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走自己的路

论邓小平走自己的路

一、论邓小平走自己的路的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伟[1](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决策实践活动中创造和运用的方法系统。探究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从形成过程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具有深厚的生成根基,在文化滋养、理论积淀、实践基础和个人条件的综合作用下逐渐生成,是一种复合式创新的产物。从构成要素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以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为子方法而构成的方法系统。从构成机理来看,子方法与子方法相互联系、子方法与方法系统相互依存、方法系统与系统环境相互作用,使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成为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从实践运用来看,子方法的基本要求、方法系统的一般程序、综合运用的总体原则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要求体系,价值前提、价值内容、价值实现、价值评价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价值体系。

张霜[2](202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特别是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全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则是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入和展开。而这一重大课题的深入研究则需要从历史研究的视角出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论述。历史研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的基础,包括实践史和思想史研究两个方面。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史而言,它是从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就开始了艰辛漫长的建设实践,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起始却要远远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运动。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选择以思想史的视角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方面是通过思想的梳理为全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梳理思想的过程中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同时也想在思想梳理中对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做未来展望。为此,本研究在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中将其分为了七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介绍本研究的背景,阐明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对国内外大量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实践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并说明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创新点和现有不足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为现代化的一般解释,着重从现代化的产生和研究的提出、现代化的基本含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现代化多样性存在的影响因素、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意蕴及其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几个方面做现代化的基础认知和理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探讨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源起,主要基于现代化理论的视角,梳理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化理论的内容、现代化理论的流派和观点、现代化理论的存在价值和缺陷,阐述现代化理论的社会主义意义。第四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与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包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萌芽,列宁斯大林苏联政权建设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思想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和拓展,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的改革、东欧国家的本土化现代化探索以及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艰难探索让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陷入了曲折发展。第五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早期的探索,包括早期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期望和认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工业化思想、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第六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即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和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第七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丰富,梳理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发展,阐明中国新发展阶段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指出中国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未来展望。

张青青[3](2021)在《邓小平正义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正义作为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是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前提和保障。正义问题不仅是以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同样也是当代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它是具体的且不断发展着的。正义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领导阶级下,所产生的正义问题各不相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对正义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政治制度不断健全,经济发展日渐协调,文化发展繁荣昌盛,社会建设健康有序,生态文明建设和谐有活力。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非正义的因素,导致我们的发展呈不平衡和不充分状态,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深入分析和综合运用邓小平正义观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出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平衡与不充分的解决办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邓小平正义观的形成有其深厚的理论来源,它是在汲取了传统优秀儒家正义观和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中的合理内核基础上形成的。传统优秀儒家正义观是邓小平正义观形成的文化底蕴,儒家正义观主要表现在以“仁政”为核心的治国理念和以“大同”为目标的理想社会,邓小平批判继承了这些内容,为其后来管理和领导的改革与建设发挥了重要价值。同时他还综合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正义观、列宁的人权正义观和毛泽东的人民正义观的内容,把理论层面的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为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刀阔斧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研究正义的历史进程来看,对正义进行讨论,必然离不开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分析,研究邓小平正义观同样如此。他的正义观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见证了我党在新时期的伟大转折,并且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认识和实践,他的正义观也随着这些历程逐步变得科学和成熟。邓小平正义观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层面的正义观内容,指出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强调要重视教育等方面为个人发展夯实了前提条件;二是关于社会层面的正义观内容,邓小平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尊重和支持科技人才以及加强制度保障方面为社会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关于国家层面的正义观内容,指出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国家的稳定发展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四是关于国际层面的正义观内容,主张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同时要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交流和合作,致力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中国独立自主的同国际进行交往营造了适宜的国际环境。这些关于正义内容的论述,对于新时代的发展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总之,邓小平正义观是当时时代条件下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科学结晶,也是我们处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非正义因素的指导方略,为树立新时代的正义观、促进社会主义正义的实现、处理国家重大突发事件和提升我国对外交往的地位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具有不可磨灭的现实价值。

唐闻晓[4](2021)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语境下的自力更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点,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不断取得胜利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和不断深入,改革开放语境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改革开放语境下,自力更生是与对外开放相辅相成的一对辩证统一关系,但在理论界、实践中,不乏有各执一端的异音,或过分强调对外开放,或片面强调自力更生。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改革开放所面临的复杂国际、国内环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将自力更生置于改革开放语境中,对自力更生的理论支撑、历史逻辑与现实依据作出梳理,才能为在改革开放语境中如何继续坚持自力更生提供实践路径。文章共分为五章,基本内容如下:第一章,改革开放语境的形成与强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政策与实践的进程推动着改革开放观念深入人心,改革开放语境逐步形成并得以强化,呈现出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既注重整体谋划又强调重点突破以及既注重对外开放又强调自力更生的特征。第二章,改革开放语境下坚持自力更生的理论支撑。从自力更生中包含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出发,追本溯源,探求自力更生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中汲取的理论营养,从改革开放与自力更生辩证关系出发,回顾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经验,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论述中探寻理论指导。第三章,新时代坚持自力更生的历史逻辑。中华民族抵御自然灾害的历史史实与辉煌的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的文化基因;梳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艰苦创业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创新精神以及十八大以来伟大的奋斗精神之中,体现着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经济腾飞、科技突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等改革开放以来自力更生的主要成就彰显了新时代坚持自力更生的逻辑必然。第四章,新时代坚持自力更生的现实依据。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背景下坚持自力更生的现实需要,新时代的国际环境则揭示了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条件,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坚持自力更生才能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第五章,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走更高水平自力更生之路”就是需要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最终要在“更高水平自力更生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中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吕海阔[5](2020)在《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正式提出来的。从1978年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198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再到1985年提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后到1992年提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总目标。“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过程,逐渐的从萌芽走向了成熟,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和经济发展的道德价值取向。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是有其特定的思想渊源和现实基础的。综合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其理论基石,“天下大同”精神是其伦理思想渊源,“和文化”思想是其民族文化资源。同时,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伦理要求,也从伦理道德建设和经济制度建设层面为可能产生的两极分化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充分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通过辛勤的劳动最终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体现的是在消除贫穷和两极分化的基础上,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普遍富裕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伦理目标。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同等富裕,而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为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公平和效率问题提供了方案,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共同富裕”思想丰富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发展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重构了社会主义公正原则,拓展了经济伦理研究的视野。在此基础上,“共同富裕”思想为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提供了道德标准,促进了新时期中国社会道德关系的和谐,维护了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政治稳定。

米川[6](2020)在《邓小平群众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民是立国之本,群众是执政之基。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一观点是邓小平心系群众的重要体现。纵观邓小平的非凡经历和光辉一生,在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坚持、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邓小平群众观。邓小平群众观是邓小平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观点和总体看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邓小平群众观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毛泽东思想以及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为邓小平群众观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邓小平本人的传奇人生经历,为其形成发展提供了实践条件。邓小平群众观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的理论特点。邓小平以群众首位思想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关心群众需要”、“为人民服务”的“群众中心论”思想。邓小平继承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认为掌握好群众工作方法,就要“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提出了以“群众是力量之源”为核心的“群众力量论”思想。最后,邓小平从实现国强民富的价值追求出发,提出了“物质基础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并举,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群众共富论”思想。三大群众思想构成了邓小平群众观的主体内容,并具有重视历史经验教训、清晰的现实定位和长远的发展眼光等鲜明的理论特色。邓小平群众观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邓小平群众观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奠定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逻辑。其次,邓小平群众观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最后,邓小平群众观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为世界社会主义贡献了中国智慧、注入了中国力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

王文雅[7](201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主题作为中心问题,它是理论的总纲,揭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根本矛盾。主要矛盾或称为“根本矛盾”,是决定事物发展的关键,一般根本矛盾只有一个。理论主题的建构,是以理论为对象,具有根本性、长远性指导意义的一种主题建构。理论主题由于是带根本性特征的中心问题,一般而言,只有一个。理论主题的解释功能、引导功能、支撑功能,均需要在明确理论范围的前提下得以释放。理论范围的大小,框定了主题作用的幅度。理论主题的确立,意味着理论域的中心概念得以确立,过去的理论能够由这个主题串联起来,起到揭示思维活动规律的作用;将来的分支理论、补充理论将能够借助这个主题的指引进行创新。研究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是为解决每隔一段时间,通过更改原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来建构新体系、再探索新体系主题的理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自有其概念、范畴、成立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第一层含义,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动态性。就当前来说,它暂时具有五个方面的意义,对应四个维度的解释功能。与此相适应的,是其理论主题的归纳和概括,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构建,也应当体现出鲜明的动态性,以符合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概念本身的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第二层含义,基于主题本身蕴含的根本性、长远性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辐射范围,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部历史进程。就目前已知的范围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初级阶段上的主要形态。它承载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诉求,以及中国梦的民族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第三层含义,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线索。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的矛盾,横跨改革开放近40年历程。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关照。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从2017年起,成为牵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短板和动能。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略有区别。后者更加强调坚持、发展,前者更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二者并无根本冲突,仅只是前后相继的关系,确立和推进的关系。至于改革开放40余年的理论和实践,由于主要矛盾转化的缘故,也略有不同。改革开放40余年的理论和实践的初衷,是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余年的理论和实践的结果,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主题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于改革开放40余年的理论,前者于后者,是包含关系。两者都有发展任务,兼具发展追求,差异在于发展的层次、程度、发展各比例跃迁的水平有所不同。因此,在理论主题内涵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更强调“推进”,改革开放40余年的理论主题更注重“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不等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也有别于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它是一个新范畴,带有总体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建立而言的。坚持和发展,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的。因此,这个理论主题的内涵,就是要持续破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功能、实现条件的陈旧理解,在批判中丰富和发展相关认识;以动态方式把握动态逻辑,更新观念;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性,才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个理论主题不是主观臆造的,是由中国客观的历史、经济和社会环境决定的;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接力探索而逐渐明晰的,这是一个认识和深化理论主题的历史过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成立条件包括:时代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实践主题是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国情没有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连续稳定,奋斗目标以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旨归,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以贯之,理论品格——与时俱进永不褪色。论文综合了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学科的知识,运用文本研究法、过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考察这个主题。全文结构方面,通过界定概念、探讨“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章来考察理论主题。深入阐述核心观点,得出以下结论:1.明确在新时代及以后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创新,所依据的理论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明确坚持和发展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明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辩证统一的,思维领域和生产实践领域均需辩证发展。4.明确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不断解放思想。5.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全面深化改革不能改变社会主义方向。6.明确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语境下,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需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7.强调继邓小平理论开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以后,继续探索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将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全过程。论文通过回答“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疑问,阐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核心观点。这对于深化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及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揭示建设现代化强国理论诉求、判断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实践走向、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任务、促进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有积极意义。

刘雷德[8](2019)在《中国道路的哲学阐释》文中认为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所谓“中国奇迹”。对此,国内外众多学者展开了讨论。纵观之,不外乎有三大向度:一是围绕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间接“解释”中国奇迹;二是藉由“中国模式”的探讨,反思中国奇迹的产生;三是通过对中国道路真谛的揭示,破译中国奇迹的密码。这些探讨意义匪浅,但也存在不足,如它们的分析框架大都限于一般的经验科学,而缺少更深一层的哲学阐释。本文认为,中国奇迹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是源于“中国道路”(这里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基于此,本着追根求本的哲学精神和带着反思中国成功之道的问题意识,在吸收与借鉴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总体分析框架,借助文献解读法、比较分析法等必要认识工具,按照中国道路的“概念→生成→结构→优势→价值→自信”的逻辑进路,尝试探讨中国道路及其成功的原因和本源意义。具体而言,除导论和结语外,本文用五章的篇幅探讨了中国道路(及其成功)问题,现将其核心内容与观点概述如下。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学界关于中国成功之原因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提出了本文的观点与思路框架。第一章,中国道路的概念。首先,本章考察了自古而今“道路”的基本含义,并指出中国道路特指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以改革开放为主体内容的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总体实践路径,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简称。此外,本章通过对中国道路的广义与狭义、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等概念关系的辨析,进一步明确了中国道路的内涵。第二章,中国道路的生成。本章从历史背景、现实进程和理论根据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道路的生成逻辑。指出:中国道路的形成以世界历史为背景,以革命为中介,以改革开放为必然选择;中国道路的实践经历了开创、坚持与发展以及在新时代的继续推进三大阶段;中国道路以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理想为内在基因,以经典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指引,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理论表达。第三章,中国道路的结构。本章从中国道路的领导主体、价值主体和发展手段三个维度阐释中国道路的结构性内涵。认为: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主体的合法性,在于其先进的领导理念、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其执政地位是人民、历史和现实的选择;以人为本是现代化的核心,“以人民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的进一步发展,正确处理以人民为中心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是中国道路成功的重要原因;发现和依靠市场,将其力量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并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中国道路成功的重大保证。第四章,中国道路的优势。本章从比较优势、领导优势、方法优势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道路的成功原因。认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不断实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注重加强制度建设,丰富的文化资源,构成了中国道路成功的比较优势;以战略意识、科学路线、自身建设等为主要特点的中国共产党的主体性特质,是中国道路成功的领导优势;坚持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独立自主与开放合作、资本拉动与劳动创造相统一的辩证智慧,是中国道路成功的方法优势。第五章,中国道路的价值。本章从普遍与特殊的角度揭示了中国道路的价值。从普遍性角度而言,中国道路之实事求是的哲学方法,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追求,中国道路的现代性方案,都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普遍性借鉴。从特殊性角度而言,文化大国的后发优势,全球化下的和平崛起,三位一体的社会结构,乃是中国道路成功的独特标识。结语,中国道路的自信,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从“自信是主体必备的素质”与“自信是中国成功的重要原因或经验”两方面探讨了坚定道路自信的必然性。二是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竞争两方面揭示了中国道路面临的挑战。三是就坚定道路自信做出了两点探索,即“走自己的路”和注重“人心”的力量。

程露[9](2019)在《邓小平发展观的世界视角研究》文中提出邓小平发展观的世界视角,是邓小平以世界眼光和全球思维认识和谋划中国发展的思维方式。邓小平发展观的产生,不仅基于邓小平深厚的哲学理论基础,也来源于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探索的经验教训,以及邓小平丰富的个人实践经历。邓小平发展观的世界视角要求把中国发展置于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并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各国发展进行对比、与世界各国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思考,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表现出广阔的视野和超群的智慧,极具前瞻性和独到性。同时,邓小平的发展观的世界视角为之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因此,深入研究邓小平发展观的世界视角,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第一章是对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的阐述。在这一部分,着重介绍了选题的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从而解释了选择这一论题,并将此论题深入分析下去的原因。第二章认真分析了邓小平发展观世界视角形成的理论基础,笔者认为邓小平不仅有深厚的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功底,同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实际上邓小平引领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创造的新时期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生动实践。邓小平发展观的世界视角的形成也与他以政治家的立场和眼光把握世界历史主题、总结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海外留学经历密不可分。第三章概括了邓小平发展观的基本内容,邓小平发展观世界视角的内涵,即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将中国发展置于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各国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思考。这样的世界视角,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观上都有不同体现。第四章着重阐述了邓小平发展观的世界视角与“五大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密切联系,及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

陈开菊[10](2018)在《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为研究对象,追溯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阐述其主要内容及其方法论原则,论述其理论和现实意义。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植根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邓小平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任何社会形态都有其基本矛盾,正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政治思想、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探索、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理论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理论渊源。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及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经历的挫折是邓小平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形成的实践依据。邓小平政治建设思想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本文将抗战时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作为邓小平对政治建设的初步思考。在这一时期,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扩大民主、改善党的领导、反对封建主义等重要思想。对于政治建设的初步思考为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形成的起点。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中,邓小平鲜明地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年多时间的酝酿,邓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这次讲话不仅标志着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形成,而且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集大成。《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以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紧迫性,深刻地剖析了原有的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即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官僚主义现象等,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并提出以这三个要求作为检验党和国家的制度是否完善的标准。讲话还提出了改革不是削弱党的领导,而是加强党的领导,改革要分步骤、有秩序地推进。这篇重要讲话成为指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之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开展,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深刻地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决定其他一切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中国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不照搬西方。要有秩序地推进,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博大精深。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包括党政分开、权力下放、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既有长远目标又有近期目标。长远目标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近期目标是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提高工作效率,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有领导、分步骤、有秩序地开展,坚持立足本国国情。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法论包括实事求是的唯物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法以及事物在运动变化并具有多种形式的发展观。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它使人们深入认识到我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南。通过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我们获得了重要的启示,即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统一。

二、论邓小平走自己的路的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邓小平走自己的路的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有待拓展之处
    1.3 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3.2 现代决策理论
        1.3.3 现代思维科学和现代系统论
        1.3.4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概念缘起和生成根基
    2.1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概念缘起
        2.1.1 方法、思维和决策
        2.1.2 决策思维方法
        2.1.3 新时代
        2.1.4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
    2.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生成根基
        2.2.1 文化滋养
        2.2.2 理论积淀
        2.2.3 实践基础
        2.2.4 个人条件
3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构成要素
    3.1 战略思维方法
        3.1.1 战略思维方法是战略决策的必然要求
        3.1.2 何谓战略思维方法
        3.1.3 战略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2 创新思维方法
        3.2.1 创新思维方法是非常规决策的必然要求
        3.2.2 何谓创新思维方法
        3.2.3 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3 辩证思维方法
        3.3.1 辩证思维方法是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
        3.3.2 何谓辩证思维方法
        3.3.3 辩证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4 法治思维方法
        3.4.1 法治思维是依法决策的必然要求
        3.4.2 何谓法治思维方法
        3.4.3 法治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5 底线思维方法
        3.5.1 底线思维方法是风险决策的必然要求
        3.5.2 何谓底线思维方法
        3.5.3 底线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4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构成机理
    4.1 子方法与子方法的相互联系
        4.1.1 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
        4.1.2 现实依据: 决策活动类型的统一性
        4.1.3 具体内容: 通过不同中介实现联系
        4.1.4 模型呈现: 直观把握联系方式和内容
    4.2 子方法与方法系统的相互依存
        4.2.1 子方法制约着方法系统
        4.2.2 方法系统主导着子方法
    4.3 方法系统与系统环境的相互作用
        4.3.1 方法系统的环境
        4.3.2 相互作用的条件与中介
        4.3.3 系统环境影响着方法系统
        4.3.4 方法系统改变着系统环境
        4.3.5 方法系统的演化
5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实践运用
    5.1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5.1.1 分析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依据
        5.1.2 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体系
        5.1.3 谋划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措施
    5.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要求
        5.2.1 运用子方法的基本要求
        5.2.2 运用方法系统的一般程序
        5.2.3 坚持综合运用的总体原则
    5.3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价值
        5.3.1 价值前提:具有价值的必要条件
        5.3.2 价值内容:对不同主体的具体价值
        5.3.3 价值实现:成为人民群众手中的有力武器
        5.3.4 价值评价:方法系统不是万能的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现代化的基本逻辑
    2.1 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2.1.1 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2.1.2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2.1.3 现代化的不同阶段
        2.1.4 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关联
    2.2 社会主义国家所追求的现代化意蕴
        2.2.1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2.2 构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2.2.3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3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研究的意义审视
        2.3.1 破解当前现代化发展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
        2.3.2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理论支撑
        2.3.3 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
第3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源起:现代化理论的回顾
    3.1 现代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20 世纪60 年代)
        3.1.1 现代化研究兴起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3.1.2 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
        3.1.3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般理论
        3.1.4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分支理论
        3.1.5 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学派
        3.1.6 经典现代化理论存在的价值和弊端
    3.2 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反思(20 世纪70 年代)
        3.2.1 现代化理论遭受批判和反思的时代背景
        3.2.2 现代化理论批判与反思的理论成果
        3.2.3 现代化理论批判与反思的理论成果评析
    3.3 现代化理论的修正与重建(20 世纪80 年代)
        3.3.1 现代化理论修正和重建的理论内容
        3.3.2 现代化理论修正和重建的理论评析
第4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与发展
    4.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早期萌芽
        4.1.1 空想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未来的设想
        4.1.2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
    4.2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
        4.2.1 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现农业现代化
        4.2.2 基于强大物质力量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4.2.3 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障
        4.2.4 实行文化革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意识导向
        4.2.5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力量支撑
    4.3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持续探讨
        4.3.1 高速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工业发展模式
        4.3.2 全盘集体化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模式
        4.3.3 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高度集权政治模式
    4.4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曲折发展
        4.4.1 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思想
        4.4.2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思想
        4.4.3 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思想
第5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的早期探索
    5.1 中国人早期的现代化探索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产生
        5.1.1 中国人早期的现代化探索
        5.1.2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产生
        5.1.3 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中的人物现代化思想分析
    5.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工业化思想开始提出
        5.2.1 建立新民主主义工业化国家
        5.2.2 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思想
        5.2.3 土地革命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前提
    5.3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深入探索
        5.3.1 优先发展重工业,合理调整农重轻比例关系
        5.3.2 计划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
        5.3.3 建立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5.4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初步构建
        5.4.1 农业现代化思想
        5.4.2 工业现代化思想
        5.4.3 国防现代化思想
        5.4.4 科学技术现代化思想
        5.4.5 分两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第6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发展
    6.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探索
        6.1.1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6.1.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1.3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6.1.4 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6.2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持续发展
        6.2.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导向
        6.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6.2.3 新“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6.2.4 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战略设想与安排
        6.2.5 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战略部署
    6.3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不断深入
        6.3.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6.3.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3.3 “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6.3.4 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设想与战略安排
第7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创新
    7.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发展
        7.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底蕴来源
        7.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7.1.3 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基本特征和建设方向
    7.2 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7.2.1 更高质量的发展
        7.2.2 更高效率的发展
        7.2.3 更加公平的发展
        7.2.4 更可持续的发展
        7.2.5 更为安全的发展
    7.3 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未来展望
        7.3.1 以创新引领高质量的发展
        7.3.2 以协调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
        7.3.3 以绿色共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
        7.3.4 以开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3.5 以共享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宗旨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邓小平正义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邓小平正义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传统优秀儒家正义观是邓小平正义观形成的文化底蕴
        一、儒家以“仁政”为核心的治国理念
        二、儒家以“大同”为目标的理想社会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是邓小平正义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正义观
        二、列宁的人权正义观
        三、毛泽东的人民正义观
第二章 邓小平正义观形成的条件
    第一节 邓小平正义观形成的政治条件
        一、时代主题的发展与转变
        二、思想、政治、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第二节 邓小平正义观形成的经济条件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第三节 邓小平正义观形成的文化条件
        一、教育科学事业的曲折发展
        二、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性
第三章 邓小平正义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邓小平关于个体层面的正义观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二、强调重视教育的发展
        三、树立艰苦奋斗的信念
    第二节 邓小平关于社会层面的正义观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尊重和支持科技人才
        三、民主与法制的不断完善
    第三节 邓小平关于国家层面的正义观
        一、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
    第四节 邓小平关于国际层面的正义观
        一、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
        二、加强与第三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四章 邓小平正义观的现实价值
    第一节 邓小平正义观的理论价值
        一、使传统优秀儒家正义观获得新的发展
        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在中国的实践
        三、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观
    第二节 邓小平正义观的现实意义
        一、帮助人们树立新时代的正义观
        二、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现
        三、有利于处理国家重大突发事件
        四、提升了中国对外交往的影响力
结语 新时代视野下对邓小平正义观的回归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4)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语境下的自力更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改革开放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自力更生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主要不足
第一章 改革开放语境的形成与强化
    第一节 改革开放的实施与改革开放语境的形成
        1.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重大意义
        3.改革开放语境的形成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推进与改革开放语境的强化
        1.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
        2.改革开放语境的强化
第二章 改革开放语境下坚持自力更生的理论支撑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
        1.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
        2.列宁的相关论述
    第二节 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改革开放与自力更生辩证关系的重要论述
        1.毛泽东的重要论述
        2.邓小平的重要论述
        3.江泽民的重要论述
        4.胡锦涛的重要论述
        5.习近平的重要论述
第三章 新时代坚持自力更生的历史逻辑
    第一节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1.中华民族凭借自力更生精神战胜了频繁不绝的重大灾害
        2.中华民族凭借自力更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
    第二节 自力更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自力更生
        2.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自力更生
        3.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自力更生
        4.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自力更生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自力更生的主要成就
        1.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成就巨大
        2.科技进步:以航天科技事业取得重大突破为例
        3.民生改善: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为例
第四章 新时代坚持自力更生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基本路线
        2.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我国具有自力更生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巨大潜能
    第二节 新时代的国际环境
        1.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经济形势与国际秩序
        2.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第五章 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
    第一节 “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就是“要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1.党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与我国目前的科技水平
        2.以掌握核心技术提升自力更生的能力
    第二节 走更高水平自力更生之路需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1.通过参加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为自力更生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2.通过建立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效提升自力更生水平
        3.通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自力更生成果实现世界共享
    第三节 在“更高水平自力更生”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中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1.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2.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必须依托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思想渊源与现实基础
    (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思想渊源
        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基石
        2.中国传统“天下大同”思想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伦理思想渊源
        3.中华“和文化”特质是“共同富裕”思想的文化资源
    (二)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现实基础
        1.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伦理要求
        2.可能的“两极分化”是“共同富裕”思想提出的实践基础
        3.“共同富裕”思想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基本内容
    (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产生发展
        1.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萌芽时期
        2.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时期
        3.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成熟时期
    (二)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内容
        1.“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内涵
        2.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选择
        3.实现“共同富裕”的生产关系条件
        4.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
三、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意义
        1.“共同富裕”思想丰富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
        2.“共同富裕”思想发展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
        3.“共同富裕”思想重构了社会主义公正原则
        4.“共同富裕”思想拓展了经济伦理研究的视野
    (二)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价值
        1.“共同富裕”思想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道德保障
        2.“共同富裕”思想为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矛盾提供道德标准..
        3.“共同富裕”思想促进了新时期中国社会道德关系的和谐
        4.“共同富裕”思想有利于维护中国社会的政治稳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邓小平群众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一章 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
    第一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邓小平群众观形成的哲学基础
        二、毛泽东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是邓小平群众观的思想来源
        三、丰富的人生经历是邓小平群众观产生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过程
        一、1920年—1935年是邓小平群众观的萌芽时期
        二、1935年—1952年是邓小平群众观初步形成时期
        三、1952年—1965年邓小平群众观走向成熟
        四、1966年—1978年邓小平群众观在曲折中发展
        五、1978年以后邓小平群众观在改革开放中的发展与运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邓小平群众观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第一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一、群众中心论
        二、群众力量论
        三、群众共富论
    第二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特点
        一、重视历史经验教训
        二、清晰的现实定位
        三、长远的发展眼光
第三章 邓小平群众观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理论价值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二、奠定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逻辑
    第二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实践价值
        一、邓小平群众观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邓小平群众观有利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第三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世界影响
        一、邓小平群众观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二、邓小平群众观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中国力量”
        三、邓小平群众观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文献述评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五 创新点
第一章 主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
    第一节 主题与时代主题、实践主题、理论主题
        一 主题与时代主题
        二 主题与实践主题
        三 主题与理论主题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
        一 社会主义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
第二章 为什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 李大钊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最初设想
        一 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特性论”
        二 主张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第二节 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
        一 提出“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任务
        二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主题”的认识成果
        三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之前的探索
    第三节 邓小平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思想
        一 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三个基本问题
    第四节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最新认识
        一 习近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
        二 习近平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时代课题的认识
第三章 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及其在中国的体现
        一 坚持和发展无产阶级先锋队原则
        二 坚持和发展生产力原则
        三 坚持和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本质原则
        四 坚持和发展实践第一原则
        五 坚持和发展公有制原则
    第二节 中国特色辨析
        一 相较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中国特色
        二 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比有中国特色
        三 不仅坚持社会主义而且发展中国特色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一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深化认识
        二 坚持推进实现中国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 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 坚持党的领导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四章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二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社会主义
        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三 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第三节 坚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一 在思维领域破除教条主义
        二 在生产实践中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三 深化社会主义认识是一个思想解放过程
结语
参考文献
科研情况
致谢

(8)中国道路的哲学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从学理上阐释中国道路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国改革成功原因研究
        二、中国模式研究
        三、中国道路研究
    第三节 观点与分析框架
        一、观点、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道路的概念
    第一节 中国道路的概念界定
        一、“道”与“路”:中国道路的传统文化内涵
        二、中国道路: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路径
    第二节 中国道路的概念辨析
        一、中国道路的广义与狭义
        二、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第二章 中国道路的生成
    第一节 中国道路的历史背景
        一、世界历史的形成与中国的“变局”
        二、中国革命是中国道路的必然中介
        三、改革前三十年对中国道路的奠基
        四、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中国道路的现实进程
        一、中国道路的开创
        二、中国道路的坚持与发展
        三、中国道路在新时代的继续推进
    第三节 中国道路的理论根据
        一、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理想是中国道路的内在基因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道路的精神指引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达
第三章 中国道路的结构
    第一节 中国道路的领导主体:中国共产党
        一、合理性与合法性的概念
        二、从历史与现实维度看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合理性
        三、从领导与服务角度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
    第二节 中国道路的价值主体:人民
        一、现代化的核心:以人为本
        二、“以人为本”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道路中的发展手段:社会主义市场
        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关系
        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四章 中国道路的优势
    第一节 中国道路的比较优势
        一、方向优势
        二、理论优势
        三、制度优势
        四、文化优势
    第二节 中国道路的领导优势
        一、战略意识
        二、科学路线
        三、自身建设
    第三节 中国道路的方法优势
        一、坚持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相统一
        二、坚持独立自主与开放合作相统一
        三、坚持资本拉动与劳动创造相统一
第五章 中国道路的价值
    第一节 中国道路的普遍价值
        一、中国道路的哲学贡献
        二、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追求
        三、中国道路的现代性方案
    第二节 中国道路的特殊价值
        一、文化大国的后发优势
        二、全球化下的和平崛起
        三、三位一体的社会结构
结语 中国道路的自信
    第一节 坚定道路自信的必然性
        一、自信是主体必备的素质
        二、道路自信是中国成功的重要经验
    第二节 中国道路面临的挑战
        一、执政能力的挑战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挑战
    第三节 坚定道路自信的抉择
        一、走自己的路
        二、哲学视角下“人心”与“制度”的考量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9)邓小平发展观的世界视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
        (三)研究的意义
    二、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和主要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五、研究的创新点
        (一)视角上的创新
        (二)内容上的创新
第二章 邓小平发展观的世界视角形成的条件
    一、理论基础
        (一)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
        (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
        (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二、现实背景
        (一)准确把握世界历史主题的变化
        (二)总结我国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三)中国在世界政治外交中的处境
        (四)邓小平的海外留学经历
第三章 邓小平发展观世界视角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表现
    一、邓小平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一)发展是硬道理
        (二)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发展的动力是改革开放
        (四)发展的关键是科技与教育
        (五)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
        (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二、邓小平发展观世界视角的基本内涵
        (一)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
        (二)将中国发展置于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
        (三)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各国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思考
    三、邓小平发展观世界视角的主要表现
        (一)经济发展方面的世界视角
        (二)政治发展方面的世界视角
        (三)文化发展方面的世界视角
        (四)科技发展方面的世界视角
        (五)教育发展方面的世界视角
第四章 邓小平发展观世界视角的当代意义
    一、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邓小平发展观的世界视角的坚持和发展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
        (二)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宏大的世界视野
        (三)五大发展理念强调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相互作用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邓小平发展观的世界视角的坚持和发展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着眼于深化改革开放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着眼于构建和谐世界
    三、邓小平发展观的世界视角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
        (一)提供了中国方案
        (二)尽到了中国大国的责任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10)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成果评析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主要创新点
    五、概念界定
        (一) 体制
        (二) 政治体制
        (三) 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章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产生的背景述要
    第一节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一、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学说
        二、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探索
        三、毛泽东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理论
    第二节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据
        一、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成败得失
        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
    第三节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产生的实践依据和时代背景
        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二、改革潮流在社会主义国家兴起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四、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五、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必然要求
第二章 邓小平对政治建设的初步思考
    第一节 关于扩大民主的思想
        一、发扬党内民主
        二、扩大群众民主
    第二节 关于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
        一、关于党的领导原则
        二、加强和正确执行民主集中制
        三、共产党要接受民主监督
        四、改善党的作风
        五、党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有机统一
    第三节 关于培养、选拨和管理干部的思想
        一、干部的选拨问题
        二、干部要能上能下
        三、加强干部的管理和培养
        四、培养和选择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
    第四节 关于全面整顿的思想
        一、党的整顿是全面整顿的核心
        二、编制就是法律
    第五节 关于政治建设的思考
        一、不盲目效仿他国
        二、反对封建主义、官僚主义
第三章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形成的起点
        一、政治生活亟待发扬民主、解放思想
        二、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三、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四、要特别注意克服官僚主义
        五、建立严格的责任制
    第二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酝酿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二、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障
        三、建立退休制度,对机构进行“消肿”
        四、改革组织路线
        五、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六、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第三节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标志着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形成
        一、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紧迫性
        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方面存在的主要弊端
        三、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目标
        四、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方法步骤
        五、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前提
第四章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的新论述
        一、政治体制改革决定其他一切改革能否成功
        二、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三、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第二节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内容的新论述
        一、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
        二、集中统一领导下的权力下放
        三、党政职能分开要放在第一位
        四、干部“四化”标准的提出
    第三节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法步骤的新论述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法步骤
    第五节 关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新论述
        一、加强党的建设
        二、建立强有力有核心的领导集体
        三、加强中央的宏观管理
        四、建设廉洁政治
        五、改善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第六节 关于维护政治体制改革的环境的新论述
        一、稳定压倒一切
        二、人民民主专政不能丢
        三、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第五章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一、党政职能分开
        二、权力下放
        三、精简机构
        四、转变政府职能
        五、组织人事制度改革
        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七、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第二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辩证统一
    第三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方法论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法论
    第四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与评价标准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评价标准
第六章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节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一、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深刻揭示了民主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必然联系
        二、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辩证关系
        三、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准确区分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与具体政治制度
        四、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规律的认识
    第二节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为进一步深化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指引和根本遵循
        二、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为社会主义国家找到了实现政治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三、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
        四、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为政治体制改革寻找突破点
    第三节 学习研究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几点启示
        一、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论邓小平走自己的路的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D]. 张伟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11)
  • [2]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D]. 张霜. 吉林大学, 2021(02)
  • [3]邓小平正义观研究[D]. 张青青.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4]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语境下的自力更生研究[D]. 唐闻晓.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5]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研究[D]. 吕海阔.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邓小平群众观研究[D]. 米川.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研究[D]. 王文雅.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8]中国道路的哲学阐释[D]. 刘雷德.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9]邓小平发展观的世界视角研究[D]. 程露.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10]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 陈开菊.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标签:;  ;  ;  ;  ;  

论邓小平走自己的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