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央行内部审计监督职责的几点建议

关于强化央行内部审计监督职责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央行内审监督职责的若干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周立群,严弘宇[1](2021)在《如何发挥内审风险提示作用》文中指出本文从方法、视角、效率三个维度,通过对基层央行内审风险提示机制状况、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原因的分析,提出了重建内审风险提示机制的设想,同时建议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审计定位、强化风险提示,有效实现内审风险提示作用。

李红艳,吴惠君[2](2020)在《深化基层央行“大监督”机制的实践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加快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高效权威的监督体系,提升基层央行治理效能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当前基层央行"大监督"工作机制运行中的问题,从强化监督的政治属性、权威性、成果转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鲍颖焱[3](2019)在《中国证券监管权配置、运行及监督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证券市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也是顺应历史需要而产生的。各国政府以及国际证券监管组织都已经阐明了证券监管的基本价值理念。实践中,关于证券监管本身的正当性分析更多被现实发展经验所取代。尽管各国法律制度具有可复制性,但没有因此减少证券监管法学研究的必要性。因为证券市场的发达程度并没有随着相关证券法律制度的移植而一同转移。即使在全球监管趋同的情况下,证券监管制度的运行效果仍取决于本国的国情。在证券监管研究领域,金融学研究起步较早,主要对金融监管制度的体系、内容、方法等进行研究。但金融监管制度本身却属于法律规则体系。通过研究法律制度的运行实效来探讨法治变革的具体方向,是法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证券监管制度中,国家作为最终的责任主体,拥有监督、管理证券市场中经济活动的权力,也对此负有义务。被监管对象享有合法参与证券市场活动的权利。证券监管者拥有的权力该如何行使,是否存在限制或者剥夺被监管对象权利的情形,是证券市场法治化、市场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证券市场作为国家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的健康和稳定。证券市场的治理也必须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和要求。第一章是关于证券监管权的一般理论。第一节介绍了证券监管的定义和历史。我国法制和实践语境中的证券监管,既包括政府行为,也包括自律管理组织的行为。国外对于监管的解释更广义。现代意义上的证券监管制度出现在证券市场发达的美国,美国国会在罗斯福新政中通过立法建立了SEC,以期加强对证券市场的规范。证券监管制度随着市场发展在数次经济危机中进一步体系化。围绕证券监管有众多的理论假说和研究,这些争议代表着或放松或加强监管的立场。无论是放松监管,还是加强监管,都涉及国家权力的行使,最终表现有关证券监管权的法律问题,因为权力才是证券监管体制的核心。第二节介绍了本文研究对象——证券监管权。证券监管权是在有关证券的经济活动中来源于国家的具有强制作用的影响力,具有权力主体与权力内容上的综合性。阐明证券监管权设定的因由以及权力制约与权力保障的内在关系,作为研究证券监管权的基础。第三节探讨了证券监管权的性质及特征,证券监管权是一个包括多权能的综合性权力。围绕证券监管权形成了证券监管体制,从属于金融监管体制,自身也存在诸多的权力主体。制度安排中,需要具有深化普遍联系的系统思维,形成统筹协调的意识,也要求证券监管权的配置、运行、监督的各个环节体现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理念,从而实现更好的监管。第二章是关于证券监管权的配置问题。第一节是阐述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理论。证券监管权的配置始终要从两个维度考虑:一是权力如何在政府、社会与市场关系中确定边界,即表现为政府证券监管权与自律管理权之间的分配;二是权力如何在政府主体之间排布,即政府证券监管权在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内的安排,包括与其他行业金融监管权之间或统或分的横向配置关系,也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金融事权上的纵向配置关系。第二节是借鉴国外经验。金融监管体制主要分为统一化监管体制和多元化监管体制,世界各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分为机构型、功能型以及目标型三类,不同程度适应了社会分工。早期社会功能分化体现为具体产品形式的差异,分业监管体制因此曾占据主流;当社会分工深入体现为产品的功能差异时,功能监管体制更适应现实需要,目标监管则更加反映了证券监管者的主观价值追求。功能型和目标型都比分业型更强调加深现有机构之间的协作,金融监管体制呈现由分业向统一发展的趋势。不同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决定了政府监管与市场主体自治之间的基本关系,各国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分配策略。第三节是以中国证监会系统为中心展开分析我国证券监管权力配置的现状,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不当。(2)政府证券监管权横向配置不当。(3)政府证券监管权的纵向配置不当。对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1)科学处理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关系。(2)统筹政府证券监管权的横向配置。(3)协调政府证券监管权的纵向配置。第三章是关于证券监管权的运行问题。第一节是对证券监管权运行的介绍。确定证券监管权运行指的是证券监管者行使权力对市场主体等被监管对象产生的作用。政府证券监管权分为准立法、行政、准司法权,每一种权力都有自己运行的原则。第二节是结合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的域外经验进行中外比较。我国证券监管权的主要运行机制有:(1)检查机制,(2)稽查机制;(3)行政处罚及复议机制;(4)自律管理机制(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例)。通过比较中外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发现政府证券监管权和自律管理权监管功能上逐步统一,发生了形式上和实质上的融合。各国证券监管权所受的制约是不同的;证券监管权行使的公开程度不同,所受制约不同;各国对公民权利的保障程度也不同。第三节是整理我国证券监管权运行的现状、总结问题,并提出建议。我国证券监管权的现状包括,规则制定权的内容时常越位;行政许可权收缩集中;监管措施实施权繁杂、与行政处罚效果作用重复、行政复议作用不明显等等现象。除此之外,政府证券监管者还采用其他经济行政管理手段,实际上扩大了自己的权力。自律管理权运用较少,但在相关新规出台后,可能会改变这一情况。政府证券监管权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运动式、选择性监管;以及工作机制不合理,无法发挥作用。自律管理权存在的问题则是权力运行的法律责任不明确,与之有关的争议未被纳入行政诉讼,导致自律管理权运行内部化,难以直接观察,也缺乏制约。第四章是关于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问题。第一节是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的一般理论。监督证券监管权的意义在于肯定和保护证券监管权的运行,防止证券监管权的滥用。我国现行的监督体系分为三大类:政府内部监督、国家机关外部监督以及社会监督。本文主要研究具有强制力的国家机关监督,即权力机关、纪检监察机关以及司法机关的监督活动。第二节是具体介绍权力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提出相关建议。权力机关重点对政府证券监管权中的规则制定权发挥作用,而纪检监察机关则发挥全面专门监督的作用,对政府证券监管权以及自律管理权都进行监督。第三节是重点分析了司法机关监督。针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只有狭义的司法监督,也是狭义的司法审查,即通过审理行政诉讼案件进行监督。司法机关在个案审查中发现了证券监管权运行不公开、不合理、不合法的种种情形,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及时通过判决将其纠正,目前司法监督功能实际上较弱。这种情况也体现在与证券活动有关的其他司法领域。但是,以苏嘉鸿案件为示范,显示出对于个案的深入审理往往能够真正指出证券监管权运行的问题原因,并树立正确运行的规则,是较好的能够普遍促进证券市场法治化的方式。应当全面加强司法者的能力建设,构建金融法院,并以司法审查为主导建立“三审合一”审判机制,逐步强化司法监督的作用。最后,从证券监管的法治化方向看来,权力配置的合理化问题、权利义务平衡问题、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问题都是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只要权力、权利主体都能积极参与多元治理,就能促进证券市场法治化、市场化发展的实现。

颜雄兵,张彩虹,蔡丽玲[4](2018)在《人民银行同级审计分析研究——以广州分行为例》文中指出本文针对同级审计研究中缺少定量分析的情况,将SWOT分析法和AHP相结合,建立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框架,并以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为例,分析影响同级审计的关键因素,同时计算各因素权重,在此基础上确定同级审计发展战略。另外,采取问卷调查分析法,选取10组同级审计案例与下查一级审计案例进行比对,验证研究结论,提出改进同级审计的对策建议。

卢米[5](2017)在《新形势下从严审计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人民银行为例,提出审计覆盖要"全",检查要"深",处理要"严"的从严审计工作思路,深化审计检查监督,严肃审计处理和问责,强化审计成果转化利用,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检查监督机制,为建设法治、廉洁、服务型基层央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赵小菊,吴崇攀,符夫之,梁文波,卢米[6](2017)在《新形势下基层央行从严审计思路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分析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人民银行内审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职责、新特点,以更严的要求把握好审计关口,提出审计覆盖要"全",检查要"深",处理要"严"的从严审计工作思路,建议深化审计检查监督,严肃审计处理和问责,强化审计成果转化利用,为建设法治、廉洁、服务型基层央行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高博[7](2017)在《经济新常态下央行内部审计职能研究》文中认为外部问责、监督不断强化,中央和国务院对党政机关的要求不断提高,新常态下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已势在必行。央行于2011年开始探索内审转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对新常态下内部审计的本质把握不准、对受托责任等内部审计基础理论认识上的误区,在履职中存在承担诸多与职责无关工作的问题,致使内部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损害,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及效果。如何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已成为内审转型深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在对国内外内审职能研究的基础上,对新常态下央行内审职能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存在的职能边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解决途径。

徐纯[8](2017)在《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文中认为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2015年12月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审计制度,健全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2016年5月17日,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多次强调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这既是对过去三十多年审计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的深切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财政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改革发展、强化权力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为我国国家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际,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审计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成为了当今的重要课题。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总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明鉴。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审计史也是一部国家的兴衰史,是一部国家治理发展史,是一部不同利益博弈、不同思想交锋、不同文化碰撞、不同制度更替的历史(刘家义,2015)。通过梳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自1983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国家审计制度提供分析依据。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文献资料不多,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领域,如绩效审计制度、环境审计制度、预算审计制度等;或者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内容,如国家审计制度的文化变迁、审计对象的变迁、审计目的的变迁等,;亦或是集中于对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如审计制度变迁的表现、制度变迁的动因或者制度变迁的路径。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并为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因此有必要全面详细地梳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发展脉络。基于内容分析法,本文以1995年至2015年审计署发布的《关于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政府审计工作报告”)、1984年至2016年历任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下文简称“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2003年至2016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等文本资料为研究切入点,梳理和把握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建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来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而使内容描述获得了一定的历史价值。本文既从原理上阐明国家审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动因,又通过历史考察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为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研究框架和各章写作安排。本章是本文的整体规划。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和内容分析法的相关研究,发现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以及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三个方面;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情感分析、趋势分析和可读性分析五个方面。本章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研究机会,这是本文的研究前提。第三章: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辨析后,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然后,结合近代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我国制度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探究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第四章: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构建了由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国家审计功能、国家审计根本目标和国家审计组织体制,探讨了国家审计体制。从审计组织方式、审计实施方式、审计评价方式、审计结论作出、审计报告方式、审计成果运用和审计人员管理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国家审计机制。通过构建该理论框架,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奠定基础。第五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以上报告及公告进行词频分析、关键词分析、语义网分析、聚类分析、情感分析以及主题分析,全面细致地梳理和把握了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确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第六章: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本章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分别计算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的可读性得分,并与相关审计信息接收者的受教育程度相配比,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检验国家审计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效果。第七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国家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协调,直接原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技术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第八章: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本章从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具体政策建议。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家审计制度和内容分析法的后续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了展望。从主要方面归纳,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创造性地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国家审计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将内容分析法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在国内,内容分析法也已被逐步运用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等领域,但还没有专家学者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审计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国家审计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问题,一方面拓展了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为研究国%审计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可读性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创造性地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研究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水平。目前,我国学者针对中文可读性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外国学者发明的可读性公式,如Flesch公式、Lix指数等,研究中英文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的可读性问题。但不足之处在于直接借用英文可读性公式来测量中文文本,由于中英文句子结构和文字构造都不尽相同,这不免会造成削足适履的尴尬情形。本文基于台湾学者宋曜廷(2013)和刘忆年(2015)开发的中文可读性公式,综合研究了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问题,拓展了国家审计的研究空间。此外,本文还开发了研究国家审计报告的情感词典。Tim&Bill(2011)通过研究1994年至2008年间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发现根据《哈佛词典》的释义,在报告中有四分之三被认定为是消极词汇的词语在财务领域并不是消极词汇。同样地,在《辞海》或者《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消极的词汇在审计研究领域也不一定是消极词汇。基于此,本文开发出了一份适用于审计报告研究领域的情感词典,包含审计报告中常用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以便更好地衡量审计信息所传递的情感内容。二、构建了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相关研究不少,但是系统地研究并构建国家审计制度分析体系的文献极少。厘清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并建立研究架构是分析国家审计制度及其变迁的根本。本文认为,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公共利益关系中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是国家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国家与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国家公共利益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包含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国家审计体制包含国家审计的地位、功能、根本目标和组织体制等内容,国家审计机制包含审计组织方式、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结论作出、报告方式、成果运用、人员管理等。基于这一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本文对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进行了编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分析。三、创新性地阐释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关于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通过对上述理论的辨析和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本文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国家通过治理体制及机制配置和运行权力,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是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过程。在国家代表和集中的利益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利益冲突的现象,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主要通过协商、调整、合作、互动等方式解决。国家审计就是为协商和调整国家代表的利益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而建立的制度安排。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公共利益关系中的相关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是国家审计产生的重要基础。

高培英[9](2016)在《影响基层央行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及对策》文中指出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的"生命线",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为此,本文在阐述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必要性基础上,客观分析影响基层央行内部审计质量因素,提出提高基层央行审计质量的策略,希望能促进基层央行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

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课题组,王晓华[10](2016)在《基层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业务整合成效分析及转型建议——基于中央银行核算数据大集中背景》文中认为2014年7月,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全面运行,加之货币发行信息管理系统、国库会计核算系统的推广应用,人民银行营业、国库和货币发行会计核算业务实现了全国数据集中模式。文章介绍了基层人民银行事后监督机构调整及业务整合基本情况,分析了基层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业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如"业务复审"型监督模式造成监督效率不高、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工作制度滞后于核算业务发展、监督人员的配备与实际需要矛盾突出,文章从完善监督工作手段、改进监督工作方式、规范监督制度管理、提升监督人员业务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提升事后监督效能的对策建议和推动会计核算监督业务转型发展的构想。

二、强化央行内审监督职责的若干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央行内审监督职责的若干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如何发挥内审风险提示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目前风险提示机制状况分析
    1. 风险提示方式一:
    2. 风险提示方式二:
    3. 风险提示方式三:
二、当前内审风险提示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审计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效率分析。
    2. 内部审计“第三道防线”视角的效率分析。
    3. 新形式下风险决策效果分析。
三、针对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守旧思想仍占主导。
    2. 审计人才依然缺乏。
    3. 培训机制亟待完善。
四、重建风险提示机制的设想
    1. 构建业务信息审计共享平台。
    2. 牢固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3. 建立审计人才长效培养机制。
五、相关建议
    1. 加快审计业务信息化建设。
    2. 完善和优化第三道防线风险提示功能。
    3. 强化风险提示功能,实现风险预警机制。

(2)深化基层央行“大监督”机制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监督”工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1. 解决监督项目来源问题。
    2. 明确“大监督”的范围和重点。
    3. 建立监督标准化及“人才库”机制。
    4. 创建新的监督管理模式。
    5. 促进监督成果的转化运用。
二、“大监督”工作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三、建立健全“大监督”工作机制的对策
    1. 强化监督工作的政治引领。
    2. 提升监督工作的权威性。
    3.构建监督成果运用制度体系。
    4. 加大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

(3)中国证券监管权配置、运行及监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框架
    五、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证券监管权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证券监管的意义
        一、证券监管的由来
        二、证券监管的正当性
    第二节 证券监管权的界定
        一、证券监管权的解释
        二、证券监管权的本原
    第三节 证券监管权与证券监管体制
        一、证券监管权的内容
        二、证券监管体制的系统
    小结
第二章 证券监管权的配置问题
    第一节 证券监管权配置的一般理论
        一、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界定
        二、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相关理论
        三、证券监管权配置的具体原则
    第二节 境外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经验
        一、金融监管体制分类比较
        二、政府证券监管权的配置
        三、证券监管权的分配
    第三节 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的内容
        二、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存在的问题
        三、关于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的建议
    小结
第三章 证券监管权的运行问题
    第一节 证券监管权运行的一般理论
        一、证券监管权运行的界定
        二、证券监管权运行的分类以及原则
    第二节 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的比较
        一、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的国外经验
        二、我国证券监管权的运行机制
        三、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之比较
    第三节 我国证券监管权运行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一、我国证券监管权运行现状
        二、证券监管权运行的问题及建议
    小结
第四章 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问题
    第一节 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一般理论
        一、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界定
        二、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体系
        三、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原则
    第二节 权力机关监督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
        一、权力机关监督
        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
    第三节 司法机关监督
        一、司法机关监督的界定
        二、司法机关关注个案监督
        三、证券司法的总体表现及对策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4)人民银行同级审计分析研究——以广州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人民银行同级审计分析
    (一) SWOT分析
        1. 优势分析
        2. 劣势分析
        3. 机遇分析
        4. 挑战分析
    (二) AHP分析
        1. 构建分析模型。
        2. 构建同级审计研究指标体系。
        3. 构造判断矩阵。
        4. 层次排序。即通过判断矩阵的运算确定各层次相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的权重, 该过程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5. 战略选择
五、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同级审计实证分析
    (一) 分析方法
    (二) 调查统计结果
    (三) 回归分析
六、结论与建议

(5)新形势下从严审计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内审监督的新特点和新变化
二、内审监督存在的新问题
    (一) 重经济业务活动监督, 忽视对权力运行的制约
    (二) 审计监督与党内监督协同性不强, 影响监督实效
    (三) 缺乏主动作为, 审计不够深入
    (四) 审计处理不严, 缺少必要的责任追究
    (五) 配套机制不够健全, 审计成果转化不充分
三、依法依规从严审计
    (一) 从严审计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二) 从严审计的检查监督环节
        1. 坚持风险和问题导向, 构筑“红线”防火墙。
        2. 突出重点, 实现对关键业务领域和环节的审计全覆盖。
        3. 查严查透, 敢于揭示问题和风险。
        4. 丰富审计手段, 拓展审计深度和广度。
    (三) 从严审计的审计处理环节
        1. 审计发现问题分类。
        2. 落实责任及处理意见。
        3. 启动审计问责程序。
    (四) 从严审计的成果转化环节
        1.
        2. 注重整改落实, 拓宽审计成果运用范围。
        3. 加大审计信息反馈, 扩大审计成果辐射范围。
        4. 强化审计权威, 推广普及审计“四挂钩”制度。

(6)新形势下基层央行从严审计思路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形势下内审监督的新特点和新变化
    (一) 是新高度, 经济监督与权力制约并重
    (二) 新任务, 审计监督全覆盖
    (三) 新职责, 强化审计监督保障职责
    (四) 严要求, 内审监督与党内监督相结合
    (五) 严防控, 促进加强金融风险及廉政风险防控
    (六) 严处理, 强化审计问责, 增强审计震慑力
二、新形势下基层央行内审监督存在的新问题
    (一) 重经济业务活动监督, 忽视对权力运行的制约
    (二) 审计监督与党内监督协同性不够强, 影响监督实效
    (三) 缺乏主动作为, 审计不够深入
    (四) 审计处理不严, 缺少必要的责任追究
    (五) 配套机制不够健全, 审计成果转化不充分
三、新形势下人民银行从严审计思路与对策
    (一) 从严审计的基本思路
    (二) 审计检查监督环节
        1. 坚持风险和问题导向, 构筑“红线”防火墙
        2. 突出重点, 实现对关键业务领域和环节的审计全覆盖
        3. 查严查透, 敢于揭示问题和风险
        4. 丰富审计手段, 拓展审计的深度和广度
    (三) 审计处理环节
        1. 审计发现问题分类。
        2. 落实责任及处理意见。
        3. 启动审计问责程序。
    (四) 审计成果转化环节
        1. 加强与党内监督部门的沟通, 共享成果, 形成合力, 增强监督实效。
        2. 注重整改落实, 拓宽审计成果运用范围。
        3. 加大审计信息反馈, 扩大审计成果辐射范围。
        4. 强化审计权威, 推广普及审计“四挂钩”制度。
四、结语

(7)经济新常态下央行内部审计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内审职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受托责任
    (二)内部审计内涵
三、人民银行内审履职现状
    (一)非本职工作履职情况
    (二)不利影响
四、内部审计新使命新策略
    (一)从严管理、强化依法审计
    (二)转变观念、践行新理念
    (三)制度创新、明确内审新职责
    (四)机制创新、提升内部审计独立性
    (五)适法而为、增强内审履职效能
    (六)关注新趋势、提升内审活力
        1. 持续关往“红线”问题
        2. 探索内部审计信息化
        3. 做实审计整改“全落实”

(8)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文献综述
        一、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三、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文献综述
        一、描述性分析文献综述
        二、比较分析文献综述
        三、情感分析文献综述
        四、趋势分析文献综述
        五、可读性分析文献综述
    第三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二、免疫系统理论
        三、国家良治理论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五、理论评述
    第二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一、制度变迁理论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三、理论评述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相关理论
        一、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和应用目的
        二、内容分析法的认识论基础
第四章 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家审计体制分析
        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二、国家审计功能
        三、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
        四、国家审计组织体制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机制分析
        一、审计组织方式
        二、审计实施方式
        三、审计评价方式
        四、审计结论作出
        五、审计报告方式
        六、审计成果运用
        七、审计人员管理
第五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第四节 确定分析单位
    第五节 类目构建与编码
    第六节 编码中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一、效度检验
        二、信度检验
    第七节 数据分析结果
        一、词频分析
        二、关键词分析
        三、语义网分析
        四、聚类分析
        五、情感分析
        六、主题分析
第六章 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
    第一节 可读性测量方法的选取
    第二节 可读性指标结果分析
    第三节 审计报告及公告信息接收者受教育程度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二、国务院领导平均受教育程度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四、社会公众平均受教育程度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分析
        一、审计信息接收者平均受教育年数
        二、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可读性分析
        三、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报告可读性分析
        四、审计结果公告可读性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利益冲突与协调
        一、国家审计制度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功能体现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第二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
        一、经济环境变迁拓展了国家审计的范围
        二、政治环境变迁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内容
        三、法律环境变迁增强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四、文化环境变迁更新了国家审计理念
        五、技术环境变迁创新了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一、明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和内容
        二、定期评估并更新审计对象和内容
        三、关注民营资本的运营管理情况
        四、构建对监管者再监督的有效机制
    第二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一、合理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
        二、适当增加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的数量
        三、探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路径
        四、全面推进数字化审计
    第三节 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
        一、明确区分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范围
        二、扩充政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
        三、控制审计结果公告中正面评价的词汇数量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
    第四节 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
        一、完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
        二、完善审计建议采纳机制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
    第三节 未来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基层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业务整合成效分析及转型建议——基于中央银行核算数据大集中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 监督人员调整和业务归口情况
(二) 目前事后监督业务开展情况
(三) 事后监督业务整合效果
    1. 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
    2. 核算监督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3. 事后监督效果一定程度被削弱。
(一) 会计核算数据大集中发展产生的新影响
    1. 会计核算数据集中及电子化处理, 凸显了事后监督手段不足。
    2. 核算系统风险防控强化, 弱化了事后监督效能发挥。
    3. 会计核算业务处理流程再造, 拓展了事后监督业务内涵。
(二) 事后监督自身局限性形成的问题
    1.“业务复审”型监督模式造成监督效率不高。
    2. 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工作制度滞后于核算业务发展。
    3. 监督人员的配备与实际需要矛盾突出。
(一) 完善监督工作手段
(二) 改进监督工作方式
(三) 规范监督制度管理
(四) 提升监督人员业务素质

四、强化央行内审监督职责的若干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如何发挥内审风险提示作用[J]. 周立群,严弘宇. 审计与理财, 2021(04)
  • [2]深化基层央行“大监督”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 李红艳,吴惠君. 中国内部审计, 2020(10)
  • [3]中国证券监管权配置、运行及监督问题研究[D]. 鲍颖焱.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4]人民银行同级审计分析研究——以广州分行为例[J]. 颜雄兵,张彩虹,蔡丽玲. 吉林金融研究, 2018(02)
  • [5]新形势下从严审计若干问题研究[J]. 卢米. 中国内部审计, 2017(11)
  • [6]新形势下基层央行从严审计思路与对策研究[J]. 赵小菊,吴崇攀,符夫之,梁文波,卢米. 海南金融, 2017(10)
  • [7]经济新常态下央行内部审计职能研究[J]. 高博. 金融发展评论, 2017(07)
  • [8]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D]. 徐纯. 武汉大学, 2017(06)
  • [9]影响基层央行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 高培英. 财会学习, 2016(17)
  • [10]基层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业务整合成效分析及转型建议——基于中央银行核算数据大集中背景[J]. 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课题组,王晓华. 甘肃金融, 2016(05)

标签:;  ;  ;  ;  ;  

关于强化央行内部审计监督职责的几点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