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的交际功能

“拳”的交际功能

一、“妙语”的交际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玉[1](2021)在《高级阶段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文化词语偏误分析与教学对策 ——以《发展汉语·高级口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文化教学研究渐成热点,但对文化词语的特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仍然相对匮乏,而文化词语的习得是高级阶段语言教学的重点之一,通过文化词语的学习可以提高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沟通能力。本论文以《发展汉语·高级口语》为研究对象,从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教学的角度出发,对两册教材中的文化词语进行分类考察,依据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文化要素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对高级阶段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文化词语的偏误问题进行研究。本论文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文化词语本体研究、文化词语教学研究和文化词语在教材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总结;其次,对文化词语进行界定和分类。本论文对《发展汉语·高级口语》中的文化词语进行了全面考察,将其分为物态文化词语、制度文化词语、行为文化词语和心态文化词语等四类,并以此为依据,对该套教材中文化词语的分布情况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随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总结留学生在学习该套教材文化词语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情况,归纳偏误类型,分析偏误原因;最后,论文着重阐述了汉语文化词语直观性、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的教学原则,并结合本论文的研究,对汉语国际教育高级阶段口语课文化词语教学提出建议。本论文是在汉语国际教育文化词语教学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实践研究,旨在通过本论文的调查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现阶段汉语文化词语教学的现状,进而提出针对高级阶段留学生习得汉语文化词语的教学方法。

王津京[2](2021)在《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与意义生成》文中提出话剧剧本是一个语篇,它带着编剧与观众交流的愿望。话剧演出是一场约定好的聚会,演出过程是观演之间的交流。演出之后,一些观众会以文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演出的理解,这其中将有相当一部分是对整个语篇或个别语句的理解。一个艺术生命力长久的作品将在历史中被几代人做出不同的解读。话剧语言的意义生成是一个历时漫长且复杂多变的过程。我们通过阅读可以对剧本意义做出大致判断,但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因演员的表演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且,与作品相关的社会背景、创作者阐释、演出广告、评论文章、同题材的其他艺术文本,以至于个人的修养、学识、观剧心情都可能影响我们对作品意义的再阐释。本文试图借鉴叙事学、符号学和话语分析等理论方法对话剧史上的重要作品进行分析,观察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和意义生成在话剧史几个阶段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些重要作品在整体结构和具体的语言形式选择上,为我们留下了哪些可供参考的经验。第一章论述早期话剧语言话语模式的建立过程。话剧是以写实的样式进入中国的,并且很快就与传统戏剧形成对峙。一种以写实戏剧观、脱离剧情的演讲、信息的分散和剧情的集中等为特点的新型戏剧话语模式在新剧时期已逐渐形成。五四新剧和爱美剧时期,大量作者开始以易卜生的作品为范本进行创作,一些留学归国人员在剧本创作和导演方面促进了话剧语言话语模式的成熟,话剧语言具备了更符合戏剧表达的功能。第二章论述话剧语言成熟期重要作品的话语模式和意义生成。第一节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重要作品在叙事结构、话语冲突、信息的层次及话语功能等方面的发展进行总结。第二节主要以曹禺的《雷雨》《北京人》和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为例对诗意的话语模式的含蓄、抒情、象征三个特点进行论述。第三节以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和老舍的《龙须沟》为例对再现生活的话语模式进行论述,指出再现生活的四种基本功能。第四节以曹禺的《日出》和老舍的《茶馆》为例对社会杂语式的话语模式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组成进行论述。第三章论述新时期话剧语言在话语模式上的发展变化。第一节主要论述现实主义话语模式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第二节主要论述实验戏剧在语言方面进行的种种实验和成果。第三节主要论述台湾地区影响较大的表演工作坊的主要作品在话语模式上的一些特点。第四章从表演的角度说明语言表演对意义的影响。第一节对话剧腔问题进行简要的历史梳理和辨析,并对其价值进行判断。第二节讨论表演对意义的影响。第三节以不同版本的《雷雨》《茶馆》和《恋爱的犀牛》为例讨论同一个作品在不同时代,由不同导演和演员表现产生的意义变化。第五章从接受的角度讨论话剧语言意义生成的影响因素、标准和时代性,以及当下话剧语言接受的三个主要方向。

王馨伟[3](2020)在《美国小说《崛起》(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这是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其源文本选自美国非裔作家安吉·托马斯(Angie Thomas)所着小说《崛起》(On The Come Up)的前五章。这部小说是美国当代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被誉为嘻哈音乐的颂歌。小说语言以口语体为主,心理描写较多,既展现了美国黑人的嘻哈文化,也映射出当代美国的社会文化图景。鉴于文学作品的复杂性,笔者运用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完成了翻译任务。交际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准确传达源语信息。交际翻译能够帮助译者充分展现俚语、黑人英语的特点,文化背景和修辞手法,从而有效地翻译黑人说唱歌词,使小说更容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和欣赏。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认为交际翻译理论适用于表达型文本的翻译,对黑人说唱歌词的汉译有指导作用。笔者希望为今后交际翻译理论应用于黑人英语、黑人说唱歌词的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王一孛[4](2020)在《《中泰通》杂志在泰汉语教学辅助作用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中泰通》是面向泰国本土的汉语学习者发行的汉语学习电子杂志,全刊的特色为汉泰双语编撰,并均标注有拼音。本文以《中泰通》杂志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其创刊理念、编排内容进行分析,并以其内容结合教学实践过程来检验其对于泰国课堂上汉语教学的辅助作用。通过对《中泰通》杂志“语言通、文化通、时事通”的办刊理念与其刊物内容的分析,从文化导入、语言技能、交际沟通三个方面讨论了该刊物在汉语教学的辅助应用的可行性。并进行了教学设计,在实践中检验其辅助教学的具体应用。通过研究可证,《中泰通》杂志具有在泰国汉语课堂教学中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但其辅助教学的效果受到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教师的能力素质影响,需要教师充分把握具体的教学要素,灵活使用,才能更好地使用该杂志作为教辅材料来帮助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王致远[5](2020)在《试论类语言的界定和功能 ——兼论《红楼梦》的类语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言语交际手段在人类的言语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继副语言、体态语研究之后,类语言也开始成为非言语交际手段的研究对象。目前学术界对类语言的定义主要包含语音诸要素和应答语、衔接语以及笑声、哭声、咳嗽声、掌声等。国内的类语言研究分为三种情况:把类语言等同于副语言、把类语言归入副语言、独立的类语言研究。由于国内对狭义副语言的定义不一,这就使得无固定语义的声音与语音的物理特征和应答语、衔接语之间界限模糊。《红楼梦》的非言语交际研究重心主要放在了广义副语言和体态语的研究上,类语言被当做音响从声音叙事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因此《红楼梦》的类语言研究也尚未成形。但实际的言语交际现场充满原本无语义、语用功能的声音,如发声器官发出的哈欠声、鼾声,肢体动作发出的响指声、高跟鞋声,人造机械器物发出的时钟声、琴声等,自然界产生的风雨声,枝叶碰撞声和动物叫声等。人们有时会有意识地使用这些声音参与交际。这些被刻意拉入交际的无语义、语用功能的声音就是类语言。我们首先明确了狭义副语言为超常的语音特征和超常发音方式,体态语为无声的身体语言,因此就将学术界对类语言的定义中含有语音要素和应答语、衔接语的部分抽离出去,将体态动作产生的声音归入类语言。狭义类语言是言语交际者有意识地发出或接收,并据此作出反应的非语言发音器官声,包含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所有原本无语义语用的非语言声音。广义类语言则从目前的非语言发音器官声扩大到人类利用肢体动作、工具或自然界发出的所有非语言声音,除狭义类语言外,还包括人体其他器官声、动作声、借用人造物声和利用自然之声。由于类语言必须在交际中使用,因此我们引入了言语交际基本模式。我们在言语交际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相对独立的类语言交际模式和包含了言语、狭义副语言、体态语和类语言的综合性交际模式,通过这两种模式,以《红楼梦》的类语言事件为例探究类语言在言语交际系统中具有传递情感态度、替代具体言语、增强语效意愿、影响交际过程的作用。文章通过对《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类语言在数量、种类、比例、叙事功能上的差异对比分析论证得出:前八十回的类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渲染了环境氛围,推动了情节发展,暗寓了叙事主题;而后四十回的类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物形象,使得环境氛围、情节发展和叙事主题过于充满神味;同时也佐证了前八十回对类语言的使用水平高于后四十回,并为《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提供了类语言的阅读视角和策略。

杨双岳[6](2020)在《《城墙:鲜血与砖瓦中的文明史》(第一章)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篇翻译报告源文本节选自《城墙:鲜血与砖瓦中的文明史》第一章的前两部分。节选部分主要描述了古代分别发生于两河流域和希腊地区的历史故事及人文特色。该书出版于2018年10月,作者为美国历史学家大卫·弗莱。作品以城墙为线索,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文明发展进程、生活方式演变和着名历史人物等,涵盖了考古研究、历史神话、地理知识等方面内容,精彩纷呈。作品以叙事为主,语言清晰、逻辑性强。根据德国翻译理论家、学者凯瑟琳娜·赖斯(1923-2018)所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该作属于以“内容”为主导的信息型文本,翻译时,应以传达“内容”为中心。根据信息型文本的特点和功能,彼得·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适用于信息型文本的翻译。交际翻译以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及文化特征为导向传达原作信息,以期使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言读者产生同种阅读感受和效应。笔者认为,交际翻译能够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环境和逻辑,从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接收原作所包含的信息,能够达到信息型文本的翻译目的和交际效果。因此,本文的翻译工作以交际翻译法为指导进行。本篇翻译报告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翻译任务简述,主要分为翻译任务来源、源文本概述和项目研究意义三块内容;第二部分为翻译过程,主要分为译前准备、译文初稿和译后审校三块内容;第三部分为翻译案例分析,该部分基于目的语语言特征,结合多种翻译技巧分别剖析例句,解决翻译难点;第四部分为翻译实践总结。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认为,流利畅达的阅读体验有助于提高读者对译文信息的接收度,对译文信息的传递过程具有促进作用。因此,笔者应在日后的信息型文本翻译工作中善用交际翻译法,进而清除并解决译文的交际障碍和困境。历史题材着作对总结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类发展进程和走向都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本篇报告旨在通过翻译向读者展示该作第一章前两部分所介绍的与城墙有关的国家历史及文明发展,供相关翻译研究人员及兴趣爱好者参考。

张佳丽[7](2020)在《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学幽默是指教师用幽默风趣、耐人寻味和能启发智慧的表达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个性、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精神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一种教育手段。课堂教学中幽默的运用一直受到中外教育界和语言界学者的关注。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幽默策略是教学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多年来,教师一直致力于寻求各种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各种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而教学幽默的教育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幽默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外在表现,是每个教师应掌握的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师生成教学幽默的自觉性,促进教师教学幽默风格的养成。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阐述:绪论部分首先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缘起,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需要教师具有教学幽默,课堂上沉闷的教学氛围也需要教师教学幽默的调节。其次本文对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在已有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现有有关教学幽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此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一部分,对教学幽默生成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和解读,对教学幽默引入课堂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幽默生成的乖讹论、优越论和神经认知理论奠定了教师教学幽默生成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教学幽默的内涵、构成、特点和价值。通过追溯幽默、教学幽默的内涵,界定出本文教学幽默的相关概念。教学幽默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在课堂上有准备的或者临时的建构教学幽默,并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段在学生会心的微笑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启迪智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效果的活动。从教学幽默生成的发展过程中可得教师教学幽默由教学幽默知识、教学幽默意识和教学幽默思维构成。另外,教师的教学幽默具有具有教育性、含蓄性、趣味性、启迪性、创造性、愉悦性的特点,对教师、学生和教学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第三部分,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条件。本文将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条件分为两个部分: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不断的努力,也需要学校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教师教学幽默生成的内部条件体现在教师优良的个人特质上,具体包括教师良好的心态、渊博的学识、充满教学热情、机智灵活的思维、幽默的表达技巧;教师教学幽默生成的外部条件表现在良好的外部支持,具体包括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教师的教学幽默通过内部条件的培养,使教师的个人特质不断得到提升,通过外部条件的支持,为教学幽默的生成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第四部分,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过程。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过程是动态的,本文从幽默生成的乖讹-消解论入手,尝试分析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过程,将教学幽默的生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步骤。三个阶段依次是:积淀阶段(建构、传递)、重组阶段(整合、消解)以及外显阶段(即时反应、后续效应)。六大步骤分别是:建构-传递-整合-消解-即时反应-后续效应。第五部分,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原则和策略。本文分析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原则包括关联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和庄谐统一原则。根据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原则,本文探讨了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策略:首先教师需要正确的认识教学幽默;其次教师需要注重自身个性品质的塑造;再次,教师在积累教学幽默素材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幽默意识和思维,提升教师教学幽默的能力;最后教师需要建立学习共同体和加强教学反思,助力和完善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

向光会[8](2020)在《惠洪《石门文字禅》研究》文中指出惠洪被誉为“宋僧之冠”,其诗文集《石门文字禅》完整地诠释了惠洪用来试图改变禅林下衰的“文字禅”思想和“仿史传”的僧史观,系统地展示了其诗文创作情况、文艺理论水平。本文分析了《石门文字禅》的编纂情况、思想、内容及语言,并梳理了其接受情况。第一章介绍惠洪、觉慈以及《石门文字禅》的编纂。惠洪漂泊半生,四度入狱,两次被剥夺僧籍,着述丰富。弟子觉慈在宋代推崇文治、出版业繁荣的时代氛围以及禅师语录编纂之风等的影响下编纂了《石门文字禅》。《石门文字禅》初稿约于宣和六年(1124)完成,定稿约于建炎二年(1128)完成。觉慈以体裁为编纂基本准绳,再以时间、人物等辅助编纂。由于个人才能等原因,其中存在误收、编排混乱的情况。第二章是对《石门文字禅》内容的阐释。惠洪对语言的掌控力极强,擅长各种文体的创作,其诗、文、词、赋极具特色。他将诗歌用于咏史凭吊、参禅悟道、写景咏物和交游唱和,由于使用场合不同,故其诗歌呈现出清新畅快和雄健振踔两种风格。他用文赞美佛、菩萨、高僧,记载佛寺的修建,阐释佛学义理、“文字禅”思想、僧史撰述思想以及品评诗文字画等,呈现出轻秀和浩荡两种风格。惠洪的词用于交游唱和以及颂扬古德高僧,用赋抒情状物,将新的形式、方言等加入偈颂中,增加其趣味性和可读性。第三章是对《石门文字禅》中惠洪思想的阐释。惠洪面对禅林下衰的现状,倡导以文字为禅,其“文字禅”思想包含四个层面:语言文字是精神的载体,语言文字为入法之阶,语言文字是挽救佛法衰微的药石,但是又不可过分依赖语言文字。惠洪认为可以借助古德高僧的生平行事参禅,在《石门文字禅》中阐述了仿照史传重修僧史的初衷,希望给丛林参禅者留下“典刑”,号召禅僧“多识前言往行”。惠洪将禅宗“游戏三昧”的思想运用到文学领域中,形成了丽词绮语、“戏作”“诗成一笑”等“游戏翰墨”。惠洪以“妙观逸想”的“法眼”去鉴赏文学艺术作品,并阐释了“画家”为“非画师”“有声画”与“无声诗”的思想。第四章是对《石门文字禅》语言的分析。惠洪对佛教经典、儒家典籍以及前人诗文都非常熟悉。《石门文字禅》中大量的佛教专业术语、佛教典故、佛教禅宗典籍展示了其作为僧人“本业”的一面,而化用经典文献、前人诗文,大量使用比喻,选用贴切的典故,甚至自创奇语、奇句展现了其作为诗人“不类浮屠语”的一面。第五章是对《石门文字禅》接受的梳理。《石门文字禅》现有6个版本,但各本的祖本均为《径山藏》本。明以前,方回等人对惠洪人品的质疑,肯定其诗文价值的并不多。自释达观再次倡导“文字禅”之后,惠洪诗文得到明代禅林的肯定,僧人多有唱和惠洪作品,选本也开始重视惠洪。随着吴之振等人编选《宋诗钞》称赞惠洪为“宋僧之冠”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惠洪其人其作品做出公正的评判之后,惠洪《石门文字禅》接受达到高峰。

李智[9](2019)在《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翻译理论产生以来,文学翻译研究就一直成为中西方学者倍感兴趣的话题。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视角层出不穷,从语义学、语用学到语篇分析,从文化学到社会学,不一而足。研究内容从文本分析到对社会文化因素的探讨,从词、句、篇的微观研究到对译者伦理道德和责任考察等等。翻译美学是翻译学的一个分支和一门学科,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翻译美学不是翻译学和美学两个概念的简单叠加,而是翻译学的美学观,即美学是翻译学进行学科探索的方法论。过去三十年,翻译美学的跨越式发展与文学翻译的联姻有着极大的关系。换言之,翻译美学丰富了文学翻译的研究视角,验证了文学翻译的本质属性—审美性。文学翻译的多视角研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翻译美学的发展。文学翻译审美选择主要指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审美选择行为,研究范围包括:文学翻译的本质、影响译者审美选择的影响要素、译者所信奉的审美原则、译者所制定的翻译策略、译者在语言选择上的审美倾向。本文运用描写性和规定性研究方法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审美选择问题。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理论探讨、实例分析和研究结论。为此,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文学翻译与审美选择有何关系?翻译审美选择是否意味着对译语的优化?(2)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有哪些原则?这些原则必须要遵循的,还是可选的?(3)影响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的要素有哪些?译者的翻译观念对文本翻译有何影响,对译者策略的制定有何影响?译者在语言选择上是否存在某种倾向?为了回答以上这些问题,追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本文选择英国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的三个中译本,从词汇、句子、语篇和语体四个层面展开,以经典结构、戏剧性结构、对话体和书信体为实例分析三位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环境、翻译策略、翻译观念、翻译原则以及语言选择。通过理论探究和实例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选择活动。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涉及翻译活动的诸多要素:语言的构成、文化的影响、审美认知取向、接受方式、评价标准、价值体系,等等;作者、译者、接受者、源文本、译文本之间构成一个动态的文学翻译美学生态系统。文学翻译的价值在于审美和真理的统一。本研究阐释了中国传统译学中有关审美选择的命题,如“雅”的动态性研究与译者审美性选择(语言、结构、文体)关联性;首次将文学翻译的美学问题与选择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研究,为翻译美学体系的建构增添新内容;提出译文本的生成过程为译者的审美性选择过程,译者不仅再现原作审美品质,而且还创造译文的审美价值。文学翻译是译者审美选择的结果,是外部性与内部性结合的终端产品。(2)文学翻译审美本质的三对命题即“言与意”“形与神”及“异与同”的内部逻辑关系。每一对命题均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各命题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言与意”和“形与神”在理论上体现为译学思想的审美取向,在实践上体现为文本构成要素和译者的审美追求。实现言意合一、形神兼备、保持“异国情调”则需要坚持“以信文本”“尚美求真”相结合的审美标准。(3)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受到外部和内部两重因素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常遵循三个宏观审美原则(形式与内容统一、整体与局部统一、文内语境与文外语境统一)和四个微观审美操作原则(得体、准确、经济和形象原则,也称4Y原则)。外部环境包括指译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语境即意识形态、主流诗学、读者等因素,内部环境包括译者的翻译观念、审美倾向等因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总体策略和局部策略。(4)实例分析发现,所选译本译者持有明确的翻译观念。译者在词项选择和句型结构配置方面有共同的倾向:在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和语言风格的前提下,对关键词汇和短语的表达尽量优化,以确保译文审美品质的最大化。为了尽量传达原文语义信息,在可能的情况下,译者对原文句型结构多采用切分与重新配置的策略。译者在译文中大量使用四字组合,力图将原作的审美要素再现于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不同的“刺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译者在保留原文“洋味”的同时,在语言选择上有范化(规范化)倾向。

陈春彤[10](2015)在《幽默言语制笑机制新探》文中指出幽默言语研究在语言学界成果颇丰。围绕着言语幽默制笑的关键机制——"不协调",以话语的生成为立足点和切入点——杨平博士(2001)提出的"关联-顺应"模式为基础,该研究更为深入地剖析言语幽默的组成成分与深层运作机制之后,将其纳入言语生成的"关联-顺应"模式中考察,从而建立言语幽默制笑机制的统一模型。

二、“妙语”的交际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妙语”的交际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高级阶段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文化词语偏误分析与教学对策 ——以《发展汉语·高级口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一、文化词语研究综述
    (一)文化词语的本体研究综述
    (二)文化词语的教学研究综述
    (三)相关教材中文化词语研究
二、文化词语的概述
    (一)文化词语的界定
    (二)文化词语的分类
    (三)文化词语教学原则
三、《发展汉语·高级口语》中文化词语的统计与分析
    (一)《发展汉语·高级口语》中的文化词语数量与分布
    (二)《发展汉语·高级口语》中的文化词语分类与汇总
    (三)《发展汉语·高级口语》中文化词语特点分析总结
四、留学生习得文化词语偏误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三)偏误类型与偏误原因
五、汉语国际教育高级口语课文化词语教学策略
    (一)文化多元导入法
    (二)文化符号解析法
    (三)文化差异对比法
    (四)双管齐下应用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与意义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径
第一章 早期话剧语言话语模式的建立
    第一节 新剧语言中的良性萌芽
        一、写实观的萌芽——王钟声之《张汶祥刺马》
        二、话语功能的转变与演讲的安排——钟声新剧与天知派新剧
        三、新剧的话语秩序与家庭剧——以春柳社作品为例
    第二节 五四新剧语言的发展
        一、叙事框架的建立——社会问题剧的叙事框架
        二、中国早期话剧的示范之作——洪深改译的《少奶奶的扇子》
        三、辩论、宣言与抒情——五四新剧中的话语功能
    第三节 早期话剧语言的成就
        一、田汉的《名优之死》
        二、丁西林的《一只马蜂》
    小结
第二章 话剧语言成熟期的话语模式和意义生成
    第一节 叙事策略与对白写作技巧的成熟
        一、叙事者与叙事结构
        二、话语冲突与层次感
        三、语言功能的丰富
    第二节 诗意的话语模式——以《雷雨》《北京人》《风雪夜归人》为例
        一、《雷雨》语言的含蓄性
        二、《北京人》语言的抒情性
        三、《风雪夜归人》语言的象征义
    第三节 再现生活的话语模式——以《上海屋檐下》《龙须沟》为例
        一、半公共空间与日常行动
        二、场面布局的基本方法
        三、人物与言语行为
        四、作者对意义的控制方式
    第四节 社会杂语式的话语模式——以《日出》《茶馆》为例
        一、多重等级链条
        二、冲突性对话
        三、评议性对话
    小结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和意义生成
    第一节 现实主义话语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一、“三一律”结构的继承
        二、再现生活与社会杂语的融合发展
        三、探索剧对现实主义话语模式的发展
    第二节 实验戏剧的话语模式
        一、语言的暴力
        二、伪装的叙事
        三、戏仿与拼贴
    第三节 台湾地区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
        一、表演工作坊作品的话语模式
        二、相声剧的话语模式
    小结
第四章 表演中的话剧语言
    第一节 话剧腔问题
        一、话剧语言表演理论小史
        二、“话剧腔”“舞台腔”“翻译腔”“朗诵腔”之辨
        三、“话剧腔”的价值
    第二节 表演中的意义变化
        一、潜台词
        二、表演对文本意义的影响
    第三节 同一剧目不同风格的表演
        一、《雷雨》的不同版本
        二、《茶馆》的不同版本
        三、《恋爱的犀牛》的不同版本
第五章 话剧语言的理解与接受
    第一节 早期话剧语言的接受
        一、前文本的影响——《张汶祥刺马》的意义生成
        二、接受标准的形成——《少奶奶的扇子》的接受
        三、从美的接受到现实的接受——以《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为例
    第二节 话剧语言接受的三个方向
        一、现实方向
        二、诗意方向
        三、哲理方向
结语
    一、关于经典作品的争议
    二、现实的困境
    三、语言学对话剧语言创作的启示
附录一 《张文祥刺马》相关资料
附录二 《申报》提及马新贻的文章(1872—1903年)
附录三 访问周野芒
附录四 2019年全国话剧演出统计表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3)美国小说《崛起》(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源文本作者及作品简介
    1.2 源文本类型与写作特点分析
    1.3 实践难点
    1.4 实践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践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背景知识准备
        2.1.2 翻译辅助工具
        2.1.3 理论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审校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俚语的翻译
    3.2 詈骂语的翻译
    3.3 黑人说唱歌词的翻译
第四章 结语
    4.1 收获与发现
    4.2 局限性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4)《中泰通》杂志在泰汉语教学辅助作用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现状
        0.2.1 对外汉语教材及泰国汉语教材及教辅资料研究
        0.2.2 对泰国华文报刊杂志及其对汉语教学辅助应用的研究
    0.3 研究目的和意义
    0.4 研究方法
1 《中泰通》电子杂志现状
    1.1 《中泰通》的创刊背景、发行渠道与办刊理念
    1.2 《中泰通》刊物栏目设计
    1.3 《中泰通》杂志的内容具体分析
        1.3.1 语言通栏目和内容分析
        1.3.2 文化通栏目和内容分析
        1.3.3 时事通栏目和内容分析
    1.4 小结
2 《中泰通》杂志在汉语教学中的辅助教学要素分析
    2.1 《中泰通》杂志在文化教学上的辅助作用分析
    2.2 《中泰通》杂志在语言技能上的辅助作用分析
    2.3 《中泰通》对促成交际能力发展的辅助作用分析
    2.4 《中泰通》杂志在实际教学中具体运用分析
    2.5 小结
3 对《中泰通》杂志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设计
    3.1 教学设计依据
    3.2 具体教学设计
    3.3 教学设计效果预设
    3.4 教学设计评价与实践反馈
4 对教学实践结果的反思与总结
    4.1 刊物自身因素分析
    4.2 教学环境因素具体分析
    4.3 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在泰实习教学大纲
附录二 《中泰通》“好书推荐”栏目具体书目表
附录三 《中泰通》2019 年过刊目录
附录四 《中泰通》第一期“开车”话题材料
致谢

(5)试论类语言的界定和功能 ——兼论《红楼梦》的类语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类语言研究背景及现状
        1.1.1 把类语言等同于副语言
        1.1.2 把类语言归入副语言
        1.1.3 独立的类语言定义
    1.2 《红楼梦》的非言语交际研究现状
        1.2.1 《红楼梦》的副语言研究现状
        1.2.2 《红楼梦》的体态语研究现状
        1.2.3 《红楼梦》的类语言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语料来源
    1.4 小结
第2章 类语言的界定
    2.1 类语言的界定
        2.1.1 类语言研究的非言语交际理论前提
        2.1.2 狭义类语言
        2.1.3 广义类语言
        2.1.4 类语言的外延图示
    2.2 类语言和狭义副语言、体态语的关系
        2.2.1 狭义类语言和狭义副语言的区别
        2.2.2 狭义类语言和狭义副语言的联系
        2.2.3 广义类语言和体态语的区别
        2.2.4 广义类语言和体态语的联系
    2.3 如何用书面符号记录类语言
        2.3.1 拟声词的方法
        2.3.2 近音语素的方法
        2.3.3 拼音字母组合的方法
        2.3.4 图像的方法
        2.3.5 阿拉伯数字的方法
    2.4 小结
第3章 类语言的交际功能
    3.1 交际模式
        3.1.1 言语交际基本模式
        3.1.2 相对独立的类语言交际模式
        3.1.3 添加了类语言、体态语的综合性交际模式
    3.2 类语言的交际功能
        3.2.1 传递情感态度
        3.2.2 增强语效意愿
        3.2.3 替代具体言语
        3.2.4 影响交际过程
    3.3 小结
第4章 《红楼梦》的类语言
    4.1 《红楼梦》的类语言统计
        4.1.1 前八十回《红楼梦》的类语言统计
        4.1.2 后四十回《红楼梦》的类语言统计
    4.2 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类语言之比较
        4.2.1 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之广义类语言对比
        4.2.2 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人体器官声对比
        4.2.3 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动作声对比
        4.2.4 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借用人造物声对比
        4.2.5 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利用自然之声对比
    4.3 《红楼梦》类语言的叙事功能
        4.3.1 塑造人物形象
        4.3.2 渲染环境氛围
        4.3.3 推动情节发展
        4.3.4 暗寓叙事主题
    4.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1:《红楼梦》前八十回类语言之人体器官声表
附录 A2:《红楼梦》前八十回类语言之动作声表
附录 A3:《红楼梦》前八十回类语言之借用人造物声表
附录 A4:《红楼梦》前八十回类语言之利用自然之声表
附录 A5:《红楼梦》后四十回类语言之人体器官声表
附录 A6:《红楼梦》后四十回类语言之动作声表
附录 A7:《红楼梦》后四十回类语言之借用人造物声表
附录 A8:《红楼梦》后四十回类语言之利用自然之声表
致谢

(6)《城墙:鲜血与砖瓦中的文明史》(第一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英语原文
汉语译文
翻译报告
    1 翻译任务描述
        1.1 翻译任务来源
        1.2 翻译文本简述
        1.3 翻译项目意义
    2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背景知识的积累
        2.1.2 翻译理论的准备
        2.2 译文初稿
        2.3 译后审校
        2.3.1 二稿的分析和修改
        2.3.2 终稿的修订和润色
    3 翻译案例分析
        3.1 词汇、短语层面
        3.1.1 专有名词的音译与沿用
        3.1.2 汉语词义的比较与选用
        3.1.3 汉语四字格词语的应用
        3.2 句子、语篇层面
        3.2.1 基于汉语“螺旋式”语序特征的翻译
        3.2.2 基于汉语“意合型”衔接特征的翻译
        3.2.3 基于汉语“主观性”思维倾向的翻译
    4 翻译实践总结
        4.1 词汇、短语层面的翻译策略及理论思考
        4.2 句子、语篇层面的翻译策略及理论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专业术语对照表

(7)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教学幽默生成的理论基础
    (一)乖讹论
    (二)优越论
    (三)神经认知理论
二、教学幽默的内涵、构成、特点与价值
    (一)教学幽默的内涵
        1.幽默
        2.教学幽默
    (二)教学幽默的构成
        1.教学幽默知识
        2.教学幽默意识
        3.教学幽默思维
    (三)教学幽默的特点
        1.教育性
        2.含蓄性
        3.趣味性
        4.启迪性
        5.创造性
        6.愉悦性
    (四)教学幽默的价值
        1.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提升教师自身的形象
        2.促进师生关系和谐,优化学生的个性养成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知识记忆
        4.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推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5.推动教学氛围的营造,促进教学评价的优化
三、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条件
    (一)优良的个人特质:教师教学幽默生成的内部条件
        1.良好的心态是教学幽默生成的前提条件
        2.渊博的学识是教学幽默生成的基础条件
        3.充满教学热情是教学幽默生成的动力条件
        4.机智灵活的思维是教学幽默生成的有利条件
        5.幽默的表达技巧是教学幽默生成的必要条件
    (二)良好的外部支持:教师教学幽默生成的外部条件
        1.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
        2.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
四、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过程
    (一)积淀阶段:建构-传递
    (二)重组阶段:整合-消解
    (三)外显阶段:即时反应和后续效应
五、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原则和策略
    (一)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原则
        1.关联性原则
        2.规范性原则
        3.可接受性原则
        4.庄谐统一原则
    (二)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策略
        1.正确认识幽默,奠定教师教学幽默生成的观念基础
        2.注重幽默素材的积累,奠定教师教学幽默生成的知识基础
        3.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
        4.注重幽默意识的培养,提升教师教学幽默的能力
        5.建立学习共同体,助力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
        6.加强教学反思,完善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8)惠洪《石门文字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惠洪生平研究
        (二)惠洪思想研究
        (三)惠洪《石门文字禅》研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目的与内容
    五、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惠洪与《石门文字禅》编纂
    第一节 惠洪其人
        一、惠洪生平
        二、惠洪着作
    第二节 《石门文字禅》编纂
        一、编撰者觉慈
        二、《石门文字禅》体例
    小结
第二章 《石门文字禅》分体阐释
    第一节 《石门文字禅》之诗
        一、咏史凭吊之作
        二、参禅悟道之作
        三、写景咏物之作
        四、交游唱和之作
    第二节 《石门文字禅》之文
        一、赞颂佛、菩萨、高僧之作
        二、记载佛寺庙宇的修建之作
        三、阐释佛学义理的见解之作
        四、阐释“文字禅”思想之作
        五、阐释僧史观之作
        六、品评诗文字画之作
    第三节 《石门文字禅》之词、赋、偈颂
        一、词
        二、赋
        三、偈颂
    小结
第三章 《石门文字禅》思想阐释
    第一节 《石门文字禅》“文字禅”思想
        一、惠洪对觉慈命名的认可
        二、惠洪倡导“文字禅”的原因
        三、惠洪“文字禅”思想
    第二节 《石门文字禅》“仿史传”的僧史观
        一、惠洪修僧史的初衷
        二、惠洪僧史撰述思想
        三、惠洪僧史撰述体例
    第三节 《石门文字禅》“游戏翰墨”的创作思想
        一、“游戏翰墨”的源头——“游戏三昧”
        二、惠洪“游戏翰墨”的表述
        三、惠洪“游戏翰墨”的实践
    第四节 《石门文字禅》“妙观逸想”的艺术思想
        一、“法眼”
        二、“画家”为“非画师”
        三、“有声画”与“无声诗”
    小结
第四章 《石门文字禅》“僧”性与“诗”性语言
    第一节 “惟带禅和气者不佳,固其本业耳”
        一、佛教术语
        二、佛教典故
        三、佛教经典
    第二节 “其文俊伟,不类浮屠语”
        一、化用典故
        二、大量运用比喻手法
        三、自创语句营造奇趣
    小结
第五章 《石门文字禅》的流传及影响
    第一节 《石门文字禅》版本流传
    第二节 《石门文字禅》在书目、总目中的着录
    第三节 《石门文字禅》内容在诗词文选本、笔记中的着录及其接受
        一、诗
        二、词
        三、文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情况

(9)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学翻译的界定
    2.2 审美选择的界定
    2.3 文学翻译研究现状
    2.4 20世纪中国译学界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2.4.1 “雅”的内涵:审美选择
        2.4.2 “字神”“句神”:林语堂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2.4.3 保持“异国情调”:鲁迅“异化”审美选择观
        2.4.4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傅雷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2.4.5 整体效果:焦菊隐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2.4.6 优化:许渊冲的审美选择观
    2.5 小结
第3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影响要素论
    3.1 外部要素
        3.1.1 文化语境对文本、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3.1.2 读者对文本、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3.2 内部因素
        3.2.1 译者翻译观念的影响
        3.2.2 译者的审美倾向
    3.3 小结
第4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本质论
    4.1 言与意
        4.1.1 “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
        4.1.2 现代译学中的言意并重观
    4.2 形与神
        4.2.1 茅盾的“形神观”
        4.2.2 陈西滢与曾虚白的“形神”论
        4.2.3 江枫“以形致神”的译诗观
        4.2.4 互联互动:“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4.3 异与同
        4.3.1 文化层面上的“异”与“同”
        4.3.2 翻译领域中的“异”与“同”
    4.4 小结
第5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原则论
    5.1 传统翻译审美原则
        5.1.1 忠实与通顺原则
        5.1.2 以“自然”为取向的翻译原则
    5.2 翻译审美选择原则
        5.2.1 内容与形式统一
        5.2.2 整体与部分统一
        5.2.3 文本内语境与文本外语境相统一
    5.3 小结
第6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方法论
    6.1 翻译策略述
        6.1.1 翻译策略描述
        6.1.2 翻译策略特征
        6.1.3 翻译策略分类
    6.2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策略
        6.2.1 词汇层的翻译策略
        6.2.2 句法层的翻译策略
        6.2.3 语篇层的翻译策略
        6.2.4 语体层的翻译策略
    6.3 小结
第7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实例分析—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
    7.1 译作审美选择环境
        7.1.1 王译本产生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7.1.2 张、孙译本产生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7.2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本质
        7.2.1 原作的艺术品质
        7.2.2 译作的艺术品质
    7.3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原则
        7.3.1 得体原则(Appropriacy)
        7.3.2 精确原则(Accuracy)
        7.3.3 经济原则(Economy)
        7.3.4 形象原则(Imagery)
    7.4 翻译审美选择方法—《傲慢与偏见》译例分析
        7.4.1 精“译”求精,自然得体—词层的审美选择
        7.4.2 以“变”求“信”,以“变”求美—句层的审美选择
        7.4.3 整体观照,局部参照—语篇层的审美选择
        7.4.4 用语得体,神形毕肖—语体层的审美选择
    7.5 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8.2 本研究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启示
    8.3 本研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8.4 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鸣谢

(10)幽默言语制笑机制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话语生成的动态“关联———顺应模式”
三、言语幽默制笑机制解析
    (一) 幽默言语表层成分分析
    (二) 幽默言语深层成分分析
        1. 不协调的产生
        2. 不协调的识别
四、幽默制笑新模式
五、结语

四、“妙语”的交际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级阶段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文化词语偏误分析与教学对策 ——以《发展汉语·高级口语》为例[D]. 张晓玉.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与意义生成[D]. 王津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3]美国小说《崛起》(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王馨伟. 青岛大学, 2020(02)
  • [4]《中泰通》杂志在泰汉语教学辅助作用应用研究[D]. 王一孛. 广西大学, 2020(07)
  • [5]试论类语言的界定和功能 ——兼论《红楼梦》的类语言[D]. 王致远.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城墙:鲜血与砖瓦中的文明史》(第一章)翻译报告[D]. 杨双岳. 河南大学, 2020(02)
  • [7]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研究[D]. 张佳丽. 西南大学, 2020(01)
  • [8]惠洪《石门文字禅》研究[D]. 向光会.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9]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D]. 李智. 西南大学, 2019(05)
  • [10]幽默言语制笑机制新探[J]. 陈春彤.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08)

标签:;  ;  ;  ;  ;  

“拳”的交际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