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用新型无钴高强高韧钢G50的研制

航空航天用新型无钴高强高韧钢G50的研制

一、航天用新型无钴高强高韧钢G50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牛艳娥,赵芃沛,李宁,宋娟[1](2021)在《国内外超高强度钢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文中认为针对航空、航天、航海及兵工等各领域对高强度钢铁材料的需求,从超高强度钢的种类、成分及性能综述了国内外低合金超高强度钢、二次硬化超高强度钢及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情况。分析了目前几种超高强度钢热处理工艺的特点,指出了淬火-碳配分-回火热处理工艺对超高强度钢性能的影响及作用。给出了未来超高强度钢高性能、长寿命、低能耗、低成本、高通量材料集成技术的智慧化服务、绿色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发展方向。

卢铁[2](2021)在《DT506钢组织性能和动态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实现钢的超高强高韧一般添加较贵重元素Co,这极大的增加了钢的成本。同时由于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易受到强动载荷作用,如何实现低成本、超高强高韧并具备良好的动态性能已成为新钢种开发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以自主设计的一种低合金超高强度DT506钢为研究对象,该钢主要特点是无Co低Ni。对DT506钢进行连续冷却转变试验、热处理试验以及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系统分析了其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规律、热处理工艺对其组织性能以及屈强比对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将DT506钢将加热到950℃保温10min,然后以0.028℃/s~19℃/s的冷却速度冷却到室温,测得相变点Ac1和Ac3分别为665℃和775℃,MS和Mf分别为265℃和90℃。当冷却速度高于0.138℃/s时均得到完全马氏体组织,当冷却速度降低至0.055℃/s时,得到贝氏体和马氏体两相组织。(2)正火温度和回火保温时间对DT506的准静态力学性能影响并不大,淬火温度和回火温度的对其准静态力学性能影响显着。DT506钢经810℃~1000℃淬火后,随着淬火温度的提高,其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先增加随后逐渐降低,均在860℃淬火后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冲击功在810℃~860℃之间逐渐下降,当温度升高至900℃达到最高值后不断下降;断裂韧度则总体呈现提高趋势。(3)DT506钢经150℃~680℃回火后,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其抗拉强度逐渐降低,而屈服强度先升高,在350℃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冲击功则逐渐升高在260℃回火后达到峰值,随后快速降低,在450℃回火时出现回火脆性,冲击功此时达到最低值。DT506钢在920℃×1h空冷+880℃×1h油淬+260℃×3h空冷后,获得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其抗拉强度:1915.5MPa、屈服强度1531.5MPa、冲击功:64J、断裂韧度:108MPam1/2。(4)在0.001s-1~3100s-1的应变速率下,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DT506钢的应力极限和屈服强度均不断增加,材料表现出较强的应变率强化效应。在相同应变速率下,DT506钢屈强比越低,材料的应力极限和屈服强度越高,表现出的应变率敏感性也就越强。并建立了C-S和J-C动态本构模型,为DT506钢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杨鹏[3](2020)在《深盲孔锻件热加工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于大型深盲孔锻件的成形工艺,选择直接机加工成形或一步挤压成形对锻件性能和模具损伤大,且操作难度大,可行性低。本研究提出“反挤压+芯轴拔长”两步工序的成形工艺。“反挤压+芯轴拔长”工艺可提高锻件锻造比,改善锻件性能,同时降低生产成本、设备损耗及机加工周期。但此工艺也存在诸多难点,如挤压时设备“闷车”及锻件表层裂纹;芯轴拔长时锻件变形均匀性不足,实心头部锻透性不佳,芯棒“退芯”及孔底金属折叠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实际生产条件和成品质量分析,利用DEFORM建立G31L钢材料模型,研究反挤压与芯轴拔长过程中基本成形规律及工艺优化,以提高深盲孔锻件成品质量。G3l L钢为自主研发的新型钢种,DEFORM数据库无相应材料匹配。本研究对G31L钢的流变应力-应变曲线、弹性模量、泊松比、热膨胀系数、热导率、比热容进行系统检测,建立G31L钢材料模型,并通过Gleeble热模拟试验验证了材料数据模型的可靠性。为优化挤压后锻件成形质量及保护设备,研究了挤压过程中基本成形规律及关键工艺参数的影响。挤压过程的成形规律研究发现金属流动、载荷-行程曲线、损伤分布、等效应变场分布之间存在密切的耦合关系,挤压过程可分为初始挤压、稳定挤压和终了挤压三个阶段。关键工艺参数的影响研究发现:最佳挤压工艺为锻件初始温度为1200℃,挤压速度为80 mm/s,摩擦系数为0.2,模具预热温度为200℃。为提高深盲孔锻件变形均匀性和改善头部锻透性,本研究以现有拔长工艺为基础,分析了拔长过程中压下率、翻转角、送进量等工艺参数的影响规律,提出了45°翻转工艺和60°翻转工艺,并对锻件头、尾单周变形分析。结果表明:新工艺能明显改善锻件周向均匀性,且锻件头部采用压下率η≥10%与60°翻转的组合工艺可提高头部锻透性,尾部采用压下率η≤8%与45°翻转的组合工艺能有效控制尾部内孔畸变率。基于此工艺,依次进行三道次减径拔长,锻件均匀性得到改善,但头部应变场仍较低。为进一步优化头部变形进行了头部锥形锻造,发现头部锥形坡度等于5°时,头部低应变区得到改善。最后采用上下U型砧对锻件进行滚圆精整。基于优化后的工艺,进行了初步工业试制,锻件成形效果优良。本文建立的G31L钢材料数据模型,弥补了原数据库空白,关于反挤压和芯轴拔长成形过程中基本规律及工艺优化的研究结果对大型深盲孔锻件的实际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何少龙[4](2019)在《热处理及热压变形处理对Cr5MoVNi钢组织力学性能影响》文中认为特种环境和特种零件或者构件对钢材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满足其强度、韧性、硬度等综合力学性能的要求。本论文以高碳、高强度为目标,在研究合金元素对碳化物形成动力学影响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成分设计和热处理工艺,结合变质处理开发出碳化物弥散分布于基体上的高强度、高硬度的马氏体耐磨合金材料—Cr5MoVNi钢。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热分析法(DSC)、X射线衍射(XRD)、压缩实验以及冲击实验等多种实验手段和方法,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和热压变形处理对其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Cr5MoVNi钢(930℃淬火)经过回火(180℃~430℃)后组织为针状回火马氏体、残留大块网状碳化物和弥散分布在基体上的析出相。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硬度呈现下降趋势,在180℃回火时达到60.9HRC;冲击韧性出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380℃回火时达到峰值:5.9J/cm2;抗压强度出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330℃回火时达到峰值3767MPa;屈服强度都在2500MPa以上。Cr5MoVNi钢经过淬火(1000℃~1200℃)、中温回火(380℃)后,显微组织为:奥氏体、回火马氏体、大块网状碳化物和弥散分布的碳化物析出相。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奥氏体含量增多,回火马氏体含量减少;大块网状碳化物和析出相减少。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硬度呈现下降趋势,1200℃淬火、380℃回火后硬度15.2HRC;冲击韧性先上升后下降,在1100℃淬火、380℃回火后达到峰值20.1J/cm2;抗压强度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现象,在1100℃淬火、380℃回火时达到最大值5621MPa,而其屈服强度大幅下降,只有500MPa。在其压缩过程中,基体组织由原来的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出现二次硬化现象,硬度大幅提高,同时抗压强度快速升高。Cr5MoVNi钢经过热压变形处理后(1000℃~1250℃),再次经过930℃淬火、180℃回火,显微组织主要是回火马氏体、残留的网状碳化物和弥散分布的碳化物析出相。经过热压变形处理后,弥散分布的碳化物析出相增多,网状碳化物减少甚至消失。硬度基本没变化,冲击韧性明显提高。1100℃热变形后,冲击韧性达到5.3J/cm2,抗压强度明显提高576MPa,屈服强度提高550MPa。

张永皞,李敬民,李昌安[5](2019)在《热处理对G50超高强度钢力学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通过调整热处理过程的主要工艺参数,研究了840~900℃淬火以及200~500℃回火温度范围内G50钢硬度、强度、塑性以及冲击性能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回火温度下,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G50钢的硬度和强度总体呈降低趋势,而塑性和冲击性能则得到提高;在相同淬火温度下,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G50钢的硬度、强度和冲击性能在总体上呈降低趋势,而塑性则先降低后增加。"高温淬火+低温回火"将有助于G50钢获取较优的力学性能。

刘冠旗[6](2018)在《新概念高密度合金强韧化机理及动态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战斗部材料一直寻找高密度合金以提高打击能量,传统钨合金密度很高,其强度与韧性却比超高强度钢低,这是由于钨合金粉末冶金方法的局限性。因此如何提高高密度合金的强韧性成为目前需要攻克的主要问题。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固溶体钨合金概念,以全固溶态代替烧结态,从而获得较高的强韧性。基于面心立方结构(FCC)+时效强化的全新理念,设计出一种新概念高密度合金NiW750,其密度达到11.4 g/cm3,通过时效处理其强度与超高强度钢G50相当,韧性比G50高65%以上。本文系统研究热处理制度对该合金静动态力学性能与微观组织的影响,探讨其微观机理,总结了动态条件下绝热剪切带变化规律,并将NiW750合金与钨合金93WNiFe、超高强度钢G50进行对比,验证了新合金体系静动态性能的综合优势。论文研究主要成果如下:固溶温度对NiW750合金的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不大。时效温度对NiW750合金析出相及力学性能具有显着影响。通过时效处理,基体中析出细小弥散分布的第二相Ni4W。本文研究了时效温度650℃-900℃,时效时间为5h条件下析出相的变化情况:在650℃-800℃范围内,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合金内部不断有新的析出相形核析出,已经出现的析出相继续长大,分布间距逐渐减小;在800℃-900℃时效时,析出相发生回溶现象,使得合金的强度明显下降。析出相的大小与分布间距均影响该合金的力学性能,在750℃左右时两者达到最优配比,合金的静态力学性能达到最佳。时效时间对NiW750合金析出相及力学性能影响显着。在0-320h范围内,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析出相含量逐渐增多,但是到一定程度后趋于饱和,析出相的体积分数对其强化作用逐步变弱。NiW750合金在锻态+750℃×5h时效后性能最佳,其抗拉强度为1746MPa,屈服强度1571MPa,韧性值aKU为113J/cm2。霍普金森压杆实验(SHPB)表明:在1500s-1-7000s-1应变率范围内,NiW750合金存在应变率硬化效应,合金的动态流变应力可达到2250MPa。形成的绝热剪切带立体模型为中心对称的两个圆锥体曲面,变形带宽度80-150μm,过渡区较大。随着应变率增大,变形带从模糊逐渐变得清晰,带宽与材料硬度有关,时效处理提高硬度,使应力集中,带宽变小,材料更容易发生断裂。与钨合金93WNiFe、马氏体钢G50相比,本文的NiW750合金优势明显:采用镍钨全固溶结构,保证塑韧性,还可通过热处理析出强化相提高强度,合金强度比93WNiFe可提高21.7%,韧性提高7.7倍;加入37%wt的钨,使密度比超高强度钢高46%;同时奥氏体的结构具有多滑移系,应力可以被及时疏散,合金临界剪切应变率比超高强度钢提高40%以上,合金动态冲击吸收能可达1300MJ·cm-3,保证了良好的动态性能。

冯亚亚[7](2018)在《2200MPa级低合金钢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航空航天、国防、能源等国民经济建设和重大高新技术领域对超高强度钢需求的不断提高,兼具高韧性、优异的焊接性能和抗高速冲击能力于一体的超高强度钢成为钢铁发展方向。本文以此为目标,开发了新型2200MPa级高强韧低合金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如下:1.成功设计并制备出30Cr2NiSi2Mn2Mo新型低合金超高强度钢,抗拉强度高达2200MPa,延伸率>8.4%,断面收缩率>34%,-40℃冲击功>13J,实现了超高强度与韧性的优异结合与跨越提升。成本与2000MPa级低合金钢相当,低于2000MPa级马氏体时效钢和二次硬化钢。2.系统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和回火温度对新型低合金超高强度钢30CrNiSi2Mn2Mo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奥氏体化温度升高,30CrNiSi2Mn2Mo钢的强度和硬度先升高后降低,低温冲击韧性持续增加;回火温度升高,强度和硬度下降,低温冲击韧性在300℃~400℃C回火温度区间骤然下降,出现马氏体回火脆性。最佳热处理工艺为920℃ X lh+油淬+200℃ ×2h+空冷。3.研制的新型低合金超高强度钢30Cr2NiSi2Mn2Mo具有优异的焊接性能。热处理后焊缝强度高达2100MPa。4.研制的新型低合金超高强度钢30Cr2NiSi2Mn2Mo具有优异的抗高速冲击防护性能,优于代表国际领先水平的法国高硬度装甲钢MARS 240。

庞昇[8](2018)在《高强度弹簧钢合金成分优化设计与组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品质线材是汽车、能源、航空等高端装备的基础零部件材料,高强度汽车用悬架弹簧钢丝更是作为线材当中的精品。尽管国内相关研究单位和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在高品质线材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根据高强度弹簧钢的性能要求,综合碳及各合金元素对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合Thermo-Calc软件热力学计算结果,本文主要研究了钒以及碳的质量分数对高强钢的影响,在55SiCr弹簧钢的基础上,对高强弹簧钢成分进行了优化设计。使用真空感应炉和二硅化钼炉冶炼9组实验钢。通过洛氏硬度计、万能材料拉伸实验机、冲击试验机、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测试分析手段研究不同成分优化配比与热处理工艺对所设计合金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与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钢中钒的加入对强度和韧性的改善主要是由于钒起到了细晶强化和析出强化的作用。880℃保温30分钟后油淬,之后450℃回火,1#~5#钢金相组织均为回火索氏体,且晶粒细化程度逐渐提高,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断面收缩率和断后伸长率都呈上升趋势,4#钢抗拉强度较1#钢提高了 97MPa、屈服强度提高了 113MPa。9#钢较7#钢在强度提高的前提下,断面收缩率和断后伸长率略有降低,可见适当增加碳质量分数是继续提高高强弹簧钢强度的一种手段,该回火温度下细晶强化和析出强化共同提高了钢的强度和韧性。350℃回火后,1#~5#钢金相组织由一定量的未转变完的板条马氏体、较多的片状马氏体以及回火托氏体组成,未转变的马氏体数量较多是该回火温度下强度都大幅度提高的的主要原应,但是由于V的加入细化了晶粒,在越细小的晶粒内,马氏体片越小,纤维裂纹越少,对韧性的损害就越小。在强度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4#钢的断面收缩率达到了 38.8%,断后伸长率达到了 10.3%,韧性得到了极大改善,5#与4#的数据基本一致,该回火温度下细晶强化显着提高了钢韧性。通过透射电镜分析,在奥氏体区生成的VC优先在奥氏体晶界析出,为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提供了形核质点,使铁素体晶粒得到细化,在晶界位置析出的VC起到了细晶强化的作用,且在晶界处析出的VC析出温度较高,尺寸较大,在30~50nm左右;由于高强弹簧钢中C质量分数较高,在奥氏体完全转变为铁素体之后,由于仍然有足够的析出驱动力促使形核,则继续在晶内析出VC,此时析出的VC主要起到析出强化的作用,在晶内析出的的VC和其它MC型碳化物析出温度较低,尺寸较小,在20nm左右。V质量分数的增加,使得纳米级VC的析出更加弥散,平均间距更小。随着C质量分数的继续提高,析出强化效果继续增强。最终得到在55SiCr钢的基础上进行高强弹簧钢合金的优化设计的最佳钒的加入量为0.15%。将C的适量分数提高到0.65%会进一步提高钢的强度。加入钒的55SiCr钢的回火温度可在55SiCr钢的标准热处理回火温度基础上适当降低,以达到提高强度的目的。

褚小菲,冯军海[9](2017)在《径向偏析对航天用G50钢力学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某型号航天产品用G50钢在进厂验收过程中,发现钢材横向低倍组织中存在径向偏析,为了探究径向偏析对钢材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金相检验及力学性能试验,发现径向偏析对钢材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

王瑞[10](2017)在《超高强度钢制备工艺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高强度钢抗拉强度高、韧性好,具有高的比强度、比模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及国防等领域,是飞机等主承力关键构件的首选材料,代表了一个国家钢铁材料研究和生产的最高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和国防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超高强度钢室温抗拉强度超过1400 MPa、屈服强度大于1300 MPa,其韧性要求也较高,始终在挑战材料的强韧性极限。同时,超高强度钢对裂纹、夹杂、焊缝和表面加工等缺陷也十分敏感,因此,降低超高强度钢的缺陷率、提高钢的韧性始终是国际前沿技术开发的重要研究方向。我国在超高强度钢降低钢中有害杂质元素质量分数、改善夹杂物的形态及提高钢的韧性方面已开展了几十年的研究,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与进步,但是在超纯净化冶炼、凝固组织控制、热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严重制约了我国航空航天和国防军工等关键材料的配套和发展。本论文以目前我国生产的几个典型的超高强度钢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对其洁净度和组织性能控制难题,开展超高强度钢制备工艺的关键技术研究,对于提升我国超高强度钢生产技术水平,补齐航空航天和国防军工的关键材料“短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在全面综述国内外超高强度钢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超高强度钢实际生产工艺及质量水平的深入调研,采用实验室真空感应炉实验、理论计算分析、添加稀土实验、工业试验等方法,利用化学分析、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力学性能测试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等表征手段,以300M、A-100和S53等典型的超高强度钢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精钢材纯净化冶炼、真空感应炉(VIM)超纯熔炼、超高强度钢的稀土处理、超高强度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去除与控制、双真空(真空感应炉-真空自耗炉(VIM-VAR))熔炼的纯净度和凝固组织控制、真空感应炉-电渣重熔-真空自耗炉(VIM-ESR-VAR)三联工艺超纯熔炼、锻造和热处理组织性能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在抚钢工业化条件下制备出了超纯净、高性能的超高强度钢,确定了三联工艺是解决超高强度钢上述技术难题的最佳工艺。通过上述研究,论文的创新点及主要结论如下:(1)镧对超高强度钢的纯净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真空感应熔炼条件下,冶炼时保证良好的炉况、精确控制温度能够保证稀土镧良好、稳定的脱氧脱硫效果。在真空感应熔炼条件下,冶炼时保证良好的炉况、精确控制温度能够保证稀土镧良好、稳定的脱氧脱硫效果。当钢中的氧和硫的质量分数十分低时,钢中的夹杂物主要为La2O2S,Mg和Al等金属氧化物能够在La2O2S表面析出形成复合夹杂物。(2)单真空、双真空工艺和三联工艺对超高强度钢纯净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单真空工艺、双真空工艺和三联工艺中,三联工艺的T.O、P、S等明显低于单真空和双真空工艺,是超高强度钢纯净度控制的最佳工艺。在Si、Mn、Al、Ti等元素质量分数都非常低条件下,达到T.O=0.0004%、w[N]=0.0009%的超纯净水平。三种工艺制备的超高强度钢中夹杂物种类差异不大,典型夹杂物均主要为含镁铝尖晶石的MgO-Al2O3-CaS、MgO-Al2O3-SiO2等。三联工艺夹杂物平均直径和单位面积夹杂物个数均小于单真空和双真空工艺。(3)真空自耗重熔对铸锭凝固组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真空自耗重熔过程采用高熔化速度生产的钢锭其成品钢棒低倍组织易出现径向偏析缺陷;采用强冷的氦气冷却方式和高水流量生产的钢锭其成品钢棒低倍组织出现环状花样缺陷。因此在不采用氦气冷却的前提下适当降低熔化速度,可以生产出低倍组织合格的棒材。(4)锻造工艺对航空轴承钢G13Cr4Ni4Mo4VA棒材冲击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造成G13Cr4Ni4Mo4VA棒材冲击性能偏低的原因是由于沿晶界分布析出的δ铁素体。将锻造温度由1160 K降低至1110 K,可有效地避免δ铁素体的析出,提高棒材的冲击性能。(5)锻造和预备热处理对超高强度钢A-100晶粒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A-100钢,在变形量为30%时,将变形温度控制在1000~1140 K范围内可获得细小的完全再结晶组织,同时改善微观组织均匀性。应用正火工艺进行预备热处理可以提高晶粒度级别,均匀组织。合适的正火温度在900~950 K,且保温时间不宜过长,防止晶粒过分长大。(6)回火热处理对S53超高强度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53钢二次回火热处理后钢的组织和性能优于一次回火热处理。回火温度为490 K的试样抗拉强度最高达到1955 MPa,屈服强度为1684 MPa,硬度达56(HRC),且均匀延伸率为10%。二次回火490 K处理后,相比较于一次回火505 K,马氏体板条更加细小且板条边界扭曲交错程度比一次回火更深,对位错的运动的阻碍作用更大,强化效果更好。同时,二次回火后更多细小的碳化物在板条马氏体基体上和位错间析出,显着提高了材料的强度。回火温度为490K拉伸断口样品分布较多的韧窝。随着二次回火温度升高,碳化物也会粗化,样品拉伸断口微观形貌也会出现准解理特征。因此,S53钢最佳回火工艺为在505 K×3 h下进行一次回火,再在490 K×12 h下进行二次回火。

二、航天用新型无钴高强高韧钢G50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航天用新型无钴高强高韧钢G50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超高强度钢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超高强度钢的分类、发展及应用
    2.1 低合金超高强度钢的发展及应用情况
    2.2 二次硬化超高强度钢
    2.3 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
3 超高强度钢的热处理工艺
    3.1 淬火-回火工艺
    3.2 淬火-碳配分工艺
    3.3 淬火-碳配分-回火工艺
4 超高强度钢的发展方向
5 结论

(2)DT506钢组织性能和动态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超高强度钢概述
    1.3 低合金超高强度钢简述
        1.3.1 低合金超高强度钢的发展及应用
        1.3.2 低合金超高强度钢合金化研究
        1.3.3 低合金超高强度钢热处理工艺的研究
    1.4 低合金超高强度钢的动态性能研究
        1.4.1 分离式Hopkinson压杆简介
        1.4.2 材料动态力学效应研究
        1.4.3 材料动态失效研究
        1.4.4 本构方程的建立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CCT曲线测定
        2.2.2 热处理实验
        2.2.3 力学性能检测
    2.3 显微组织观察
第三章 DT506 钢连续冷却转变过程
    3.1 引言
    3.2 临界相变点测定
        3.2.1 A_(c1) 和A_(c3) 测定
        3.2.2 M_s和M_f测定
        3.2.3 B_s和B_f点测定
    3.3 不同冷却速度下显微组织和硬度
        3.3.1 显微组织分析
        3.3.2 硬度结果分析
    3.4 DT506 钢CCT曲线绘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处理工艺对DT506 钢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
    4.1 引言
    4.2 正火温度对DT506 钢准静态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
        4.2.1 正火温度对准静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4.2.2 正火温度对冲击断口的影响
    4.3 淬火温度对DT506 钢准静态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
        4.3.1 淬火温度对准静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淬火温度对微观组织的影响
        4.3.3 淬火温度对冲击断口的影响
        4.3.4 讨论
    4.4 回火温度对DT506 钢准静态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
        4.4.1 回火温度对准静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4.4.2 回火温度对微观组织的影响
        4.4.3 回火温度对冲击断口的影响
        4.4.4 回火温度对碳化物析出的影响
        4.4.5 讨论
    4.5 回火保温时间对DT506 钢准静态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
        4.5.1 回火保温时间对准静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4.5.2 回火保温时间对冲击断口的影响
        4.5.3 回火保温时间对碳化物析出的影响
        4.5.4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T506 钢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屈强比对DT506 压缩性能的影响
        5.2.1 准静态压缩试验结果与分析
        5.2.2 动态压缩结果与分析
    5.3 显微组织形貌与分析
    5.4 高应变速率敏感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DT506 高应变速率动态本构模型构建
    6.1 引言
    6.2 Cowper-Symonds(C-S)模型
    6.3 标准Johnson-Cook(J-C)模型的构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深盲孔锻件热加工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高强度钢的研究现状
    1.3 大型锻件反挤压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关键挤压参数对挤压力和损伤的影响
        1.3.2 关键挤压参数对变形均匀性的影响
    1.4 大型锻件拔长技术的研究现状
        1.4.1 大型实心锻件拔长技术
        1.4.2 大型空心锻件拔长技术
    1.5 课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有限元基础理论与技术处理
    2.1 引言
    2.2 刚塑性有限元数值模拟基础理论
        2.2.1 刚塑性有限元法基础
        2.2.2 有限元变分原理
        2.2.3 传热问题
        2.2.4 损伤模型
    2.3 关键技术处理
        2.3.1 迭代求解器选择
        2.3.2 工件接触
        2.3.3 网格划分
    2.4 小结
第三章 G31L钢材料模型的建立
    3.1 引言
    3.2 G31L钢本构方程
        3.2.1 试验材料及方法
        3.2.2 真应力-真应变曲线
        3.2.3 建立本构方程
        3.2.4 本构方程的验证
    3.3 G31L钢热物理性能
        3.3.1 G31L钢性能参数计算
        3.3.2 G31L钢性能参数测量
        3.3.3 材料模型建立及导入
    3.4 G31L钢数据模型验证
        3.4.1 验证性试验介绍
        3.4.2 载荷-时间曲线对比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深盲孔锻件反挤压工艺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反挤压过程有限元模型建立
        4.2.1 几何模型分析
        4.2.2 网格划分
        4.2.3 边界条件
    4.3 反挤压过程中基本变形规律研究
        4.3.1 挤压过程中温度场的演变特征
        4.3.2 挤压过程中金属流动规律研究
        4.3.3 挤压过程的载荷-行程曲线
        4.3.4 挤压过程中等效应变场的演变特征
        4.3.5 挤压过程中损伤演变特征
        4.3.6 实际挤压件分析
    4.4 反挤压工艺参数影响规律研究
        4.4.1 锻件初始温度的影响
        4.4.2 挤压速度的影响
        4.4.3 摩擦系数的影响
        4.4.4 模具预热温度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深盲孔锻件芯轴拔长工艺优化研究
    5.1 引言
    5.2 芯轴拔长过程有限元模型建立
        5.2.1 几何模型分析
        5.2.2 网格划分
        5.2.3 边界条件
    5.3 深盲孔锻件芯轴拔长的基本变形规律研究
        5.3.1 径向单砧压下锻件等效应变分布规律
        5.3.2 轴向相邻砧压下锻件等效应变场分布规律
    5.4 深盲孔锻件拔长工艺研究
        5.4.1 现有工艺存在的不足
        5.4.2 周向新翻转工艺制定
        5.4.3 新翻转工艺对头部单周变形的影响
        5.4.4 新翻转工艺对尾部单周变形的影响
        5.4.5 新工艺对锻件多道次拔长的影响
    5.5 深盲孔锻件孔底金属折叠问题优化
    5.6 深盲孔锻件头部锥形锻造工艺及滚圆工艺
        5.6.1 头部锥形锻造工艺
        5.6.2 滚圆工艺
    5.7 初步工业试制结果分析
    5.8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4)热处理及热压变形处理对Cr5MoVNi钢组织力学性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高强钢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2.1 低合金超高强度钢
        1.2.2 中合金超高强度钢
        1.2.3 高合金超高强度钢
        1.2.4 高碳钢的研究现状
    1.3 超高强度钢的强韧化机理
        1.3.1 固溶强化
        1.3.2 细晶强化
        1.3.3 第二相强化
        1.3.4 位错强化
        1.3.5 相变强化
    1.4 热塑性变形
        1.4.1 热塑性变形机理
        1.4.2 热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设备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案流程
    2.4 实验方案
    2.5 力学性能测试
    2.6 显微组织观察
第三章 Cr5MoVNi钢的热处理工艺和力学性能
    3.1 相变温度的测定以及热处理工艺确定
        3.1.1 相变温度测定
        3.1.2 热处理温度以及工艺确定
    3.2 组织结构
        3.2.1 铸态
        3.2.2 退火态
        3.2.3 淬火态
        3.2.4 回火态
    3.3 力学性能
        3.3.1 抗压强度测定
        3.3.2 硬度测定
        3.3.3 冲击韧性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回火温度对Cr5MoVNi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显微组织分析
    4.3 力学性能实验
        4.3.1 硬度试验
        4.3.2 冲击试验
        4.3.3 压缩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淬火温度对Cr5MoVNi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5.1 微观组织分析
        5.1.1 淬火态组织
        5.1.2 回火态组织
    5.2 硬度试验
    5.3 冲击试验
    5.4 压缩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热压变形处理对Cr5MoVNi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6.1 不同温度的单向热压变形处理后显微组织
    6.2 力学性能测试
        6.2.1 硬度测试
        6.2.2 冲击韧性测试
        6.2.3 抗压强度测试
    6.3 1100℃多向热压变形处理
        6.3.1 显微组织
        6.3.2 力学性能测试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热处理对G50超高强度钢力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初始态及正火回火后材料的力学性能
    2.2 淬火回火对G50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2.3 G50钢淬火、回火过程分析
3 结论

(6)新概念高密度合金强韧化机理及动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战斗部常用材料
        1.2.1 超高强度钢
        1.2.2 钨合金简介
    1.3 材料动态性能研究
        1.3.1 材料动态性能测试方法
        1.3.2 霍普金森压杆实验简介
        1.3.3 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3.4 绝热剪切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热处理实验
        2.2.2 性能实验
        2.2.3 显微组织观察
第三章 固溶处理对准静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1 固溶温度对组织的影响
    3.2 固溶温度对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时效处理对准静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4.1 时效温度对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的影响
        4.1.1 时效温度对固溶态试样性能及组织的影响
        4.1.2 时效温度对锻态试样性能和组织的影响
    4.2 时效时间对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的影响
        4.2.1 时效时间对固溶态试样性能和组织的影响
        4.2.2 时效时间对锻态试样性能和组织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iW750合金动态性能研究
    5.1 动态压缩实验结果
    5.2 动态加载下真应力应变曲线
    5.3 动态压缩对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
    5.4 动态压缩对合金显微硬度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NiW750合金与93WNiFe、G50的比较
    6.1 三种合金准静态性能及组织对比
    6.2 三种合金动态性能及组织对比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2200MPa级低合金钢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超高强度钢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低、中合金超高强度钢
        1.2.2 高合金超高强度钢
        1.2.3 新型2000MPa级超高强度钢
    1.3 超高强度钢热处理工艺
        1.3.1 等温淬火工艺
        1.3.2 淬火-低温回火工艺
        1.3.3 淬火-配分工艺
        1.3.4 其他工艺
    1.4 超高强度钢组织
        1.4.1 马氏体组织
        1.4.2 贝氏体组织
        1.4.3 复相组织
    1.5 超高强度钢强韧化机理
        1.5.1 钢的强化机理
        1.5.2 钢的韧化机理
        1.5.3 合金元素的作用
    1.6 超高强度钢的抗弹性能
    1.7 课题研究意义,目的和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室小试
    2.2 工业生产制备
    2.3 力学性能测试
        2.3.1 硬度测试
        2.3.2 室温拉伸试验
        2.3.3 低温冲击试验
    2.4 微观组织观察
        2.4.1 光学显微镜(OM)观察
        2.4.2 扫描电镜(SEM)观察以及EDAX能谱分析
        2.4.3 物相分析(XRD)
        2.4.4 透射电镜分析(TEM)
        2.4.5 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EBSD)
    2.5 数据处理软件
3 2200MPa级低合金钢设计制备
    3.1 引言
    3.2 2200MPa级低合金钢设计
        3.2.1 2200MPa级低合金钢的成分设计
        3.2.2 2200MPa级低合金钢的组织设计
    3.3 2200MPa级低合金钢的制备
        3.3.1 合金含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 低合金超高强度钢基体组织的相组成及形貌
        3.3.3 合金含量对微观组织的影响
        3.3.4 合金含量对断裂机制的影响
        3.3.5 合金含量对Ms温度的影响
    3.4 2200MPa级超高强度钢初步评价
        3.4.1 与2000MPa级低合金钢对比
        3.4.2 与2000MPa级马氏体时效钢和二次硬化钢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新型超高强度钢热处理工艺及强韧化机理分析
    4.1 引言
    4.2 奥氏体化温度对新型超高强度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4.2.1 奥氏体化温度对新型超高强度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4.2.2 奥氏体化温度对新型超高强度钢组织的影响
        4.2.3 奥氏体化温度对新型超高强度钢断裂机制的影响
    4.3 新型超高强度钢强韧化机理的研究
        4.3.1 强化机制的研究
        4.3.2 韧化机制的研究
    4.4 回火温度对新型超高强度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4.4.1 回火温度对新型超高强度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4.4.2 回火温度对新型超高强度钢组织的影响
        4.4.3 回火温度对新型超高强度钢断裂机制的影响
        4.4.4 马氏体回火脆性产生的原因
    4.5 本章小结
5 新型超高强度钢激光焊接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焊后组织与硬度分布
        5.2.1 焊缝的宏观形貌
        5.2.2 焊件硬度的变化
        5.2.3 焊缝的微观组织
    5.3 奥氏体化温度对焊缝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5.3.1 奥氏体化温度对焊件微观组织的影响
        5.3.2 奥氏体化温度对焊缝力学性能的影响
        5.3.3 奥氏体化温度对焊缝断裂机制的影响
    5.4 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新型超高强度钢抗高速冲击防护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方法与条件
    6.3 弹孔剖面及微观组织
    6.4 抗高速冲击防护能力对比与评估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高强度弹簧钢合金成分优化设计与组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弹簧钢概述
        2.1.1 弹簧钢分类
        2.1.2 国内外弹簧钢品种
    2.2 超高强度钢概述
        2.2.1 超高强度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超高强度钢强韧化机理
        2.3.1 钢的强化
        2.3.2 钢的韧化
    2.4 汽车用弹簧钢概述
        2.4.1 国内外汽车用弹簧钢钢种及其应用现状
        2.4.2 高强度弹簧钢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3章 成分设计与实验钢的制备
    3.1 碳及其它合金合金元素的作用
    3.2 Thermo-calc热力学计算
        3.2.1 25kg真空感应炉实验钢Thermo-Calc热力学计算
        3.2.2 二硅化钼炉实验钢Thermo-Calc热力学计算
    3.3 高强弹簧钢的制备
        3.3.1 25kg真空感应炉冶炼实验钢
        3.3.2 二硅化钼炉冶炼实验钢
    3.4 冶炼钢种成分分析
        3.4.1 25kg真空感应炉冶炼实验钢成分
        3.4.2 二硅化钼炉冶炼实验钢成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锻造、热处理及力学性能检测
    4.1 实验钢的锻造
        4.1.1 锻造温度范围
        4.1.2 锻造比
    4.2 实验钢的热处理工艺
    4.3 硬度测试试验
        4.3.1 25kg真空感应炉冶炼实验钢硬度
        4.3.2 二硅化铝炉冶炼实验钢硬度
    4.4 拉伸试验
        4.4.1 25kg真空感应炉冶炼实验钢拉伸实验结果
        4.4.2 二硅化钼炉冶炼实验钢拉伸实验结果
    4.5 25kg真空感应炉冶炼实验钢冲击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强化机理分析
    5.1 拉伸断口形貌分析
        5.1.1 25kg真空感应炉冶炼实验钢
        5.1.2 二硅化钼炉冶炼实验钢断口形貌分析
    5.2 金相组织分析
        5.2.1 铸态试样金相组织
        5.2.2 热处理后试样金相组织
    5.3 透射电镜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介

(9)径向偏析对航天用G50钢力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理化检验
2. 分析与讨论
3. 结语

(10)超高强度钢制备工艺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和内容
    1.4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超高强度钢的概况
        2.1.1 低合金超高强度钢
        2.1.2 中合金超高强度钢
        2.1.3 高合金超高强度钢
        2.1.4 300M及A-100超高强度钢
        2.1.4.1 300M钢研究进展
        2.1.4.2 A-100钢研究进展
    2.2 超高强度钢的强韧化机制
        2.2.1 钢的强化机制
        2.2.2 钢的韧化机制
    2.3 超高强度钢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其发展
        2.3.1 电弧炉+炉外精炼
        2.3.1.1 电弧炉冶炼技术
        2.3.1.2 炉外精炼技术
        2.3.2 真空感应+真空自耗
        2.3.2.1 真空感应冶炼技术
        2.3.3 真空自耗冶炼技术
        2.3.4 开坯与成材
        2.3.4.1 钢锭的加热
        2.3.4.2 钢锭的开坯锻造
    2.4 超高强度钢高纯熔炼技术的发展
        2.4.1 国外纯净冶金的生产
        2.4.1.1 300M钢与高纯净熔炼技术
        2.4.1.2 A-100钢与高纯净熔炼技术
        2.4.1.3 航空用轴承齿轮钢与高纯净熔炼技术
        2.4.1.4 超高强度不锈钢与高纯净熔炼技术
        2.4.2 国内纯净冶金的生产
        2.4.2.1 国内超高强度不锈钢的生产工艺现状与进步
        2.4.2.2 低强度等级的15-5PH沉淀硬化不锈钢
        2.4.2.3 中强度等级PH13-8Mo沉淀硬化不锈钢
        2.4.2.4 超高强度不锈钢
    2.5 超高强度钢中夹杂物的影响及控制
    2.6 文献总结和评述
第3章 超高强度钢用精钢材的纯净化冶炼研究
    3.1 现场冶炼过程钢液脱氧操作工艺制定及其可行性分析
        3.1.1 真空碳脱氧的热力学计算及分析
        3.1.2 不同金属、合金沉淀脱氧的热力学计算及分析
        3.1.3 扩散脱氧的热力学计算及分析
    3.2 第一次工业试验结果及分析
        3.2.1 电炉熔炼过程及结果分析
        3.2.2 LF炉冶炼过程及磷的变化结果分析
        3.2.3 VD炉冶炼过程及结果分析
        3.2.4 LF-VD精炼过程中气体质量分数的变化及分析
        3.2.5 第一次工业试验的效果评价
    3.3 第二次工业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3.3.1 第二次工业试验结果分析
        3.3.2 第二次工业试验效果评价
    3.4 第三次工业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3.4.1 精23钢脱钛保钒的热力学计算
        3.4.2 工业试验冶炼精23钢材的FeV加入量计算
        3.4.3 精23钢材的冶炼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稀土镧对超高强度钢洁净度的影响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过程
        4.2.1 实验安排
        4.2.2 分析和检测方法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稀土镧的脱氧和脱硫作用
        4.3.2 S53钢中氮的控制
        4.3.3 镧对S53钢夹杂物形貌和成分的影响
        4.3.4 镧对夹杂物尺寸和数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高强度钢超纯净熔炼工艺研究
    5.1 单真空(VIM)超纯净熔炼工艺研究
        5.1.1 单真空工艺研究实验方法
        5.1.2 单真空(VIM)工艺研究实验结果及分析
    5.2 双真空(VIM-VAR)超纯净熔炼工艺研究
        5.2.1 双真空(VIM-VAR)工艺研究方案
        5.2.2 双真空(VIM-VAR)工艺研究结果与分析
    5.3 三联工艺(VIM-ESR-VAR)对钢洁净度的影响研究
        5.3.1 三联工艺研究方案
        5.3.2 三联工艺结果与讨论
        5.3.3 钢中夹杂物结果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超高强度钢锻造和热处理工艺制度研究
    6.1 锻造工艺对航空轴承钢G13Cr4Ni4Mo4VA棒材冲击性能的影响
        6.1.1 试验过程
        6.1.2 试验结果与讨论
        6.1.3 工艺优化及改进
        6.1.4 试验小结
    6.2 锻造和预备热处理对超高强度钢A-100晶粒度的影响
        6.2.1 实验用钢和实验方法
        6.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6.2.3 试验小结
    6.3 热处理对40CrMnSi2Ni2MoVA低倍缺陷的影响研究
        6.3.1 实验目的
        6.3.2 实验方法
        6.3.3 实验步骤
        6.3.4 热处理对不同直径钢棒的影响
        6.3.5 试验小结
    6.4 回火热处理对S53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6.4.1 试验材料
        6.4.2 S53钢回火组织与性能
        6.4.3 S53钢二次回火组织与性能
        6.4.4 试验小结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介

四、航天用新型无钴高强高韧钢G50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外超高强度钢的研究现状及应用[J]. 牛艳娥,赵芃沛,李宁,宋娟.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2021(07)
  • [2]DT506钢组织性能和动态行为研究[D]. 卢铁.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3]深盲孔锻件热加工工艺优化研究[D]. 杨鹏.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热处理及热压变形处理对Cr5MoVNi钢组织力学性能影响[D]. 何少龙.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5]热处理对G50超高强度钢力学性能的影响[J]. 张永皞,李敬民,李昌安. 金属热处理, 2019(01)
  • [6]新概念高密度合金强韧化机理及动态性能研究[D]. 刘冠旗. 钢铁研究总院, 2018(12)
  • [7]2200MPa级低合金钢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D]. 冯亚亚.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8]高强度弹簧钢合金成分优化设计与组织性能研究[D]. 庞昇. 东北大学, 2018(02)
  • [9]径向偏析对航天用G50钢力学性能的影响[J]. 褚小菲,冯军海. 金属加工(热加工), 2017(21)
  • [10]超高强度钢制备工艺的关键技术研究[D]. 王瑞. 东北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航空航天用新型无钴高强高韧钢G50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