类适用于零低速,依靠电机的凸极特性来实现;另一类适用于中、高速,依靠电机的基频模型来实现。但受各自机理的限制,每种单一无位置算法很难满足电机从静止到额定转速的运行需求。因此,本文设计了脉振高频电压注入法与滑模观测器法相结合的复合算法,以实现PMSM额定转速内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在id=0的控制策略基础上,研究滑模观测器法用于PMSM的中、高速运行。针对传统滑模观测器存在的抖振和低速问题,设计了自适应反馈增益滑模观测器,通过将估计反电动势的反馈值引入电流观测方程,并合理设计自适应率,使滑模观测器的等效控制量不再受转速影响,而等于转子永磁体磁链和所选控制参数的比值。通过选取合适的控制参数,可以获得更好的低速性能,同时也方便了滑模增益系数的设计,避免增益系数取值过大带来低速抖振严重的问题,并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改进方法的有效性。针对滑模观测器法在零低速时会失效的问题,研究了脉振高频电压注入法以实现电机零速起动至低速运行。分析了传统脉振高频电压注入法存在的问题,分别对滤波环节、载波信号恢复环节进行了改进。为了补偿数字控制系统固有延迟造成的估计角度误差,采取一种基于电流预测法的补偿措施。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预测电流控制方法对角度补偿的有效性。复合算法的关键在于选定转速切换区间并采取合适的切换方法。对切换区间的选取依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获得最佳的转速切换区间。采用加权算法计算切换区间的位置和速度,避免了两种算法过渡时出现位置和转速跳变的情况。最终通过实验,验证所研究的复合算法能够实现PMSM由静止至额定转速的全速范围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王琼[10](2019)在《纯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纯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成熟与稳定,永磁同步电机以功率因数可调、转矩密度大等优势在近几年纯电动汽车市场配套量占比越来越高。由于电动汽车行驶工况复杂多变,暴露于外部用于检测驱动电机转子信息的机械传感器容易损坏,一旦失效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安全事故。为了提高电动汽车驱动系统整体可靠性与功能安全性,本文设计了一整套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算法,使得电动汽车在位置传感器发生故障时能软件在线估算转子信息,实现电动汽车在全速度范围内的准确、安全、可靠运行。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采用基于电机反电动势的滑模观测器法对电动汽车用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进行转子信息的估算。根据传统滑模观测器的基本原理,将开关函数替换为sigmoid函数对其进行改进。针对滑模观测器得到的估算反电动势,分析了基于反正切函数和锁相环的两种位置观测器,并进行了定子电阻在线参数辨识。根据解析计算出的最优电流环转速环PI参数整定值搭建矢量控制系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基于锁相环的改进滑模观测器使得系统抖振更小,动静态性能更好。由于电机反电动势在零速和低速时信噪比较小,基于反电动势的滑模观测器法仅在电动汽车高速运行时能准确估计电机转子速度位置信息,在零速和低速下并不适用。因此在零速时,基于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无凸极性和对启动平顺性的要求,根据非线性磁饱和效应采用脉冲电压注入法对其进行初始位置检测。在低速时,研究了开环I/F法和闭环I/F法的控制原理,仿真结果表明闭环I/F法在加快系统速度收敛进程、减小系统回稳时间上更有优势。在电动汽车全速度范围内,不同控制方法之间的直接切换会导致系统出现较大脉动,因此本文提出了分段式电流减小率法和预置切换法来实现低速与高速控制方法之间的平滑过渡,通过系统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且仿真结果表明上述两种方法与低速闭环I/F法、高速滑模观测器法相结合能在全速度范围内对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进行有效控制,具有快速的转速转矩响应能力和较好的动静态性能。为电动汽车性能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二、隐极电机电磁转矩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隐极电机电磁转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子优化设计及电磁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高速永磁电机同步电机转子结构设计与优化
    2.1 引言
    2.2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性能要求
    2.3 定子结构设计
    2.4 转子结构设计
    2.5 转子护套的优化设计
    2.6 转子初步设计结果
    2.7 本章小结
3 转子磁极参数的优化设计
    3.1 引言
    3.2 齿槽转矩产生原理与研究方法
    3.3 磁极参数对齿槽转矩的影响分析
    3.4 磁极参数对转子机械应力的影响分析
    3.5 转子动力学特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电磁特性的分析
    4.1 电磁场的基本理论
    4.2 永磁同步电机的建模与有限元分析
    4.3 磁极参数对气隙磁密的影响分析
    4.4 磁极参数对转矩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样机性能的实验测试
    5.1 引言
    5.2 实测平台及主要设备参数的介绍
    5.3 电机主要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模块化对等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多相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1 多相电机的发展现状
        1.2.2 多相电机基本控制方法
        1.2.3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
        1.2.4 多相电机分组控制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
    2.1 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2.1.1 电机结构
        2.1.2 基本数学模型
    2.2 单元PMSM的矢量控制
    2.3 仿真分析
    2.4 实验验证
        2.4.1 实验平台架构
        2.4.2 实验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永磁同步电机全速范围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3.1 基于MRAS法的中高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3.1.1 MRAS基本原理
        3.1.2 MRAS观测器的设计
        3.1.3 仿真分析
    3.2 基于I/F控制法的低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3.2.1 I/F控制基本原理
        3.2.2 参数分析
    3.3 复合控制切换策略
    3.4 实验验证
        3.4.1 中高速实验
        3.4.2 低速实验
        3.4.3 切换实验
    3.5 本章小结
4 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模块化对等控制
    4.1 功率分配对等控制策略
        4.1.1 功率分配原则
        4.1.2 基于转速下垂控制的功率分配策略
        4.1.3 仿真分析
    4.2 二次调节控制策略
        4.2.1 平均转速调节器和平均电流调节器
        4.2.2 仿真分析
    4.3 实验验证
        4.3.1 双绕组PMSM控制实验
        4.3.2 双绕组PMSM功率分配实验
    4.4 本章小结
5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5.1 控制系统建模
    5.2 系统稳定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多旋翼油动力无人机用起/发电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起动/发电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起/发电机研究现状
        1.2.3 起/发电机永磁体退磁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旋翼油动力无人机用起/发电机设计分析
    2.1 永磁起/发电机运行条件及性能要求
    2.2 永磁起/发电机的主要结构尺寸
    2.3 提高电机过载能力方法研究
        2.3.1 永磁同步电机输出功率分析
        2.3.2 永磁同步电机极限输入电流分析
        2.3.3 电磁转矩影响因素分析
        2.3.4 永磁电机极槽配合对电机性能的影响
    2.4 无人机起/发电机电磁设计
        2.4.1 电机每槽导体数的选择
        2.4.2 材料选择
        2.4.3 永磁磁极设计
        2.4.4 电机绕组与槽型设计
        2.4.5 电机轻量化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起/发电机退磁规律研究
    3.1 电机结构及i_d=0控制下数学模型
    3.2 永磁电机的交轴电枢反应对永磁体局部退磁规律的影响研究
        3.2.1 永磁体退磁区域确定及最小工作点计算方法
        3.2.2 永磁体交轴退磁随时空及电流变化分析
        3.2.3 永磁体最大退磁位置的确定
    3.3 新型磁极优化设计
        3.3.1 新型磁极
        3.3.2 优化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永磁起/发电机有限元仿真分析
    4.1 电动工况有限元分析
        4.1.1 起/发电机电动工况空载电磁性能分析
        4.1.2 起/发电机电动工况负载电磁性能分析
        4.1.3 起/发电机电动工况瞬态温升模拟
    4.2 发电工况有限元分析
        4.2.1 起/发电机发电工况空载电磁性能分析
        4.2.2 发电空载工况下电机的振动噪声仿真
        4.2.3 不控整流负载下的发电仿真分析
    4.3 样机空载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混合多模型设计的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算法的发展
        1.2.1 变压变频控制
        1.2.2 矢量控制
        1.2.3 直接转矩控制
        1.2.4 现代智能控制
    1.3 弱磁控制算法的研究现状
    1.4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算法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的建模
    2.1 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分类与运行原理概述
    2.2 坐标变化和矢量解耦控制
        2.2.1 Clerk变换
        2.2.2 Park变换
        2.2.3 前馈解耦控制
    2.3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2.4 电压空间矢量调制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永磁同步电机弱磁控制技术研究
    3.1 弱磁控制研究
        3.1.1 MTPA控制
        3.1.2 弱磁控制
    3.2 传统弱磁控制方法对比分析
        3.2.1 基于电压闭环反馈的超前角弱磁控制
        3.2.2 基于公式的直接计算法弱磁控制
        3.2.3 基于单电流调节器的定交轴电压弱磁控制
        3.2.4 弱磁控制方法的分析对比
    3.3 基于改进的变交轴电压的单电流弱磁控制设计
    3.4 基于MATLAB/SIMULINK模型的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永磁同步电机全速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算法研究
    4.1 低速域及零速脉振高频电压注入法研究
        4.1.1 高频旋转电压注入法
        4.1.2 高频脉振电压注入法
        4.1.3 转子初始位置检测方法研究
    4.2 高速域滑模观测器法
        4.2.1 传统滑模变结构观测器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
        4.2.2 基于Sigmoid函数的改进的滑模观测器
        4.2.3 基于锁相环的转子位置估计
    4.3 全速域混合控制方法研究
    4.4 MATLAB/SIMULINK建模及仿真
        4.4.1 低速区脉振高频注入法仿真验证
        4.4.2 高速区滑模变结构仿真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电机控制系统实验设计
    5.1 实验系统软件设计
        5.1.1 主程序
        5.1.2 中断服务子程序
    5.2 实验系统硬件设计
        5.2.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5.2.2 主控制电路
        5.2.3 主驱动电路
        5.2.4 信号检测电路
        5.2.5 供电电路
    5.3 弱磁控制实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磁通反向永磁电机分析、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
缩写词
第1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转子永磁型无刷电机
        §1.1.2.定子永磁型无刷电机
    §1.2.FRPM电机结构与工作原理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FRPM电机研究现状
        §1.3.2.FRPM电机研究不足
    §1.4.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4.1.主要研究内容
        §1.4.2.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FRPM电机空载感应电势
    §2.1.引言
    §2.2.绕组分相
    §2.3.绕组系数
        §2.3.1.绕组互补性
        §2.3.2.分布系数
        §2.3.3.节距系数
    §2.4.空载感应电势解析模型
        §2.4.1.磁势-磁导模型
        §2.4.2.极间漏磁修正
        §2.4.3.空载感应电势及其谐波分
        §2.4.4.空载感应电势优化
        §2.4.5.转子极数对气隙磁密和空载感应电势的影响
        §2.4.6.基于磁场调制理论的FRPM电机工作原理
    §2.5.实验研究
        §2.5.1.样机
        §2.5.2.实验平台
        §2.5.3.空载感应电势
    §2.6.本章小结
第3章 FRPM电机电枢磁动势
    §3.1.引言
    §3.2.绕组磁动势解析模型
        §3.2.1.单相绕组磁动势
        §3.2.2.三相绕组合成磁动势
        §3.2.3.谐波分析
    §3.3.电机参数对电枢磁动势的影响
        §3.3.1.充磁方式
        §3.3.2.绕组层数
        §3.3.3.绕组节距
        §3.3.4.转子极数
    §3.4.损耗分析
        §3.4.1.电枢磁场空间谐波
        §3.4.2.谐波产生的损耗分析
        §3.4.3.绕组结构对铁耗的影响
        §3.4.4.电枢电流对损耗的影响
    §3.5.本章小结
第4章 FRPM电机电感分析
    §4.1.引言
    §4.2.不同转子位置的电感
        §4.2.1.单个线圈电感
        §4.2.2.一相电感
    §4.3.静态电感解析模型
        §4.3.1.主磁路电感
        §4.3.2.槽漏感
        §4.3.3.端部漏感
        §4.3.4.有限元验证
    §4.4.电机参数对电感的影响规律
        §4.4.1.转子极数影响
        §4.4.2.影响电感的其他因素
    §4.5.实验研究
        §4.5.1.样机
        §4.5.2.实验仪器
        §4.5.3.电感
    §4.6.本章小结
第5章 FRPM电机齿槽转矩
    §5.1.引言
    §5.2.能量法模型
        §5.2.1.永磁磁动势分布
        §5.2.2.气隙磁导分布
        §5.2.3.理想齿槽转矩(不考虑漏磁影响)
        §5.2.4.计及漏磁的齿槽转矩
    §5.3.叠加法模型
        §5.3.1.单个转子齿叠加
        §5.3.2.单个定子齿叠加
    §5.4.齿槽转矩抑制
        §5.4.1.设计初始阶段
        §5.4.2.不对称转子磁导
        §5.4.3.不对称永磁磁动势
        §5.4.4.转子齿偏移
        §5.4.5.定子齿偏移
        §5.4.6.方法组合
        §5.4.7.其它齿槽转矩抑制技术
        §5.4.8.齿槽转矩及其抑制技术推广
    §5.5.实验验证
        §5.5.1.样机
        §5.5.2.实验平台
        §5.5.3.齿槽转矩
    §5.6.本章小结
第6章 FRPM电机单边磁拉力
    §6.1.引言
    §6.2.解析模型
        §6.2.1.基于磁势-磁导法的单边磁拉力模型
        §6.2.2.叠加法建模
        6.2.2.1.转子齿叠加
        6.2.2.2.定子齿叠加
    §6.3.电机参数对单边磁拉力的影响
        §6.3.1.极槽配合
        §6.3.2.绕组层数
        §6.3.3.充磁方式
        §6.3.4.电枢电流
    §6.4.单边磁拉力抑制
    §6.5.本章小结
第7章 FRPM电机设计与优化
    §7.1.引言
    §7.2.功率尺寸方程
    §7.3.极槽配合选取
        §7.3.1.极槽配合分析
        §7.3.2.空载感应电势波形
        §7.3.3.齿槽转矩
        §7.3.4.转矩特性
        §7.3.5.容错能力
    §7.4.设计因素
        §7.4.1.极间漏磁和齿槽转矩
        §7.4.2.定子尺寸
        §7.4.3.转子尺寸
    §7.5.算例
    §7.6.本章小结
第8章 定子永磁型与转子永磁型表贴式电机对比
    §8.1.引言
    §8.2.拓扑结构
        1.永磁体和转子结构
        2.充磁方式
        3.转子极对数
        4.极槽配合
        5.永磁磁链
        6.散热
    §8.3.工作原理
        §8.3.1.FRPM电机
        §8.3.2.转子表贴式电机
    §8.4.电磁性能
        §8.4.1.磁动势和气隙磁密
        §8.4.2.空载感应电势
        §8.4.3.电磁转矩
        §8.4.4.过载能力
        §8.4.5.弱磁能力
        §8.4.6.损耗分布
    §8.5.实验研究
        §8.5.1.样机
        §8.5.2.实验平台
        §8.5.3.空载实验
        §8.5.4.负载实验
    §8.6.本章小节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全文总结
    §9.2.课题展望
附录A 数学化简
    A.1 齿槽转矩化简
附录B FRPM电机设计参数
    B.1 样机参数
附录C 齿槽转矩抑制技术的推广
    C.1 基于能量法的齿槽转矩解析建模推广
    C.2 基于单个转子齿叠加的齿槽转建模型推广
    C.3 齿槽转矩抑制技术推广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基于三次谐波空间高频方波注入的五相永磁电机无传感器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永磁同步电机结构及其驱动研究现状
        1.2.1 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结构
        1.2.2 永磁同步电机驱动控制
    1.3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五相内嵌式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及其矢量控制
    2.1 引言
    2.2 五相内嵌式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2.2.1 自然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2.2 空间解耦坐标变换
        2.2.3 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3 五相内嵌式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基波空间高频正弦注入的五相永磁电机无传感器控制
    3.1 引言
    3.2 五相永磁电机高频数学模型
    3.3 旋转高频正弦电压注入法
        3.3.1 旋转高频正弦电压注入法信号处理过程
        3.3.2 旋转高频正弦电压注入法位置估计整体框图
    3.4 脉振高频正弦电压信号注入法
        3.4.1 脉振高频信号注入法信号处理过程
        3.4.2 脉振高频正弦电压注入法位置估计整体框图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三次谐波空间高频方波注入的五相永磁电机无传感器控制
    4.1 引言
    4.2 基于脉振高频方波注入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算法
        4.2.1 三次谐波空间高频数学模型
        4.2.2 脉振高频方波注入法信号处理过程
        4.2.3 脉振高频方波注入法控制框图
    4.3 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五相内嵌式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设计及实验验证
    5.1 引言
    5.2 驱动系统实验平台概述
    5.3 驱动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5.3.1 电源供电模块
        5.3.2 功率驱动模块
        5.3.3 转子位置检测模块
        5.3.4 电流检测及保护模块
    5.4 驱动系统软件设计及开发流程
    5.5 实验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7)永磁同步电动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永磁同步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1 永磁同步电机的发展
        1.2.2 矢量控制理论
        1.2.3 直接转矩控制
        1.2.4 现代控制策略探索
    1.3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1.3.1 低零速下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
        1.3.2 中高速下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及其矢量控制
    2.1 永磁同步电机的分类与结构
    2.2 坐标变换的分析研究
    2.3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2.3.1 永磁同步电机电磁关系模型
        2.3.2 永磁同步电机机械关系模型
    2.4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技术
    2.5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仿真
        2.5.1 仿真模型的搭建
        2.5.2 仿真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永磁同步电机高频注入法控制研究
    3.1 永磁同步电机高频数学模型
        3.1.1 SPMSM高频模型
        3.1.2 转子磁场饱和特性
    3.2 高频方波电压信号注入原理
        3.2.1 高频方波注入法原理
        3.2.2 转子初始位置检测
    3.3 高频方波注入法的改进
    3.4 高频注入法仿真模型搭建与验证
        3.4.1 传统高频方波注入法低速状态下仿真分析
        3.4.2 改进高频方波注入法低速状态下仿真分析
        3.4.3 方波注入法高速性能仿真
        3.4.4 控制方式效果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永磁同步电机模型参考自适应法及其全速控制策略研究
    4.1 模型参考自适应基本原理
    4.2 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的PMSM转速与转子位置估计
        4.2.1 MRAS参考模型与可调模型设计
        4.2.2 自适应律的设计
        4.2.3 模型参考适应算法的简化
    4.3 控制方法仿真模型搭建与验证
        4.3.1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低速性能仿真分析
        4.3.2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高速性能仿真分析
        4.3.3 简化前后电机控制系统对比分析
    4.4 全速度范围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PMS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实验设计
    5.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1.1 逆变电路设计
        5.1.2 通信模块设计
        5.1.3 定子电流检测模块
        5.1.4 光耦隔离模块
    5.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2.1 主程序设计
        5.2.2 转子初始位置检测程序设计
        5.2.3 主中断服务子程序设计
    5.3 实验数据分析
        5.3.1 开环调试
        5.3.2 闭环验证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永磁同步电机全速度无传感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策略综述
        1.2.2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综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零低速范围内启动方法
    2.1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2.1.1 三相坐标系下永磁同步电机模型
        2.1.2 两相旋转坐标系下永磁同步电机模型
    2.2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策略综述
    2.3 零低速无传感器初始位置判定
    2.4 I/F流频比开环启动方法
    2.5 速度切换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扩展反电动势的控制策略
    3.1 基本原理
        3.1.1 扩展反电动势数学模型
        3.1.2 干扰观测器构成以及原理
        3.1.3 两种速度观测器以及相关原理
    3.3 隐极机情况下的无传感器控制仿真
        3.3.1 恒电流指令时的模型仿真
        3.3.2 电流指令突变时的模型仿真
    3.4 凸极机无传感器控制仿真
        3.4.1 恒转矩情况下的仿真情况
        3.4.2 转矩突变情况下的仿真情况
    3.5 本章小结
4 非理想因素对位置估测的影响
    4.1 隐极机系统中的非理想因素
        4.1.1 干扰观测器极点配置
        4.1.2 电机参数变化对位置角估测的影响
    4.2 凸极机系统中影响估测精度的因素
    4.3 隐极机中各因素对位置角因素影响仿真
        4.3.1 干扰观测器增益对估测精度的影响
        4.3.2 不同转速对估测精度的影响
        4.3.3 电机参数变化对估测精度的影响
    4.4 凸极机影响位置角辨识精度的因素仿真
        4.4.1 干扰观测器增益对于位置角误差的影响
        4.4.2 转速变化对于位置角误差的影响
        4.4.3 电感对于位置角误差的影响
    4.5 针对速度变化的改进措施
    4.6 本章小结
5 实验结果
    5.1 永磁同步电机硬件实验平台介绍
    5.2 隐极机基于干扰观测器无传感器控制实验
        5.2.1 电流指令对于位置角误差的影响
        5.2.2 转速对于位置角误差的影响
        5.2.3 干扰观测器增益对于位置角误差的影响
        5.2.4 定子电阻对于位置角误差的影响
        5.2.5 定子电感对于位置角误差的影响
    5.3 凸极机的无传感器控制实验
        5.3.1 电流指令对于位置角误差的影响
        5.3.2 转速对于位置角误差的影响
        5.3.3 干扰观测器增益对于位置角误差的影响
        5.3.4 定子电阻对于位置角误差的影响
        5.3.5 电感对于位置角误差的影响
    5.4 零低速启动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永磁同步电机全转速范围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PMSM基本结构与类型
    1.3 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1 零低速无位置传感器方法
        1.3.2 中、高速无位置传感器方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永磁同步电机模型与矢量控制系统
    2.1 PMSM数学模型
    2.2 PMSM矢量控制系统
        2.2.1 矢量控制基本原理
        2.2.2 双闭环PI参数整定
        2.2.3 矢量控制实验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滑模观测器法的中高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3.1 基于SMO的无位置传感器算法
        3.1.1 滑模观测器的设计
        3.1.2 系统稳定性分析
        3.1.3 转子信息提取
        3.1.4 系统离散化分析
    3.2 改进型SMO无位置传感器算法
        3.2.1 自适应反馈增益的新型等效控制函数
        3.2.2 稳定性分析
        3.2.3 反馈增益系数的自适应律分析
        3.2.4 改进的SMO离散化分析
    3.3 基于改进型SMO的矢量控制仿真与实验验证
        3.3.1 仿真模型搭建
        3.3.2 仿真结果分析
        3.3.3 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脉振高频电压注入法的低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4.1 传统脉振高频电压注入法的基本原理
        4.1.1 脉振高频电压激励下三相PMSM的电流响应
        4.1.2 转子位置估计方法
        4.1.3 注入电压信号参数选取
    4.2 脉振高频电压注入法误差影响分析
    4.3 改进的脉振高频电压注入法
        4.3.1 改进的滤波环节
        4.3.2 基于锁相环的解调信号
        4.3.3 基于电流预测法的误差补偿
    4.4 基于改进的脉振高频电压注入法的矢量控制仿真与实验
        4.4.1 仿真模型搭建
        4.4.2 仿真结果分析
        4.4.3 实验结果分析
    4.5 复合算法切换策略
        4.5.1 切换区间分析
        4.5.2 切换控制算法
        4.5.3 复合算法切换控制实验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纯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简介
    1.3 国内外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意义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和控制方案
    2.1 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和特点
    2.2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2.3 矢量控制系统中双闭环PI参数设计
    2.4 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仿真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永磁同步电机高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
    3.1 基于滑模观测器的转子信息估算
    3.2 位置观测器的设计
    3.3 参数变化对滑模观测器的影响分析
    3.4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永磁同步电机初始位置检测与低速无传感器控制技术研究
    4.1 永磁同步电机初始位置检测
    4.2 永磁同步电机低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永磁同步电机全速度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
    5.1 切换算法过程分析
    5.2 基于矢量控制的全速度无位置传感器算法仿真验证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隐极电机电磁转矩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子优化设计及电磁特性分析[D]. 李帽顺. 山东科技大学, 2020
  • [2]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模块化对等控制[D]. 董玉昆.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多旋翼油动力无人机用起/发电机设计研究[D]. 龙宇航.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4]基于混合多模型设计的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策略研究[D]. 付明慧.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磁通反向永磁电机分析、设计与优化[D]. 朱晓锋. 东南大学, 2020(01)
  • [6]基于三次谐波空间高频方波注入的五相永磁电机无传感器控制[D]. 耿畅. 江苏大学, 2020(02)
  • [7]永磁同步电动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研究[D]. 毕亮亮.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8]永磁同步电机全速度无传感器控制研究[D]. 王轶昆.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永磁同步电机全转速范围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研究[D]. 王萱.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纯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研究[D]. 王琼.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隐极电机的电磁转矩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