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相对论振荡器

一维相对论振荡器

一、论一维相对论振子(论文文献综述)

卢书岭[1](2021)在《基于Duffing振子的水下电流场通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怀玉[2](2021)在《相对论量子体系的相空间规范变换》文中研究表明汪克林等提出了量子体系的相空间规范变换(物理,2021,50(3):177).本文将此推广到相对论量子体系。相对论量子力学体现所需要的保能量的变换,是量子体系的变换r→r/α,p→pα再加上光速常数的变换c→c/α.以相对论的氢原子模型和谐振子模型为例进行了讨论。说明了普朗克常数?是不做变换的。这样的规范变换适用于粒子做低动量运动的情况,因为时间未做变换,而在粒子运动时,根据洛伦兹变换,时间是会参与空间变换的。由此加深了我们对于量子力学体系相空间规范变换的认识。

薛思玮[3](2021)在《拓扑节线半金属ZrSiS的低能元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元激发是凝聚态物理中十分重要的概念,不管是单粒子激发还是集体激发,都对材料的物理性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近年来,凝聚态物理在材料的拓扑物性研究上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以拓扑绝缘体和拓扑半金属为代表的拓扑材料不仅极大地开拓了人们对基础固体物理的认知,也带来了丰富的应用前景。对拓扑材料元激发的研究是理解拓扑物性的关键。本文聚焦于拓扑材料元激发的探索,以典型的节线半金属ZrSiS为例,一方面探索了其独特表面态与表面声子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详细研究了与其拓扑能带相关的独特等离激元物性。本文将为节线形拓扑半金属在低维电子学与等离激元光子学中的应用提供研究基础。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利用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首次获得了覆盖ZrSiS第一布里渊区高对称方向的声子色散谱,发现了其中一支光学模式的异常软化现象。我们建立了电子-声子相互作用模型,分析发现该光学模式的软化是由于表面声子与ZrSiS表面特有的“漂浮”表面态相互作用导致的Kohn异常。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表面电子-声子相互作用的详细物理图像,通过对声子自能虚部的拟合,我们得出了这支软化声子的平均电声子耦合常数为λ≈0.15。这一结果将有助于理解拓扑节线形半金属的低维输运性质。在第二部分中,我们首次测量发现了 ZrSiS中的三支能量在0.1-1.5 eV之间的等离激元激发。在布里渊区中心处,这三支等离激元的能量分别为0.20、0.50、0.90 eV左右,处于近-中红外频率区间。与理论上对于具有理想圆形节线的拓扑半金属的预测不同,我们发现三支等离激元都呈现出各向同性的色散关系。变温实验表明这三支等离激元色散都呈现出良好的温度稳定性。通过对ZrSiS表面电子态的分析,结合第一性原理电子能带计算和无规相近似框架下对电子损失函数的计算,我们分析出了这三支等离激元对应的电子态来源,发现这三支等离激元都与体系的拓扑电子能带相关,是拓扑电子态等离激元的直接体现。此外,本论文还尝试了磁性氦原子散射谱仪的搭建,愿景是在实现常规氦原子探测材料表面原子起伏与表面声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探测到磁性材料的表面磁有序结构和磁振子激发。这一部分中主要介绍了磁性氦原子散射谱仪的机械结构设计与电子学控制系统的设计搭建,前者包括单色化氦原子束产生、激发与探测装置,后者包括对于激发态氦原子进行角分辨能量探测的电路与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软件开发与调试等。这些工作为磁性氦原子散射谱仪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李建[4](2021)在《铁基超导体中新奇电子态的核磁共振(NMR)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电子-电子关联效应的理解是现代凝聚态物理的核心问题和主要任务。伴随电子关联而来的多种自由度间错综复杂的耦合可导致丰富的竞争或合作的有序态,形成复杂多变的相图。本论文以系列铁基超导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脉冲核磁共振(NMR)技术来揭示和研究关联金属体系中出现的新奇物态,并分析了其可能对应的物理模型。首先作为结构最简单的铁基超导体,铁硒(FeSe)展现出了另类的相图演化,其中反常的电子向列序引发大量的研究且至今仍存在不少疑问。为此,我们对FeSe单晶开展了细致的NMR研究。我们合成了高丰度(98%)同位素57Fe的FeSe单晶样品,并首次同时测量了 57Fe与77Se的NMR谱图及自旋-晶格弛豫率。我们发现77Se与57Fe的奈特位移具有明显不同的温度依赖,在向列相中二者的奈特位移及自旋-晶格弛豫率的各向异性随温度的演化也不同。分析可知57Fe原子核可以直接反映Fe位的局域轨道构型,而77Se更多的受到3dxz,3dyz轨道态的影响。我们的实验揭示了 1.除了3ddxz,3dyz轨道的退简并,3dxy轨道在向列序中也发生了重构;2.FeSe具有洪特耦合诱导的轨道选择的电子关联,3dxy轨道的电子态在向列相中随着降温发生非相干到相干的渡越;3.非平庸的自旋-轨道耦合(SOC)效应导致FeSe的向列相中存在不小的局域自旋磁化率各向异性。这些结果表明FeSe中的电子向列相是一个自旋轨道纠缠的电子态,其中不同轨道的电子表现出不同的关联性并随着体系温度变化而出现相干-非相干之间的渡越。FeSe单晶在静水压下演化出了丰富难懂的相图且其超导转变相对于常压可被提高~4倍。另外,其中多种电子型有序间的竞争或合作效应一直是理论与实验关注的焦点,且不同实验手段的测量结果仍存在一些分歧。为此,我们对高丰度57Fe的FeSe单晶样品进行了低压范围内(pmax~2.1 GPa)细致的变压NMR研究。通过比对77Se与57Fe的NMR谱线随静水压的演化我们揭示了长期被遗落的低压下的磁有序预相变过程,而其超导转变与低温低能自旋涨落随静水压的演化表明超导配对机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另外,基于NMR实验证据,FeSe的电子态随静水压变化也会发生非平庸与磁有序相关的渡越,其中高压下的电子向列序就与FeAs类的具有显着自旋涨落及低温磁有序的向列序相类似。这些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铁基超导体丰富电子性质的起源,并提供了建立统一的物理图像的视角。FeSe及其衍生类材料体系的超导转变具有高度可调性,而常压下FeSe单晶的超导态本身也具有许多非常规的奇异特性。之前的NMR研究由于射频加热效应未能对FeSe单晶的超导态进行完备的表征。为此,我们首次合成了高丰度(50%)同位素77Se的FeSe单晶样品并采用极低功率的射频脉冲对其超导态进行了系统的规避了射频加热效应的NMR测量。我们在所有外场取向下都观测到了与电子自旋磁化率相关的Knight位移的下降,这排除了手征p-波超导配对的可能性。此外,我们在FeSe超导态的磁通晶格中发现了大量的剩余态密度及极度的NMR谱线展宽,这些结果表明FeSe超导态的磁通晶格中出现了十分反常的束缚态。这些实验现象可能与FeSe超导配对处于Bardeen-Cooper-Schrieffer超流机制与Bose-Einstein凝聚(BCS-BEC)渡越区的特征相关,但仍需进一步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这些改进的NMR结果为相关理论模型提供了重要的限定及参考。铁基超导体的准二维特征使其十分易于解离、撕薄、插层和形成复杂的共生结构。我们利用NMR的位置选择性对复杂异质结构铁基超导体Ba2Ti2Fe2As4O不同层的物理性质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经过系统的角度依赖的NMR谱的测量,我们将之前一直未能确定的发生于~125 K之下的电子相变确认为[Ti2As2O]层中的二维特征的轨道玻璃态。另外,借助NMR的超高分辨率我们首次在该体系中揭示了更低温度下的轨道有序转变及其伴随的结构畸变。类似于电子向列相,其在低温下也出现了相互正交的有序畴区。我们在[Fe2As2]层中还观测到了磁有序与超导的共存。总之,该体系中出现的丰富的电子态使其可作为探索轨道调控及异质结构铁基超导体层间耦合作用物理性质的平台。更多的微观机理仍需大量的理论与实验上的努力。我们也初步的研究了重空穴掺杂的铁基超导体CsFe2As2中Fe位的NMR信号。相关实验证据表明该体系中存在明显的轨道选择的电子关联性以及可能的电子向列序或短程磁有序。另外,我们对系列低超导转变温度的FeSe单晶样品进行了系统的NMR表征。我们发现FeSe单晶的超导态正相关于低温下浮现的强的低能自旋涨落,而其与电子向列序似乎关系不大。这些研究对于厘清FeSe中电子态的本征行为以及主导各电子型有序的关键物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徐海[5](2021)在《反铁磁腔光磁学系统中由DM相互作用诱导的双重透明和非互易传输》文中研究说明腔光磁学系统是一个新兴的非常具有前景的量子操作平台,其由光学腔和腔内的磁性材料组成,两者通过光磁学耦合进行相互作用。腔光磁学系统可分为铁磁和反铁磁腔光磁学系统,反铁磁体相比于铁磁体在信息处理上更具有优势,但对于反铁磁腔光磁学系统的研究还较少。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简称DM相互作用,又名反对称交换相互作用)是磁性材料当中相当重要且普遍存在的一种交换相互作用,但目前还未有相关研究在腔光磁学系统中讨论DM相互作用的影响。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含有DM相互作用的反铁磁腔光磁学系统进行了研究,讨论了DM相互作用对探测场透射谱的影响以及其诱导的非互易传输。另外,宇称时间对称(parity-time,简称PT)能更好地描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量子系统。而一个系统的动力学行为能更全面地展示出其中的物理信息,所以,本文以PT对称型光力学系统为例,研究了其动力学行为。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关于腔光磁学系统的基础研究。在自旋波理论的基础上,从光在磁性材料中的散射出发,利用磁点群的约束,导出了二次量子化的光磁学耦合哈密顿量。至此,只要已知磁性材料的磁点群,便可得出其光磁学耦合哈密顿量的具体表达式。后分别在铁磁和反铁磁腔光磁学系统中,研究了光磁学诱导透明,发现透明窗口随光磁学耦合强度的增大而变宽。另外,在反铁磁腔光磁学系统中,外磁场可以打破系统的磁暗模效应,导致双光磁学诱导透明现象。第二部分研究了DM相互作用在反铁磁腔光磁学系统中对光磁学诱导透明的影响以及其导致的非互易传输。研究表明,DM相互作用的存在也能打破磁暗模效应,实现双光磁学诱导透明,该作用的有效耦合系数m3的相位ζ是控制单透明窗口到双透明窗口转变的开关,且|m3|可以调控两个透明窗口的宽度和间距。DM相互作用提供的有效耦合和光磁学耦合两条路径之间的干涉可以造成系统中能量的非互易传输,相位ζ等于nπ与否决定了传输的互易与否,|m3|可以调控非互易传输的强度。利用散射概率振幅,对该非互易传输进行了物理上的解释,并根据相关解析表达式得出了最佳非互易传输的条件。第三部分对PT对称型光力学系统中的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光学腔和机械振子之间的能量在PT对称区域交换非常频繁,而在PT对称破缺区域能量交换缓慢。当系统渐近稳定时,平均位移和粒子数会随时间趋于稳态平均值。处于有限时间稳定区域时,物理量均值的振幅不变。不稳定时,均值随时间呈指数增长。并且上述结论在与本章类似的系统中也适用。

何自强[6](2021)在《基于光力学的微纳颗粒操控以及热传导物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力学(Optomechanics)研究光和物质相互作用中的力学效应及其应用,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前沿是对机械振子和微纳颗粒的质心运动进行冷却和操控。通过腔冷却的方法,机械振子、纳米颗粒的质心运动已被成功地冷却到量子基态,为探索宏观量子力学、发展高精密测量技术以及制造高灵敏传感器铺平了道路。目前,一些新的光力学研究方向正在兴起。比如:(1)冷却比纳米颗粒更大更重的微米颗粒,以用于探索量子引力物理和量子到经典物理的过渡以及发展更高精度的干涉测量技术;(2)研究电介质颗粒的光学加速,为工业和医学上提供新的沉积、操控和输运纳米颗粒的方法;(3)光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交叉应用研究。基于对光力学发展趋势的分析,本文开展了微纳米物质的激光冷却和加速研究,并提出用光机械系统验证低维体系热传导理论的方案,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一、提出了微球的偏振梯度冷却方法。我们的方法应用两束相向传播的具有不同偏振方向的光波来激发一个运动微球(球形微米颗粒)中的两个简并回音壁模式,微球处于这两个简并回音壁模式时可感受到不同的光学势能和粘滞系数。在运动的过程中微球感受到光场的偏振方向不断变化,使得微球中的这两个回音壁模式被轮流地激发,从而形成持续的冷却。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带电微球的电子亲合势以及微球内部的热噪声对冷却的影响。数值计算表明我们的方案可将半径较大的微球的质心运动冷却到1m K以下。通过优化光的频率、光强、微球半径等参数,冷却极限温度还可进一步降低。相比于目前用于冷却微球的光学负反馈冷却方法,我们的方法可用来在自由空间冷却微球而不需要反馈冷却系统,为微球的冷却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二、提出了纳米颗粒的光晶格加速方法。该方法用一个加速的光晶格来俘获纳米颗粒并使纳米颗粒随着光晶格一起加速。在加速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我们发现在与光晶格一起加速的坐标系中,在惯性力和空气阻力的共同作用下,被俘获的纳米颗粒处于一个倾斜的等效光晶格势中。随着时间增加,等效光晶格势阱深度会下降。因此纳米颗粒被俘获并稳定加速除了要求纳米颗粒初始动能小于光晶格的初始势阱深度外,还要求加速时间短于等效势阱消失的时间。此外,纳米颗粒对光的吸收也会对加速过程产生重要影响。长时间内吸收光后能使纳米颗粒熔化的光强称之为熔化临界光强。为了避免纳米颗粒被熔化,需要光强小于熔化临界光强或者虽然光强大于熔化临界光强,但加速时间小于纳米颗粒熔化需要的时间。数值模拟显示,使用光强高于熔化临界光强的激光进行加速,可在微秒尺度的时间长度和毫米尺度的空间距离内将纳米颗粒加速到千米每秒的速度,且内部温度几乎不升高。我们的研究为工业上沉积以及医学上操控和输运纳米颗粒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三、提出了用一个两端分别耦合一个处于不同等效温度的腔光机械系统的一维简谐链系统模型来研究低维体系中的热传导问题。在这个模型中,两端的腔光机械系统等价于一个激光调控的热库。研究发现,随着链长的增加,该系统中的热导率发散,这表明该系统中的傅立叶定律不成立。我们还发现通过调节驱动激光的功率可控制系统中热流的大小和方向。此外,通过控制简谐链中格点处势能(on-site potential)的大小还可对热流进行开关控制,这为制造热开关以及热三极管提供了新思路。最后我们发展了利用两边腔光机械系统中两个机械振子的位置交叉关联函数的差测量热流的理论。以上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光和微纳颗粒相互作用中力学效应的物理认识,而且展示了光力学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中的新用途。此外,激光冷却和俘获微球的方法可以为检验基本量子理论以及探索量子物理到经典物理的过渡铺平道路,并有可能在量子技术中得以应用。

张亚楠[7](2021)在《简并量子系统的经典模拟及其绝热和非绝热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量子力学的诞生引发了物理学界的重大变革。随着众多物理学者的开拓研究,量子力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如:量子生物学、量子化学以及量子信息科学等学科的出现。同时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之间的联系也在不断被探索,经典的哈密顿体系与量子体系在数学结构以及物理规律方面都存在着对应关系: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量子化的方法将经典力学系统的规律引入微观领域,另一方面,利用二者数学上的联系,人们还可以将量子系统的动力学及几何特性映射到经典系统,通过经典力学规律来模拟一些量子效应。本文主要研究简并量子系统的经典模拟情况,及其绝热、非绝热动力学特性和几何相位等。此外,我们还利用Floquet理论,研究了时间周期性外场驱动的非厄米体系的非绝热动力学性质以及能谱特征等。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其中第三章、第四章以及第五章是我们的主要研究工作,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研究背景以及意义,涉及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的主要发展过程、几何相位、绝热捷径技术、周期驱动量子系统与非厄米系统的发展等。第二章介绍了本文研究工作涉及的基本概念以及原理知识,主要包括:量子力学体系的绝热演化、Abelian与non-Abelian几何相位;经典力学体系的可积系统、绝热演化、绝热几何角等;量子-经典映射理论,此理论能够将量子与经典体系相联系,是我们研究工作采用的主要手段;Floquet理论,利用此理论可以更好地研究周期驱动量子系统的非绝热动力学特征以及能谱性质。第三章我们利用量子-经典映射理论,将简并量子系统的绝热动力学以及相位映射到了经典的谐振子系统,并将量子系统中的能级简并解释为经典振子系统中本征频率的共振。由于平均化原则不再适用于经典的共振子空间,因此,我们将其进行了推广,并且定义了经典共振情形下的non-Abelian几何角的一般形式。本章展示了利用经典谐振子系统模拟简并量子系统的过程,并为研究量子系统的non-Abelian动力学特性和相位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第四章研究了应用于简并量子系统的绝热捷径技术的经典映射,来加速经典系统的绝热演化过程。利用量子-经典映射理论,我们将简并量子系统的无跃迁量子驱动方法推广到了经典的谐振子系统中,得到了无跃迁经典驱动的哈密顿函数形式,包括:经典系统绝热演化所需的原始哈密顿函数以及附加哈密顿函数,其中的附加哈密顿函数可以理解为经典系统中的附加耦合项,作用是抵消掉非绝热效应(不同本征频率的振子之间的耦合)和产生经典几何角,从而达到与绝热演化相同的效果。经典绝热捷径理论框架的构建可以用来模拟量子系统中一些有趣的演化现象。第五章研究了时间周期性驱动对于非厄米一维体系的能谱以及非绝热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利用Floquet理论进行分析模拟,我们观察到了准能谱实部中存在鲁棒的零能态,而相比于未受驱动的情况,准能谱虚部中出现两对额外的共轭虚部。从动力学角度来看,量子态处于初始格点的概率的演化趋势与隧穿振幅是有关的。此项工作为利用经典系统模拟时间周期驱动量子系统的丰富性质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第六章是本文的总结与展望。

薛俭雷[8](2021)在《同核双原子分子及离子的电子结构和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同核双原子分子及离子借助高对称性的阿贝尔点群D∞h下的D2h子群来精确的描述基态和激发态的电子结构。这类分子及离子的电子态波函数具有明确的奇偶性,使得电子态之间的跃迁及自旋-轨道耦合效应(SOC)具有较为严格的选择定则。碳族和氧族的双原子分子及离子的激发态具有较高的电子态密度,密集分布的电子态之间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可以导致一些束缚态的预解离,造成谱带的断裂或者弥散,增加了光谱分析和标识的难度。另外,较高的电子态密度以致在计算中需要考虑较多的本征能量的求解,这种同时涉及多根求解的难度较大从而对计算量和计算精度有很大的挑战。S及Se是天体物理学中的重要元素,广泛存在于宇宙大气等天体环境。S对激光材料的研究和技术应用也具有重要贡献。锗和锡是重要的半导体,其红外光谱能够充分反应半导体的晶格吸收和自由载流子吸收等许多性质。因此,这些分子的光谱数据可以为微电子等相关领域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深入的探究S2、Ge2、Sn2分子及Se2+离子电子态的光谱和跃迁特性为理解和掌握这些分子、离子的电子态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动力学奠定基础。(1)利用考虑Davidson修正的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MRCI+Q)方法,对S2的基态和激发态进行了动力学相关能的计算。计算中将S原子的3s3p轨道的12个电子分布在10个轨道中(4-5σg、4-5σu、2πu、2πg和3πu),利用全Breit-Pauli哈密顿量的态相互作用方法,考虑了SOC效应对电子结构的影响。计算了19个Λ-S态和52个Ω态的势能曲线及光谱常数。用费米黄金定则计算了B3Σu--X3Σg-跃迁的线宽随B3Σu-态的振动量子数v?的变化曲线。通过分析我们认为,B3Σu-态在v=11处的预离解是与d1Πu态耦合作用的结果。与35Πu态和C3Σu+态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都可使B3Σu-态在高振动能级下解离从而导致在v?≥18时出现弥散结构。(2)利用MRCI+Q方法研究了Ge2分子的电子结构和光谱性质。基于计算得到的相关能获得了Ge2分子的Λ-S态及?态的势能曲线和光谱常数。计算了F3Σ+u1-X3Σ-g1和H3Σ-u1-X3Σ-g1跃迁的振子强度。根据计算的SOC矩阵元和?态的势能曲线,研究了F3Σu+和H3Σu-态与其他激发态的相互作用。我们的计算充分证明了先前观察到的Ge2分子在20500-22000 cm-1区间的谱带应被重新标识为X3Σg-态的?=1g分量和F3Σu+态的?=1u分量之间的跃迁。此外,由于与排斥态25Πu具有很强的SOC,导致H3Σu-态在高于v′=6振动能级解离到Ge(3P2)+Ge(3P1)通道。我们的理论研究将为理解Ge2电子激发态的光谱和动力学提供全面的信息。(3)利用MRCI+Q方法研究了Sn2分子的电子结构。计算中还考虑了SOC效应和Sn的4d10电子的芯-价关联效应。得到了Sn2分子的19个Λ-S态和52个Ω态的势能曲线及光谱常数。我们还通过势能曲线的交叉、避免交叉、SOC矩阵元以及?态的Λ-S态成分的变化,讨论了邻近电子态对c1Πu态和d1Σg+态的扰动,解释了F3Σ+u1、H3Σu-和25Πu态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计算的H3Σu-态的预解离线宽,分析了H3Σu-态的预解离。从我们的计算可以看出,束缚态H3Σu-和排斥态25Πu之间的强耦合作用导致H3Σu-态在高于v’=8振动能级处解离到Sn(3P2)+Sn(3P1)通道。(4)使用MRCI+Q方法研究了Se2+离子的15个Λ-S态和46个Ω态。基于获得的势能曲线和SOC矩阵元分析了c4Σg-和e4Δg态受到的扰动。利用费米黄+金定则计算了c4Σg-和e4Δg态的振动线宽,结果表明,c4Σg-态在v?=33和v?=66处的预解离分别是与26Πg和46Σg+态通过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引起的。e4Δg和26Πg态的耦合诱导了e4Δg在v?≥5振动能级的预解离。

孙怀洋,蒋鸿[9](2021)在《稀土发光材料理论计算方法研究现状》文中指出稀土发光材料在激光、照明、显示、辐射探测等众多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相应的微观理论对于稀土发光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由于4f电子复杂的多组态特征和很强的相对论效应,使得对稀土发光性质的理论研究到目前为止主要集中在经验或半经验模型的层面上,不依赖于任何经验信息的第一性原理方法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尽管如此,稀土发光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近年来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波函数方法方面,发展了相对论多电子离散变分和基于嵌入簇模型的多组态从头算方法等适合于镧系掺杂材料的方法;密度泛函理论方法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这类材料的电子结构计算,并发展出了约束占据数、限制性开壳层Kohn-Sham等针对特殊类型激发态的近似计算方法。本文回顾了传统晶体场理论和Dorenbos经验模型对稀土发光微观机制的描述,梳理总结了针对稀土发光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的最新发展和应用,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魏友明[10](2020)在《一维XXZ模型的纠缠性质与非平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关联体系非平衡动力学中的量子纠缠问题是近期比较活跃的一个研究方向。作为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之一,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区别于经典力学的本质特征之一。从其提出以来,就一直吸引着大家的兴趣,近年来更是如此。在基本的层面上,现在人们试图通过量子纠缠来理解物质和时空的特性;在当前快速发展的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机领域,量子纠缠扮演着关键角色;在凝聚态物理中,人们借助纠缠来理解多体系统的性质,包括强关联现象、量子相变、物态分类及刻画等。近一二十年来,由于在冷原子、光晶格以及其它高度可控的量子模拟体系上的实验进展,人们可以在实验室中精准再现强关联理论中的一些经典模型并对之进行操控,这为深入探索量子多体系统的非平衡性质提供了新的途径,也强有力地推动着理论上的研究。本论文通过精确对角化方法研究了自旋为1/2的海森堡XXZ模型在量子淬火以及绝热演化下的纠缠性质,包括纠缠谱、纠缠能隙和纠缠熵等。我们验证了洛施密特回波,其作为实验上的一个可观测量,与系统纠缠谱的本征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把这种对应关系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形。通过对跨越量子相变点的淬火讨论,发现Luttinger液体模型的洛施密特回波与纠缠谱本征值的对应关系,在一维XXZ模型的适用区域上有一个扩展。在计算玻色化区域内2?到?的淬火时,发现了末态波函数分别与初态以及基态叠加图像的对称性。本论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了一些相关背景,包括量子纠缠、量子相变以及和非平衡相关的基本概念。第二章详细介绍了精确对角化算法。通过自旋为1/2的海森堡模型为例,我们展示了如何构造基矢和哈密顿量矩阵,以及如何利用对称性来对矩阵进行分块以提高计算能力和效率。随后我们讨论了基于Krylov空间的Lanczos方法及其在求基态本征矢和含时演化算法中的应用。第三章首先介绍了一维XXZ模型的基本性质并简单讨论了该模型在零温下的相图,接着介绍了唯象玻色化技巧以及Tomonaga-Luttinger液体模型的来源和基本思想。第四章作为论文的主体部分,我们首先推导了Luttinger液体模型在淬火情形下的含时演化波函数,验证并推广了洛施密特回波与纠缠谱本征值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通过精确对角化方法计算了自旋为1/2的XXZ模型的淬火过程,讨论了玻色化区间以及跨越量子相变点的淬火过程,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论。接着我们计算并分析了系统的纠缠能隙与纠缠熵。最后一章是总结与展望。

二、论一维相对论振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一维相对论振子(论文提纲范文)

(2)相对论量子体系的相空间规范变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相对论相空间的规范变换
2 讨论
3 结论

(3)拓扑节线半金属ZrSiS的低能元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量子多体与元激发
    1.2 声子
        1.2.1 体相声子
        1.2.2 表面声子
        1.2.3 声子的可观测物理量
    1.3 等离激元
        1.3.1 体相等离激元
        1.3.2 表面等离激元
    1.4 电子-声子相互作用
        1.4.1 理论框架
        1.4.2 电声子相互作用对电子的影响
        1.4.3 电声子相互作用对声子的影响
    1.5 拓扑材料简介
        1.5.1 拓扑分类概述
        1.5.2 拓扑绝缘体
        1.5.3 拓扑半金属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实验技术与原理
    2.1 超高真空技术与仪器
    2.2 低能电子衍射
        2.2.1 散射原理
        2.2.2 仪器结构
        2.2.3 用途
    2.3 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
    2.4 反射式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仪
        2.4.1 散射原理
        2.4.2 仪器结构
第3章 拓扑节线半金属ZrSiS的电声子相互作用
    3.1 ZrSiS背景介绍
        3.1.1 ZrSiS的晶体结构
        3.1.2 ZrSiS的电子结构
        3.1.3 ZrSiS的输运性质
        3.1.4 ZrSiS的声子模式
    3.2 ZrSiS表面晶格动力学研究
        3.2.1 ZrSiS晶体的生长与表征
        3.2.2 HREELS对表面声子谱的实验测量
        3.2.3 晶格动力学计算
    3.3 ZrSiS的电声子相互作用
        3.3.1 电声子相互作用模型
        3.3.2 声子散射约束条件
        3.3.3 电声子相互作用参数拟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拓扑节线半金属ZrSiS的等离激元
    4.1 拓扑材料的等离激元概述
        4.1.1 理论工作
        4.1.2 实验进展
    4.2 ZrSiS的等离激元
    4.3 ZrSiS等离激元的来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磁性氦原子散射谱仪设计与搭建
    5.1 氦原子散射
        5.1.1 历史简介
        5.1.2 技术优势
        5.1.3 散射原理
    5.2 仪器-机械部分
        5.2.1 氦原子束产生
        5.2.2 常规氦原子的探测
        5.2.3 磁性氦原子的激发和探测
    5.3 仪器-电子学控制系统
        5.3.1 电子学硬件
        5.3.2 数据采集软件
    5.4 总结
第6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6.2.1 ZrSiS家族材料的探索
        6.2.2 氦原子散射谱在二维材料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铁基超导体中新奇电子态的核磁共振(NMR)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关联金属与铁基超导体
    1.1 关联金属
        1.1.1 从自由电子气到关联金属(“适度的自由更有趣”)
        1.1.2 从局域自旋链到关联金属(“让电子动,情况会很不一样”)
        1.1.3 局域轨道构型所扮演的作用以及自旋-轨道耦合效应
    1.2 铁基超导体
        1.2.1 铁基超导体的晶体结构,电子结构及相图演化
        1.2.2 铁基超导体中电子系统物理性质的实验证据及指示
        1.2.3 铁基超导体的超导特性
        1.2.4 铁基超导体的理论模型
        1.2.5 铁基超导体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及可能的研究方向
第2章 核磁偶/电四极矩共振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及对关联金属体系的探测
    2.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1.1 原子核的低能自由度与晶体中的核自旋系统(“来自原子核的信使”)
        2.1.2 原子核与电子的超精细相互作用(“核自旋与电子共舞”)
        2.1.3 空间结构因子与三大时间尺度(“核自旋眼中电子的远近动静”)
    2.2 核磁共振实验平台与脉冲核磁共振实验技术
        2.2.1 低温核磁共振实验平台
        2.2.2 脉冲核磁共振实验技术
        2.2.3 实验装置,实验设置及测量方法
    2.3 NMR/NQR对关联金属体系电子性质的探测
        2.3.1 NMR/NQR对电子序的测量
        2.3.2 NMR/NQR对低能涨落(电子结构不稳定性及态密度)的测量
        2.3.3 NMR/NQR对非常规超导态的表征
第3章 铁基超导体FeSe中自旋-轨道交织的电子向列序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生长及基本物性表征
        3.2.2 NMR测量装置,设置及流程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57)Fe的奈特位移的各向异性:轨道依赖的自旋磁化率
        3.3.2 超越平庸铁磁轨道序的轨道重构
        3.3.3 自旋空间各向异性的证据:均匀自旋磁化率
        3.3.4 自旋空间各向异性证据:动态自旋磁化率
        3.3.5 相关实验结果的分析细节
    3.4 讨论
    3.5 结论及本章小结
第4章 静水压下FeSe中电子向列序的演化及磁有序预相变(短程磁有序)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生长及基本物性表征
        4.2.2 高压NMR测量装置,设置及流程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电子向列序随静水压的演化
        4.3.2 ~(57)Fe位NMR谱线的各向异性及磁有序预相变
        4.3.3 超导转变随压力的演化及其与磁有序的关系
        4.3.4 FeSe低温低能磁涨落的多起源特征
    4.4 讨论
    4.5 结论及本章小结
第5章 块体FeSe超导态Knight位移的下降及磁通晶格相中的反常束缚态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样品生长及基本物性表征
        5.2.2 NMR测量装置,设置及流程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FeSe超导态Knight位移的本征下降
        5.3.2 FeSe超导态磁通晶格中的反常束缚态
        5.3.3 超导态复杂的RF加热效应
    5.4 讨论
    5.5 结论及本章小结
第6章 复杂异质结构铁基超导体Ba_2Ti_2Fe_2As_4O中分层的2D轨道玻璃态及自旋玻璃态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2.1 样品生长及基本物性表征
        6.2.2 NMR测量装置,设置及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
    6.3 研究背景
    6.4 不同层物理性质的NMR表征-As_1,As_2的确认
    6.5 [Ti_2As_2O]层中的二维轨道玻璃态
        6.5.1 二维(2D)轨道玻璃态的揭示
        6.5.2 二维(2D)轨道玻璃态随温度的演化
        6.5.3 二维(2D)轨道玻璃态可能的涨落形式
    6.6 [Fe_2As_2]层中的自旋玻璃态
        6.6.1 短程或非公度磁有序转变的揭示及其与超导态的共存
        6.6.2 自掺杂及晶格参数变化导致的量子临界行为
    6.7 相关分析的细节及补充材料
        6.7.1 NMR测量条件下的超导转变
        6.7.2 高低温NMR谱线的特征及本征Knight位移的提取
        6.7.3 As_1位置EFG参数随温度的演化及谱线拟合的细节
        6.7.4 非公度电荷密度波/电荷序(ICDW/ICO)的排除
        6.7.5 局域轨道“晃动”模型对As_1位置1/T_1的解释[548,570-571]
    6.8 讨论
    6.9 结论及本章小结
第7章 重空穴掺杂铁基超导体CsFe_2As_2及系列低Tc-FeSe单晶的NMR表征
    7.1 引言
    7.2 实验方法
        7.2.1 样品生长及基本物性表征
        7.2.2 NMR测量装置,设置及流程
    7.3 系列低Tc-FeSe单晶的NMR表征
        7.3.1 离子交换法合成的FeSe单晶的NMR表征
        7.3.2 不同Fe,Se比例FeSe单晶的对比研究
    7.4 CsFe_2As_2中轨道选择的关联及可能的向列序
        7.4.1 ~(57)Fe位Knight位移各向异性:轨道选择的Mott转变及电子态渡越
        7.4.2 ~(57)Fe位NMR谱线展宽的各向异性:可能的电子向列序证据或短程磁有序
        7.4.3 CsFe_2As_2中低能自旋涨落的特征
    7.5 结论及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5)反铁磁腔光磁学系统中由DM相互作用诱导的双重透明和非互易传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腔光磁学系统
    1.2 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
    1.3 本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结构
2 光磁学耦合哈密顿量
    2.1 自旋波理论
    2.2 光磁学耦合
    2.3 章末小结
3 经典腔光磁学系统中的光磁学诱导透明
    3.1 铁磁腔光磁学系统系统中的光磁学诱导透明
    3.2 反铁磁腔光力学系统中的光磁学诱导透明
    3.3 章末小结
4 DM相互作用诱导并控制的双光磁学诱导透明
    4.1 二次量子化的DM相互作用
    4.2 模型和传输率
    4.3 DM相互作用诱导的双光磁学诱导透明
    4.4 章末小结
5 基于DM相互作用的非互易传输
    5.1 模型和散射概率
    5.2 DM相互作用诱导的非互易传输
    5.3 散射概率振幅
    5.4 最佳非互易
    5.5 章末小结
6 宇称时间对称光力学系统的动力学研究
    6.1 引言
    6.2 模型和平均值的运动方程
    6.3 PT对称和稳定性
    6.4 力学振子平均位移的动力学方程
    6.5 粒子数均值的动力学行为
    6.6 章末小结
7 总结和展望
8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6)基于光力学的微纳颗粒操控以及热传导物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光与电介质物体相互作用中力学效应的计算
    2.1 计算光对电介质物体力学效应的麦克斯韦应力张量方法
    2.2 光与微纳颗粒相互作用中的力学效应的计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腔光力学研究简介
    3.1 光—机械振子系统的动力学及其应用
    3.2 微纳颗粒的光学悬浮原理及其应用
    3.3 腔冷却悬浮纳米颗粒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米颗粒的自由空间光学冷却和操控研究简介
    4.1 腔冷却微米颗粒的困难
    4.2 微纳颗粒的主动光反馈冷却方法
    4.3 微米颗粒的多普勒冷却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力学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中的应用
    5.1 低维晶格体系热传导理论研究简介
    5.2 光力学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中的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性以及带电微球的偏振梯度冷却和俘获研究
    6.1 相向传播的不同偏振方向的光波实现微球的偏振梯度冷却
    6.2 内部温度对大微球冷却的影响
    6.3 残留空气分子产生的随机力
    6.4 光子散粒噪声产生的随机力
    6.5 冷却温度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加速光晶格线性加速纳米颗粒研究
    7.1 纳米颗粒在运动光晶格中受的光力
    7.2 纳米颗粒被光晶格俘获并稳定加速的条件
    7.3 光学吸收对纳米颗粒加速的影响
    7.4 纳米颗粒加速的数值研究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两端耦合腔光机械系统的简谐链上的热传导研究
    8.1 两端耦合腔光学机械系统的一维简谐链理论模型
    8.2 简谐链中的局部热流
    8.3 通过左右机械振子位移互相关函数的差来测量简谐链中的热流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Ⅰ. 矢量球谐函数的表达式
    Ⅰ.1 矢量球谐函数M_(emn),M_(omn),N_(emn)和N_(omn)的表达式
    Ⅰ.2 电磁多极矩模式N_(±α1n)~((1,3))和M_(±α1n)~((1,3))的表达式
附录Ⅱ. 四维力密度
附录Ⅲ. 米氏散射中的各个系数
附录Ⅳ 量子的局部热流公式
附录Ⅴ 经典以及量子简谐链中热力学极限下的热流J_∞
    Ⅴ.1 等效传播效率ρ_(eff)(ω)
Ω_H或者ω<Ω_L'>Ⅴ.1.1 ω>Ω_H或者ω<Ω_L
        Ⅴ.1.3 对定理1的证明
    Ⅴ.2 经典以及量子简谐链中热力学极限下的热流J_∞
        Ⅴ.2.1 经典简谐链
        Ⅴ.2.2 量子简谐链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简并量子系统的经典模拟及其绝热和非绝热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的发展
    1.2 几何相的发展
    1.3 量子绝热捷径技术
    1.4 周期驱动量子系统
    1.5 非厄米系统
    1.6 本文章节安排
第2章 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基本理论
    2.1 量子力学基本理论
        2.1.1 绝热演化与几何相
        2.1.2 non-Abelian几何相
    2.2 经典力学的基本理论
        2.2.1 可积系统与Liouville定理
        2.2.2 平均化原则
        2.2.3 经典绝热演化及不变量
        2.2.4 经典绝热几何角
    2.3 量子-经典映射理论
        2.3.1 Schr?dinger方程与正则方程
        2.3.2 幺正变换与正则变换
        2.3.3 对易关系与Poisson括号
        2.3.4 归一化关系
    2.4 Floquet理论
第3章 non-Abelian系统动力学与相位的量子-经典映射理论
    3.1 研究背景
    3.2 Abelian系统动力学与相位的量子-经典映射
    3.3 non-Abelian系统动力学与相位的量子-经典映射
        3.3.1 量子non-Abelian相位
        3.3.2 量子-经典映射下的non-Abelian动力学和non-Abelian角
    3.4 Tripod系统的量子-经典映射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non-Abelian量子系统的绝热捷径及其经典映射
    4.1 研究背景
    4.2 量子绝热捷径技术—无跃迁量子驱动
        4.2.1 非简并无跃迁量子驱动
        4.2.2 简并无跃迁量子驱动
    4.3 经典绝热捷径技术—无跃迁经典驱动
    4.4 物理模型
        4.4.1 粒子在磁场中运动
        4.4.2 Tripod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周期驱动非厄米体系的异常点及动力学
    5.1 研究背景
    5.2 物理模型
    5.3 Floquet分析与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8)同核双原子分子及离子的电子结构和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同核双原子分子、离子S_2、Ge_2、Sn_2、Se_2~+的研究意义
        1.1.1 研究同核双原子分子的重要意义
        1.1.2 S_2、Ge_2、Sn_2分子及Se_2~+离子的实际应用
    1.2 S_2、Ge_2、Sn_2分子及Se_2~+离子的研究现状
        1.2.1 S_2、Ge_2、Sn_2分子及Se_2~+离子的实验研究
        1.2.2 S_2、Ge_2、Sn_2分子及Se_2~+的理论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2.1 量子化学计算中的基本理论
        2.1.1 分子体系的Schr(?)dinger方程
        2.1.2 量子化学中的三个基本近似
    2.2 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
        2.2.1 Hartree-Fock-Roothaan方程
        2.2.2 组态相互作用方法
        2.2.3 多组态自洽场(MCSCF)方法
        2.2.4 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MRCI)方法
    2.3 预解离
        2.3.1 预解离介绍
        2.3.2 双原子分子的预解离选择定则
    2.4 碳族、氧族同核双原子分子、离子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 S_2分子B~3Σ_u~-态的预解离
    3.1 引言
    3.2 S_2分子Λ-S态的势能曲线和光谱常数
    3.3 S_2分子?态的势能曲线和光谱常数
    3.4 B~3Σ_u~-自旋-轨道耦合效应
    3.5 B~3Σ_u~-态的振动跃迁线宽和预解离机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e_2电子激发态的光谱性质和自旋轨道耦合
    4.1 引言
    4.2 Ge_2分子Λ-S态的势能曲线和光谱常数
    4.3 Ge_2分子?态的势能曲线和光谱常数
    4.4 Ge_2分子的跃迁性质
    4.5 F~3Σ_u~+和H~3Σ_u~-态的自旋-轨道耦合效应
    4.6 H~3Σ_u~-预解离机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n_2分子的光谱性质和H~3Σ_u~-态的预解离
    5.1 引言
    5.2 Sn_2分子Λ-S态的势能曲线与光谱常数
    5.3 Sn_2分子?态的势能曲线与光谱常数
    5.4 势能曲线的交叉对c~1Π_u态和d~1Σ_g~+态的扰动
    5.5 F~3Σ_u~+和H~3Σ_u~-_u~-态的自旋-轨道耦合及H~3Σ_u~-态的预解离
        5.5.1 F~3Σ_u~+和H~3Σ_u~-态的自旋-轨道耦合
        5.5.2 H~3Σ_u~-态的预解离机制
    5.6 Sn_2分子的跃迁性质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e_2~+的电子结构和光谱性质
    6.1 引言
    6.2 Se_2~+离子Λ-S态的势能曲线和光谱常数
    6.3 Se_2~+离子?态的势能曲线和光谱常数
    6.4 Se_2~+离子的自旋-轨道耦合效应
    6.5 Se_2~+离子c~4Σ_g~-和e~4Δ_g态的预解离机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稀土发光材料理论计算方法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晶体场理论
    1.1 4fn组态
    1.2 4fn-15d1组态
    1.3 参数确定
2 Dorenbos经验模型
    2.1 红移
    2.2 重心移动
    2.3 晶体场分裂能
    2.4 发展
3 基于波函数的方法
    3.1 相对论DVME方法
        3.1.1 相对论DV-Xα分子轨道计算
        3.1.2 相对论DVME FCI计算
        3.1.3 发展与应用
    3.2 基于嵌入簇模型的多组态从头计算法
        3.2.1 晶体环境的AIMP近似
        3.2.2 团簇的多组态从头计算
        3.2.3 团簇哈密顿量
        3.2.4 自旋轨道耦合的处理
        3.2.5 发展与应用
4 基于DFT的方法
    4.1 约束占据数法
        4.1.1 ΔSCF方法得到跃迁能量
        4.1.2 约束占据数近似激发态
        4.1.3 发展与应用
    4.2 限制性开壳层Kohn-Sham方法
        4.2.1 低自旋ROKS
        4.2.2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的STE
5 结语与展望

(10)一维XXZ模型的纠缠性质与非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量子纠缠
        1.1.1 EPR佯谬
        1.1.2 直积态和纠缠态
        1.1.3 约化密度矩阵
        1.1.4 纠缠熵
    1.2 量子相变与非平衡简介
        1.2.1 经典相变与量子相变
        1.2.2 非平衡
    1.3 研究动机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精确对角化
    2.1 海森堡模型以及对称性
    2.2 模型基矢及哈密顿矩阵构造
    2.3 对称性优化
    2.4 Lanczos技巧
    2.5 含时演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型及理论方法
    3.1 一维XXZ模型
    3.2 唯象玻色化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平衡研究
    4.1 Luttinger Liquids模型
        4.1.1 波函数求解
        4.1.2 波函数叠加与纠缠谱计算
    4.2 一维XXZ模型数值计算
        4.2.1 真空态淬火以及绝热演化计算
        4.2.2 ?_1到?_2的淬火计算
        4.2.3 2?→?的对称结果
        4.2.4 纠缠性质的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附录A 部分公式推导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论一维相对论振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uffing振子的水下电流场通信技术研究[D]. 卢书岭.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2]相对论量子体系的相空间规范变换[J]. 王怀玉.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1(03)
  • [3]拓扑节线半金属ZrSiS的低能元激发研究[D]. 薛思玮.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1(01)
  • [4]铁基超导体中新奇电子态的核磁共振(NMR)研究[D]. 李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5]反铁磁腔光磁学系统中由DM相互作用诱导的双重透明和非互易传输[D]. 徐海.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基于光力学的微纳颗粒操控以及热传导物理研究[D]. 何自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7]简并量子系统的经典模拟及其绝热和非绝热动力学研究[D]. 张亚楠.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同核双原子分子及离子的电子结构和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D]. 薛俭雷. 吉林大学, 2021
  • [9]稀土发光材料理论计算方法研究现状[J]. 孙怀洋,蒋鸿. 中国稀土学报, 2021(03)
  • [10]一维XXZ模型的纠缠性质与非平衡研究[D]. 魏友明.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一维相对论振荡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