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质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西藏地质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一、西藏地质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杨光超[1](2021)在《具身学习视角下中职实践教学研学旅行设计研究 ——以《西藏旅游地理》课程为例》文中指出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体现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发展中职教育是当下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关于加快西藏和四省藏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过调结构、扩规模、补师资、筹经费、建机制等多种途径,推动西藏和四省藏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随着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对旅游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中职旅游教育在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中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研学旅行作为当下新兴的教育理念之一,其独特的教育性日渐被社会所重视。各省市相继利用自身资源,结合当地特色开展了各方面多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但由于西藏独特的社会、自然和教育环境,研学旅行并未在西藏获得系统地、有效地开展。在中职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扩宽中职教育的培养路径,以期达到更好培养学生的目的,将会给社会输入更多的优秀人才。本研究借助具身学习理论的指导,通过研究拉萨二职旅游专业中开展的《西藏旅游地理》课程,了解该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存在的认知问题与学习问题,结合具身学习理论与研学旅行的概念,构建相关理论模型,为《西藏旅游地理》课程设计出一套完整的研学旅行方案,通过该方案期望有助于提升中职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程度和学习能力,达到更佳的学习效果与培养目标。通过文献研究法研究了研学旅行、具身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三者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基础,总结概括了这三者间的相关联系,构建了具身学习视角下研学旅行教学设计模型。然后运用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相关课程开设现状和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该课程的课堂感知、教学效果和研学旅行参与动机进行分析,评估该课程的学习现状,在结合当下研学旅行的活动模式以及西藏的独特环境,设计了一套适合拉萨二职导游服务专业学生开展的实践教学研学旅行活动方案。通过对相关课程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目前研学旅行的相关概念并未在西藏得到有效普及,其重要性也并未得到突出和重视,同时发现学生在传统课堂上的参与度较低且存在一定性的认知困难,使学生很难在传统课堂中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具身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可以通过大脑和身体的交互,从以往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身体主体在活动中,达到对知识获得的主动探索和动态生成。而研学旅行特有的情境性、涉身性和体验性正好满足具身学习的产生条件,使学生可以在独特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切身参与和思考达到教学目标。本文结合具身学习理论的相关知识,通过对当下西藏的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调查理解,以课程教学为相关载体,对《西藏旅游地理》课程实践教学研学旅行设计研究,探究研学旅行在西藏的开展路径。一定程度上丰富西藏中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充实中职教学手段,达到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能力的目的,为研学旅行在西藏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吴宇靓[2](2020)在《西藏多龙矿集区土壤重金属形态环境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多龙矿床是近年来我国发现的首个世界级超大型铜矿,已探明铜资源量达2000万吨,但仍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被国家确定为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者对多龙矿集区开展了工作,但以往的工作多偏向于地质成矿与找矿方面,环境方面的工作较少,现有的环境方面的研究也较少涉及土壤重金属形态。本文采用Tessier七步法对多龙矿集区的土壤重金属(Cu、Pb、Zn、As、Cd、Cr、Hg)进行形态分析,研究其形态环境特征,初步探讨了矿区内重金属的迁移释放规律,评价其生态风险,以期为未来矿床的绿色开发提供参考。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Tessier七步法将土壤重金属形态分为七种,包括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态、腐殖酸态、铁锰氧化态、强有机态和残渣态。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态比较不稳定,在改进的BCR法中也被叫做酸溶态,残渣态则非常稳定。多龙矿集区内,Cu、Cd和Hg元素酸溶态占比较高,具有一定生态风险,其余元素则主要以残渣态的形式存在,比较稳定。同时Cu、Cd和Hg元素不同形态间相关性也较好,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发生相互转化,潜在环境危害也较大。(2)多龙矿床在成因上主要为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分别以多不杂和荣那矿床为典型。矿集区地表分布有大量氧化矿,其中多不杂矿区地表的氧化矿是由硫化物矿物出露地表后氧化形成的,矿区内重金属的迁移顺序是:原生矿石→地表土壤→河流→河床沉积物;荣那矿区地表氧化矿是由酸性泉水间接形成,成因与浅部的低温热液矿床关系密切,矿区内重金属的迁移顺序是:(1)原生矿石→泉水→地表土壤;(2)原生矿石→泉水→荣那河→河床沉积物。(3)综合模糊评价结果表明多龙矿集区土壤中的7种重金属元素均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态风险,其中Cu、Pb、Zn、As、Cr元素风险等级为II级(低-中等),Cd、Hg元素风险等级为III级(中等),且Cd元素的生态风险远远高于Hg元素,因此,需要对矿集区的Cd、Hg元素加强重视,提防其生态影响。

刘俊[3](2020)在《藏东拉荣大型钨(钼)矿床:岩浆作用与矿床成因》文中研究指明斑岩钨矿床是一种重要的钨矿床类型。目前关于岩浆弧及板内环境下斑岩钨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岩浆作用、成矿流体特征,以及矿质沉淀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相比之下,大陆碰撞体制下斑岩钨矿床的上述特征我们还知之甚少。拉荣矿床,作为藏东类乌齐-左贡成矿带内发现的首例大陆碰撞型斑岩钨(钼)矿床,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窗口。本文对拉荣矿床开展了详细的解剖,并对区域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系统厘定了矿区各类侵入岩的形成年龄和钨钼矿的成矿年龄。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厘定了拉荣矿区各类侵入岩的形成年龄分别为英安斑岩(214.0±0.7 Ma)、花岗闪长斑岩(213.8±1.3 Ma)、黑云母花岗斑岩(104.4±0.9Ma)、二长花岗斑岩(93.9±1.3 Ma)、黑云母花岗岩(91.7±0.5 Ma)和花岗细晶岩(36.2±0.6 Ma)。拉荣复式岩体由后五者构成,岩浆活动至少包含三期,跨越了~180 Ma。辉钼矿Re-Os加权平均年龄为91.8±0.5 Ma,等时线年龄为90.6±2.1Ma,表明拉荣矿床成矿时代为晚白垩世,成矿岩体为晚白垩世二长花岗斑岩体。2、详细探讨了各类侵入岩的岩石成因及地球动力学背景。晚三叠世中酸性斑岩属于过铝质花岗岩类,具有较低的氧逸度与分异度,富集的Sr-Nd-Hf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14785~0.728418;εNd(t)=-10.01~-13.92;?Hf(t)=-8.5~-16.6),以及古老的Nd-Hf二阶段模式年龄(1.79~2.30 Ga),起源于古特提斯洋板片断离后前寒武纪地壳基底的部分熔融。白垩纪及始新世侵入岩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类,具有相对较高的氧逸度与分异度,相对亏损的Sr-Nd-Hf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11917~0.71444;εNd(t)=-11.81~-9.11;?Hf(t)=-10.4~1.4),以及相对年轻的Nd-Hf二阶段模式年龄(1.03~1.86 Ga),其形成分别与中特提斯洋板块后撤、板片断离及新生代藏东下地壳与岩石圈地幔拆沉诱发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及随后的结晶分异作用有关。拉荣复式岩体白垩纪花岗岩类具有较高的分异度、氧逸度,更有利于钨钼矿的形成。3、初步揭示了拉荣大陆碰撞型斑岩钨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物质来源。拉荣矿床成矿流体属于Na Cl-H2O-CO2不混溶体系。主成矿阶段流体具有CO2富集、中高温和中低盐度的特征。拉荣矿床硫化物δ34SVCDT值变化于0.25‰~6.37‰,具有明显岩浆硫源的特征。硫化物微量元素及Pb同位素指示成矿金属主要来自于壳源岩浆作用。围岩蚀变与矿化的关系、白钨矿Sr同位素组成及斜长石主量元素特征共同指示了花岗闪长斑岩、黑云母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及围岩绿片岩中斜长石的蚀变分解可能共同为白钨矿的沉淀提供了丰富的钙源。4、简要分析了拉荣矿床的成矿机理、构建了其成矿模型。在拉萨-羌塘地块碰撞造山阶段,中特提斯洋板块在~94 Ma发生板片断离,强烈的地幔岩浆上涌诱发了古老地壳物质的重熔,并与之混合形成母岩浆,再经历高程度分离结晶作用形成较高分异、弱氧化、富成矿元素、富挥发分的岩浆。随着岩浆的冷却及斑岩体在地壳浅部的就位,成矿流体从二长花岗斑岩体中出溶、向上迁移,并与围岩发生强烈的水岩反应(斜长石分解),从而释放了大量的Ca2+进入流体。强烈的水岩反应及CO2的逸失和/或消耗使得流体的温度和氧逸度不断降低、p H值与S2-逸度不断提高,从而造成了白钨矿、辉钼矿的相继沉淀。5、基于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要素提取,建立了区内典型钨矿床的找矿模型;通过成矿地质特征分析及流体包裹体成矿深度估算,指出拉荣矿区深部及东南方向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在类乌齐-左贡成矿带内划分了5个钨多金属成矿远景区。

杨富豪[4](2020)在《西藏高原特殊环境下滑坡体监测与监控体系设计》文中指出我国国土辽阔,山地(包括高原和丘陵)面积66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总国土陆地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0%以上,山地面积比重大,随之而来的自然灾害增多。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泥石流、滑坡、滚石等自然灾害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西藏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要地和生态屏障。而川藏公路又是内地和西藏重要的物资保障通道,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川藏线同时也是地质灾害频发地区。本论文所研究的地灾监测系统就建在川藏线波密段。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实地的调研勘察和采集数据,叙述达孜地区和波密古乡泥石流沟作为监测点所处地区的交通、水文、地质和气象等条件,在建立达孜滑坡监测点时,通过运用高密度电法来分析滑坡的滑裂面,对以后的滑坡监测点的选址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2)通过初步的监测系统中监测数据和前期数据的理论基础为依据,得出达孜县滑坡体现阶段处于欠稳定状态;对天摩沟监测系统初步调试和平台的了解,知道天摩沟监测点系统现阶段运行正常。(3)在今后的西藏高海拔滑坡监测系统的建立过程中,由于海拔比较高、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强烈,相应监测设备使用寿命远比内地缩短,应考虑造价成本相对低的设备。(4)在天摩沟监测点建立方案中,通过监测系统方案的设计,以及监测设备性能的研究,又设计了基于机器视觉的双目监测方案作为尝试。以期望通过两者的对比来验证机器视觉的准确性。

张纯[5](2020)在《青海省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研究 ——以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地质公园是国家公园的重要类型,公园资源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导致资源环境经济价值研究长期被忽视,资源环境保护与开发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开展青海省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不仅有利于实现地质公园的资产化管理,同时有利于促进公园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青海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已成为国内旅游人次同比增长最快的旅游地,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公园资源环境产生巨大压力,由此如何有效协调公园资源环境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资源环境经济价值核算是当前地理学、资源环境经济学、旅游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本研究依托青海省科学技术厅项目《青海北祁连地区地质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与保护开发模式研究》(编号:2018-ZJ-789),采用区域旅行费用法、最大品牌权益法、条件价值法等,通过问卷调查与统计年鉴数据,以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为案例地开展青海省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分类体系由使用价值(游憩价值、文化科研价值、生态价值和品牌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存在价值、选择价值和遗产价值)两大类、七个基本类型组成。(2)2018年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总经济价值为7.84×109元。使用价值中,2007-2018年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游憩价值由1.285×108元增长到2.957×109元,2018年不同旅游资源对游憩价值的贡献由大到小依次是森林(41.85%)、地质地貌(33.54%)、水体(17.55%)、人文景观(5.46%)、动物(1.60%);其次,生态价值为3.27×109元,品牌价值为1.508×109元,文化科研价值为5.3×107元。非使用价值中,存在价值(0.30×108元)>遗产价值(0.15×108元)>选择价值(0.07×108元)。综上,公园丰富、优美、奇特的旅游资源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游客求闲、求奇、求学、求情、求养、求商的需求,公园的旅游发展对资源环境游憩价值的增值效应显着,同时游客对公园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不仅考虑了代内的持续利用,更加注重代际之间公平、有效的分配,具有长远性、非功利性特征。(3)2018年影响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游憩价值的影响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旅行费用、文化程度和收入,性别、年龄对游憩价值影响较小;影响非使用价值的因素主要涉及游客个体属性特征和心理感知因素。(4)中国20家地质公园游憩价值的空间分布呈现以张家界国家地质公园公园最高并以该公园为界向东西两侧逐渐降低的“中部高,东西部低”趋势,影响游憩价值空间分布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是品牌竞争力、网络关注度、适游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网密度。最后,针对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的结果,公园应积极推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与类型;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丰富游客线上线下活动内容,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培养创造品牌、保护品牌意识。同时,公园应避免“孤岛效应”,加强省内外公园的合作联动,提升公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此外,公园应建立健全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安岩,叶海军,陈跃龙,邹建[6](2018)在《白龙湖国家风景名胜区内场镇的污水治理与环境改造研究——以营盘乡污水处理站项目对白龙湖风景名胜区影响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白龙湖风景区内:面积420.3km2;其中包括4个镇区,38个行政村和6个居民委员会;风景区总户数12,437户,总人口54,024人,人口密度128.6人/km2,人口自然增长率4‰;2017年接待游客27万人次;生活污水大多直接排入白龙湖内,势必会对水体造成污染,本文通过对景区内营盘乡污水处理的调研,希望以点带面推广到其他景区,以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

雷小琼[7](2018)在《超基性岩区反射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球深部探测对科学研究和指导找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区科学钻探选址预研究”项目为依托,针对西藏罗布莎超基性岩区的深部地震探测的需求,开展研究超基性岩区反射地震勘探技术。在雅鲁藏布江南岸的蛇绿岩带东段的超基性岩区设计两条近南北向的深反射地震长剖面,研究超基性岩区反射地震数据采集设计。针对深反射地震资料中背景噪音强,信噪比低,反射轴不连续,多次折射发育、深部信号弱等难点问题,分析超基性岩区地震波传播规律和响应特征,研究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和金属矿地震探测解释技术,并结合科学钻孔研究成矿规律特征,其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理论分析、地震正演模拟和野外试验研究,选取合适的地震数据采集参数,为以后超基性岩区反射地震勘探采集设计提供依据。(2)首次结合正演模拟波场特征、实际数据地震单炮记录和属性分析方法,研究超基性岩区地震反射波特征:近岩体出露位置反射波和初至混合;岩体上界面清晰,下界面由于屏蔽作用反射波微弱;岩体上下界面反射波相位一般反向;铬铁矿的存在使得底界面同相轴局部频率、能量降低;岩体内部有不连续蝌蚪状弱同相轴等,为以后超基性岩区的反射地震勘探提供参考。(3)利用层析静校正和折射静校正相结合的静校正方法能有效地解决超基性岩区静校正难的问题。针对多次折射淹没反射波,且二者频率、视速度一致的情况,研究并试验了多域且炮点两侧不同参数的去噪方法,能有效地去除多次折射,突出浅中层多次折射淹没的有效信号。针对浅层和深层采取不同的方法去除面波,消除深层面波的残留,提取深部微弱的有效信号。(4)叠后逆时深度偏移方法应用于深反射地震叠后数据,偏移得出深度20 km的信息,查清了超基性岩体及其围岩在地下的展布特征,分析了铬铁矿的成因和物质来源,并预测了地下赋存前景信息。本课题结合超基性岩区的地质资料、钻孔资料和深反射地震剖面,旨在为罗布莎铬铁矿深部找矿提供构造依据,并能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区域的大陆科学钻孔的选址提供科学建议,同时也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演化机制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地下地质信息。

米玛顿珠[8](2017)在《西藏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具有海拔高,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环境千差万别,脆弱生态环境表现出类型多、范围广、时空演变快等特点。既是我国极强度生态脆弱区,又是我国藏族人口聚居和相对贫困地区。同时,西藏地处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西藏矿业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保障的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显着的影响,是本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更是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体现本区经济水平与综合实力的核心动力与重要标志。从经济开发活动与生态环境演化的历史过程来看,生态环境是经济开发活动的物质基础,经济开发活动则是生态环境演化的主要动力来源。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越来越深刻地受到人类经济开发活动的影响。因而,针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不是完全不进行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而是如何顺应生态环境变化,适应脆弱的生态环境,最终达到避免其向不利方向进一步恶化,实现环境和当地人类生活的持续发展和改善。耦合在物理学上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具体落实到矿业开发与脆弱生态区的分布上,指的是矿业开发与脆弱生态环境两者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地理空间分布上的一致性。如何实现矿业开发与脆弱生态区分布的良性耦合,将有助于分析生态脆弱区矿业经济发展模式,并为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矿业经济与环境矛盾在贫困地区更集中突出地表现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矿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论文探索并归纳了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系统地调查研究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矿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在此基础上,界定并分析生态脆弱区特征,评价西藏生态脆弱度并进行区划,阐明不同脆弱区生态系统特征,分析生态环境脆弱区与矿业经济发展的良性耦合关系,提出绿色矿业经济增长的路径和发展模式。探讨西藏生态脆弱区矿业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阐述了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从学术研究和应用的角度,对国内外绿色矿业经济发展领域进行了综述,提出了西藏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选题的重要意义,对论文研究的主要路线、思路、基本框架、野外调研和资料的收集整理、主要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等进行了高度综合,并指出了论文中的关键创新点。第2章,探索并归纳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绿色矿业经济就是在矿业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绿色矿业技术体系,在矿业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扰动量不大于区域环境容量及其自净能力的前提下,优化配置矿产资源,达到经济最优、社区和谐、生态环境友好的一种经济形态。矿业开发利用必定会产生负的外部性,并且具有明显的双向效用,产生正、负两方面的价值,当ΔV>0时,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综合价值最大化;产业生态学理论认为,矿业系统类似于生物界生态系统,将相关产业链联系成庞大的共生网络,在追求获得更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最低的废弃物的排放量,改善共生系统的稳定性、降低共生系统的风险、提高共生系统的防御性,从而优化生产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以绿色矿业经济内涵及其特点为基础,综合外部性理论、绿色矿业价值理论和产业生态理论,共同构成了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第3章,调研并分析西藏生态脆弱区矿业经济。西藏独特的大地构造环境和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了西藏地质矿产资源勘查程度,提出了成矿潜力区(带)。综合运用贡献力指标和计量经济学模型,对西藏矿业经济贡献力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全区GDP方面,西藏矿业工业总产值与GDP呈正相关关系,对全区经济发展具有显着影响,经济贡献力大;在改善全区就业情况方面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济贡献力一般。随着矿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西藏矿业无论从推动GDP增长的角度,亦或是从改善全区就业情况的角度,均有待进一步提高。第4章,初步评价并区划西藏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区是指具有环境自身结构性不稳定、对外部干扰因素反应较敏感因而在外界的干扰下易于向环境恶化的方向发展,且自我恢复力较差的生态环境区域。具有环境敏感性强,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环境退化趋势明显、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经济发展的可持性差,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弱和多种矛盾汇集的空间载体等特征。从“压力--状态--响应”思路出发,把生态敏感性(ES)、生态弹性(EE)和生态压力(EP)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了多目标、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形成了以综合指数方法、层次分析法和GIS相结合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方法。依据西藏生态环境高、寒、干、荒、风、沙、陡的特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把西藏划分为藏北生态脆弱区;藏中、藏南生态脆弱区和藏东生态脆弱区,进行了成因细分,并对各生态脆弱区生态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阐述。第5章,提出西藏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开发模式。西藏的矿业经济活动必须与脆弱的生态环境高度良性的耦合,实施不同的开发思路和模式。以绿色矿业开发概念模式为指导,在空间上构建本地转化和异地转化的矿业开发空间转化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固体优势矿产的“矿山+矿区+工业园”开发模式,地热矿产开发可采用的“地热发电与地热能直接利用”双模式,矿泉水开发的“研发-产业-文化一体化”模式,矿井水宜采用的“地下-地上循环处理回用”模式以及盐湖矿产资源的“研发-矿区试验”模式,实现西藏绿色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6章,提出促进西藏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建议。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而矿业是西藏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要实现绿色矿业经济,转变矿业发展模式,必须加强地质矿产资源和水工环勘查力度,查明矿产资源家底,提交优势矿产资源基地,规范矿业权市场及其管理;科学规划绿色矿山建设,多角度、全方位创建绿色矿山示范区;明确西藏国有地勘单位作用,积极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建实建强公益性地勘队伍,理顺技术和人才援藏渠道,积极采用内培外引的措施,加强矿业人才队伍建设。本文主要存在以下创新之处:1.揭示了西藏生态脆弱区矿业经济贡献力西藏独特的大地构造环境和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了西藏地质矿产资源勘查程度,提出了成矿潜力区(带)。综合运用贡献力指标和计量经济学模型,对西藏矿业经济贡献力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全区GDP方面,西藏矿业工业总产值与GDP呈正相关关系,对全区经济发展具有显着影响,经济贡献力大;在改善全区就业情况方面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济贡献力一般。随着矿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西藏矿业无论从推动GDP增长的角度,亦或是从改善全区就业情况的角度,均有待进一步提高。2.初步评价并区划西藏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区是指具有环境自身结构性不稳定、对外部干扰因素反应较敏感因而在外界的干扰下易于向环境恶化的方向发展,且自我恢复力较差的生态环境区域。具有环境敏感性强,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环境退化趋势明显、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经济发展的可持性差,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弱和多种矛盾汇集的空间载体等特征。从“压力--状态--响应”思路出发,把生态敏感性(ES)、生态弹性(EE)和生态压力(EP)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了多目标、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形成了以综合指数方法、层次分析法和GIS相结合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方法。依据西藏生态环境高、寒、干、荒、风、沙、陡的特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把西藏划分为藏北生态脆弱区;藏中、藏南生态脆弱区和藏东生态脆弱区,进行了成因细分,并对各生态脆弱区生态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3.构建西藏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开发模式西藏的矿业经济活动必须与脆弱的生态环境高度良性的耦合,实施不同的开发思路和模式。对于生态脆弱度强,矿产资源勘查程度较低,属于中小型的矿产地或矿山,应运用储备模式,形成国家或区域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对于生态脆弱度较低,矿产资源勘查程度高,属于大型或超大型矿产地和优势矿种、对于国家急需或战略新兴矿产,应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绿色开发利用,建立国家级矿产资源基地。以绿色矿业经济理论基础和绿色矿业开发模式为指导,在空间上构建本地转化和异地转化的矿业开发空间转化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固体优势矿产的“矿山+矿区+工业园”开发模式,地热矿产开发“地热发电与地热能直接利用”双模式,矿泉水开发的“研发-产业-文化一体化”模式,矿井水的“地下-地上循环处理回用”模式以及盐湖矿产资源的“研发-矿区试验”模式,实现西藏绿色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提出促进西藏生态脆弱区矿业经济发展建议矿业是西藏生态脆弱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要实现绿色矿业经济,转变矿业发展模式,必须加强地质矿产资源和水工环勘查力度,查明矿产资源家底,提交优势矿产资源基地,规范矿业权市场及其管理;科学规划绿色矿山建设,多角度、全方位创建绿色矿山示范区;明确西藏国有地勘单位作用,积极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建实建强公益性地勘队伍,理顺技术和人才援藏渠道,积极采用内培外引的措施,加大矿业人才队伍建设。

冯聪[9](2015)在《新形势下对于加强西藏地质工作几点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西藏地质工作取得了显着进展,为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国内能源资源保障能力,保护地区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西藏地质工作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应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积极拓宽服务领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结果对于如何部署新时期西藏地质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次旦巴桑,格央,丹增卓嘎[10](2015)在《2014年西藏地质灾害风险预报现状与思考》文中认为文章利用西藏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提供的2014年5月至9月地质灾害资料,结合气象部门的降水数据,分析了2014年汛期西藏全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频发时段、分布特征和规律。并结合2014年汛期,区气象台逐日发布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开展预报与实况对比,从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等入手对318国道沿线尼木县2014年地质灾害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鉴以探讨西藏地质灾害风险预报预警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二、西藏地质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地质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具身学习视角下中职实践教学研学旅行设计研究 ——以《西藏旅游地理》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职教育的发展
        1.1.2 研学旅行的兴起与发展
        1.1.3 具身认知理论凸显教育价值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课堂观察法
        1.4.3 访谈法
    1.5 论文框架
        1.5.1 论文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理论
        2.1.2 生活教育理论
        2.1.3 情景式教学理论
        2.1.4 具身认知理论
        2.1.5 理论小结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2.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第三章 基于具身学习的研学旅行教学设计模型构建
    3.1 具身学习、研学旅行与教学设计
        3.1.1 研学旅行
        3.1.2 具身认知
        3.1.3 教学设计
    3.2 模型构建
        3.2.1 具身学习与研学旅行
        3.2.2 研学旅行与教学设计
        3.2.3 具身学习与教学设计
        3.2.4 具身学习、研学旅行与教学设计间的关系
        3.2.5 基于具身学习的研学旅行模型构建
第四章 拉萨二职实践教学研学旅行设计案例研究
    4.1 研究对象简介
        4.1.1 导游服务专业简介
        4.1.2 《西藏旅游地理》课程开设情况
    4.2 课程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
        4.2.1 调研对象与方法
        4.2.2 调查问卷的编制
        4.2.3 数据获取
        4.2.4 问卷题项频率分析
        4.2.5 《西藏旅游地理》课堂感知及教学效果分析
        4.2.6 研学旅行参与动机分析
        4.2.7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4.2.8 课程学习现状评估
    4.3 具身学习视角下实践教学活动要点
        4.3.1 具身学习视角实践教学要求
        4.3.2 实践教学内容选择规范
        4.3.3 研学旅行活动地点选择规范
    4.4 具身学习视角研学旅行设计
        4.4.1 实践教学研学旅行内容选择
        4.4.2 研学旅行活动地点选择
        4.4.3 基于具身学习视角的研学旅行线路设计
        4.4.4 基于具身学习视角的研学旅行阶段设计
        4.4.5 研学旅行评价体系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西藏多龙矿集区土壤重金属形态环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资助项目
        1.1.1 选题依据
        1.1.2 资助项目
    1.2 研究现状
        1.2.1 土壤重金属形态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多龙矿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工作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工作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多龙矿集区地质环境背景
    2.1 多龙矿区地质背景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1.4 矿体及矿化特征
    2.2 多龙矿区环境背景
        2.2.1 多龙矿区水体环境背景
        2.2.2 多龙矿区土壤环境背景
第3章 多龙矿集区土壤重金属形态特征
    3.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3.1.1 样品的采集
        3.1.2 样品分析测试
    3.2 数据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3.2.1 数据的精密度
        3.2.2 数据的准确度
    3.3 土壤重金属形态特征
        3.3.1 多龙矿集区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
        3.3.2 多不杂矿区土壤形态分析
        3.3.3 荣那矿区土壤形态分析
    3.4 土壤重金属形态数据对比
    3.5 小结
第4章 土壤重金属不同形态间的关联性
    4.1 多龙矿集区土壤重金属形态统计分析
    4.2 多不杂矿区土壤重金属形态统计分析
        4.2.1 河床沉积物
        4.2.2 地表土壤
    4.3 荣那矿区土壤重金属形态统计分析
        4.3.1 河床沉积物
        4.3.2 地表土壤
    4.4 小结
第5章 重金属迁移释放规律研究
    5.1 多不杂矿床重金属迁移释放规律
    5.2 荣那矿床重金属迁移释放规律
    5.3 多龙矿床重金属迁移能力及其环境影响
第6章 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6.1 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6.2 评价方法
        6.2.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6.2.2 潜在风险指数法
        6.2.3 RAC风险编码法
    6.3 评价结果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附表

(3)藏东拉荣大型钨(钼)矿床:岩浆作用与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斑岩钨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1.2 区域钨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1.3 拉荣钨(钼)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路线与方案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1.3 完成工作量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变质作用
    2.6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3 矿区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
    3.5 矿石特征
    3.6 围岩蚀变
    3.7 成矿期次
第四章 成岩成矿年代学
    4.1 成岩年代学
    4.2 成矿年代学
    4.3 成岩与成矿的时空关系
第五章 岩浆作用与岩石成因
    5.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1.1 岩石主、微量元素特征
        5.1.2 硅酸盐矿物主量元素特征
        5.1.3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5.1.4 Sr-Nd-Hf同位素特征
    5.2 岩石成因
        5.2.1 成因类型
        5.2.2 晚三叠世花岗岩类成因
        5.2.3 白垩纪及始新世花岗岩类成因
    5.3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5.4 岩浆作用与W-Mo矿化的联系
第六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6.1 成矿流体特征
        6.1.1 流体包裹体特征
        6.1.2 白钨矿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6.1.3 成矿流体来源
        6.1.4 大陆碰撞型斑岩钨矿床成矿流体特性
    6.2 成矿物质来源
        6.2.1 金属的来源
        6.2.2 硫的来源
        6.2.3 钙的来源
    6.3 成矿机理
    6.4 矿床成矿模型
第七章 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7.1 成矿规律研究
        7.1.1 类乌齐-左贡成矿带
        7.1.2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7.2 区域钨矿找矿模型与找矿方向
        7.2.1 典型钨矿床找矿模型
        7.2.2 拉荣矿区找矿方向
        7.2.3 区域钨多金属找矿方向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4)西藏高原特殊环境下滑坡体监测与监控体系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1.1 西藏山地灾害现状及监控现状
    1.2 岩土体边坡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1.3 岩土体边坡监控的发展及现状
    1.4 岩土体边坡监测设计内容及方法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达孜滑坡体选址与监测体系设计
    2.1 拉萨达孜监测点
        2.1.1 达孜滑坡监测点地理位置
        2.1.2 达孜滑坡监测点水文气象条件
    2.2 达孜滑坡体监测点选址
        2.2.1 高密度电法的发展
        2.2.2 达孜监测点运用高密度电法野外勘测
    2.3 达孜监测点监控设备及技术
        2.3.1 线路连接
        2.3.2 各监测点设备箱连线
    2.4 小结
第三章 达孜滑坡体监测数据分析
    3.1 滑坡点监测系统技术路线
    3.2 滑坡点监测数据分析与稳定性评价
    3.3 监测系统预警预报及预警建议的提出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机器视觉的天摩沟冰碛物堆积滑坡体监控设计与实现
    4.1 天摩沟滑坡体监测点选址
        4.1.1 林芝波密天摩沟监测点基本地质条件
        4.1.2 林芝地区监控现状
    4.2 天摩沟监测点监测设备及监控技术
    4.3 天摩沟监测点调试运行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青海省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研究 ——以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公园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资源环境经济价值评估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数据来源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3.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基本概念与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地质公园
        2.1.2 消费者剩余
        2.1.3 外部性
        2.1.4 支付意愿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资源环境价值论
        2.2.3 两山理论
第三章 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分类体系研究
    3.1 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分类体系研究现状
    3.2 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分类体系构建原则
        3.2.1 科学性原则
        3.2.2 系统性原则
        3.2.3 可操作性原则
        3.2.4 可比性原则
        3.2.5 开放性原则
    3.3 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体系构建与方法选择
        3.3.1 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体系构建
        3.3.2 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方法选择
第四章 青海省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实证研究
    4.1 青海省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4.2 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
        4.2.1 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4.2.2 数据来源
        4.2.3 研究方法
        4.2.4 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使用价值评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2.5 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非使用价值评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2.6 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总经济价值
        4.2.7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游憩价值空间对比与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青海省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保值增值措施
    5.1 推动自然、社会科学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
    5.2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5.3 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推进智慧景区建设
    5.4 培养创造品牌、保护品牌意识
    5.5 避免“孤岛效应”,加强省内外公园合作联动
    5.6 建立健全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游客调查问卷
附录 Ⅱ 典型旅游资源与工作照
致谢
个人简历

(6)白龙湖国家风景名胜区内场镇的污水治理与环境改造研究——以营盘乡污水处理站项目对白龙湖风景名胜区影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白龙湖国家风景名胜区地理位置与环境现状
2 项目在景区的位置及项目基本情况
3 污水处理效果
4 结论

(7)超基性岩区反射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2.1 反射地震方法在深部金属矿勘探中的发展现状
        1.2.2 硬岩区反射地震勘探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深反射地震探测及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1.2.4 罗布莎铬铁矿区研究历史及现状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交通位置
    2.2 自然环境
    2.3 地形地貌
    2.4 区域地质背景
        2.4.1 区域构造演化
        2.4.2 构造
        2.4.3 地层
    2.5 研究区地质特征
        2.5.1 超基性岩体地质特征
        2.5.2 铬铁矿赋存形态特征
    2.6 研究区地球物理特征
        2.6.1 重磁电特征
        2.6.2 浅表层地震地质条件
        2.6.3 中深层地震地质条件
第三章 超基性岩物性特征及正演地质模型
    3.1 超基性岩物性特征
    3.2 波动方程的有限差分算法
        3.2.1 交错网格4阶差分格式
        3.2.2 边界条件
    3.3 罗布莎铬铁矿超基性岩区地质模型建立
第四章 超基性岩成矿区反射地震勘探找矿存在的问题
    4.1 采集问题
    4.2 处理问题
    4.3 解释问题
第五章 超基性岩区反射地震勘探观测系统优化设计研究
    5.1 采集要求、难点及技术思路
        5.1.1 采集要求及其难点
        5.1.2 采集技术研究思路
    5.2 观测系统优化与采集方法设计
        5.2.1 观测系统设计原则
        5.2.2 采集参数论证研究
        5.2.2.1 测线弯曲程度的控制
        5.2.2.2 分辨率分析
        5.2.2.3 检波器的选择
        5.2.2.4 最大炮检距的优化
        5.2.2.5 道距的优化
        5.2.3 采集参数正演模拟
        5.2.4 现场试验
        5.2.4.1 激发岩性试验
        5.2.4.2 井深试验
        5.2.4.3 药量试验
        5.2.4.4 试验炮道距对比
    5.3 观测系统选择
第六章 超基性岩区地震波响应特征
    6.1 陡倾角超基性岩体反射波特征
    6.2 超基性岩体地震波的响应特征
    6.3 总结
第七章 超基性岩区地震资料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7.1 原始资料分析
        7.1.1 干扰波分析
        7.1.2 信噪比分析
        7.1.3 频率特征分析
        7.1.4 一致性分析
        7.1.5 静校正
    7.2 处理要求、难点及技术对策
        7.2.1 处理要求
        7.2.2 处理难点及重点
        7.2.3 技术技术研究方案
    7.3 关键预处理技术
        7.3.1 静校正计算
        7.3.2 多次折射压制方法研究
        7.3.3 保幅处理
        7.3.3.1 地表一致性补偿
        7.3.3.2 地表一致性反褶积
    7.4 深反射地震处理关键技术
        7.4.1 针对深部信息去除噪音的研究——面波压制
        7.4.2 针对深部信息的速度分析研究
    7.5 偏移技术选择
第八章 罗布莎铬铁矿区构造解释及含矿预测
    8.1 超基性岩反射波特征
    8.2 区域构造解释和铬铁矿预测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西藏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及创新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绿色矿业经济的界定及其特点
        2.1.1 绿色经济形态特征
        2.1.2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均衡特征
    2.2 绿色矿业经济的理论分析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绿色矿业价值理论
        2.2.3 产业生态学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潜力分析
    3.1 西藏矿产资源现状
        3.1.1 矿产资源总体概况
        3.1.2 优势矿产资源概况
    3.2 西藏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2.1 开发利用的主要矿种
        3.2.2 矿山规模及开发利用程度
    3.3 西藏矿业经济贡献力分析
        3.3.1 贡献力评价指标
        3.3.2 数据来源
        3.3.3 评价结果
        3.3.4 对全区GDP增长的贡献
        3.3.5 对全区就业情况的贡献
        3.3.6 贡献力整体评价
    3.4 西藏矿产资源潜力分析
        3.4.1 藏东三江矿产资源集中区(带)
        3.4.2 雅鲁藏布江矿产资源集中区(带)
        3.4.3 班公错-怒江成矿带西段矿产资源集中区(带)
        3.4.4 青藏铁路沿线矿产资源集中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西藏自治区生态脆弱度评价及其区划
    4.1 生态脆弱区界定及其特点
        4.1.1 生态脆弱区界定
        4.1.2 生态脆弱区基本特征
    4.2 西藏生态脆弱度评价
        4.2.1 生态脆弱性的定义及内涵
        4.2.2 评价模型及指标解释
        4.2.3 评价过程
        4.2.4 评价结果分析
    4.3 西藏生态脆弱区划分及其特征
        4.3.1 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空间分布
        4.3.2 西藏生态脆弱区的空间分布及其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西藏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开发模式
    5.1 西藏矿业开发思路
    5.2 西藏绿色矿业开发模式
        5.2.1 构建思路和原则
        5.2.2 绿色矿业开发模式
    5.3 西藏矿业开发空间转化模式
        5.3.1 矿业开发空间布局
        5.3.2 矿业开发转化模式
    5.4 西藏典型矿种开发模式
        5.4.1 固体矿产开发模式
        5.4.2 水汽矿产开发模式
        5.4.3 盐湖矿产开发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西藏自治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6.1 加强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及矿政管理
        6.1.1 加强地质勘查程度
        6.1.2 突出优势矿产资源勘查
        6.1.3 加大水工境地质勘查
        6.1.4 规范矿业权市场交易机制
    6.2 开展西藏绿色矿山建设
        6.2.1 绿色矿山建设规划
        6.2.2 绿色矿山示范区建设
    6.3 加大西藏矿业人才队伍建设
        6.3.1 充分发挥区内国有地质队伍的优势
        6.3.2 制定并完善激励机制
        6.3.3 内培外引矿业人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新形势下对于加强西藏地质工作几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地质工作概况
2经济社会发展对西藏地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1勘查工作程度低,资源家底尚未摸清。
    2.2地质找矿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存在差距
    2.3实现地质工作转型升级,增强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4多方面因素限制,地质资料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3进一步做好西藏地质工作的几点建议
    3.1科学规划,调整优化资源勘查开发布局
    3.2提升地质工作的服务能力。
    3.3严格资质审查,提高勘查开发门槛准入。
    3.4推广和谐矿区建设模式,不断优化外部工作环境
    3.5坚持科技创新,带动地质工作升级。
4结语

(10)2014年西藏地质灾害风险预报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西藏地质灾害特点及其研究目的
    1.1 资料来源
    1.2 2014年汛期西藏地质灾害统计分析
2 西藏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现状
    2.1 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发布情况
    2.2 尼木县吞巴乡泥石流灾害实地调查
    2.3 服务效益评估
3 2014年汛期西藏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预警预报等级偏低
    3.2 空报
    3.3 漏报
4 分析2014年汛期西藏拉萨市尼木县地质灾害和降水关系
    4.1 降水资料
    4.2 分析尼木县日降水量和地质灾害特点
    4.3 分析尼木县8次地质灾害前期有效降水和累计降水量
5 结论与建议
    5.1 加强对灾害风险预报预警的研究, 是制定防灾减灾对策的需求
    5.2 降水是引发地质灾害的动力机制
    5.3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
    5.4 加大地质灾害实地调查和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力度

四、西藏地质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具身学习视角下中职实践教学研学旅行设计研究 ——以《西藏旅游地理》课程为例[D]. 杨光超. 西藏大学, 2021
  • [2]西藏多龙矿集区土壤重金属形态环境特征研究[D]. 吴宇靓.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3]藏东拉荣大型钨(钼)矿床:岩浆作用与矿床成因[D]. 刘俊.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4]西藏高原特殊环境下滑坡体监测与监控体系设计[D]. 杨富豪. 西藏大学, 2020(02)
  • [5]青海省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研究 ——以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D]. 张纯.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6]白龙湖国家风景名胜区内场镇的污水治理与环境改造研究——以营盘乡污水处理站项目对白龙湖风景名胜区影响为例[J]. 安岩,叶海军,陈跃龙,邹建. 环境与发展, 2018(08)
  • [7]超基性岩区反射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研究[D]. 雷小琼.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1)
  • [8]西藏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米玛顿珠.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
  • [9]新形势下对于加强西藏地质工作几点建议[J]. 冯聪. 中国矿业, 2015(S1)
  • [10]2014年西藏地质灾害风险预报现状与思考[J]. 次旦巴桑,格央,丹增卓嘎. 西藏科技, 2015(05)

标签:;  ;  ;  ;  ;  

西藏地质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