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松解配合镇痛注射治疗脊神经后支所致腰痛

针刀松解配合镇痛注射治疗脊神经后支所致腰痛

一、针刀松解辅以镇痛液注射治疗脊神经后支性腰痛(论文文献综述)

宋聚才,叶茂林[1](2021)在《DSA引导针刀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针刀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DSA引导针刀组,24例)和对照组(传统针刀组,24例),2组均每周治疗1次,2次为一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2 h、1周、4周的VAS评分、ODI评分及总体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 h、1周、4周的VAS评分、OD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显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DSA引导针刀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可改善症状,远期效果良好,优于传统针刀治疗。

胡珊,武永清,张彦芳,薛朝霞[2](2021)在《银质针和神经阻滞治疗背部肌筋膜炎的疗效比较:基于红外热成像结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如何根据红外热成像结果选择背部肌筋膜炎最佳治疗方式。方法将诊断为肌筋膜炎的100例患者行红外热成像检查后,测量患侧与相对健侧的温度(△T=患侧温度-相对健侧温度),根据患侧温度高低选出热组(W组,△T≥0.2℃)和冷组(C组,△T≤-0.2℃),50例/组,每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再各分2组,25例/组,分别行银质针导热治疗(S组)和神经阻滞治疗(N组),4组分别简称WS、WN、CS和CN组。银质针导热治疗组共治疗1次,神经阻滞治疗组每5 d 1次,根据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共行2~3次。在治疗前(0 d)、治疗第1、6、15、30、180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变化。结果随访期内,热组患者在第1、30、180天的VAS评分显示WS组明显高于WN组(P<0.05);冷组患者在第15、30、180天的VAS评分显示CS组明显低于CN组,两组数据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红外热成像进行患区温度判断,热区(△T≥0.2℃)选择神经阻滞治疗,冷区(△T≤-0.2℃)选择银质针治疗疗效较好。

胡珊[3](2021)在《基于红外热成像对比神经阻滞和银质针治疗背部肌筋膜炎》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使用红外热成像测量背部肌筋膜炎患者疼痛部位的体表温度,与相对健侧进行温度对比,划分热区和冷区后分别分组进行银质针导热和神经阻滞治疗,观察并对比疗效,从而根据红外热成像结果选择背部肌筋膜炎最佳治疗方式。方法:诊断为肌筋膜炎的患者行红外热成像检查后,测量患侧与相对健侧的温度(△T=患侧温度-相对健侧温度,若为单侧疼痛,相对健侧为对称对侧;若为双侧疼痛,相对健侧为周围无痛区域),根据患侧温度高低选出热组(Warm,W组)(△T≥0.2℃)和冷组(Cold,C组)(△T≤-0.2℃)各100例,每组用随机数字表法再各分2组,每组50例,分别行银质针导热治疗(Silver needle heat conduction,S组)和神经阻滞治疗(Nerve block,N组),4组分别简称WS,WN,CS,CN组。S组共治疗1次;N组每5天1次,根据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共行2~3次。在治疗前(0天)、治疗第7、15、30、60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病人疼痛变化。结果:随访期内,W组患者在第7、15、30、60天的VAS评分显示WS组明显高于WN组,对于温度偏高的患者而言,神经阻滞效果优于银质针导热治疗;C组患者在第15、30、60天的VAS评分显示CS组明显低于CN组,对于温度偏低的患者而言,银质针导热治疗效果优于神经阻滞。冷热各两组数据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肌筋膜炎患者进行红外热成像检查,并计算患侧与相对健侧温度,热区(△T≥0.2℃)选择神经阻滞治疗疗效好,在支配患区的脊神经后内侧支神经根部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2ml+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总量40mg+甲钴胺注射液总量500μg;冷区(△T≤-0.2℃)选择银质针治疗疗效较好,在痛点布针,针尖抵达骨质,根据皮肤外露长度设定80-110℃,加热20min,冷却后拔针。

胡迪[4](2021)在《针刀配合改良式注射器抽气罐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刀配合改良式注射器抽气罐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及骨科门诊患者,纳入70例符合标准的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治疗组纳入患者35例,对照组纳入患者35例。治疗组予针刀配合改良式注射器抽气罐治疗,每7天一次,共治疗3次,为一疗程;对照组予口服尼美舒利片,每次予0.1g,每天2次,共治疗14天,为一疗程。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腰部及下肢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分)及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评分(RDQ评分),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予以评价。采用IBM 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继而得出结论。结果1基线两组间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病程等基本资料以及腰部VAS评分、下肢VAS评分、JOA评分及RDQ评分等观察指标的基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结果比较2.1腰部VAS评分两组组内治疗前后腰部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腰部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对腰痛有缓解作用。治疗后两组间腰部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腰痛的缓解效果相当。2.2下肢VAS评分两组组内治疗前后下肢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下肢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对下肢疼痛有缓解作用。治疗后两组间下肢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3 JOA评分两组组内治疗前后JO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腰椎功能。治疗后两组间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4 RDQ评分两组组内治疗前后RDQ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RDQ评分低于治疗前,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下腰部功能。治疗后两组间RD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5总体疗效治疗组治愈10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4例,有效1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6.67%,结果两组患者疗效的等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针刀配合改良式注射器抽气罐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刀配合改良式注射器抽气罐和口服西药均能有效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针刀配合改良式注射器抽气罐与口服西药缓解腰部疼痛疗效相当,而在减轻下肢疼痛、改善活动功能等方面疗效更佳。3针刀配合改良式注射器抽气罐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可行,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上官晓宇[5](2020)在《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该疗法的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为提高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提供新手段。方法按照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诊断标准,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间就诊于武汉市中医医院风湿针灸疼痛科门诊或住院部的病人60例。按照就诊先后顺序编号,后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龙虎交战组和电针组,每组各30例。针刺取穴:阿是穴(第三腰椎横突尖处)、肾俞穴(双)、气海俞(双)、委中(双)。电针组不予针刺手法,针刺得气后采用电针联合特定电磁波谱(TDP)治疗,龙虎交战组在患侧阿是穴处分部施行龙虎交战手法操作,后加TDP治疗,治疗结束前再次于阿是穴处行手法操作。两组每次治疗时长30min,每周5次,后休息2天,即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周。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ODI功能障碍评分、Mcgill疼痛量表(SF-MPQ)进行疗效评价。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说明统计结果所检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ODI功能障碍评分:两组治疗前后ODI功能障碍评分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龙虎交战组对于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优于电针组(P<0.05)。2.Mcgill疼痛量表:两组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量表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龙虎交战组对于该量表评分的改善作用优于电针组(P<0.05)。3.临床疗效:龙虎交战组临床痊愈14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0%;电针组临床治愈5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间疗效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龙虎交战组明显优于电针组。结论龙虎交战针法和电针疗法均能有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改善患者的ODI功能障碍评分和Mcgill疼痛量表评分,并且龙虎交战组在上述指标的改善方面显着优于电针组。因此,龙虎交战针法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理想方法之一,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程娇[6](2020)在《针刺结合督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寒湿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常规针刺结合督灸与常规针刺结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TDP)照射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寒湿型)的疗效差异,以明确针刺结合督灸治疗本病的疗效,探寻出一种绿色安全、实用有效的疗法提高本病的临床疗效,以便更好地改善患者腰痛及功能障碍状况,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09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寒湿型)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灯组和针灸组,每组各30例。针灯组予以常规针刺,同时予以TDP照射治疗,隔日治疗1次,1周共3次,6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共18次。针灸组予以常规针刺配合督灸,其中常规针刺与针灯组完全相同,但督脉灸在每周第1次针刺治疗前实施,即1周1次,分别在针刺治疗第1次、第4次、第7次、第10次、第13次、第16次进行督灸治疗,总共6次。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Visual Analogous Scale)、功能障碍指数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及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等进行详实记录,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组间、组内的差异,从而进行疗效分析与安全性评价。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VAS评分、ODI指数及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因而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所有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及中医症候积分进行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较好地缓解患者腰痛状况、改善功能障碍及寒湿型证候。3.所有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说明针灸组较之针灯组,能更好地降低患者疼痛程度。4.所有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ODI指数及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组间比较,P值分别为0.006和0.009(均<0.01),提示针灸组在改善患者功能障碍及寒湿型证候方面要显着优于针灯组,对患者生存质量有更好提升作用。5.所有疗程结束后,针灸组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针灯组总有效率70.00%,经秩和检验,P=0.034<0.05,说明在总体疗效上,针灸组优于针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寒湿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两种疗法均有疗效,但针刺结合督灸对本病疗效更佳,表现在针灸组能更大幅度地降低患者腰痛程度,并且在腰椎功能障碍及寒湿型中医证候的改善上要明显优于针刺结合TDP照射疗法。此外,督灸疗法可以调脊通督,具有适应症广、绿色安全、高效无痛,易于为患者所接受等优势,值得临床上推广运用。

李伟强[7](2020)在《体外冲击波结合肌内效贴治疗慢性下腰痛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实验,比较体外冲击波治疗结合肌内效贴扎与单纯体外冲击波疗法对于慢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于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康复科与骨科选择7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下腰痛患者,分为实验组(n=35)和对照组(n=35)。两组均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入肌内效贴扎,两组治疗均为一周两次,治疗4周。分别记录两组在治疗前,治疗两周后,治疗后等各个时间点的VAS,ODI,腰椎ROM等评分,治疗前后的HAMA评分,治疗后跟踪随访一个月,记录患者VAS复发情况。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VAS、ODI、HAMA、腰椎ROM评分等指标进行比较,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①两组组内不同时间VAS评分均为:治疗结束<治疗两周<治疗前(P<0.05)。两组间同一时间VAS评分,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组内不同时间的ODI评分与腰椎ROM评分均为:治疗结束<治疗两周<治疗前(P<0.05)。两组间同一时间ODI评分与腰椎ROM评分,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但仅在治疗结束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治疗后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实验组痊愈11例,显效22例,好转2例,无效0例,治愈率为31.43%,愈显率为94.29%;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20例,好转12例,无效0例,治愈率为8.57%,愈显率为65.71%,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实验组复发6例,复发率17.1%,对照组复发14例,复发率40%。实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复发率(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的冲击波疗法,体外冲击波结合肌内效贴疗法更有助于减缓慢性下腰痛患者的疼痛与焦虑情绪,恢复腰部活动功能,降低复发率,是一种值得推广于腰痛康复领域的联合疗法。

李慧[8](2019)在《热敏点埋线干预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选取慢性腰肌劳损患者,采用肾俞、大肠俞、腰眼穴旁热敏点埋线的干预措施,客观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为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思维方法。方法:选取70例慢性腰肌劳损病人,按照随机化原则划分为试验组、对照组,一组35例。试验组采用肾俞、大肠俞、腰眼穴旁热敏点埋线,入组当天予以穴位埋线,间隔10天再埋线1次,1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每周针刺5次,5次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采用视觉疼痛评分量表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脊柱活动评分评价患者腰痛症状的缓解及生活质量提升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基线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2.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81%,两者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3、试验组、对照组第一次治疗后VAS评分均显着减少,对照组减少幅度大于试验组,组内、组间相比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试验组、对照组第一次治疗后脊柱活动度评分均显着减少,对照组减少幅度大于试验组,组内、组间相比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ODI评分,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组的VAS评分治疗前后,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组的脊柱活动度评分治疗前后,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以上三个量表,试验组、对照组组间对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试验组、对照组的ODI评分持续减少,且试验组减少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分析:两组都比较安全,相对而言没什么不同(P>0.05)。结论:1、热敏点埋线与普通针刺相较,两者均可有效缓解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的腰部疼痛、改善其脊柱活动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且疗效相当;2、普通针刺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的即刻镇痛疗效更佳;3、热敏点埋线治疗的后续效应好,且操作次数少,更为方便,适合学生及工作人群使用。

张德闻[9](2019)在《点穴手法配合降钙素鼻喷剂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腰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比较单纯使用鲑鱼降钙素(Salmon calcitonin,sCT)鼻喷剂,与点穴手法配合鲑鱼降钙素鼻喷剂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腰痛(Senile primary osteoporosis lumbago pain,SOPLP)的疗效差异,以研究两种不同方法的优劣,为选择合适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腰痛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参考。试通过讨论其原因,进一步加深关于手法点穴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腰痛的治疗机制的理解。研究方法:自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骨伤科门诊招募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腰痛患者172例。男性64例,女性108例,年龄6088岁,平均(74±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1]中POP诊断标准,DXA的T值小于等于-2.5和/或伴有脆性骨折。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病患分为两组:对照组86例,采用鲑鱼降钙素鼻喷剂治疗;试验组86例,采用鲑鱼降钙素鼻喷剂配合点穴手法治疗。鲑鱼降钙素鼻喷剂使用剂量均为一次200IU。一月为1个疗程,共三个疗程。运用点穴手法对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等穴位,以大拇指触及骨面并对穴位进行点揉,以患者感酸胀为度,早晚各1次,每次约20分钟。试验组所有治疗均由同一人操作完成。在治疗开使前1天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腰椎ODI评分标准(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估腰背部痛,在1周、2周、1月、3月进行随访,采用VAS和腰椎ODI评估腰背部疼痛情况。最后针对VAS评分和腰椎ODI评分进行疗效差异性的比较,分析点穴手法配合鲑鱼降钙素鼻喷剂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腰痛的优越性。研究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在年龄、病程、术前腰部疼痛VAS评分和腰椎ODI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的VAS评分、腰椎ODI评分与治疗前1天相比均显着下降,作t检验,P值均小于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对比治疗前VAS评分和腰椎ODI评分变化差值显着低于同一时间点的对照组,作t检验,P值均小于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良率93.0%,对照组优良率76.7%,试验组优良率与对照组优良率差异显着,P=0.044<0.05,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试验组不良反应率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差异不显着,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点穴手法配合鲑鱼降钙素鼻喷剂对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明显,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鲑鱼降钙素鼻喷剂,在不良反应上,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蔡伟聪(Choy Wai Chong)[10](2018)在《刃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刃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初步评价刃针疗法的优势及其应用前景,为寻求刃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有效疗法提供临床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实验方法,将符合要求的90例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刃针治疗组、刃针对照组、毫针对照组。刃针治疗组采用刃针治疗,一次性治疗,松解压痛点或条索状物;刃针对照组和毫针对照组均予针刺穴位治疗,两组患者选择穴位一致。疗效判定标准按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来制定,采用国际公认的Mc Gill疼痛询问量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PPI积分进行评估;采用直观模拟量表(VA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VAS积分进行评估;对功能改善情况采用JOA评分量表进行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心理状况。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PPI积分、VAS评分、JOA腰椎功能评分、ODI评分、MBI评分、SAS评分及SDS评分等各项指标的基线值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比较:疗程结束后,刃针治疗组患者中共治愈9例、显效11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毫针对照组患者中共治愈3例、显效7例、好转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刃针对照组患者中共治愈5例、显效8例、好转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0%,三组患者的疗效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3.PPI积分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在PPI积分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三组患者的PPI积分较治疗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而刃针治疗组的PPI积分下降幅度较毫针对照组和刃针对照组患者的积分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4.VAS评分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在VAS评分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三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而刃针治疗组的VAS评分下降幅度较毫针对照组和刃针对照组患者的评分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5.JOA腰痛评分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在JOA腰痛评分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三组患者的JOA腰痛评分较治疗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而刃针治疗组的JOA腰痛评分升高幅度较毫针对照组和刃针对照组患者的评分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6.ODI评分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在ODI评分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三组患者的ODI评分较治疗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而刃针治疗组的ODI评分降低幅度较毫针对照组和刃针对照组患者的评分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7.MBI评分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在MBI评分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三组患者的MBI评分较治疗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而刃针治疗组的MBI评分升高幅度较毫针对照组和刃针对照组患者的评分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8.SAS评分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在SAS评分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三组患者的SAS评分较治疗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而刃针治疗组的SAS评分下降幅度较毫针对照组和刃针对照组患者的评分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9.SDS评分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在SDS评分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三组患者的SDS评分较治疗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而刃针治疗组的SDS评分下降幅度较毫针对照组和刃针对照组患者的评分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结论:刃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疗效显着,能明显的改善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疼痛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优于传统毫针疗法;从经筋角度看,腰臀部的压痛点实际上是病变的结聚部位,采用刃针松解压痛点后,可以更加有效的解除臀上皮神经的压迫和刺激,具有操作简便、疗效快速、安全性高的临床治疗优势,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二、针刀松解辅以镇痛液注射治疗脊神经后支性腰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刀松解辅以镇痛液注射治疗脊神经后支性腰痛(论文提纲范文)

(1)DSA引导针刀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4.1对照组
        1.4.2治疗组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2.2 2组患者ODI评分比较
3 讨论

(2)银质针和神经阻滞治疗背部肌筋膜炎的疗效比较:基于红外热成像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红外热成像检查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2.2 W、C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分别比较
    2.3 W、C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别比较
3 讨论

(3)基于红外热成像对比神经阻滞和银质针治疗背部肌筋膜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红外热成像检查
    1.5.治疗方法
    1.6.观察指标
    1.7.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W、C 两组病人不同时间点 VAS 分别比较(图 3,4)
    2.3 W、C两组病人临床疗效分别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医用红外热成像在背部肌筋膜疼痛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针刀配合改良式注射器抽气罐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分组
        2.3 治疗
    3 观察指标
        3.1 日本骨科协会评分
        3.2 视觉模拟评分
        3.3 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评分
    4 疗效判定标准
    5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案
        5.1 晕针
        5.2 断刀
        5.3 血肿
        5.4 感染
        5.5 脊髓损伤
    6 统计学方法与处理
    7 结果与分析
        7.1 基线资料分析
        7.2 研究结果分析
        7.3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LDH及血瘀证的认识
        1.1 LDH的病名
        1.2 LDH的病因病机
        1.3 血瘀型 LDH的针刺治疗
    2 现代医学对LDH的认识
        2.1 LDH流行病学及危害
        2.2 病因
        2.3 发病机制
        2.4 影像学表现
        2.5 治疗方法
    3 针刀配合改良式注射器抽气罐治疗依据
        3.1 改良式注射器抽气罐特点
        3.2 针刀的治疗作用
        3.3 针刀治疗点的选择依据
        3.4 针刀配合改良式注射器抽气罐治疗依据
    4 结果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诊断标准
        2.1 疾病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龙虎交战组
        3.3 电针组
        3.4 注意事项及处理
    4.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4.1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见附录二)
        4.2 Mcgill疼痛量表(SF-MPQ)(见附录三)
        4.3 疗效评价标准
    5.统计学方法
    6.研究结果及分析
        6.1 疗效结果分析
        6.1.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6.1.2 两组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
        6.1.3 两组治疗前后McGill评分比较
        6.2 安全性评价结果
    7.讨论
        7.1 现代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7.1.1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病因
        7.1.2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7.1.3 西医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进展
        7.2 中医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研究
        7.2.1 中医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病名及症状的研究
        7.2.2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
        7.2.3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7.3 本课题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7.3.1 龙虎交战针法的作用分析
        7.3.2 针刺选穴的依据
        7.4 疗效分析
        7.4.1 临床疗效
        7.4.2 ODI评分
        7.4.3 McGill量表
结语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6)针刺结合督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寒湿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临床资料
        2.1 患者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3.研究方案
        3.1 研究对象分组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3.5 统计分析
    4.研究结果
        4.1 两组一般情况资料比较
        4.2 临床疗效分析
        4.3 本次研究安全性评价
    5.本次研究完成情况
讨论
    1.现代医学对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2 发病机制
        1.3 治疗现状
    2.祖国医学对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认识
        2.1 病名认识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
    3.本研究治疗方案的理论依据
        3.1 证型的选择依据
        3.2 选穴根据与作用原理
        3.3 督脉灸的理论探讨
    4 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视觉模拟量表(VAS)
    附录三 :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表
    附录四 :中医证候积分表
    附录五 :督脉灸
致谢

(7)体外冲击波结合肌内效贴治疗慢性下腰痛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慢性下腰痛的西医研究现状
        1.1 慢性下腰痛的概念与流行病学
        1.2 慢性下腰痛发病的解剖学基础
        1.3 慢性下腰痛的发病机制
        1.4 慢性下腰痛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2 体外冲击波疗法
        2.1 医用冲击波的相关背景
        2.2 ESWT的相关作用机制
        2.3 ESWT的应用与疗效
    3 肌内效贴贴扎技术
        3.1 肌内效贴的特性与作用机理
        3.2 肌内效贴操作技法的概述
        3.3 肌内效贴的应用现状与疗效
    4 联合治疗
    5 小结
第二章 实验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确立合格研究对象
        1.3 样本量
    2 研究方案设计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人员培训
        2.3 治疗方法
    3 意外情况的预防处理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情况资料
        4.2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4.3 腰痛功能障碍评分表(ODI)
        4.4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4.5 腰椎活动测量评分(ROM)
        4.6 复发情况
        4.7 临床疗效标准
    5 数据收集与分析
    6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
    2 治疗结果分析
        2.1 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与组间各时点疼痛状况(VAS)
        2.2 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与组间各时点功能障碍情况(ODI)
        2.3 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与组间各时点心理健康状况(HAMA)
        2.4 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与组间各时点腰椎活动范围状况(ROM)
        2.5 治疗后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2.6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1 治疗方法机制分析
        1.1 冲击波治疗腰痛的机制讨论
        1.2 肌内效贴治疗腰痛的机制讨论
        1.3 联合治疗立法依据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对疼痛的治疗作用分析(VAS)
        2.2 对减轻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ODI ROM)
        2.3 对改善心理状态的作用分析(HAMA)
        2.4 对疗效以及复发情况的分析
    3 预防方法的讨论
    4 研究结论
    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8)热敏点埋线干预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1.8 依从性保证
        1.9 不良事件的处理及记录
        1.10 伦理学原则
        1.11 随访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方法
        2.3 对照设计
        2.4 盲法设计
        2.5 技术路线图
        2.6 方案设计
        2.7 一般观察指标
        2.8 疗效指标
        2.9 疗效评定标准
        2.10 安全性评价
        2.11 依从性评价
        2.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2.13 总结与资料保存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基本情况
        3.2 基线分析
        3.3 治疗结果
讨论
    1.慢性腰肌劳损的现状及危害
    2.现代医学对慢性腰肌劳损病因的认识
    3.祖国医学对慢性腰肌劳损病因的认识
    4.现代医学对慢性腰肌劳损治疗及缺陷
    5.干预方法的选择
        5.1 穴位埋线
        5.2 穴位敏化
    6.埋线腧穴的选择
    7.主要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8.研究结果分析
        8.1 基线分析
        8.2 综合疗效评价
        8.3 即刻镇痛效应
        8.4 后续疗效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件三 VAS疼痛评分量表
附件四 改良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
附件五 脊柱活动度量表
附件六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9)点穴手法配合降钙素鼻喷剂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腰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及随访情况
        3.2 患者治疗前后VAS、ODI评分比较
        3.3 治疗效果比较与临床疗效分析
        3.4 不良反应
    4.讨论
        4.1 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腰痛的特点
        4.2 腰椎L3 测量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的诊断意义
        4.3 点穴手法对SOPLP的治疗机理
        4.4 鲑鱼降钙素鼻喷剂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腰痛的治疗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腰痛的发病机制
        1.1 骨重建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1.2 激素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2.骨质疏松的诊断
        2.1 骨质疏松的普通平片表现
        2.2 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特征
        2.3 骨密度测量方式
        2.4 骨转换指标对BMD的影响
        2.5 骨质疏松风险预测
    3.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腰痛中西结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3.1 老年性骨质疏松性疼痛的中医内治
        3.2 老年性骨质疏松性疼痛的中医外治
        3.3 老年性骨质疏松的西药治疗进展
        3.4 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腰痛的手术治疗
    4.VAS量表的沿革
    5.内功点穴手法的沿革
    6.腰椎ODI评分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刃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认识
        1.1.1 臀上皮神经的解剖学基础
        1.1.2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1.1.3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病因
        1.1.4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1.1.5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病理变化
        1.1.6 现代医学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
    1.2 中医学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认识和治疗
        1.2.1 病名探究
        1.2.2 病因
        1.2.3 病机
        1.2.4 辨证分型
        1.2.5 中医学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
    1.3 针刀、铍针和刃针考究
        1.3.1 针刀
        1.3.2 刃针
        1.3.3 铍针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试验病例选择标准
        2.1.4 伦理学要求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
        2.2.2 操作方法
    2.3 观察内容
        2.3.1 一般情况
        2.3.2 观察指标
        2.3.3 临床疗效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2.5 结果与分析
        2.5.1 三组患者性别构成情况
        2.5.2 三组年龄情况比较
        2.5.3 三组患者病程情况比较
        2.5.4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5.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PPI积分比较
        2.5.6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2.5.7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腰痛评分比较
        2.5.8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
        2.5.9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2.5.10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SAS评分比较
        2.5.1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SDS评分比较
        2.5.12 不良反应及记录
第三部分 讨论
    3.1 臀上皮神经的骨性通道
    3.2 刃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依据
        3.2.1 刃针疗法的作用机理
        3.2.2 刃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治疗的选择依据
    3.3 刃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3.3.1 在临床疗效方面
        3.3.2 在PPI积分、VAS评分及JOA腰痛评分方面
        3.3.3 在ODI评分及MBI评分方面
        3.3.4 在SAS评分及SDS评分方面
    3.4 刃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选穴及手法的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针刀松解辅以镇痛液注射治疗脊神经后支性腰痛(论文参考文献)

  • [1]DSA引导针刀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临床观察[J]. 宋聚才,叶茂林. 光明中医, 2021(14)
  • [2]银质针和神经阻滞治疗背部肌筋膜炎的疗效比较:基于红外热成像结果[J]. 胡珊,武永清,张彦芳,薛朝霞.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1(04)
  • [3]基于红外热成像对比神经阻滞和银质针治疗背部肌筋膜炎[D]. 胡珊.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针刀配合改良式注射器抽气罐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 胡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的临床观察[D]. 上官晓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6]针刺结合督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寒湿型)的临床观察[D]. 程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7]体外冲击波结合肌内效贴治疗慢性下腰痛的疗效研究[D]. 李伟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热敏点埋线干预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研究[D]. 李慧.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点穴手法配合降钙素鼻喷剂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腰痛的临床研究[D]. 张德闻.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刃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蔡伟聪(Choy Wai Cho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针刀松解配合镇痛注射治疗脊神经后支所致腰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