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大学生运动员跳高训练探索

普通高校大学生运动员跳高训练探索

一、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运动员跳高训练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倪保锐[1](2021)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新发展理念,将使核心素养融入教育体系,分布于各学段、学科、课程、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要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进行师资专业化培养,提高师范类专业导出师资的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大国良师。对于新时代体育强国理念下的体育教育专业来说,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落实推进素养教育的深入,也是助推体育强国战略的一条路径。教育理念,学科素养,教师理念、教师素养、学生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一系列要素都面临着调整,我们只有逐层逐一突破,无捷径可寻。田径运动被公认为“运动之母”,它是最原始人类生产生活形成而演化成自今的田径运动,也是世界上最早呈现运动形式的类型,奥运项目最多,终有“得田径者得天下”的美誉,体育教育专业本着培养适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中小学体育事业服务。田径普修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先锋课程,田径普修课程的建设决定着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体育学科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研究,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初步呈现改革内容和体系,为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为田径普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完善提供依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整体内容简单,不全面,描述不具体,各部分孤立。课程目标过于强调技术学习和理论知识,对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衔接度不高,缺乏师范生内涵建设的课程思政内容。(2)研究发现当前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课程理念陈旧,重教轻学,偏重于灌输式的教师教、学生学。课程目标偏重技术传授、理论知识学习,教学内容以技术教学为主,项目内容上与中小学教学内容脱离,教学方法相对保守,教学方式传统,很难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考核与评价偏重期末成绩评价,技术考核占比较大,评价主体单一。(3)通过多次咨询专家,进行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和课程体系设计,以问卷的形式收集专家、同行教师、学生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的评价,并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施培养与跟踪,最终得到良好的课程目标达成度。(4)结合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和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田径普修课程体系,其中包含目标要素体系、内容要素体系、实施要素体系和评价要素体系,凸显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相互对标的联动课程体系。

陈正书[2](2020)在《背越式跳高普修课采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越式跳高是一种在杆子上形成背弓姿势,跟随身体的摆动动作向上摆动并越过横杆,过杆时需挺髋、倒肩使背部先着垫的跳高方式。是目前跳高竞赛普及的一种运动技术,也是各类学校体育教学中常见的运动技术。为了使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广大教师和教练员经过长期摸索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教学与训练经验。随着发展当代信息技术和普遍运用当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来进一步促进体育教学效果,是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目前,微信已在中国大众尤其是大学生中普及。如何采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根据多媒体信息多样化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呈现独特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动作表象,提高学生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增加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以便更好地在有限的课时中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到背越式跳高教学中,通过课上分小组拍摄小视频,及时纠正错误动作,达到背越式跳高动作技术质量提高的目的,并探讨普修班学生与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手段之间产生的影响,为背越式跳高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提供实践依据,使其得到推广及应用。本研究主要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以广州体育学院2018级普修班体教2班和体教3班,设计实验对象为52人,实验班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对照班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背越式跳高教学,进行16个学时的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的实验研究。通过教学实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实验研究得知,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方法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中的模式是可行的、有效的。(2)实验后达标成绩、技术动作评定得分实验班均高于对照班。(3)通过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上传相关学习资源,实验班学生比对照班学生更易于掌握背越式跳高理论知识。(4)两种教学方法对身体素质均有促进作用,但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方法促进效果更明显。(5)通过实验发现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方法更受到学生的青睐。(6)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只是线上的教学模式,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个教学辅助工具,不能代替线下的教学方法,更不能起主导作用。

马虎成[3](2020)在《普通高校优秀马拉松学生运动员邱旺东赛前训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拉松是一项以有氧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需要运动员具备一定的有氧供能能力以及混氧和无氧供能能力,从而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因此,马拉松运动项目中运动员的赛前训练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保障。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追踪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以普通高校优秀马拉松学生运动员邱旺东赛前训练为研究对象,对邱旺东备战厦门、杨凌国际马拉松赛前训练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从赛前训练阶段的划分、训练内容、训练方法与手段、负荷调控以及竞技状态调整等方面的训练学特点研究与分析。从而为其提高运动成绩探索有效路径,并为相关的马拉松教练员、运动员的训练提供借鉴。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普通高校优秀马拉松学生运动员邱旺东在2017、2018年先后参加了多次国内重大比赛且成果颇丰,取得的成绩包括6个冠军、1个亚军以及1个第四名。邱旺东个人的竞技能力已经达到了国内普通高校学生运动员的顶尖水平。2.普通高校优秀马拉松学生运动员邱旺东赛前训练,共分为四个阶段8周的训练周期。其中过渡调整阶段为2周;恢复训练阶段为3周;强化训练阶段为2周;赛前调整阶段为1周。3.普通高校优秀马拉松学生运动员邱旺东赛前训练的内容安排呈现如下特点:主要以场地和公路交叉训练为主线,其中过渡调整阶段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恢复训练阶段以有氧耐力训练和速度耐力训练为主;强化训练阶段以专项耐力训练和速度训练为主;赛前调整阶段以小负荷量高强度的训练模式调整身体机能和竞技状态为主。4.普通高校优秀马拉松学生运动员邱旺东赛前训练以持续训练法为主的16km—32km的长距离配速跑完成,根据阶段训练任务的不同完成时间不等;间歇训练法以3km×4训练等,前两个要求9min20s最后一个9min10s完成;法特莱克法以1km+2km+3km+2km+1km训练等,要求1km/3min10s完成;并以以赛代练的训练方法完成全马一次,根据每个阶段周训练任务的不同,训练方法和手段也不同。通过赛前8周的训练,完成训练任务。5.普通高校优秀马拉松学生运动员邱旺东的赛前训练期间的整体负荷变化呈现波浪式特征,训练量表现为由小到大,达到峰值后又逐渐减小,训练量与训练强度呈相反态势。整个赛前训练阶段训练总跑量为1245km、平均周跑量为156km、单日最大负荷量为32km、周最大负荷量为196km、最小负荷量为95km,最高负荷强度为97%,最低负荷强度为60%。6.普通高校优秀马拉松学生运动员邱旺东在训练的时间安排上不同于专业运动员,在完成所制定的学业课程内容后进行训练,其中周内的训练时间灵活多变,周末正常进行。同时,影响邱旺东其赛前竞技状态的主要因素包括:训练内容安排的优化,运动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合理调控,心理状态调整和身体机能状态的保持,教练员训练的科学化安排以及参赛次数的控制。

杨露露[4](2020)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田径选修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部分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田径运动是其它运动项目的基础,素有“运动之母”的称号,它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优良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因此田径教学一直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但随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田径选修课的发展之路并不顺利,多数高校田径选修课开展比较困难,部分高校甚至选择取消田径选修课,这些现象的发生引人深思。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安徽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田径选修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探求当前高校田径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提出发展对策。经过调查发现,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田径选修课面临着以下问题:田径选修课的重要性逐渐被淡化;田径选修课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田径选修课基础资源配置不足;教师对田径选修课教学的信心降低;学生对田径选修课的兴趣和认同感缺失;田径选修课发展的大环境有待完善。而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内容:1.学校对田径选修课的重视不够,田径教学硬件设施配备不完善,使教学开展受到一定局限,同时课后田径学习氛围不浓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田径课程目标明确,但执行力不够,教学内容出现“模板化”教学的现象,创新性不足,考核方式单一量化,易降低学生的自信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初高中学习阶段的田径课程经历也影响了大学生对田径选修课的兴趣。3.教师对于田径选修课的认识不够深刻,田径专业教师比例较低,教师脱离预期方案进行教学工作,不仅影响了田径选修课的开展情况,也影响了田径选修课的教学效果。4.大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需求取向的变化,看待田径运动的眼光缺乏辩证性,大学生已有田径运动技能的水平,以及大学生性别差异均影响了参与田径选修课的积极性。5.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环境、物质文化环境、田径赛事转播环境的改变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学习的方式与观念产生了影响。研究发现要提高普通高校田径选修课质量,需要构建多元化活动体系,营造浓厚的田径运动氛围;改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强化田径选修课重要性;突破“模板化”教学,构建开放式课堂;关注学生运动需求,提升学生田径学习兴趣;倡导田径资源共享,优化田径运动发展大环境。

温馨[5](2020)在《山东省大学生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滞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经济政治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竞技体育事业也取得不凡的成就,这一切都离不开国家对于体育事业的大力支持,不断规划发展目标,调整管理体制和战略改革方案。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作为体育竞技事业的基础性力量,也是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1986年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9862000年)》以来,我国高水平运动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实现了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国争光计划。在这30多年间,我国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经历了尝试阶段、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发展与再发展阶段,在不断借鉴和学习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完成了三个基础性目标,实现了四个回归方略,并制定了“2035规划”。我国于1987年开设了高水平学校试点,在1997年的确立重点项目,2004年的规划体育场地设施配备,2005年的评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2014年的招生制度改革,近几年又不断下发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一系列规划纲要,足以看出国家对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重视程度,目前已经确立了279所拥有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院校,在试点数量上不断增加的同时高水平运动队的质量问题也受到了极大地关注。竞技体育的主要目标是创造优异成绩,完成“金牌战略”,而田径运动作为竞技运动中最“多金”的项目,不断加强田径项目的建设力度,增强竞争实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全国范围内,山东省的竞技体育运动一直保持“体育强省”的较高地位,在大大小小的田径比赛中均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但是近几年高校大学生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竞技走势却截然不同,通过分析大学生高水平田径的赛事成绩,发现各个项目的竞技优势不断减少,竞技能力不断下滑,回升的迹象不明显,很难达到昔日的高度。本文从2014年的招生制度改革入手,分析2016年教育厅发布《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之后,山东省大学生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的原因。通过对山东省田径高水平试点高校的运动员、教练员、专家进行走访、调查,得到一系列有关数据,结合专家学者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在相关科学知识理论的指导下,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大学生高水平运动员田径竞技能力在全国高校水平中处于中下游水平,竞争力差,特别是在2016年之后,成绩更是急速下滑,进入全国前3名的人数不断减少,达到一级及以上运动等级所占比重不断降低,劣势项目不断凸显。2、大学生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大多倾向于选择专业性强、训练条件好、全国知名度高的院校,山东省各高水平运动队试点院校可选择高水平运动员的人数大幅度减少,生源质量下降,运动人才大量流失,后备人才严重不足,竞技水平不高。3、山东省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时间不足,训练质量较低,运动员参赛能力不强,难以保证高水平运动员各方面短时高效的发展。4、山东省的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年龄结构、教师数量、教练等级水平等发展不平衡,教练员训练方法手段缺少科学的指导、执教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5、山东省田径高水平运动队院校,训练场地器材落后,训练经费来源单一、投入不足,后勤保障难以满足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的需求,大大降低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质量。

张凌阁[6](2020)在《甘肃省大学生田径运动竞技能力比较研究 ——以第二~四届大运会甲组成绩为例》文中提出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教学是基础,竞赛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障,育人是根本”的学校体育运行机制,是未来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甘肃省普通高校田径运动竞技能力水平状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分析、诊断竞技能力水平及其发展态势,一是需要对其进行纵向比较,评析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征、规律和趋势;二是对其进行横向比较,从而揭示其真实性和差异性,对竞技能力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评析,这都需要通过比赛成绩来进行,而运动训练则是提升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保障机制。本文以成绩分析为研究的逻辑起点,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法等,通过对甘肃省第二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成绩的分析,探寻甘肃省普通高校田径运动竞技能力在不同时期,以及与全国和其它省份高校竞技水平的差异情况,进一步深入调查其课余运动训练运行体制与保障机制,分析影响竞技能力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与建议如下:1.甘肃省普通高校田径运动竞技能力水平发展不均衡,项目特征明显;运动员人数分布不均衡,差异性较大,男、女运动员比例严重失调。2.从纵向比较来看短跨类项目群中男女100米、200米和400米;中长(竞走项目群)男子组10000米竞走和20000米竞走、女子5000米、10000米和10000米竞走;男子跳跃类项目群中跳远和三级跳远;投掷类项目群男子组中,铅球、铁饼、标枪和女子组铁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余均有所下降。3.与全国同期水平横向比较,男子100米最佳和平均成绩均超过全国同期水平;女子5000米最佳成绩为同期最高;男子标枪最佳成绩可位于全国第三名;除110米栏和1500米外,男子短跨类、中长类项目群最佳成绩,女子短跨类、投掷类项目群最佳成绩可位列全国同期第四至第八名水平;男子110米栏、1500米、三级跳远、铅球和女子1500米、跳跃类项目群最佳成绩未能进入到全国前八名,且差距较大。4.甘肃省高校田径运动课余训练运行体制和保障机制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比赛间隔周期长、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高校训练经费不足是影响课余训练的主要因素。5.甘肃省大部分普通高校田径运动课余训练呈现出“应急式”和“突击性”的训练方式。影响竞技能力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是运动员选材困难、训练时间短、学训矛盾突出。6.“体教结合”训练模式在个别高校、个别项目取得显着成效,有效提升了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但涉及高校面小、项目单一。7.甘肃省普通高校田径运动竞技能力水平的横向对比,是基于同期比赛成绩之间的一种评析,不是同一赛次的竞技水平比较,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8.确立“教学是基础,竞赛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障,育人是根本”的未来学校体育发展机制理念,尤其是将“竞赛是关键”作为学校体育实施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课余运动训练运行机制和保障体制。9.进一步探索构建“体教结合”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新机制,制定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操作程序,使其成为一种制度性和长效性的操作机制。10.参照篮排足球比赛运作模式,适当缩短田径比赛间隔周期,增加比赛频次。针对目前比赛条件下,参加全国大学生田径运动会是解决甘肃省田径比赛少、周期长的一种有效途径。

王秀强[7](2018)在《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大学体育文化传承自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中国近现代大学体育受到西方大学体育发展模式和体育理念的深刻影响,“依附性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大学体育的显着特点;但同时也受到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学体育文化又具有“内生性”特征。大学体育文化内在制约着大学体育的发展。中国近现代大学体育起源于“强国强种”、“富国强兵”的实用主义目的,在西方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指引下,大学体育主动斩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致力于为社会服务的功利性目标。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大学体育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追根溯源,主要是关系到大学体育战略目标的大学体育理念的缺乏和大学体育文化自觉的缺失。因此,唤醒大学体育的文化自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体育文化,成为大学体育发展的基础工程。本研究选取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3所国内具有百年以上历史大学的体育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扎根理论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进行大学体育文化的要素分析,确立代表性体育人物及思想、体育规章制度、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教学、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等五要素作为研究的横轴;其次对中国大学体育的百年发展历程进行了历史分期研究,将中国大学体育的发展历程分为清末、民国、新中国初期、“文革”、复苏、新发展时期等六个历史阶段,确立研究的纵轴。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历史研究等方法,以大学体育文化五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探究各文化要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背景、特征与发展规律;梳理出比较清晰的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概貌;并从百年大学体育发展进程中总结出历史经验和规律。在百年大学体育文化传承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百年大学体育发展现状,运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首先进行了大学体育文化系统构建;之后进行了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研究,包括系统要素、内容体系和战略对策三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1.教育家和体育家的体育思想传承是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主线。大师的体育思想一直伴随着强国强种的民族思想,而且一直伴随中西方体育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与融合。纵观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始终围绕着“健身强国,以实现民族复兴,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这一主题。2.中国大学体育制度深受社会政治背景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大学体育制度设计;回顾中国百年大学体育制度发展历程,呈现出清朝末期的借鉴摸索、民国时期的深入发展、建国初期的苏联模式、“文革”时期的破坏停滞、新时期的学习欧美等阶段性特征;中国大学体育制度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路径,即政府层面主导,大学负责具体实施。3.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内涵上经历了“体操—体育—体育与健康”的发展历程;形式上表现了“课外—课内—课内外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价值功能上体现了“生物学—心理学—人文社会学”的认识提升;发展上呈现了“拿来主义—本土化探索—国际化”的三阶段发展模式;并且表现出钟摆式演变特征。4.大学体育精神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核心;体育场馆设施等物质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基础;体育制度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保障;体育行为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动力之源。大学体育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层面所包含的体育文化要素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背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大学体育文化系统。5.中国百年大学体育发展历经清末的发端、民国的发展、新中国的新生、“文革”时期的挫折、改革开放的重生、新时期的发展与繁荣六个发展时期。百年大学体育思想也经历了由机体活动能力发展观到身体、心理发展观,到身体、心理、思想品德发展观,最后转变到身体、心理、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观,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体育文化发展的认知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到如今,体育人文价值观念逐渐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核心理念。6.引入战略管理理论;在构建大学体育文化系统的基础上,从战略的系统要素、内容体系和战略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研究。提出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战略对策:从大学体育文化各层面切入,明晰目标定位,健全决策机制,最大化发挥体育学科育人优势,跨学科合作、培养少而精的体育专业人才、凝练科研方向。7.总结百年大学体育思想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供从国家到大学各层面的体育文化发展以借鉴。人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代表性体育人物的思想是大学体育文化系统构建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大学也因此成为整个中国体育教育的思想高地。在新的历史时期,围绕“民族复兴”的主题,大学体育人应有引领中国体育思想的主动性意识,传承发展,注重战略,以助力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

李鲁甄[8](2016)在《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生源“短板效应”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在普通高校成立高水平运动队,为国家培养高竞技水平和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运动员,积极推行“体教结合”的培养战略,以此来优化运动员的整体结构,提高我国运动员的竞技实力。田径项目被誉为“运动之母”,且在普通高校间广泛开展,山东省普通高校按照国家政策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已近30年,山东省现有10所普通高校具备招收高水平田径项目资格。通过对山东省10所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项目在队运动员和参加2015年山东省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田径专项测试的考生及教练员的调查研究,发现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生源中存在项目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其中,女子项目较为薄弱,部分项目过关人数屈指可数。这些问题的产生会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的发展。可根据田径项目特点,分析制约生源短板项目发展的因素,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山东省普通高校培养出更多符合高水平运动员要求的优质体育人才提供参考建议。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生源“短板效应”进行研究。旨在改善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生源质量,消除“短板效应”,为促进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队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生源存在短板项目,短板项目包括:撑杆跳高、竞走、直道栏、标枪、铁饼以及男子长跑、女子400米栏、跳高、铅球。且,女子田径项目中对力量、速度、爆发有绝对要求的项目,合格人数均较低并较为薄弱。同时,田径项目中“长板”又不够长,无法弥补短板项目所带来的缺失。2.因短板项目而引起的“短板效应”,生源在田径专项测试中部分项目合格人数较低,直接对山东省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质量产生影响。同时,测试中田径项目发展失衡,会对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队项目分布带来影响,并制约其发展。3.中学生在高考前选择运动训练,其中有部分学生是因学习成绩较低。使运动训练趋于高考功利化,这种外部动机一旦得到满足或受到其他因素干扰,学生便会终止进行运动训练。同时,学校对中学生运动训练的重视程度较低,会影响中学生竞技水平的提升。4.短板项目在训练上存在专项技术难度高的特点,同时教练员训练水平有限、训练设施不足以及中学生个人承受力低,以及中学生在高中仅有两年的训练时间,无法达到短板项目对专项技术的要求。5.中学生在选择专项时,受到专项难度、训练条件等要求的限制,致使选择空间小且项目选择单一,造成项目发展不均衡。6.全国现有115所“211工程”高校,山东省占3所,山东省部分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质量较低,且优秀生源不断外流。学生报考志愿时受教练员与父母的影响较大,另学生文化课成绩整体偏低,多数学生表示无法达到文化课最低录取分数线,与“体教结合”的培养战略相脱离。

马兆明[9](2014)在《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国家优秀运动员培养模式由举国体制的"三级网络"模式向竞技体育院校化模式过渡下的产物。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这一点已被世界各国所认可。为了发展竞技体育事业,我国于2000年制定了《奥运争光计划》,并将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提高到国家重要议事日程。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所培养的优秀运动员的数量和质量。众所周知,优秀运动员的培养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不仅受制于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以及场馆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发展水平,还受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政策和社会需求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优秀运动员的培养。随着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有效转型和经济型态的转轨,举国体制下"三级网络"模式在优秀运动员培养实践中表现出诸多弊端,如运动员科学文化素质较低、退役就业渠道受阻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国家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原国家教委和体委于1987年提出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起初国家创办其的初衷有两个,即为退役运动员提供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和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优秀运动员。历经27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有275所普通高校进行28个大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的招收和培养。然而,通过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现状调查发现,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未能真正成为国家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为探寻造成当前这种现状的原因,本研究采用文献调查、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法、360度分析法、案例研究和等方法和工具,从国家创办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两个初衷,即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优秀运动运员人才和为退役运动员就业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为视角,对我国7个行政区域15个省市的30所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和物质条件进行了相关绩效评价指标的现状调查,并对所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探索存在问题的根源。以期为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实践提供相应的绩效改进思路、实施方案、策略。全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研究的理论探讨。针对选题,以系统科学为指导,结合国内外有关"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研究"、"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研究"和"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三方面已有文献,首先厘清了普通高校优秀运动员培养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物质基础条件,并探讨了各要素间的关系。然后运用绩效改进的思想、流程和方法构建了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程度。最后,结合优秀运动员培养系统模型的特点,提出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遵循的原则,基于此,研究应用了 Matlab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评价分析。这部分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为全文提供了思路框架。第二部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首先,研究以前面章节构建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国家2005年和2010年评估指标体系遴选出绩效评价指标,初步构建出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培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得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雏形;其次,为了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研究信度,对该构建的初评价指标群进行德尔菲法筛选,获得最终的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部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历史沿革、现状及国外优秀运动员培养经验借鉴。研究首先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发现,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历程基本包括尝试提出阶段、完善规范阶段和新的探索阶段。其次,为了解现状本研究选择了全国范围30支高水平运动队,主要针对规模层次、建设特点、运行模式、运动员现状、教练员现状、管理现状和物质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现状调查。经分析发现,当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仍存在项目设置较全、分布比例不均,运动员"学-训"矛盾问题依然突出,教练员知识结构有待完善等制约高水平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办队绩效。第四部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实证分析。以筛选出的重要绩效指标为依据,对30个运动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1)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取决于运动员的来源途径、竞赛管理和训练效果;(2)竞赛管理,是制约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3)训练效果的收益高低直接影响着运动成绩的提高与否;(4)场馆器材等基础条件建设对高水平运动员成绩和训练效果的影响较小,而运动队的医疗监督对运动队绩效影响较大。(5)运动员竞技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为运动员的来源途径、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规划、竞赛管理制度的合理性、运动员的训练动机和经费支持程度。(6)高水平运动队的绩效排名与其培养的优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存在很大关系。第五部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绩效改进策略研究。针对实证研究的结果,为了改进高水平运动队的绩效目标,建议应该:(1)正确定位高水平运动队目标,合理规划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2)修订高水平运动员招收办法,提高运动员的招收级别。(3)群策群力,提升运动员的训练动机。(4)改善场馆等物质条件,增加医疗监督经费支持。(5)提高教练员选聘条件,不断督促教练员专业发展。本研究将企业中绩效技术的思想和流程引入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研究,通过绩效评价,尝试探讨影响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绩效的根本原因。完善当前大学体育工作尤其高水平运动队评价体系缺失的现状。这种跨领域的探索将对我国竞技体育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赵艳[10](2013)在《中外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成绩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女子七项全能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运动项目,具有技术性水平高和素质要求强等特点。该全能项目自引进中国以后,受到“田径人”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1985-1995年这十年期间,出现了许多优秀全能运动员,但此之后,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呈现出下滑趋势。大学生的竞技水平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学生全能运动员作为我国全能运动的后备力量军,它的发展已引起高度重视。我国“大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全国记录是由沈盛妃在2000年第六届全国“大运会”上创造的5839分,保持至今。而世界“大运会”女子七项全能记录是妮可缇娜1989年在杜伊斯堡创造的6847分。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与世界级大学生运动员相比差距很大,如何提高大学生运动员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成绩,找出落后于世界级大学生运动员的原因并尽快缩短与世界优秀大学生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全能教练员和运动员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运用了文献调查、比较研究、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国第九届“大运会”(甲组)和第二十六届世界“大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8名运动员的成绩进行了横向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找出中外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影响我国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的主要因素,为我国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运动员的科学选材、训练和比赛以及使我国大学生全能运动员成为优秀全能运动员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本文试图揭示出我国女子大学生全能运动员综合素质的现状,为今后全能运动在高校及专业队的教学和训练提供参考依据。得出结论如下:(1)中外女子大学生全能运动员相比,在综合素质能力和水平上均存在明显差距,但两者各单项的得分特征基本一致。进一步提高我国大学生全能运动员的整体实力,从发展空间较大的铅球和标枪项目入手,挖掘运动员的内在潜力,从而促使总成绩的全面提高。(2)我国大学生全能运动员在总成绩、各单项成绩的得分、等级水平上与世界大学生全能运动员相比差距较大,而且各单项的发展相对不平衡,说明了我国大学生全能运动员个体差异较大,整体发展不平衡。特别是铅球、标枪、800m项目的差距较大。应加强对各单项的技术结构的科学分析和研究,根据个人的特点,对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改进,逐步完善技术动作,从而达到最优效果。(3)中外女子大学生全能运动员的各单项成绩对总成绩的贡献情况基本相同,得分贡献率的排序没有明显差异。说明了我国与世界优秀大学生全能运动员在成绩结构得分形式和特点上基本一致,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但我国大学生全能运动员各单项的得分能力不高而且呈现单一趋势。全面提高大学生运动员的综合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成绩,从选材开始就要全面掌握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强弱所在,采用正确的训练方法,结合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安排合理的训练计划和内容。(4)中外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运动员各类项群对总成绩的得分贡献排序相同,即均为:速度类>跳跃类>投掷类>耐力类;优势项目均是l00m栏、跳远、200m、跳高项目,弱势项目是标枪、铅球、800m。应根据运动员的特点进行重点训练和发展,发展“弱项”以“补偿平衡”,从而使优势项目和弱势项目逐渐达到均衡的水平,对提高我国大学生女子七项全能运动的整体水平显得更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5)中外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运动员均表现出呈“跑跳型”运动员,都没有达到“全能型”运动员的水平,尤其是我国大学生运动员的力量和耐力等身体素质表现较差。在今后的训练中,要重视力量和耐力等素质的训练,加强相关技术的训练,从而减少与世界大学生全能运动员在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距。

二、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运动员跳高训练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运动员跳高训练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政策文件的重视
        1.1.2 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师范院校未来的责任与义务
        1.1.3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梳理
        2.1.1 师范类专业认证
        2.1.2 体系
        2.1.3 课程体系
        2.1.4 田径普修课程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2.1 国外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2.2.2 国内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2.2.3 课程体系相关研究
        2.2.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相关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个案研究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实地调查法
第4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理论研究
    4.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依据
        4.1.1 实用主义课程论
        4.1.2 要素主义课程论
        4.1.3 结构主义课程论
        4.1.4 人文主义课程论
        4.1.5 实践主义课程论
    4.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4.2.1 合理性原则
        4.2.2 可行性原则
        4.2.3 目标定位精准性原则
        4.2.4 毕业要求衔接性原则
    4.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功能
        4.3.1 诊断功能
        4.3.2 改进功能
        4.3.3 激励功能
    4.4 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认证标准解读
        4.4.1 培养目标
        4.4.2 毕业要求
        4.4.3 课程与教学
第5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现实依据
    5.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分析
        5.1.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目标分析
        5.1.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析
        5.1.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实施分析
        5.1.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评价分析
    5.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5.2.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理念现状分析
        5.2.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现状分析
        5.2.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5.2.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5.2.5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第6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改革思路
    6.1 健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设置
    6.2 充实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
    6.3 创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6.4 完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考核与评价
第7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实证研究
    7.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构建
        7.1.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读
        7.1.2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的确立过程
        7.1.3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
        7.1.4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的结果与分析
    7.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建设
        7.2.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目标与原目标对比分析
        7.2.2 注重课程培养目标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对接
        7.2.3 侧重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
    7.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内容设置
        7.3.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内容与原内容对比分析
        7.3.2 注重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
        7.3.3 侧重实训内容设置
    7.4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7.4.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实施与原实施对比分析
        7.4.2 注重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7.4.3 侧重实训内容的实施
    7.5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体系
        7.5.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与原评价对比分析
        7.5.2 注重课程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7.5.3 侧重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第8章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8.1 知识目标达成度
    8.2 技能目标达成度
    8.3 情感目标达成度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调查问卷效度检验表
    附录 B:教师问卷
    附录 C:学生问卷
    附件D:教师访谈提纲(教学现状)
    附录 E:学生成绩表
    附录 F:教学技能考核评委打分表
    附录 G:学习自评/互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背越式跳高普修课采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微信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特点
        2.1.1 微信及其功能特点
        2.1.2 微信群及其特点
        2.1.3 微信公众平台及其特点
    2.2 国内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研究现状
        2.2.1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在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2.2.2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2.2.3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教学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的基础性分析与教学实验设计
        4.1.1 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的优势分析
        4.1.2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分析
        4.1.3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的实验设计
    4.2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的教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前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4.2.2 实验后学生背越式跳高掌握情况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不足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3)普通高校优秀马拉松学生运动员邱旺东赛前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
    1.1 马拉松已经成为路跑项目中发展最快的运动之一,历史悠久,普及程度高
    1.2 赛前训练是优秀马拉松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1.3 校园马拉松运动精彩纷呈,丰富了体育活动项目,取得了较好成绩和效果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学生运动员
        3.1.2 赛前训练
        3.1.3 最佳竞技状态
    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2.1 有关赛前训练方面的研究
        3.2.2 有关马拉松项目赛前训练的相关研究
        3.2.3 赛前训练时间安排和阶段划分的研究
        3.2.4 赛前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手段的研究
        3.2.5 赛前训练负荷的研究
    3.3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3.3.1 有关赛前训练方面的研究
        3.3.2 有关马拉松赛前训练方面的研究
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专家访谈法
        4.2.3 追踪调查法
        4.2.4 个案研究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优秀马拉松学生运动员邱旺东的基本情况
    5.2 邱旺东备战厦门、杨凌国际马拉松赛前训练阶段划分分析
        5.2.1 过渡调整训练阶段
        5.2.2 恢复训练阶段
        5.2.3 强化训练阶段
        5.2.4 赛前调整阶段
    5.3 邱旺东备战厦门、杨凌马拉松赛前训练内容的分析
        5.3.1 过渡调整阶段训练内容的分析
        5.3.2 恢复训练阶段内容的分析
        5.3.3 强化训练阶段内容的分析
        5.3.4 赛前调整阶段训练内容的分析
    5.4 邱旺东备战厦门、杨凌国际马拉松赛前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分析
        5.4.1 邱旺东赛前训练方法
        5.4.2 邱旺东赛前主要训练手段
    5.5 邱旺东备战厦门、杨凌国际马拉松赛前训练负荷的分析
    5.6 邱旺东备战厦门、杨凌国际马拉松赛前竞技状态的分析
        5.6.1 影响赛前竞技状态的因素
        5.6.2 邱旺东赛前竞技状态调整的具体做法
    5.7 优秀马拉松学生运动员邱旺东赛前训练的优化策略
        5.7.1 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训练目标,优化和调整训练阶段和周期
        5.7.2 完善和修订训练计划,优化训练手段和方法
        5.7.3 动态调整训练负荷,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5.7.4 合理安排比赛次数,保持最佳竞技状态
        5.7.5 增强营养补充,保持身体参赛的能量需求
        5.7.6 提升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处理好学训矛盾,最大限度保持高竞技状态的能力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田径选修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研究意义与现状
    2.1 研究意义
    2.2 研究现状
        2.2.1 高校公共体育发展现状
        2.2.2 高校田径教学发展现状
        2.2.3 高校田径选修课发展现状
        2.2.4 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安徽省高校田径选修课开展情况分析
        4.1.1 公共体育课程开设形式
        4.1.2 田径选修课开设情况
        4.1.3 田径选修课课程内容
        4.1.4 田径选修课资源配置
        4.1.5 高校师生对于田径选修课的态度
        4.1.6 田径选修课发展的大环境
    4.2 田径选修课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4.2.1 田径选修课的重要性逐渐被淡化
        4.2.2 田径选修课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
        4.2.3 田径选修课基础资源配置不足
        4.2.4 教师对田径选修课教学的信心降低
        4.2.5 学生对田径选修课的兴趣和认同感缺失
        4.2.6 田径选修课发展的大环境有待完善
    4.3 安徽省高校田径选修课出现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学校影响因素
        4.3.2 课程影响因素
        4.3.3 教师影响因素
        4.3.4 学生影响因素
        4.3.5 环境影响因素
    4.4 安徽省高校田径选修课的发展对策分析
        4.4.1 构建多元化活动体系,营造浓厚的田径运动氛围
        4.4.2 改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强化田径选修课重要性
        4.4.3 突破“模板化”教学,构建开放式课堂
        4.4.4 关注学生运动需求,提升学生田径学习兴趣
        4.4.5 倡导田径资源共享,优化田径运动发展大环境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致谢

(5)山东省大学生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滞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选题依据
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文献综述
    3.1 国内相关研究
        3.1.1 大学生高水平运动员的相关政策的研究
        3.1.2 关于大学生高水平运动员发展历程的相关研究
        3.1.3 关于高水平运动员竞技水平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3.2 国外相关研究
        3.2.1 国外学者相关研究
        3.2.2 国内学者相关研究
4.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数理统计法
5.结果与分析
    5.1 山东省大学生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发展的背景
    5.2 山东省大学生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发展的现状
        5.2.1 竞技水平现状
        5.2.2 国家政策现状
        5.2.3 运动员现状
        5.2.4 教练员现状
        5.2.5 学校现状
    5.3 山东省大学生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发展的问题
        5.3.1 山东省高校优势减弱,高水平田径运动员水平偏低
        5.3.2 训练效率低,田径运动员自我意识差
        5.3.3 教练新生力量短缺,专业性不足
        5.3.4 训练条件不足,可参赛项目少
    5.4 山东省大学生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滞后的发展策略
        5.4.1 不断发展高校优势,提高自身水平
        5.4.2 合理调整学训时间比,增强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训练的目标性
        5.4.3 转变聘用理念,督促教练员发展
        5.4.4 完善田径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保障,扩大高校田径各项目招生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甘肃省大学生田径运动竞技能力比较研究 ——以第二~四届大运会甲组成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问卷法
        2.2.2.1 问卷的设计
        2.2.2.2 问卷的检验
        2.2.2.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2.3 实地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比较法
        2.2.6 归纳演绎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甘肃省普通高校田径运动课余训练主要现状
        3.1.1 运动队基本情况
        3.1.1.1 运动队个数及参赛人数
        3.1.1.2 运动员基本情况
        3.1.1.3 教练员基本情况
        3.1.2 课余训练基本情况
        3.1.2.1 训练计划与训练频次
        3.1.2.2 运动员选材与学训问题
        3.1.2.3 训练补助标准与受重视程度
    3.2 甘肃省第二~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成绩与技术等级达标情况
        3.2.1 男子甲组
        3.2.1.1 短跨类运动项目群
        3.2.1.2 中长(竞走)类运动项目群
        3.2.1.3 跳跃类运动项目群
        3.2.1.4 投掷类运动项目群
        3.2.1.5 第二~第四届大运会男子甲组运动技术等级达标人数与项目分布情况
        3.2.2 女子甲组
        3.2.2.1 短跨类运动项目群
        3.2.2.2 中长(竞走)类运动项目群
        3.2.2.3 跳跃类运动项目群
        3.2.2.4 投掷类运动项目群
        3.2.2.5 第二~第四届大运会女子甲组运动技术等级达标人数与项目分布情况
    3.3 甘肃省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及全国与其他省份田径比赛同期成绩比较分析
        3.3.1 男子甲组
        3.3.1.1 短跨类运动项目群
        3.3.1.2 中长类运动项目群
        3.3.1.3 跳跃类运动项目群
        3.3.1.4 投掷类运动项目群
        3.3.2 女子甲组
        3.3.2.1 短跨类运动项目群
        3.3.2.2 中长类运动项目群
        3.3.2.3 跳跃类运动项目群
        3.3.2.4 投掷类运动项目群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附件
    附件1 影响甘肃省普通高校课余训练因素专家咨询问卷调查表(第一轮)
    附件2 影响甘肃省普通高校课余训练因素专家咨询问卷调查表(第二轮)
    附件3 影响甘肃省普通高校课余训练因素田径教练员调查问卷
    附件4 影响甘肃省普通高校课余训练因素运动员调查问卷

(7)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理论基础
        1.3.1 大学体育文化概述
        1.3.2 战略与战略管理
        1.3.3 研究相关理论视角
    1.4 研究对象、分期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分期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说明
        1.6.1 时间范围
        1.6.2 空间范围
        1.6.3 研究指标
第2章 百年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背景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2.1.1 “武”的演变历程
        2.1.2 儒、道、释的体育精神
    2.2 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
        2.2.1 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示范与推动
        2.2.2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
    2.3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百年历程
        2.3.1 清朝末期:中国大学体育文化的发端
        2.3.2 民国时期:中西体育的冲突与融合
        2.3.3 新中国初期:毛主席题词和全面学习苏联经验
        2.3.4 “文革”时期: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挫折与教训
        2.3.5 复苏时期:扬州会议重新确立了学校体育的地位
        2.3.6 新发展时期:大学体育文化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3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精神文化的传承
    3.1 体育人物及思想的整体研究思路
    3.2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萌芽
        3.2.1 维新派体育思想
        3.2.2 “新政”时期体育思想
        3.2.3 军国民体育思想
    3.3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发展
        3.3.1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发展的背景
        3.3.2 大学校长体育思想
        3.3.3 体育家群体体育思想
    3.4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转向
        3.4.1 对资产阶级体育观的批判
        3.4.2 学校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4.3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3.5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复苏
        3.5.1 体质教育思想的局限
        3.5.2 学校体育思想的争鸣
    3.6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繁荣
        3.6.1 “健康第一”思想
        3.6.2 “终身体育”思想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制度文化的传承
    4.1 大学体育制度的发端
        4.1.1 大学体育制度发端的背景
        4.1.2 政府层面的大学体育制度
        4.1.3 大学内部的体育制度
        4.1.4 区域体育组织的初现
    4.2 大学体育制度的定型
        4.2.1 政府层面的大学体育制度
        4.2.2 大学内部的体育制度
        4.2.3 学校体育制度的今昔对比
        4.2.4 校际体育组织
    4.3 大学体育制度的转型
        4.3.1 政府层面的大学体育制度
        4.3.2 大学内部体育制度建设
    4.4 大学体育制度的复兴
        4.4.1 政府关于大学体育制度建设
        4.4.2 大学内部体育制度建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行为文化的传承
    5.1 大学体育教学的传承
        5.1.1 大学体育课程的开端
        5.1.2 专业体育教育的开端
        5.1.3 苏联体育教育理论的影响
        5.1.4 体育教学改革成为潮流
        5.1.5 新世纪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5.1.6 小结
    5.2 大学体育活动和竞赛的传承
        5.2.1 课外活动和竞赛的开端
        5.2.2 课外活动和竞赛的发展
        5.2.3 新中国初期的课外活动和竞赛
        5.2.4 大学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合法化
        5.2.5 新发展时期大学体育要素的互动
        5.2.6 小结
第6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物质文化的传承
    6.1 体育场地设施的初步建设
    6.2 室内体育场馆建设的勃兴
    6.3 体育场馆设施的蓬勃发展
        6.3.1 体育场馆建设特点
        6.3.2 存在的问题
        6.3.3 体育场馆设施的前景
    6.4 体育场馆建设的文化性特征
        6.4.1 大型室内综合场馆成为主流
        6.4.2 新世纪体育场馆特征与趋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战略研究
    7.1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系统要素
        7.1.1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的构建
        7.1.2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主体要素
        7.1.3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客体要素
        7.1.4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中介要素
    7.2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内容体系
        7.2.1 指导思想
        7.2.2 发展现状
        7.2.3 战略目标
        7.2.4 战略重点
        7.2.5 战略路径
    7.3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
        7.3.1 健全大学体育战略决策机制
        7.3.2 百年大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7.3.3 百年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7.3.4 百年大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7.3.5 百年大学体育学科能力建设
        7.3.6 体育文化研究与实践的互动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8)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生源“短板效应”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选题依据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短板效应概念释义
    2.2 我国招收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相关政策
    2.3 关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目标的研究
    2.4 国内外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系的相关研究
    2.5 关于短板效应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实地调查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生源情况
        4.1.1 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来源情况
        4.1.2 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年龄结构
        4.1.3 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项目分布结构
    4.2 关于山东省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田径专项测试合格人数分析
        4.2.1 山东省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田径专项测试合格情况
        4.2.2 山东省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田径专项测试男、女合格人数分析20
        4.2.3 山东省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专项测试田径各项目合格人数比较22
        4.2.4 山东省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专项测试田径项目与男女合格人数分析
    4.3 造成短板项目的原因分析
        4.3.1 短板项目特点分析
        4.3.2 制约中学生田径项目发展因素分析
    4.4 影响山东省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质量的因素分析
        4.4.1 普通高校所在地域及知名度
        4.4.2 运动员入学前教练员、家长左右其报考及运动员主观愿望情况
        4.4.3 学生文化课成绩满足情况分析
    4.5 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生源“短板效应”改善对策
        4.5.1 强化培养体系——注重小、初、中一体化培养
        4.5.2 完善中学生训练设施建设,填补短板项目
        4.5.3 促进普通高校对优秀人才的吸入
        4.5.4 注重中学生文化课学习
    4.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目录
致谢

(9)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 国内相关研究
        (二) 国外相关研究
        (三) 文献述评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释义
        (一) 普通高等院校
        (二) 高水平运动员
        (三) 绩效
        (四) 绩效评价
第一章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系统模型构建
        (一) 高水平运动队系统模型构建
        (二) 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系统特点
    二、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系统要素分析
        (一) 内部要素分析
        (二) 外部要素分析
        (三) 诸要素间关系厘析
    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过程
        (一) 绩效评价思想
        (二) 绩效评价思路
        (三) 绩效评价方法
        (四) 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
        (五) 绩效评价过程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历史沿革、现状及国外经验借鉴
    一、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历史沿革
        (一) 第一阶段:尝试提出阶段(1985—1995年)
        (二) 第二阶段:完善规范阶段(1996—2004年)
        (三) 第三阶段:新的探索阶段(2005年—至今)
    二、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调查
        (一)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总体现状
        (二) 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现状
        (三) 退役运动员就业目标实现现状
    三、国外竞技体育强国优秀运动员培养经验借鉴
        (一) 美国高校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培养研究
        (二) 俄罗斯高校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培养研究
        (三) 德国高校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培养研究
        (四) 日本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培养研究
        (五) 澳大利亚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培养研究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导思想
        (一) 依据国家政策文件,遵循国家创办初衷
        (二) 依照国家创办初衷,分析绩效评价目标
        (三) 坚持以评促建原则,实现办队持续发展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 科学性原则
        (二) 目的性原则
        (三) 独立性原则
        (四) 可操作性原则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一) 因素分析法
        (二) 关键绩效指标法
        (三) 360度考核法
    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一)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选阶段
        (二)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筛选阶段
        (三)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形成阶段
    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一) 分析功能
        (二) 预测功能
        (三) 调节功能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一、影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二、影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的因素分析
        (一) 各指标对比赛成绩的影响
        (二) 各指标对运动员退役就业的贡献率
    三、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办队绩效的综合评价
        (一) 投影阵P的构造
        (二) 参数γ_0 , γ_1的确定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改进
    一、绩效改进指导思想
    二、绩效改进技术流程
    三、绩效改进策略探索
        (一) 转变管理方式,避免监管落入组织机构空当
        (二) 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办法》
        (三) 规范教练员选聘,提高运动训练效果
        (四) 完善管理制度,合理高水平运动队竞赛组织
        (五) 坚持共生理念,提高场馆资源利用率
        (六) 基于三维绩效系统的改进策略
    四、本章小结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及读博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10)中外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成绩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调查法
        2.2.2 比较研究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高校大学生女子七项全能概况
        3.1.1 我国高校大学生女子七项全能总体发展背景
        3.1.2 我国高校大学生女子七项全能运动的现状分析
    3.2 中外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运动员各单项成绩的比较研究
        3.2.1 中外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运动员各单项的成绩、得分、等级水平比较分析
        3.2.2 中外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运动员各单项成绩的等级水平人次比较分析
        3.2.3 中外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运动员各单项平均成绩的得分、等级水平比较分析
        3.2.4 中外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运动员各单项成绩对总成绩得分贡献率的比较分析
        3.2.5 中外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运动员各单项成绩均值百分比旳比较分析
        3.2.6 中外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运动员各单项指标的均值分布比较分析
    3.3 中外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运动员各类项群成绩的比较研究
        3.3.1 中外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各类项群得分及贡献率的比较分析
        3.3.2 中外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个人各类项群得分贡献率的比较分析
    3.4 中外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运动员总成绩的比较研究
        3.4.1 中外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运动员总成绩得分的比较分析
        3.4.2 中外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平均成绩的比较分析
    3.5 中外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运动员综合成绩的比较研究
        3.5.1 中外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运动员各单项最好成绩的比较分析
        3.5.2 中外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运动员冠军成绩的比较分析
        3.5.3 中外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运动员各单项名次成绩分析
        3.5.4 中外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运动员各单项最大值与最小值成绩分析
        3.5.5 我国“大运会”与“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全国纪录成绩差距比较分析
        3.5.6 我国“大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均值与“大运会”全国纪录成绩比较分析
        3.5.7 中外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运动员各单项成绩、各项群成绩与总成绩的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运动员跳高训练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 倪保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背越式跳高普修课采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实验研究[D]. 陈正书.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3]普通高校优秀马拉松学生运动员邱旺东赛前训练研究[D]. 马虎成.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田径选修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部分高校为例[D]. 杨露露.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山东省大学生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滞后因素分析[D]. 温馨.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6]甘肃省大学生田径运动竞技能力比较研究 ——以第二~四届大运会甲组成绩为例[D]. 张凌阁.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7]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D]. 王秀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8]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生源“短板效应”及对策研究[D]. 李鲁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9]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研究[D]. 马兆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6)
  • [10]中外女子大学生七项全能成绩比较研究[D]. 赵艳. 山西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普通高校大学生运动员跳高训练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