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循证医学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一、循证医学及其在中医药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国嵩[2](2021)在《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基于转录组学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1、目的:1.1探究辛开苦降法代表方半夏泻心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功能血清学指标、中医症状、焦虑抑郁状态、睡眠质量、炎症因子的临床疗效;观察半夏泻心汤对于CAG患者应用的安全性。1.2通过高通量转录组学测序技术,筛选半夏泻心汤治疗CAG过程的差异表达基因,探究潜在的靶点与信号通路,揭示其作用的分子机制。2.方法:2.1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制定纳入、排除标准,将116例CAG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AG健康教育。试验组、对照组分别同时接受半夏泻心汤与安慰剂治疗,疗程为8周。以胃功能血清学指标(PGⅠ、PGⅡ、PGR、G-17)、中医症状(胃脘痛、胃脘痞满、胃中嘈杂、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焦虑状态(SAS)、抑郁状态(SDS)、睡眠质量(PSQI)、炎症因子(IL-6、IL-17、TNF-α)以及安全性指标为评价指标,评价辛开苦降法代表方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该方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2.2基于转录组学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作用机制研究采集本研究临床部分半夏泻心汤组15例用药前后空腹血以及8例健康志愿者的空腹血,使用TRIzo来提取血液的总RNA。利用Illuminanovaseq 6000平台进行高通量非链特异性RNA测序。测序数据进行预处理和组装后,进行了差异基因表达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使用DEGse软件分析各样本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针对半夏泻心汤组治疗前后显着变化的基因使用了 Cytoscape软件中进行基因相互作用分析,并进行相关基因距离富集并可视化。使用Metacore软件进行差异基因表达的通路富集分析和GO生物过程聚类分析,绘制差异表达基因功能GO生物过程和通路的聚类图,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3、结果:3.1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完成8周的治疗,剔除3例病例,脱落13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样本量为113例。对照患者女性略多于男性,试验组患者平均年龄(54.93±7.85)岁,平均病程(49.00±48.16)月;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6.15±8.78)平均病程(46.29±55.04)月。两组年性别、年龄、病程、胃癌家族史、萎缩情况、肠化生情况、中医证型、BMI指数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基础病情特征均具有可比性。胃功能血清学指标状态治疗后改善情况比较,经秩和检验,半夏泻心汤在改善胃蛋白酶原I(PGI)、胃泌素-17(G-17)状态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评分组间比较,经秩和检验,半夏泻心汤在改善胃脘痛、胃脘痞满、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症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中医证候有效率比较,半夏泻心汤组总有效率达到84.48%,对照组总有效率达到29.09%,经秩和检验,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抑郁状态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半夏泻心汤在改善SAS评分、SDS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质量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辛开苦降法在改善PSQI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剂治疗,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经秩和检验,半夏泻心汤在改善炎症因子(IL-6、IL-17、TNF-α)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月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事件(头痛、腹泻、肝功异常)。其他患者未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在研究过程中也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3.2基于转录组学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作用机制研究CAG模型组(治疗前试验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228个基因发生高表达,而半夏泻心汤可以逆转其中66个基因的异常表达;同时,CAG模型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554个基因发生低表达,而半夏泻心汤可以逆转其中34个基因的异常表达。根据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的结果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主要涉及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神经调控等方面。根据差异表达基因通路富集分析的结果,辛开苦降法治疗CAG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5条信号通路,分别是MEK/ERK 信号通路、PI3K/AKT 信号通路、WNT/Beta-catenin 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及JAK-STAT信号通路,以发挥多通路、多靶点发挥作用。4、结论:4.1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临床研究连续8周治疗后,半夏泻组心汤较安慰剂组显着改善CAG患者血清学胃功能(PGI、G-17)状态,减轻CAG患者胃脘痛、胃中痞满、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等临床症状,提高CAG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睡眠质量,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无不良反应发生,因此半夏泻心汤是治疗CAG安全有效的中药复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为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治疗CAG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4.2基于转录组学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转录组学的研究,利用差异基因的表达比较、GO功能富集、通路富集、PPI网络的技术,发现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机制涉及多靶点、多过程、多通路,可能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抗肿瘤、神经调控等生物学过程有关,与调控MEK/ERK 信号通路、PI3K/AKT 信号通路、WNT/Beta-catenin 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及JAK-STAT信号通路等有关。

李泓涛[3](2021)在《现代小儿推拿病谱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小儿推拿在人群中认知情况,从而发现并探究其在人群中推广方式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推广小儿推拿病谱创造条件。2.探索现代小儿推拿病谱情况,生成相应循证病谱和频次病谱,与现当代不同流派小儿推拿专着文献病谱进行比较,从而为现代小儿推拿临床提供参考。方法:1.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结果分析通过问卷访谈法开展预调查,收集了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小学和米格国际幼儿园5位老师或家长的观点意见,并结合相关教材和指导教师意见攥写了调查问卷。问卷调查涉及基本情况、普及程度、认知程度、推广方式四个方面,问卷共15项,多选题5项,单选题9项,开放题1项。选取天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2种方式估计调查问卷样本量大小,通过计算至少需要423份调查问卷才能满足调查需要。采用微信问卷星小程序进行电子问卷发放,全部问卷采用电子终端填写,每位调查对象问卷的最大填写次数设置为1次,同时通过海报和社团进行问卷推广。历时一个月(2020年10月11日8点-2020年11月10日8点),调查终端实际回收电子问卷511份,剔除2份(非天津IP地址),实际回收有效问卷509份,实际回收率为120%(509/423)。最终数据通过问卷星网站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通过SPSS22.0绘制相应条形、扇形统计图,以了解各个选项实际选择情况。2.小儿推拿病谱文献计量学研究通过万方(Wan Fang)医学主题词库、Pubmed中MeSH及多次预检索确定主题词,采用主题词法通过选择八大国内外数据库,国外四大数据库即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国内四大数据库即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 Fang)、中国生物医学(CBM),全部数据库检索的时间段为197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全部搜索文献题录导入Note Express3.3进行查重和疾病系统分类,疾病分类与病名确定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文版并结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三五《儿科学》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三五《中医儿科学》教材进行系统分类、病名症状规范及合并,同时采用文献研究中“孤证不立”原则剔除相应文献,最终获得病谱数据。3.小儿推拿等级病谱研究选择研究二中病谱文献结果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独立干预RCT文献、RCT文献、其他临床文献四个分类进行手工分类筛选,文献筛选过程采用PRISMA原则,根据相应标准制定小儿推拿循证病谱等级和小儿推拿频次病谱等级划分。其中循证病谱等级根据现有小儿推拿病谱研究情况与文献实际情况,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原则进行文献证据等级评价和文献质量偏倚评价,文献证据等级评价参照导师杜元灏教授《现代针灸病谱》评价标准及牛津大学循证医学(EBM)中心关于文献类型的“新五级”证据标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新九级”证据标准自拟等级标准,遵循循证证据等级原则,采用自拟的三级五等等级评价标准。文献质量偏倚评价采用改良的Jadad评价(7分法)和Cochrane手册(版本号:5.1.0)RCT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估。频次等级病谱研究采用普莱斯定律确定频次病谱数,区分高频病谱与低频病谱。全部研究由两名研究人员严格根据纳排标准严格筛选文献,提取相关信息,遇到分歧则引入第三名研究人员协商决定。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基本情况方面,根据本问卷调查实际人群,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科低年级同学对于本问卷的参与程度较高(占88.88%),且81.53%的调查者为女生,75.44%的调查者为医学生。普及程度方面,96.86%的调查者知晓小儿推拿,“网络”(占47.46%)及“电视节目”(占47.06%)是调查者对于小儿推拿知晓主要的来源途径,同时不能忽视“学校影响”(占12.17%)的信息来源。认知程度方面,具体认知不足,存在认知偏差。99.61%调查者认可小儿推拿具有治疗效果,但无法认知其具体治疗价值;对于治疗范围存在认知模糊,对于治疗脾胃疾病(占87.23%)较为支持;调查者不了解小儿推拿的具体治疗方式,认可小儿推拿“相比抗生素副作用少”(占87.62%)及“疾病远期预防效果”(占73.87%),同时担心其“延误病情”(占52.65%)及“皮肤损害”(占47.35%)的不良反应。推广方式上,调查者最认可是“医生的推广影响”(占92.34%)和“义诊活动”(占88.61%),但对于开展“基础医学研究”(占64.44%)与“循证医学研究”(占55.6%)的认识不足。2.现代小儿推拿文献计量学研究通过万方医学主题词库、Pubmed中MeSH主题词及预检索确定中文检索主题词25个,外文检索主题词4个。通过八大数据库搜索,其中CNKI16222篇,VIP207篇,Wang Fang20075篇,CBM1978篇,Pubmed190篇,Cochrane29篇,Web of science85篇,Embase21篇,中文数据库共检索文献38482篇,外文数据库共检索文献315篇,一共38797篇。论文摘要导入Note Express3.3,通过查重后获得文献篇,通过手工筛选剔除文献篇,最终获得具有明确分类的临床文献8119篇,279项病谱,通过文献研究中“孤证不立”原则剔除文献109篇,最终获得8010篇文献共计170项病谱纳入最终研究,最终筛选出170项现代小儿推拿学病谱,其中西医病名共有133项(占78.24%),西医症状或体征有22项(占12.94%),中医病名有15项(占8.82%)。在15个疾病系统分类中,病谱种类前三的是消化系统疾病41项(占24.12%)文献数3327篇(占41.54%),肌肉骨骼系统及结缔组织疾病或损伤疾病37项(占21.76%)文献数1099篇(占13.72%),呼吸系统疾病16项(占9.41%)文献数1293篇(占16.14%),三类系统疾病占总病谱的比例为55.29%,占总病谱文献量的比例为71.40%。单个病种中,腹泻文献数最多,为1756篇(占21.92%)。3.现代小儿推拿病谱等级研究循证病谱筛选得出共有Ⅰ级病谱(Ⅰ)14项,Ⅱ级病谱(Ⅱ)68项,其中Ⅱa级病谱7项,Ⅱb级病谱10项,Ⅱc级病谱51项,Ⅲ级病谱(Ⅲ)88项,从而构建起小儿推拿循证等级病谱。频次等级病谱中采用普莱斯(Price)文献定律,通过公式计算频率界定值m=31.39,取整数为32,在170项病谱中共有高频病谱(High Frequency Spectrum,HFS,A级)34项,低频病谱(Low Frequency Spectrum,LFS,B级)136项,34项病谱疾病文献总数超过50%(达到86.05%),基本符合普莱斯定律,高频病谱(A级)主要存在于消化系统(26.47%)、呼吸系统(17.65%)和肌肉骨骼系统(17.65%)与前一种循证病谱研究方法较为一致。将两种等级病谱统计结果合并,按照文献循证等级原则排序构建起小儿推拿病谱等级表。将现代不同小儿推拿学术流派和来源的7本小儿推拿专着中的病谱进行统计,生成小儿推拿专着病谱共获得病谱64项,占总病谱170项的37.64%,专着病谱总覆盖率为92.18%,64项中Ⅰ级14项,Ⅱ级24项,其中Ⅱa6项,Ⅱb6项,Ⅱc12项,Ⅲ21项,其中Ⅰ级病谱(Ⅰ级病谱14项)全部被覆盖。64项中高频病谱(A级)为27项占42.19%(27/64)。同时通过绘制词云(Word Cloud,WC)比较专着病谱与小儿推拿病谱,发现小儿推拿病谱基本包含专着病谱,同时内容范围更广而丰富。结论:1.本问卷调查情况更能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科低年级女性医学生对于小儿推拿的认识水平。结果表明小儿推拿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群体的知晓度较高,但对于治疗范围、治疗方式认知不足。表明需要结合医师群体加大小儿推拿宣传力度,同时加强小儿推拿基础医学和循证医学研究和推广。2.通过文献计量学研究,最终筛选出170项现代小儿推拿学病谱,其中西医病名133项,西医症状或体征22项,中医病名15项。3.通过循证评价研究方法,筛选得出Ⅰ级病谱(Ⅰ)14项,Ⅱ级病谱(Ⅱ)68项,其中Ⅱa级病谱7项,Ⅱb级病谱10项,Ⅱc级病谱51项,Ⅲ级病谱(Ⅲ)88项。通过文献研究方法,筛选得出高频病谱34项,低频病谱136项。最终构建起包含循证等级病谱和频次病谱的现代小儿推拿等级病谱,基本符合现代病谱研究范围趋势。

关曼柯[4](2021)在《基于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探索中医证据个体化适用性评价方法》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依托的中医临床试验原始数据为探索,预测新患者应用证据的疗效倾向,构建评价中医临床证据个体适用性的方法,推动进一步准确合理的循证决策、规避用证风险。方法:在深入探讨评价中医证据个体适用性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分为适用性评价方法的构建与验证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依托一项丹红注射液在PCI围手术期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构建中医临床试验证据的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首先,分别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和系统评价方法,分析依托试验相关指标在试验内个体间的差异程度,以及在试验外不同研究群体间的异质性,形成对数据个体差异情况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综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方法,从临床意义出发获得试验样本内患者疗效评价指标、基线特征指标的综合权重,建立含有临床意义的指标体系用于预测。将权重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以灰色关联度评价患者个体疗效,将其进行排列,形成预测疗效倾向的个体患者序列。第二部分,验证构建的方法,获得其可靠性参数。分别收集依托试验内新患者数据与回顾性病例数据,运用构建的方法分析验证研究病例与依托试验内不同疗效患者序列的特征相似度,预测新患者疗效倾向,并获得可靠性参数,验证中医证据的个体适用性评价方法。结果:1依托数据的个体化差异情况认知对依托试验内不同时点的各疗效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指标方差贡献率,该值越高则对应指标在试验内个体间离散度越高,体现数据的个性特征越丰富。术后24小时的疗效评价指标方差贡献率,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cTNI>CK-MB>NT-proBNP>hs-CRP。术后7天的疗效评价指标方差贡献率,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NT-proBNP>hs-CRP>HAMD-17。术后30天的疗效评价指标方差贡献率,NT-proBNP>hs-CRP>HAMD-17>SF-12。对纳入的16篇文献中选择的疗效评价指标群体间异质性进行分析,异质性越高说明该指标的个体差异性受群体间差异的影响越大。心电图ST段回落率异质性较低(I2=0%),cTNI、CK-MB、NT-proBNP、hs-CRP指标效应在不同研究群体间具有较高异质性,I2分别为98%、99%、68%、95%。2证据适用性评价方法的构建通过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结合的形式对27名专家进行了德尔菲法专家调查。对于疗效评价指标:获得依托试验内不同时点各疗效评价指标的临床意义重要性评分,归一形成各指标权重;对于基线特征指标:在专家对基线特征指标与疗效评价的相关性做出评分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判断矩阵,汇总计算各层次下基线特征指标对疗效评价的相对重要性作为权重。将获得的权重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应用其计算出依托试验内40例样本患者PCI术后24小时、术后7天、术后30天个体疗效与最优疗效序列间的灰色关联度,按照灰色关联度的大小进行疗效排序。取序列的中位数,将序列划分前后两段,分别代表了优效、非优效的疗效倾向。3验证构建的方法获得依托试验内20例新患者及10例回顾性病例,计算每个病例与两种疗效倾向序列内样本患者基线特征指标的灰色关联度,预测病例的疗效;将预测疗效与实际疗效评价结果相对比,获得构建方法应用在依托试验原始数据上的可靠性参数。构建方法评价依托的临床试验证据个体适用性的可靠性参数为:术后24小时预测准确率:50%,合理用证率:25%,风险规避率:66.67%;术后7天预测准确率:60%,合理用证率:40%,风险规避率:80%;术后30天预测准确率:65%,合理用证率:66.67%,风险规避率:64.71%。构建方法评价依托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病例术后24小时证据适用性的可靠性参数为:预测准确率30%,合理用证率25%,风险规避率33.33%。结论:本研究依托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原始数据,通过对数据的个体特征情况的认知、指标权重的建立、以及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验证,客观地完成了对中医临床试验证据个体适用性评价的方法探索。

李金懋[5](2021)在《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信息挖掘及连夏宁心方的机制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对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进行探究,分析其常用药对,总结治疗心律失常的核心方,总结整体的治则治法,为中医治疗心律失常提供可能的优质方案,为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提供方向,为进一步探索作用机制做基础。2.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清热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估,同时对不适合进行Meta分析的研究进行定性分析。本研究为客观评价清热化痰法对心律失常的疗效提供循证医学依据。3.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以清热化痰为法的连夏宁心方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进行预测,为今后中医药防治心律失常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同时试图从分子机制的角度分析中医证候的本质。研究方法:1.数据挖掘筛选李平教授使用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记录全面的门诊病历,进行数据标准化,利用Excel录入、校对,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的软件平台V2.3.8和网页平台对纳入的病历进行清洗、建库、数据再次标准化、分析与挖掘。通过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点式互信息等分析方法对李平教授的常用药对以及治疗心律失常的核心方进行挖掘与探索。2.Meta分析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全部公开发表的关于清热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用R软件(metafor软件包)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用漏斗图、Egger检验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估结论的稳健性。2.网络药理连夏宁心方是通过数据挖掘获取的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核心方,也是李平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经验方,由黄连温胆汤化裁而来,可以作为清热化痰法的代表方,包括姜半夏、黄连、陈皮等9味药。通过网络药理的研究方法,初步研究这9味中药对心律失常作用的相关的成分、靶点及信号通路,为后期研究中药治疗心律失常机制等基础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并试图解释心律失常痰热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结果:1.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244个病历,其中痰热证占比54.92%、气滞血瘀证和痰瘀互结证占比均为15.57%。共涉及195种中药,李平教授用药以寒凉为主,辅以温平,注重甘缓及辛开苦降配伍,同时心肺、脾胃同调,且重视气机的调节。药物频次不低于20的一共有32味,其中郁金、茯苓、石菖蒲、竹茹、陈皮、姜半夏、黄连、麸炒枳壳、首乌藤的的频次明显较高。聚类分析发现10种药物搭配:郁金、石菖蒲;川芎、葛根;茯神、炙远志;姜半夏、茯苓、陈皮;首乌藤、竹茹、黄连;麦冬、醋五味子、太子参;柏子仁、当归、炒酸枣仁;柴胡、龙骨、牡蛎;党参、黄芩、桂枝;煅紫石英、甘松、白芍、地龙、红景天。通过关联规则与点式互信息共总结3首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核心方,分别是针对痰热证的连夏宁心方、针对气滞血瘀证的核心方以及针对气阴两虚证的核心方。2.清热化痰方药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7项研究,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清热化痰方药治疗室性早搏、房颤以及未明确类型的心律失常患者在提高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的单纯西医常规治疗,且具有显着差异(P<0.05)。同时发现清热化痰法在治疗室早方面显着优于房颤;发现单独使用中药在改善心电图疗效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而中西药联合使用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更具优势。3.连夏宁心方干预心律失常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检索连夏宁心方中9味药材的成分,筛选获得57种活性成分及198个节点;检索到1229个心律失常靶点,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后最终得到药物-疾病共同相关的53个靶点,共同靶点进行生物学功能以及信号通路富集,得到15条通路,35个基因靶点,27种活性成分。整合通路进一步筛选出7个通路,8个核心靶点,17种活性成分,并进行可视化处理。研究结论:数据挖掘提示连夏宁心方是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核心方。Meta分析结果提示清热化痰方药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疗效确切,对比单纯使用常规西药治疗有一定的优势,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连夏宁心方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立法正确。网络药理研究初步揭示了连夏宁心方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成分和潜在靶点,推测连夏宁心方可能是以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信号通路为主的信号通路网来干预心律失常的,其主要效应是对离子通道以及组织结构的调节,同时也对脂质代谢、炎症反应有影响。其主要靶点为MMP9,次要靶点为PIK3CA;ESR1和SRC为雌激素通路的辅助靶点;ACHE、CHRM1为信号传递的辅助靶点;PTGS2是炎性反应辅助靶点;HMGCR为血脂调节的辅助靶点。清热化痰法治疗室性早搏的优势可能与多通路的最终效应为L型Ca2+通道(L-type Calcium Channel,LTCC)有关。

李倩[6](2020)在《基于第三方复证和目标值法建立中医个体化诊疗循证模式的研究(以IBS为例)》文中认为目的按照循证医学要求,建立中医个体化诊疗报告规范;以某名中医治疗IBS的中医个体化诊疗经验为评价对象,开展单组试验目标值法的临床研究(定量研究);开展中医个体化诊疗实践者、应用者角度的第三方复证研究(定性研究);探索建立目标值法(定量研究)与第三方复证(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方法研究模式,期望能够对中医个体化诊疗经验的循证证据化等有所推动。方法1.建立中医个体化诊疗报告的循证规范借鉴国际上TREND、CONSORT、STROBE等报告规范,结合中医个体化诊疗的内在特点和要求,应用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访谈法等综合的定性研究方法建立符合循证医学要求的《中医个体化诊疗报告规范》。2.开展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单组试验目标值法的临床研究以某名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个体化诊疗经验为研究对象,以明显缓解(AR)为主要效应指标,以既往同类研究的meta分析的结果作为确定目标值的依据,通过严格质量控制的、无同期对照的单组临床试验考察效应指标结果是否在指定的目标值范围内,以此来推断某名中医个体化诊疗经验的效果。单组试验目标值法的统计学结果表达采用点估计与区间估计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目标值法样本量估算要求确定本研究所需样本量为65例。3.开展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第三方复证研究界定第三方实践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法等定性研究方法获得第三方实践者对应用某名中医个体化诊疗经验诊治疾病过程的看法和感受,主要围绕诊治过程的本身属性(即操作性、可行性、完整性、科学性)以及疗效的重复性(即第三方实践者对该名中医个体化诊疗经验的效果评价)开展调查。4.探索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混合方法研究模式探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方法研究模式,使研究结论得到互补、互证,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结果1.中医个体化诊疗报告规范研究围绕个体化诊疗的具体内容,通过文献研究和第一轮专家咨询初步搭建了中医个体化诊疗报告规范框架,并通过第二轮全国范围内专家调查,完备报告条目。最终建立了包括说明所针对的患者的个性特征、说明医生辨识病/证/症的个性特征、说明医生治疗方法的个性特征、说明预期的治疗效果、治疗优势分析等条目及条目释义和填写说明,形成《中医个体化诊疗报告规范》(草案)。2.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单组试验目标值法的临床研究本研究共入组65例患者,其中5例患者脱落,因此共60例患者数据纳入分析。(1)常规统计检验结果:经分析发现,某名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个体化诊疗经验主要效应指标明显缓解(AR)有效率可达78.33%;次要指标肠易激综合征严重程度评估量表(IBS-SSS)应答率为68.33%,IBS-SSS总分治疗后相比基线有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指标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BS-QOL)总分及各维度平均得分较基线均有升高,除饮食逃避FA(P=0.17)和关系拓展RL(P=0.10)两个维度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指标腹痛严重度、腹部不适严重度、腹胀严重度、粪便性状、排便频率、排便急迫感、排便不尽感和粘液便等各项指标均随着时间变化均呈现下降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次要指标医院焦虑(HAD-A)和抑郁(HAD-D)两个亚量表基线和治疗后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2)目标值法统计推断结果:60例完整随访患者明显缓解率为78.33%。根据目标值法假设检验Pexact和可信区间下限和上限计算公式,获得统计学结果如下:95%置信区间(67.78%,86.68%),与目标值45%相比明显优于目标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与靶值64%相比明显优于靶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安全性结果:此个体化诊疗经验处方用药安全性良好,未发现明显不良事件报道。3.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第三方复证研究以参与目标值法研究的实践者为研究对象,围绕中医个体化诊疗经验的本身属性及疗效的可重复性建立第三方角度的复证研究。结果显示,3位第三方实践者对某名中医个体化诊疗经验从组方立意、到临床实践、再到效果满意度较好,均认为该诊疗经验具有较理想的操作性、可行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效果达到预期。其中,1为实践者认为该诊疗经验从健脾益肾祛风论治IBS立意较新颖;1位实践者认为,应加强该个体化诊疗经验对顽固性IBS患者的效果观察;1位实践者认为,对于伴有较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患者改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模式更为关键。4.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混合方法研究模式建立目标值法(定量研究)与第三方复证(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方法研究模式,两组研究资料经过“展示→结合→推断”,得出结论:某名中医治疗IBS的个体化诊疗经验效果确切,操作性、可行性等较强,对伴有焦虑、抑郁患者应加强改变其认知模式的治疗,如健康宣教。结论1.本研究按照循证医学要求,建立了《中医个体化诊疗报告规范》,有助于提高中医个体化诊疗的客观化程度和可重复性。2.本研究通过严格质量控制的单组试验目标值法的临床研究,获得某名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个体化诊疗经验优于安慰剂的结论,并从第三方角度将中医个体化诊疗经验应用于临床实践,应用者均认为该诊疗经验效果较好,达到预期。最终,本研究通过目标值法(定量研究)与第三方复证(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方法研究,使研究结果互补、互证,从而获得较为完整、可靠的研究结论,以符合循证医学的要求。

师雨晴,谢红艳,陈青,熊华忠,胡雪梅,黄颖,任吉祥[7](2020)在《基于中医临床指南探讨中医药领域证据分级体系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循证医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的专家学者及研究团队在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订中提出多种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证据分级体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基于"证据体"的证据分级、中医文献证据分级和古代文献评价分级方法。相对于国际常用的循证医学证据分级体系,这3种证据分级体系均强调了中医理论类证据的地位,为进一步研究中医循证医学证据分级体系提供了参考。

郭建波[8](2020)在《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循证医学分析与药效学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致死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则介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之间,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密切相关。在2019年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结果中,全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约有2.9亿,其中约有1100万人患有冠心病,死亡率在所有疾病中占居首位。目前,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断与常规治疗仍存在局限性,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法,能够有效地改善临床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痰瘀互阻证作为主要证候之一,亟需临床应用高效处方进行治疗。目的1.针对临床痰瘀互阻证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研究活血化痰法疗效与安全性的临床证据,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和高效新药的开发提供初步依据。2.在结合活血化痰法与经典名方的基础上,探索瓜蒌丹参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实验药效。方法1.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连续性变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Cohen’s d、95%CI、亚组分析方法,分别对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血脂指标,C反应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进行meta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相对危险度RR(Relative Risk)、95%CI和L’ Abbe图异质性检验方法,分别对心绞痛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患者退出率、中医证候疗效、心电图疗效和不良反应事件进行mmeta分析;研究间的异质性大小通过Q统计与I2结合进行评价;异质性来源通过Meta回归方法及气泡图进行判断;运用剪补分析的漏斗图和Egger检验,评估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全部研究均采用敏感性分析排除导致异质性的研究再进行meta分析。2.根据活血化痰与经典名方相结合的特点,制备中医新药瓜蒌丹参颗粒;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模型;分别从同型半胱氨酸、乳酸脱氢酶、肌钙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和心脏组织形态学方面,观察瓜蒌丹参颗粒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药效情况。结果1.基于循证医学的meta分析结果:(1)初次检索共收录1246篇文献,最终纳入17项研究,涉及到16种运用活血化痰法的中药方剂;其中活血化痰法联用的观察组有631例患者,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有612例患者;(2)运用活血化痰的观察组比对照组的心绞痛疗效更为显着(RR=1.21,95%CI[1.12,1.31],P<0.01);(3)观察组治疗后服用硝酸甘油的患者比例显着少于对照组(RR=1.36,95%CI[1.22,1.51],P<0.01);(4)观察组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的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综合评分高于对照组(SMD=0.54,95%CI[0.38,0.7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观察组的患者退出率低于对照组,但不具有显着差异(RR=0.60,95%CI[0.18,1.95],P=0.39);(6)在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中,观察组高于对照组(RR=1.21,95%CI[1.13,1.30],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7)在心电图疗效结果中,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RR=1.19,95%CI[1.09,1.31],P<0.01);(8)在两组血脂4项指标的结果中,观察组的低密度脂蛋白(SMD=-0.50,95%CI[-0.75,-0.25],P<0.05)、总胆固醇(SMD=-1.57,95%CI[-1.91,-1.23],P<0.05)和甘油三酯(SMD=-0.40,95%CI[-0.60,-0.19],P<0.05)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在高密度脂蛋白指标上高于对照组(SMD=0.61,95%CI[0.38,0.84],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9)在其他血液指标的结果中,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SMD=-0.74,95%CI[-1.07,-0.40],P<0.01)、高敏 C 反应蛋白(SMD=-0.74,95%CI[-1.02,-0.46],P<0.01)和同型半胱氨酸(SMD=-0.63,95%CI[-0.96,-0.30],P<0.01)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1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但不具有显着差异(SMD=0.35,95%CI[0.08,1.56],P=0.17)。2.瓜蒌丹参颗粒的药效学实验结果:(1)实验的42只Wistar雄性大鼠因造模造成高剂量瓜蒌丹参颗粒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和丹蒌片组各死亡1只,低剂量瓜蒌丹参颗粒组死亡2只,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各组同型半胱氨酸结果的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采血较第1次升高,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结果均高于瓜蒌丹参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及丹蒌片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各组乳酸脱氢酶结果的比较中,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与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浓度均高于第1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采血结果高于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肌钙蛋白的结果比较中,丹蒌片组及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采血结果均高于第1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次采血的组间比较中,瓜蒌丹参颗粒高剂量组的肌钙蛋白浓度低于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和丹蒌片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在第2次的结果高于其他各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各组高敏C反应蛋白的结果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浓度高于第1次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瓜蒌丹参颗粒高剂量组的两次采血结果中,第1次的结果高于第2次(P<0.05);在第2次采血结果的组间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高于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丹蒌片组及假手术组的结果(P<0.05);(6)各组第2次采血的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均高于第1次采血结果(P<0.05);在第2次采血结果的组间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TNF-α的浓度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7)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第2次结果的白介素-6浓度低于第1次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采血结果的组间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IL-6浓度均高于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和假手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HE和Masson染色结果中,相比较其他各组,瓜蒌丹参颗粒高剂量组出现了较少的心肌损伤。结论1.循证医学的meta分析表明,活血化痰法能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阻证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情况、血脂水平、C-反应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水平,具有较好的治疗接受度,在临床应用时无明显的不良反应。2.初步探索了瓜蒌丹参颗粒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同型半胱氨酸、乳酸脱氢酶、肌钙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介素-6浓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心肌组织的损伤。

姜婧,申力,李卫东,严倩华,刘奇,崔树娜,毕明刚[9](2020)在《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循证研究领域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文中提出对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部中医循证研究领域申请的项目,从临床研究与方法学研究两个方面分析其项目申请领域分布与资助情况,分析中医循证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中医循证研究在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突出中医药特色和揭示其作用规律、中医循证方法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思路。

栾嘉[10](2020)在《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经过几十年高速经济发展,中国开始拓展国家发展战略,把卫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卫生与健康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并对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创新提出了新要求。科学的医学研究成果是临床决策的指南,也是国家制定卫生政策的依据。作为记载、传播医学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医学科技期刊承载着为各类医疗卫生决策提供证据的重任。然而,我国至今处于临床医学研究证据的“进口国”地位,多年来我国的临床指南主要参照欧美国家的指南或研究结果;我国的临床医学研究的学术影响力与欧美国家相比总体处于较低的水平,中文医学期刊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的质量一直未能获得国际业界的广泛认可。针对于此,本研究旨在对我国医学期刊近年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深入查找并证实我国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聚焦医学期刊编辑部,探讨我国临床研究论文整体质量控制对策。首先,从论文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概念内涵的描述出发,梳理文献,结合专家访谈,对“临床研究论文质量”以及“影响因素”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界定“临床研究论文质量”“质量评价”与“质量影响因素”的概念并丰富其内涵。其次,采用“滚雪球法”抽取中文医学期刊近年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229篇,以研究注册率、伦理审查率、前瞻性研究患者知情同意等数据评价其伦理;以该篇论文发表之前国内同类研究论文篇数评估其创新性;以“国际医学报告清单”评估其报告质量;“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评估其方法学质量并评价其证据强度。结果显示:中文医学期刊近年发表了大量单中心(97.38%)、小样本(单组≤100例占77.3%)、纯阳性结果(99.22%)、高重复性(国内同类研究>10篇占37.11%)、低质量(报告率≤50%占85.15%,高偏倚风险论文占44.10%)的临床研究论文;研究注册率(3.06%)和伦理审查率(16.95%)均低;研究的真实性和严谨性均不可考。再次,结合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田野调查等方式募集、筛选中文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自行设计问卷,对纳入评估的229篇临床研究论文的作者、编辑部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模型显示:作者因素方面,专业阶层(学历、职称)对论文质量的直接影响较弱,而作者科学思维、科研方法学水平、对论文质量有较强的正向影响。机构环境方面,科研政策和组织监管均对论文质量有正向影响;科研资源既能直接对论文质量发挥正向影响,也能通过作用于科研政策和组织监管间接影响论文质量。编辑部(编辑)因素方面,编辑的专业能力、期刊管理水平、审稿人水平均对论文质量有正向影响;格式标准化要求对论文质量有负向影响。最后,采用析因设计证实以上可能因素对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作者与研究机构相关的23项可能影响因素里仅伦理审查1项与论文综合质量相关(χ2=11.075,P=0.010);在编辑部与编辑相关的18项可能因素中,编辑是否具有医学专业背景(χ2=21.533,P=0.000)、医学编辑的统计学水平(t=2.221,P=0.028)、编辑工作时间和精力用于版面形式消耗(t=-3.064,P=0.002)与期刊是否为核心期刊(χ2=4.714,P=0.034)等4项与论文质量显着相关。研究证明:期刊编辑部及编辑相关因素是国内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本研究结果,为控制我国医学临床研究论文质量,针对我国医学期刊编辑部管理构架提出:医学编辑必须具有医学相关专业背景,按照发展要求满足医学编辑数量并进行功能性分工,向学术型方向培养医学编辑等举措建议。针对编辑部审定稿流程提出:中文医学期刊亟待统一临床研究论文录用的基本标准,严格实行临床研究注册制度,复核研究的伦理审查,加强临床研究国际规范、评价工具以及报告清单的认知普及,注明利益冲突以及允许发表阴性结果等举措建议。针对医学编辑的职能拓展提出:医学编辑应在执行论文发表准入标准的同时做好作者教育,并为审稿人提供详细的审稿标准及必要的相关培训等举措建议。从而令中文医学期刊能够严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出口”关,真正服务于“健康中国”。

二、循证医学及其在中医药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循证医学及其在中医药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2.1 资料与方法
        2.2 研究结果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3.1 资料与方法
        3.2 研究结果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4.1 资料与方法
        4.2 研究结果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5.1 资料与方法
        5.2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2 系统设计方法
        2.1 整体设计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2.3 系统搭建工具
        2.4 运行环境
    3 研究结果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基于转录组学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CAG与胃癌前疾病的定义
        2. CAG的临床研究进展
        3. CAG的基础研究进展
        4. 小结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 辨证治疗
        2. 成方治疗
        3. 自拟方治疗
        4. 中西医药联合治疗
        5. 中成药治疗
        6. 外治法
    综述三 转录组学技术及其在中医学中的研究进展
        1. 转录组学研究的相关技术
        2. 转录组学在中医药学研究中的应用
        3. 展望
    综述四 魏玮教授治疗CAG相关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1. 辛开苦降,善用经方
        2. 益气活血,消症化瘕
        3. 调畅情志,和解少阳
        4. 调枢通胃,总揽全局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样本量估算与数据管理
        2.3 研究对象
        2.4 干预措施
        2.5 疗效评价指标
        2.6 安全性指标
        2.7 统计方法
        2.8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疗效结果分析
        3.3 安全性评价
    4、讨论
        4.1 半夏泻心汤可以减轻CAG患者中医症状
        4.2 半夏泻心汤可以调节CAG患者胃功能血清学水平
        4.3 半夏泻心汤可以改善CAG患者焦虑抑郁状态
        4.4 半夏泻心汤可以提高CAG患者睡眠质量
        4.5 半夏泻心汤可以降低CAG患者炎症因子水平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转录组学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作用机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来源
        1.2 受试者与血样采集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1.4 软件及数据库
        1.5 样本准备
        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2、结果
        2.1 测序基本情况
        2.2 差异表达筛选结果
        2.3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2.4 差异表达基因通路富集分析
        2.5 PPI网络分析
    3、讨论
        3.1 半夏泻心汤治疗CAG与抑制炎症
        3.2 半夏泻心汤治疗CAG与免疫调节
        3.3 半夏泻心汤治疗CAG与抗肿瘤
        3.4 半夏泻心汤治疗CAG与神经调控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存在问题与不足
    4. 展望
致谢
附件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件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3)现代小儿推拿病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 小儿推拿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群体认知度和普及度的调查研究
    1 研究对象
    2.问卷设计
    3.问卷结果
    4.问卷调查分析
    5.小结
研究二 现代小儿推拿病谱文献计量学研究
    1.研究方法
    2.小儿推拿文献检索
    3.结果
    4.小结
研究三 现代小儿推拿病谱等级研究
    1.针灸循证病谱等级划分
    2.小儿推拿循证等级病谱
    3.小儿推拿频次等级病谱
    4.现代小儿推拿等级病谱
    5.现代小儿推拿专着病谱比较
    6.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小儿推拿认知度和普及度采访问卷提纲
附录2 小儿推拿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群体认知度和普及度调查问卷
附录3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文版》(ICD-11MMS简明编码列表)ICD-11各章节名称及查询简表(括号内以excel标码标记)
附录4
附录5 改良后JADAD量表(1-3分视为低质量,4-7分视为高质量)
附录6 Cochrane协作网RCT偏倚风险评价工具
附录7 独立干预RCT文*信息提取表(20项信息)(Excel格式)
综述 现代针灸病谱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探索中医证据个体化适用性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一、中医临床个体疗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疗效预测模型与方法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引导中医证据支撑临床决策:理论探讨和研究思路
    一、循证医学实践模式下中医证据与临床理论的连接
    二、支持中医证据向临床决策转化的个体化评价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 依托临床试验数据构建中医证据个体适用性评价方法
    一、依托试验原始数据的指标选择与处理
    二、依托原始数据的个体差异情况分析
        (一) 应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分析试验内个体间特征差异情况
        (二) 应用系统评价方法分析试验外群体间特征差异情况
    三、建立依托试验个体疗效评价的综合指标权重
        (一) 基于德尔菲法建立个体疗效评价指标权重
        (二) 结合层次分析与德尔菲法建立基线特征指标权重
    四、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疗效预测模型
第三部分 中医证据个体适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研究
    一、基于依托试验内新患者数据的验证研究
    二、基于回顾性病例数据的验证研究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依托试验方案简介
    附录2 心电图指标评价表
    附录3 系统评价检索式
    附录4 专家问卷调查表
    附录5 验证研究伦理审核批件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信息挖掘及连夏宁心方的机制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系统综述的应用现状
        1 系统综述的概念
        2 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3 Meta分析在中医领域应用现状
        4 Meta分析在中医心血管领域的应用现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清热化痰法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1 中西医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
        2 清热化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3 清热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4 清热化痰法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5 清热化痰法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研究进展
        6 清热化痰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用药规律研究
    1 背景
    2 目的
    3 材料与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清热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1 背景
    2 目的
    3 材料与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作者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的连夏宁心方干预心律失常的机制预测研究
    1 背景
    2 目的
    3 材料与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本章小结
结语
    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1 纳入研究文献特征
个人简历

(6)基于第三方复证和目标值法建立中医个体化诊疗循证模式的研究(以IBS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研究现状及方法学介绍
        一、中医辨证论治与个体化诊疗概述
        二、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的困境、原则和必要性
        三、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的视角及研究模式
        四、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的研究设计方法介绍
    第二节 目标值法的应用现状及在中医个体化诊疗研究中的方法学价值
        一、目标值法概述
        二、目标值法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
        三、目标值法在中医个体化诊疗研究中的方法学价值
        四、展望
    第三节 三角互证法在中医个体化诊疗研究中的方法学价值
        一、方法内三角互证法-复证借鉴
        二、方法间三角互证法-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结合
    第四节 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治疗现状及疗效评价
        一、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二、肠易激综合征的西医治疗进展
        三、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四、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五、基于网络meta分析的肠易激综合征不同治疗措施的疗效比较研究
第二章 基于第三方复证和目标值法建立中医个体化诊疗循证模式的研究
    第一节 中医个体化诊疗报告规范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及结果
    第二节 形成名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个体化诊疗经验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第三节 定量研究之单组试验目标值法的临床研究
        一、病例来源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第四节 定性研究之中医个体化诊疗第三方复证模式研究
        一、第三方的界定及应具备的条件
        二、研究过程
        三、结果
        四、小结
    第五节 探索建立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混合方法(MMR)研究模式
        一、通过MMR研究模式之定量研究实现疗效差异性确证
        二、通过MMR研究模式之定性研究实现疗效实践者的复证
        三、通过MMR研究模式使定性定量结果互补、互证
        四、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7)基于中医临床指南探讨中医药领域证据分级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循证医学证据分级和推荐强度标准的发展
2 国内循证医学证据分级和推荐强度标准的发展
    2.1 基于“证据体”的证据分级
    2.2 中医文献证据分级体系
    2.3 古代文献评价分级方法
    2.4 其他证据分级体系的探索
3 讨论
    3.1 中医经典古籍医案证据评价体系的建立
    3.2 现代研究证据评价体系不能完全照搬
    3.3 多方面、多角度构建证据体评价和推荐体系
    3.4 树立中医临床指南的权威性

(8)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循证医学分析与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经典名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1 经典名方
        2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辨证论治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西医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炎症因子影响的研究进展
        1 血清炎症因子
        2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循证医学分析 活血化痰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设计
    2 文献检索与处理
    3 结果
    4 小结
第二部分 药效学研究 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药效学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一 PubMed检索策略
附录二 Meta分析涉及的方剂组成
附录三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附录四 Elisa检测结局指标的浓度计算方法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循证研究领域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2019年度中医循证研究申请项目的分类分析
    1.1 临床研究
    1.2 方法学研究
2 2019年度中医学科(代码H27)中医药循证研究申请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亟待提高
    2.2 突出中医药特色和揭示其作用规律的研究亟待加强
    2.3 中医药循证方法学研究有待改进与创新
3 展望

(10)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控制相关理论研究
    2.1 临床研究的定义
    2.2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评价概念辨析
    2.3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概念辨析
    2.4 本研究涉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概念及其评价方式
    2.5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控制的概念辨析
    2.6 小结
第3章 中文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现况的抽样调查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我国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质性访谈
    4.1 访谈目的
    4.2 访谈设计
    4.3 访谈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中文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我国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建立及作用机理阐释
    6.1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
    6.2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探索性因子分析
    6.3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及修正
    6.5 修正后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分析
    6.6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关系及机理探讨
    6.7 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7.1 研究结论
    7.2 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控制对策
    7.3 本研究的创新点
    7.4 本研究的局限性
    7.5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循证医学及其在中医药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基于转录组学的作用机制研究[D]. 国嵩.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现代小儿推拿病谱研究[D]. 李泓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探索中医证据个体化适用性评价方法[D]. 关曼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5]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信息挖掘及连夏宁心方的机制预测研究[D]. 李金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第三方复证和目标值法建立中医个体化诊疗循证模式的研究(以IBS为例)[D]. 李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基于中医临床指南探讨中医药领域证据分级体系的构建[J]. 师雨晴,谢红艳,陈青,熊华忠,胡雪梅,黄颖,任吉祥. 吉林中医药, 2020(11)
  • [8]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循证医学分析与药效学研究[D]. 郭建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循证研究领域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J]. 姜婧,申力,李卫东,严倩华,刘奇,崔树娜,毕明刚.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0(06)
  • [10]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策研究[D]. 栾嘉.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标签:;  ;  ;  ;  ;  

循证医学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