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术民族品牌的历史渊源

论武术民族品牌的历史渊源

一、论武术作为民族品牌的历史渊源(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飞[1](2019)在《文水县左家拳的历史渊源与技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左家拳作为优秀的民间武术拳种,有其独特的技术特点以及价值,以此为研究视角从左家拳的技术特点、技术价值、文化特征等方面对文水县左家拳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左家拳是中国优秀的民间武术,也是山西地区优秀的地方拳种。而山西民间武术被大家熟知的有洪洞通背拳、太谷形意拳、运城的同备拳,对于这三者的研究文献较多,而对于文水县左家拳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对文水县左家拳的调查研究,不仅可以挖掘整理出左家拳的拳术体系,还能发掘出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也能够为中国民间武术历史资料的记载添上浓墨的一笔。本研究通过文献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以“文水县左家拳”武术为个案,全文通过对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从而全面研究其武术价值(1)文水县左家拳的历史发展过程,主要从左家拳的初期、顶峰、衰落、回归四个方面回顾左家拳的发展历程。(2)左家拳历史人物的考究,这部分主要针对生活在不同时期的左家拳传承人的生平进行研究分析左家拳在不同时期所发生的改变。(3)左家拳的传承与延续,通过对师徒传承整个过程的考究,以左家拳的师徒传承过程为契合点揭示民间传统武术收徒仪式的过程。(4)文水县左家拳的技术特征以及价值分析,该部分对左家拳的技术特点以及其所存在的价值进行分析,以此来完善记载左家拳的文字记录。通过大量调查工作和资料文献的整理笔者得到的研究结论如下:(1)左家拳主要传承人所经历是的时期不同,导致左家拳在发展过程中所侧重的发展方向不同。(2)文水县左家拳的主要传承方式还是以师徒传承为主,附以家族式的传承。(3)笔者通过对文水县左家拳的调查研究发现其技术体系较为完整,技法独特。(4)左家拳有独特的风格特点:连陪带打、步稳身活、引进落空。(5)左家拳有独特的价值功能,包括技击价值、教化价值、审美价值、健身价值等。

TRAN VAN RIN[2](2019)在《越南传统武术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越南传统武术是指越南民族在经历了四千年建国护国、祖先抵抗外侵的过程,慢慢在积淀了深厚传统历史中由越南人民创造出来的特殊战斗技术、使用兵器技巧以及相关武术思想流派,是越南民族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越南传统武术是武术体育,一方面是为了战斗生存,另一方面是锻炼身体以及熏陶尚武精神。本文从历史学和社会学视角切入,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越南传统武术的发展历程及现实展开状况系统、深入的进行了研究,旨在有利于加强越南青少年对于越南传统武术的了解、学习与普及,弘扬越南传统文化,让越南传统武术成为提高人民体质、体育成绩与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并借助越南传统武术中优秀、积极的因素促进现代越南人民思想与价值观的发展。同时,通过对越南传统武术的推广模式与路径进行了展望,旨在有利于加快越南传统武术在国内外的有效传播,扩大越南传统武术与越南文化的影响力。研究认为,越南传统武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从起源至今,期间经历了定形和发展阶段、提高和完善阶段、衰弱和分割阶段、复兴和融入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越南传统武术融入了不同时代精神,凝结了历代武术大师的武学智慧,经过不断分化融合,不断否定和创新,形成了众多的流派体系。在世界各国都在倡导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下,越南也在极力推进越南传统武术的传承与推广,并取得了诸多成就。目前,越南已成立了越南传统武术联合会,统领一切关于传统武术发展工作;在社区建立众多传统武术俱乐部,越南民众得以参与到传统武术学习中;国内外也经常举办各类传统武术表演和竞赛,吸引了越南民众的观看和参与。越南政府也加大了经济投入,修缮各地武庙及相关历史古迹,建立了专门的越南传统武术博物馆;众多的武术流派也逐渐走向国外。越南传统武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对策包括:第一,越南传统武术在传承与创新方面存在传承动力不足,众多流派处于失传危机,越南传统武术缺乏时代特质,缺少创新元素等问题,应该将传承与创新工作作为越南传统武术发展的基本前提,全面把握各武术门派的传承情况,加强文物修缮与收藏,丰富越南传统武术盛会的内容,加强越南传统文化同时代融合,打造越南传统武术文化特色。第二,越南传统武术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存在执行机构赋权多元,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应该将完善组织机构作为越南传统武术的根本保障,从国家层面统一全党、全国思想,从国家层面建立决策机构,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执行机构,并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第三,越南传统武术在学校、社区发展方面存在教师、教练人员配备不足,学生、民众参与积极性低,设施落后,器材配备不足,竞赛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应该将学校发展和社区发展作为越南传统武术发展的根本途径,增强社区和学校教师和教练员的人员配备,调动学生和民众的参与积极性,深化竞赛体制改革。第四,越南传统武术在宣传方面存在渠道单一、信息阻塞、形式老套等问题,应该将宣传作为越南传统武术发展的关键动力,开发新的宣传途径,丰富宣传形式。第五,越南传统武术在国际化道路发展方面缺少品牌特色,应该将国际化发展作为越南传统武术发展的必然方向,将本土发展与国际发展同步推进,融入“尚武、爱国”精神,发挥越南传统武术“适用”的特性,将越南传统武术打造成越南的民族品牌。第六,越南传统武术的发展依附于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将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作为促进越南传统武术发展的间接动力。越南传统武术虽然种类繁多、门派林立,但是越南传统武术的传承结构相对完整,虽有发展低谷期但不至于完全失传,只是传承情况不是很乐观,所以我们应该警觉,应该阻止这种情况的蔓延,越南传统武术的发展伴随越南社会的发展进程经历了特有的起伏和变化,越南传统武术对于越南人民来说具有显着的特征和实用价值,是世界武术文化的宝库之一。对于越南传统武术的发展时间来说,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是越南传统武术发展的它山之石,总结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路径方面的经验对推动越南传统武术的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越南传统武术应该在尊重越南传统武术中宗教性内涵的基础上,学习、推广越南传统武术的实战性,利用越南传统武术融合发展的优势,发挥越南传统武术在政府中的影响作用,建立以官方为主导、以融合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经验为辅,不断创新发展的方式和方法的发展模式。越南传统武术发展的方向是与其他国家的武术共同推动世界武术的发展,实现弘扬传统武术的目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要注意与时代相结合,符合时代要求,促进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郭琳婕[3](2019)在《冲突与认同:沧州武术文化的代际传播研究 ——基于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的田野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武术文化作为沧州最为典型的地域特色文化之一,已成为沧州重要的一张文化名片。“家族”是武术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在沧州武术文化发展历程中,代际传播亦是其历史传承的重要方式。沧州武术文化代际传播体现的是纵向传播的梳理,而代际传播中媒介使用的研究则体现了横向传播的演绎。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沧州武术文化的代际传播进行研究,可以展现出一个立体、多元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沧州武术文化的代际传播反映了诸多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播现状,对传统文化代际传播的发展有借鉴作用。本文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沧州武术文化的代际传播展开研究。本文以武术世家数量较多且习武之风最盛的沧州市运河区作为田野点进行调查,选取三个典型的武术世家做为观察对象,利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与传播学的理论,对沧州武术文化的代际传播现象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以沧州武术文化代际传播中的媒介使用、代际冲突和代际认同为主要框架。研究发现,沧州武术文化的代际传播是由“代际冲突”和“代际认同”共同构成的。社会环境的变迁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媒介技术的发展,是沧州武术文化代际冲突的重要前提。不同代别的习武者对沧州武术文化功能的认知、传承方式,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与自我身份的认同方面都体现了“代际冲突”的特征。同时,从习武者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在代际传播的过程中又呈现出“代际认同”的现象。由于代际重心的下移,其代际传播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代际认同,即“文化反哺”现象,沧州武术文化代际传播中的文化反哺主要体现在对武术文化和媒介使用的反哺。沧州武术文化代际传播在冲突和认同中自我平衡,这反映了沧州武术文化传统的传承和革新。正是不同代际新老交替的演绎,才使得沧州武术文化保持了持续的活力,并不断创新发展,终而成为沧州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

王驰[4](2017)在《云南墨江县哈尼族传统武术文化变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墨江哈尼族传统武术文化变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剖面分析法以及逻辑分析法。运用体育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学、哲学以及文化变迁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调研所收集的相关资料对墨江哈尼族武术文化变迁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总结出哈尼族传统武术文化变迁规律,在当代背景下墨江哈尼族传统武术文化变迁还存在一些困或,根据原因针对性的提出有效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本文依照时间的顺序结合墨江县历史和墨江县武术文化变化的纹路,把墨江县武术文化变迁分成四个时期:1三位一体时期2..鬼主时期3.土司时期4.新中国成立后。二、墨江哈尼族武术文化变迁的原因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是:1.地理环境2.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3.经济条件4.人口迁徙5.现代文化和现代体育传播这几个方面;内部原因主要是:1.哈尼族武术文化自身发展2.哈尼族武术文化解构与重构3.哈尼族武术主体意识这几个方面,并且认为内外原因的互动也是造成民俗化育文化变迁的因素。三、根据哈尼族武术文化变迁历程和原因,探析了墨江哈尼族武术文化变迁的规律是:1.自然环境是墨江哈尼族武术文化变迁的先决条件2.主体需求是墨江哈尼族武术文化变迁的关键3.创新是墨江哈尼族武术文化变迁的灵魂4.解构与重构是墨江哈尼族武术文化变迁的机制。四、经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墨江哈尼族武术文化传承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有:1.政府部门对少数民族传统武术重视不够2.现代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侵蚀3.经济条件对武术文化的制约4.哈尼族武术后备人才不足。五、针对墨江哈尼族武术文化变迁存在的困惑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1.加强对哈尼族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视2.利用有效资源为哈尼族武术文化传播提供平台3.将哈尼族武术纳入学校教育4.建立健全的社会武术组织。

关博[5](2017)在《论武术教育的文化性》文中认为中国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武术是炎黄子孙传承千年的智慧结晶,是华夏文化光耀世界的个性表征。武术最早肇端于狩猎、扩张领地等人类的生产生活斗争实践。伴朝代更迭,通过汲取儒家、道家、医学、兵法等思想,进而产生了武术文化性的雏形。尤其各朝各代盛世的出现,使人类对于武力和肉体的征服渐渐演化为精神征服,在战乱时期的保身搏杀功能,也逐渐演化为一种修养身心人格的手段。武术的文化性亦由此发生发展出来。在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武术在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国民精神、国民性格的建构中,更具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武术教育是“武”与“育”的并行体,是一种以“武”育“人”的文化实践形式。武术教育的文化性,主要指向武术文化的传承:一是体现物质层面,主要表现为武术的器物包括礼仪、拳种、器械、理论;另一类则主要是精神层面的,主要表现为武术的思维方式、武者的价值观以及精神追求等等。在落实到“育人”的实践目的论上,其主要的文化内容就是“仪礼”、“武德”和“侠义”等,以此涵养人的价值观念、精神性格和道德修为。由此,武术教育的文化性,实则就是通过武术文化传承而使人身心全面发展的文化活动。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中国传统武术在与西方现代体育的博弈中,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文化性格,尤其在武术“西化”的进程中,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武术向国际社会的推广,却也暴露出了“重武轻礼”、“重技轻德”、“重利轻义”、“重物轻人”、“重他者轻本土”的弊病,原本“术道合一”传承要旨,也逐渐滋生了“重术轻道”的功利倾向,使得中国武术走向了被人戏称为“薄小俗浅”的尴尬境地。在当代,重塑武术教育的文化性格,重新使武术文化得到弘扬,就需要坚持“钩沉拾遗”与“时代观照”相结合、“个性保持”与“个性让度”相融贯、内隐之“道”与外显之“术”相统整的原则,既要突出建构理路的他者之鉴,也要彰显本土情怀,并在专业武术课程的文化性、通识武术课程的文化性、社会武术教育的文化性、民间武术家教育实践的文化性等维度开展。

柳杨[6](2016)在《信阳市区武术套路项目开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武术,绵延千年,以其独特的价值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无论是在强身健体、养生修身、技击实战、竞技表演,还是对人们德、毅、智、形以及审美特质的培养和塑造方面,都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中华武术发展到今天,相对于武术散打,我们继承和学习的武术形式仍然是以武术套路为主。信阳市地处河南省最南部,东连安徽,西面和南面毗邻湖北,为三省通衢之地,是江淮河汉间的战略要地,鄂豫皖区域性中心城市。是豫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科技、军事中心。信阳宜居宜业,空气清新,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的美誉。(1)目前,信阳市总人口858.96万,辖八县三区,六个管理区、开发区。经过笔者的实地走访调查,信阳现有武术协会1个,拳法研究会5个,武术辅导站和各级各类武术馆校15个,以太极拳健身和健身气功为重点的全民健身站点40个。信阳市武术工作开展的不容乐观,武术习练人群出现了人数下降的情况,竞技成绩出现严重下滑。武术习练氛围越来越差,武术发展状况裹足不前,出现停滞状态。目前该市武术套路运动的开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部分民众认为武术套路的动作只是花架子,动作复杂,不容易接受和练习;师资力量匮乏,缺乏专业指导;武术练习氛围不浓,拳种发展严重失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信阳市武术套路项目的开展和发展,更影响到武术运动的推广和普及。为了信阳地区武术事业的发展,本文以全民健身为总体研究的宏观背景,以信阳市武术套路项目为具体的研究视角,运用文献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信阳地区武术套路项目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就如何增强人们的健身意识,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促进全民健身的发展和中华武术在当地的推广,使武术套路项目的发展现状得以改变,进而弘扬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武术的协调发展,并希望能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群众体育方针、政策、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同时也为其他同等发达地市开展武术套路项目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韩政[7](2015)在《个体化社会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总体性社会”是一种高度一体化的时代,盛行的是集体主义,客观要求个体意识的泯灭与顺从。所以,国家几乎垄断着全部重要资源,而且,以这种垄断为基础,国家对几乎全部的社会生活实行着严格而全面的控制。但“个体化社会”的到来,打破了“总体性社会”的束缚与控制。个体的崛起对群体意识、集体利益产生了反动,同时,个体的地位、意识、权利得到了提升和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个体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和闲情,从而拉动了整个社会的休闲意识和休闲水平。个体对休闲的需求与渴望倒逼着中国武术的技击、竞赛、锦标功能逐步让位,其休闲、健身、娱乐功能日益凸显。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个体化的视角,分析中国武术当下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对武术的个体化特征做出社会学分析,整理出武术自身与个体化社会的契合点,从而制定出中国武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研究认为:伴随着“个体化社会”的到来,武术的发展脱离了国家控制的单一发展模式,转向了多元的发展方向。然而,逐步发展的“个体化社会”的某些基质却打破了中国武术生成与发展的文化场域,消弱了其家族、师徒传承方式;动摇了武术门派存在与延承的社会基础。但是,“个体化社会”进程中武术的休闲功能被凸显,有“力”的社会环境、有“利”的文化环境以及有“理”的经济环境又可满足武术休闲再度勃发的客观需求和主观观望。可以说,这种“闲”味十足的“个体化社会”为武术休闲的发展提供了新场域,能够使其成为一种既能消遣娱乐、锻炼体能,又能充分展现休闲者精神品格、弘扬传统文化且具有完善形式的“民族品牌”,从而成为中国人休闲的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和行为姿态。

周元超[8](2014)在《武术品牌运营模式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国民传统与保守的思想也从传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始接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直接挑战,更有甚者从市场经济中抓住机遇获取利益。武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代表着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是人们千百年来积淀的精华,在文化交融的现如今,我们迫切需要向全世界弘扬本国的民族精神,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让本国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国际。现在的体育项目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运动而是成为了一种商业运作的手段,他们将其树立品牌作为一种商业行为来发展。犹如NBA、世界杯联赛、亚冠赛等等,与这些品牌相关的一切附带产品都将成为其盈利的工具。体育赛事带来的经济市场正在蒸蒸日上,使有些国家的民族文化也抓住机遇快速发展。离我国最近的也是民族文化发展最快的韩国,不但物质经济发展飞速,就连民族文化的国际化渗透也是非常的强劲,自此全世界都感觉到了“韩风飘飘”,如跆拳道的发展在很短的时间内占据了中国的经济市场。而此时中国武术的传播却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干扰和限制,在中西体育严重失衡的态势下,武术接下来该如何传承与发展,又该如何走出国门推向世界这将是一个很现实又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笔者对部分成功体育项目的运营模式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在适当借鉴的基础上对武术作为品牌进行推广的社会经济市场进行了走访调查与统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12份,其中有效问卷491份,回收率85.3%,有效率95.9%。调查内容包括武术的认知度,消费普及度,武术赛事以及武术规则的知晓度等一系列武术品牌所涉及到的问题,得出大众人群对武术的认知度还是很高的,但是具体到对武术相关的品牌产品进行消费的情况就不容乐观,人群对消费产品、消费市场、价格的选择具有不固定的特性,也就是多样性的存在给武术品牌运营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人们追求健康自然的理念还有国家对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倡,为武术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减小了武术品牌运营的局限性。经过对比研究分析,武术品牌的发展模式可以借鉴成功案例但是不可以照搬,要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运营模式,武术运营之路应该拥有自己的核心品牌,小作坊无品牌的武术产品销售已经无法推动武术的发展,武术品牌运营要找准定位,锁定市场,聚拢消费人群,利用千年传统文化特色,打造传统健身运动品牌。

王岗,陈连朋,王国志[9](2014)在《对中国武术与动漫跨界融合发展的研究述论》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具有绿色"朝阳产业"之称的动漫和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缩影的武术,在国家大力推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巧遇、融合,是历史发展的渊源,是时代造就的契机,使武术动漫对外传播具有了经济和文化的双重意义。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综述了近几年国内武术动漫的发展现状,研究认为,武术动漫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自身发展的成就与问题,武术动漫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武术动漫对武术文化的传播作用三个方面,客观地反映了武术动漫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武术动漫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参考。

张校峰[10](2013)在《汝州市武术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全国武术之乡是武术健身活动的普及平台,在“全民健身日”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对“武术之乡”进行系统化管理,进而促进各个“武术之乡”的建设和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武术协会在2012年对各个武术之乡进行了全面检查。河南省汝州市作为“全国武术之乡”也在检查范围之内,本文将对汝州市武术锻炼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将为国家体育总局更好系统化管理“武术之乡”,为今后对武术之乡的研究等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文章运用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向出发,理论方面从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中提取对本文有利的理论指导和支撑,实践方面对河南省汝州市武术的发展现实情况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研究。最后结合理论与实践从中找出汝州市当前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一些发展建议。研究认为:汝州市武术开展的现状不容乐观,政府相关部门和武术协会的管理相对松散,想互沟通交流不畅,工作效率低,无法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在管理上造成一种无序状态,放任自由,致使民众武术健身观念淡漠,从而放弃通过武术锻炼进行健身的选择;受政府资金投入的限制,汝州市现有的武术指导站、武术活动点的设置相对较少,硬件设施不完善,限制了活动的人口数量,这是制约汝州市武术健身项目无法扩大化的最主要因素;汝州市武术锻炼内容较为单一,主要是以健身气功和太极拳为主,缺乏可供选择的多元对象,进而限制了参与武术锻炼的人数。虽然汝州人民对于汝州武术的认识和热爱度都比较高,但现今汝州武术在人们心中的总体印象已明显开始下滑;汝州市武术专业指导员较少,并且缺少培训机会,使怀有通过武术锻炼健身倾向的人群因找不到合适的指导教练而放弃武术健身的道路。传统武术通过言传身教的传统传授方式依然是汝州市武术传播的主要方式,使传播范围遭遇局限。再加之传统武术部分不和谐思想依旧存在、没有一套系统、科学的训练体系也使得汝州武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渐入消沉之势。针对汝州市武术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汝州武术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汝州武术未来发展的相关对策:加大对武术指导员、教练员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加大对武术指导员、教练员的奖励力度,进而有效的提高武术指导员、教练员的水平,最终助力汝州武术发展;积极与媒体进行合作,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对其文化、思想、内容、特点进行传播,让人民进行充分了解;打破传统的传承模式,多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互相学习优点,将不同武术种类的文化、技艺精华与别人进行广泛切磋,进而促进汝州武术的大繁荣。另外,还可以多多开设一些武术学校,通过武术学校这个平台,向更多的人传授武术技艺、文化;设置武术专项经费,并且引导社会企事业单位进行大力帮助,共同建立健全汝州武术发展的法律法规和办法,协调各个部门团结协作,加大政府资金投入量,宏观上把控好汝州武术的发展方向,微观上监督好武术各项工作。为更好的促进汝州武术的发展,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汝州市武术之乡的建设力度,完善相关场馆设施和武术习练网点;突出自己特色,打造品牌效应,借鉴相关成功经验对当地特色拳种进行品位提升;加大对武术指导队伍的建设力度,建立科学的管理人员和指导人员队伍;深入学习国家相关部门的方针政策,依据国家大政方针来进行武术项目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武术运动项目在全民健身运动项目中的比重,从而更好的推动武术工作的开展。虽然本研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做了部分研究工作,但对于汝州武术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仍然未能充分探明,尚需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二、论武术作为民族品牌的历史渊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武术作为民族品牌的历史渊源(论文提纲范文)

(1)文水县左家拳的历史渊源与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依据
        1.1.1 传统文化:武术文化之根
        1.1.2 民间武术:传统武术之魂
        1.1.3 民间武术:左家拳之发展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民间武术
        2.1.2 左家拳
    2.2 关于民间武术的研究综述
        2.2.1 民间武术学术趋势分析
        2.2.2 关于民间武术概念的研究综述
        2.2.3 关于民间武术发展与传承现状的相关研究综述
        2.2.4 关于武术文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2.2.5 不同视角下民间武术相关研究的理论综述
    2.3 关于左家拳的文献综述
3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侧重点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田野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3 研究的侧重点
4 结果与分析
    4.1 文水县左家拳发展的历史简况
        4.1.1 文水县左家拳的区域概况
        4.1.2 左家拳初期发展
        4.1.3 左家拳的顶峰发展
        4.1.4 左家拳发展的瓶颈期
        4.1.5 左家拳的逐渐回归
    4.2 文水县左家拳人物考究以及传承方式
        4.2.1 左昌德其人其事
        4.2.2 李毓秀其人其事
        4.2.3 王忠治其人其事
        4.2.4 文水县左家拳的传承与延续
    4.3 文水县左家拳基本内容
        4.3.1 绵掌
        4.3.2 弹腿
        4.3.3 虎头双钩
    4.4 文水县左家拳技术特征分析
        4.4.1 文水县左家拳技术的技击特征分析
        4.4.2 文水县左家拳技术的文化特征分析
    4.5 文水县左家拳技术价值分析
        4.5.1 技击价值
        4.5.2 教化价值
        4.5.3 审美价值
        4.5.4 健身价值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附件
    8.1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与研究成果
    8.2 访谈提纲
    8.3 访谈记录
        8.3.1 左家拳拳师李毓秀之孙——李金龙访谈记录
        8.3.2 左家拳传承人——王宝平访谈记录
    8.4 附图

(2)越南传统武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越南传统武术文化研究
        1.3.2 越南传统武术的流派研究
        1.3.3 越南传统武术教育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传统武术对越南传统武术影响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2 越南传统武术的发展历程
    2.1 越南传统武术起源
        2.1.1 生存需要——越南传统武术产生的直接动力
        2.1.2 军事需要——越南传统武术产生的间接原因
    2.2 定形和发展阶段
        2.2.1 制度建设——越南传统武术发展的方向
        2.2.2 文化传承——越南传统武术发展的方式
    2.3 提高和完善阶段
        2.3.1 国家发展——越南传统武术发展的支撑
        2.3.2 文化积淀——越南传统武术发展的基石
        2.3.3 精神意志——越南传统武术发展之魂
    2.4 衰弱和分割阶段
    2.5 复兴和融入阶段
        2.5.1 群众——越南传统武术发展的主体
        2.5.2 组织机构——越南传统武术发展的主要力量
        2.5.3 国际交流——越南传统武术发展的重要途径
3 越南传统武术基本内容与基本特征
    3.1 越南传统武术的基本内容
        3.1.1 越南传统武术的风格特征
        3.1.2 越南传统武术的战术与心理特点
        3.1.3 越南传统武术的分类
    3.2 越南传统武术的基本特征
        3.2.1 军事性和战斗性
        3.2.2 传统性和民族民间性
        3.2.3 体育性和武医融合性
4 越南传统武术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4.1 越南传统武术发展现状分析
        4.1.1 越南传统武术传承与创新现状
        4.1.2 越南传统武术组织机构设立现状
        4.1.3 越南传统武术社区开展现状
        4.1.4 越南传统武术学校开展现状
        4.1.5 越南传统武术宣传现状
        4.1.6 越南传统武术国际交流现状
    4.2 越南传统武术发展对策分析
        4.2.1 越南传统武术传承与创新对策
        4.2.2 越南传统武术组织机构对策
        4.2.3 越南传统武术学校开展对策
        4.2.4 越南传统武术社区开展对策
        4.2.5 越南传统武术宣传对策
        4.2.6 越南传统武术国际发展对策
        4.2.7 越南传统武术发展借鉴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经验
5 结论
    5.1 加强传承与创新是越南传统武术发展的前提条件
    5.2 完善组织机构是越南传统武术发展的根本保障
    5.3 加强宣传是越南传统武术发展的关键动力
    5.4 加强学校和社区开展是越南传统武术发展的基本途径
    5.5 国际化发展是越南传统武术发展的必然方向
    5.6 借鉴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经验是越南传统武术发展的间接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冲突与认同:沧州武术文化的代际传播研究 ——基于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沧州武术文化历史溯源与传承现状
    一、沧州武术文化历史溯源
        (一)沧州市概述
        (二)沧州武术文化历史发展
    二、沧州武术文化现状
        (一)传承与发展
        (二)流派及风格
第二章 沧州武术文化代际传播中的媒介使用
    一、作为“人”的媒介
        (一)家族传播
        (二)师徒传承
    二、作为“组织”的媒介
        (一)协会:规模庞大
        (二)馆校:迅速崛起
    三、大众传播媒介
        (一)传统媒介:报纸、杂志、拳谱和电视
        (二)新媒介:社交软件和影音创作软件
第三章 沧州武术文化代际传播认知冲突
    一、武术文化功能认知冲突:安全娱乐与自我发展
        (一)家国情怀与自我意识的冲突
        (二)业余爱好与专业领域的冲突
    二、传承方式认知冲突:师徒传承与师生传承
        (一)师徒传承:模拟血缘
        (二)师生传承:契约课程
    三、自我身份认同差异:守护者、传播者与创新者
        (一)守护者:保存传统
        (二)传播者:扩大宣传
        (三)创新者:结合文艺
    四、日常生活冲突
        (一)习武时间:“二五更”与“科学安排”
        (二)习武地点:家庭院落与专业馆校
第四章 沧州武术文化代际传播双向认同
    一、“前喻文化”的精神认同
        (一)品德认同:“武德”与“师道”
        (二)价值认同:“侠义”与“勇敢”
    二、“后喻文化”的特殊认同
        (一)武术文化“反哺”
        (二)媒介使用“反哺”
第五章 反思与启示
    一、传统与现代
    二、冲突与发展
    三、认同与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4)云南墨江县哈尼族传统武术文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
        1.1.2 体育产业经济发展需求
        1.1.3 软文软实力上需求
        1.1.4 是保护与开发墨江哈尼族武术文化的需求
    1.2 选题意义
        1.2.1 促进云南省哈尼族武术文化的研究
        1.2.2 有益于哈尼族武术的传承和发展
        1.2.3 有益于哈尼族武术文化的传播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内研究现状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1 武术
        2.2.2 文化的概念
        2.2.3 武术文化的慨念
        2.2.4 墨江县哈尼族武术
        2.2.5 墨江县哈尼族武术文化
        2.2.6 变迁的概念
第3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剖面解析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墨江县哈尼族的概况
        4.1.1 墨江县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4.1.2 墨江县的哈尼族
        4.1.3 墨江县哈尼族武术文化现状
    4.2 墨江哈尼族武术文化变迁历程
        4.2.1 “三位一体”时期哈尼族的武术文化
        4.2.2 鬼主时期墨江哈尼族的武术文化
        4.2.3 土司时期墨江哈尼族的武术文化
        4.2.4 新中国时期墨江哈尼族的武术文化
    4.3 墨江县哈尼族武术文化变迁原因分析
        4.3.1 墨江县哈尼族武术文化变迁的外部原因
        4.3.2 墨江哈尼族武术文化变迁的内部动因
    4.4 墨江县哈尼族武术文化变迁规律
        4.4.1 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墨江哈尼族武术文化变迁的先决条件
        4.4.2 经济条件是墨江哈尼族武术文化变迁的方向和速度的基础
        4.4.3 主体需求是墨江哈尼族武术文化变迁的关键
        4.4.4 创新是墨江哈尼族武术文化变迁的灵魂
        4.4.5 解构与重构是墨江哈尼族武术文化变迁的机制
    4.5 墨江县哈尼族武术文化现今所面临的的困境
        4.5.1 政府部门墨江哈尼族传统武术文化重视不够
        4.5.2 现代文化对墨江哈尼族武术文化的侵蚀——以互联网例
        4.5.3 经济条件对墨江哈尼族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制约
        4.5.4 墨江哈尼族传统武术后备人才不足
    4.6 墨江哈尼族武术文化的发展对策
        4.6.1 政府部门加强对哈尼族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视
        4.6.2 利用有效资源为哈尼族武术文化提供传播平台增加经济收益
        4.6.3 哈尼族传统武术纳入墨江县学校教育
        4.6.4 建立健全的哈尼族传统武术文化组织体系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5)论武术教育的文化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之需
        (二)新时期国民性塑造之思
        (三)武术教育价值平衡之求
        (四)研究者的教育责任之期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三、研究主题、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主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一)基于武术史学视角对武术发展轨迹的研究
        (二)基于武德及武术教育视角对学校武术与教育关系的讨论
        (三) 基于文化学视野对武术的文化学阐释
        (四)基于国家推动层面对当今武术教育必要性的阐释
        (五)对已有研究的总体评价
第一章 武术教育文化性的理论诠释
    一、武术教育文化性的概念与内涵
        (一)武术教育文化性的概念界定
        (二)相关概念的辨析
        (三)武术文化的多元特征及层次结构
    二、武术教育文化性的主要表征
        (一)礼仪——武术教育文化之表
        (二)武德——武术教育文化之魂
        (三)侠义——武术教育文化之气
    三、武术教育文化性的思想根基
        (一)“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二)“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
        (三)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第二章 武术教育文化性的价值意蕴
    一、传统武术教育文化性理论研究的时代回应
        (一)人的社会属性发展需要的现实性
        (二)当代武术教育属性满足的可能性
        (三)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二、以“武”育“人”:武术教育的本体价值
        (一)武术育“人”的功能
        (二)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
    三、至“武”即“文”:武术教育的发展价值
        (一)丰富学校体育的内涵
        (二)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
        (三)拓展道德教育的理路
    四、借“武”塑“魂”:武术教育的文化担当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承继与创新传统文化
        (三)保护武术文化的生态
第三章 武术教育文化性的历史溯源
    一、“术”与“道”:武术教育文化的萌发
        (一)“术”与生产劳动的统整
        (二)“道”与精神生活的并包
    二、发展与异化:武术教育文化的历时考察
        (一)古代:从“和谐共生”到“重术轻道”
        (二)近代:工具性的彰显与文化性的内隐
        (三)当代:政治权力支配与西方文化入侵
    三、武术教育文化要素的流变:横向的剖析
        (一)武术名称的流变
        (二)武术教育内容的流变
        (三)武术器械的流变
        (四)武德表现形式的流变
    四、小结:武术教育文化性发展的历史启示
        (一)武术教育文化性的社会制约
        (二)武术教育文化性的社会功能
        (三)武术教育文化性的育人实效
第四章 文化性缺失:武术教育异化的表征与原因
    一、武术教育文化性异化的表现
        (一)重“武”轻“礼”
        (二)重“技”轻“德”
        (三)重“利”轻“义”
        (四)重“物”轻“人”
        (五)重“他者”轻“本土”
        (六)重“技艺”轻“内涵”
        (七)重“现代”轻“传统”
        (八)重视“精英教育”轻“大众教育”
    二、武术教育文化性异化的归因
        (一)社会维度的原因
        (二)学校层面的原因
        (三)武术自身的原因
第五章 本土之承与他山之石:武术教育文化性的理性建构
    一、武术教育文化性建构的核心原则
        (一)坚持“钩沉拾遗”与“时代观照”相结合
        (二)坚持“个性保持”与“个性让度”相融贯
        (三)坚持内隐之“道”与外显之“术”相统整
    二、武术教育文化性建构的本土之承
        (一)本土信念:弘扬武术文化性的精神追求
        (二)本土文化:弘扬武术文化性的价值理性
        (三)本土学者:弘扬武术文化性的主体承担
    三、武术教育文化性建构的他者之鉴——基于仪礼的视角
        (一)柔道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借鉴
        (二)空手道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借鉴
        (三)跆拳道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借鉴
        (四)日韩剑道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借鉴
        (五)泰拳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借鉴
        (六)对中国武术教育发展的启示
    四、武术教育文化性建构的具体理路
        (一)彰显武术教育的文化性内涵
        (二)突出专业武术课程的文化性
        (三)发展通识武术课程的文化性
        (四)注重社会武术教育的文化性
        (五)提升武术文化的创新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6)信阳市区武术套路项目开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社会武术的研究
        1.3.2 区域武术的研究
        1.3.3 学校武术研究
        1.3.4 河南省武术运动开展现状研究
        1.3.5 已有研究的不足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信阳市武术套路项目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 信阳市武术文化传播概述
    3.2 信阳市武术套路项目开展现状分析
        3.2.1 组织管理机构
        3.2.2 师资力量情况
        3.2.3 场地设施情况
        3.2.4 习练群体构成
        3.2.5 习练拳种构成
        3.2.6 习练群体对武术的认知情况
        3.2.7 习练者锻炼频数及时间分布情况
        3.2.8 信阳市武术套路交流和比赛情况
4 信阳市武术套路项目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4.1 现代化体育项目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4.2 政府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不够,缺少扶持和引导
    4.3 传播途径单一,宣传力度不够
    4.4 信阳地区武术健身活动的交流、比赛等方面的频数较少
    4.5 师资力量匮乏,缺乏科学的指导
    4.6 武术项目习练者主体单一,拳种发展严重失衡
5 全民健身背景下信阳市武术套路项目的发展对策
    5.1 顺应体育全球化发展潮流,海纳百川、取长补短
    5.2 提高重视力度,加大资金投入
    5.3 拓宽宣传途径,加强宣传力度
    5.4 承办大型武术竞演比赛交流活动,探索“武术搭台,经济唱戏”的新形式
    5.5 积极贯彻全民健身武术“六进”,培养专业的武术指导员
    5.6 弘扬当地优秀武术拳种,促进拳种的百花齐放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信阳市武术套路练习者的调查问卷
附录B 信阳市武术套路管理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C 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目录发表论文、着作

(7)个体化社会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表述
        1.2.2 国外的个体化研究
        1.2.3 中国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崛起
        1.2.4 关于中国武术个体化特征的相近研究
        1.2.5 中国武术的社会学研究现状
        1.2.6 武术休闲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逻辑分析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比较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个体化社会:总体性社会的超越
        3.1.1 个体化社会兴起的动因
        小结
    3.2 从“总体性社会”到“个体化社会”:中国武术的命运沉浮
        3.2.1 中国武术的发展由国家控制的“大一统”局面逐步走向多元化发展
        3.2.2 村落家族文化的消解弱化了中国武术的家族、师徒传承
        3.2.3 宗法社会结构的瓦解动摇了武术门派存在的社会基础
        小结
    3.3 从“总体性社会”到“个体化社会”:中国武术的功能变迁
        3.3.1 中国武术的休闲功能日益凸显,从宣扬意识形态的“争金夺银”转向促进大众休闲的全民健身
        3.3.2 中国武术的休闲功能之身体的解脱性
        3.3.3 中国武术的休闲功能之心灵的自由性
        3.3.4 中国武术的休闲功能之行为的自我性
        小结
    3.4 个体化社会:武术休闲兴起的社会基础
        3.4.1 个体化社会强化了武术休闲的社会环境,使其发展更加有“力”
        3.4.2 个体化社会优化了武术休闲的文化环境,使其发展更加有“利”
        3.4.3 个体化社会改善了武术休闲的经济环境,使其发展更加有“理”
        小结
    3.5 个体化社会背景下武术休闲发展的几点思考
        3.5.1“个体化社会”与“普遍有闲的社会”
        3.5.2 武术休闲的发展要以弘扬“武术文化”为主线,满足个体的文化诉求
        3.5.3 武术休闲的发展要以整合“武术技理”为重点,提高个体的理论认识
        3.5.4 武术休闲的发展要以完善“武术技法”为根基,增进个体的身体健康
        3.5.5 武术休闲的发展要以发展“武术艺术”为导向,实现个体的精神需求
        小结
4 结论
5 研究的创新点
6 研究的不足之处
7 参考文献
8 附件
9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10 致谢

(8)武术品牌运营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弘扬民族精神、发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1.1.2 武术市场发展的需要
        1.1.3 全球文化共融发展的需要
    1.2 文献综述
        1.2.1 武术的诞生
        1.2.2 中华武术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1.2.3 武术的传播现状
        1.2.4 武术入奥的得失
        1.2.5 国内武术品牌运营的现状
        1.2.6 国外武技品牌的运营现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逻辑分析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问卷调查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武术品牌运营研究的意义
        3.1.1 体育方面
        3.1.2 文化方面
        3.1.3 社会方面
        3.1.4 市场方面
        3.1.5 武术品牌市场化对其发展的影响
        3.1.6 武术品牌的外延与内涵
    3.2 武术品牌的构成
        3.2.1 品牌构成的基本要素
        3.2.2 武术品牌商标的作用
        3.2.3 武术品牌商标的确立
        3.2.4 武术品牌的核心价值
        3.2.5 武术品牌的物质价值
        3.2.6 武术品牌行为方面
    3.3 武术品牌建立的理论基础
        3.3.1 武术品牌特征
        3.3.2 武术品牌形象解读
        3.3.3 武术品牌的个性表象
        3.3.4 武术品牌的形象树立
    3.4 武术品牌市场定位
        3.4.1 武术品牌定位的意义
        3.4.2 武术品牌市场认知度调查
    3.5 武术品牌市场化运营模式的探索
        3.5.1 品牌运营模式的概念
        3.5.2 其他体育运营模式的成功经验
    3.6 武术品牌市场运营的影响因素
        3.6.1 品牌的内在影响
        3.6.2 其他同类性质品牌竞争的影响
        3.6.3 武术传播方式的影响
        3.6.4 其他因素
    3.7 武术运营模式的系统分析
        3.7.1 武术品牌的主要市场状况分析
        3.7.2 武术品牌的经营模式探讨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对中国武术与动漫跨界融合发展的研究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1武术、动漫、武术动漫的概念界定
2武术与动漫融合是历史发展的渊源,时代造就的契机
3武术动漫发展的现状研究
    3. 1成就显着,问题突出是武术动漫发展的现实写照
    3. 2武术动漫是促进文化产业“欣欣向荣”的助推器
    3. 3武术动漫是实现武术“跨文化”交流的时代载体
4结语

(10)汝州市武术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区域武术的研究
        1.2.2 有关武术之乡的研究
        1.2.3 已有研究的不足
2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逻辑分析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汝州市武术之乡建设概况
    3.2 汝州市武术发展现状分析
        3.2.1 组织管理机构
        3.2.2 场馆设施建设
        3.2.3 武术活动开展情况
        3.2.4 武术习练群体构成
        3.2.5 习练群体对武术的认知情况分析
        3.2.6 影响参加武术活动的因素分析
        3.2.7 武术活动项目构成
    3.3 汝州武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政府不重视,管理不到位
        3.3.2 经费投入低,硬件设施差
        3.3.3 宣传力度小,活动开展少
        3.3.4 思想认知不够,传承方式落后
    3.4 汝州市武术发展对策
        3.4.1 提高重视力度,加强组织管理
        3.4.2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场馆设施
        3.4.3 开展宣传活动,加快普及推广步伐
        3.4.4 举办培训活动,培养骨干力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论武术作为民族品牌的历史渊源(论文参考文献)

  • [1]文水县左家拳的历史渊源与技术体系研究[D]. 李鹏飞. 成都体育学院, 2019(01)
  • [2]越南传统武术发展研究[D]. TRAN VAN RIN.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9)
  • [3]冲突与认同:沧州武术文化的代际传播研究 ——基于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的田野调查[D]. 郭琳婕. 兰州大学, 2019(08)
  • [4]云南墨江县哈尼族传统武术文化变迁研究[D]. 王驰. 云南师范大学, 2017(12)
  • [5]论武术教育的文化性[D]. 关博.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7)
  • [6]信阳市区武术套路项目开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 柳杨. 河南大学, 2016(03)
  • [7]个体化社会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研究[D]. 韩政. 苏州大学, 2015(02)
  • [8]武术品牌运营模式的研究[D]. 周元超.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2)
  • [9]对中国武术与动漫跨界融合发展的研究述论[J]. 王岗,陈连朋,王国志.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 [10]汝州市武术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张校峰. 河南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论武术民族品牌的历史渊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