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喹诺酮类注射液对鲎试验的干扰

两种喹诺酮类注射液对鲎试验的干扰

一、两种喹诺酮类注射液对鲎试验的干扰(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燕[1](2020)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百分比、CD3+CD8+百分比及CD3+CD4+/CD3+CD8+比值)水平,结合1,3-β-D葡聚糖(BG)水平,探讨慢阻肺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慢阻肺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06月至2019年12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慢阻肺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88例)作为病例组(真菌组),未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97例)作为对照组。登记所有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史、住院次数、确诊慢阻肺年数、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广谱抗生素使用情况(使用种类、使用时间)等;同时行血清白蛋白、BG、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等实验室化验检查,多次留取患者深部痰液或(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呼吸道分泌物)送检真菌涂片及培养,记录各项数据。数据分析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真菌组88例患者中,以烟曲霉菌感染为主(48.86%),其次为白色念珠菌(18.18%)、黄曲霉(14.77%)。2真菌组与对照组之间性别、年龄、BMI、确诊慢阻肺年数、吸烟指数、呼吸衰竭、肺源性心脏病史、抗生素使用种类≥2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合并糖尿病史、血清白蛋白水平、抗生素使用时间≥7d、住院次数≥3次/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真菌组患者病程中出现呼吸困难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发热、咳嗽、咳痰、咯血、胸痛、肺部干性啰音、肺部湿性啰音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胸部CT影像学表现为浸润实变影、空洞影、结节影、晕轮征的比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组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表现为胸腔积液、新月征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真菌组B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WBC、PCT、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真菌组CD3+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3+CD4+%及CD3+CD4+/CD3+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控制了无可比性因素后,CD3+CD4+%、CD3+CD8+%、CD3+CD4+/CD3+CD8+水平与慢阻肺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有关联(P<0.05)。CD3+CD8+%水平升高、CD3+CD4+%及CD3+CD4+/CD3+CD8+水平降低,可增加慢阻肺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性,尤其是CD3+CD8+%水平关系更为密切。7 BG、CD3+CD8+%及联合试验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90%(P<0.05),均有较高的预测效能,预测界值BG为23.22,CD3+CD8+%为28.55,即当BG>23.22、CD3+CD8+%>28.55即可判断合并真菌感染;8 BG、CD3+CD8+%水平及二者联合试验(并联)在评估慢阻肺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风险方面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值均>0.75),两项指标联合试验可大幅度提高临床预测的灵敏度,降低漏诊率。结论1慢阻肺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致病菌株以曲霉菌及酵母菌为主。2 T细胞亚群水平与慢阻肺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相关,CD3+CD8+百分比升高、CD3+CD4+百分比及CD3+CD4+/CD3+CD8+比值水平降低,可增加慢阻肺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性。3 BG、CD3+CD8+百分比及二者联合试验在评估慢阻肺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风险方面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两项指标联合试验可大幅度提高临床预测的灵敏度,降低漏诊率。图1幅;表11个;参181篇。

韩飞[2](2018)在《负载穿心莲内酯的生物伪装磁性纳米载体用于内毒素血症治疗的研究》文中提出内毒素血症是现代临床医学中所面临的一个常见而复杂的难题。其发病机制一般为病灶部位的革兰氏阴性菌被杀灭或凋亡后,细胞壁上的内毒素被释放出来进入血液系统而引发机体炎症反应和微循环障碍等一系列症状。细菌内毒素的分子结构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其结构的稳定性使得常规除菌方法无法去除内毒素,目前针对内毒素血症的治疗大多集中在改善或对抗内毒素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微循环障碍等的对症治疗。内毒素致病作用的分子机制一般被认为是LPS与机体内巨噬细胞或单核细胞等免疫细胞表面的LPS受体蛋白结合,刺激免疫细胞的炎症反应通道,继而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在大量的LPS刺激下,机体爆发“瀑布式”的炎症反应综合症,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针对这一机制,本实验设计通过提取巨噬细胞膜,将其包裹在Fe3O4纳米粒子表面,形成一种核-壳型的生物仿生型纳米载药系统Fe3O4@MMs,由于继承了巨噬细胞膜的表面性质,Fe3O4@MMs可以在体内外特异性地结合LPS分子,使LPS分子失去毒性作用,从而清除LPS分子。此外Fe3O4作为提供稳定性的基质外还可以适用于磁靶向治疗。最后,在Fe3O4@MMs对LPS分子清除作用的基础上,我们将抗炎药物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D)负载于细胞膜疏水层中,构成Fe3O4@MMs@AD载药系统。当载药系统清除LPS时,由于LPS对膜层的插膜作用,使得药物快速释放出来,达到联合治疗内毒素所致炎症的目的。第二章,采用水热法制备正电荷的Fe3O4,差速离心法提取巨噬细胞膜,利用静电作用促进Fe3O4与细胞膜的融合,且通过脂质体挤出仪共挤出制备Fe3O4@MMs。并通过负载游离AD构建了Fe3O4@MMs@AD载药系统。电镜和粒径表征显示膜包被的纳米载药系统Fe3O4@MMs的构建成功,具有明显的核-壳型结构,粒径大小约为110 nm,表面电位与细胞膜电位相同,为-18 mV左右。AD的负载考察显示,投药量为10%、反应温度为37℃时,AD包封率和载药量最大,分别为84%和7.2%。体外释放研究表明当LPS存在时,可促进药物的快速定位释放。第三章,通过体外实验来验证纳米载药系统的生物安全性和药效作用。体外细胞毒性实验显示Fe3O4@MMs载体无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外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37℃下反应90 min,Fe3O4@MMs能有效降低溶液体系中的LPS浓度。通过细胞实验验证了游离AD、Fe3O4@MMs载体以及Fe3O4@MMs@AD联合治疗对LPS的解毒作用。细胞实验结果显示Fe3O4@MMs能有效抑制LPS所致细胞死亡率,减少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且Fe3O4@MMs@AD联合治疗效果更显着。第四章,构建内毒素血症小鼠模型,确定LPS的注射剂量。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通过Fe3O4@MMs@AD的治疗,内毒素小鼠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水平能有效降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浓度接近正常水平,体内实验表明Fe3O4@MMs@AD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要优于AD和Fe3O4@MMs单独治疗。组织分布研究表明Fe3O4@MMs主要富集于肝、肺组织。肝、肺组织切片结果表明Fe3O4@MMs@AD组小鼠的组织损伤明显好转。且小鼠死亡率能有效降低。

孙阳[3](2008)在《鲎试验测定谷氨酸诺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中的细菌内毒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快速的谷氨酸诺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方法用不同厂家的鲎试剂对不同批号的谷氨酸诺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分别进行干扰试验,考察确立谷氨酸诺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内毒素检查法。结果将谷氨酸诺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0.8mg/ml可消除干扰作用。结论利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检查谷氨酸诺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中的内毒素可行。

彭越[4](2008)在《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现行质量标准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试行标准,根据该试行标准规定,该产品的热原检查用家兔法。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为苦参碱与葡萄糖的灭菌水溶液,适用于慢性肝炎的氨基转移酶及胆红素异常。由于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有一定的刺激性,在进行热原实验时常引起家兔的躁动,容易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故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参照药品细菌内毒素检查的实验设计对以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取代热原检查法的可行性进行实验研究,并建立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为该产品的质量标准转正提供数据支持。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是利用鲎试剂来检测或量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细菌内毒素检查包括两种方法,即凝胶法和光度测定法。后者包括浊度法和显色基质法。自20世纪60年代鲎血凝集机制的发现和鲎实验方法的建立,引起了各国药政管理部门的极大兴趣,并使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在药品的热原限量控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特别是《中国药典》2005年版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正式收载,使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查法在我国得到肯定、应用和推广,它还将有力地推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在我国的新进展。本研究从细菌内毒素基础知识着手,介绍了细菌内毒素的概念、化学结构及化学组份、生物活性、耐热性、致病机理及作用机理等基础理论。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XI E细菌毒素检查法的要求,通过试验摸索,该产品采用凝胶法在稀释2倍后不干扰细菌内毒素试验;采用动态比浊法,对该产品稀释液进行定量检测,在8倍稀释时无干扰作用,从而确立了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同时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常见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采取的相应对策进行了摸索、探讨。最后研究结果建立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快速、简便、重复性好、灵敏度高,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采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代替热原检查法,方法可行,并能进行定量检测。

商军[5](2006)在《兽用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内外药品中热原的检测技术主要有热原检查法(家兔法)和细菌内毒素检查法(鲎试法)。但随着人们对热原本质的深入研究,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药品中没有细菌内毒素检出就没有热原性物质,故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替代家兔法是必然的趋势。作为体外热原检查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主要有凝胶法和光度测定法,凝胶法系限量或半定量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光度法为定量方法,该法又可分为浊度法和显色基质法,与凝胶法相比,光度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目前,虽然2005年版中国药典和2005年版中国兽药典附录都收载了该法,但只是该法的标准操作规程,在兽用注射液中的具体应用,还需试验条件的摸索与验证。为此,本论文对兽用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并采用鲎试验法建立了兽用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检测的方法,且应用于日常的兽药检测中去,加快了兽用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应用步伐,以期保证兽用注射液的质量与临床用药安全。本论文分别采用凝胶法和光度法对兽用注射液中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凝胶法研究中,油混悬注射液采用0.1mol/L氢氧化钠、1%土温-80溶液,并用0.1mol/L盐酸调节样品液中的pH值,解决了样品的溶解问题,用稀释法排除样品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干扰;喹诺酮类注射液在样品稀释过程中加入适量的二价金属阳离子(Mg2+),以补充因螯合作用而减少的部分,从而消除此类样品对内毒素检查法的抑制作用。在光度测定法中,分别采用甲硝唑和丹参注射液进行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通过对标准曲线的可靠性试验、预干扰试验和干扰试验,消除了以上注射液细菌内毒素定量测定中的增强或抑制作用。实验研究表明,通过发现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中干扰因素的确切来源,并建立起有效的消除方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是适用于兽用注射液的,且该法于兔法相比,更灵敏、快速及准确。本研究也为今后能更好的建立起兽用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奠定了基础。

陈明,望京[6](2004)在《帕珠沙星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的研究》文中指出

李文仕,林英[7](2003)在《4种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建立乳酸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甲硝唑、替硝唑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抑制或增强试验 ,将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与家兔法检测热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种注射液经一定稀释后对测定无干扰。结论 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可代替该 4种注射液热原的检查

刘红卫,史春伟,杜文力[8](2001)在《鲎试剂检测注射用药品中细菌内毒素的应用概况》文中研究指明

李敏红,汪穗福,刘效昌[9](2001)在《鲎试剂法检测抗生素类药品的细菌内毒素》文中提出综述 1995~ 1999年间鲎试剂法用于检测抗生素类药品细菌内毒素的研究情况。

徐敏,张立新,李及[10](2000)在《两种喹诺酮类注射液对鲎试验的干扰》文中研究说明

二、两种喹诺酮类注射液对鲎试验的干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种喹诺酮类注射液对鲎试验的干扰(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基线调查
        1.1.3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真菌组感染菌种构成分析
        1.2.2 真菌组与对照组临床特征比较
        1.2.3 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与慢阻肺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关系
        1.2.4 T淋巴细胞亚群与慢阻肺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1.2.5 BG、CD3~+CD8~+百分比对慢阻肺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风险预测评价
    1.3 讨论
    1.4 不足与展望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2.1 病原学特征及分类
    2.2 COPD合并IPA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2.3 临床症状及体征
    2.4 相关辅助化验检查
        2.4.1 血清学检查
        2.4.2 影像学检查
        2.4.3 肺组织活检
    2.5 COPD合并IPA的治疗手段
        2.5.1 药物治疗
        2.5.2 辅助免疫治疗/免疫预防
        2.5.3 支原体病毒治疗侵袭性曲霉菌病
        2.5.4 外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A 基线内容调查表
附录B G试验的诊断意义
附录C 肺真菌病分级诊断标准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负载穿心莲内酯的生物伪装磁性纳米载体用于内毒素血症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内毒素的研究进展
        1.2.1 细菌内毒素概述
        1.2.2 细菌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
        1.2.3 细菌内毒素的分子机制和生物学效应
        1.2.4 细菌内毒素的释放和移位
        1.2.5 内毒素分子的检测方法
        1.2.6 内毒素血症治疗方法
    1.3 细胞膜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1.3.1 药物传递
        1.3.2 生物解毒应用
        1.3.3 疫苗及免疫调节
    1.4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纳米载体Fe_3O_4@MMs的构建表征及AD负载评价
    2.1 前言
    2.2 实验方法
        2.2.1 仪器设备与试剂材料
        2.2.2 Fe_3O_4纳米粒的制备
        2.2.3 小鼠巨噬细胞膜的制备及囊泡化
        2.2.4 Fe_3O_4@MMs的构建
        2.2.5 Fe_3O_4、巨噬细胞膜泡、Fe_3O_4@MMs的表征
        2.2.6 Fe_3O_4@MMs纳米载体稳定性实验
        2.2.7 AD标准曲线的绘制
        2.2.8 AD的负载研究
        2.2.9 体外释放研究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Fe_3O_4@MMs纳米载体的构建
        2.3.2 Fe_3O_4、巨噬细胞膜泡和Fe_3O_4@MMs的TEM表征
        2.3.3 纳米粒子粒径分布
        2.3.4 纳米粒子的Zeta电位表征
        2.3.5 Fe_3O_4纳米粒和Fe_3O_4@MMs的磁性表征
        2.3.6 Fe_3O_4@MMs纳米载体稳定性考察
        2.3.7 AD的全波长扫描及标准曲线建立
        2.3.8 载药量与包封率考察
        2.3.9 AD的体外释放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e_3O_4@MMs@AD载药系统体外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仪器设备与试剂材料
        3.2.2 体外内毒素中和实验。
        3.2.3 细胞培养
        3.2.4 Fe_3O_4及Fe_3O_4@MMs纳米载体的体外细胞毒性
        3.2.5 Fe_3O_4@MMs@AD联合治疗抑制LPS诱导细胞死亡率实验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LPS体外吸附Zeta电位评价
        3.3.2 LPS体外吸附鲎试剂定量检测
        3.3.3 体外细胞毒性考察
        3.3.4 Fe_3O_4@MMs及AD抑制细胞细胞炎症因子
        3.3.5 MTT法验证Fe_3O_4@MMs及AD联合治疗对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3.3.6 LPS诱导细胞凋亡Hoechst检测
        3.3.7 LPS刺激细胞内ROS的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e_3O_4@MMs@AD载药系统的体内抗内毒素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仪器设备、试剂材料和动物
        4.2.2 内毒素血症小鼠模型构建
        4.2.3 Fe_3O_4@MMs载体体内分布研究
        4.2.4 小鼠动物实验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内毒素血症小鼠模型构建
        4.3.2 Fe_3O_4@MMs纳米载体的体内分布
        4.3.3 小鼠血清炎症因子检测
        4.3.4 小鼠血清ALT、AST检测
        4.3.5 小鼠组织MDA、SOD含量检测
        4.3.6 小鼠肝、肺组织损伤评价
        4.3.7 小鼠体温变化
        4.3.8 小鼠存活率
    4.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4)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简介
    1.3 研究方法
2 细菌内毒素检查的基础理论
    2.1 细菌内毒素
        2.1.1 细菌内毒素化学结构及化学组份
        2.1.2 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
        2.1.3 细菌内毒素与热原的关系
        2.1.4 标准内毒素与环境内毒素
        2.1.5 凝集反应机理
    2.2 鲎试剂
        2.2.1 鲎
        2.2.2 鲎试剂
    2.3 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
3 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学研究
    3.1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3.2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建立
        3.2.1 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建立的主要步骤
        3.2.2 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建立时注意事项及常见问题
4 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建立
    4.1 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凝胶法
        4.1.1 试剂与药品
        4.1.2 试验方法与结果
5 动态浊度法检测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
    5.1 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动态浊度法
    5.2 材料
        5.2.1 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
        5.2.2 动态浊度法鲎试剂
        5.2.3 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
        5.2.4 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
        5.2.5 32 孔动态试管仪
    5.3 方法与结果
        5.3.1 仪器条件
        5.3.2 细菌内毒素限值(L)的确定
        5.3.3 标准曲线的制备及可靠性
        5.3.4 样品溶液配制及干扰试验
        5.3.5 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热原检查结果
6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
    6.1 试剂、试药的影响
        6.1.1 鲎试剂
        6.1.2 标准物质质量的稳定性
        6.1.3 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
        6.1.4 干扰试验用供试品
        6.1.5 贮藏
    6.2 试验器具的影响
        6.2.1 试验器具选择
        6.2.2 试验器具的处理
    6.3 试验操作的影响
        6.3.1 操作熟练程度
        6.3.2 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或工作标准品的复溶
        6.3.3 鲎试剂的复溶
        6.3.4 时间及温度的控制
    6.4 PH 值的影响
        6.4.1 细菌内毒素检测
        6.4.2 干扰试验
        6.4.3 结果分析
    6.5 内毒素累加的影响
    6.6 干扰凝集反应物质的影响
        6.6.1 多糖
        6.6.2 蛋白质
        6.6.3 离子
    6.7 试验环境的影响
    6.8 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兽用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研究现状
        1.1 概况
        1.2 热原反应与细菌内毒素
        1.3 内毒素的生物活性与疾病的相关性
        1.4 鲎试剂的发现和鲎血凝聚的分子机制
        1.5 国际上鲎试验法的应用进展
        1.6 我国鲎试验法的应用进展
        1.7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发展的方向
        1.8 细菌内毒素检查中的标准物质
        1.9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鲎试验法)的方法学
        2.1 概述
        2.2 凝胶法
        2.3 光度法
        2.3.1 比浊法 (Turbidimetric Assay)
        2.3.2 比色法 (Colorimetric Assay)
        2.4 方法总结
    第三章 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3.1 影响方法建立的因素
        3.2 有关信息的收集
        3.3 方法学验证注意事项
        3.4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建立的主要步骤
        3.4.1 内毒素限值的确定
        3.4.2 样品溶解度的考察试验
        3.4.3 最大有效稀释倍数
        3.4.4 预试验
        3.4.5 干扰试验 (增强/抑制试验)
        3.4.6 样品日常检测
        3.5 试验中常见的干扰因素和处理方法
        3.5.1 不适宜的 pH 条件
        3.5.2 添加内毒素的聚集或吸附
        3.5.3 不适当的阳离子浓度
        3.5.4 酶或蛋白修饰
        3.5.5 非特异性的尝试剂激活物质
        3.5.6 其他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四章 凝胶法在兽用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检查的研究应用
        4.1 兽用普鲁卡因青霉素硬酯酸铝混悬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
        4.1.1 仪器,试剂与试药
        4.1.2 实验准备
        4.1.3 方法与结果
        4.1.3.1 鲎试剂灵敏度复核
        4.1.3.2 供试品细菌内毒素限值(L)、最小有效浓度(MVC)、最大有效稀释倍数(MVD)的计算
        4.1.3.3 样品的预处理
        4.1.3.4 供试品干扰试验
        4.1.3.5 供试品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测定
        4.1.4 讨论
        4.2 喹诺酮类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研究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4.2.2.1 供试品的干扰初筛试验
        4.2.2.2 供试品的干扰作用原因分析
        4.2.3 结果分析
        4.2.4 结论
    第五章 光度法在兽用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检查的研究应用
        5.1 动态浊度法定量检测丹参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
        5.1.1 试验材料
        5.1.2 方法与结果
        5.1.2.1 细菌内毒素限值的确立
        5.1.2.2 标准曲线制作及可靠性
        5.1.2.3 干扰试验
        5.1.2.4 定量检查与热原检查对比
        5.1.3 结论
        5.2 动态浊度法定量检测甲喹哇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
        5.2.1 材料与仪器
        5.2.2 方法与结果
        5.2.2.1 细菌内毒素限值的确立
        5.2.2.2 标准曲线的制备及可靠性
        5.2.2.3 干扰实验
        5.5.2.4 供试品的常规检测
        5.2.3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4种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鲎试剂灵敏度 (λ) 复核
    2.2 细菌内毒素限值 (L) 的确定
    2.3 样品最大有效稀释倍数的计算
    2.4 样品无抑制浓度的确定
    2.5 抑制或增强试验 (干扰试验) [1]
    2.6 检查用鲎试剂灵敏度值的确定
    2.7 样品的细菌内毒素检测
    2.8 与家兔热原检查法的比较
3 讨论

四、两种喹诺酮类注射液对鲎试验的干扰(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 张雪燕.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2]负载穿心莲内酯的生物伪装磁性纳米载体用于内毒素血症治疗的研究[D]. 韩飞. 江苏大学, 2018(02)
  • [3]鲎试验测定谷氨酸诺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中的细菌内毒素[J]. 孙阳. 江西医药, 2008(11)
  • [4]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研究[D]. 彭越. 重庆大学, 2008(06)
  • [5]兽用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D]. 商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6)
  • [6]帕珠沙星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的研究[J]. 陈明,望京.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4(04)
  • [7]4种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研究[J]. 李文仕,林英.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3(05)
  • [8]鲎试剂检测注射用药品中细菌内毒素的应用概况[J]. 刘红卫,史春伟,杜文力. 中国海洋药物, 2001(05)
  • [9]鲎试剂法检测抗生素类药品的细菌内毒素[J]. 李敏红,汪穗福,刘效昌. 中国药业, 2001(02)
  • [10]两种喹诺酮类注射液对鲎试验的干扰[J]. 徐敏,张立新,李及.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S1)

标签:;  ;  ;  ;  

两种喹诺酮类注射液对鲎试验的干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