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工和工程机械(中)

柳工和工程机械(中)

一、柳工与建设机械(中)(论文文献综述)

苏红云,王金利[1](2017)在《共同维护路面与压实机械行业健康发展——2017年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路面与压实机械分会高层会议在山东潍坊召开》文中认为6月17日,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路面与压实机械分会(以下简称"路面与压实分会")在山东潍坊市召开2017年中国路面与压实机械行业高层会议。会议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路面与压实机械分会主办,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柴")协办。徐工道路机械、柳工无锡路面、厦工(三明)、洛阳路通、山推道路机械、江苏骏马、国机重工(洛阳)、青岛科泰重

李武[2](2016)在《装载机不同动力舱特征换热过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装载机动力舱结构紧凑,内部布置较多部件,其中散热系统主要包括冷却风扇、散热器组、导风罩和动力舱空气进出口等。通过冷却风扇转动,冷却空气进入动力舱,在经历部分部件的阻碍作用和高温部件的加热作用之后,冷却空气与散热器进行换热,然后流出动力舱。随着装载机功率越来越大,散热要求越来越高,装载机过热问题日渐突出,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动力舱不同布置形式下,其换热过程差异较大,散热效果也是各有高低。本文主要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装载机不同动力舱特征下的换热过程进行分析,全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装载机动力舱的布置情况,装载机过热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影响后果,列举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成果,引出本文研究内容。其次,介绍数值仿真方法和k-ε湍流模型,建立和简化装载机动力舱模型,对其铲土、后退和高速跑三个工况换热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到装载机温度场、空气进出口质量流量和速度场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增加动力舱侧面入口面积和增加发动机与散热模块距离两方面对动力舱散热效果进行改进。再次,对动力舱隔断换热过程进行分析。先对动力舱平面隔断模型三个工况换热过程进行分析,然后对隔断后动力舱开口尺寸对散热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接下来对隔断模型进行改进,建立梯形台隔断模型,其散热效果要优于平面隔断。最后,对动力舱风扇不同位置换热过程进行分析。针对风扇位于动力舱中部和尾部,以及吹风式风扇和吸风式风扇,对其在三个工况下的换热过程进行分析。通过综合对比,发现吸风式风扇位于动力舱中部模型和吹风式风扇位于动力舱尾部模型换热效果较好。

周抚平[3](2014)在《装载机双泵合流液压系统中卸荷阀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装载机作为工程机械行业中主要的机种之一,其用途之广产量之多意味着能耗之巨大,基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考虑,同时也是响应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号召,装载机目前的设计也一直朝着节约能源、提高效率的方向发展,目前大多数装载机采用的双泵合流转向优先液压系统具有节能的效果,该系统实现的关键元件之一就是卸荷阀,卸荷阀是实现工作液压系统低压大流量和高压小流量功能模式转换的控制单元,因此本论文对某型卸荷阀的特特进行研究。论文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现实意义,分析了装载机双泵合流转向优先液压系统中卸荷阀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运用流体动力学相关知识并结合力学受力平衡和流量连续性两个基本原理建立了合流卸荷阀的动态数学模型,并对合流卸荷阀的主要结构尺寸参数进行了设计计算。运用仿真软件AMESim建立了卸荷阀及其卸何系统的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出了卸荷阀在卸荷过程中阀口EF以及PW口的压力曲线和流量曲线,并研究了在先导阀参数和主阀参数不同时对卸荷阀动态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为合理设计卸荷阀的结构参数提供了参考。采用CFD数值计算方法,可以根据计算结果观察流道内部介质的流动状态,该部分首先运用三维建模软件Creo根据卸荷阀的结构参数建立其三维流道的几何模型,其次用ANSYS ICEM CFD软件对卸荷阀内流道进行网格划分、边界条件设定,然后利用FLUENT求解器对其进行设置并进行求解,得到卸荷阀卸荷时主阀口的压力分布图、速度矢量图及流线图,并且对主阀开口度不同及主阀结构参数不同时其主阀入口的压力速度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为流道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为了验证上述仿真结果,对卸荷阀进行了系统台架实验,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比较,两者曲线基本一致,说明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及可靠性,且实验还验证了卸荷阀具有稳定的动态特性,单向阀压损及卸荷压损小,能够满足设计输入要求。该结论为其结构设计优化及卸荷性能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同时对保证装载机双泵合流液压系统稳定可靠的工作及工程机械节能减排的高效生产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丁侃[4](2014)在《变胞装载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变胞装载机构是由本课题小组将变胞原理应用于装载机而设计出的一种新型装载机构,可按不同阶段工作需求进行机构的重组和重构,从而分阶段提供不同自由度,实现用一台驱动电机完成两自由度装载机的工作任务。该机构涉及机构学前沿领域,从原理上,能克服液压装载机液压系统复杂、容易漏油等缺点,且驱动电机安装在机架上,避免了驱动装置安装在铰链出导致惯性大的问题,具有良好的经济性、适应性和环保性,发展前景广阔。为了将该变胞装载机构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对该机构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改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试图对该变胞装载机构结构学、运动学、动力学、仿真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到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为该变胞装载机构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具体工作内容如下:根据该变胞装载机构不同构态时的机构示意图对其拓扑结构和变胞原理进行分析、描述;对动臂的尺寸关系和装配关系进行进一步限定,消除铲斗抬升过程中漏料的隐患,计算该变胞装载机构在不同构态时的自由度;求出其位置正、逆解及变胞临界点。在运动学分析基础上,依据Lagrange法建立变胞装载机构刚体动力学模型,求得机构在不同构态时驱动力的变化,为其电机选型以及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应用Pro/E软件绘制了变胞装载机构三维模型,然后导入到ADAMS软件中采用描述仿真和接触碰撞模型对虚拟样机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分析,通过数学模型与仿真结果综合分析,检验变胞装载机构运动学、动力学建模与推导的正确性。本文通过对变胞装载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建模、求解、仿真,为该机构从实验室走向实际生产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王任信[5](2011)在《装载机动力优化匹配的研究》文中认为如何提高装载机的动力性及经济性是装载机及柴油机厂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对装载机动力匹配进行研究、计算及优化,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目前,装载机的匹配工作主要包括:计算液力机械传动系统的性能,提出优化方案;进行装载机实际工作循环试验,处理并分析试验结果。本文从工程实用性角度出发,对装载机动力匹配的计算理论及路谱试验数据的处理方法两方面进行研究,开发了一款具有针对性的装载机动力匹配软件,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其可靠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阅读大量前人对汽车及工程机械液力机械传动系统性能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内ZL50装载机自身的技术特点,总结了装载机动力匹配计算的理论依据、计算流程及评价方法。此外,从工程实用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针对装载机的路谱试验数据处理方法及计算流程。(2)采用Matlab语言开发一款具有针对性的装载机动力匹配软件,用于装载机传动系统的匹配计算及试验数据的处理。与国内一些科研院校自行开发的液力机械传动系统计算软件相比有以下特点:首先,该软件在功能上得到了扩展,除了能进行更详尽的动力匹配计算,还能按照工程上的规范处理路谱试验数据,并计算工作循环中其它难以测量的参数,从而使该软件具有更高的工程实用价值;其次,该软件在算法上得到了改进,用户可选择不同的拟合(插值)算法以适应不同的输入数据,方程的求解采用了更为精确及快速的向量化算法。(3)使用自行开发的软件对某ZL50装载机的两种型号进行动力匹配预测。在计算时,结合装载机实际的工作情况,选取四种方案计算柴油机与液力变矩器的共同工作性能,分五种情况计算装载机的牵引性能,分四种情况计算装载机的加速性能。在计算装载机长距离运输工况的牵引性能时,通过牵引试验的最高车速及最大牵引力试验数据验证了软件对牵引性能计算的准确性。最后,通过对计算结果的评价及对比,针对这两款装载机提出了优化方案。(4)对装载机在实际工作循环的路谱试验数据进行了具有工程实用价值的数据分析和处理,用于验证所编制软件的可靠性。通过分析柴油机运行情况,绘制了柴油机运行区域分布云图,验证了动力匹配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对大量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平均,获得了该两款柴油机的扭矩及油耗修正曲线,可用于今后的匹配工作;对多个循环下的装载机工作循环的工作时间及瞬时油耗积分进行统计平均,获得了每个循环的平均时长及平均油耗量,用于比较这两款装载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并且计算了装载机循环过程中其它难以测量的传动系参数,进一步评价了传动系统的匹配性能。本文进行了装载机动力匹配研究,开发了相应的匹配软件,可提高今后装载机动力匹配的效率和可靠性。

孙磊[6](2009)在《液压电机叶片泵的气隙负载效应及样机性能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液压电机叶片泵将特制电动机与叶片泵泵芯集成一体,形成一种新型液压动力单元。它具有结构紧凑、噪音小、无外泄漏、效率较高等优点。液压电机泵是当前液压动力单元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针对液压电机叶片泵的负载效应和性能试验,采用数值模拟、试验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液压电机泵的总功率平衡式;建立了液压电机泵气隙负载转矩的理论分析模型,分析了浸油电机转子半径、浸油电机铁芯长度、气隙大小、油液粘性、转速、油液粘度对气隙负载转矩的影响;研制出了国内第一台液压电机叶片泵样机,搭建完成其性能测试试验台,并获得了液压电机叶片泵样机工作性能的试验数据;通过对液压电机叶片泵样机的容积效率和浸油电机效率的计算,分析出容积效率和浸油电机效率偏低导致液压电机叶片泵样机总效率降低。通过对泵芯座和聚四氟乙烯密封圈变形的计算,分析出高压下泵芯座与泵芯的配合间隙偏大和聚四氟乙烯密封圈密封性能失效是导致液压电机叶片泵样机容积效率下降幅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未按设计要求加工电机及油液粘性损耗是导致浸油电机效率偏低的原因。论文的主要内容:第1章,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述了液压电机泵的研究及发展概况;概述了有限元分析方法在电机的分析和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对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概括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章,提出了一种电机内嵌叶片泵的液压电机泵结构,并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建立了液压电机泵的总功率平衡式。第3章,建立了液压电机泵气隙负载转矩的理论分析模型,推导出了气隙负载转矩公式,分析了浸油电机转子半径、浸油电机铁芯长度、气隙大小、油液粘性、转速、油液粘度对气隙负载转矩的影响。同时对浸油电机的性能进行了分析与计算。第4章,简述了液压电机叶片泵样机的试验原理及其测试装置。分析了液压电机叶片泵样机测量系统的误差来源。通过对液压电机叶片泵样机的效率、输出压力、转速、流量、功率因数与输出功率关系的分析,得出液压电机叶片泵样机运行过程中的主要性能指标和主要运行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而建立了液压电机泵工作特性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叶片泵效率和泵芯座、聚四氟乙烯密封圈变形的计算和分析,分析出泵芯座之间配合间隙偏大与高压下泵芯座径向变形和泵芯是液压电机叶片泵样机容积效率下降幅度较大的主要原因。

王东升[7](2008)在《节流槽滑阀阀口流量系数及稳态液动力计算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节流槽滑阀是液压阀的基本结构形式之一,其阀口是在阀心凸肩上均布若干不同形状的节流槽,用于获得不同的流量控制特性。节流槽滑阀及广泛用作工程机械液压主控制阀、液压比例阀及伺服阀的主阀。通过合理配置节流槽,可以获得丰富的多级阀口面积曲线,实施对流量的多级节流控制,满足不同工况下液压执行机构对运动速度的要求,使得液压执行机构起动或停止时刻平稳,工作区段能够根据工况需要分级或比例控制液压执行机构的运动速度。节流槽滑阀阀口流量特性及稳态液动力的精确计算,是高品质液压控制阀设计的关键环节。本文针对节流槽滑阀阀口流量系数及稳态液动力的计算,采用试验分析、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用节流面串联和最小过流面分别计算等截面和渐扩形节流槽阀口面积的确定原则,提出用节流槽内节流面的串并联效应计算组合节流槽阀口面积的确定原则,推导了典型节流槽阀口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编制了其计算程序;发现矩形节流槽阀口流量系数在小阀口开度时接近于1,随阀口开度增大而迅速减小,中间阀口开度时可近似为常数,接近全周开口时又迅速增大,且随其截面深宽比增大而增大,并随截面水力直径增大而有所增大,流出方向流量系数大于流入约0.05~0.1;发现V形节流槽阀口流量系数与阀口开度呈衰减型指数函数关系,随V形槽坡度角增大而减小,流出方向流量系数大于流入方向约0.1~0.3;提出完整表征节流槽流量控制特性的参数“阀口流量面积Aq”的新概念;建立了矩形节流槽滑阀稳态液动力的数字化计算模型及程序。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结论对液压控制阀阀口流量特性及计算理论进行了补充,对节流槽滑阀稳态液动力的计算提供了新的方法,对于节流槽滑阀的数字化设计和精确性能预测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用价值。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述了液压阀阀口流量及液动力特性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概述了流场仿真在液压技术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对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概括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针对液压滑阀等截面和渐扩形两种典型节流槽,基于节流槽结构及其内流场特征,提出了用节流面串联和最小过流面分别计算等截面和渐扩形节流槽阀口面积的确定原则,推导出了典型节流槽阀口面积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运用节流槽液阻效应分析确定了组合节流槽的阀口面积计算原则和方法,推导了典型组合节流槽阀口面积的计算公式。节流槽滑阀阀口面积可由其组成节流槽阀口面积叠加获得,运用MathCAD软件建立了节流槽形式滑阀阀口面积的通用计算程序。本章研究内容实现了节流槽滑阀阀口面积的数字化计算,是节流槽滑阀阀口流量系数及稳态液动力数字化计算研究的基础。第三章,基于阀口流量压差特性试验,对滑矩形节流槽阀口、V形节流槽阀口和二节矩形节流槽阀口的流量系数分别进行了试验分析,在阀口面积实现程序化计算的基瓷?运用数值解析的方法获得了上述三种典型节流槽阀口的流量系数及其变化规律,给出了工程设计应用的取值参考。提出了完整表征组合节流槽阀口流量控制特性的参数“阀口流量面积”的新概念,并对其特性进行了分析,对分离理解及运用阀口面积和流量系数的传统液压阀流量计算理论进行了发展。第四章,对矩形节流槽滑阀的稳态液动力进行了试验分析,获得了矩形节流槽滑阀的稳态液动力曲线及其与阀口开度、节流槽结构和油液流向的关系。运用流场仿真获得节流槽阀腔压力场和速度场的解,结合液压流体力学动量定理,从节流槽内部流动特性的角度对节流槽滑阀稳态液动力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滑阀节流槽阀腔内的流动特征,结合试验测量和流场仿真计算结果,对节流槽滑阀稳态液动力的数字化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矩形节流槽滑阀稳态液动力的数字化计算模型及程序,程序计算结果与试验测量结果吻合良好。本章研究内容及结论对于液压滑阀液动力特性和计算理论进行了重要补充,对于节流槽滑阀稳态液动力的数字化计算和精确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五章,针对装载机流量放大液压转向系统的振动问题,对系统液压主控制阀一流量放大阀的特性进行了数字化解析,分析了系统的振动原因。运用取得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对流量放大阀进行新的设计,获得了一种全新流量放大阀主阀。试车振动测试表明,全新流量放大液压转向系统具有振动小、控制性能优良、操作舒适及节能等特点。第六章,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和成果进行了总结,展望了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潘明亮[8](2007)在《我国轮式装载机发展趋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轮式装载机仍将是工程建设机械中最重要的机种之一,各生产厂家纷纷开发新产品,来迎接市场的挑战。

青风[9](2004)在《国内轮式装载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

刘良臣[10](2004)在《柳工与建设机械(中)》文中研究指明 扬州柳工建设机械产品概览 目前,扬州柳工公司的主要建设机械产品有混凝土机械和混凝土制品机械两大系列,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混凝土机械 主要有混凝土搅拌机、搅拌站(楼)、搅拌运输车及混凝土输送泵等四大类产品。混凝土输送泵是目前扬州柳

二、柳工与建设机械(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柳工与建设机械(中)(论文提纲范文)

(2)装载机不同动力舱特征换热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工程机械动力舱介绍
        1.1.2 工程机械动力舱换热过程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装载机散热系统换热过程分析
    2.1 计算流体动力学及湍流模型介绍
        2.1.1 计算流体动力学介绍
        2.1.2 湍流模型介绍
    2.2 装载机动力舱模型建立
        2.2.1 三维模型建立与简化
        2.2.2 网格划分
        2.2.3 边界条件设定
    2.3 装载机铲土工况换热过程分析
        2.3.1 温度场分析
        2.3.2 空气进出口质量流量分析
        2.3.3 速度场分析
    2.4 装载机后退工况和高速跑工况换热过程分析
        2.4.1 后退工况
        2.4.2 高速跑工况
    2.5 散热系统优化改进
        2.5.1 增大动力舱侧面冷却空气入口面积
        2.5.2 增大散热模块与发动机距离
    2.6 本章总结
第3章 动力舱隔断换热过程分析
    3.1 建立动力舱平面隔断模型
    3.2 平面隔断模型铲土工况换热过程分析
        3.2.1 温度场分析
        3.2.2 空气进出口质量流量分析
        3.2.3 速度场分析
    3.3 平面隔断模型后退工况和高速跑工况换热过程分析
        3.3.1 后退工况
        3.3.2 高速跑工况
    3.4 平面隔断模型动力舱开口尺寸对散热效果的影响分析
    3.5 隔断模型优化改进
    3.6 本章总结
第4章 冷却风扇不同位置换热过程分析
    4.1 建立吸风式风扇位于动力舱中部模型
    4.2 吸风式风扇位于动力舱中部模型换热过程分析
        4.2.1 铲土工况
        4.2.2 后退工况
        4.2.3 高速跑工况
    4.3 建立风扇位于动力舱尾部模型
    4.4 吹风式风扇位于动力舱尾部模型换热过程分析
        4.4.1 铲土工况
        4.4.2 后退工况
        4.4.3 高速跑工况
    4.5 吸风式风扇位于动力舱尾部模型换热过程分析
        4.5.1 铲土工况
        4.5.2 后退工况
        4.5.3 高速跑工况
    4.6 不同模型散热效果对比
    4.7 本章总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装载机双泵合流液压系统中卸荷阀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卸荷阀的功能与结构设计
    2.1 卸荷阀的结构
    2.2 卸荷阀的工作原理
    2.3 卸荷阀的动态数学模型
    2.4 卸荷阀的设计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卸荷阀的动态特性仿真
    3.1 卸荷阀 AMESim 模型的建立
        3.1.1 AMESim 仿真软件介绍
        3.1.2 卸荷阀 AMESim 系统仿真模型
    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3.2.1 卸荷阀动态特性分析
        3.2.2 结构参数对卸荷阀动态特性及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卸荷阀三维流场的数值模拟
    4.1 CFD 基本简介
        4.1.1 CFD 概念及控制方程
        4.1.2 CFD 软件结构及求解过程
    4.2 卸荷阀流场仿真
        4.2.1 卸荷阀流道的三维几何建模
        4.2.2 网格模型与边界条件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3.1 仿真结果分析
        4.3.2 主阀开口度不同及主阀参数不同的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卸荷阀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系统简介
    5.2 实验项目及测试原理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相关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变胞装载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
    1.2 变胞机构概况
        1.2.1 变胞机构的提出
        1.2.2 变胞机构的研究现状
    1.3 装载机概况
        1.3.1 装载机介绍
        1.3.2 装载机发展概况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变胞装载机构的结构学分析
    2.1 引言
    2.2 变胞机构变胞原理
    2.3 变胞装载机构的结构及构态变换分析
    2.4 自由度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胞装载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3.1 引言
    3.2 位置正解
        3.2.1 第一构态
        3.2.2 第二构态
        3.2.3 第三构态
        3.2.4 第四构态
        3.2.5 正解综合
    3.3 位置逆解
    3.4 机构速度及加速度分析
        3.4.1 速度分析
        3.4.2 加速度分析
    3.5 算例
        3.5.1 正解数值分析
        3.5.2 逆解数值分析
        3.5.3 速度加速度数值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胞装载机构刚体动力学分析
    4.1 引言
    4.2 各构件质心位置及速度分析
        4.2.1 第一构态
        4.2.2 第二构态
        4.2.3 第三构态
        4.2.4 第四构态
    4.3 变胞装载机构动力学建模
    4.4 算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分析
    5.1 引言
    5.2 虚拟样机模型
    5.3 运动学仿真分析
    5.4 动力学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5)装载机动力优化匹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装载机动力匹配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装载机动力匹配及试验数据处理的理论与算法
    2.1 柴油机与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特性
        2.1.1 柴油机数学模型
        2.1.2 液力变矩器数学模型
        2.1.3 柴油机与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输入特性计算
        2.1.4 柴油机与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输出特性计算
        2.1.5 柴油机与液力变矩器匹配计算方案
        2.1.6 柴油机与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评价
    2.2 装载机牵引性能
        2.2.1 装载机牵引性能计算
        2.2.2 装载机牵引性能评价
    2.3 装载机加速性能
        2.3.1 装载机加速性能计算
        2.3.2 装载机加速性能评价
    2.4 装载机试验数据的处理
        2.4.1 柴油机运行区域分布云图
        2.4.2 柴油机特性数据修正
        2.4.3 求取传动系其它难以测量的参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装载机动力匹配软件开发
    3.1 程序语言及思想
    3.2 软件总体结构
    3.3 软件界面设计
        3.3.1 软件主界面
        3.3.2 柴油机速度特性数据处理界面
        3.3.3 液力变矩器数据处理界面
        3.3.4 柴油机与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计算界面
        3.3.5 牵引性能计算界面
        3.3.6 加速性能计算界面
        3.3.7 柴油机万有特性数据处理界面
        3.3.8 工作循环试验数据处理界面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装载机动力匹配性能预测及优化
    4.1 柴油机与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计算
        4.1.1 柴油机速度特性
        4.1.2 变矩器原始特性
        4.1.3 柴油机与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输入特性计算
        4.1.4 柴油机与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输出特性计算
    4.2 装载机牵引性能计算
        4.2.1 情况一(空载前进和切土)
        4.2.2 情况二(掘起铲斗和卸料)
        4.2.3 情况三(满载后退转向)
        4.2.4 情况四(满载前进)
        4.2.5 情况五(空载后退转向)
        4.2.6 牵引性能计算小结
    4.3 装载机加速性能计算
        4.3.1 空载前进
        4.3.2 满载后退转向
        4.3.3 满载前进
        4.3.4 空载后退转向
        4.3.5 加速性能计算小结
    4.4 装载机动力匹配的优化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装载机路谱试验分析
    5.1 装载机工作循环试验条件
    5.2 装载机工作循环试验数据分析及处理
        5.2.1 油泵扭矩消耗
        5.2.2 柴油机工作状态
        5.2.3 变速箱输出转速
        5.2.4 工作循环时间及油耗
        5.2.5 传动系其它参数的计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液压电机叶片泵的气隙负载效应及样机性能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液压电机泵的研究与发展概况
        1.2.1 液压泵的发展概况
        1.2.2 电动机的发展概况
        1.2.3 电机泵的发展概况
        1.2.4 液压电机叶片泵的研究概况
    1.3 有限元法在电动机分析及设计中的应用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液压电机叶片泵的理论分析
    2.1 液压电机叶片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流体的粘性
    2.3 液压电机泵电机的基本理论
        2.3.1 液压电机泵电机的基本结构
        2.3.2 液压电机泵浸油电机的总功率平衡式
        2.3.3 液压电机泵的总功率平衡式
    2.4 电磁场基本理论
    2.5 Ansoft有限元分析软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液压电机叶片泵的气隙油膜负载效应
    3.1 液压电机泵气隙负载转矩
    3.2 气隙负载效应对浸油电机性能的影响
        3.2.1 气隙负载效应对浸油电机效率的影响
        3.2.2 浸油电机的性能曲线
        3.2.3 浸油电机的数值解析
        3.2.4 本章小结
第4章 液压电机叶片泵样机性能的试验分析
    4.1 液压泵的性能试验
        4.1.1 液压泵的性能参数
        4.1.2 液压泵的性能试验回路及方法
    4.2 电机的性能试验
        4.2.1 空载试验
        4.2.2 负载试验
        4.2.3 效率和功率因数的确定
        4.2.4 电动机的直接起动
    4.3 液压电机叶片泵的试验系统
    4.4 液压电机叶片泵的试验装置
        4.4.1 流体测量装置
        4.4.2 电气控制及测量装置
    4.5 试验测量误差分析
    4.6 液压电机叶片泵样机试验结果分析
        4.6.1 液压电机叶片泵样机空载试验和负载试验
        4.6.2 液压电机叶片泵样机的效率
    4.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7)节流槽滑阀阀口流量系数及稳态液动力计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工程机械是液压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1.1.2 节流槽滑阀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液压主控制阀中
        1.1.3 阀口流量特性及液动力的精确计算是高品质液压主控制阀设计的关键环节
    1.2 液压阀阀口流量及液动力特性研究现状
        1.2.1 阀口流量特性研究现状概述
        1.2.2 液动力特性研究现状概述
    1.3 流场仿真在液压技术中的应用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节流槽滑阀阀口面积的计算方法
    2.1 典型节流槽阀口面积的确定和计算原则
        2.1.1 等截面节流槽
        2.1.2 渐扩形节流槽
    2.2 三种典型节流槽阀口面积的计算公式
        2.2.1 U形节流槽阀口面积
        2.2.2 V形节流槽阀口面积
        2.2.3 K形节流槽阀口面积
        2.2.4 三种典型节流槽阀口面积的特点
    2.3 典型组合节流槽阀口面积的确定和计算原则
        2.3.1 二节矩形节流槽
        2.3.2 V+U形二节节流槽
        2.3.3 K+U形二节节流槽
    2.4 典型组合节流槽阀口面积的计算公式
        2.4.1 二节矩形节流槽阀口面积
        2.4.2 V+U型二节节流槽阀口面积
        2.4.3 K+U型二节节流槽阀口面积
        2.4.4 组合节流槽阀口面积的数字化计算
    2.5 节流槽滑阀阀口面积的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节流槽滑阀阀口流量系数的研究
    3.1 滑阀矩形节流槽阀口流量系数的试验研究及分析
        3.1.1 试验装置及节流槽特征提取
        3.1.2 试验结果及处理
        3.1.3 矩形节流槽阀口流量系数分析
        3.1.4 结论
    3.2 滑阀V形节流槽阀口流量系数的试验研究及分析
        3.2.1 试验装置及V形节流槽特征提取
        3.2.2 试验结果及处理
        3.2.3 V形节流槽阀口流量系数分析
        3.2.4 结论
    3.3 滑阀二节矩形节流槽阀口流量特性的研究
        3.3.1 流量系数的试验研究
        3.3.2 阀口流量面积
        3.3.3 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节流槽滑阀稳态液动力特性及数字化计算方法的研究
    4.1 稳态液动力的试验测量
    4.2 稳态液动力的流场仿真计算
    4.3 基于阀腔压力分布的稳态液动力分析
        4.3.1 稳态液动力与阀口开度的关系
        4.3.2 稳态液动力与节流槽结构的关系
    4.4 基于阀腔速度场的稳态液动力分析
    4.5 基于阀腔流动特征的稳态液动力数字化计算的研究
        4.5.1 流出方向
        4.5.2 流入方向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液压主控制阀的数字化设计应用
    5.1 装载机流量放大转向系统
        5.1.1 转向系统原理
        5.1.2 存在的问题
    5.2 原流量放大阀特性解析
        5.2.1 先导控制油口阀口面积解析
        5.2.2 主阀口面积解析
        5.2.3 液动比例放大特性解析
        5.2.4 原流量放大转向系统振动原因分析
    5.3 流量放大阀全新主阀心的设计
        5.3.1 面积特性解析
        5.3.2 稳态液动力特性解析
    5.4 转向振动的测试及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专利申请情况
附录C 科研实践

四、柳工与建设机械(中)(论文参考文献)

  • [1]共同维护路面与压实机械行业健康发展——2017年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路面与压实机械分会高层会议在山东潍坊召开[J]. 苏红云,王金利.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17(06)
  • [2]装载机不同动力舱特征换热过程分析[D]. 李武. 吉林大学, 2016(09)
  • [3]装载机双泵合流液压系统中卸荷阀特性的研究[D]. 周抚平. 广西科技大学, 2014(05)
  • [4]变胞装载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研究[D]. 丁侃. 广西大学, 2014(02)
  • [5]装载机动力优化匹配的研究[D]. 王任信. 山东大学, 2011(04)
  • [6]液压电机叶片泵的气隙负载效应及样机性能试验[D]. 孙磊. 兰州理工大学, 2009(11)
  • [7]节流槽滑阀阀口流量系数及稳态液动力计算的研究[D]. 王东升. 兰州理工大学, 2008(09)
  • [8]我国轮式装载机发展趋势分析[J]. 潘明亮. 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 2007(03)
  • [9]国内轮式装载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 青风. 机电信息, 2004(08)
  • [10]柳工与建设机械(中)[J]. 刘良臣. 建筑, 2004(01)

标签:;  ;  ;  ;  ;  

柳工和工程机械(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