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更低或更大更快

比更低或更大更快

一、比低比快还是比大(论文文献综述)

刘亚奎[1](2021)在《野外风沙流中单个沙粒带电量研究》文中认为沙粒在风的作用下运动,形成了不同的风沙地貌、风沙天气等,导致沙漠边缘扩展、土地沙漠化,同时沙尘天气污染环境、影响人类身心健康。人们很早就发现运动沙粒会带有一定程度电荷,形成风沙电场。带电沙粒受到静电力作用降低沙粒临界起跳风速、改变沙粒运动轨迹,进而影响沙尘向前、向高的输运量;不仅如此,沙尘颗粒带电还会增强电磁波在沙尘系统中传输时的衰减。因此,单个沙粒带电量的测量,可以定量研究沙粒带电量大小对沙粒临界启动摩阻风速、沙粒运动轨迹、输沙量等的影响;评估沙粒带电对电磁波信号的衰减;对地貌演化、大气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理解颗粒物带电机理。本论文围绕野外单个带电沙尘颗粒,开展了电场存在下单个沙粒起跳带电量的实验研究,评估了模拟风沙电场对沙粒带电量及其带电机理作用;给出了一种测量复杂环境下单个颗粒带电量的方法,并研制了一套测量单个颗粒带电量的实验装置;开展了野外风沙流中单个沙粒带电量的原位测量实验研究,首次测量到了野外风沙流中单个沙粒的带电量,给出了单个沙粒带电量受环境相对湿度、沙粒粒径、环境风速等因素的影响规律;通过实验测量结果和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建立了风沙流中沙粒带电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考虑到风沙电场的存在,开展了模拟风沙电场存在下的沙粒起跳实验,通过用高速摄像机记录沙粒运动轨迹,反演了沙粒带电量。实验结果表明,电场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沙粒可以从沙床表面直接起跳进入空中运动,环境相对湿度越大,沙粒起跳的临界电场强度越小。在特定环境相对湿度条件下,沙粒表现出一定导体特性,实验测量的沙粒感应带电量结果和导体球在电场作用下的感应带电量理论模型拟合的很好,给出了风沙电场存在时,沙粒起跳带电量经验公式。然后,考虑风沙电场对沙粒带电量的影响,修正了沙粒Mosaic随机碰撞带电模型。该模型将环境因素(环境相对湿度、风速、风沙电场)以及沙粒介电常数、沙粒尺寸等物理量考虑在内。模型计算得到的沙粒带电量和沙粒粒径、风沙电场强度正相关,这和已有的沙粒带电规律一致。相比之前的一些颗粒带电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环境电场和颗粒碰撞过程对沙粒带电量的影响,其计算出的沙粒带电量和带电规律更接近实验测量值。进一步,提出了颗粒密度较高、影响因素较多的复杂环境中单个颗粒带电量原位测量方法。将风沙流中沙粒带电量原位测量分两步,即取沙步和测量步,并设计了风沙流中单个沙粒原位测量装置。首先,将风沙流中带电沙粒收集于电绝缘性高的硅油液体中,保证来自于风沙流中的沙粒上的净电荷不发生转移,然后基于沙粒在电场中的轨迹图像处理法反演单个沙粒带电量。该方法和装置既可实现风沙流中单个沙粒带电量的原位测量,又能实现单个目标沙粒的回收,获取沙粒的质量、粒径和成分等信息。根据收集沙粒所处环境,可研究环境因素对风沙流中单个沙粒带电量的影响。最后,使用上述方法和测量装置在中国腾格里沙漠地区对地表风沙流中的沙粒进行了单个沙粒带电量的实验测量,首次给出了野外风沙流中单个沙粒带电量的精确测量数据。测量结果表明,野外风沙流中的沙粒绝大多数是带有净电荷的,实验测量所在区域风沙流中带电沙粒的荷质比范围为-180.9μC/kg~350.0μC/kg,带正电和带负电沙粒的平均荷质比分别为15.5μC/kg和-16.1μC/kg,其中带正电沙粒的数量占比超过80%。野外环境对沙粒的带电量也有影响,随着环境相对湿度的增加,无论是带正电的沙粒还是带负电的沙粒,其荷质比均增大;随着风速的增加,带正电沙粒的比例也增加,可达90%。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点的统计分析,给出了野外风沙流中单个沙粒带电荷质比的概率密度分布和拟合函数。

游康勇[2](2021)在《基于稀疏表征的多源定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辐射源定位技术在国防军事等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辐射环境的日益复杂,传统的单源定位技术已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共信道多源定位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共信道多源定位问题高度非凸非线性,难以直接求解。近年来,稀疏表征方法为共信道多源定位问题的求解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在综述辐射源定位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具体的多源定位模型中抽象出广义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结构信息挖掘、基不匹配、维数灾难及阴影衰落下基于稀疏表征的多源定位技术展开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多源定位中的结构信息挖掘问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层级贪婪匹配追踪算法(HGMP)。HGMP算法由全局估计层和稀疏恢复层组成。首先,全局估计层利用残差投影的聚簇结构特征从网格空间中分离出信号子空间,然后稀疏恢复层在信号子空间中利用正交匹配追踪算法(OMP)实现鲁棒性贪婪定位。理论分析表明,所提算法具有线性计算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以远低于基追踪算法(BP)的计算复杂度,实现了比经典的BP算法和OMP算法更优越的抗噪声性能。2.针对多源定位中由网格失配和模型参数误差带来的基不匹配问题,提出了一种参数化稀疏贝叶斯字典学习算法(PSBDL)。该方法首先从参数化字典学习的角度统一建模了网格失配问题和模型参数误差问题。然后,将基不匹配下的多源定位问题转化成字典学习和稀疏恢复的联合优化问题并根据稀疏贝叶斯学习框架对该问题进行求解。最后,对PSBDL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和收敛性作出了理论分析,并在仿真中通过与经典算法对比,验证了 PSBDL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相比传统基于稀疏表征的多源定位算法,所提算法补全了字典学习和稀疏恢复的闭环优化逻辑,能够有效求解基不匹配下的多源定位问题。3.为应对大规模高维定位场景中海量网格点给多源定位算法带来的挑战,首先,针对大规模稀疏解码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证据下界快速最大化的稀疏贝叶斯学习算法(FEMSBL)。理论分析表明,FEMSBL算法能将传统稀疏贝叶斯学习算法的计算复杂度从网格数的二次方降低到一次方。数值仿真结果表明,FEMSBL算法能够高效可靠地求解大规模稀疏恢复问题,有效缓解“维数灾难”问题带来的挑战。其次,通过将FEMSBL算法与PSBDL算法结合,提出了一种能够有效求解大规模高维定位问题的参数化稀疏贝叶斯字典学习快速算法(FPSBDL)。仿真结果验证了 FPSBDL算法相对于原有PSBDL算法在计算效率和系统辨识能力上的显着提升。4.针对阴影衰落信道下的多源定位问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两阶段最大似然多源定位算法(TSML)。在TSML算法的辐射源参数捕获阶段,通过对观测模型进行泰勒级数展开,将初值捕获问题转化为稀疏恢复问题,并对恢复系数进行聚类加权,快速捕获辐射源参数的初值。在TSML算法的辐射源参数跟踪阶段,采用Fenton-Wilkinson方法对观测变量的分布进行逼近,提出一种最大似然估计器并采用贯序二次规划方法(SQP)进行求解。最后,对TSML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全局收敛性作出了理论分析,并通过仿真验证了 TSML算法相对于现有算法的性能提升。

朱华强[3](2020)在《低温绝热气瓶检验站筹建及其蒸发率测试研究》文中提出着工业快速发展,低温绝热气瓶作为储运低温液化气体的瓶式容器,在工业、医学、食品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低温液化气体具有低温、气液比大等特点,特别对于可燃、易燃的低温液体介质来说,泄漏会导致火灾或爆炸事故,其危害非常大。为保障低温绝热气瓶的安全使用,配套相应的低温气瓶检验站成为了发展低温产业的重要支撑。此外,蒸发率测量是监控低温绝热气瓶绝热性能的有效方法,也是气瓶定期检验的主要项目之一。但目前蒸发率测试方法存在充满率不统一、静置时间长、环境因素影响等问题。本文从筹建低温绝热气瓶检验站以及改进蒸发率测试方法出发,采用对比分析研究及实验数据验证,得到蒸发率测试的修正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对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东莞检测院筹建低温绝热气瓶检验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对检测所需的主要设备仪器及低温管道的技术参数进行选型,完成了低温气瓶检验站筹建。分别对冷热态气瓶进行相同充装压力的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环境条件和充装压力下,同一气瓶在热态时第一天的蒸发率要比冷态时要大,第二天开始则比冷态时要小;在相同环境条件及热状态下进行不同充装压力的实验,结果表明气瓶在高充装压力时蒸发率比低充装压力要小。无论冷热态气瓶或不同充装压力,只要充装到气瓶有效容积95%以上标准大气压(101.325 k Pa)下的液氮量,得到静置的平衡时间可由原来的48h缩短至24h。为有效减少蒸发率影响因素之间相互的干扰,本文通过搭建恒温湿箱,采用控制变量法对影响因素逐一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蒸发率就越大;环境湿度越大,蒸发率就越大,且气瓶容积越小,湿度影响越大;常压下,环境压力与蒸发的关系呈反比例关系。提出“平衡充满率”的概念,并通过不同充满率的实验发现随着平衡充满率的减小,蒸发率减小。为消除充满率对蒸发率的影响,本文提出基于平衡充满率对蒸发率测试方法的修正。在原有蒸发率计算方法基础上,利用平衡充满率修正系数R充满率进行修正,修正后的蒸发率与标准额定充满率下的蒸发率值偏差小于10%,满足工程需求。研究采用了平衡充满率修正系数法的方法实现了以更少平衡充满率(即液位)的测试结果来反映标准要求的额定充满率下的蒸发率要求,节省了测试所需液氮、降低了检测成本以及提高了检测效率。

赵春雷[4](2020)在《高频地波雷达多维多极化参数联合估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高频地波雷达系统中,改善杂波抑制效果、提高目标检测性能的有效手段是充分利用目标与杂波在多个维度上的差异,例如,回波的二维波达方向(direction-of-arrival,DOA)以及极化信息的利用都被证明可以带来显着的性能提升。因此,快速、可靠地估计二维DOA和极化参数至关重要。高频地波雷达背景下的阵列信号参数估计通常面临入射信号相关性强、可用快拍数少等问题,传统算法虽然统计意义明确,但大多要求快拍数充足且信号相关性较低;而基于稀疏建模的参数估计方法尽管适用于相干信号和少/单快拍情形,但通常需要棘手的人为参数调节,或在多维参数估计中计算复杂度极高。因此,在本文针对的应用场景中往往希望结合两者各自的优点以提高算法的实用性。为此,本文考虑从可靠的统计准则出发,推导有效的稀疏类参数估计算法,以期同时获得良好的自适应能力以及对相干信号和少/单快拍情形的广泛适用性;而为提高计算效率,本文将着重开发适当的降维估计机制以及低复杂度的快速实现算法。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首先,针对基于单极化阵列的二维DOA估计,本文提出了适用于任意平面阵列的降维机制和估计算法。鉴于相干积累后的可用快拍数少,本文考虑采用稀疏类方法实现DOA估计。为解决庞大的二维参数字典带来的高计算复杂度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连续近似的降维估计方法(continuous approximation based dimension-reduced estimator,CADRE),其借鉴了L形阵列可基于两个正交子阵分别独立地估计两个轴向夹角的思想,通过对导向矢量的连续列空间进行近似线性表示构造了二维轴角解耦的基矩阵,从而将二维DOA估计分解为两次独立的一维DOA估计;为实现基于降维模型的DOA估计,本文提出了一种随机最大似然(stochastic maximum-likelihood,SML)意义下的自适应块稀疏恢复算法、以及用于其快速实现的组循环最小化(group-wise cyclic minimization,GCM)类数值优化算法。为弥补降维导致的性能损失,本文还提供了基于加权信号子空间拟合(weighted signal subspace fitting,WSSF)的估计值修正方案。本文算法具备角度超分辨能力,在相干信号和少/单快拍条件下性能优越,且其速度显着快于与之性能相近的传统二维DOA估计算法。其次,针对多极化阵列的DOA与极化参数联合估计,本文建立了接收数据的块稀疏表示模型、并提出了基于块稀疏信号恢复的参数估计算法。首先,鉴于任意极化波均可分解为两个正交方向上的信号分量,接收数据可以仅由各方向来波的双正交分量对应的纯空域导向矢量线性表示,而极化信息包含于相应的表示系数中;基于此,本文通过对DOA进行网格化构造了具有块稀疏结构的待恢复信号,相应的字典尺寸仅为用于单极化阵列DOA估计的传统字典的两倍。其次,基于上述模型,本文提出了源于SML准则的最大似然块稀疏参数估计(likelihood-based estimation of block-sparse parameters,BLIKES)算法,并证明了其与回归分析中常用的“Lasso”类方法的理论等价性,从而得到了与BLIKES等价的基于平方根(square-root,SR)族或最小绝对偏差(least absolute deviation,LAD)族组Lasso的快速自适应估计(efficient adaptive group SR/LAD Lasso based estimator,EAGLE)算法。为提高计算效率,本文进一步提出了推广自适应预处理交替方向乘子法(generalized adaptive preconditioned alternating direction method of multipliers,GAP-ADMM)以快速求解EAGLE的优化子问题,从而使EAGLE可用于BLIKES的快速实现。此外,BLIKES和EAGLE还提供了应对非均匀噪声的鲁棒版本。本文算法对任意极化敏感阵列、完全/部分极化信号广泛适用,在相干信号和少/单快拍条件下性能突出,且其速度比同样具有最优估计性能的现有算法至少快一个数量级。最后,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多极化阵列的流形模糊、以及作为DOA与极化参数联合估计的均方误差下界的克拉美罗界(Cramér-Rao bound,CRB),前者是参数估计的可靠性保证,后者则提供了参数估计算法的性能评估标准。在流形模糊方面,针对多极化线阵和在高频地波雷达系统中更具实用性的非共点多极化阵列的相关理论结果仍然欠缺,而本文明确给出了这两种阵列的可辨识参数维度和模糊参数集。在DOA与极化参数的CRB方面,现有的CRB基于随机信号假设给出,本文进一步针对已知/未知波形的确定信号推导了CRB的闭式表达式,并探讨了其与随机信号CRB的关系、以及与流形模糊之间的内在联系。另外,本文还结合仿真和实测数据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和优势、以及相关理论结果的正确性。

张蕾[5](2020)在《添加CO2对天然气燃烧过程及NOx生成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长期备受瞩目,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碳氢化合物以及少量氮、硫化合物,相比于煤、石油等资源,能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因此被广泛应用在火力发电以及其他动力机械应用中。随着“十二五”计划的结束,“十三五”对污染物的排放要求更加严格,天然气的氮氧化物排放量也不容忽视。烟气再循环技术(Flue Gas Recirculation,下文简称FGR)是目前比较成熟的低氮燃烧技术,烟气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这种技术不仅广泛应用在煤燃烧技术上,同时应用于很多沼气和垃圾填埋气等燃烧技术中,其中,沼气和垃圾填埋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和二氧化碳。另一方面,随着油气田的开采后期,天然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提高,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天然气的热值、天然气燃烧火焰结构变化及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有巨大影响,因此研究二氧化碳对天然气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设计层流同轴扩散燃烧器,结合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anar LaserInduce Fluorescence,PLIF)激光燃烧诊断技术,搭建了符合光学测量的标准试验台。利用羟基PLIF(OH-PLIF)和碳氢基PLIF(CH-PLIF)燃烧诊断技术对不同CO2稀释浓度比的天然气火焰燃烧特性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可知,在当量比为1,甲烷质量流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CO2稀释浓度比逐渐增大,火焰逐渐增高,OH基分布逐渐远离喷口,被测区域中OH基总荧光强度有所提高。CH基则随着CO2稀释浓度比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当CO2含量超过20%时,CH基本只分布在火焰锋面处,荧光强度逐渐减少。本文利用层流有限速率模型对层流扩散火焰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来验证层流扩散火焰测量结果定性分布的准确性,同时考察CO2对天然气燃烧污染物排放特性的影响。为提高计算效率,满足现有的计算设备条件,本文利用敏感性分析和直接关系法对甲烷的详细化学反应机理(GRI-Mech 3.0)进行了简化,得到GRI-Mech 3.0机理的简化模型,并验证此模型的可行性。利用简化模型结合数值计算软件对层流扩散火焰的燃烧特性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发现OH基的浓度随着CO2不断地加入逐渐增加,但是变化不是十分明显,而CH基的浓度随着CO2的增加逐渐减少,经对比发现,OH基和CH基的分布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另外,随CO2稀释浓度比不断增加,NO的排放量逐渐降低,说明CO2对NO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利用双向LIF法对CH4/Air预混平面火焰进行了定量测量,测量结果表明,随着当量比的增加,火焰的宽度逐渐加宽,当量比不大于1时,得到的单向OH基荧光强度基本可近似认为线性递减,而当量比大于1时,单向OH基荧光强度迅速骤减。随着当量比的增加,OH基的浓度先增加后减少,在当量比为1时达到峰值。通过对比文献的结果发现,利用双向LIF技术对OH基绝对浓度的测量是可行了。为今后发展二维测量技术奠定基础。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本文将CO2和H2O这两种烟气中的主要成分加入到空气中,利用层流有限速率模型结合简化机理,研究了这两种稀释剂对火焰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CO2和H2O对抑制NO的生成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H2O的效果更好,这是因为H2O具有较大比热容,通过计算还发现H2O促进了 NO转化,改变了 N的转化路径。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多数采用湍流扩散火焰,本文设计了多喷嘴湍流扩散火焰燃烧实验系统,并搭建了符合光学试验标准试验台,在不同工况下,利用PLIF技术对不同工况下的火焰进行了测量,用热电偶对火焰的温度进行测量,同时利用烟气分析仪对尾部烟气进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OH基浓度随着当量比的增大而增多;随着CO2稀释浓度比的增加,OH基的浓度在火焰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NO和CO浓度先增加后降低。因此适量CO2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NO生成。同时建立了湍流计算模型,对湍流火焰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郭东芹[6](2019)在《憎水处理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改善》文中指出引气剂对混凝土抗冻性能有大幅提高,但引气剂的使用会降低混凝土强度。在我国北方地区,一些道路、桥梁构件仍在使用普通混凝土,研究如何提高普通混凝土的抗盐冻及抗冻性能,减小冻害,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不同水灰比普通混凝土、引气混凝土涂覆不同有机硅憎水剂,研究有机硅憎水处理对混凝土抗氯盐盐冻及抗普通冻融性能的改善。主要进行了吸水率试验、润湿边角试验、5%浓度MgCl2冻融试验、清水冻融试验、慢冻试验等。通过研究混凝土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吸水率和润湿边角的关系,发现:有机硅憎水处理后混凝土吸水率显着降低,润湿边角大于90°;表面憎水处理的混凝土经过盐冻或清水冻融循环后,表面剥蚀减少。除此之外,还得到了以下结论:1)混凝土经憎水处理后其表面润湿边角增大,同时吸水率降低,不同的憎水处理剂对混凝土的润湿边角改变分别不同。2)混凝土的憎水化处理对其抗盐冻性能的改善较为明显,而对普通冻融改善效果不显着。3)慢冻试验和快冻试验相比,在相同冻融次数时,慢冻试验混凝土试件表面剥蚀较轻,远远小于快冻试验。4)引气混凝土抗冻性远远高于普通混凝土,引气混凝土经憎水处理后,冻融初期,混凝土表面剥蚀小于未经憎水处理的混凝土,但随着冻融循环的进行,当混凝土表面剥蚀超过有机硅渗透深度时,憎水剂失去作用,经憎水处理的混凝土破坏速率可能高于未经憎水处理的混凝土。

管璇[7](2018)在《稠油水平井分段完井蒸汽吞吐产能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分段完井技术在稠油油藏中的应用与推广,进行该类开发方式下的产量变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总结稠油油藏分段吞吐生产特点的基础上,认识超稠油油藏的开发规律,研究分段完井技术开发此类油藏的产量递减类型,准确地预测分段完井技术开发稠油油藏的产量,从而指导开发生产。论文对于Z32分段完井区进行了稠油油藏分段吞吐开采特征研究,发现分段吞吐井在开井生产后有自喷生产特征,分析了周期产油量、周期油汽比和周期采注比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稠油油藏分段吞吐周期内产油量变化规律,确定了产量递减符合指数递减规律;对分段完井技术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分段完井对超稠油热采较普通完井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使得其周期累产油峰值出现在第二周期,表现出普通稠油的生产特征;考虑了打开段数的不同,从地质参数、分段完井参数和注采参数三个方面研究了分段完井吞吐开发效果的影响,发现打开段数对于提高产能效果不明显;在研究分段完井参数时,发现打开段数和盲管距离跟端距离对水平井产能影响较大;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稠油分段吞吐开发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发现周期注汽量、蒸汽干度和吸汽段长度是比较敏感的因素;最后,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考虑多重因素条件下的分两段完井的稠油吞吐产量递减模型的模型。

饶晓波[8](2018)在《基于GPU并行计算的旋转机械系统动力学参数关联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多个参数同时变化对旋转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影响、探寻参数的关联关系,是旋转机械系统动力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课题。目前主要是基于单参数分岔讨论对系统动力学的影响,但要研究参数空间中的动力学分布及参数关联关系,由于受可视化手段以及计算任务量巨大的制约,限制了这方面的研究。本文提出了追踪参数空间中动力学行为的GPU并行计算方案,应用CUDA编程技术,实现参数空间中动力学行为的追踪;设计三种相互补充的稳定相图、选择典型的双参数平面,展示系统各种动力学特征及其转迁规律。发现一些新颖的分形结构,如Farey树和Stern-Broot树等类二叉树等级结构,“混沌之眼”环状层次结构、“混沌喷井”齿状结构。这些结构通过分形的自相似性揭示了参数区域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联关系。另外,发现了旋转机械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几种混合模式振荡,如混沌调谐和非混沌调谐的混合模式振荡,三个尖峰数覆盖的虾形以及尖峰自由振荡形成的“马赛克”相等。这些结果揭示了旋转机械系统复杂动力学背后的共性及规律,能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旋转机械系统动力学的本质,同时为旋转机械系统动力学参数优化设计、故障的监测与诊断、振动控制等提供大范围参数选择的动力学依据。本文具体研究工作如下: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思路,首先研究两类最简单的旋转机械系统,即六角离心调速器与菱形离心调速器,应用GPU并行计算方法追踪这两类旋转系统在参数空间中的动力学特性并揭示参数关联规律。通过获得的大量动力学信息分析表明,六角离心调速器系统主要以Hopf分岔引起运动失稳,并且在主要参数(频率、振幅以及阻尼等)组合平面,其中的锁模结构按照Farey序列排列,这是六角离心调速器系统锁模结构的本质属性。对于菱形离心调速器系统阵发混沌是使其运动失稳的主要因素,并在其所有主要参数平面形成一种特殊的齿状分形结构——“混沌喷井”。另外这类简单旋转系统的锁模结构是按照更一般的Stern-Broot序列排列的,Farey树是其中一棵子树。详细的分类这类离心调速器系统各个动力学变量的振荡情况,发现存在混合模式振荡,并且不同的变量之间存在不同的振荡模式,尖峰数的分布具有等差性质。其次研究了单轴、三轴、电机-三轴陀螺体系统在参数空间中的动力学特性及其参数关联关系,这三类系统的数学模型具有刚性,采用并行隐式RK方法积分系统。通过分析GPU并行计算得到的大量动力学信息表明,陀螺体系统主要以阵法混沌引起运动失稳,并且在以振幅为主的参数平面形成“混沌喷井”结构,发现相对较小的主惯动量和相对较大的转子角动量有利于系统平稳运行。对于三轴和电机-三轴陀螺体系统还存在倍周期分岔通向混沌的路,在频率-转子角动量平面中正向和反向的倍周期分岔序列堆积形成“混沌之眼”环状结构。另外着重研究了陀螺体系统的混合模式振荡现象与参数组合之间的关系。发现某些动力学变量的振荡和离心调速器一样具有规律性,尖峰数的分布呈现出等差性质,另一些变量则是非常复杂的振荡,在局部的参数区形成“马赛克”的相。最后研究了复杂故障转子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及其参数关联关系。故障转子系统是多自由度多参数系统,数值求解比低维的离心调速器系统困难,CPU的串行计算受到极大的挑战,GPU并行计算处理这类复杂系统时优势更加凸显。通过GPU并行计算得到故障转子系统大量的动力信息,研究表明在裂纹转子、碰摩转子、碰摩-裂纹耦合转子中,当转速小于临界转速时,系统的各种故障因素(裂纹深度、裂纹角、质量偏心、碰摩间隙、油膜黏度等)对故障转子系统的动力学基本没有影响,系统主要表现为周期1运动;当转速达到临界转速小于二倍临界转速的区域,主要是正向和逆向的倍周期分岔序列;在高转速区域,以拟周期运动为主。对于裂纹转子系统在拟周期区域主要是夹杂一些高周期的亚谐振动,但锁模结构不像离心调速器系统那样形成规律的结构;对于碰摩转子在拟周期区域中主要是嵌入了大面积的周期3运动。对于碰摩-裂纹耦合故障转子,就质量偏心来说,在较大偏心下和裂纹转子相似,在小偏心下和碰摩转子相似。另外在这三类故障转子中,参数对动力学影响的程度不一样,在裂纹转子中质量偏心的影响最大,在碰摩转子和碰摩-裂纹耦合故障转子中定子刚度的影响最大,质量偏心的影响其次,其它参数对三类故障转子系统动力学的影响基本相同。三类故障转子系统在局部的参数区域都会产生混合模式振荡,但是振荡不像陀螺体系统和离心调速器系统具有规律性,属于自由形式振荡。

吴志伟[9](2016)在《上海电气集团燃气轮机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企业的发展战略受到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以及所处的行业环境还有竞争环境所制约。在制定基本竞争战略时,企业需要评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或者在成本上做文章、在产品策略上走差异化路线,或者集中优势资源专注于某一块业务或区域。对于中国的能源装备制造企业而言,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往往面临的现状都是共性的,比如不掌握核心技术,被国外对手封锁无法进入海外市场,或者产品相对国外竞争对手性价比低,同等质量的前提下成本居高不下等。而一旦企业在充分评估了行业环境、自身资源以及竞争对手,明确战略发展方向以后,就会创造一切条件,聚集所有可能的资源,朝着这个战略方向推进。上海电气的燃气轮机产业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上海电气的燃气轮机产业起步不晚,但是发展的咽喉却被其原燃气轮机技术许可方牢牢卡住,导致不掌握燃机核心技术,不被开放海外市场,仅能专注于燃气轮机的制造环节,产业无法充分发展,也无法向燃机制造的上下游延伸,更谈不上做大做强。在对能源行业的整体外部环境以及燃气轮机行业发展现状作评估后,上海电气对其自身在燃气轮机产业上的各种资源能力,以及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作了综合判断,明确了燃气轮机的产业发展战略,并创造一切条件突破燃气轮机产业发展的限制。在战略实施上,上海电气通过并购意大利安萨尔多公司成功获得了燃气轮机最核心的设计、研发技术,特别是燃气轮机服务技术,实现了技术和海外市场上的突破,成为国内第一家具备重型燃机轮机服务能力的企业;通过收购燃气轮机热部件原材料供应商的股权,确保了对燃机重要部件供应的控制能力,与此同时,上海电气还在燃机轮机人才培养方面作了大量努力。这些措施破除了上海电气燃气轮机产业发展的瓶颈,极大地释放了企业的发展潜力。

闫楷男[10](2016)在《基于空间阵列协方差Hankel矩阵奇异值分解的信号源估计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阵列信号处理中,信号源数目估计一直是各类子空间估计中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对于大多数高分辨率子空间估计算法,如果信号源的估计数目与信号源的实际数目不相符,算法的有效性会下降甚至失效。因此,三十多年以来,阵列信号处理中的信号源数目估计算法一直是阵列信号处理中研究的热点。基于以上,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阵列协方差Hankel矩阵奇异值分解的信号源数目估计算法,对新算法进行优化,又得到其优化算法,即基于组合Hankel矩阵奇异值分解的信号源数目估计算法。首先,本文介绍了传统的信号源数目估计算法:基于MDL准则的算法、基于AIC准则的算法和空间平滑算法。可以发现,基于MDL准则和AIC准则的算法只在信号源独立的情况下有效,而在信号源相干或相关的情况下,这两类方法会失效。而空间平滑算法虽然适用于信号源相干或相关的情况,但这是通过牺牲阵列孔径才达到目的的,这极大地降低了阵列的估计效率。针对上述方法的问题,我们引入了Hankel矩阵来进行信号源数目估计研究。经研究发现,Hankel矩阵适应于均匀线性阵列的结构。但是在Hankel结构的构造上,业界仍然存在分歧。我们对Hankel矩阵的因式分解形式、秩属性、秩不变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基于此构造出一种适应于均匀线性阵列的新型阵列协方差Hankel矩阵。对阵列协方差Hankel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通过非零奇异值和零奇异值的个数来判断信号源数目。Hankel矩阵的因式分解形式表明了重构的去除噪声项的阵列协方差Hankel矩阵可以被应用到独立和相干信号源的数目估计。在此基础之上为了进一步加强传感器阵列的信号源数目估计能力,我们对Hankel矩阵的线性方程组进行研究,得出了不同基准下的阵列协方差Hankel矩阵线性方程组的常量解是相同的这一结论。基于此结论,我们将不同参照信号下的阵列协方差Hankel矩阵群根据一定规则结合成一个新型组合Hankel矩阵。组合Hankel矩阵的信号源数目估计能力在信号源部分相干和独立的情况下提升至2int[]3M,而在仅有的信号源全相干的情况下,信号源数目估计能力将减少到(1)int[]2M+,这里的M为阵列传感器数量。最后,本文对算法进行了仿真编程和分析。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Hankel矩阵奇异值分解的信号源数目估计算法在逐渐增长的信噪比下有着良好的渐进一致性,并且在跟传统的基于AIC和MDL准则的算法相比下,算法在低信噪比条件下有着更良好的性能。

二、比低比快还是比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比低比快还是比大(论文提纲范文)

(1)野外风沙流中单个沙粒带电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沙粒带电量测量
        1.2.2 电场对颗粒起电的影响
        1.2.3 颗粒碰撞起电模型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场作用下起跳沙粒带电量测量实验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过程
        2.2.1 实验测量装置
        2.2.2 实验测量步骤
    2.3 图像处理
        2.3.1 图像预处理
        2.3.2 沙粒识别和追踪
        2.3.3 颗粒运动速度和加速度计算
        2.3.4 沙粒带电量计算
    2.4 测量误差分析
        2.4.1 来自假设条件的误差
        2.4.2 来自计算参数的误差
    2.5 实验结果
        2.5.1 不同粒径沙粒的带电量
        2.5.2 不同电场下沙粒的带电量
        2.5.3 不同环境相对湿度下沙粒的带电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场影响下风沙流中沙粒带电模型
    3.1 电场作用下沙粒表面电荷分布
        3.1.1 沙粒在电场作用下接触带电现象
        3.1.2 电场作用下沙粒表面电荷分布
    3.2 电场影响下风沙流中沙粒带电模型
        3.2.1 球体充电模型
        3.2.2 沙粒充电模型
        3.2.3 沙粒碰撞模型
        3.2.4 电场影响下风沙流中沙粒带电模型
    3.3 沙粒带电量理论计算结果
        3.3.1 电场作用下转移带电量计算
        3.3.2 沙粒起跳带电量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
        3.3.3 沙粒碰撞带电量计算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风沙系统中单个沙粒带电量原位测量方法
    4.1 单个沙粒带电量测量原理
        4.1.1 密立根油滴实验
        4.1.2 单个沙粒带电量测量原理
    4.2 单个沙粒带电量测量装置
    4.3 误差分析
        4.3.1 图像处理参数
        4.3.2 实验用硅油粘度的测定
        4.3.3 硅油箱内部电场的模拟
    4.4 沙粒等质量球径和等阻力球径关系
        4.4.1 单个沙粒质量的测量
        4.4.2 等阻力球粒径测量
        4.4.3 沙粒等质量球径和等阻力球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野外风沙流中单个沙粒带电量原位测量
    5.1 野外实验概述
        5.1.1 实验环境
        5.1.2 野外实验测量过程
        5.1.3 野外实验注意事项
    5.2 野外实验测量误差分析
    5.3 实验测量结果
        5.3.1 野外测量结果概述
        5.3.2 不同风速影响下沙粒带电量
        5.3.3 不同温湿度下沙粒带电量
        5.3.4 不同粒径下沙粒带电量
        5.3.5 与已有文献测量结果的对比
    5.4 实验结果和理论结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文创新点和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稀疏表征的多源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多源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1.2.1 能量域多源定位
        1.2.2 角度域多源定位
        1.2.3 时间域多源定位
        1.2.4 多域测量融合的混合定位
        1.2.5 研究现状分析和总结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多源定位系统建模
    2.1 引言
    2.2 具体的多源定位问题
        2.2.1 基于能量域测量的多源定位
        2.2.2 基于角度域测量的多源定位
        2.2.3 基于时间域测量的多源定位
    2.3 广义的多源定位问题
    2.4 基于稀疏表征的多源定位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层级贪婪匹配追踪的多源定位
    3.1 引言
    3.2 基于正交化预处理的多源定位模型
        3.2.1 多源定位模型中的约束关系
        3.2.2 正交化预处理模型及其不足
        3.2.3 研究动机和目的
    3.3 多源定位中的结构信息
        3.3.1 聚簇特征
        3.3.2 冗余信息
    3.4 层级贪婪匹配追踪算法
        3.4.1 算法流程
        3.4.2 算法复杂度分析
        3.4.3 算法收敛性和鲁棒性分析
    3.5 算法性能仿真
        3.5.1 德劳内三角网格剖分
        3.5.2 仿真设置
        3.5.3 仿真结果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参数化稀疏贝叶斯字典学习的多源定位
    4.1 引言
    4.2 多源定位中的参数化字典学习问题
        4.2.1 多源定位中的基不匹配现象
        4.2.2 基于字典学习和稀疏表征的多源定位问题
    4.3 参数化稀疏贝叶斯字典学习算法
        4.3.1 SMV实信号模型下的参数化稀疏贝叶斯字典学习算法
        4.3.2 MMV实信号模型下的参数化稀疏贝叶斯字典学习算法
        4.3.3 SMV复信号模型下的参数化稀疏贝叶斯字典学习算法
        4.3.4 MMV复信号模型下的参数化稀疏贝叶斯字典学习算法
        4.3.5 算法小结
    4.4 算法性能仿真
        4.4.1 网格失配下的SMV能量域多源定位
        4.4.2 网格失配下的MMV DOA估计
        4.4.3 不确定路损指数下的MMV能量域多源定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大规模高维场景的快速多源定位
    5.1 引言
    5.2 稀疏贝叶斯学习快速算法
        5.2.1 MMV实信号稀疏贝叶斯学习
        5.2.2 网格甄别思想
        5.2.3 网格甄别准则
        5.2.4 基于证据下界快速最大化的稀疏贝叶斯学习算法
        5.2.5 算法复杂度与收敛性分析
        5.2.6 算法性能仿真
    5.3 参数化稀疏贝叶斯字典学习快速算法
    5.4 算法性能仿真
        5.4.1 仿真设置
        5.4.2 仿真结果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阴影衰落信道下的多源定位
    6.1 引言
    6.2 阴影衰落下的能量域多源定位问题
    6.3 基于稀疏表征和分布逼近的两阶段最大似然多源定位
        6.3.1 基于F-W逼近方法的MMSE多源定位
        6.3.2 两阶段最大似然多源定位
        6.3.3 算法流程
        6.3.4 算法复杂度和收敛性分析
    6.4 算法性能仿真
        6.4.1 仿真设置
        6.4.2 仿真结果和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本文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相关数学知识
    A.1 矩阵运算相关定理
    A.2 概率分布和概率推理
    A.3 克拉美罗下界
    A.4 稀疏贝叶斯学习算法
附录B 缩略词列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低温绝热气瓶检验站筹建及其蒸发率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低温绝热气瓶行业发展概述
        1.2.1 低温绝热气瓶行业现状
        1.2.2 低温绝热气瓶检验站现状
    1.3 低温绝热气瓶检验站建设方案研究
    1.4 低温绝热气瓶蒸发率测试研究
        1.4.1 蒸发率测试方法
        1.4.2 现有蒸发率测试方法的局限性
        1.4.3 低温绝热气瓶蒸发率测试研究
        1.4.4 蒸发率测试研究发展方向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低温绝热气瓶检验站筹建研究
    2.1 必要性分析
    2.2 可行性分析
    2.3 低温绝热气瓶检验站建设技术方案研究
        2.3.1 检验功能区布置
        2.3.2 检测设备仪器配套
        2.3.3 低温储罐及附属管道选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瓶冷热状态及充装压力对蒸发率影响
    3.1 实验设计
        3.1.1 实验研究对象
        3.1.2 实验步骤
        3.1.3 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
    3.2 实验过程及数据记录
    3.3 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温绝热气瓶蒸发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4.1 实验系统搭建
        4.1.1 实验原理
        4.1.2 实验系统装置的设计选型及技术要求
        4.1.3 实验内容及步骤
    4.2 环境温度对蒸发率的影响
    4.3 环境湿度对蒸发率的影响
    4.4 环境压力对蒸发率的影响
    4.5 平衡充满率对蒸发率的影响
        4.5.1 环境条件下平衡充满率与蒸发率的关系
        4.5.2 恒温湿箱内平衡充满率与蒸发率的关系
    4.6 基于平衡充满率对蒸发率测试方法的修正
        4.6.1 充满率修正方法
        4.6.2 充满率修正方法的验证
    4.7 平衡充满率修正方法应用
        4.7.1 平衡充满率修正方法应用设计
        4.7.2 平衡充满率修正方法应用意义
    4.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高频地波雷达多维多极化参数联合估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频地波雷达空域和极化域参数估计
        1.2.2 基于平面阵列的二维DOA估计
        1.2.3 基于极化敏感阵列的DOA与极化参数估计
        1.2.4 稀疏类参数估计及其应用瓶颈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阵列信号参数估计及稀疏恢复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二维DOA估计
        2.2.1 基本模型和定义
        2.2.2 传统超分辨DOA估计算法
        2.2.3 传统算法的性能和计算复杂度分析
    2.3 DOA与极化参数联合估计
        2.3.1 极化阵列信号处理基础
        2.3.2 传统DOA与极化联合估计算法
    2.4 稀疏框架下的阵列信号参数估计
        2.4.1 参数估计的稀疏建模
        2.4.2 经典稀疏类参数估计算法
        2.4.3 稀疏类算法的性能和计算复杂度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二维DOA估计及其降维方法
    3.1 引言
    3.2 基于距离多普勒域数据的DOA估计
        3.2.1 RD域数据用于DOA估计的可行性
        3.2.2 RD域数据DOA估计的实现与优势
    3.3 任意平面阵列的二维DOA降维估计方法—CADRE
        3.3.1 参数定义与网格划分
        3.3.2 基于连续近似的降维机制
        3.3.3 基于降维模型的方位余弦估计
        3.3.4 二维参数配对和精估计
    3.4 块稀疏类降维DOA估计的快速实现算法
        3.4.1 适用于块内正交字典的GCM算法
        3.4.2 对一般字典通用的G-GCM算法
    3.5 仿真与实测数据验证
        3.5.1 降维DOA估计方法的性能验证
        3.5.2 降维DOA估计方法的计算效率验证
        3.5.3 高频地波雷达背景下的有效性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DOA与极化参数联合估计方法
    4.1 引言
    4.2 DOA与极化参数联合估计的块稀疏建模
    4.3 基于随机最大似然的块稀疏恢复算法—BLIKES
        4.3.1 BLIKES算法的推导与实现
        4.3.2 BLIKES算法的理论分析
    4.4 BLIKES的快速实现算法—EAGLE
        4.4.1 EAGLE的重加权机制和算法框架
        4.4.2 EAGLE的快速一阶求解算法
    4.5 仿真和实测数据验证
        4.5.1 块稀疏恢复性能和速度验证
        4.5.2 块稀疏框架下的DOA与极化估计性能
        4.5.3 算法性能和有效性的实测数据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极化阵列流形模糊与参数估计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极化敏感阵列的流形模糊分析
        5.2.1 单个共点多极化阵元的流形模糊
        5.2.2 共点多极化阵列的流形模糊
        5.2.3 非共点多极化阵列的流形模糊
    5.3 DOA与极化参数联合估计的均方误差下限
        5.3.1 确定信号的DOA与极化参数CRB
        5.3.2 随机信号的DOA与极化参数CRB
    5.4 CRB与流形模糊的内在联系
    5.5 仿真与实测数据验证
        5.5.1 流形模糊的仿真验证
        5.5.2 极化敏感阵列的CRB对比
        5.5.3 雷达实测数据验证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常用符号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添加CO2对天然气燃烧过程及NOx生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天然气燃烧中NO_x的危害和生成原理
        1.2.1 NO_x的危害
        1.2.2 NO_x的生成原理
        1.2.3 天然气降低NO_x技术简介
    1.3 天然气燃烧发展现状
        1.3.1 天然气燃烧技术发展现状
        1.3.2 添加CO_2对甲烷火焰燃烧特性和NOx排放的影响
        1.3.3 化学当量比对甲烷火焰燃烧的影响
    1.4 甲烷燃烧反应机理的简化
    1.5 天然气火焰激光测量诊断技术
        1.5.1 激光光谱诊断技术简介
        1.5.2 甲烷燃烧火焰PLIF技术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层流火焰与湍流火焰试验系统
    2.1 引言
    2.2 同轴层流扩散火焰试验台
        2.2.1 配气系统
        2.2.2 层流同轴扩散火焰燃烧器
        2.2.3 PLIF测量系统
        2.2.4 激发波长的确定及噪声的处理
        2.2.5 自由基荧光信号与浓度的关系
    2.3 湍流扩散火焰实验台
        2.3.1 湍流扩散火焰燃烧器设计
        2.3.2 配气系统
        2.3.3 烟气组分测量
        2.3.4 温度测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层流和湍流扩散火焰数值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机理简化
        3.2.1 机理简化方法的简介
        3.2.2 机理简化的数学模型和几何模型
        3.2.3 机理简化机制的过程
    3.3 层流扩散火焰的模型的建立
    3.4 湍流扩散火焰的模型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O_2稀释燃料对天然气层流同轴扩散火焰影响的研究
    4.1 引言
    4.2 CO_2稀释燃料对层流扩散火焰燃烧特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4.2.1 试验台工况设定
        4.2.2 CO_2稀释燃料对CH_4/Air层流同轴扩散火焰燃烧特性的研究
    4.3 甲烷燃烧详细机理的简化机制
        4.3.1 甲烷燃烧详细机理的敏感性分析
        4.3.2 GRI-Mech 3.0机理的简化模型的验证
    4.4 层流扩散火焰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4.4.1 CO_2稀释燃料对天然气燃烧火焰的影响
        4.4.2 CO_2的物理化学作用对火焰的影响
    4.5 不同低热值的天然气火焰特性的研究
        4.5.1 试验台及工况设定
        4.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6 一维平面火焰OH基绝对浓度值的测量与分析
        4.6.1 试验台工况设定
        4.6.2 双向LIF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及数据处理方式
        4.6.3 一维平面火焰OH基绝对浓度的测量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气中掺入CO_2对层流扩散火焰特性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CO_2稀释空气对天然气层流扩散火焰的影响
        5.2.1 计算模型工况设定
        5.2.2 计算结果与分析
    5.3 两种不同添加CO_2方式的对比
    5.4 H_2O稀释空气对天然气层流扩散火焰的影响
        5.4.1 计算模型工况设定
        5.4.2 计算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湍流同轴扩散火焰的实验测量及数值计算
    6.1 引言
    6.2 试验台简介及工况设定
    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6.3.1 不同配风比对湍流燃烧火焰的特性研究
        6.3.2 不同过量空气系数对天然气湍流燃烧特性的影响
        6.3.3 不同过量空气系数对天然气湍流燃烧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6.3.4 不同CO_2稀释浓度比对天然气湍流燃烧特性的影响
        6.3.5 不同CO_2稀释浓度比对天然气湍流燃烧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6.4 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
    6.5 空气中加入CO_2对天然气湍流火焰的影响
        6.5.1 试验台简介及参数设定
        6.5.2 空气中加入CO_2对天然气湍流燃烧特性的影响
        6.5.3 空气中加入CO_2对天然气湍流燃烧过程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憎水处理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改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影响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因素
    1.4 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试验研究条件及方案
    2.1 原材料
    2.2 混凝土配合比
    2.3 试验方法及试验设备
3 有机硅表面处理混凝土的憎水性
    3.1 有机硅憎水处理对润湿边角的影响
    3.2 有机硅憎水处理对吸水率的影响
    3.3 有机硅防水剂渗入混凝土深度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有机硅对混凝土抗氯盐盐冻性能影响
    4.1 概述
    4.2 试件表观形态
    4.3 试件质量损失率分析
    4.4 试件相对动弹性模量
    4.5 本章小结
5 憎水处理、引气耦合条件混凝土的抗冻性能
    5.1 概述
    5.2 试件表观形态
    5.3 质量损失率分析
    5.4 相对动弹性模量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慢冻法研究有机硅防水剂、引气剂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
    6.1 概述
    6.2 混凝土表观形态
    6.3 不同防水剂、引气剂混凝土试件质量损失率分析
    6.4 相对动弹性模量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稠油水平井分段完井蒸汽吞吐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分段吞吐开采特征分析
    2.1 周期参数变化特征
        2.1.1 自喷生产特征
        2.1.2 周期内产油变化特征
        2.1.3 周期间产油变化特征
        2.1.4 周期油汽比变化特征
        2.1.5 采注比变化特征
    2.2 产量递减分析
        2.2.1 递减规律判别准则
        2.2.2 递减规律分析
    2.3 吞吐作用机理研究
        2.3.1 温度场的特点
        2.3.2 压力场的特点
        2.3.3 蒸汽腔的特点
    2.4 增油数模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段吞吐产能影响因素研究
    3.1 区块模型建立及历史拟合
        3.1.1 油藏地质概况
        3.1.2 模型的建立及拟合
    3.2 地质流体参数
        3.2.1 原油粘度
        3.2.2 有效厚度
        3.2.3 纵向变异系数
        3.2.4 渗透率
    3.3 分段完井参数
        3.3.1 打开程度
        3.3.2 盲管段位置
    3.4 注采参数
        3.4.1 周期注入量
        3.4.2 蒸汽干度
        3.4.3 焖井时间
        3.4.4 注汽速度
        3.4.5 注汽强度幅度
        3.4.6 生产时间
        3.4.7 单井配产液量
    3.5 小结
第四章 分段完井吞吐产量多因素分析模型建立
    4.1 产量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2 产量递减期多因素分析模型的建立
        4.2.1 递减初期产量计算
        4.2.2 初始递减率计算
        4.2.3 多因素分析模型的建立
        4.2.4 实例验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GPU并行计算的旋转机械系统动力学参数关联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离心调速器系统动力学研究
        1.2.2 陀螺体旋转系统动力学研究
        1.2.3 故障转子系统动力学研究
    1.3 GPU并行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及GPU并行计算的必要性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以及研究思路
2 非线性动力学理论预备知识
    2.1 数值积分法
    2.2 Poincare映射
    2.3 李雅普诺夫指数
    2.4 全局特性的计算
3 GPU并行运算技术
    3.1 GPU与并行计算
    3.2 GPU与CPU的架构比较
    3.3 CUDA编程模型
        3.3.1 主机与设备
        3.3.2 线程的组成结构
        3.3.3 CUDA存储器模型
    3.4 常微分方程并行算法
        3.4.1 Runge-Kutta法的并行算法设计
        3.4.2 Runge-Kutta-Cash-Karp方法
        3.4.3 隐式Runge-Kutta法并行算法设计
    3.5 矩阵乘法在GPU上的并行设计
    3.6 参数空间中追踪动力学特性的GPU并行计算方法
    本章小结
4 两类离心调速器的动力学行为及参数关联关系分析
    4.1 六角离心调速器系统
        4.1.1 稳定性分析
        4.1.2 法里树
        4.1.3 不动点迭代和旋转数的计算
        4.1.4 频率ω和振幅q参数平面的锁模结构
        4.1.5 关于阻尼b的参数平面
        4.1.6 吸引盆的结构
    4.2 菱形离心调速器
        4.2.1 Hopf分岔分析
        4.2.2 “混沌喷井”结构
        4.2.3 Stern-Broot树
        4.2.4 菱形离心调速器的锁模结构
        4.2.5 具有大面积周期运动的参数平面
        4.2.6 混合模式振荡(MMOs)
    本章小结
5 陀螺体系统动力学特征及参数关联关系研究
    5.1 单轴对称陀螺体系统
        5.1.1 稳定性分析
        5.1.2 单轴对称陀螺体系统的“混沌喷井”结构
    5.2 三轴对称陀螺体系统动力学模型[45,46]
        5.2.1 三轴对称陀螺体系统的“混沌喷井”结构
        5.2.2 三轴对称陀螺体系统的“混沌之限”
        5.2.3 三轴对称陀螺体系统的混合模式振荡
        5.2.4 三轴对称陀螺体系统的分形盆
    5.3 机电-三轴对称陀螺体系统
        5.3.1 电机-三轴对称陀螺体系统的齿状分形结构
        5.3.2 电机-三轴对称陀螺体系统的“反混沌之眼”
        5.3.3 电机-三轴对称陀螺体系统的混合模式振荡
        5.3.4 电机-三轴对称陀螺体系统的分形盆
    本章小结
6 单一故障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及参数关联关系分析
    6.1 裂纹转子动力学特性及参数关联关系分析
        6.1.1 裂纹转子动力学模型
        6.1.2 裂纹开闭函数
        6.1.3 油膜力模型
        6.1.4 裂纹转子系统具有相似动力学特征的参数平面
        6.1.5 偏心-转速平面中的“混沌之眼”结构
        6.1.6 裂纹转子的多稳定性
    6.2 碰摩转子动力学特性及参数关联关系分析
        6.2.1 碰摩转子动力学模型
        6.2.2 转速-定子刚度平面的动力学行为
        6.2.3 转速-偏心平面的动力学特征
        6.2.4 具有相似动力学分布特征的参数平面
        6.2.5 碰摩转子多吸引子共存现象
    本章小结
7 碰摩-裂纹耦合故障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及参数关联关系研究
    7.1 碰摩-裂纹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7.2 转速-偏心平面的动力学特征
    7.3 具有相似动力学特征的参数平面
    7.4 混合模式振荡
    7.5 碰摩-裂纹转子-轴承系统的多吸引子共存现象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上海电气集团燃气轮机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公司发展概况
    1.1 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1.2 公司燃气轮机产业面临的发展困境
        1.2.1 外方技术转让不完全
        1.2.2 燃机售后服务能力缺失
        1.2.3 产品无法出口海外
    1.3 研究思路及基本结构
第二章 上海电气燃气轮机产业外部环境分析
    2.1 能源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环境(Political)
        2.1.2 经济环境(Economical)
        2.1.3 社会环境(Social)
        2.1.4 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2.1.5 PEST分析小结
    2.2 燃气轮机所在行业环境分析
        2.2.1 燃机产业高度景气
        2.2.2 国内燃机市场快速发展
        2.2.3 行业分析小结与当前存在的问题
    2.3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2.4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第三章 公司在燃气轮机领域的资源能力和SWOT分析
    3.1 公司内部资源能力
        3.1.1 技术实力
        3.1.2 制造实力
        3.1.3 人力资源
        3.1.4 财务资源
    3.2 SWOT分析
    3.3 内部资源能力与SWOT分析小结
第四章 公司战略定位与选择
    4.1 公司战略目标与定位
    4.2 波士顿矩阵分析
        4.2.1 明星产品
        4.2.2 现金牛产品
        4.2.3 问题产品
        4.2.4 瘦狗产品
    4.3 燃气轮机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4.3.1 总体发展战略
        4.3.2 基本竞争战略
        4.3.3 职能战略
        4.3.3.1 市场(售后服务技术)战略
        4.3.3.2 人力资源战略
        4.3.3.3 制造战略
        4.3.3.4 技术发展战略
        4.3.3.5 企业文化战略
第五章 战略实施对策与保障措施
    5.1 推进跨国并购战略
        5.1.1 并购安萨尔多公司
        5.1.2 并购安萨尔多的总体思路
        5.1.3 并购后的技术整合
    5.2 提升燃气轮机售后服务能力
        5.2.1 提升燃机售后服务技术能力
        5.2.2 联合用户锁定燃机售后服务市场
    5.3 加大重型燃气轮机技术开发力度
    5.4 加强对燃气轮机产业链控制能力
        5.4.1 加强对燃气轮机叶片供应控制
        5.4.2 入股燃气轮机热部件关键材料供应商
    5.5 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明确定位自身
    6.2 明确并购目的
    6.3 充分评估并购目标
    6.4 重视并购的整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基于空间阵列协方差Hankel矩阵奇异值分解的信号源估计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发展现状
        1.2.1 信号源数目估计研究现状
        1.2.2 Hankel矩阵应用现状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阵列信号模型及传统信号源数目估计研究
    2.1 引言
    2.2 均匀线性阵列信号模型
    2.3 非相干信号源数目估计算法
        2.3.1 信息论准则
        2.3.2 信息论准则仿真实验
    2.4 相干信号源数目估计算法
        2.4.1 前向空间平滑算法
        2.4.2 双向空间平滑算法
        2.4.3 两种空间平滑算法仿真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阵列协方差Hankel矩阵结构与属性研究
    3.1 引言
    3.2 阵列协方差Hankel矩阵的构造
    3.3 Hankel矩阵的因式分解
    3.4 Hankel矩阵H_k~j的秩属性
    3.5 Hankel矩阵H_k~j的秩不变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阵列协方差Hankel矩阵的信号源数目估计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Hankel矩阵H_k~j奇异值分解的估计算法
    4.3 Hankel矩阵H_k~j估计算法的仿真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组合Hankel矩阵的信号源数目估计研究
    5.1 引言
    5.2 阵列协方差Hankel矩阵的相位延迟属性
    5.3 组合Hankel矩阵的构造
    5.4 组合Hankel矩阵的估计性能
    5.5 存在噪声方差的组合Hankel矩阵估计性能
    5.6 组合Hankel矩阵估计算法的仿真实验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致谢

四、比低比快还是比大(论文参考文献)

  • [1]野外风沙流中单个沙粒带电量研究[D]. 刘亚奎. 兰州大学, 2021
  • [2]基于稀疏表征的多源定位技术研究[D]. 游康勇.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低温绝热气瓶检验站筹建及其蒸发率测试研究[D]. 朱华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高频地波雷达多维多极化参数联合估计方法研究[D]. 赵春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5]添加CO2对天然气燃烧过程及NOx生成的影响研究[D]. 张蕾.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憎水处理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改善[D]. 郭东芹.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7]稠油水平井分段完井蒸汽吞吐产能评价[D]. 管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基于GPU并行计算的旋转机械系统动力学参数关联关系研究[D]. 饶晓波. 兰州交通大学, 2018(12)
  • [9]上海电气集团燃气轮机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吴志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10]基于空间阵列协方差Hankel矩阵奇异值分解的信号源估计算法研究[D]. 闫楷男. 吉林大学, 2016(09)

标签:;  ;  ;  ;  ;  

比更低或更大更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