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GHz 频段的下一代点对点无线技术

2.4GHz 频段的下一代点对点无线技术

一、2.4GHz频段上的新一代点对点无线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弋浩凡,官科,何丹萍,艾渤,赖峥嵘,钟章队[1](2022)在《太赫兹电波传播及信道特性》文中研究指明首先,综述太赫兹电波相较于低频电波传播的不同特性,包括气象因素和材料粗糙表面对电磁波的影响。接着,提出利用射线跟踪技术仅通过有限的信道测量数据校准目标场景中的三维环境模型以及材料电磁参数;然后,利用从射线跟踪仿真反演出的参数在类似场景中进行大量仿真,代替信道测量生成大量真实有效的全维度信道数据;最后,提取并分析信道特性,例如路径损耗、阴影衰落、莱斯K因子、均方根时延扩展、角度扩展及多普勒参数。2个案例研究是从室内桌面通信到室外智能车联网场景,分别代表了6G移动通信从近到远用例的两端,对于室外场景还额外考虑了不同气象条件下对信道参数的影响,对太赫兹系统的设计和评估具有重大意义。

赵琳,张亮方[2](2021)在《南水北调山东段某泄洪闸无线传输方案研究》文中认为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在枣庄市利旧一座泄洪闸,要实现泄洪闸与主体工程的统一调度,需要对泄洪闸机电工程进行自动化改造,将泄洪闸的运行信息可靠地传输至最近的干线泵站枢纽工程,达到实时监控的目标,自动控制系统的通信传输十分重要,经综合考虑宜采用无线传输技术,对该泄洪闸无线传输技术方案进行分析和研究。

雷于露,曹浩一,曾泓鑫,董亚洲,冯伟,丁科森,郝晓林,王正,张雅鑫[3](2021)在《面向未来大容量通信的太赫兹无线通信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需求量快速增长,低频段频谱资源逐渐耗尽,无线通信频谱开始向着太赫兹波段(0.1 THz~10 THz)拓展,太赫兹通信技术已然成为未来大容量通信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围绕着太赫兹通信技术,介绍了太赫兹通信特点及其应用场景,太赫兹通信用核心元器件的发展,国内外现有成果对比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同时,分别对微波光子学太赫兹通信系统、全固态太赫兹混频通信系统和直接调制太赫兹通信系统三种不同架构的系统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太赫兹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应用场景进行了探讨。

高娃,陈睿[4](2021)在《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智能化需求逐渐提升,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产品设计领域逐渐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家居智能化实现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需要针对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归纳物联网技术支持环境中的基于无线通信协议、用户需求、产品行为的智能家居产品类型,分析了智能家居产品人机交互界面特点和环境对交互界面的影响;通过智能家用消毒仪产品原型的开发案例,阐述了基于物联网平台开发智能家居产品交互原型的主要流程。以期为智能家居产品设计与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为相关设计从业人员提供借鉴。

包政[5](2020)在《校园宿舍分布式多级无线网络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满足在校师生的网络需求,目前很多院校都在与运营商合作的基础上推进校园无线网络的建设,对学校已有的有线网络进行无线扩充,大大提高了整体校园网络的性能,并加强了网络安全方面的防护,使全校师生员工能够随时随地、方便高效地使用信息网络,真正实现全校无线网络覆盖,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增强在校师生网络信息时代下生活的幸福指数。本文首先对无线网络发展趋势及高校宿舍网络建设现状进行研究说明;其次从总体上分析了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对宿舍无线网络建设的需求,并深入实地分析在校师生的用户需求,关注部署难题,提出总体设计思路,充分运用智分加技术,进行无线信号的有效覆盖,满足复杂的宿舍网环境中高性能的无线网络需求;最后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宿舍无线网络建设的实际工程为背景设计并实现了学院宿舍分布式无线网络多级布置,为在校师生提供高质量、高速的无线网络,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及有线和无线的统一管理,为今后校园宿舍无线网络建设提供借鉴思路。

徐成[6](2020)在《异构无线网络中基于子载波质量的速率自适应传输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异构无线网络共存环境下,多元化的无线设备通常共享2.4GHz ISM频段。多元化设备间的数据传输面临频谱受限、无线干扰等重大挑战,加上无线网路的隐藏终端和暴露终端的固有问题,使得异构无线网络共存环境的数据传输成功率低下,系统性能大打折扣。如何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优化系统性能,已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基于动态信道深度感知的速率自适应传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细粒度的信道质量评估结果为速率自适应传输提供数据支持,基于数据的重要性,实现数据与子载波间的智能映射,从而提高系统吞吐量,提升系统性能。本文以异构无线网络作为研究背景,结合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异构无线网络透明共存关键技术研究【2020JM-416】”的需求,对异构无线网络的速率自适应传输策略展开深入的研究,主要的工作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由频率选择性衰落带来的弱子载波误码问题和低吞吐量现象,本文提出一种面向Wi-Fi协议的点对点自适应调整编码率以实现速率自适应算法ACR。深度分析子载波的状态,利用可靠子载波传输重要数据,提高了数据传输成功率与系统吞吐量。经WARP节点所搭建的实验平台验证,ACR算法能提高传输成功率、系统吞吐量,增强系统鲁棒性。(2)基于经典干扰避免算法在时间、频率、空间维度的剖析,提出了Wi-Fi与Zig Bee共存环境下两类节点的速率自适应传输算法。在Wi-Fi网络中,根据信道中可靠子载波的占比,对信道进行分级,依据信道质量等级自适应传输数据,同时实现待传输数据与子载波的智能映射,使用可靠的子载波传输重要的数据,弱子载波辅助传输数据,冲突子载波不传输数据,最大化保障异构网络通信系统的吞吐量和鲁棒性。在Zig Bee网络中,实现了细粒度的空闲信道评估策略,通过该策略可以充分利用异构网络共用的频谱资源来获得更高的吞吐量。WARP节点和CC2530节点共同搭建的实验平台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林虹[7](2019)在《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无线组网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核心节点,对保证电网的高效、可靠、低碳运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朝着部署分散化、设备集成化、网络结构简单化等方向发展。如何合理、有前瞻性地设计和优化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对智能变电站的稳定运行极为重要。因此,开展了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组网方案的研究与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保护装置分散化导致线缆铺设复杂问题,提出无线和有线混合的智能变电站组网方案。该方案通过电磁环境、安全性、时延分析,对比和评估各种无线通信技术,选择IEEE802.11标准的工业WiFi作为混合组网的无线通信技术。通过站内报文时延等指标的分析,智能变电站三种常用拓扑和四种典型组网方案的论证,提出混合组网方案,即站控层网络采用星型无线组网方式、过程层网络采用星型共网的有线组网方式。针对混合网络信息流不透明问题,构建二次设备的信息流模型,提出一种基于系统配置描述文件(Substation Configuration Description,SCD)解析的二次设备报文流量分布计算方法,最后给出典型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流量计算的算例,为网络搭建和优化提供依据。针对网络优化问题,结合信息流分布提出一种基于最优路径的智能变电站虚拟局域网(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VLAN)抑制策略,该策略利用加权双矩阵获得最优路径,结合最优路径、PVID编号规则和Trunk-Hybrid模式的端口规则实现变电站VLAN配置。基于以上成果,在110KV科研专用智能变电站中搭建混合网络,分别配置本文VLAN方案和现有VLAN方案,在稳态场景和故障场景中对比两种方案。实验结果表明混合组网方案可以满足智能变电站传输要求,本文VLAN方案的实测流量与二次设备的计算流量相差较小,能更有效的隔绝报文广播域,提升网络整体性能。

张琨[8](2019)在《窄带工业物联网的信道传播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Fif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G)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工业产品的需求升级,工业制造需以工业物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IIoT)技术为基础,将制造业向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4.0”转型,旨在做到高效、安全、智能的工业生产。因此,探索工业场景下的无线信道特性对推动IIoT技术发展十分重要。工业环境的无线信道与传统的小区覆盖有较大的差异,工业环境中建筑物、金属传播阻碍物、各类大型机械设备以及大量作业人员和车辆高密度的分布在固定规格的厂房内,这些环境因素对电磁波传播造成了不同情况的影响并使无线信号大部分处于阻碍视距传播(Obstructed Line of Sight,OLOS)的情况。为了探究特殊与复杂的工业无线信道,本文对典型的汽车焊接车间环境进行了窄带的无线信道测量,通过相关的无线信道测量方法、参数提取以及建模结果分析,研究了复杂的汽车焊接工厂环境中不同情况的无线信道衰落特性以及信道时变特性。静态无线信道统计了路径损耗、信号包络波动性以及莱斯K因子等相关参数,对比分析了视距传播(Line of Sight,LOS)与OLOS传播两种情况的信道参数,另外还考虑了 一种工业中特殊的信号传播情况,即接收天线或传感器位于金属机箱或大型机械内部的传播情况。结果显示,受工业环境中高密度的机器设备、金属支架以及建筑等因素的影响,OLOS传播条件信号衰减严重;并且OLOS传播条件的接收信号相较LOS传播条件的信号主径成分衰减严重、多径成分更为丰富,接收信号包络的波动性更为剧烈;当接收天线置于金属机箱内部时,金属机箱将会削弱信号的主径成分,并使信号在内部多次反射丰富了多径成分、信号包络的波动性也更为剧烈,从而致使在相同的传播条件下(LOS或者OLOS传播条件),机箱内部的路损指数相比于机箱外部情况更大,莱斯K因子更小。时变无线信道探究了工业中自动焊接机械臂(Mechanical Robot Arms,MRAs)与自动运输车(Automated Guided Vehicles,AGVs)两种典型的工作场景。对于MRAs的时变信道,其多普勒变化规律是由收发天线的相对位置以及机械臂自身运动规律所决定的,本文根据实际环境的几何关系构建了 MRAs的二维几何模型并准确的刻画出MRAs的瞬时多普勒变化规律。对于AGVs时变信道,其多普勒频移规律理论上应该是由运输车速度以及收发天线相对位置决定的“纯多普勒频偏”,但通过实际测量数据的提取结果发现AGVs的多普勒频移变化规律还包含了随机成分,本文提出了一种随机多普勒数学模型对其变化规律进行描绘。本文的研究结论为IIoT的无线信道研究提供了相关的论证依据,为IIoT的无线系统构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阎一豪[9](2019)在《基于FlexRay总线的车联网应用》文中认为如今,汽车工业正朝着电子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对车载总线网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车联网的飞速发展,又将汽车工业带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中,汽车不再仅仅作为代步工具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而是成为一个集交通、娱乐、通讯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数字化信息终端。利用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将车载总线网络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针对车载总线网络的发展趋势,本文提出这样一种设想,以应用于车内安全关键领域车载总线Flex Ray作为总线网络,与车辆外部网络互联互通,实现Flex Ray网络数据在车联网环境下的传输。针对这一设想,本文提出一种基于Flex Ray的车联网络解决方案,利用专用短程通信(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DSRC)无线通信技术实现Flex Ray总线数据在车联网环境下的V2X通信。本文所做工作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设计并搭建Flex Ray网络。对Flex Ray网络的设计从协议设计和节点设计两方面着手。针对协议设计,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消息分割策略的Flex Ray应用层消息传输方式以保证总线数据在车联网环境下传输的完整性。为支持该消息传输方式,重新定义Flex Ray静态帧格式,并设计了一种降低消息延时的数据提交方式。在应用层设计的基础上,以优化总线带宽利用率为目标定义了Flex Ray静态段协议参数。在节点软硬件设计方面,利用MC9S12XF512单片机搭建总线网络,在单片机中移植μC/OS嵌入式系统并设计通信程序。第二,设计并配置基于DSRC技术的车联网无线通信单元。针对DSRC技术底层标准IEEE 802.11p协议,选择符合其物理层要求的无线网卡,车联网无线通信单元由搭载该网卡的PC机实现。本文在Linux系统下,修改ATH9K网卡驱动和Linux无线网络子系统MAC层,为其添加对802.11p协议的支持,使PC机能够作为车联网无线通信节点实现V2X无线通信。第三,将Flex Ray节点与DSRC通信单元整合,组成基于Flex Ray的车联网络。网络中主节点实现Flex Ray网络与车载自组网之间的数据交互,从节点实现Flex Ray网络通信。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通信速率、丢包率和传输时延等参数指标测试本文所设计的基于Flex Ray总线的车联网络的通信性能。最后,模拟车联网环境下的V2X通信,验证基于Flex Ray的车联网络的可行性。

邓锐[10](2018)在《面向新一代光接入网的实时系统及若干DSP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带宽网络需求的业务增长,通信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方便快捷、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促使着人们对光接入网的升级需求不断增长。近年来,新一代光接入技术在学术及产业界得到了大量与深入的研究。其一,在高速光纤接入方面,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宽带业务需求,下一代无源光网络(PON)的研究,引起了广泛重视。其二,新型可见光通信顺应着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而出现,逐渐成为下一代室内高速接入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技术之一,目前成为学术界一大研究热点。其三,从单纯的光纤通信,到光纤、无线电通信的无缝融合,再到光纤、无线电及自由空间光通信的多重融合,这些新型光纤无线混合通信方面的研究,被视为未来室内外接入技术的发展方向。然而,在以上所提及的研究中,有关调制格式及关键数字信号处理(DSP)算法的提出与验证,均是基于离线实验,其并未考虑算法的硬件实现形式、实现复杂度,实现过程中的数据精度,及所需的片上资源开销与实现后的功率消耗等一系列问题。本论文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搭建了面向新型光接入网的实时通信实验平台,研究并提出了多种适合于硬件实现的高效数字信号处理算法,以推动新型光接入网的规范化及实用化进程。另外,从理论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若干有效方案以解决新型光接入通信系统中的相关关键问题。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相关成果如下:第一,面向下一代PON的直接检测(IMDD)光纤通信系统,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实时实现的精确符号同步算法及一种基于导频的实时信道估计方案,在基于16路并行1024点快速傅里叶变换/逆变换(FFT/IFFT)的直接检测光正交频分复用(DDO-OFDM)实时系统中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算法的有效性,并首次验证了基于多路并行大尺寸FFT/IFFT实现光OFDM系统的可行性,证明了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方案可以抵抗实时DDO-OFDM系统中的采样频偏所带来的影响。2)基于归零模式(RTZ)数模转换器(DAC),实验实现了一个25 Gb/s的直检双频带离散傅里叶变换扩展(DFT-Spread)OFDM半实时传输系统。首次证明了采用采样RTZ-DAC及双频带传输技术提高DDO-OFDM速率的可行性,该项工作有利于推动25G OFDM-PON的发展进程。3)基于超奈奎斯特(super-Nyquist)采样技术,实验实现了一个基于欠采样模数转换器(ADC)的双频带奈奎斯特四电平脉冲幅度调制(Nyquist PAM-4)半实时IMDD光传输系统。尽管系统中所利用的ADC采样速率仅为5 GSa/s,该系统的传输速率却高达20 Gb/s,它首次证明了基于super-Nyquist采样技术的双频带传输方案的有效性。第二,面向室内新型可见光接入,开展的若干理论及实时实验研究工作如下:1)实验研究了自适应DFT-Spread-OFDM应用于基于发光二极管(LED)的可见光通信系统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自适应DFT-spread-OFDM可同时抵抗LED可见光通信中的非线性效应及高频衰落效应。2)提出了一种基于串行IFFT的周期性噪声消除算法,在LED可见光通信系统中进行实验验证。从理论上分析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有效消除因非理想放大元件中的自激效应而产生的周期性噪声以改善系统性能。3)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基于训练序列(TS)的采样频偏(SFO)估计与消除算法,实验实现一个基于激光二极管(LD)的吉比特实时OFDM可见光通信系统,并首次演示了一个基于可见光通信的1.485Gb/s高清串行数字接口(HD-SDI)视频信号传输。另外,提出了一种实时易实现的低复杂度预编码方案,相关实验表明,该编码方案可有效抵抗可见光通信中高频衰减所带来的影响。第三,面向新型光纤无线混合接入,展开了若干理论及实时系统研究,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首次搭建并展示了一个软件自定义的直接检测光纤通信与激光可见光通信融合的光纤无线混合通信实时实验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在无采样频偏补偿的情况下,该系统仍可取得超2 Gb/s的传输速率,初步证明了激光可见光通信与直检光纤通信的融合可应用于未来室内外光接入的潜在可能性。2)提出了一种简化的实时可实现的多模盲均衡算法,实验实现了一个实时Q波段(36-41 GHz Q-band)PAM-4光载无线(RoF)通信系统,同时,在系统中研究了交织里所(RS)纠错编码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了所提出与所采用的算法的有效性。3)首次采用光子四倍频及平衡预编码技术,实现了一个W波段(75-110GHz W-band)的光纤无线混合通信系统,从理论与实验的角度分别证明了所采用技术的有效性。4)首次将Twin-SSB-OFDM传输技术用于光载无线通信,实现了一个基于电滤波器的双单边带OFDM外差式W波段光纤无线混合系统,并提出了一种面向外差式光纤无线混合系统的实时可实现的载波恢复算法,通过离线实验与实时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验证了该算法的效果,同时初步证明了基于电滤波器的Twin-SSB-OFDM传输方案应用于未来高速光纤无线混合接入中的可行性。

二、2.4GHz频段上的新一代点对点无线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4GHz频段上的新一代点对点无线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太赫兹电波传播及信道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太赫兹电波传播特性
    1.1 气象因素影响
        1.1.1 大气分子吸收衰减
        1.1.2 粒子散射衰减
    1.2 粗糙表面反散射特性
2 太赫兹信道特征分析框架
    2.1 有限的信道测量
    2.2 射线跟踪仿真校准
    2.3 大量射线跟踪仿真
    2.4 信道关键参数提取
3 室内桌面短距离太赫兹信道特性
    3.1 信道测量
    3.2 射线跟踪仿真器校正
    3.3 广泛的射线跟踪仿真
    3.4 信道特性分析
        3.4.1 路径损耗和阴影衰落
        3.4.2 莱斯K因子与均方根时延扩展
        3.4.3 角度扩展
        3.4.4 交叉极化率
        3.4.5 信道参数总结
4 高速移动车联网信道特性
    4.1 前期测量及射线跟踪校正工作
    4.2 车-地通信场景射线跟踪仿真
    4.3 信道特性分析
        4.3.1 关键信道参数
        4.3.2 多普勒频移与多普勒扩展
5 结束语

(2)南水北调山东段某泄洪闸无线传输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需求及环境分析
    1.1 传输数据需求分析
    1.2 传输环境分析
    1.3 无线传输设备需求分析
2 无线传输方案设计与研究
    2.1 无线传输技术方案设计原则
        (1)先进性与开放性:
        (2)可扩展性:
        (3)安全性:
        (4)可靠性:
        (5)可管理性:
    2.2 无线传输技术方案研究
    2.3 无线传输通信链路研究
    2.4 无线传输设备安装技术方案设计与研究
        (1)发射端
        (2)接收端
        (3)频段及天线
        (4)其他
3 结论

(3)面向未来大容量通信的太赫兹无线通信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太赫兹通信用核心元器件的发展
    1.1 太赫兹倍频器
    1.2 混频器
    1.3 功率放大器
    1.4 低噪声放大器
    1.5 直接调制器
    1.6 天线
2 太赫兹通信系统架构
    2.1 微波光子学太赫兹通信系统
    2.2 全固态太赫兹混频通信系统
    2.3 直接调制太赫兹通信系统
3 太赫兹通信技术的展望和总结
4 结束语

(4)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智能家居产品类型分析
    1.1 基于无线通信协议的智能家居产品
    1.2 基于用户需求的智能家居产品
    1.3 基于产品行为的智能家居产品
2 智能家居产品人机交互分析
    2.1 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的人机交互界面
    2.2 交互环境对交互界面设计的影响
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用消毒仪交互原型开发实践
    3.1 交互特征分析
    3.2 项目需求分析
    3.3 功能设计与系统搭建
4 结语

(5)校园宿舍分布式多级无线网络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无线局域网络关键技术研究
    2.1 无线局域网标准
    2.2 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
    2.3 无线局域网组网技术研究
    2.4 无线局域网的优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局域网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分析
    3.1 校园网接入设计分析
    3.2 校园无线网络覆盖规划分析
        3.2.1 射频规划分析
        3.2.2 SSID规划分析
        3.2.3 漫游规划分析
        3.2.4 QoS规划分析
        3.2.5 带宽管理分析
        3.2.6 安全性规划分析
    3.3 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技术分析
        3.3.1 放装式安装覆盖
        3.3.2 室内分布式安装覆盖
        3.3.3 智分无线覆盖技术
    3.4 校园无线网络运营方式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学院宿舍无线网络建设目标与需求分析
    4.1 校园无线网建设目标
    4.2 学校需求分析
    4.3 用户需求分析
    4.4 学院宿舍无线网部署难题分析
    4.5 总体思路
        4.5.1 多级分布式无线部署方式
        4.5.2 802.11ac应对多终端大流量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学院宿舍无线网络组网方案设计
    5.1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无线网络组网方案设计概述
    5.2 宿舍区(智分+)无线设计
    5.3 汇聚交换机设计
    5.4 有线无线安全出口设计
        5.4.1 安全防护
        5.4.2 流量控制
    5.5 统一账号设计
        5.5.1 学校自主运营模式
        5.5.2 多运营商运营模式
    5.6 原有设备利旧设计
        5.6.1 认证系统利旧
        5.6.2 无线控制器利旧
        5.6.3 网管软件利旧
    5.7 有线无线一体化网络管理设计
    5.8 综合平面图设计
        5.8.1 S1/S3#楼平面图设计
        5.8.2 S2/S4#楼平面图设计
        5.8.3 S5#楼平面图设计
        5.8.4 S6#楼平面图设计
        5.8.5 S7#楼平面图设计
        5.8.6 S8#楼平面图设计
    5.9 校园宿舍网络测试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异构无线网络中基于子载波质量的速率自适应传输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无线信道特性和OFDM技术原理
    2.1 无线信道特性
    2.2 ISM频段资源
    2.3 OFDM系统架构
        2.3.1 OFDM系统的实现
        2.3.2 OFDM系统的性能分析
    2.4 OFDM系统的关键技术
        2.4.1 信道估计技术
        2.4.2 时频同步技术
        2.4.3 信道编码及交织技术
        2.4.4 峰均比抑制技术
        2.4.5 自适应功率分配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Wi-Fi协议下的速率自适应传输方案
    3.1 信道质量深度感知
    3.2 待传输数据与子载波之间的智能映射
        3.2.1 信息的重要性分析
        3.2.2 子载波深度分析
        3.2.3 智能映射方案
    3.3 速率自适应传输算法
        3.3.1 信道状态细粒度学习
        3.3.2 系统框架
    3.4 实验性能分析
        3.4.1 实验设置
        3.4.2 实验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异构无线网络中的速率自适应传输方案
    4.1 异构无线网络中共存设备的通信方案
    4.2 基于干扰避让传输策略
        4.2.1 基于时间维度的避让
        4.2.2 基于频率维度的避让
        4.2.3 基于空间维度的避让
        4.2.4 综合评估
    4.3 Wi-Fi端自适应传输策略
        4.3.1 Wi-Fi端的干扰感知
        4.3.2 Wi-Fi端的速率自适应传输策略
        4.3.3 实验性能分析
    4.4 ZigBee端的自适应传输策略
        4.4.1 ZigBee端的细粒度的空闲信道评估方案
        4.4.2 ZigBee端的速率自适应传输策略
        4.4.3 实验性能分析
    4.5 异构无线网络中综合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无线组网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变电站的研究现状
        1.2.2 智能变电站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智能变电站流量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的相关技术研究
    2.1 IEC61850 标准概述
    2.2 智能变电站系统
        2.2.1 智能变电站三层设备
        2.2.2 智能变电站网络架构
        2.2.3 信息流分类及性能要求
    2.3 基于虚拟局域网的流量抑制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无线组网方案设计
    3.1 需求分析
        3.1.1 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3.1.2 安全性分析
        3.1.3 网络传输时延分析
    3.2 无线通信技术的评估与选择
    3.3 无线组网方案分析
        3.3.1 无线传输性能分析
        3.3.2 拓扑的选择
        3.3.4 站控层网络和过程层网络
    3.4 混合组网架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SCD的二次设备流量分布计算
    4.1 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信息流建模
        4.1.1 二次设备节点模型
        4.1.2 二次设备的流量计算模型
    4.2 基于SCD解析的信息流信息获取
        4.2.1 SCD文件的基本框架
        4.2.2 报文长度计算和发送间隔解析
        4.2.3 信源和信宿参数解析
    4.3 二次设备流量分布算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优化控制
    5.1 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拓扑优化
    5.2 双矩阵最优路径搜索
        5.2.1 通信网络端口连接关系
        5.2.2 双矩阵最优路径搜索算法
    5.3 VLAN的配置规则
    5.4 混合网络搭建和结果分析
        5.4.1 混合网络搭建
        5.4.2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8)窄带工业物联网的信道传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无线信道基础与无线信道测量
    2.1 电磁波传播方式
    2.2 无线信道特性
        2.2.1 无线信道基本传播特性
        2.2.2 工业环境的无线信道传播特性
    2.3 无线信道测量
        2.3.1 无线信道测量方法
        2.3.2 无线信道测量系统
        2.3.3 数据处理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工业环境的静态无线信道测量
    3.1 汽车焊接车间静态无线信道场景
    3.2 汽车焊接车间静态无线信道测量参数
    3.3 汽车焊接车间无线信道衰落特性
        3.3.1 路径损耗
        3.3.2 莱斯K因子
        3.3.3 包络波动性
    3.4 本章小结
4. 工业环境的时变无线信道测量
    4.1 汽车焊接车间时变无线信道场景
        4.1.1 自动焊接机械臂场景
        4.1.2 自动运输车场景
    4.2 汽车焊接车间时变无线信道测量参数
    4.3 汽车焊接车间时变无线信道特性
        4.3.1 自动焊接机械臂的二维几何模型
        4.3.2 自动运输车的随机多普勒数学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FlexRay总线的车联网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FlexRay总线技术
        1.2.2 车联网应用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与分析
    2.1 FlexRay总线技术
        2.1.1 简介
        2.1.2 物理层
        2.1.3 链路层
        2.1.4 FlexRay的优势
    2.2 DSRC无线通信技术
        2.2.1 物理层
        2.2.2 MAC层
    2.3 Linux内核无线网络MAC层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FlexRay的车联网络总体设计
    3.1 网络设计目标
    3.2 网络结构设计
    3.3 网络性能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lexRay的车联网络详细设计
    4.1 FlexRay应用层设计
        4.1.1 设计思路与目标
        4.1.2 消息调度策略
        4.1.3 静态段参数配置
    4.2 FlexRay通信节点设计
        4.2.1 设计思路
        4.2.2 μC/OS-III系统移植
        4.2.3 系统初始化
        4.2.4 中断处理程序
        4.2.5 关键数据结构
        4.2.6 FlexRay收发任务
        4.2.7 数据处理任务
    4.3 DSRC无线通信单元设计
        4.3.1 设计思路
        4.3.2 支持802.11p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与分析
    5.1 车载自组网测试
        5.1.1 DSRC通信单元配置
        5.1.2 网络通信性能测试
    5.2 FlexRay网络测试
        5.2.1 静态段与动态段通信测试
        5.2.2 FlexRay网络可靠性测试
        5.2.3 消息完整性测试
    5.3 车联网环境下模拟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面向新一代光接入网的实时系统及若干DSP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面向PON接入的光纤直接检测系统
        1.2.2 面向室内接入的高速可见光通信系统
        1.2.3 面向混合接入的光载无线通信系统
        1.2.4 面向光接入方式的实时通信系统
    1.3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2章 面向光接入的调制格式及常见DSP技术
    2.1 引言
    2.2 OFDM调制
        2.2.1 IMDD-OFDM 光通信系统
        2.2.2 面向 IMDD-OFDM 光通信系统的常见 DSP 技术
    2.3 PAM调制
        2.3.1 面向 PAM4 光通信系统的常见 DSP 技术
        2.3.2 Nyquist-PAM4 调制
    2.4 小结
第3章 光纤 DD-OFDM 实时系统及若干 DSP 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 1024 点 FFT 的自适应光纤 IMDD-OFDM 实时系统
        3.2.1 实验装置与参数设置
        3.2.2 关键DSP技术
        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基于导频信道估计的采样频偏抵抗性能实验研究
        3.3.1 原理分析
        3.3.2 实验装置及实验结果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面向下一代 PON 的低成本光纤 IMDD 系统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归零码 DAC 与欠采样技术的双频带 OFDM 半实时系统
        4.2.1 方案原理
        4.2.2 实验装置与参数设置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基于 Super-Nyquist 采样的双频带 Nyquist-PAM4 半实时系统
        4.3.1 实验装置及系统原理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面向室内 LED 可见光通信系统的 DSP 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自适应 DFT-Spread-OFDM 的 LED 可见光通信系统研究
        5.2.1 原理介绍
        5.2.2 实验装置与参数设置
        5.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基于串行 IFFT 的 VLC-OFDM 系统周期噪声去除算法研究
        5.3.1 原理分析
        5.3.2 实验装置设置与实验结果
    5.4 小结
第6章 面向高速可见光接入的实时系统研究
    6.1 引言
    6.2 采用 TS 采样频偏估计的实时 VLC-OFDM 系统研究
        6.2.1 算法原理
        6.2.2 实验装置与实验结果
    6.3 基于哈达马预编码技术的实时 VLC-OFDM 系统研究
        6.3.1 原理分析
        6.3.2 实验装置与实验结果分析
    6.4 软件自定义实时混合可见光光纤传输系统实验展示
        6.4.1 实验系统与参数设置
        6.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面向光载无线接入的DSP技术及实时系统研究
    7.1 引言
    7.2 基于 CMMA 均衡的实时 RoF-PAM4 系统研究
        7.2.1 实验系统及参数设置
        7.2.2 实时CMMA实现原理
        7.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7.3 基于光子四倍频与平衡预编码的W波段矢量信号产生
        7.3.1 实验系统与原理分析
        7.3.2 实验装置设置与实验结果
    7.4 基于盲载波恢复算法的 W 波段 Twin-SSB-OFDM 实验系统
        7.4.1 原理分析
        7.4.2 离线实验与结构分析
        7.4.3 实时实验及实验结果分析
    7.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与获得的奖励

四、2.4GHz频段上的新一代点对点无线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太赫兹电波传播及信道特性[J]. 弋浩凡,官科,何丹萍,艾渤,赖峥嵘,钟章队. 通信学报, 2022
  • [2]南水北调山东段某泄洪闸无线传输方案研究[J]. 赵琳,张亮方. 水利技术监督, 2021(12)
  • [3]面向未来大容量通信的太赫兹无线通信技术[J]. 雷于露,曹浩一,曾泓鑫,董亚洲,冯伟,丁科森,郝晓林,王正,张雅鑫. 遥测遥控, 2021(06)
  • [4]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 高娃,陈睿. 家具, 2021(06)
  • [5]校园宿舍分布式多级无线网络设计与实现[D]. 包政.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6]异构无线网络中基于子载波质量的速率自适应传输方法研究[D]. 徐成. 西北大学, 2020(02)
  • [7]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无线组网的设计与研究[D]. 林虹.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2)
  • [8]窄带工业物联网的信道传播特性研究[D]. 张琨.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基于FlexRay总线的车联网应用[D]. 阎一豪.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10]面向新一代光接入网的实时系统及若干DSP技术研究[D]. 邓锐. 湖南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了解 【分类】更多文章
2.4GHz 频段的下一代点对点无线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