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新区去年招商引资创历史新高,利用外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80%

苏州新区去年招商引资创历史新高,利用外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80%

一、苏州新区去年招商引资创历史新高 利用外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总投入八成(论文文献综述)

林坚[1](2009)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科技产业对接为切入点,探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台湾产业转型、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并尝试从博弈的研究视角来揭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范式。通过规范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区域演进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区位选择因素,并在两岸学界研究成果和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环境需求、风险顾虑进行深入的解构分析。研究中,重点选取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两个方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大陆其他三大台商聚集地的投资环境进行了比较,总结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内外制约因素,并结合区域内福建、浙南、赣东南、粤东各地区的情况论述了各自的具体约束性条件。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结合国家关于海峡西岸发展的相关战略指向,本研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梯次、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和承接战略、承接模式进行了规划性论述,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硬环境”、“软环境”和“竞争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投资环境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认为,科技产业转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海西区与台湾区域经济整合的必由之路,而将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作为整体来描述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本文的研究仅止于对海西区(尤其是区内各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定位和承接重点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作为整体的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李春安[2](2004)在《我国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鹏[3](2003)在《规模经济的制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规模经济问题的研究早已有之,现有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技术对生产规模的影响作用。但是技术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其它的重要因素还有市场环境、社会经济制度等,它们同样也在制约着规模经济的产生和实现,忽略这些因素的作用不利于对规模经济问题的全面和客观的认识与理解。本文从制度的角度,运用分工理论,对经济活动中的规模经济问题进行了探讨,分别从产权制度、组织管理制度、国家经济体制等方面,对工厂、公司制企业、行业和地区等几个经济系统规模经济的产生进行了研究,揭示出它们的内在形成机理。 本文共6章,在总体结构上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章,在对有关文献资料评述的基础上,对规模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建立了本文的分析框架,可以说是本文的立论基础;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干部分,包括第2、3、4、5章,从制度的角度,按照经济系统的层次,分别对工厂、公司企业、钢铁行业和地区规模经济的产生和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第三部分是第6章结束语,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归纳出一些基本的结论。 各章的主要内容是: 第1章是关于规模经济和经济制度理论的评述。首先是把亚当斯密、马克思、阿林杨格、马歇尔以及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的论述进行了概括,揭示出规模经济的基本特征。接着归纳出规模经济的定义和规模经济的层次,并把决定规模经济产生和实现的因素总结为技术、制度和市场环境等三类,建立了由这三个因素构成的分析模型。最后,专门论述了经济制度对规模经济的影响作用,并进一步阐述了分工在经济制度和规模经济中的作用。 第2章分析工厂制的规模经济。工厂制是工业革命时期一系列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产物,因此,本章首先分析了工厂制产生时期的社会经济制度状况,包括资本主义制度初期产业资本的地位、行会与资本主义工厂制的发展、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的历史作用、金融制度的演变及其作用、国家干预——重商主义保护政策下的工业化进程。接着,考察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的特点和工厂规模大小,并从早期工厂的产权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方面分析其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 第3章分析公司制企业的规模经济。本章从公司制的起源谈起,说明了公司产权结构的变化是如何促进了企业规模的发展。公司规模的发展产生了公司治理机制的设计问题,不同的治理机制有着不同的公司规模增长模式,由此,本章分别研究了英、美公司与德、日公司和家族公司的治理模式与公司规模增长的关系。接下来,分析了现代公司组织管理制度对公司规模经济的影响作用。最后,分析了纵向一体化与规模经济的关系。纵向一体化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方式,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存在差别,存在着美国的竞争一体化模式和日本的合作一体化模式。在这一部分,通过比较这种差异,说明了制度对企业规模经济的影响。 第4章以钢铁行业为例,分析了经济制度变迁与行业规模经济的关系。本章从世界钢铁行业的历史和现状出发,论述了工业化国家钢铁工业的发展路径和钢铁工业发展的普遍经验。中国自建国以来就非常重视发展钢铁工业,伴随着国家经济制度的变迁,建国后我国钢铁工业管理体制发生过儿次重大的的演变。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则促进了我国钢铁行业规模经济的不断发展。但是与世界钢铁强国相比,我国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所以,必须对我国钢铁行业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第5章分析区域聚集经济与中国地区的经济发展。地区聚集经济是规模经济的一种形式,本章首先从一般性的考察开始,说明了各国存在的地区聚集经济及其发展状况,归纳出地区产业聚集的四种规模经济形态,从区域经济学、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和阿林·杨格的迂回生产分一l二理论总结出区域聚集经济的一般形成机理—地区内分l二网络体系。其次,通过分析苏南地区政府主导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生性和浙江的内生性等儿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聚集经济发展模式,说明中国地区聚集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创新的产物。最后指出,虽然中国部分地区取得了聚集经济发展的初步成功,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它们的发展方向有待进一步明确和巩固。 第6章结束语,对规模经济、分工和制度的关系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

刘先义[4](2002)在《苏州新区去年招商引资创历史新高 利用外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总投入八成》文中指出本报讯:苏州新区去年以来紧抓APEC区域合作和中国入世等大好机遇,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利用外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总投入的80%以上,实现了高平台上持续增长。2001年招商引资创历史最好

二、苏州新区去年招商引资创历史新高 利用外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总投入八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州新区去年招商引资创历史新高 利用外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总投入八成(论文提纲范文)

(1)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分析架构
第三节 研究创新和局限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局限 第一章 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有关理论
    一、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国际(区域)竞争力理论
    二、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位理论
    三、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域分工理论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有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一、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二、产业集群理论及与相关研究成果
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产业转移理论
    一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二、产业转移理论
第四节 博弈论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二、博弈视角看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转型
第五节 两岸学者关于台商投资区位和模式选择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大陆对台商投资区位的研究
    二、台湾对企业投资大陆动机、区位选择和进入模式的研究 第二章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演进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海峡两岸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
    一、国际上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方法
    二、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分类标准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发展概况和基本评价
    一、产业规模——世界前列
    二、重点产业——两兆双星
    三、产业形态——科技制造
    四、台湾科技产业的优劣势
第三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结构和形态
    一、产业结构
    二、投资形态和关联形态
第四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区域分布、演进和发展趋势
    一、区域分布
    二、区域演进
    三、发展趋势及对海西区的展望 第三章 台商投资大陆的环境需求和投资风险分析——基于大陆台商的视角
第一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中国大陆的动因分析
    一、台商对外投资的驱动
    二、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动因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资本投资的区位选择与投资环境偏好
    一、GDP总量大
    二、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完善
    三、市场经济环境好、经济开放程度高
    四、投资成本低
    五、人才储备多
    六、产业集聚度高、信息成本低
    七、政策环境好
    八、区位条件优越
第三节 大陆的投资环境和投资风险——对TEEMA历年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一、总体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二、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三、城市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的分析
    四、海西区历年受调查城市推荐评级排名情况概述
    五、台商大陆布局统计结果分析——依城市、产业别 第四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科技产业对接的正和博弈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建设意义与发展进程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意义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理论基础——产业升级和生命周期
    一、产业升级
    二、科技产业的生命周期和产业转移
    三、科技产业的动态特征
第三节 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正和博弈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二、“零和博弈”观念误区下的台湾科技产业管制
    三、海西区与台湾在科技产业上的正和博弈
第四节 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以福建为例
    一、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分工
    二、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合作 第五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基于福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比较
第一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济环境比较
    一、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二、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
第二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营环境比较
    一、教育和科技发展概况
    二、科技产业经营环境比较分析
第三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一、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科技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二、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三、海西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合作空间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和约束条件
    一、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海西区各区域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约束条件分析 第六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定位和模式选择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定位
    一、基本格局
    二、区域定位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类别定位
    一、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已有亮点——以福建为例
    二、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应把握的原则
    三、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路径选择:科技创新、环保节能
    四、对接重点和对接空间
第三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研究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差异化(竞争)战略
    三、产业集群战略
    四、科技人才战略
    五、科技园区战略
    六、科技企业联盟战略
    七、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模式
    一、产业链转移模式
    二、合作生产模式
    三、良性竞争模式
    四、资源整合模式
    五、委托招商、登岛招商模式 第七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政策取向
第一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政策现状——以福建省为代表
    一、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
    二、福建省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第二节 海西区区域政策协调和产业机制整合
    一、海西区各市域的合作和联动机制
    二、海西区各次区域产业机制整合和协同发展
    三、政府在科技产业对接中的调控、协调作用
第三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硬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一、构建区域联动网络,推动海西协调发展
    二、培育科技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三、借鉴两岸发展经验,推进科技园区建设
    四、促进科技人才聚集,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第四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软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一、营造有利于产业对接的服务环境
    二、采取适当的政策优惠,提升海西吸引力
    三、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融资环境
    四、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台商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自创品牌
    五、倡导社会商业伦理、妥善解决涉台贸易纠纷,降低台商投资风险
    六、培育科技中介机构,构建科技服务平台
第五节 提升海西区竞争性环境的政策取向
    一、争取国家特殊政策扶持
    二、“先行先试”创造政策空间
    三、发挥对台政策的集成效应
    四、完善海西区市场经济环境
    五、推动金融服务创新
    六、科技园区对接促进产业对接
    七、“以台引台”扩大合作
    八、强化对台农业科技产业合作优势
    九、着力解决域内台湾科技产业转型升级问题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2)我国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 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I
        (一) 选题的实践意义I
        (二) 选题的理论意义II
    二、 理论范畴和研究现状述评II
        (一) 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理论的范畴分析II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IV
    三、 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框架V
        (一) 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V
        (二) 论文的基本框架VI
    四、 论文写作难点和可能创新VI
        (一) 论文写作的主要难点VI
        (二) 论文可能的创新VII
    五、 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VII
第一章 我国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历史沿革和当前态势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基本态势
    第三节 实证分析:长江三角洲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基本架构
        一、 长三角地方政府的基本概况
        二、 地方政府经济竞争框架
第二章 我国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理论基础和动因分析
    第一节 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我国地方政府的法律地位
    第三节 我国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动因分析
第三章 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地方政府要素竞争论
        一、 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基本性质
        二、 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基本职能
        三、 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实现形式
    第二节 竞争性要素分析
        一、 可流动性要素的基本分析
        二、 非流动性要素的基本分析
    第三节 地方政府要素竞争的基本模式
        一、 辖区自然资源竞争
        二、 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竞争
        三、 地方政府的制度竞争
        四、 地方政府的人文环境竞争
    第四节 地方政府经济竞争与区域要素市场
        一、 区域要素市场建立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 地方政府竞争性制度供给与区域要素市场
    第五节 实证分析:引资大战--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典型案例
        一、 目标:从外资到内资再到内外资并举
        二、 手段:从硬环境到软环境再到综合环境
        三、 策略:错位竞争到全方位竞争再到竞合
第四章 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制度竞争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的创设原则和基本特点
        一、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的创设原则
        二、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地方政府制度竞争的基本规律
        一、 地方政府制度供求的基本分析
        二、 地方政府制度的竞争性需求
        三、 地方政府制度的竞争性供给
        四、 地方政府制度竞争:竞争性供给和需求的统一
    第三节 地方政府制度竞争与制度创新
        一、 地方政府经济竞争在制度创新中的基本作用
        二、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基本内容
        三、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基本方式
        四、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基本特点
    第四节 实证分析:“苏南模式”的曲折发展与地方政府的制度供给
        一、 “苏南模式”的历史性优点和缺点
        二、 苏南地方政府制度供给的艰难历程
        三、 “苏南模式”的新生
第五章 我国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效应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积极意义
        一、 省(市)级政府之间经济竞争的积极意义
        二、 地(市)级政府之间经济竞争的积极意义
        三、 县(市)级政府之间经济竞争的积极意义
    第二节 我国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负面效应
        一、 地方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
        二、 土地等价格的恶性大战
        三、 地方经济政策的滥用
        四、 国内市场被分割
        五、 地方政府职能的错位和缺位
        六、 加大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
    第三节 我国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前景分析
        一、 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环境变迁的趋势分析
        二、 竞争主体变迁的趋势分析
        三、 竞争方式方法变化的趋势分析
        四、 地方政府经济竞争合作态势的分析
    第四节 实证分析:我国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 可持续发展竞争的意义和内涵
        二、 实施效率竞争是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核心战略
第六章 我国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规制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制度环境
        一、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制度环境的基本特点
        二、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经济竞争规制的基本准则
    第二节 我国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基本原则
        一、 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法制化要求
        二、 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道德化要求
        三、 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经济优化要求
    第三节 我国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基本方式
        一、 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一般方式
        二、 地方政府的综合竞争
    第四节 实证分析:科学发展观对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导向作用
        一、 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深刻内涵
        二、 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对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规范作用
        三、 地方政府在竞争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第七章 地方政府的经济竞争战略
    第一节 地方政府经济竞争战略的一般分析
        一、 地方政府经济竞争战略的特点
        二、 制定竞争战略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战略选择
        一、 优化竞争主体
        二、 实施地方政府的效率竞争
    第三节 我国地方政府经济竞争战略的评价
        一、 正确把握竞争发展大势的问题
        二、 竞争的科学定位问题
        三、 竞争实施的手段问题
        四、 竞争战略的可持续性问题
    第四节 实证分析:温州模式的远谋近虑--看地方政府的未来竞争
        一、 可流动性要素流向逆转现象分析
        二、 可流动性要素流向逆转原因剖析
        三、 应对可流动性要素流向逆转的基本思路
第八章 地方政府经济竞争与地方公共产品的融资
    第一节 地方公共产品供给
        一、 影响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因素
        二、 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规律
        三、 地方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
        四、 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实践
    第二节 地方公共产品的融资分析
        一、 地方政府在公共产品融资中发挥的作用
        二、 我国地方公共产品融资的传统方式
        三、 积极开拓地方公共产品建设资金的新渠道
    第三节 我国地方公共产品融资实践
        一、 我国地方财政资金投资公共产品项目
        二、 我国资本市场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
        三、 民间资本直接投资公共设施
        四、 外商投资我国公用事业系统
参考书目
后记

(3)规模经济的制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要
English Abstract
导论
    1 研究背景
    2 选题和论文体系的意义
    3 研究方法
    4 论文框架结构
第1章 规模经济与制度的基本理论
    1.1 规模经济理论评述
        1.1.1 亚当.斯密
        1.1.2 马克思关于规模经济的论述
        1.1.3 阿林.杨格
        1.1.4 马歇尔
        1.1.5 新古典经济学的规模经济理论
        1.1.6 新制度经济学
    1.2 规模经济的定义及其层次性
        1.2.1 规模经济的定义
        1.2.2 规模经济的层次划分
    1.3 规模经济与经济制度
        1.3.1 规模经济的决定因素
        1.3.2 经济制度的作用
        1.3.3 经济制度与规模经济的关系--关于分工理论的进一步阐释
第2章 工厂制与规模经济
    2.1 工厂产生的社会制度环境
        2.1.1 资本主义制度初期产业资本的从属地位
        2.1.2 行会与资本主义工厂制的发展
        2.1.3 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的历史作用
        2.1.4 金融制度的演变及其作用
        2.1.5 国家干预--重商主义保护政策下的工业化进程
    2.2 工厂制的确立及其规模
        2.2.1 经济史中的工厂
        2.2.2 工厂制的特点
        2.2.3 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规模
    2.3 工厂制的产权特征与内部组织结构
        2.3.1 早期工厂的产权结构和规模
        2.3.2 早期工厂的组织管理制度
        2.3.3 小结:工厂制度与规模经济
第3章 公司制与规模经济
    3.1 产权制度创新的产物--公司
        3.1.1 公司制的历史考察
        3.1.2 公司产权结构的变化与企业规模的发展
    3.2 公司治理机制与公司规模的增长
        3.2.1 公司治理机制的几个基本问题
        3.2.2 英、美治理模式与公司规模的增长
        3.2.3 德、日治理模式与公司规模的增长
        3.2.4 家族治理模式与公司规模的增长
    3.3 公司的组织制度与公司规模经济
        3.3.1 从古典企业的组织制度到现代企业的组织制度
        3.3.2 现代公司的组织制度与规模经济的实现
    3.4 纵向一体化规模经济的两种方式
        3.4.1 企业纵向一体化理论
        3.4.2 美国的大量生产方式--竞争一体化
        3.4.3 日本的精益生产方式--合作一体化
        3.4.4 两种一体化模式的评价
第4章 经济制度变迁与行业规模经济--以钢铁行业为例
    4.1 世界钢铁行业的历史和现状
        4.1.1 各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路径
        4.1.2 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普遍经验
    4.2 我国钢铁行业的规模经济变迁
        4.2.1 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史
        4.2.2 建国后我国钢铁工业管理体制的演变
        4.2.3 我国钢铁行业规模经济状况的实证分析
        4.2.4 我国钢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
        4.2.5 我国钢铁行业的战略调整对策
第5章 区域聚集经济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
    5.1 地区聚集经济的一般考察
        5.1.1 早期的地区聚集经济
        5.1.2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聚集经济发展
    5.2 聚集经济的形成机理及其与规模经济的关系
        5.2.1 地区产业聚集的规模经济形态
        5.2.2 区域经济学与聚集经济理论
        5.2.3 聚集经济的一般形成机理--地区内分工网络体系
    5.3 制度创新与中国地区聚集经济
        5.3.1 政府主导型聚集经济及其转变--苏南乡镇企业崛起与二次创业
        5.3.2 外生性聚集经济--珠江三角洲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5.3.3 内生性聚集经济--浙江“块状经济”模式
        5.3.4 中国地区聚集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苏州新区去年招商引资创历史新高 利用外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总投入八成(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D]. 林坚. 厦门大学, 2009(11)
  • [2]我国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研究[D]. 李春安. 中共中央党校, 2004(04)
  • [3]规模经济的制度分析[D]. 李鹏. 厦门大学, 2003(02)
  • [4]苏州新区去年招商引资创历史新高 利用外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总投入八成[N]. 刘先义. 科技日报, 2002

标签:;  ;  ;  ;  ;  

苏州新区去年招商引资创历史新高,利用外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80%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