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OM+组件运行时线程模式的探讨与应用

基于COM+组件运行时线程模式的探讨与应用

一、基于COM+组件运行时线程模式探讨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龙立[1](2021)在《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供水管网系统作为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之一,是维系社会生产生活和城市正常运行的命脉,地震发生后,更是承担着保障灾区医疗用水、消防用水及灾民生活用水的艰巨任务。近年来,随着城市抗震韧性评估进程的不断推进,针对供水管网系统震害风险预测与可靠性评估的研究获得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的、适用于不同规模的供水管网震害预测与抗震可靠性分析的理论方法及软件平台。本文从管道“单元”层面及管网“系统”层面对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研发了抗震可靠性分析插件系统,为供水管网系统震害预测与抗震可靠性分析奠定理论及技术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土体弹性应变阈值理论,建立了考虑应变区间折减的频率相关等效线性化方法;运用本文方法对各类场地进行了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对比了与传统等效线性化方法的差异,解决了传统方法在高频段频响放大倍率比实际偏低的问题;进而研发了集成本文方法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系统,实现了场地地震反应的高效、准确分析;运用研发的系统对西安地区开展了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建立了该地区综合考虑输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的场地效应预测模型;最后,进行了考虑场地效应的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分析结果与实际震害吻合。(2)提出了综合考虑管道属性、场地条件、腐蚀环境、退化性能、埋深的管道分类方法;基于解析地震易损性分析理论,建立典型球墨铸铁管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和概率抗震能力模型,分析得到不同埋深下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进而结合管道震害率,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不同管径与不同埋深下典型管道的地震易损性曲线。采用C#编程语言开发了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管理系统,实现了地震易损性曲线的高效录入、存储、对比及可视化展示,最终建立了管道单元地震易损性曲线数据库。(3)基于管道单元地震易损性曲线,提出了管线三态破坏概率计算方法;针对管网抗震连通可靠性分析中蒙特卡罗方法误差收敛较慢的特点,提出了以Sobol低偏差序列抽样的连通可靠性评估的拟蒙特卡洛方法;进而结合GPU技术,提出了基于CUDA的连通可靠性并行算法,显着提高了分析效率及精度。(4)建立了综合考虑管线渗漏、爆管及节点低压供水状态的震损管网水力分析模型,提出了基于拟蒙特卡洛方法的震损管网水力计算方法及抗震功能可靠性分析方法,准确模拟与评估了震损管网水力状态;建立了供水管网水力服务满意度指标和震损管线水力重要度指标,提出了震损管网两阶段修复策略;进而建立了渗漏管网抢修队伍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并结合遗传算法实现模型最优解搜索,合理地给出管线最优修复顺序及抢修队伍最优调度方案。(5)基于软件分层架构思想及插件开发思想,搭建了插件框架平台,进而采用多语言混合编程技术开发了插件式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并对系统开发关键技术、概要设计、框架平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采用插件系统对西安市主城区供水管网开展了初步应用研究,评估结果可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管网加固优化设计、抗震性能化设计、管网韧性评估及抢修应急预案制定等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甘甜曲[2](2020)在《基于PCIe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文中提出作为新一代自动测试系统总线标准,AXIe继承了ATCA在功耗、性能、平台管理等方面的特点,具有传输速率高、兼容性强、功率大和散热强等优势,可以满足高性能模块化仪器的开发需求。高速数据采集技术在测试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雷达通信、电子测量等领域。本课题主要以AXIe总线架构中的两大接口技术之一的PCIe总线为传输总线,展开基于PCIe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上位机软件的设计。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AXIe-2的软件规范、驱动可互换性理论,采用IVI可互换性技术中的IVI-COM驱动器模型展开对PCIe总线驱动的设计,实现了满足AXIe高速数据采集传输模块的功能接口函数,并且验证了仪器的可互换性。2.研究了SCPI规范,构建了基于AXIe高速数据采集传输模块的SCPI命令集,并采用关联型静态命令表的方式实现了基于PCIe总线的SCPI命令解析器。3.研究了基于PC机的仪器程控技术与缓存技术,采用MFC框架与lua脚本展开对基于AXIe框架的PCIe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应用软件与测试软件的设计,实现了对AXIe高速数据采集传输模块的程控操作。4.研究了多通道ADC时域交织采样技术,在PC机的强大的运算能力、存储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软件的方式对三种失配误差进行校准。采用了均值估计法对偏置、增益失配误差进行估计与校准。采用信号拟合的方法对时间失配误差进行估计,并采用非因果IIR滤波器对信号进行插值,重新构建采样序列,实现时间失配误差校准。从而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上位机软件功能正常且稳定运行,能应用于基于PCIe总线的AXIe高速数据采集传输模块。

帅维维[3](2020)在《示波器波形运算模块软件设计》文中指出示波器作为一款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中,对信号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及应用灵活性的需求日益成为用户关注的焦点,具有强大丰富的数学运算功能和外部应用集成功能的示波器也愈发受到用户青睐。本课题基于数字示波器软硬件平台,着重对示波器的波形运算模块的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完成了示波器数学运算模块的软件功能设计与实现,并对各类运算算法的进行分析优化,并新增可扩展开发模块的设计与实现,丰富了示波器的外部应用集成功能。具体涉及内容如下:1、数学运算模块功能设计。为实现字符串表达式的解析计算功能,分别基于逆波兰表达式运算原理和C#动态代码执行设计了两套软件实现数学运算功能。两种设计都能够对多通道的各类信号进行自定义地编辑公式进行组合运算,即可以对采集数据完成更复杂的处理,大大提高了示波器的数据处理能力。2、多种函数运算设计。为了适应现实中的复杂测试环境,需要将被测信号经过示波器完成一系列数据分析和处理工作,以达到高灵敏性测试效果。因此对各类函数运算算法进行分析优化,其中包括积分微分运算、移动平均在内的30种运算,并对核心函数进行研究与设计。3、可扩展开发模块功能设计。仅依靠示波器自带的数学运算模块,远不能满足用户花样繁多的测试需求,为扩展示波器的波形处理能力,允许用户直接在示波器的环境中创建新的测量参数或者数学函数,支持使用Matlab、C#语言脚本编写算法,直接调用这些第三方工具的强大分析能力完成信号的数据分析处理工作。同时不需要另外运行一个独立程序甚至不必切换示波器窗口,所有自定义算法的结果都可返回到示波器网格上。本课题基于Windows平台、.NET框架和虚拟运行环境,采用面对对象编程思想并使用C#语言进行软件开发,完成了以上模块的代码编写,且在功能模块测试环节中,各个模块均能够正常运行并达到预期效果,验证了各个功能的逻辑业务正确性与性能稳定性。

尚关卿[4](2020)在《面向智能制造车间的数控机床边缘端服务平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能制造车间产生的数据增长速度日益加快,对当前利用中心云集中式存储、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模式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边缘计算,旨在离设备距离更近的网络边缘就近提供数据采集、存储、计算和数据处理等服务。数控机床作为智能制造车间生产加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每天产生的数据中蕴藏着很高的工业价值。为此,本文提出一种面向智能制造车间的数控机床边缘端服务平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当前技术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平台体系架构、平台功能结构和平台业务流程模型设计了数控机床边缘端服务平台的整体架构,阐述了平台框架实现过程中所使用的数控机床自适应数据采集、数控机床过程数据的边缘计算、OPC UA统一架构、MQTT统一接口等相关关键技术。(2)研究了几种主流数控系统的数据采集方法,针对传统的等时间间隔采集机床数据造成的数据冗余问题,分别研究了基于一元线性回归和基于旋转门算法的自适应数据采集方法,对比分析了两种算法的适用场合,并设计实现了数控机床自适应数据采集模块。(3)研究了数控机床过程数据的边缘计算技术,采用基于Apache Flink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处理机床过程数据,针对实时效能、故障诊断、OEE指标、生产进度与剩余工时、刀具状态监控等具体业务,进行了计算方法分析,设计了边缘服务数据库存储结构以及数据的上下行传输方案,提出了基于AES对称加密的数据报文安全性设计方法。(4)研究了统一接口技术,智能制造车间数控系统种类繁多,涉及到的通讯协议多种多样,导致数据统一采集困难,通过对几种主流数控系统设备通讯集成中间件以及基于工业4.0标准的OPC UA统一架构的研究,设计并实现了数控机床数据采集统一接口模块,对于物联网统一接口,基于MQTT应用模式,设计并实现了物联网平台统一接口模块。(5)设计并开发了数控机床边缘端服务平台原型系统的各个模块,并基于学院实验室智能制造车间中的西门子、法兰克、海德汉数控系统的机床,测试了服务平台各项功能的可行性,最后,在MES系统中进行了集成与应用,验证了本文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郭晓宇[5](2019)在《基于ZYNQ的地铁能耗记录仪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为改善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交通压力,许多城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城市地铁系统。虽然地铁是一种低碳、环保的公共交通工具,但其耗电量巨大。因此,如何减少地铁列车能耗变得尤为重要。影响地铁列车能耗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列车自身状况、车辆行驶速度、列车运行环境以及驾驶者驾驶习惯等。监测列车各项能耗指标以及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完善地铁交通管理,制定合理的运营方案,从而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目前,现有的地铁能耗监测系统已能实现列车能耗实时监测,但仍存在测量精度较低,当设备出现故障时不能及时查明故障原因,不能在列车上通过上位机查询历史数据并以图形的方式直观显示等缺陷。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适用于城市地铁系统的能耗记录仪软件,以ZYNQ系列芯片为主控单元,驱动电压、电流传感器在不同节点采集数据,经模数转换器转换后,将输出的数字量通过以太网通信的方式传送至数据处理模块,计算得到各项功率和能耗指标,以二进制文件的格式分类存储能耗数据便于后期分析与维护。然后经过多功能车辆总线(Multifunction Vehicle Bus,MVB)将能耗数据上报给列车控制管理系统(Trai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System,TCMS),实现电压、电流超限监测以及设备故障上报。同时在列车上可以连接上位机软件查询历史数据或监测实时数据,支持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导出和图形化显示。最后按照现场可能出现的电压、电流范围进行300多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数据测量精度达到既定要求,数据处理满足实时性,系统功能符合实际应用场景和需求。同时能够很好地接入TCMS,将所有列车的能耗数据汇总到地面车辆能耗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目前该能耗记录仪已投入使用。

黄川[6](2019)在《数字示波器时频分析的功能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长期以来,示波器一直以专一的时域观测功能为众多科研人员熟知。随着电子信息行业的快速发展,模拟示波器向数字示波器的发展转变,不仅带来了如测量精度、波形捕获率等各项指标的提升,也为示波器集成各种高级功能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本课题在基于数字存储示波器平台上,增加了时频分析的功能,把示波器从原来单一的时域观测仪器变成了集成时域、频域、时频联合域多维度的观测仪器。由于示波器在硬件前端的采集模块依然只有时域数据的采集能力,实现频域和时频联合域的分析功能只能通过算法对时域的采样数据进行处理然后转换为在频域和时频联合域的数据。本文基于20GSa/s采样率的数字存储示波器的软硬件平台,对时频分析功能进行了功能设计与实现。具体涉及内容如下:1、频域分析: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将时域的采样数据转换为频域的分析数据。基于数字下变频技术对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进行优化,提高频率分辨率。频域光标功能的实现。对数坐标和线性坐标轴的实现。2、时频分析算法的实现:短时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关于时频分辨率的分析。利用多线程技术对软件功能进行设计和优化。利用MATLAB与C#混编技术实现短时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的算法。根据短时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的数字特征以及时域采样的特性设置频率档位和时域的时基档位。3、界面显示和控制功能:瀑布图和三维概率图的功能设计与实现,包含颜色库的管理和映射,瀑布图和三维概率图分别对应的光标功能以及图形绘制的效率优化。软件响应机制的优化。本课题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在.NET平台下对上述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程序编写和调试,实现了数字示波器的时频分析功能,并对以上功能进行测试和验证。在最终的测试中,各个模块功均能正确稳定的运行。

陈猛[7](2019)在《一个市级人防训练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与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人防工作信息化的迫切性日益突出。人防建设作为重要的国防工程,其主要职责是城市防空建设以及危急情况时对广大居民进行疏散,确保城市设施以及其他重要目标的安全。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人防工程管理主要以人工管理为主,缺乏信息化管理的支持。因此,针对这些问题,这里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管理的人防训练管理系统。通过将管理过程信息化,来达到管理的及时性以及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和客观性。人防训练管理系统的整个开发过程基本遵循软件开发的瀑布模型。首先分析系统的需求,并且使用UML工具设计系统的用例图,然后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以及功能模块的设计。系统在架构上是基于C++实现的MVC设计模式,选择Visual Studio 2013作为项目的主要开发工具,它是一个集成了多种插件并且支持较多开源框架与产品的企业级集成开发坏境。在系统实现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案是C++语言、Qt与OpenGL等框架和Oracle数据存储以及GIS地理信息插件等开发技术,这些技术分别主要用于系统的业务逻辑层、UI表示层和数据服务层。此外,数据库设计则是给出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E-R图以及数据库表结构的设计。最后对系统进行测试与验证。人防训练管理系统提高了人防部门在训练中管理的信息化,大大减少了人防部门训练管理中的人力、物力。同时,系统根据人物角色权限对系统使用功能进行划分,极大促进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外,对于系统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也给予了足够重视。

李磊[8](2015)在《变电站运行实时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变电站运行实时监控系统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集数据采集、通讯、显示、控制等功能于一体,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最终实现工具。大型专业监控组态软件价格昂贵,难以用于小型变电站;而通用组态软件在中小型变电站中可扩展性差,难以适应实际情况。因此,设计和开发灵活高效率的适合中小型变电站要求的监控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本设计首先在深入分析变电站监控系统功能、非功能、数据库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了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三层系统框架,设计的功能模块包括数据通讯、数据库、COM接口、业务逻辑模块、界面显示等,建立起扩展功能强大的模块化的监控软件系统,实现了变电站的遥测、遥信、遥控功能。其次,在三层系统框架中,表示层包含界面显示功能模块,基于C#的.NET框架实现,是与用户交互的接口;业务逻辑层则包含监控系统的主进程,使用C/C++语言开发,实现变电站各种业务功能的实现;数据访问层面向整个监控软件系统的数据,对业务逻辑层送来的数据完成一系列的数据操作及存储,数据存储的位置是数据库,采用C++语言的ADO数据库访问技术,实现监控系统与数据库的交互。系统以Visual Studio 2010为开发平台,C#为主要开发语言,VC++为辅助开发语言,以MYSQL 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管理平台,采用了COM组件技术,实现了各功能模块功能并能灵活调用,提高了系统的通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本设计对所开发的变电站运行实时监控系统进行了运行测试,结果表明该软件不仅实现了变电站数据采集、处理、实时显示,报表生成与管理,告警等功能,还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和可靠性,对于促进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供电系统可靠性和经济运行具有深远意义。

高慧[9](2009)在《C/S到B/S模式转换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Internet的飞速发展给4GL(第四代语言)编写的GUI(图形用户界面)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程序大都基于C/S(Client/Server)结构下,这种模式在局域网里将应用一分为二,服务器负责数据管理,客户机完成与用户的交互任务。C/S结构下软件具有强壮的数据操纵和事务处理能力,以及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约束。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应用程序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C/S结构逐渐暴露出了缺点。比如开发成本较高,用户界面风格不一、使用繁杂、不利于推广使用,维护复杂、升级麻烦等。为了解决C/S结构的不足,基于Internet的B/S(Browser/Server)技术应运而生,它是有计算技术以来最稳定的技术平台。本质上B/S也是一种客户机技术,用户只需通过浏览器这个统一界面,就可享受到无限丰富的、永远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信息服务。B/S(Browser/Server)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所谓三层3-tier结构。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TCO)。随着Internet时代的到来,大多数的管理软件开始转向B/S结构。如何从C/S平稳过渡到B/S,之前并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大多数的企业开始彻底放弃VB、PB开发的代码,转而采用C/S结构下的Java语言重新来写。虽然不会出现问题,但是需要重新投入资本、人力,甚至需要增加更多的培训机会。于是,更多的人开始设想,能否将C/S结构下的代码无缝移植到B/S结构下,以实现代码的重用。在C/S向B/S转移的过程中,开发者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因为代码的移植已经不再是过去的简单语法转换,而牵涉到各种对象的映射。要解决现有C/S应用低成本、快速移植到B/S结构下的应用的困境,则必须要解决自动且精确的GUI移植、自动的语法逻辑移植、方便的服务器端调试和发布。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分析了现有软件复用技术,对C/S向B/S模式的迁移,提出了一种系统的迁移方法,它是利用基于COM组件的软件复用技术,对现有C/S模式的遗留系统进行分析,抽象出不同功能的各层,并生成COM组件,而后利用JNI调用COM组件的接口,从而实现系统由C/S模式向B/S模式的迁移,并探讨了迁移过程中使用的关键技术。

陈锦富,卢炎生,谢晓东,游亮,温贤鑫[10](2008)在《一个组件安全自动化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研制自动化的组件安全测试工具将对基于组件的软件工程产生重大影响,并能有效保障组件软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当今软件业界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挑战的课题。针对广泛使用的微软第三方COM组件,设计和实现了一个组件安全性测试的原型系统CSTS(Component Security Testing System)。CSTS主要对组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级别进行安全性测试。在静态级别上,先分析出组件接口信息,然后对接口方法从参数个数、参数顺序、参数范围和参数类型等方面进行错误注入测试;在动态级别上,先执行测试驱动,然后对组件所依赖的内存、磁盘文件系统和注册表等环境进行错误注入,再通过强大的监测机制监视错误注入后组件执行情况来判断组件安全异常。所实现的原型系统CSTS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及测试效果较好等优点。

二、基于COM+组件运行时线程模式探讨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COM+组件运行时线程模式探讨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供水管网震害风险评估理论研究现状
        1.2.1 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
        1.2.2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1.3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及修复决策分析
        1.3.1 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研究
        1.3.2 供水管网功能可靠性分析研究
        1.3.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决策分析研究
    1.4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研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研究
    2.1 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2.2 考虑频率相关性的等效线性法
        2.2.1 一维土层地震反应等效线性化方法
        2.2.2 考虑应变区间折减的频率相关等效线性化方法
        2.2.3 基于竖向台站地震动记录的可靠性分析
        2.2.4 考虑频率相关性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系统研发
    2.3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2.3.1 工程场地
        2.3.2 场地模型地震反应分析
        2.3.3 考虑多因素的场地效应模型
        2.3.4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3.1 地下管道震害分析及管道分类
        3.1.1 地下管道破坏的主要类型
        3.1.2 影响管道破坏的主要因素
        3.1.3 地下供水管道分类
    3.2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3.2.1 解析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3.2.2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3.2.3 概率抗震能力分析
        3.2.4 地震易损线曲线
    3.3 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管理系统研发
        3.3.1 需求分析
        3.3.2 功能架构设计
        3.3.3 系统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CUDA的供水管网抗震连通可靠性分析
    4.1 供水管网系统可靠性分析基础
        4.1.1 供水管网简化模型
        4.1.2 管线破坏概率的确定
        4.1.3 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方法
    4.2 图论模型
        4.2.1 图论基本定义
        4.2.2 图的存储形式
        4.2.3 图的连通性判别算法
    4.3 QMC方法在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中的应用
        4.3.1 QMC方法原理及误差
        4.3.2 低偏差Sobol序列
        4.3.3 QMC方法用于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
    4.4 基于CUDA的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并行算法
        4.4.1 CUDA编程原理
        4.4.2 并行方案设计
        4.4.3 算法的CUDA实现
    4.5 算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供水管网抗震功能可靠性分析及修复决策分析
    5.1 常态下供水管网水力分析
        5.1.1 供水管网基本水力方程
        5.1.2 供水管网水力分析方法
    5.2 震后供水管网功能可靠性分析
        5.2.1 供水管线渗漏模型
        5.2.2 供水管线爆管模型
        5.2.3 用户节点出流模型
        5.2.4 基于QMC法的震损管网水力分析方法
        5.2.5 供水管网抗震功能可靠性计算模型及程序
        5.2.6 算例分析
    5.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决策分析
        5.3.1 供水管网水力满意度指标的建立
        5.3.2 震损管线水力重要度指标的建立
        5.3.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策略
        5.3.4 抢修队伍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
        5.3.5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调度算法实现
        5.3.6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评估系统开发与初步示范应用
    6.1 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6.1.1 系统设计目标
        6.1.2 系统设计原则
    6.2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6.2.1 插件技术
        6.2.2 Sharp Develop插件系统
        6.2.3 .NET Framework
        6.2.4 Arc GIS Engine
        6.2.5 多语言混合编程技术
    6.3 系统概要设计
        6.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6.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6.3.3 数据库设计
        6.3.4 系统开发环境
    6.4 框架平台设计
        6.4.1 插件契约
        6.4.2 插件引擎
        6.4.3 插件管理器
        6.4.4 框架基础
    6.5 管网可靠性评估系统实现
        6.5.1 插件实现过程
        6.5.2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实现
    6.6 系统初步应用
        6.6.1 西安市供水管网系统概况
        6.6.2 西安市供水管网可靠性分析
    6.7 本章小节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附录
    附录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二:出版专着情况
    附录三:授权发明专利
    附录四:登记软件着作权
    附录五: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六:获奖情况

(2)基于PCIe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PCIe高速数据采集上位机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2.1 AXIe软件标准概述
        2.1.1 AXIe体系结构
        2.1.2 AXIe软件架构
        2.1.3 AXIe模块识别技术
        2.1.4 AXIe仪器驱动技术
    2.2 IVI仪器可互换技术
        2.2.1 虚拟仪器软件架构
        2.2.2 可程控标准指令
        2.2.3 IVI驱动技术
        2.2.3.1 IVI驱动程序结构
        2.2.3.2 IVI仪器类功能组
        2.2.3.3 IVI-COM驱动技术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理论基础
        2.3.1 误差来源
        2.3.2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2.4 应用软件的相关技术
        2.4.1 Lua脚本特性
        2.4.2 Iocomp工业图表技术
    2.5 AXIe硬件平台
    2.6 软件设计总体框架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CIe总线驱动研究与实现
    3.1 PCIe的IVI驱动器设计与实现
        3.1.1 IVI驱动器方案设计
        3.1.2 IVI-COM驱动器构建
        3.1.2.1 IVI-COM驱动器内部结构分析
        3.1.2.2 IVI-COM驱动器软件框架搭建
        3.1.3 IVI-COM驱动器接口设计
        3.1.3.1 PCIe总线驱动接口设计
        3.1.3.2 PCIe总线驱动接口软件实现
        3.1.4 IVI-COM驱动器功能实现
        3.1.4.1 初始化与关闭
        3.1.4.2 配置函数实现
        3.1.4.3 数据函数实现
        3.1.5 IVI-COM驱动器仿真与生成
    3.2 SCPI解析器研究与实现
        3.2.1 SCPI解析器方案设计
        3.2.2 SCPI命令集构建
        3.2.3 SCPI解析器实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C端上位机应用软件实现
    4.1 上位机应用软件方案设计
    4.2 用户交互程序设计
        4.2.1 IVI-COM接口使用
        4.2.2 程控界面设计
        4.2.2.1 界面布局
        4.2.2.2 功能实现
        4.2.3 功能测试界面设计
    4.3 数据分析和处理
        4.3.1 误差校准方案设计
        4.3.2 偏置误差校准软件实现
        4.3.3 增益误差校准软件实现
        4.3.4 时间误差校准软件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系统验证和测试
    5.1 PCIe总线驱动测试
        5.1.1 功能接口测试
        5.1.2 可互换性测试
    5.2 SCPI解析器测试
    5.3 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上位机功能验证
        5.3.1 功能验证
        5.3.2 数据处理效果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示波器波形运算模块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波形运算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设计目标
第二章 示波器系统分析及波形运算软件总体设计
    2.1 示波器硬件系统分析
    2.2 示波器软件系统总体结构分析
    2.3 波形运算模块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2.3.1 数学运算模块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2.3.2 可扩展开发模块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学运算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1 数学运算模块公式编辑器界面设计
        3.1.1 虚拟键盘设计
        3.1.2 公式编辑器设计
    3.2 公式解析及计算流程的设计与实现
        3.2.1 基于逆波兰式数学运算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2.2 基于C#动态代码执行的数学运算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2.3 方案总结
    3.3 数学运算之单位运算的设计与实现
        3.3.1 单位运算设计
        3.3.2 单位运算实现
    3.4 软件结构的优化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函数运算研究与实现
    4.1 信号平均运算的研究与实现
        4.1.1 信号平均运算原理
        4.1.2 信号平均运算方案选择与实现
    4.2 数值微分运算的研究与实现
        4.2.1 数值微分运算原理
        4.2.2 数值微分运算方案选择与实现
    4.3 数值积分运算的研究与实现
        4.3.1 数值积分运算原理
        4.3.2 数值积分运算方案选择与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扩展开发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1 基于Matlab可扩展开发的软件设计
        5.1.1 COM技术
        5.1.2 基于COM组件的混合编程设计与实现
        5.1.3 基于Matlab引擎技术的混合编程设计与实现
    5.2 基于C#可扩展开发的软件设计
        5.2.1 反射机制
        5.2.2 C#动态代码执行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功能测试与验证
    6.1 数学运算模块测试与验证
        6.1.1 自定义运算功能测试
        6.1.2 函数运算功能测试
    6.2 可扩展开发模块测试与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面向智能制造车间的数控机床边缘端服务平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情况
        1.2.1 智能制造车间信息化发展现状
        1.2.2 数控机床数据采集技术
        1.2.3 工业互联网中的边缘计算技术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边缘端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2.1 需求分析
    2.2 边缘端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2.2.1 边缘端服务平台体系架构模型
        2.2.2 边缘端服务平台功能结构模型
        2.2.3 边缘端服务平台业务流程模型
    2.3 关键技术研究
        2.3.1 数控机床自适应数据采集技术
        2.3.2 数控机床过程数据的边缘计算技术
        2.3.3 统一接口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控机床自适应数据采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3.1 主流数控机床数据采集方法研究
        3.1.1 SIEMENS数控系统的通讯方式和数据采集方法
        3.1.2 FANUC数控系统的通讯方式和数据采集方法
        3.1.3 HEIDENHAIN数控系统的通讯方式和数据采集方法
    3.2 自适应数据采集方法研究
        3.2.1 传统等时间间隔采集问题分析
        3.2.2 基于一元线性回归的自适应采集方法
        3.2.3 基于旋转门算法的自适应采集方法
    3.3 数控机床自适应数据采集方法与实现
        3.3.1 二种数控机床自适应采集方法的效果分析
        3.3.2 设计与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控机床过程数据的边缘计算技术研究与实现
    4.1 基于Apache Flink的机床过程数据的处理方法
    4.2 数控机床设备数据分析处理指标的确定
    4.3 数据的计算分析
        4.3.1 实时效能分析计算
        4.3.2 故障诊断分析计算
        4.3.3 OEE指标分析计算
        4.3.4 生产进度统计与剩余工时分析计算
        4.3.5 刀具状态监控分析计算
    4.4 数据的存储
        4.4.1 Mysql数据库的选择
        4.4.2 本地数据库存储结构设计
    4.5 数据的传输
        4.5.1 数据上下行传输方案设计
        4.5.2 数据传输报文安全性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统一接口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5.1 OPC UA工业统一接口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5.1.1 车间异构数控机床信息源模型建立的研究
        5.1.2 基于OPC UA的数控机床信息源模型的映射
        5.1.3 基于OPC UA工业统一接口的实现方法
    5.2 数控机床集成通讯中间件设计
        5.2.1 数控机床集成通讯中间件结构设计
        5.2.2 数控机床数据采集点位地址分析
        5.2.3 数控机床集成通讯库封装方法与实现
    5.3 MQTT物联网统一接口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5.3.1 MQTT协议在系统中的应用模式
        5.3.2 机床通讯报文到MQTT报文的封装
        5.3.3 基于MQTT协议的物联网平台接口设计与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数控机床边缘端服务平台原型系统的开发与验证
    6.1 开发环境选择
        6.1.1 硬件环境选择
        6.1.2 软件环境选择
    6.2 原型系统平台总体功能设计
    6.3 平台功能开发
        6.3.1 用户登录管理模块
        6.3.2 机床管理模块
        6.3.3 自适应数据采集服务配置管理模块
        6.3.4 边缘计算服务管理模块
        6.3.5 云平台接口服务管理模块
        6.3.6 OPC UA接口服务管理模块
        6.3.7 实时监控模块
    6.4 实验测试
        6.4.1 连接OneNet云平台数据上下行测试
        6.4.2 OPC UA Server统一接口测试
    6.5 在智能制造实验室MES系统中的集成与应用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基于ZYNQ的地铁能耗记录仪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发展动态分析
    1.3 影响列车能耗的因素
    1.4 本文的工作内容
2 基于ZYNQ的地铁能耗记录仪软件相关技术
    2.1 ZYNQ嵌入式平台
        2.1.1 软件开发平台
        2.1.2 软件运行环境
    2.2 电压、电流测量原理
        2.2.1 电压、电流采集
        2.2.2 模数转换
        2.2.3 数字滤波
    2.3 数据处理模块相关技术
        2.3.1 XML读取配置文件
        2.3.2 软件看门狗
        2.3.3 线程池机制
    2.4 人机交互模块相关技术
        2.4.1 上位机软件开发平台
        2.4.2 信号与槽机制
        2.4.3 多线程处理
        2.4.4 数据可视化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ZYNQ的地铁能耗记录仪软件总体设计
    3.1 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3.2 地铁能耗记录仪
        3.2.1 地铁能耗记录仪组成
        3.2.2 地铁能耗记录仪软件设计
    3.3 以太网通信协议设计
        3.3.1 以太网通信协议简介
        3.3.2 以太网通信协议消息格式
    3.4 MVB总线协议设计
        3.4.1 MVB总线协议简介
        3.4.2 MVB总线协议消息格式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ZYNQ的地铁能耗记录仪软件具体实现
    4.1 任务管理模块
    4.2 参数设置模块
    4.3 能耗实时监测模块
        4.3.1 能耗数据获取
        4.3.2 故障信息上报
    4.4 能耗数据记录模块
        4.4.1 数据存储策略
        4.4.2 数据存储软件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上位机软件具体实现
    5.1 正常数据记录与显示模块
        5.1.1 正常数据记录子菜单
        5.1.2 正常数据图形化显示
    5.2 异常数据查询与显示模块
        5.2.1 异常总览子菜单
        5.2.2 异常数据导出
    5.3 实时数据监测模块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ZYNQ的地铁能耗记录仪软件功能测试
    6.1 软件测试环境
    6.2 地铁能耗记录仪软件测试
        6.2.1 系统上电自检及故障上报
        6.2.2 基本参数设置
        6.2.3 电压、电流采集
        6.2.4 能耗数据传输
        6.2.5 能耗数据存储
    6.3 上位机软件测试
        6.3.1 正常数据记录与显示
        6.3.2 异常数据查询与显示
        6.3.3 实时数据监测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TCMS与能耗记录仪MVB数据传输协议格式
附录 B 能耗记录仪数据采集模块与处理模块以太网数据传输协议
附录 C 5项电压、电流精度测量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数字示波器时频分析的功能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数字示波器的总体软硬件框架
    2.1 总体硬件框架
    2.2 总体软件框架
        2.2.1 数据采集和处理线程的工作流程
        2.2.2 波形绘制线程的工作流程
    2.3 时频分析功能的整体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示波器频域分析功能的实现
    3.1 频域分析的算法原理
        3.1.1 快速傅里叶变换的算法原理
        3.1.2 基于数字下变频技术扩展FFT的原理
    3.2 频域分析功能在数字示波器中的实现
第四章 时频联合分析算法的原理与应用
    4.1 短时傅里叶变换的原理与应用
    4.2 小波变换的原理与应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时频分析算法实现的软件设计
    5.1 时频分析算法模块的整体软件设计
    5.2 三维数据的显示模型
        5.2.1 颜色库的管理机制
        5.2.2 瀑布图的显示机制
        5.2.3 三维概率图的显示机制
        5.2.4 基于并行开发技术的程序优化
    5.3 MATLAB与C#的混合编程技术
第六章 功能测试与验证
    6.1 频域分析的功能验证
    6.2 时频联合域分析的功能验证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一个市级人防训练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1.3 相关技术介绍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2 人防训练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2.1 项目业务概述
    2.2 系统可行性分析
    2.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4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人防训练管理系统设计
    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2 系统各功能模块设计
    3.3 数据库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人防训练管理系统实现
    4.1 系统软硬件环境和开发工具选定
    4.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4.3 系统数据库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人防训练管理系统测试
    5.1 系统测试环境
    5.2 测试内容和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变电站运行实时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变电站运行实时监控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
    2.1 用户需求
    2.2 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
    2.3 系统功能需求
        2.3.1 数据通讯功能
        2.3.2 数据计算功能
        2.3.3 数据存储功能
        2.3.4 界面显示功能
        2.3.5 控制功能
    2.4 数据流分析
    2.5 数据库需求分析
    2.6 系统总体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电站运行实时监控系统详细设计
    3.1 功能模块概述
    3.2 数据通讯模块设计
    3.3 COM接口设计
    3.4 业务逻辑模块设计
        3.4.1 数据处理功能
        3.4.2 常用电力系统数据处理算法
        3.4.3 主进程
    3.5 数据库设计
        3.5.1 实时数据库设计(RTDB)
        3.5.2 历史数据库设计(HTDB)
    3.6 界面显示模块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电站运行实时监控系统实现
    4.1 数据通讯模块实现
        4.1.1 IEC-103规约
        4.1.2 IEC-61850标准
    4.2 数据库实现
        4.2.1 实时数据库
        4.2.2 历史数据库
    4.3 界面显示模块实现
    4.4 跨平台接口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变电站运行实时监控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测试安排
    5.3 测试用例
    5.4 测试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C/S到B/S模式转换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模式转换技术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体系结构
2 模式转换的关键技术
    2.1 Java语言
        2.1.1 Java简介
        2.1.2 Java的主要特性
    2.2 Java Native Interface技术
        2.2.1 JNI技术介绍
        2.2.2 JNI技术规范
        2.2.3 JNI的应用范畴
    2.3 组件对象模型
        2.3.1 COM技术概述
        2.3.2 COM组件
        2.3.3 COM对象与接口
        2.3.4 COM组件的实现
3 C/S到B/S模式转换方法探讨
    3.1 软件复用技术
    3.2 基于COM组件的软件复用技术
        3.2.1 组件复用技术
        3.2.2 基于COM组件复用技术
    3.3 C/S到B/S模式转换方法探讨
4 C/S到B/S模式转换的设计与实现
    4.1 C/S模式遗留系统的分析
        4.1.1 系统概述
        4.1.2 将遗留系统功能进行抽象
        4.1.3 COM接口的定义
        4.1.4 COM组件的生成
    4.2 迁移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2.1 开发环境及配置
        4.2.2 系统设计目标
        4.2.3 功能模块设计定义
        4.2.4 与摄像机通信过程
        4.2.5 远程监控图像显示
5.模式转换技术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10)一个组件安全自动化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系统总体框架
    2.1 接口分析模块
    2.2 生成测试程序
    2.3 编译驱动测试组件
    2.4 环境错误注入
    2.5 动态监测
    2.6 安全评估与分析
3 组件接口信息的分析、存取及显示
4 错误注入测试技术
5 动态监测技术
6 系统实现及集成测试环境
    6.1 系统实现
    6.2 集成测试环境
7 测试结果分析

四、基于COM+组件运行时线程模式探讨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D]. 龙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PCIe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D]. 甘甜曲.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3]示波器波形运算模块软件设计[D]. 帅维维.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4]面向智能制造车间的数控机床边缘端服务平台技术研究[D]. 尚关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5]基于ZYNQ的地铁能耗记录仪软件设计与实现[D]. 郭晓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6]数字示波器时频分析的功能设计与实现[D]. 黄川.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7]一个市级人防训练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猛.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变电站运行实时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磊.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9]C/S到B/S模式转换的技术研究[D]. 高慧. 中国海洋大学, 2009(03)
  • [10]一个组件安全自动化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 陈锦富,卢炎生,谢晓东,游亮,温贤鑫. 计算机科学, 2008(12)

标签:;  ;  ;  ;  ;  

基于COM+组件运行时线程模式的探讨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