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与大国关系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与大国关系

一、《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大国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沈娜[1](2021)在《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3年以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贸易与投资合作不断深化,各种合作平台不断拓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但与“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整体成就相比,该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并没有实现整体性推进。如何在已有进展的基础上,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开花结果,真正让东北亚区域内的国家实现多方参与、共同受益、战略对接,共同推动东北亚区域形成开放、共赢的合作网络,成为新时代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同时,研究东北亚区域“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问题,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东北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这既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又是实现中国东南、中、西、东北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还是推动中国东北地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扩大对外开放格局的国内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出发点,论文基于区域合作的视角,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问题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与参与,东北亚边境区域互联互通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层面的实际进展,以及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所面临的阻碍因素及推进路径。论文旨在解决四个核心问题:第一,揭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区域合作的意义和特点;第二,厘清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合理定位;第三,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在边境次区域层面和东北亚整体区域层面的推进进程与合作状况;第四,思考“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论文首先从内在动力、实现条件和层次性三个层面,阐述了区域合作的一般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之于区域合作的意义和特点,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区域合作的平台,它体现了平等性、开放性、创新性、非地缘战略性和目标非一致性等特点,凸显了以发展为主导的区域合作特色。论文重点阐述了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认为它有助于提高区域内的互联互通水平、巩固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也有助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和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以此为出发点,论文明确了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定位,即东北亚区域是在欧亚大陆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东翼之轴,它并非“一带一路”建设的边缘区,更不应该游离于“一带一路”建设之外。论文分析了东北亚区域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差异,并具体分析了韩国和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过程以及蒙古国和俄罗斯是如何将各自的发展规划渐进地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战略对接的。而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具体推进问题,论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重塑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形态,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呈现出边境地区相互开放、国家之间战略对接、区域层面互利合作的不同层面的关系互动形式,基于此种认识,论文主要阐述了两个层面的区域合作问题:一是分析中国与东北亚国家间在陆上边境层面的互联互通。指出在边境开放的形势下,边境功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屏障功能”向“中介功能”转变,“一带一路”倡议首先突破了边界的屏障,而建立起跨境交流的平台,从而促进了边境地区的次区域合作的发展。二是在东北亚区域层面将国家间的战略对接以及形成的中俄蒙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在东北亚区域推进的主要着眼点,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合作形式的灵活与创新,在对东北亚区域双边和多边合作状况的阐述中展现东北亚区域“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成就。同时,论文总结了中日韩自贸区的规划过程与推进情况,阐述了该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础,以及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未来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促进作用。论文还从合作理念、合作内容、合作路径三个层面,论证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建设之间能否实现包容性的问题。论文从区域合作的角度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过程中的阻碍因素。首先是区域外的美国通过强化与盟国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分化手段,可能对“一带一路”建设形成“扯断线”式的破坏或“分割片”式的阻断;其次是区域内“一带一路”发展的局部覆盖性问题,与冷战后东北亚区域所存在的“离散性”结构相关联,很难形成整体性的区域合作;第三是东北亚区域内的边境次区域合作也存在着困境,在推进中受到东北亚区域整体局势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论文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路径:发挥次国家政府在助力东北亚区域边境层面合作中的优势及作用;探索朝鲜加入“一带一路”合作框架的路径;寻求协调区域内大国关系的具体方式;探寻稳定与发展中国与区域外美国之间关系的路径等。东北亚区域是大国比较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依托区域,在这一区域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区域合作和区域稳定都有重要的意义。未来,东北亚区域也可以继续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和“数字丝绸之路”等方面的建设,为构建东北亚区域的命运共同体创造条件。

张宏明[2](2021)在《大变局背景下中国对非洲的战略需求》文中指出当前国际体系正经历着深度变革,随着中美战略博弈加剧,国际政治又重回大国竞争时代。作为快速崛起的全球性大国,中国是影响国际关系变化最为活跃的因素,并为世界格局重组注入了强大的动能,但同时由此所引发的外部环境变化也在重塑着国际社会其他成员与中国的关系,进而重新界定着中国的国际身份。作为中国国家战略之国际战略之"地区战略",非洲在其中的定位虽未变化,但随着美国对华政策在策略层面的调整和中国外部环境及国际处境的变化,非洲在中国外交全局中基础性地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美国加紧修复与盟友关系以巩固其外交"基本盘",并试图通过构建"全球民主国家联盟"重塑美国的世界领导力,特别是试图通过"价值观认同"将大国竞争引入非洲,进而挤压中国外交空间的"非常态"情况下,中国对非工作的重心及中国对非洲的优先需求抑或也应做出相应调整。在过渡性的环境中,中国对非工作除了拓展和维护中国在非洲利益这一常态情况下的目标任务之外,还需要配合、策应事关中国外交全局的战略行动。

王涵[3](2021)在《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研究》文中提出

程晓勇[4](2021)在《塑造与“反哺”: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回归背景下美国核战略转型论析》文中认为基于对国际形势和战略环境的认知变化以及对安全威胁与现实挑战的新判断,美国提出了"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回归"的概念,它既在客观上反映了当前国际关系的基本面貌和趋势,更是美国政府在"后反恐时代"顺应全球战略规划转向需要的概念创设和阐述,为构建新的内外战略提供了政治效用。在大战略转向的背景下,美国对其核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转型的核战略以赢得大国地缘政治竞争为目标,其要点是加快核力量现代化,发展灵活、多样、实战性的核威慑力,强化对于其他大国的核优势。特朗普政府以"大国地缘政治竞争"的视角和思维看待并谋划美国与中俄之间的关系,完成了安全和外交重心由"反恐"向大国地缘政治竞争的彻底转向,并启动核战略转型作为护持美国霸权的重要举措。拜登政府的安全战略与对外政策同样建立在大国地缘政治竞争的基础之上,其核战略或许会向"合作性"方向适度回调,但仍会将核力量作为应对"未来不确定因素"和巩固美国权力地位的重要依仗,这保证了基于"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回归"核战略转型的延续性。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塑造了美国的核战略转型,以大国地缘政治竞争为导向的核战略又反过来激化了大国地缘政治竞争,促使美国更加重视核武器在大国博弈中的作用,形成二者的相互强化。

周玉萍[5](2021)在《延续与再造:国家身份视域下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莫迪政府上台后对印度外交政策作出显着调整,在处理与世界主要大国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时也表现出一系列新特征。莫迪政府变革性的外交举措既显现为不同于往届政府的外交理念和模式,同时也体现在总理莫迪任期内所制定对外政策的非连续性上。印度对外政策的变化影响地区秩序与国际格局,引发国际社会关注。本文以建构主义范式下的“身份”概念作为分析工具,对莫迪政府对外政策调整的动力机制进行探讨,并尝试作出规律性提炼与总结。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重点:说明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学界关于印度对外政策的研究作出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述评;基于已有的建构主义身份理论,对“身份—行为”分析路径进行创造性整合与阐释;提出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性;最后简要说明了论文的基本结构。正文第一章对国家身份和利益这两个核心概念作出明确界定,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建构主义范式下对国家政策的解释力。第二章回溯印度外交的文明基因、历史脉络与战略思维,综观当前国际体系结构和“他者”话语的建构作用,为深入探究印度对外政策进行了背景铺陈。第三章透过莫迪政府的认知特点,看行为主体如何理解和定位国家身份与利益。第四章从周边、区域、全球多个层面展示了莫迪政府的外交举措,并对印度对外政策的变化进行了规律性把握,即在本国对外政策决策机制下,莫迪政府如何基于身份认知确定国家利益,进而产生政策行为。第五章选取莫迪政府对外政策中的典型案例来验证国家对外交往时“身份—行为”路径下的决策驱动机制,即在“印太”框架内,印度如何基于身份认知和利益目标,理解中、美两个主要大国的政策与角色,进而有的放矢地制定对“他者”政策,实现具有明显转向表征的外交关系再造。结论部分系统回顾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并给出了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身份理论在分析国家对外政策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决策者对国家身份的认知从根本上左右着该国的对外行为。莫迪政府的政策调整正是基于认知的必然结果。对“身份—行为”逻辑的把握有助于“自我”对“他者”行为与角色作出充分研判,从而减少误读,合理决策,有效外交。

贺孝康[6](2021)在《霸权兴衰与战略选择: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行动逻辑》文中研究指明在什么条件下,霸权国倾向于对崛起国使用武力或保持和平?除了战争与和平,霸权国对崛起国还有哪些可用的战略工具?既有研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尽管汗牛充栋,但却莫衷一是。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出现,这些存在于学术研究里的问题逐渐浮现于现实政治中。既有研究并不能合理解答上述问题。对于霸权国是否会对崛起国动武的问题,现实主义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在现实主义视野下,霸权国与崛起国的关系被描述为“修昔底德陷阱”;力量的不均衡增长导致的权力转移是战争不可避免的根源;预防性战争则是霸权国消除挑战的最佳选择。然而,这种理论推论却很少得到历史证据支持。除传统的斯巴达对雅典的战争、西班牙对英战略符合预防性战争的预测外,英国对法国、俄国、德国、美国四个主要崛起国的战略中都没有使用预防性战争;美国对苏联、西欧、日本等国的战略行动也从未实际执行过大规模战争。遭遇预测与现实相矛盾的例子还有霸权和平论。实际上,霸权国的权力优势并不能保证其必然以和平合作的方式行事。英国凭借权力优势大肆进行殖民扩张;美国借助在冷战后初期的权力优势试图同化中国。因此,既有研究尽管能够提供部分的解释,但仍然无法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本研究根据实力相对变动提出影响霸权国对崛起国战略的三个结构性条件和三个中间变量,并将具体的战略工具分为四种类型。霸权优势、霸权挑战和霸权衰落是三个结构性条件。结构性条件塑造了霸权国的战略环境和目标以及战略选项的范围。在霸权优势条件下,霸权国拥有理想的战略环境,其目标是长期维持既有权力地位,有相当大的战略自由。在霸权挑战条件下,霸权国受到结构性压力,其目标是消除挑战,战争可能会成为霸权国的选择。在霸权衰落条件下,霸权国行动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目标是争取时间以恢复实力,因而往往采取绥靖政策。三个中间变量为霸权国的战略认知、既定关系和第三方因素。中间变量对霸权国的战略选择也有不同的影响。霸权国的战略工具有四种:战争、削弱、同化、绥靖。在结构性条件和中间变量的综合作用下,霸权国最终确定对挑战国的战略。本研究还根据战略类型进行案例研究:西班牙对英国的预防性战争(1585-1598);美国对苏联的削弱战略(1982-1991);美国对华同化战略(1996-2016);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1933-1939)。本研究发现,战争很少被实际使用。面对崛起国的挑战,霸权国最常使用削弱战略。衰落的霸权倾向于缓和与崛起国的关系。2015年之后,美国经济发展有所恢复。在霸权再起背景下的特朗普政府看来,美国以前对中国的让步和妥协变得难以容忍。美国政府重新获得权力优势和对中国修正主义意图的判定促使特朗普将对华战略推向削弱。在全球化时代,美国的对华削弱战略既拥有有利因素,也面临很大的制约。中国与美国和世界发展的密切联系给予了美国削弱中国发展的机会,中国的发展越依赖世界,美国的削弱战略就越容易实施。但同样依赖中国和世界的美国也会从对华削弱中丧失部分收益。在全球化时代,美国对中国的削弱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选择。

李泽阳[7](2021)在《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国际局势当中的地缘博弈与冲突越发激烈,零和博弈与冷战思维仍然给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带来严峻挑战。另外,全球性风险挑战越发凸显,经济、安全、生态、疾病等全球性问题仍然制约着人类向前发展的历史车轮。面对世界这么大、问题这么多,人类未来向何处去?中国对这一时代命题做出了深刻回答。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各领域实力与综合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尤其从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在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征程中不断迈进。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领袖,习近平创造性提出了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外交新理念,即:“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顶层设计,它创新了以往的传统国际关系思路,摒弃了西方固有的霸权强权论与零和博弈论,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指明了方向,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指引了前进道路。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的重要内容,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思想,植根于新中国70年来的外交实践,形成于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当中,具有着丰富的内涵与时代价值。本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对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与叙述,并对相关学者的论述进行了总结与概括;第一章系统梳理与总结了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第二章对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提出的背景、过程与应对的挑战进行了阐述,并且从六个层面对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丰富内涵进行了阐释;第三章则探究了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实践要求、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与以“一带一路”来推动践行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第四章从大的历史观与全球观出发对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时代价值进行了分析。在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时期与新时代中国不断崛起壮大的历史关头,合作共赢外交理念是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突出体现,更是中国恪守国际原则与创新世界发展模式的生动实践与理论指南,对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展开深入研究具有多层面的重要意义。

刘春玲[8](2021)在《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人类应走向一条怎样的未来之路,世界应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等问题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重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于客观现实,科学审视了当今世界秩序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社会的演化走向,深刻剖析了世界各国共生共存与全体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普遍规律。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要求下,对“世界向何处去、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议题作出了及时的解答,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加快世界秩序变革,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沉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力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客观现实有机结合的再一次伟大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视角聚焦于全体人类的共同利益之中,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将中国人民的发展与全人类发展统一起来的宽广视野、博大胸襟与人类关怀。跟随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着重指向于全球治理的现实问题,为世界解决政治冲突、化解经济摩擦、加速文化融合、推进安全合作、破除生态困境等方面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革新、促进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理论前提与现实基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厚重的思想底蕴。纵观古今,无数思想家、理论家都曾经将人类的共同命运问题视为探讨的重点,尽管这些思想家并未作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明确表述,但他们对人类理想社会的构思,对人类共同体概念的考察,对人类文明发展走向的思考,直至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时代价值。从《礼记》中的“大同”思想到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理论,都为共同体思想提供了智慧源泉,都对共同体精神进行了深刻揭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再次诠释,彰显了人文关怀与科学建构的有力统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人类发展观、世界秩序观与共同价值三方面的基本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涵的人类发展观,是对资本主义唯利益论的超越,在合作共赢、共生共荣的价值前提下建立起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的世界秩序观,是对传统全球秩序的变革,在开放、包容、公正、平等的价值基础上,建立起团结合作的全球治理体系,并最终实现人类世界的长久和平与安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重视人类的共同价值。每一个人都在同一个地球上生存与发展,因而人类的根本利益是共通的,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人类可以形成普遍性的价值认识。包括和平、发展、自由、民主、正义等在内的人类共同价值,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价值主张。全文可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全文的选题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作出简要的概括。第二部分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来源进行全面总结,其中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思想三个小节。第三部分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理路进行详细的介绍。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主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主要特征、话语体系等多维视域进行考察。第五部分是从理论价值角度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出科学的评价,努力彰显这一思想在理论层面上的延续、发展、创新等价值意蕴。第六部分阐明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价值,重点介绍了我国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作出的努力,这其中包含了我国十八大以来的外交政策以及“一带一路”的切实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聚焦于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交往行为,旨在为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与交往理念,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全人类的共生、共存与共荣,是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智慧的新型外交理念,必然会为未来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与世界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的完善作出卓越的贡献。千百年来,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一直都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憧憬。在全人类通力合作的基础上,美好的生活必然会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即是中国向世界许诺的光明未来。

韩笑[9](2021)在《十八大以来的中美关系研究(2012-2020)》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中美关系40多年发展的历史进行梳理,总结中美关系发展的经验和特点,指出中美的博弈不仅是中美之间的事情,更是关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十八大之后,中美关系出现了建交以来最大的变量,面对美国霸权主义及对中国发展的遏制态势,中国方面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无论是奥巴马的第二任期内对中美关系的调整,还是特朗普在经贸领域的“全面竞争”,中国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既不怕美国的挑衅,又能积极利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发展的权利。中美两国之间的竞争虽然常态化,但中美之间相互依存度的高度复杂性奠定了两国间的合作依然是主流。总之,中美之间应该本着对世界负责、对地区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夯实中美两国间未来发展的战略合作基础,加强合作,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增进人民的福祉。

成向东[10](2021)在《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研究“国际合作”问题就是研究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国际合作现象与行为的普遍性与复杂性使理论研究成为一大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人类文明也进入多层次、多元化、多问题碰撞交融、竞争合作的阶段,单一或局部的、简单的方式已经无法解决世界所面临的动态性、开放性、复杂性以及系统性的发展问题。在多元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的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寻求合作将会更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如何走向和合共生、命运与共的道路既是扬弃旧的世界秩序,构建世界新秩序的过程,也是人类走向合作文明的重大实践课题。从全球的视野和胸怀去理解“合作”已经成为理论与实践的迫切需要,“合作”理应成为当今世界“大理论”视阈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尽管现实主义者们看到的是世界之乱与大国冲突的种种现实,但人类终究是向前看的“智慧生灵”,需要以非凡的勇气、足够的“智慧”走出冲突的困境。冲突与合作是一个可以相互转化的统一体,只要有解决冲突的架构,就会有合作的基础。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逻辑。如何以“大合作”的实践形式走向未来是当代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问题驱动发展转型,危机生成发展共识。当人类社会面临共同的发展难题时,如何促进人类对全球发展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刻反思,将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走向。如果国际合作世界观、国家能力与国际制度三个变量系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实践层面的增量改进与优化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国际秩序和谐化的可能性要素就会不断积累增加。“霸权稳定”的终结与新的“合作稳定”秩序的产生将不可避免,代替旧有观念的,将是新的“合作文明”的实践与真正“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本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分析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础概念、立论基础、范式结构、实践逻辑、现实困境与深化路径。具体而言,就是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出发,以系统化理论框架解释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探求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三个基本变量因素,即“世界观-能力-制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国际合作。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关系是怎样影响国际体系的变动,促进世界走向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一规律。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建构的最终目的是从复杂的国际合作现象中发现合作的“中国逻辑”与“中国特色”。论文除导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研究起点。集中阐释了国际合作的相关基本概念,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这一研究主题进行概念界定,并阐明“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意义。第二章是立论基础。主要从四个维度阐述了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渊源,构成了本文的立论基础。第三章是理论分析。尝试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分析的系统框架,即国际合作的“世界观-能力-制度”系统结构,着力探讨世界观与国际合作的关系、国家能力与国际合作的关系、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根本上揭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规律性。第四章是实践考察。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国际合作思想的历史演变;从“世界观-能力-制度”结构范式出发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创新进行案例分析;系统总结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本经验;第五章是现实困境。从世界观、国家能力、国际制度三个层面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现实困境进行深入分析;第六章是深化路径。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路径。

二、《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大国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大国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与性质研究
        (二)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研究
        (三)“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功能与作用研究
        (四)“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
        (五)文献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
        (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区域合作理论与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
    一、区域合作的一般理论
        (一)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力
        (二)区域合作的实现条件
        (三)区域合作的层次性
    二、区域合作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倡议
        (一)“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区域合作的平台
        (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区域合作的特点
        (三)“一带一路”倡议凸显以发展为主导的区域合作
    三、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
        (一)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动因
        (二)东北亚区域是“一带一路”推进的东翼支轴
        (三)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多层次性
第二章 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参与
    一、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差异
        (一)蒙古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二)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三)韩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四)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五)朝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二、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同参与方式
        (一)韩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参与
        (二)中日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
        (三)蒙古国和俄罗斯与“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战略对接
    三、国家的广泛参与是“一带一路”推进的基础
        (一)国家边界的开放性
        (二)主权国家的政策选择是“一带一路”推进的关键
第三章 东北亚边境区域互联互通的发展
    一、边境区域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前沿
        (一)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
        (二)边境地区是互联互通的开拓场域
        (三)边境地区是“一带一路”的窗口
    二、东北亚边境区域开放与合作的进展
        (一)东北亚边境区域的总体建设状况
        (二)中国对蒙古国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三)中国对俄罗斯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四)中国对朝鲜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三、次区域合作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促进
        (一)次区域合作是对边界效应的一种回应
        (二)中俄跨境次区域合作的推进
        (三)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的推进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层面的整体推进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立与发展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立
        (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发展
        (三)中蒙俄经济走廊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作用
    二、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一)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规划与推进
        (二)中日韩自贸区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础
        (三)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衔接
    三、“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建设的包容性
        (一)合作理念的包容性
        (二)合作内容的包容性
        (三)合作路径的包容性
第五章 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阻碍因素分析
    一、区域外国家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阻碍
        (一)美国作为区域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二)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阻碍
        (三)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的消极影响
    二、东北亚区域整体的区域合作尚未形成
        (一)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盲点
        (二)东北亚区域缺乏整体性区域合作对“一带一路”推进的制约
    三、边境地区的次区域合作还不成熟
        (一)东北亚边境次区域合作的困境
        (二)边境次区域合作困境对“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影响
第六章 “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未来推进路径
    一、发挥次国家政府在东北亚边境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
        (一)次国家政府助力东北亚边境地区合作的优势
        (二)次国家政府助力东北亚边境地区合作的路径
    二、努力将朝鲜纳入到“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当中
        (一)将朝鲜纳入“一带一路”建设框架的重要意义
        (二)促进朝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
    三、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协调好区域内的大国关系
        (一)协调区域内大国间关系的必要性
        (二)协调区域内大国间关系的方向与路径
    四、稳定中美关系,减弱区域外大国的阻碍作用
        (一)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有助于“一带一路”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
        (二)稳定与发展中美关系的实现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2)大变局背景下中国对非洲的战略需求(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世界格局的演化趋势与中国的角色
    (一)世界格局的演化趋势及其阶段性特征
    (二)中国在世界格局重组中扮演的角色
二 中国外部环境的变化与非洲的角色定位
    (一)美国对华政策转向与中美关系的走势
    (二)外部环境变化对中国国际处境的影响
    (三)非洲在中国国际战略中的角色定位
三 中美战略博弈背景下中国对非洲战略需求
    (一)拜登政府对华政策在策略层面的特点
    (二)中美战略博弈下中国对非洲的优先需求
    (三)大国竞争时代非洲在中国外交全局中的作用
        第一,非洲在中国外交中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
        第二,非洲是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重要平台。
        第三,非洲是中国运作大国关系的重要环节。
四 结语

(4)塑造与“反哺”: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回归背景下美国核战略转型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美国核战略既有研究述评
三、美国对大国地缘政治竞争重趋激化的认知及核战略转型的决策者思维
四、核战略转型在应对大国地缘政治竞争整体战略中的作用
五、美国核战略转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
    (一)以应对大国地缘政治竞争为导向
    (二)以扩充和现代化核力量谋求大国地缘政治竞争的优势
    (三)扩大核威慑范围以塑造大国地缘政治竞争有利态势
六、美国核战略转型的影响及其对大国地缘政治竞争的激化
    (一)美国扩充核力量破坏大国战略平衡,引发新的军备竞赛
    (二)冲击大国军控与防扩散合作,对全球核态势产生负面影响
    (三)增加了大国的核冲突风险
七、结 语

(5)延续与再造:国家身份视域下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研究观点和视角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分析理论和路径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性
        (一)研究的重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性
    五、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 国家身份和利益概念及应用
    第一节 建构主义思想内核
    第二节 国家身份和利益概念
        一、国家身份概念
        二、利益驱动因素
    第三节 建构主义身份理论
        一、身份和利益的关系
        二、身份理论的解释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身份认知的背景:文化与体系
    第一节 印度的内在文明基底
        一、两种战略文化并存
        二、印度外交的历史脉络
    第二节 印度的外部体系环境
        一、体系结构的塑造力
        二、他者话语的作用力
    第三节 印度的主要战略思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莫迪政府的身份认知
    第一节 莫迪政府的认知特征
        一、批判性继承: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
        二、选择性内化:共有知识与他者观念
    第二节 多维度印度国家身份
        一、印度国家身份
        二、印度关系角色
    第三节 基于身份的国家利益
        一、硬实力利益维度
        二、软实力利益维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身份视域下印度对外政策演进
    第一节 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决策
        一、对外政策决策的制度特点
        二、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
        三、公众舆论的作用
    第二节 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重点
        一、邻国优先与互联互通
        二、印太战略与多方联盟
        三、全球治理与规范性议程
    第三节 延续与再造:印度对外政策
        一、对不结盟思想的继承和改造
        二、对实用主义逻辑延续并强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印太”框架内印度的大国关系再造
    第一节 印度的“印太”身份和利益
        一、身份角色定位
        二、国家利益需求
    第二节 莫迪政府的大国关系认知
        一、中国的对外政策和身份角色
        二、美国的对外政策和身份角色
        三、中美印三角关系中的互动
    第三节 莫迪政府的大国外交政策
        一、印度对华政策及其演变
        二、印度对美政策及其演变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6)霸权兴衰与战略选择: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行动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历史中的霸权战略
    二、研究问题:霸权战略的迷思
    三、注定一战?霸权战略的既有研究
    四、研究框架
    五、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霸权战略及其解释逻辑
    第一节 霸权国与崛起国:定义、测量与经验证据
    第二节 霸权战略:结构条件、中间变量与战略工具
    第三节 案例选择与设计
第二章 战争:西班牙对英国的战略(1585-1598)
    第一节 战争之前:西班牙霸权及其挑战
    第二节 选择战争:西班牙的“英国大业”
    第三节 第三方力量制约:再也无法实施的入侵
第三章 削弱:美国对苏联的战略(1983-1991)
    第一节 占优的霸权:美国在1970-80 年代
    第二节 削弱苏联:“里根主义”的出台与实施
    第三节 美国对苏削弱战略的启示
第四章 “同化”:美国对中国的战略(1996-2016)
    第一节 霸权优势:美国的“单极时刻”
    第二节 美国对华同化战略
    第三节 美国对华同化战略的延续与失败
第五章 绥靖:英国对德国的战略(1932-1939)
    第一节 霸权衰落:英国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
    第二节 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战略
    第三节 有比绥靖更好(合理)的战略吗?
第六章 霸权战略的历史比较与特朗普政府以来美国对华战略转变
    第一节 霸权战略的历史比较
    第二节 特朗普政府以来美国对华战略转变
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启示:中国理念与新型大国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

(7)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提出及时代背景
    一、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提出的过程
        (一)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酝酿阶段
        (二)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正式提出
    二、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提出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第二章 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理论基础与丰富内涵
    一、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理论渊源
        (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
        (二)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三)成形于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外交思想
    二、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丰富内涵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合作共赢发展模式
        (二)在政治上摒弃冷战思维与政治偏见
        (三)在经济上务实合作,发掘潜力
        (四)在文化上相互尊重,促进人文交流
        (五)在生态上共同应对,扩大合作空间
        (六)在安全上共建共享,共同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
第三章 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面对的挑战与实践路径
    一、当前践行合作共赢面对的挑战
        (一)逆全球化趋势使合作共赢充满不确定性
        (二)国际信任危机对合作共赢构成挑战
        (三)部分西方国家履行大国责任与义务的不足对合作共赢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疫情的影响及其政治化给合作共赢增添新的障碍
    二、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实践路径
        (一)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实践要求
        (二)构建团结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网
        (三)在“一带一路”实践中促进合作共赢
第四章 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时代价值
    一、合作共赢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全球治理观的体现
        (一)合作共赢是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局限的共同体观念
        (二)合作共赢是全球化背景下解决国际争端与利益冲突的重要思路
    二、合作共赢是新型国际关系价值取向的中国表达
        (一)合作共赢是对“对抗与结盟”的传统国家关系的超越
        (二)合作共赢是对“修昔底德陷阱”的积极应对
    三、合作共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一)合作共赢是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必然要求
        (二)合作共赢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主要难点
        (二)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支撑
        (一)“仁者爱人”的和平情怀
        (二)“德法相行”的治理之道
        (三)“见利思义”的价值判断
        (四)“和而不同”的文化积淀
        (五)“天下大同”的世界理念
    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奠基
        (一)“自然形成的共同体”
        (二)“抽象的或虚幻的共同体”
        (三)“真正的共同体”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外交思想嬗变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战略思想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经验
        (三)十八大以来的外交理念演进
    注释
第三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理路
    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挑战
        (二)世界格局演进呈现复杂之势
        (三)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客观要求
        (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内在要求
        (二)当代中国开放发展模式的路径探索
        (三)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三、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脉络
        (一)萌芽阶段:实现海峡两岸互惠融同的“命运共同体”
        (二)形成阶段:促进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深化阶段:全面推动构建内涵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注释
第四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多维视域
    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一)树立国际权力观,迈向政治共同体
        (二)弘扬共同利益观,迈向经济共同体
        (三)倡导新型文明观,迈向文明共同体
        (四)坚持整体安全观,迈向安全共同体
        (五)构建绿色发展观,迈向生态共同体
    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特征
        (一)构建世界发展整体性的战略布局
        (二)完善全球治理法制性的正义弘扬
        (三)推动人类社会应然性的实然选择
        (四)彰显协同发展公共性的价值共享
        (五)促进社会发展科学性的文明场域
    三、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话语体系
        (一)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二)深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
        (三)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共识
    注释
第五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价值
    一、一脉相承的理论延续
        (一)对唯物史观的最新发展
        (二)对人类命运主题的传承
        (三)对共同体形式的时代创新
        (四)对改变世界的功能性认知
    二、继往开来的理论发展
        (一)概念构成凸显综合性
        (二)思考方式凸显包容性
        (三)发展样态凸显过渡性
        (四)演变动力凸显时代性
        (五)实践方略凸显具体性
    三、立足时代的现实创新
        (一)在总体规划上,实现了从理想追求到现实方案的转变
        (二)在设计理念上,实现了从西方思维到中国智慧的转变
        (三)在价值选择上,实现了从对抗博弈到命运与共的转变
        (四)在领导主体上,实现了从资本驱动到政党引领的转变
        (五)在构建路径上,实现了从制度革命到全球治理的转变
    注释
第六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价值
    一、努力构建全球伙伴合作关系
        (一)准确定位外交关系关键环节
        (二)不断扩大筑牢伙伴关系网络
        (三)积极参与推进国际治理体系变革
    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一)科学评估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主要问题
        (二)在推进全球治理上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三)统筹处理好全球治理与维护国家利益的关系
    三、共同搭建“一带一路”国际交往新平台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二)“一带一路”取得的成就
        (三)“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十八大以来的中美关系研究(2012-202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研究价值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述评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十八大之前中美关系回顾
    第一节 十八大之前中美关系发展历程
        一、战略合作期(1979 年至1988 年)
        二、战略调试期(1989 年至2000 年)
        三、机遇与竞争并存(2001 年至2012 年)
    第二节 十八大之前中美关系特点
        一、中美关系在战略态势上波动中前行
        二、中美双边互动关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称性
        三、中美双边关系性质上存在高度的复杂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中美关系新变化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中美关系新变化的表现
        一、奥巴马第二任期的中美关系(2012 年至2016 年)
        二、特朗普政府时期的中美关系(2017 年至2020 年)
    第二节 十八大以来中美关系新变化的原因
        一、美国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对其利益带来巨大冲击
        二、美国担心霸权地位不保
        三、美国改造中国的愿望落空
        四、美国担心失去科技优势
        五、美国对中国影响力的担忧
    第三节 十八大以来中美关系新变化的特点
        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凸显
        二、美国频打“台湾”牌遏制中国发展
        三、经贸关系竞争加剧
        四、地区问题成为中美两国间不确定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美关系的经验总结及前景展望
    第一节 中美关系的经验总结
        一、牢牢掌握两国关系的大方向
        二、建设性地管控分歧
        三、积极主动构建两国关系
        四、继续发挥元首外交的作用
    第二节 中美关系未来展望
        一、合作共赢仍然是两国关系主流
        二、摩擦和竞争将“常态化”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辨析与研究议题界定
    第一节 基础概念及关系辨析
        一、“合作”与“国际合作”
        二、国际合作与竞争、斗争
        三、国际合作与冲突、战争
        四、国际合作与和平发展
    第二节 研究议题界定
        一、理论与实践的“中国特色”之辩
        二、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合作”之题
        三、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整体性”之维
第二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立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合作思想的指导
        一、国际合作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
        二、国际合作的本质属性:国家的阶级性
        三、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民族独立自主平等
        四、国际合作的价值旨归:人类的解放
    第二节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精髓的滋养
        一、人的范畴:人性善与道义传统
        二、国家范畴:“和合主义”
        三、世界范畴:“天下主义”
    第三节 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合作的经验教训
        一、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合作的积极探索
        二、大国沙文主义的危害
        三、大国争霸的历史镜鉴
    第四节 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的批判
        一、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立场”批判
        二、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观点”批判
        三、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方法”批判
第三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分析:一种系统框架分析
    第一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分析的系统框架
        一、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结构范式
        二、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现机理
        三、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现形式
    第二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本运行规律
        一、世界观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二、国家能力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三、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第三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属性
        一、人民性
        二、实践性
        三、发展性
        四、包容性
        五、正义性
第四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的实践考察
    第一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起点与基础:实现“站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二、开创与拓展:实现“富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三、传承与创新:实现“强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第二节 三种类型国际合作的实践创新——基于“世界观-能力-制度”的案例分析
        一、“维护支持型”国际合作:中国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实践
        二、“参与塑造型”国际合作:上海合作组织
        三、“倡导引领型”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第三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经验
        一、党的领导:国际合作的根本保证
        二、独立自主: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
        三、求同存异:国际合作的基本方针
        四、互利共赢:国际合作的基本精神
        五、和平发展:国际合作的核心目标
第五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国际合作的“世界观”认同困境
        一、西方价值观的弊端与分化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挑战
        三、中国和平发展的“信任”困境
    第二节 国际合作能力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大国博弈与国际秩序的不确定性
        三、国际合作的责任能力的不对称性
    第三节 全球合作体制“低效失灵”
        一、联合国权威体系受到挑战
        二、全球合作治理的制度供给滞后
        三、国际合作机制运行功能紊乱
第六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深化路径
    第一节 增强国际合作“世界观”的认同
        一、“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
        二、“和平发展”的“诚意决心”
        三、“和合共生”的“文化自觉”
    第二节 提升实现和平发展的竞合“能力”
        一、国际合作中的动力与原则底线
        二、国际合作中的竞争与斗争本领
        三、国际合作中的能力与责任共担
    第三节 推进全球合作体系的“制度”创新
        一、国际合作的“核心”体制
        二、国际合作的“制度”供给
        三、国际合作的“关系”网络
结论:人类合作文明的理论前景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四、《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大国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D]. 沈娜. 吉林大学, 2021(01)
  • [2]大变局背景下中国对非洲的战略需求[J]. 张宏明. 西亚非洲, 2021(04)
  • [3]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研究[D]. 王涵. 辽宁大学, 2021
  • [4]塑造与“反哺”: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回归背景下美国核战略转型论析[J]. 程晓勇. 当代亚太, 2021(03)
  • [5]延续与再造:国家身份视域下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研究[D]. 周玉萍. 外交学院, 2021(11)
  • [6]霸权兴衰与战略选择: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行动逻辑[D]. 贺孝康. 外交学院, 2021(11)
  • [7]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研究[D]. 李泽阳.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8]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价值研究[D]. 刘春玲.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9]十八大以来的中美关系研究(2012-2020)[D]. 韩笑.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10]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D]. 成向东. 兰州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与大国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