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光处理对不同年龄沙参气孔行为的影响

遮光处理对不同年龄沙参气孔行为的影响

一、Effect of shading treatment on stomatal behavior of Adenophora lobophylla at different ages(论文文献综述)

赵曼[1](2020)在《羊草钙铁锌营养形成机理研究及VIGS体系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牧草中矿质元素含量既直接关系到家畜的健康状况,也间接影响人类的矿质营养。羊草(Leymus chinensis)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草原的野生优质牧草,在草原畜牧业发展、草地恢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对羊草钙铁锌营养形成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添加CaCl2对羊草光合参数和饲用品质的影响、以及它在羊草应对非生物胁迫时的调节作用。此外,还在羊草中初步建立了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arley stripe mosaic virus,BSMV)介导的基因瞬时过表达实验体系,为羊草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天然草原羊草叶Ca、Fe、Zn含量研究。锡林郭勒草原的一个样地,在调查的20种植物中,羊草叶的Ca含量排在第18位,Fe含量排在第3位,Zn含量排在第5位;另一个样地,在调查的11种植物中,羊草叶的Ca含量排在第10位,Fe含量排在第8位,Zn含量排在第7位。进一步调查发现内蒙古6个地区间羊草叶Ca、Fe、Zn含量存在显着差异。说明与其它伴生植物相比,羊草叶Ca、Fe、Zn含量因地而异。2.刈割频率、放牧强度与牛羊组合放牧以及施肥对天然草原羊草叶Ca、Fe、Zn含量的影响。对羊草连续19年进行不同频率刈割后发现,与不刈割相比,刈割会促进羊草叶中Ca的积累,对Fe、Zn的积累无影响。以羊为放牧对象,放牧强度对羊草叶中Ca、Zn的积累无影响,但重度放牧能促进Fe的积累。牛羊组合放牧对羊草叶中Ca、Zn的积累无影响,但能促进Fe的积累。短期施加施肥对羊草叶中Ca、Fe、Zn的积累无影响。3.矿质元素对羊草根、叶Ca含量的影响规律。当营养液中[Ca2+]在0.011mM范围内变化时,根叶中Ca含量增加20%40%;[Ca2+]在120 mM时,Ca主要向根部积累。5 mM NO3-是根、叶中Ca积累的最适浓度。120 mM NH4+或0.011 mM PO43-对根、叶中Ca的积累无影响,20 mM PO43-显着抑制根、叶中Ca的积累。0.015 mM K+对根、叶中Ca的积累无影响,20 mM K+显着抑制叶中Ca的积累。110 mM Mg2+会抑制根、叶中Ca的积累。0.05 mM Fe2+是根、叶中Ca积累的最适浓度,0.51 mM Fe2+会抑制叶中Ca的积累。1.575μM Zn2+对根、叶中Ca的积累无影响,0.15μM Zn2+会抑制叶中Ca的积累。4.矿质元素对羊草根、叶Fe含量的影响规律。当营养液中[Fe2+]从0.0005mM升高到1 mM时显着促进根、叶中Fe的积累,并且表现出清晰的浓度依赖性。5 mM NO3-是叶中Fe积累的最适浓度,0.0120 mM NO3-对根中Fe的积累无影响。120 mM NH4+能促进叶中Fe的积累,但对根中Fe的积累无影响。20mM PO43-显着抑制根、叶中Fe的积累。15 mM K+是叶中Fe积累的最适浓度,0.0120 mM K+对根中Fe的积累无影响。0.0120 mM Ca2+对根、叶中Fe的积累无影响。0.01 mM Mg2+是根中Fe积累的最适浓度,10 mM Mg2+会抑制根、叶中Fe的积累。15μM Zn2+是叶中Fe积累的最适浓度,0.1575μM Zn2+对根中Fe的积累无影响。5.矿质元素对羊草根、叶Zn含量的影响规律。总体而言,营养液中NO3-、PO43-、K+、Ca2+含量变化基本不会影响根、叶中Zn的积累。当[Zn2+]从0.15μM升高到75μM时,Zn主要向根部积累。120 mM NH4+会抑制根、叶中Zn的积累。0.01 mM Mg2+是根中Zn积累的最适浓度,10 mM Mg2+会抑制根、叶中Zn的积累。0.550μM Fe2+是根、叶中Zn积累的最适浓度,0.51 mM Fe2+会抑制根、叶中Zn的积累。6.Ca2+对羊草光合参数、饲用品质和非生物抗性的调节规律。当营养液中[Ca2+]在020 mM范围内时对叶片光合效率主要参数无影响;对粗蛋白、脂肪、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无影响,但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与[Ca2+]呈负相关。增加培养基中[Ca2+],可以提高羊草抗盐和抗低温的能力,但是对羊草抗碱和抗渗透胁迫的能力没有改善。7.在羊草中初步建立了BSMV介导的基因瞬时过表达实验体系。通过改造三组分BSMV-VIGS(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载体,成功获得了不依赖于连接反应克隆(Ligation Independent Cloning,LIC)的四组分载体。以mCherry、GFP等荧光蛋白基因为标记基因,利用农杆菌注射渗透法转化本氏烟草,结果表明改造后获得的四组分BSMV-VIGS载体能实现两个外源荧光蛋白基因的共表达,并且持续7天以上。进一步利用发病的本氏烟草汁液侵染羊草,发现外源荧光蛋白基因也能在羊草中表达,表明在羊草中成功的建立了BSMV介导的基因瞬时过表达实验体系。

廖灵聪[2](2020)在《海南岛不同年龄树木的功能性状分异》文中提出古树是历史和文化“见证者”,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不同环境和不同树龄植物的适应方式可能不同。对海南岛古树资源进行调查,用不同径级大小的木棉、荔枝、龙眼、高山榕和榕树代表不同树龄,探究不同树龄、地理环境、亲缘关系的树木性状变化和关联性,揭示不同大小树木功能性状分异规律,阐明植物不同树龄对环境的适应规律,为古树保护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调查,海南岛古树资源丰富,共有古树17944株,隶属于67科、179属、313种。榕树(Ficus microphylla)数量最多,有3727棵,占总数的20.60%;其次是酸豆(Tamarindus indic),有2096株,占总数的11.59%。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古树159株,树龄在300-499年的古树919株,树龄在100-299年的古树16866株。正常株古树14914株,占全省总数的83.111%;衰弱株古树2783株,占总数的15.52%;濒危株古树245株,占总数的1.37%。2)以木棉(Bombax malabaricum)为对象,分析不同径级和分布区域木棉形态性状的分异和关联性。发现叶片厚度、下表皮厚度、气孔面积指数在不同地理区域有显着差异,不同径级木棉下表皮厚度、叶片厚度差异显着,不同地理区域和不同径级大小的木棉叶片下表皮厚度与叶片厚度间为异速生长关系,反映了木棉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生态策略,为不同径级特别是大径级植物的保护提供依据。3)以荔枝(Litchi chinensis)为对象,分析不同径级荔枝的水分及光合性状种内分异、可塑性及关联性,发现大径级荔枝的蒸腾速率(Tr)、潜在水分利用效率(WUE)、膨压丧失点渗透势(Ψ)、叶片标准化水容(C)、叶绿素b含量(chlorophyll b)和叶片水力导度(Kleaf)含显着大于小树,表明大径级荔枝的叶片水分传输效率和抗旱能力大于小树,大径级荔枝吸收蓝紫光能力较强;大径级荔枝蒸腾速率(Tr)、潜在水分利用效率(WUE)、膨压丧失点渗透势(Ψ)、叶片标准化水容(C)、叶绿素b含量(chlorophyll b)和叶片水力导度(Kleaf)可塑性指数显着小于小树,表明大径级荔枝水分生理功能的调节能力小于小径级;大径级和小径级荔枝的蒸腾速率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Tr-Pn,Tr-Gs)具有显着关联性,且斜率均<1,表明大径级和小径级荔枝体内分配在水分生理的资源比分配给光合的资源多。4)以同属植物高山榕(Ficus altissima)和榕树(Ficus microphylla)和同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和龙眼(Dimocarpus longan)为对象,分析不同亲缘关系对不同径级植物的功能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树龄植物的栅栏组织(PT)、海绵组织(ST)、叶绿素b含量(chlorophyll b)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在高山榕和榕树间、荔枝和龙眼均无差异差异;叶片蒸腾速率(Tr)、潜在水分利用效率(WUE)、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在高山榕和榕树间、荔枝和龙眼间均有差异差异。高山榕和榕树水分-光合性状间关联性策略不同,前者是对光合投资大与水分,而后者则大、小径级时对水分和光和投资不同。荔枝和龙眼的水分-光合投资均是对水分投资大与对光合的投资。综上可知,亲缘关系较近的高山榕和榕树的关联性关系不一致,而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的荔枝龙眼间的关联性关系相同。

张孟文[3](2019)在《海南岛2种红树林自然杂交种与亲本的种群发育对环境适应性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全球70余种红树林植物中,已报道有10余个为自然杂交种,例如海南红树林植物的自然杂交种主要有拟海桑(Sonneratia × gulngai)、海南海桑(Sonneratia ×hainanensis)和尖瓣海莲(Bruguiera × sexangula.var rhynchopetala)。受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红树林自然群落面积急剧减少,有多个植物如红榄李(Lumnitzera littorea)、拟海桑和海南海桑等处于濒危状态,其中红榄李和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已经被列为国家极小种群。尽管已有一些关于红树林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但仍然缺乏红树林自然杂交种与亲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差异研究,不利于红树林自然杂交种的恢复。因此,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比较研究。本研究试图选择自然环境中种群发育较差的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及其亲本卵叶海桑(Sonneratiaovata)和杯萼海桑(Sonneratiaalba)、种群发育较好的自然杂交种尖瓣海莲及其亲本木榄(Bruguierag-vmnorrhiza)和海莲(Bruguierasexangula)开展环境适应性比较研究,从杂交种的特性(杂种优势、杂种劣势)角度入手,比较分析杂交种与亲本在自然分布的群落和种群及其种子或幼苗在控制条件下的响应特点,为红树林濒危植物的恢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自然杂交种与亲本群落及种群特征分析发现:在海南文昌八门湾和会文的红树林群落中,尖瓣海莲与其亲本在群落中的重要值大小关系分别为木榄(20.55)>海莲(7.98)>尖瓣海莲(3.72),海莲(3.84)>尖瓣海莲(2.86)>木榄(0.09);在文昌八门湾红树林群落中生态位为木榄(9.87)>海莲(6.06)>尖瓣海莲(4.02)。在文昌铺前的红树群落中它们的重要值大小关系为木榄(21.54)>海莲(8.11),尖瓣海莲未见分布。从重要值和生态位可初步判断杂交种尖瓣海莲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如木榄和海莲。但文昌八门湾和会文红树林群落中,尖瓣海莲均偏向海莲,说明尖瓣海莲对环境的适应与海莲相似。海南海桑仅在一个地方出现(文昌八门湾),与其亲本在群落中的重要值大小与生态位关系为杯萼海桑(8.08、4.5)>海南海桑(2.63、2.01)>卵叶海桑(0.70、0.97)。从重要值和生态位可初步判断杂交种海南海桑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低于亲本杯萼海桑、高于卵叶海桑,且偏向卵叶海桑,对环境的适应与卵叶海桑相似。种群结构进一步表明杂交种海南海桑与亲本卵叶海桑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发育不好,杯萼海桑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发育良好。尖瓣海莲、木榄和海莲属于典型的增长型种群。(2)自然杂交种与亲本种子或胚轴萌发实验发现:通过光照时间、温度和盐度控制实验,海南海桑与其亲本种子萌发指标表现出随着光照时间、温度和盐度变化时,有不同的适宜范围和最佳值,环境条件变化过高或过低会影响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胚根长和胚根完好率。3种植物种子萌发需要适当延长光照时间、一定的高温和盐度,光照12h、温度35℃、盐度2.59‰萌发最佳。但同样光照时间下杯萼海桑萌发率高于卵叶海桑,均高于海南海桑;杯萼海桑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较宽,为2540℃,海南海桑和卵叶海桑种子的适宜温度稍窄,为30-40℃,对温度的适应性大小为杯萼海桑>卵叶海桑>海南海桑;高盐度将产生抑制作用,其中杯萼海桑适宜盐度范围较宽,为0-15‰,海南海桑和卵叶海桑适宜盐度范围为0-7.5‰,对盐度的适应性大小为杯萼海桑>海南海桑、卵叶海桑,即杯萼海桑耐盐性优于海南海桑和卵叶海桑。这与三个样地中,海南海桑、卵叶海桑仅分布在低盐度的八门湾样地结果一致。以上三种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种子的环境适应性均低于亲本杯萼海桑、卵叶海桑,表现出一定的杂种劣势。遮光强度、盐度和淹水时间控制实验表明,尖瓣海莲与其亲本胚轴萌发指标表现出随着遮光强度、盐度和淹水时间变化时,有不同的适宜范围和最佳值,环境条件变化过高或过低会影响胚轴始萌发日、萌发周期、发芽率和死亡率。木榄更耐荫,遮光强度0-60%均适宜,20%的遮光强度更有利于萌发;尖瓣海莲和海莲胚轴不耐荫,遮光强度适宜范围都为040%,不遮光时更有利于萌发。对遮光的适应性大小为木榄>尖瓣海莲>海莲。3种植物胚轴均耐一定盐度,其中木榄最耐盐,盐度0-30‰均适宜,10‰更有利于萌发;尖瓣海莲和海莲耐盐性较差,最适宜盐度均为5‰,但尖瓣海莲适宜范围(0-25‰)比海莲(0-20‰)宽;对盐度的适应性大小为木榄>尖瓣海莲、海莲。3种植物胚轴萌发均喜一定淹浸,每天淹水0-12h均适宜木榄胚轴萌发,8h/d最适宜,尖瓣海莲和海莲适宜淹水时间范围稍短,为0-8h/d,最适宜淹水时间均为4h/d。对淹水的适应大小为木榄>尖瓣海莲>海莲。以上三种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杂交种尖瓣海莲胚轴萌发对环境适应性低于亲本木榄,高于亲本海莲,偏向海莲。(3)自然杂交种与亲本幼苗生长实验发现:遮光强度、盐度和淹水时间控制实验发现,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与其亲本、尖瓣海莲及其亲本幼苗生长的光合、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表现出随着遮光强度、盐度和淹水时间变化时,有不同的适宜范围和最佳值。杯萼海桑更耐荫,遮光强度0-40%均适宜,20%时生长最佳;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与其亲本卵叶海桑耐荫性稍差,不遮光时生长最佳,而海南海桑适宜的遮光范围(0-20%)比亲本卵叶海桑(040%)更窄,表明它们对遮光适应性的大小为杯萼海桑>卵叶海桑>海南海桑。杯萼海桑更耐盐,盐度0-15‰均适应,10‰最佳,海南海桑和卵叶海桑耐盐性较差,适应范围均为0-10‰,但卵叶海桑的最佳盐度(5‰)高于海南海桑(0‰)。表明它们的耐盐性大小为杯萼海桑>卵叶海桑>海南海桑,与种子萌发的实验结果一致。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与其亲本均适宜在0-8h/d淹水时间范围内生长,但杯萼海桑最佳淹水时间(8h/d)高于卵叶海桑(4h/d),更高于海南海桑(Oh/d)。表明耐淹性的大小为杯萼海桑>卵叶海桑>海南海桑。以上三种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幼苗的环境适应性均低于亲本杯萼海桑、卵叶海桑,表现出一定的杂种劣势。木榄和尖瓣海莲更耐荫,遮光范围0-40%均适应,20%时最佳,海莲虽然在0-40%也适应,但不遮光时生长最佳,对遮光的适应性大小为木榄(尖瓣海莲)>海莲。尖瓣海莲及其亲本在盐度为0-20‰均适宜生长,但木榄更耐盐,其最适宜盐度为15‰。,尖瓣海莲和海莲较不耐盐,最适宜盐度均为10‰,耐盐性的大小为木榄>尖瓣海莲、海莲。木榄和尖瓣海莲最佳淹水时间均为8h/d,但木榄更耐淹,适应的淹水时间范围更广,为0-12h/d,尖瓣海莲与海莲适应的淹水时间范围一致,均为0-8h/d,但海莲最佳淹水时间4h/d,耐淹性的大小为木榄>尖瓣海莲>海莲。以上三种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杂交种尖瓣海莲幼苗的环境适应性低于亲本木榄,高于亲本海莲,偏向海莲。(4)自然杂交种与亲本幼苗在盐胁迫和淹水胁迫下的叶片转录组分析发现:通过转录组分析技术,对不同盐度和淹水时间的处理的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共6种植物幼苗的叶片转录组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在淹水胁迫和盐胁迫下,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与其亲本、尖瓣海莲与其亲本在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上调数量、下调数量以及差异表达基因注释上均有差异。可能这种差异,造成它们在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差异,并最终表现在群落中的地位差异。本研究根据群落和种群特征分析初步判断了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与其亲本、自然杂交种尖瓣海莲与其亲本在群落中的地位,通过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环境控制实验、转录组分析进行了验证,得出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对环境的适应性均低于亲本杯萼海桑、卵叶海桑,表现出一定的杂种劣势;盐度可能是影响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和亲本卵叶海桑分布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两种植物仅在低盐度的八门湾样地有分布。而自然杂交种尖瓣海莲对环境的适应性低于亲本木榄,高于海莲,并偏向海莲。环境条件控制实验的结果印证了种群分布的结果,可见环境条件是影响红树林自然杂交种与其亲本种群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环境的适应性影响了红树林自然杂交种及其亲本在群落的地位。

张丽[4](2019)在《海南坡垒种群特征及不同光强对其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坡垒(Hopea hainanensis)是国家Ⅰ级保护植物,IUCN评为的极危种群,同时也属于国家极小种群植物,其种群的保护与恢复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海南林业工作者关注的内容。历经50多年,迁地保护的坡垒小种群发育良好,但坡垒种群在原生境发育状况却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其濒危的原因及有效保护方式一直在探索中。因此,本文对野生坡垒所在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特征、野生坡垒与群落各层次优势物种的种间联结、两种不同保护模式下的坡垒种群结构与动态比较、不同光强对坡垒幼苗生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坡垒种群的生存现状及动态趋势,探讨不同保护模式与种群发育的关系、分析野生坡垒濒危的原因,为野生坡垒的保护及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野生坡垒所在群落物种组成丰富,维管植物共92科228属366种,群落内的表征科主要为樟科、茜草科、大戟科、壳斗科和桑科等科;群落植物组成具有热带林特征;群落物种多样性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坡垒与群落优势物种的关联性不显着。其中,分别与6种乔木正关联和负关联;与13种灌木呈正关联;与2种草本植物呈正关联,7种呈负关联。坡垒种群与草本植物的联结性比乔木和灌木的联结性复杂,与乔木优势物种联结更紧密。坡垒所在群落较不稳定(36.84/63.16),生态较为脆弱,说明该群落还处于演替的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群落结构和功能还不稳定,坡垒与其他物种存在对资源利用的竞争关系。野生坡垒在群落的乔灌草层中均有分布,其重要值分别为:草本层(23.5833)>乔木层(3.3023)>灌木层(1.0776);野生坡垒的成年个体数量较少,但胸径较大、高度高,幼苗株数多、盖度高,幼树个体则较少,初步表现出野生坡垒种群的衰退趋势。(2)枫木迁地保护与霸王岭原地保护的种群均属于增长型。其中,幼龄个体占优势,中龄和老龄个体则相对较少;迁地保护的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Ⅰ型,原地保护的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枫木迁地保护种群具备一定的恢复潜能,霸王岭原地保护种群正常更新难以维持,种群面临衰退,其主要原因是生境对第Ⅰ龄级个体的环境筛选作用强,其幼苗死亡率高达99.5%,仅0.53%的幼苗能过渡到幼树阶段;迁地保护形成的小种群第Ⅰ龄级幼苗死亡率为90.3%,但仍有8.85%的幼苗能过渡到幼树阶段,具有充足的幼树个体以维持坡垒种群的稳定性,因此,枫木林场地区更适宜坡垒的生存。(3)光是影响坡垒幼苗的重要环境因子,早期阶段(7-8个月前)的坡垒幼苗在一定的遮阴条件下生长较好,适宜在21.61%NS(natural sunshine)光照强度下生长,而在100%NS光照强度下生长状况最差,此阶段的幼苗生长会受到全光照的抑制,而随着坡垒幼苗生长到一定阶段后(苗龄7-8个月后),幼苗的生长出现喜光特性,在100%NS光照强度下生长最好,且随着幼苗个体的长大,对光照变化的反应越来越适应,幼苗适宜在充足的光照下生长。坡垒是热带雨林演替的后期种,其种子能够在林下萌发和生存,但前期(7-8个月前)的坡垒幼苗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弱光环境,光强在21.61%NS左右的环境较适宜坡垒小幼苗的生长,随着幼苗的长大,约7-8月后的苗木在全光照环境中生长最好。综上所述,在自然热带雨林中保护与恢复野生坡垒时,可模拟枫木实验林场迁地种植的坡垒群落的环境,应尽可能创造适宜不同生长时期的苗木生长的光环境,幼苗在7-8个月前需要一定的遮光,而在7-8个月后,则需要提高林内透光率,由此提高该种群的天然更新能力,缓解野生坡垒的濒危局面。

王倩[5](2019)在《金铁锁种苗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铁锁是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以根入药,具有镇痛消炎等功效,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上升,金铁锁遭到了掠夺性采挖,因此及时开展金铁锁种苗繁育工作刻不容缓。本文从金铁锁种苗有性繁殖技术、组培快繁技术对金铁锁种苗快繁进行研究。由于现有的种苗繁育技术还不够成熟,因此对野生资源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对在贵州省威宁县迤那镇建设金铁锁野生保护抚育基地做了规划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苗有性繁殖试验结果表明:金铁锁种子适宜储藏温度为4℃;种子播种前应做以下处理,即15%盐酸浸泡30 min后,再用200 mg/L 6-BA浸泡24 h或750 mg/L GA3浸泡24 h。盐酸处理后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较高,6-BA处理后种子萌发率及幼苗芽长势较好,GA3处理后种子萌发率及胚根长势较好。不同栽培条件对金铁锁植株生长及药用成分均有重要影响,表现在随着遮阴度的提高,植株叶面积、叶片数量和节间距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地上部和地下部的鲜(干)重以及根冠比与遮阴度呈负相关,总皂苷含量表现为轻度遮阴>中度遮阴>自然光照>重度遮阴;施肥处理下,随着施肥量的提高,植株生长指标及生物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总皂苷含量表现为0.3 kg/m2>0.6 kg/m2>不施肥>0.9 kg/m2;不同基质栽培条件下,各生长指标和生物量之间差异不显着,总皂苷含量表现为田土:基质:河沙=2:2:1>田土>田土:基质=1:1。总体上看,75%85%的透光度、0.3 kg/m2的有机肥、田土:基质:河沙=2:2:1对金铁锁幼苗生长发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组培快繁试验结果显示:金铁锁种子消毒以75%乙醇处理30 s、0.2%高锰酸钾处理10 s和0.2%升汞处理15 min为宜(0污染率);种子无菌萌发适宜预处理为200 mg/L6-BA浸泡24 h,萌发率达57.33%;芽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MS+2mg/L 6-BA+0.3 mg/L NAA+30 g/L蔗糖+7 g/L琼脂;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MS+0.05 mg/L TDZ+0.8 mg/L6-BA+0.2 mg/L NAA+30 g/L蔗糖+7 g/L琼脂;生根壮苗适宜培养基为3/4 MS+0.3 mg/L IAA+0.1 mg/L NAA+50 g/L香蕉汁+30 g/L蔗糖+7 g/L琼脂;开瓶炼苗时间为3 d,炼苗壮苗基质为腐殖土:珍珠岩=2:1。3、本研究中也采用校地结合、优势互补的办法,为主产区编制了《贵州省威宁县金铁锁野生保护抚育基地建设规划》建议。

景雄[6](2019)在《毛竹实生苗水分生理及整合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生态竹种,也是典型的克隆植物。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候灾害频繁发生,加之人工采伐、地形、土壤、降水时空分配格局不均等因素,毛竹生长过程中经常遭遇季节性干旱或土壤水肥异质分布的影响,水分已成为了制约毛竹高质丰产培育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在此背景下,掌握毛竹的水分生理及生理整合特性,可为毛竹培育中高效用水及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毛竹实生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探讨水分与毛竹光合作用产量、效率及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提出毛竹高产高效的水分含量范围及干旱胁迫阈值;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非损伤微测技术,研究干旱胁迫下毛竹的Ca2+响应特征及时空分布,进一步确定干旱胁迫下Ca2+信号在ABA和H2O2信号网络中的作用地位;并结合15N同位素示踪等技术,探讨毛竹生长培育过程中的生理整合现象,通过异质性水分处理分析毛竹的生理整合特性,确定了竹鞭在生理整合过程中对整个植株系统的受益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毛竹实生苗在不同土壤含水量下的光合及水分生理特征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可以作为毛竹基于“产”、“效”的土壤水分生产力分级及水分胁迫阈值划分的重要依据。毛竹实生苗高产高效水的土壤相对含水量(RWC)范围在44.69%-94.32%之间,当土壤相对含水量(RWC)在34.25%-44.69%之间为毛竹的中产高效水,土壤相对含水量(RWC)大于94.32%为其高产中效水,土壤相对含水量(RWC)小于17.41%为无产无效水;毛竹的水分胁迫表现在17.41%≤RWC﹤44.69%,RWC?94.32%,小于17.41%为三年生毛竹实生苗濒死阈值。2、Ca2+在毛竹实生苗响应干旱胁迫中起着重要的信号分子作用,主要体现在Ca2+流速及Ca2+时空分布上。毛竹实生苗受到干旱胁迫后,根尖不同部位对Ca2+吸收能力存在差异,吸收Ca2+能力大小依次为:根冠>成熟区>分生区>伸长区;同时Ca2+信号吸收强度和毛竹幼苗受干旱胁迫的程度有关;Ca2+可通过毛竹胞外钙离子通道从细胞外进入胞质。外源施用ABA能促进毛竹根冠部位Ca2+的吸收能力,即ABA可能有活化质膜钙离子通道的作用,且可诱导叶片保卫细胞中活性氧H2O2的迸发。在Ca2+时空分布上,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增加,毛竹叶片除了栓细胞外,几乎所有活细胞胞质中Ca2+浓度增加,其中长细胞中Ca2+浓度上升明显。3、竹鞭是毛竹克隆分株间物质资源整合的结构“枢纽”,在15N标记的克隆分株间整合效应表现为从15N标记竹通过竹鞭将氮素向各克隆分株运输的过程。毛竹实生苗通过竹鞭可引起克隆分株之间氮素传递共享,不论是15N标记基株还是克隆分株,标记竹的15N吸收量均表现为最大,离远标记竹的克隆分株各器官中15N的吸收量小,这与毛竹竹鞭引起的生理整合作用相关。15N同位素示踪发现毛竹叶片中15N分配率为33.07%,依次为秆(26.25%)、枝(22.83%)、竹鞭(13.91%)、根(3.93%)。毛竹各器官中的15N利用率和吸收量有大到小均表现为:叶、秆、枝、竹鞭、根,叶片强大的光合功能及发育时期导致了较高的15N利用率和吸收量;Ndff表现为:枝(0.45%)、秆(0.40%)、叶(0.38%)、根(0.26%)、竹鞭(0.18%)。4、在异质性水分环境下,毛竹克隆分株间通过竹鞭可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级联”反应。毛竹在异质性水分环境下通过生理整合作用引发一系列的生理级联反应,干旱胁迫下连鞭处理(生理整合)的克隆分株间叶片内源激素茉莉酸(JA)、脱落酸(ABA)和生长素(IAA)以及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Pro)和甜菜碱(Bet)含量差均要小于断鞭防止生理整合的处理;同时允许整合的克隆分株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差异也要小于断鞭(防止生理整合)的处理。生理整合下毛竹根冠、叶片及竹鞭切面的Ca2+吸收能力也出现差异,毛竹实生苗克隆分株间的生理整合特性体现在以上生理“级联”反应中,连鞭克隆植株的生理变化特征更有利于改善整株克隆系统对逆境的耐受性,缓解处于逆境中克隆分株的环境压力,实现资源和养分的共享。深入开展毛竹的水分生理及异质性水分、养分条件下的生理整合特性研究,可为毛竹培育及经营中的水分胁迫诊断、高效用水和科学施肥等高效培育精准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龚旭昇[7](2019)在《典型沉水植物的主要挥发性有机物组成及环境条件对其产生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植物源BVOCs(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是指由植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由于其具有巨大的排放量、高反应活性、参与大气化学过程和具有重要的生理生态功能等特征,其研究对于全球碳循环及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生物科学和大气科学的研究热点。但目前为止,关于植物源BVOCs的研究几乎均来自于陆生植物,对水生植物特别是沉水植物源BVOCs的产生及影响因子的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以常见的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受控实验以及气质联用BVOCs定性和定量测定方法,研究常见沉水植物产生的主要BVOCs种类以及不同环境因子对典型沉水植物源BVOCs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结论有:(1)在所采集到12种沉水植物中,共检测出主要的挥发性有机物36种,以醛类、醇类、酮类等含氧有机物为主,如己醛、2-己烯醛、β-紫罗兰酮、β-环柠檬醛等。各沉水植物BVOCs的主要成分差异较大,但同科同属或同生长型的沉水植物产生的BVOCs种类相似度高。(2)不同水体营养浓度对苦草BVOCs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水体营养显着影响苦草产生反式-2-戊烯醛和2-正戊基呋喃的含量,但对其他的挥发性有机物影响较小。不同生长阶段苦草产生的BVOCs的含量差异显着,这可能是与苦草产生的BVOCs的功能冗余性有关。己醛、苯乙醛、反式-2-戊烯醛、苯甲醛的产生量在苦草的整个生长周期内浓度较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苦草BVOCs在富营养幼苗期和贫营养衰败期产生含量与其他组别差别较大。(3)光照强度对苦草BVOCs产生的影响研究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光照条件能显着影响苦草产生2-正戊基呋喃、苯乙醛、壬醛、反,顺-2,6-壬二烯醛和β-紫罗兰酮的含量;对2-正戊基呋喃和苯乙醛,在40%遮光条件下的产生含量要显着高于70%遮光条件和对照组产生的含量,这可能与苦草对光照的适应性有关。遮光处理使苦草在成熟期减少了BVOCs的总量,但是却使苦草在幼苗期和衰败期增加了BVOCs的总量。基于广义线性模型的环境因子与苦草BVOCs产生含量的预测参数结果显示,溶解氧和水温对苦草BVOCs产生含量有显着性的影响。(4)温度对菹草BVOCs产生影响的实验结果显示:在菹草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中,己醛、苯乙醛、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的产生量较大,1-戊烯-3-醇的产生量最小。不同生长阶段对菹草所有主要BVOCs产生含量具有显着性影响。菹草在幼苗期四种增温处理相对于对照组产生的BVOCs总量增大;在成熟期W处理、H处理以及R处理产生的BVOCs总量都要大于对照组的产生量。不同温度条件对菹草产生1-戊烯-3-醇、己醛、苯乙醛、反式-2-己烯醛、反,顺-2,6-壬二烯醛的含量有显着性影响。W处理即模仿我国南方冬季变暖的极端气候事件下对菹草产生的BVOCs含量影响较大,其可能的原因是冬春两季的增温改变了菹草的物候。环境因子与菹草BVOCs产生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及CCA排序结果显示,水体p H值、浊度(FTU)、电导率(C)和叶绿素a含量(chla)与菹草BVOCs产生含量相关性显着。

夏杰[8](2018)在《遮光及弥雾对姜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指出为创新生姜栽培技术模式,以‘莱芜小姜’为试材,研究了遮光(Shading/S)与弥雾(Fogging/F)交互处理,即遮光弥雾(S+F)、不遮光弥雾(-S+F)、遮光不弥雾(S-F)和不遮光不弥雾(-S-F)对姜田小气候、姜生长及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弥雾处理可通过提高空气湿度,显着降低姜植株冠层温度,如2016年7月12日时,S+F、-S+F、S-F和-S-F的日平均气温分别为27.6℃、29.3℃、30.4℃及33.2℃;但姜田土壤水分含量则以遮光处理较高,如7月28日时,S+F及S-F处理分别较-S-F增加了12.21%及9.13%。2.弥雾栽培姜植株地上生长量虽不及传统遮光栽培,但根茎生长量较大,且以-S+F产量较高,为2688.3 kg/667m2,而S+F为2659.9 kg/667m2,分别比遮光栽培(S-F)的产量增加了1.7%和0.7%,较不遮光不弥雾栽培(-S-F)增加了31.3%和29.8%。3.S+F及S-F处理姜叶片叶绿素含量显着高于-S+F及-S-F处理,但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低于-S+F及-S-F处理。晴天10:00-16:00高温强光低湿时段,弥雾处理显着提高了姜叶片的Fv/Fm、ФPSⅡ、qP和Pn、gs,光合午休减轻。11:00 Pn达第一峰值时,S+F、-S+F、S-F及-S-F处理分别为12.10、13.23、11.43和9.23μmol·m-2·s-1,13:00出现谷值时,S+F及-S+F的Pn分别比-S-F提高了75.04%和90.84%。不同处理姜叶片E的日变化为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3:00,而叶片WUE在一天中均呈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1:00和15:00,两个峰值均以-S+F较高,S+F、S-F次之,-S-F较低。4.自然光照条件下的-S+F和-S-F处理姜叶片及根系NR、GS及GOGAT活性显着高于遮光的S+F和S-F处理。如在处理56 d时,-S+F处理叶片NR活性分别比S+F、S-F及-S-F处理增加了12.13%、18.71%和4.52%。自然光照下姜叶片及根系硝态氮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遮光处理,且-S+F处理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如处理28 d时,S+F、-S+F、S-F及-S-F处理根系NO3-含量分别为94、115、99和111μg·g-1,而游离氨基酸及铵态氮含量则以遮光处理较高。5.高温强光环境下显着增加了姜叶片及根系SOD、POD、CAT活性及MDA含量,对姜幼苗增加遮光或弥雾处理均降低了植株体内ROS含量。如处理56 d,4个处理根系H2O2含量分别为0.23、0.27、0.33、0.36μmol·g-1。姜植株抗氧化酶活性总体以处理-S-F较高,S-F次之,S+F、-S+F较低,如处理56 d时,S+F、-S+F、S-F及-S-F 4处理CAT活性分别为9.86、11.14、13.86及14.16 U·g-16.土壤控水胁迫过程中,S+F处理下姜叶片Fv/Fm、ФPSⅡ、qP及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降幅较小,如9 d时,S+F、-S+F、S-F及-S-F处理的Pn分别较3 d时降低了41.55%、73.32%、47.42%和83.47%;随着胁迫加重,其光合速率日变化也呈现不同趋势,S+F、-S+F、S-F均在11:00出现第一峰值,而-S-F处理则在9:00出现且Pn较低,仅为8.07μmol·m-2·s-1,表明遮光或弥雾处理均可缓解土壤干旱胁迫对植株的伤害。

金桂宏[9](2018)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的光合生理响应特征分析》文中提出为探究不同光照条件下自然芒萁层片与控制试验下盆栽芒萁之间的差异,本研究模拟不同类型群落下层的光环境,测定不同光强条件下盆栽芒萁光响应特征与叶绿素荧光、色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含量、酶活性之间的变化差异,探究其内在联系;并从光斑的角度,模拟不同光强条件,与野外自然生长的芒萁相比较,分析其光合生理生态响应特征和光合诱导维持能力。旨在进一步揭示芒萁生长发育及分布特征与光照条件的关系,为林下地被的应用、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森林群落更新与演替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盆栽芒萁有很强的光适应性,但7-9月高温强光条件不适合其生长。各处理下的盆栽芒萁对遮光的响应体现在对光的需求,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均在35.96%透光处理下达到最大;9月各光合参数值相比于7月较高,表明温度也是影响盆栽芒萁差异变化的因素之一。(2)4.75%透光处理下盆栽芒萁的荧光强度最大,且7月遭受的高温强光胁迫较高。盆栽芒萁通过增加反应中心密度(RC/CSo)、暗反应后的最大光化学效率(φPo)、电子传递效率(Ψo)和性能指数(PIABS),降低电子传递量子产额(φEo)和热耗散的量子比率(ψDo)、比活性参数(ABS/RC、TRo/RC、ETo/RC)来适应弱光环境。(3)遮光有利于盆栽芒萁色素的合成及促进其在弱光下的光合作用。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同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总叶绿素(Ct)、类胡萝卜素(Car)含量一样随光强的减弱而增加,并与各色素含量呈线性函数关系,回归方程拟合度变化于0.78-1.00之间。(4)光强的增加是导致盆栽芒萁叶片可溶性蛋白合成和积累的重要因素之一,全光处理对盆栽芒萁膜脂过氧化的影响比弱光更为严重;在透光4.75%处理和全光处理下,盆栽芒萁的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较高,且POD和CAT活性的增加对SOD活性的降低存在一定的补偿协调。(5)与野外自然生长的芒萁相比,控制处理下盆栽芒萁对光斑的响应相对较快,但维持光合诱导的能力均较弱,35.96%透光处理下具有较强的光合利用力和光合诱导维持能力。因此,生长环境不同可能是造成芒萁对光斑响应差异的重要原因。

陈昕[10](2017)在《遮光与施肥对珍稀植物华木莲(Sinomanglietia glauca)光合生理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华木莲(Sinomanglietia glauca)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迄今发现仅分布于江西宜春与湖南永顺2个地区,且部分华木莲种群正遭受毛竹扩张的干扰,幼苗更新困难,濒危程度加剧,推测毛竹扩张引起的群落光照变化与土壤养分变化可能是影响幼苗生长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用采用双因素正交试验,设置光照梯度为100%(全光照)、50%、25%,记为L100、L50、L25;施肥(0.24%NH4NO3与0.12%KH2PO4)与未施肥两处理,记为N1P1与N0P0,并以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为对照。测定3树种幼苗的生长指标(株高、基径、干物质含量和比叶面积)、叶绿素与养分含量、光合生理参数(最大光合速率Pn、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d)、光合日进程(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Cond、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水分利用率WUE)及环境因子等生理生态指标,分析光照和养分对华木莲光合生理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1)遮光影响3物种生长,且对华木莲的影响尤为明显,光强由L100降至L25,华木莲株高、基径、干物质含量显着减低,比叶面积增加,但木荷与青冈变幅较小。而养分添加对3个物种的生长影响均较小。(2)华木莲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随着光强的下降而下降,其中L100降至L25,Pnmax、LSP、LCP降幅分别达56.50%、69.67%、61.93%;暗呼吸速率Rd随光照减弱而增大,L25遮光处理较全光照增大64.85%。然而,木荷与青冈的各光合生理参数受光照影响较小。(3)华木莲叶绿素含量受遮光的影响明显,表现为L50>L25>L100,施肥与光照交互对叶绿素含量均无显着影响。遮光影响叶片养分含量,当光照由L100降到L25时,华木莲叶片N:P由12.19增加到18.28,植物由受N限制转为受P限制。(4)华木莲日变化过程净光合速率Pn呈现出“抛物线单峰”趋势,未产生“午休”现象,全光照条件下Pn的峰值出现在上午10:00,遮光处理有后延的趋势。6个处理中净光合速率日均值分别为10.00、9.64、4.45、4.20、1.26、1.25μmol·m-2·s-1。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的日进程也呈抛物线趋势,而胞间CO2浓度表现为“早晚高,中午低”;木荷、青冈变化趋势与华木莲一致。(5)各生理各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华木莲Pn与Cond、Tr表现出显着正相关性;与Ci在L100光强下无相关性,但遮荫处理中存在显着负相关;与水分利用率在L100光强下不相关,遮荫条件下为显着正相关(p<0.01)。(6)日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多元逐步回归显示,L25光照条件下华木莲更易受多环境因子(光合有效辐射、空气相对湿度、空气CO2浓度和空气温度)的影响,而木荷、青冈仅受光合有效辐射影响,其他因子影响不大。综上所述,华木莲光饱和点较高,光照条件会显着影响华木莲的光合生理特征,改变其光合作用的日进程,但当前养分添加暂未明显影响华木莲生长。毛竹向华木莲幼苗群落扩张改变光照强度,华木莲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即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低光照环境,使个体生长受限,自身养分合成供应不足,养分限制性改变,且易受到更多环境因子影响,导致种群更新困难。本研究为华木莲生态致濒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也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Effect of shading treatment on stomatal behavior of Adenophora lobophylla at different ag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 of shading treatment on stomatal behavior of Adenophora lobophylla at different ages(论文提纲范文)

(1)羊草钙铁锌营养形成机理研究及VIGS体系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羊草生物学研究进展
        1.1 种质资源多样性
        1.2 繁殖生物学
        1.3 生理适应性
        1.4 分子生物学
        1.4.1 分子标记
        1.4.2 细胞工程
        1.4.3 基因工程
    2 钙、铁、锌营养研究进展
        2.1 钙、铁、锌对人体的影响
        2.2 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2.1 钙的生理功能
        2.2.2 植物对钙的吸收与储存
        2.3 铁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3.1 铁的生理功能
        2.3.2 植物对铁的吸收与储存
        2.4 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4.1 锌的生理功能
        2.4.2 植物对锌的吸收
    3 大麦条纹花叶病毒载体在禾本科植物中的应用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羊草钙铁锌营养形成机理研究及VIGS体系建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种
        2.1.3 主要仪器
        2.1.4 相关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2.1.5 相关引物信息
        2.2 天然草原羊草及其伴生植物叶Ca、Fe、Zn含量对比
        2.2.1 实验样地
        2.2.2 实验取样
        2.2.3 Ca、Fe、Zn含量测定
        2.3 连续19 年不同频率刈割对天然草原羊草叶Ca、Fe、Zn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3.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3.2 刈割试验设计
        2.3.3 实验取样
        2.3.4 Ca、Fe、Zn含量测定
        2.3.5 氨基酸含量测定
        2.4 放牧对天然草原羊草叶Ca、Fe、Zn含量的影响
        2.4.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4.2 放牧试验设计
        2.4.3 实验取样
        2.4.4 Ca、Fe、Zn含量测定
        2.5 施肥对天然草原羊草叶Ca、Fe、Zn含量的影响
        2.5.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5.2 施肥试验设计
        2.5.3 实验取样
        2.5.4 Ca、Fe、Zn含量测定
        2.6 矿质元素对砂培羊草根叶Ca、Fe、Zn含量的影响
        2.6.1 羊草种子消毒
        2.6.2 植物材料准备
        2.6.3 实验处理
        2.6.4 Ca、Fe、Zn含量测定
        2.7 钙对砂培羊草光合参数和饲用品质的影响
        2.7.1 植物材料准备
        2.7.2 光合参数测定
        2.7.3 饲用品质指标测定
        2.8 钙调节羊草幼苗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的作用研究
        2.8.1 钙对盐胁迫下羊草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2.8.2 钙对碱胁迫下羊草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2.8.3 钙对渗透胁迫下羊草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2.8.4 钙对低温胁迫下羊草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2.9 羊草VIGS技术体系的建立
        2.9.1 pCaBS-γ1:00与pCaBS-γ2:00 表达载体构建
        2.9.2 外源片段插入pCaBS-γ1:00、pCaBS-γ2:00 载体LIC位点
        2.9.3 BSMV介导的农杆菌注射本氏烟草
        2.9.4 利用已发病的本氏烟草汁液侵染羊草
    3 结果与分析
        3.1 天然草原羊草与其伴生植物叶Ca、Fe、Zn含量对比
        3.1.1 羊草与其伴生植物叶Ca、Fe、Zn含量对比
        3.1.2 羊草不同器官、不同叶片Ca、Fe、Zn含量对比
        3.1.3 不同羊草种群叶Ca、Fe、Zn含量对比
        3.2 连续19 年不同频率刈割对天然草原羊草叶Ca、Fe、Zn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研究
        3.2.1 连续19 年不同频率刈割对羊草叶Ca、Fe、Zn含量的影响
        3.2.2 连续19年不同频率刈割对羊草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3 放牧强度或牛羊混牧对天然草原羊草叶Ca、Fe、Zn含量的影响研究
        3.3.1 放牧强度对羊草叶Ca、Fe、Zn含量的影响
        3.3.2 牛羊混牧对羊草叶Ca、Fe、Zn含量的影响
        3.4 施肥对天然草原羊草叶Ca、Fe、Zn含量的影响研究
        3.4.1 施加氮磷钾复合肥或腐植酸对羊草叶Ca、Fe、Zn含量的影响
        3.4.2 施加硝酸铵对羊草叶Ca、Fe、Zn含量的影响
        3.5 矿质元素对砂培羊草根叶Ca、Fe、Zn含量的影响研究
        3.5.1 矿质元素对砂培羊草根、叶Ca含量的影响
        3.5.2 矿质元素对砂培羊草根、叶Fe含量的影响
        3.5.3 矿质元素对砂培羊草根、叶Zn含量的影响
        3.6 钙对砂培羊草光合参数和饲用品质的影响研究
        3.6.1 钙对羊草光合参数的影响
        3.6.2 钙对羊草PSⅠ和PSⅡ参数的影响
        3.6.3 钙对羊草饲用品质的影响
        3.7 钙调节羊草幼苗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的作用研究
        3.7.1 钙对盐胁迫下羊草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3.7.2 钙对碱胁迫下羊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3.7.3 钙对渗透胁迫下羊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3.7.4 钙对低温胁迫下羊草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3.8 羊草VIGS技术体系的建立
        3.8.1 四组分BSMV载体能成功地在烟草中共表达两个基因
        3.8.2 利用发病的本氏烟草汁液侵染羊草
    4 讨论
        4.1 天然草原羊草Ca、Fe、Zn含量分布的一般特征
        4.2 刈割对羊草叶Ca、Fe、Zn含量的影响
        4.3 放牧对羊草叶Ca、Fe、Zn含量的影响
        4.4 施肥对羊草叶Ca、Fe、Zn含量的影响
        4.5 矿质元素对羊草根叶Ca、Fe、Zn含量的影响
        4.6 钙对羊草光合参数、饲用品质和非生物抗性的调节规律
        4.7 四组分BSMV载体在羊草中的应用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海南岛不同年龄树木的功能性状分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古树的定义及其价值
        1.1.1 古树的定义
        1.1.2 古树的重要性
        1.1.3 古树研究进展
    1.2 功能性状
        1.2.1 功能性状的概念
        1.2.2 功能性状与环境的关系
        1.2.3 功能性状种内和种间分异
        1.2.4 功能性状可塑性
        1.2.5 功能性状关联性
        1.2.6 功能性状与植物树龄的关系
        1.2.7 功能性状与亲缘的关系
    1.3 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海南岛古树多样性
        (2)不同树龄大小和地理区域的植物形态性状差异
        (3)不同树龄植物的水分、光合性状分异及关联
        (4)亲缘关系不同的植物功能性状差异和关联性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海南岛自然概况
    2.2 样况地概
3 海南岛古树物种多样性
    3.1 研究方法
        3.1.1 研究地点
        3.1.2 调查方法
        3.1.3 数据来源
        3.1.4 数据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古树的种类和数量
        3.2.2 古树树龄构成
        3.2.3 古树分布现状
        3.2.4 古树生长情况
    3.3 讨论
        3.3.1 海南岛古树现状
        3.3.2 古树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4 不同树龄和地理区域木棉功能性状分异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地区概况
        4.1.2 样品采集
        4.1.3 数据采集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木棉功能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和PCA分析
        4.2.2 木棉功能性状随地理分布和径级的变化
        4.2.3 不同地理分布、不同径级木棉功能性状间的异速生长关系
    4.3 讨论
        4.3.1 不同地理分布区域的木棉适应策略
        4.3.2 不同径级木棉的适应策略
        4.3.3 木棉功能性状间的关联性
5 不同树龄植物的水分、光合性状分异及关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地区概况
        5.1.2 样品采集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
        5.2.1 荔枝功能性状的种内分异
        5.2.2 大径级荔枝与小径级荔枝的功能性状可塑性
        5.2.3 大径级荔枝与小径级荔枝功能性状关联性
    5.3 讨论
        5.3.1 荔枝功能性状的种内分异
        5.3.2 不同径级荔枝功能性状可塑性
        5.3.3 大径级荔枝与小径级荔枝的光合水分性状关联性
6 不同亲缘关系及树龄植物功能性状分异和关联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地区概况
        6.1.2 样品采集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
        6.2.1 不同亲缘关系植物功能性状随树龄分异
        6.2.2 不同亲缘关系植物光合-水分性状在不同树龄间的关联
    6.3 讨论
        6.3.1 不同亲缘关系植物的树龄间功能性状分异
        6.3.2 不同亲缘关系植物的树龄间功能性状关联性
7 主要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学术研究
致谢

(3)海南岛2种红树林自然杂交种与亲本的种群发育对环境适应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植物群落及其植物组成的种群生态位与适应性
        1.3.2 种子萌发与适应性
        1.3.3 幼苗生长与适应性
        1.3.4 植物自然杂交种研究
    1.4 科学问题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土壤土质
    2.4 气候条件
        2.4.1 气温
        2.4.2 日照
        2.4.3 降水
        2.4.4 相对湿度
        2.4.5 蒸发
        2.4.6 风速
    2.5 水文环境
    2.6 植物组成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1 研究内容
        3.1.2 技术路线
    3.2 研究方法
        3.2.1 群落特征
        3.2.2 种群结构与特征
        3.2.3 种子萌发
        3.2.4 幼苗生长
        3.2.5 转录组分析
        3.2.6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清澜港保护区固定样地红树林群落特征研究
        4.1.1 清澜港保护区固定样地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重要值研究
        4.1.2 清澜港固定样地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植物生态位研究
        4.1.3 小结
    4.2 清澜港保护区固定样地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种群结构与特征
        4.2.1 种群高度级结构
        4.2.2 种群大小级结构
        4.2.3 种群静态生命表
        4.2.4 种群存活曲线
        4.2.5 种群时间序列分析
        4.2.6 小结
    4.3 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种子萌发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
        4.3.1 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及其亲本种子萌发对环境的适应性
        4.3.2 自然杂交种尖瓣海莲及其亲本胚轴萌发对环境的适应性
        4.3.3 小结
    4.4 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幼苗生长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
        4.4.1 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及其亲本幼苗生长对环境的适应性
        4.4.2 自然杂交种尖瓣海莲及其亲本幼苗生长对环境的适应性
        4.4.3 小结
    4.5 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幼苗对生境条件适应的转录组分析
        4.5.1 测序数据产出统计
        4.5.2 测序数据组装
        4.5.3 基因表达量分析
        4.5.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5.5 Unigene的NR功能注释
        4.5.6 Unigene与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注释
        4.5.7 Unigene与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功能注释
5 结论与讨论
    5.1 讨论
        5.1.1 清澜港红树林群落特征及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共6种红树林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5.1.2 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繁殖体萌发对环境的适应性
        5.1.3 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幼苗生长对环境的适应性
        5.1.4 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幼苗对环境适应性的转录组分析
    5.2 结论
        5.2.1 清澜港红树林群落特征及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共6种红树林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5.2.2 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繁殖体萌发对环境的适应性
        5.2.3 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幼苗生长对环境的适应性
        5.2.4 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幼苗对环境适应性的转录组分析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4)海南坡垒种群特征及不同光强对其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植物群落特征研究进展
        1.1.2 物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研究进展
        1.1.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研究进展
        1.1.4 光照对植物幼苗生长影响研究进展
        1.1.5 坡垒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海南坡垒所在群落特征研究方法
        2.2.2 坡垒与群落各层次优势种种间联结性研究方法
        2.2.3 不同保护方式下的坡垒种群结构及动态研究方法
        2.2.4 不同光强对坡垒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海南坡垒所在群落特征分析
        3.1.1 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3.1.2 群落结构及重要值分析
        3.1.3 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3.2 坡垒与群落优势种种间联结性分析
        3.2.1 群落总体关联性分析
        3.2.2 坡垒与各层次优势物种联结性测度
        3.2.3 群落稳定性分析
    3.3 不同保护方式下的坡垒种群结构及动态比较分析
        3.3.1 原地保护及迁地保护方式下的坡垒种群结构特征
        3.3.2 原地保护及迁地保护方式下的坡垒种群静态生命表及存活曲线
        3.3.3 原地保护及迁地保护方式下的坡垒种群的生存分析
        3.3.4 原地保护及迁地保护方式下的坡垒种群数量的时间序列分析
    3.4 不同光强对坡垒幼苗生长的影响分析
        3.4.1 不同光强对坡垒幼苗生长的影响分析
        3.4.2 不同光强对坡垒幼苗生物量的影响分析
        3.4.3 不同光强对坡垒光合特性的影响分析
        3.4.4 不同光强对坡垒幼苗死亡率的影响分析
4 讨论
    4.1 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4.2 坡垒与群落优势种种间联结性研究
    4.3 不同保护方式下的坡垒种群结构及动态比较研究
    4.4 不同光强对坡垒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金铁锁种苗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金铁锁生物学特性及资源现状
    2 金铁锁有效成分及药用价值
    3 金铁锁种苗有性繁殖技术
        3.1 种子萌发
        3.2 金铁锁人工栽培技术
        3.2.1 遮阴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2.2 栽培基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2.3 施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3 金铁锁组织培养和种苗快繁技术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金铁锁种苗有性繁殖技术研究
    1 试验材料
    2 试验设计
        2.1 种子萌发
        2.1.1 储藏条件
        2.1.2 酸处理
        2.1.3 激素处理
        2.2 人工栽培
        2.2.1 遮阴处理
        2.2.2 施肥处理
        2.2.3 基质处理
    3 指标测定方法
        3.1 发芽指标
        3.2 形态指标测定
        3.3 生物量测定
        3.4 总皂苷测定
    4 数据分析
    5 结果与分析
        5.1 不同储藏方式对金铁锁种子发芽的影响
        5.2 酸处理对金铁锁种子萌发的影响
        5.2.1 酸处理对金铁锁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5.2.2 酸处理对金铁锁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5.2.3 酸处理对金铁锁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5.3 激素处理对金铁锁种子萌发的影响
        5.3.1 不同浓度GA3 处理对金铁锁种子萌发的影响
        5.3.2 不同浓度6-BA处理对金铁锁种子萌发的影响
        5.3.3 不同浓度ETH处理对金铁锁种子萌发的影响
        5.4 不同栽培条件对金铁锁种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5.4.1 不同遮阴处理对金铁锁种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5.4.2 不同施肥处理对金铁锁种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5.4.3 不同基质处理对金铁锁种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5.5 不同栽培条件对金铁锁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5.5.1 不同遮阴处理对金铁锁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5.5.2 不同施肥处理对金铁锁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5.5.3 不同基质处理对金铁锁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5.6 不同栽培条件对金铁锁总皂苷的影响
    6 小结与讨论
        6.1 小结
        6.2 讨论
第三章 金铁锁组织培养与种苗快繁技术研究
    1 试验材料
    2 试验设计
        2.1 金铁锁种子消毒
        2.2 金铁锁种子无菌萌发
        2.3 丛生芽诱导
        2.4 增殖培养条件优化
        2.5 生根
        2.5.1 大量元素
        2.5.2 生长素
        2.5.3 香蕉汁
        2.6 炼苗移栽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消毒对金铁锁种子萌发的影响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金铁锁种子萌发的影响
        3.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金铁锁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3.3.1 细胞分裂素对金铁锁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3.3.2 生长素对金铁锁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3.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金铁锁茎段增殖的影响
        3.5 金铁锁组培苗生根培养
        3.5.1 大量元素对金铁锁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3.5.2 生长素对金铁锁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3.5.3 香蕉汁对金铁锁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3.6 炼苗天数和基质配比对金铁锁组培苗炼苗移栽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四章 金铁锁野生保护抚育基地建设规划建议
    1 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2 基地建设的区位选择
    3 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3.1 金铁锁野生保护抚育核心示范区建设
        3.2 金铁锁野生变家种技术试验示范
        3.3 金铁锁野生资源保护与其它产业有机结合
    4 基地建设的时间进程
        4.1 建设期限
        4.2 进度安排
    5 基地建设的基本目标
        5.1 生态目标
        5.2 经济目标
        5.3 社会目标
    6 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
        6.1 组织保障
        6.2 资金保障
        6.3 团队保障
        6.4 制度保障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1.1 金铁锁有性繁殖技术
        1.2 金铁锁组织培养和种苗快繁技术
        1.3 金铁锁野生保护抚育基地建设规划建议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毛竹实生苗水分生理及整合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竹类植物的生长特性
        1.2.2 影响竹类植物培育的环境因子
        1.2.3 竹类植物水分生理及胁迫信号转导
        1.2.4 异质性环境下克隆植物的生理整合特性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毛竹实生苗水分生理及胁迫信号特征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水分对毛竹光合特征的影响
        2.2.2 水分对毛竹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2.2.3 水分对毛竹钙信号产生规律及其在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毛竹的生理整合特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试验材料及设计
        3.1.3 研究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毛竹生理整合中氮素的运输
        3.2.2 毛竹竹鞭与竹茎微观结构比较
        3.2.3 异质性水分条件下的毛竹生理整合特性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创新点
    4.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典型沉水植物的主要挥发性有机物组成及环境条件对其产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源BVOCs主要种类及排放特性
        1.2.2 植物源BVOCs的收集
        1.2.3 植物源BVOCs的分析
        1.2.4 环境因子对植物源BVOCs的影响
        1.2.5 植物源BVOCs的生理生态学功能
        1.2.6 植物源BVOCs未来研究重点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点
        2.1.1 野外采样地点
        2.1.2 实验地点
    2.2 实验材料
        2.2.1 野外采样材料
        2.2.2 室内实验材料
    2.3 沉水植物BVOCs样品的处理
    2.4 沉水植物BVOCs样品的定性分析
    2.5 沉水植物BVOCs样品的定量分析
        2.5.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5.2 样品预处理
        2.5.3 条件设定及操作流程
    2.6 水体理化指标的测定
第3章 不同沉水植物产生的主要BVOCs种类比较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不同沉水植物所产生的BVOCs的主要种类
        3.3.2 不同沉水植物所产生的BVOCs种类的比较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水体营养对苦草挥发性有机物产生的影响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计
        4.2.3 数据收集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苦草BVOCs产生含量对水体营养和生长时期的响应
        4.3.2 苦草BVOCs产生的总量对水体营养和生长时期的响应
        4.3.3 不同水体营养下苦草BVOCs之间的相关关系
        4.3.4 不同水体营养不同生长时期苦草BVOCs的差异性分析
        4.3.5 不同水体营养不同生长时期苦草BVOCs的主成分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光照强度对苦草挥发性有机物产生的影响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计
        5.2.3 数据收集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苦草BVOCs产生含量对光照强度和生长时期的响应
        5.3.2 苦草BVOCs产生的总量对光照强度和生长时期的响应
        5.3.3 不同光照条件不同时期苦草BVOCs浓度的差异性分析
        5.3.4 不同光照条件苦草BVOCs的多重比较分析
        5.3.5 环境因子对苦草BVOCs产生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温度对菹草挥发性有机物产生的影响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设计
        6.2.3 数据收集
        6.2.4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菹草BVOCs产生含量对温度和生长时期的响应
        6.3.2 菹草BVOCs产生的总量对温度和生长时期的响应
        6.3.3 不同温度条件不同时期菹草BVOCs产生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6.3.4 不同温度条件菹草BVOCs产生含量的多重比较分析
        6.3.5 环境因子与菹草BVOCs产生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6.3.6 环境因子与菹草BVOCs产生含量的CCA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情况
致谢

(8)遮光及弥雾对姜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符号及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光照强度及空气湿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 植物生理代谢对光照强度及空气湿度的响应
        1.2.1 光照强度及空气湿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2.2 光照强度及空气湿度对植物氮代谢的影响
        1.2.3 光照强度及空气湿度对植物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1.3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方法
        2.2.1 生长量及产量
        2.2.2 叶片色素含量
        2.2.3 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水势
        2.2.4 SOD、POD、CAT活性
        2.2.5 丙二醛含量
        2.2.6 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及过氧化氢含量
        2.2.7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2.8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2.2.9 NR活性的测定
        2.2.10 GS、GDH、GOGAT活性的测定
        2.2.11 硝态氮NO_3~--N含量的测定
        2.2.12 铵态氮NH_4~+-N含量的测定
        2.2.13 水气交换参数测定
        2.2.14 叶绿素荧光特性测定
    2.3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遮光与弥雾互作对小气候及姜生长的影响
        3.1.1 不同处理姜田小气候的变化
        3.1.2 不同处理姜叶片水分状况
        3.1.3 不同处理对姜生长的影响
        3.1.4 不同处理对姜产量的影响
    3.2 遮光与弥雾互作对姜叶片叶绿素荧光及水气交换参数的影响
        3.2.1 不同处理姜叶片色素含量的变化
        3.2.2 不同处理对姜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2.3 不同处理对姜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3.2.4 不同处理对姜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 遮光与弥雾互作对姜氮代谢的影响
        3.3.1 不同处理对姜叶片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3.2 不同处理对姜根系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3.3 不同处理对姜叶片不同形态氮含量的影响
        3.3.4 不同处理对姜根系不同形态氮含量的影响
    3.4 遮光与弥雾互作对姜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3.4.1 不同处理对姜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3.4.2 不同处理对姜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4.3 不同处理对姜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5 干旱胁迫下遮光弥雾互作对姜叶片光能利用特性的影响
        3.5.1 干旱胁迫下不同处理对姜叶片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3.5.2 干旱胁迫下不同处理对姜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3.5.3 干旱胁迫下不同处理对姜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遮光及弥雾对姜田小气候及姜生长的影响
    4.2 遮光及弥雾提高姜产量的生理机制
    4.3 遮光及弥雾对姜氮代谢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不同光照条件下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的光合生理响应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光强对植物影响的研究概况
        1.1.1 光强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1.2 光强对植物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1.2 光斑对植物研究的概况
        1.2.1 .光斑概况及对植物的重要性
        1.2.2 光斑对植物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1.3 芒萁的研究概况
        1.3.1 芒萁的概述
        1.3.1.1 芒萁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布
        1.3.1.2 芒萁的经济价值
        1.3.1.3 芒萁层片的生态效应与森林群落更新
        1.3.2 芒萁光合方面的研究进展
        1.3.3 芒萁化感方面的研究进展
        1.3.4 芒萁园林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1.3.5 芒萁其他方面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关键问题
        1.5.1 研究内容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科学创新与技术路线
        1.6.1 科学创新
        1.6.2 技术路线
2 光强对盆栽芒萁光响应过程的影响
    2.1 试验地概况及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光强对盆栽芒萁光合参数拟合值的影响
        2.2.2 光强对盆栽芒萁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2.3 小结
3 光强对盆栽芒萁叶绿素荧光参数与色素含量的影响
    3.1 试验地概况及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方法
        3.1.3.1 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的测定
        3.1.3.2 色素含量的测定
        3.1.3.3 相对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光强对盆栽芒萁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2.1.1 光强对盆栽芒萁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特征的影响
        3.2.1.2 光强对盆栽芒萁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3.2.2 光强对盆栽芒萁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3.3 小结
4 光强对盆栽芒萁抗氧化酶系统、可溶性蛋白与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1 试验地概况及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方法
        4.1.3.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4.1.3.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4.1.3.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4.1.3.4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4.1.3.5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光强对盆栽芒萁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4.2.2 光强对盆栽芒萁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3 小结
5 模拟光斑对不同光强处理下盆栽芒萁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5.1 试验地概况及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方法
        5.1.3.1 光合诱导的测定
        5.1.3.2 光合诱导状态消失的测定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光强处理的盆栽芒萁对光合诱导的响应
        5.2.2 不同光强处理的盆栽芒萁对光合诱导状态的维持
    5.3 小结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光强对盆栽芒萁光响应过程的影响
        6.1.2 光强对盆栽芒萁叶绿素荧光与色素含量的影响
        6.1.3 光强对盆栽芒萁抗氧化酶系统、可溶性蛋白与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6.1.4 模拟光斑对不同光强处理盆栽芒萁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6.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写目录
个人简介
致谢

(10)遮光与施肥对珍稀植物华木莲(Sinomanglietia glauca)光合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珍稀植物与华木莲
        1.1.1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1.2 珍稀植物
        1.1.3 珍稀植物华木莲
    1.2 毛竹扩张与环境变化
        1.2.1 毛竹扩张
        1.2.2 环境变化
    1.3 光合作用对植物的意义
        1.3.1 光合参数
        1.3.2 光合进程
        1.3.3 影响因子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光照和养分对华木莲幼苗生长的影响
    2.1 研究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指标测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遮光和施肥对华木莲株高生长影响
        2.2.2 遮光和施肥对华木莲基径生长影响
        2.2.3 遮光和施肥对华木莲叶片特征的影响
    2.3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遮光和施肥对华木莲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
    3.1 研究方法
        3.1.1 光响应曲线测定
        3.1.2 叶片叶绿素与养分
        3.1.3 光合生理参数计算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光照和养分添加对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
        3.2.2 叶绿素含量对遮光和施肥的响应
        3.2.3 叶片养分含量对遮光和施肥的响应
    3.3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遮光和施肥对华木莲光合作用日进程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
        4.1.1 光合参数日进程及环境因子测定
        4.1.2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环境因子的日变化
        4.2.2 光合参数的日进程
        4.2.3 各光合参数间相关性
    4.3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华木莲光合日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1 研究方法
        5.1.1 因子选择
        5.1.2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光合参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5.2.2 净光合速率多元回归方程构建
    5.3 讨论与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四、Effect of shading treatment on stomatal behavior of Adenophora lobophylla at different ages(论文参考文献)

  • [1]羊草钙铁锌营养形成机理研究及VIGS体系建立[D]. 赵曼. 内蒙古大学, 2020
  • [2]海南岛不同年龄树木的功能性状分异[D]. 廖灵聪. 海南大学, 2020(02)
  • [3]海南岛2种红树林自然杂交种与亲本的种群发育对环境适应性比较研究[D]. 张孟文. 海南大学, 2019(06)
  • [4]海南坡垒种群特征及不同光强对其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D]. 张丽. 海南大学, 2019(03)
  • [5]金铁锁种苗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D]. 王倩. 贵州大学, 2019
  • [6]毛竹实生苗水分生理及整合特性研究[D]. 景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2)
  • [7]典型沉水植物的主要挥发性有机物组成及环境条件对其产生的影响[D]. 龚旭昇. 湖北大学, 2019(04)
  • [8]遮光及弥雾对姜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D]. 夏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9)
  • [9]不同光照条件下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的光合生理响应特征分析[D]. 金桂宏.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1)
  • [10]遮光与施肥对珍稀植物华木莲(Sinomanglietia glauca)光合生理的影响[D]. 陈昕.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3)

标签:;  ;  ;  ;  

遮光处理对不同年龄沙参气孔行为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